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泛言念佛,未有其方,且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喻,幸詳以示之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泛言念佛,未有其方,且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喻,幸詳以示之

淨土或問

念佛者,或專緣三十二相,繫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

或但專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為上。

稱佛之法,必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繫緣佛號。

口中聲聲喚阿彌陀佛,以心緣歷,字字分明。

稱佛名時,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心相續。

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若不然者,滅罪良難。

十念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多少,唯長唯久,氣極為度。

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

如是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

名此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

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

回向發願者,念佛既畢,即云,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如上念佛之法,至於回向,乃先德垂訓切要之方,盛傳於世久矣。當遵而行之。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84

世網中人,間有境緣順便,身意安閒者,則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撥棄者,又當何以教之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念佛之門,多承開導,群疑盡釋,正信現前矣,但上文所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今世網中人,間有境緣順便,身意安閒者,則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撥棄者,又當何以教之

淨土或問

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論苦樂逆順,靜鬧閒忙,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

不見古人道,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又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

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閒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

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種種結緣,種種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須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83

淨土或問  ..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此彌陀願力,誠乎不可思議矣,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憐兒不覺醜

淨土或問

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又無退轉,此彌陀願力,誠乎不可思議矣,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可乎。

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

砒霜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於砒霜酖酒者也。非特誤賺自己,又且誤賺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

向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萬人中,無一箇半箇。

汝將謂人人臨終,有此僥倖哉,豈不見群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

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

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

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

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

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

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

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

九者,軍陣鬥戰,奄忽而亡。

十者,忽墜高巖,傷壞性命。

如此等十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之。

或宿業所招,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你又不是神通聖人,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

如上十種惡緣,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便做手腳不得了也。便有知識活佛圍繞,救你不得了也。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

直饒你無此惡緣,只是好病而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如生龜脫筒,螃蟹落湯。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

便饒你無病而死,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

便饒你未死以前,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

便饒你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困頓龍鍾,悉歎憂惱。只向箇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

便饒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壯之日,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俗務相關。東攀西緣,雜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

更饒你清閒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遭些子境界現前,一箇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

你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閒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你更道且做世間事業,你真癡人,說此癡話。敢保你錯用身心了也。

且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那一件替得生死。

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結官豪,你將謂多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

豈不見道,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劍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

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

又不見死心禪師道,世間之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裡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裡親見,耳裡親聞。

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

世人多云,待老來方念佛,好教你知,黃泉路上無老少,能有幾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

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又云,自從早年,索妻萇兒,經營家計,受盡萬千辛苦,忽然三寸氣斷,未免一旦皆休。

若是孝順兒孫,齋得幾僧,看得部經,燒得陌紙,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飯,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

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打財產,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較之,著甚麼急。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復引古德云,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內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裡把稱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死心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

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

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世事。

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名。

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

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

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思之思之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81

◎前云博地凡夫,便階不退,此必已無惡業者也,今此帶業而生,能不退乎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前云博地凡夫,便階不退,此必已無惡業者也,今此帶業而生,能不退乎

淨土或問

例皆不退也

云,其有生者,悉住正定之聚,

又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十疑論云,有五因緣,能令不退,

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故不退。

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但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等故不退也。

又古人云,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生則永不退轉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80

◎五濁惡世,人皆有罪,縱未造五逆重罪,其餘罪業,孰能無之,苟不懺悔消滅,但只臨終念佛,能往生乎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五濁惡世,人皆有罪,縱未造五逆重罪,其餘罪業,孰能無之,苟不懺悔消滅,但只臨終念佛,能往生乎

淨土或問

亦得生也

此乃全藉 彌陀不思議之大願力也

那先經云,如持百枚大石置於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沒水若無其船,小石亦沒,

喻彼世人,一生造惡,臨終念佛,不入泥犁。若非念佛,雖作小惡,亦入泥犁,況大惡乎

船喻佛力,石喻惡業,故昔人有帶業往生之說。

四土文中,亦云具惑染者,亦得生同居淨也。

又如僧雄俊,臨入鑊湯,并汾州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群牛逼觸其身,苦痛切己,及張鍾馗,殺雞為業,臨終見神人驅群雞,啄破兩目,流血盈床。稱佛名號,俱生淨土此非佛力而何

