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一心不亂念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
心本活潑靈通,云何言死
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將誰念佛
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

念佛須切實用功,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
雜念一起,即成障礙,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
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
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財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亂耶?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9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
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臥時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難念,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係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心向下想,則心便沉潛不浮動,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華,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不為魔轉,即能上進故

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於課誦回向後,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於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業不造,幸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消除宿業,超度怨家。
若難解結者,倘肯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無不即解結矣。
念佛氣悶,非體弱故,業障所使,但懇切至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仍須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
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師係蓮宗十三代祖師,明示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久不退,自得一心,願深信切願而力行之。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8

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
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
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8



持名念佛 要 信真 願切 行純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卓三諦閑古虛大師語錄節要

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
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四字名號繫念在心。
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
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以破昏。
亦不必長用低聲,恐易散入昏,反起思慮。
當思慮起時,自覺心不歸一,須收來正念,默默持去,從口中念出,耳裏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純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

【按】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
願即單提正念,默默持去,久久純熟,自成三昧,如習射既熟,無心皆中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7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凡難中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遍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
何以故
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然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
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
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
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之念佛,
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
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
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
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不管他念得念不得 只管念 念 念 佛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
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
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隨分持名而自救之。
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
不問淨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
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
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老實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
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念佛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念佛
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
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
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已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
雖孝子之讀遺囑,忠臣之奉敕旨,當不過是。
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
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
(印祖文鈔上冊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8:05:50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8&Review=office2

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 閉目空心,即念即聽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可閉目念。
當念佛時,將心放空,提起佛號,即念即聽,即聽即念,綿綿不絕,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生西方裏出來
更有繫念一法,在不念佛時,將念頭常掛在阿彌陀佛身上,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問:雜念從何而來?
答:
人之一身,只有一念,念佛之念是他,雜念之念亦是他,只因這一念不能全分歸於念佛,即有少分在佛外。

問:如何得除雜念?
答:
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然精力疲弱,不能使之即無,又當如何?
答:
道力未充,多諸散亂,收攝六根,漸歸清淨。
雜念起,不要理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無雜念矣。
但久之雜念又起,甚至纏擾不開,不必焦躁澄清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從提起,由口出聲,耳中歷歷聽聞,復從心念中流出,循環貫攝,不令間斷,雜念自無。
尚有鈍根者不能,可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二聲記無字,又阿、又彌、又陀、又佛、又南,連環記認不斷,一切雜念,無處出生矣。

【按】閉目空心,即念即聽,收攝六根,漸歸清淨,雜念即無矣。
依次記字念,與印光大師之十念記數,同為攝心妙法,屢試屢驗。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5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在其中,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以凡在有,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
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
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
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
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
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
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
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
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
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
一婦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
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
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
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
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
不生淨土,更生何處?
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
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
無始冤愆,何以解釋
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至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
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
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
一者
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
二者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
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何為重心
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若正修淨業時,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
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
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
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
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
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
昔王仲回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
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
未久,楊夢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
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
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
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
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
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
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
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
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
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
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
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
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持名時,應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4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在其中,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以凡在有,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
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
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
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
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
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
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
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
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
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
一婦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
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
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
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
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
不生淨土,更生何處?
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
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
無始冤愆,何以解釋
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至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
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
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
一者
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
二者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
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何為重心
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若正修淨業時,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
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
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
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
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
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
昔王仲回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
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
未久,楊夢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
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
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
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
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
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
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
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
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
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
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
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
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持名時,應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4






發心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發心
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為修持之主。
心若與四宏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
況身口意三業,恆以念佛利生為事乎哉。

心若唯求自利,不願利人。所行之事雖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
況或再加以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則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無功德。實屬百千萬億分中,僅得一分半分。而其惡念之過,亦復不少。
(印祖文鈔上冊卷二 復馬契西居士書二)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9:06:39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8&Review=office2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節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截流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節要

念佛須具真實信心,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
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
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
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
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須改轍矣。

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及臨命終,重處偏墜,淨因微弱,難脫苦輪,袛是重處放捨不下故也。
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害天淵,大須猛省!
必也生大欣厭,捨穢取淨,信此取捨,與不取捨,原非異轍。
毋騖虛名,毋執空見,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
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
恒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更於貪瞋習氣,刻意揩磨,使重處得輕,生處漸熟,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也。

敬勸諸友:必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捨離,惟以歸家為務,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捨得寸陰,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諸佛皆成誑語,願共勉之!

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喫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今時淨業學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
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
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按】持名固非以快念多念為勝,但不可輕鬆養識,古德晝夜持名十萬,非快念多念耶?
毋求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此指修觀想而言。若遇魔事,即提起正念,默持佛號,則邪不勝正,魔即消滅,不必憂懼。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2



大慈菩薩有偈云 [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


大慈菩薩有偈云

[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幾多強壯亡身。更有嬰孩命盡。

勸念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化生。聚會永無別離。萬劫長生快樂。]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清蕅益智旭大師 靈峰宗論節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
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
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試自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
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是信不深,行不力,
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珍重。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1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正好念佛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明蓮池袾宏大師雲棲法彙節要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
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
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
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半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09


念佛心真不真,但於歡喜煩惱中勘驗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要

問僧海州念佛常間斷否?:合眼睡時便忘了。
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
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
世上念佛人,或三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終時卻又無用,此是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
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
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法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按】此法最妙,念佛心真不真,但於歡喜煩惱中勘驗。如或夢中間斷,即依此法勇猛精進,則現在自得受用,臨終自得往生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08

信 行 願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節要

淨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如是信者,是為真信。
信而無行,不成其信。

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行而無願,不成其行。

、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

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當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
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徑之詞,何勞掛齒,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

【按】當妄心雜亂時,能起念念佛,一一出口入耳,自然隨念寂靜。此息妄要訣,願即切實行持。而信為入門,願為前導,亦缺一不可。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