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蓮宗初祖 慧遠大師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慧遠大師(蓮宗初祖也,賈姓,雁門人,學精儒老,年廿一,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因悟曰,儒老
皆糠秕爾,遂出家,誓弘佛教,安歎曰,使法流傳中國,其在遠乎,後入廬山,感雷雨運木以建東
林,又鑿池種蓮,因號蓮社,集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在山卅餘載,雖帝詔亦不出,曾三睹聖
像,均只默記,義熙十二年,佛再現,乃端坐入滅,年八十有三。)

師云,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
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
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
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相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
心,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
所以奉法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降頹,懼來儲之未積。
於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
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乘策其後。
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從文詠而已哉。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引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引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名超日月光,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 母憶子,若 子逃逝,雖憶 何為,
子 若 憶 母 , 如 母 憶 時 , 母 子 歷 生 ,不 相 違 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
一。

【按】此經的示念佛圓通,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
印光大師此為「念佛用功最妙方法。都攝六根者,
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
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
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方為淨念。
若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
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示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足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自得心開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04

慧遠大師 蓮宗初祖 --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慧遠大師(蓮宗初祖也,賈姓,雁門人,學精儒老,年廿一,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因悟曰,儒老
皆糠秕爾,遂出家,誓弘佛教,安歎曰,使法流傳中國,其在遠乎,後入廬山,感雷雨運木以建東
林,又鑿池種蓮,因號蓮社,集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在山卅餘載,雖帝詔亦不出,曾三睹聖
像,均只默記,義熙十二年,佛再現,乃端坐入滅,年八十有三。)

師云,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
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
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
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相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
心,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
以奉法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降頹,懼來儲之未積。
於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
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乘策其後。
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從文詠而已哉。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