請復以喻明之,如人現犯官法,應入官囚,以投託國王,承王宣召,則官不能拘,而復達帝京也,

所以西資鈔云。得生淨土,是假他力。彌陀願攝,釋迦勸贊,諸佛護念。如渡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導,加以便風,必能速到彼岸也,

若其不肯登舟,遲留惡國者,誰之過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79

◎不修淨業,要生極難,此誠言也,何故前舉逆惡凡夫,臨終亦生,吾未聞其詳,而且有疑,幸詳示而釋之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不修淨業,要生極難,此誠言也,何故前舉逆惡凡夫,臨終亦生,吾未聞其詳,而且有疑,幸詳示而釋之

淨土或問

觀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佛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此其詳也。雖十二劫處蓮華中,而其受用快樂如忉利天,

故古者云,華中快樂如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逆惡得生者,觀經疏曰,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

余詳經意,即是念佛滅罪而生,然以疏論參而明之,則有三義,

一者,或如何以少時心力,而能勝終身造惡耶。曰,心雖少時,而其力猛利。是心勇決,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

二者,此雖造惡,或現世曾修三昧,故臨終勸念,定心易成亦是乘急戒緩人也。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以宿善業強故,臨終得遇知識,十念功成也。

三者若非宿種,又非現修,則其念佛之時,必有重悔

永明曰,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沈,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萬仞之積草。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78

◎往生之說,其旨昭然,但今之學者,不能曉了,千人萬人,皆疑極樂遠隔十萬億國,臨命終時,恐難得到,復何策以曉之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往生之說,其旨昭然,但今之學者,不能曉了,千人萬人,皆疑極樂遠隔十萬億國,臨命終時,恐難得到,復何策以曉之

淨土或問

是可笑也。說了許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到這裡猶道不曉此無他,只是眾生妄認自心在色身之內,方寸之間。

不知自家心量,元自廣大。豈不聞讚佛偈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且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被我心量都盧包了。恆沙世界,無量無數,我之心量,一一周遍。如此看來,十萬億國在我心中,其實甚近,何遠之有。命終生時,生我心中,其實甚易,何難之有。

豈不見十疑論云,十萬億剎,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

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

又如人夢,身雖在林,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生淨土亦爾,不須疑也

經云,一彈指頃,即得往生。

又云,屈伸臂頃。

又云,頃刻之間。

自信錄云,十萬億剎頃刻至者,自心本妙耳此等重重喻說,只是言其生在自己廣大心中,甚近而甚易者也。

我如今且莫說廣大心量,且只就汝色身之內,方寸之間,說箇譬喻

譬如此方到西天竺,動經十萬餘里,一路之間,多經國土。有一人雖未親到,曾聞他人講說一遍,記憶在心,其人後時坐臥之間,忽動一念思量彼國,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萬里,便到萬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以此比之生淨土,便是這箇道理。豈不是彈指之頃,一念便到,何難到之有哉。

汝若不修淨業,要到極難。淨業若成,要到極易。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77

淨土或問...◎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者,何耶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者,何耶

淨土或問

獨推彌陀,其故有三,

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

願重者,經云,彌陀往昔因中,嘗發種種廣大誓願,其略曰,若我成佛已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

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有緣者。

我佛釋迦現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

觀佛滅後,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無不信向。

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兄難危險之處,或發讚歎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叫 阿彌陀佛

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摶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於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有緣而何,

又如無量壽經云,吾說此經,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又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諦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

天台云,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相關者,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既厭且欣,則化道行矣。

又我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

故於諸大乘經,叮嚀反覆,稱讚勸往者,蓋化道之相關也。

以是三者之故,乃獨推焉。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74

◎既云此土四土具足,只消就此展轉修行,反欲捨此而生彼國,何耶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既云此土四土具足,只消就此展轉修行,反欲捨此而生彼國,何耶

淨土或問

此方雖具四土,奈何穢業難除。

夫欲捨穢取淨,勢須彼國求生。

四明云,此土濁重,十信方出苦輪。彼土境勝,九品悉階不退。

豈不聞大通佛世,受教之徒,已經塵點劫來,尚在聲聞之地。皆因退轉,故涉長時。

如身子已證六心,猶自退落五道,況悠悠修行者乎。

蓋由此土,多值退緣。

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若生極樂,藉彼勝緣。博地凡夫,便皆不退。以是之故,求生彼國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69

吾聞善財童子圓頓利根,一生取辦,今乃不生華藏,而勸生極樂,此何意耶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一生取辦之因

淨土或問

吾聞善財童子圓頓利根,一生取辦,今乃不生華藏,而勸生極樂,此何意耶。

華嚴疏中,自有此問,彼所答云,有緣故。歸憑情一故。不離華藏故。即本師故,謂華藏中所有佛剎,皆微塵數,極樂去此十萬億土,並未出於剎種之中,故不離也。

經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共圍繞,此讚遮那隨名異化,故即本師也。

曰,普賢為善財海眾。結歸極樂者。蓋為信解圓宗之人,入文殊智,修普賢行。福慧事理皆稱法界,此大心人,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

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世普利眾生。

所以暫依淨土,親近彌陀,直至成佛,意在此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69

◎大事既明,何求淨土... 天如祖師:“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釋迦复起,不易斯言!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大事既明,何求淨土

淨土或問

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大事既明,當行佛教,廣度生靈。其肯復求淨土之生乎。

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則汝淨土之趨,萬牛不能挽矣

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耶。

汝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便得不退轉耶。

汝將謂一悟之後,更無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

汝將謂一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之所撓耶。

審如是,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動經恆河沙數劫者,反有愧於汝矣

古教有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昏,況近時薄解淺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縱有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濁惡,化此剛強,此亦先聖之所未許。

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

又先聖有云,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

今此國中,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而況四惡苦趣,因果牽纏。外道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之相惑。惡緣穢觸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初心悟達之人,鮮有不遭其退敗者。

所以世尊殷勤指歸極樂者,良有以也。

蓋彼彌陀,現在說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倘依彼彿,忍力易成。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也

以是之故,雖上根利器,猶願託生,況汝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

豈不見觀佛三昧經中,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常生淨土,世尊復記之日,汝當往生極樂世界

又不見華嚴經中,普賢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其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安樂剎,

又云,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觀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偈云,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又不見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之願

無量壽論,天親菩薩有願往之心

又不見大寶積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中,指示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得無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勝數矣。

東土如廬山遠公,合社高人,天台賢首,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淨土者,又可得而勝數耶。

只如文殊普賢,大菩薩也。善財海眾,遍參知識,悟同諸聖者也。馬鳴龍樹等,亦菩薩也,亦禪宗以為大祖師也。此諸聖人,所悟所證,比今悟達之士,為何如哉

彼尚願生樂國,賴近彌陀,而汝一悟之後,更不求生,則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反不若汝,汝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證,誠有過於二菩薩,二禪祖者乎。

所參知識,所悟佛性,誠有過於善財海眾者乎。所得無生法忍,受佛印證,誠有過於淨飯韋提者乎。淨飯國王,佛之父也七萬釋種,佛之親屬也。淨土之生,倘無利益,佛忍自誤其與親屬乎

向謂得無生法忍者,可許混俗度生,今其父王親屬既得此忍,而尚記往生。則如來護持保養之意,豈不深且遠乎。

多見今之禪者,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摩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淨土,則笑之曰,彼學愚夫愚婦之所為,何其鄙哉,余嘗論其非鄙愚夫愚婦也,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

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且成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佛祖視為可哀憐者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