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勞心者藉以養心,勞力者藉以蓄力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陳復齋熙願居士勸修淨土切要節要

念佛正要在鬧處,不拘行住坐臥,嘈雜之所,能一心不亂,則少聲勝多聲,所謂心淨即土淨也。
終日雖忙,豈無片刻之暇,何不挪一茶之頃,心不外馳而念佛,勞心者可藉以養心,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事之有益無損,孰有過於此乎?
急須起真切心,發勇猛力,世緣可放下者即放下,人命不常,切勿留戀自誤。
雖有不可放下的,也不礙我念佛,如有切事在心,雖辦別事,還肯忘否?
能如此念佛,自無雜念,也不至一暴十寒了。

還有心甚真切,因往昔罪深業重,為魔嬈亂。
內魔是心裏時醒時迷,一切貪瞋癡愛,此心纔離,彼心又起。
外魔是境遇屯邅,種種障緣,逼迫身心,不得安穩。即當對佛發願,勤求懺悔。要緊一著,在念佛之心,不因魔退,任他種種障緣,一聲佛號,總不離心。魔力雖強,仗此萬德洪名,與之抵對,不計利害死活,只管念去,誓不退轉,久必蒙佛冥加,障緣消釋,淨緣成熟,佛不負人,必滿所願。

念佛之法,貴閉戶潛修,無論趺坐經行念,默持出聲念,必須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纔覺模糊,急提起覺照,
落於無記,或流於妄想,旋覺旋提,將此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沉兩路,是為念佛正轍。
不可過急,急則難久,不可過緩,緩則易散,又不可希冀入定,全不作意,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於輕昏境界。
蓋念佛重在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全仗這個念頭徑入蓮胎。迨至一心之極,不期禪定現前而自現,此是工夫純熟時候,與放下隨口入於輕昏者,迥然不同。
至於體究,念即無念,不妨無念而念,此一念,即是空假中三諦,即事理四法界,即唯識唯心二觀,即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然亦不離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而念,此為正行持名軌則也。

更須廣修助行:
一者
、禮敬三寶:視紙畫木雕,即同真佛,早晚朝參,必誠必敬,出入問訊,百里千里,常如目前,一飲一食,先須供養。
二者
、懺悔業障:因無量劫來,身口意三業,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懺悔障除,身心清淨。
三者
、戒惡行善:但有不好心起,即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的心。
四者
、割捨情愛:人多愛戀骨肉,貪財如命,濁世這邊情重,淨土那邊自然情輕,命終時神魂必歸重處,如樹倒時,自然倒在偏重一邊。
從來妻子骨肉,緣盡散,散後都不相識,如多生以來,妻子骨肉,今在何處,還恩愛麼
如惡緣聚會,眷屬即是冤家,不覺暗受其害。想到此,不容不淡。財產等物,轉眼成空,尤當看破。
五者
、解釋冤結: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事,及貪瞋等情,皆結冤仇之因,能戒則不結,已結者宜解釋。如眷屬為冤仇,及橫逆相加,犬咬蛇傷,俱有宿冤,歡喜忍受,與他解釋,切不可一來一往,益結益深。須佛前發願,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對,設我作佛,先度此類眾生,以此慈心願力,自然消彼宿怨,化仇為恩。
六者
、發憤為雄,綿密精進,必至證果而後已。此尤往生淨土切要之一法也。

【按】在鬧處鍊,不如閉戶潛修,惟趺坐默持,不可希冀入定,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於輕昏境界。須提起覺照,以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沉兩路,至工夫純熟時,不求定而定自現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8





念佛,須字字從心裏出,還須字字入心裏去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張息廬次民光緯居士淨土剩言節要

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禪味悅心,鼻聞香氣,如是念佛,反六還一,云何得亂。
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淨寶瓶,佛名如穀,逐字逐句,如穀投瓶,貫珠而下,穀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
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安住其中,我亦與之俱會一處,游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

吾向來念佛,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裏出,還須字字入心裏去
當 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心藉口傳,息調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繼,分之 則一句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以至千萬聲,自一刻以至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久純熟,華開見佛,到時自驗。

【按】此老所言,皆從念佛有得而來,誠堪效法。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7




宋王虛中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節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宋王虛中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節要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云:「塗之人可以為禹。」
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是人人可以為聖賢,可以作佛。
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普勸修持
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凡師友恩地,下至僕隸,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
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
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為念佛數聲,發善願云:「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
其形相不可見者,亦當作是念言。
如此,則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必上品上生,他時化度,無不樂從。

齋 僧供佛,燒香獻花,懸旛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孝養父母,友愛昆弟,閨門盡善,宗族和 睦,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善以安眾,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惠貧,或修橋砌井,或施藥 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為善,或讚善止惡,隨力所作一切善事,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下至毫芒之善,必起念云:「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 淨土者,宜隨其所而為善,以資進修之功。僧當早修淨土,直脫輪迴,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皆當為說淨土,以報其德,縱彼 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漸熟,久而自信。常如此化人,現世為人所敬,身後必上品上生。士當勤於學問,篤於孝友,遠念吾曾高以來,誰其存者,宜留心此道。官吏 修福,行種種方便愛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直出輪迴之外,壽樂無窮。富宜隨分為生,少損濟物,不吝財以為善,不貪財以為惡,當念世福有盡,若以回向西 方則無盡。
多屯蹇者,勿怨天責人,當勤懺悔,常念佛以消宿障,增長善緣。若能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獲福,身後必上中品生。

農、商皆當自念:耕種殺害物命,販賣寧無欺偽,委曲全護,懺悔為善。工當物不過望,事則盡心。皆常念佛,願見佛得道後,先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與己交涉眾生,次度一切怨親及有緣無緣眾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獲福,身後必中上品生。
漁、獵、屠、廚,及開食店者,皆當自念:魚蝦禽獸,皆是性命,我乃殺害,其罪無量,若能改業,固為上也,若未能猝改,且從減省,勿殺物小命多及螺蛤鱔鱉等難死之物,常念佛懺悔,發大願云:「願我見佛得道後,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所用之肉眾生,皆生淨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亦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滅罪,身後亦不在下品下生。

在風塵者,當自省悟,斷除淫業,如未能斷,常念佛發大願云:「願我惡業日消,善業日長,衣食粗足,早離此門,見佛得道後,盡度一切因我為淫之人,皆生淨土。」
罪惡病苦者,須急懺悔,迴心念佛,誓願不復為惡殺生,不復惱害一切眾生,願此生早離病苦,見佛得道後,盡度前生今世一切所殺所害眾生,及一切怨親,皆生淨土。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除災滅罪,病苦必愈,福報無窮,身後必生極樂世界。

【按】淨業學人,願崇奉三寶,廣行眾善,普發大願,盡度眾生,使善念純熟,上品上生。如營惡業,未能猝改,亦當隨分為善,懺悔發願,並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共生淨土,方不負此老苦口婆心,普勸修持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6



三種念佛不相應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煮雲醒世大師精進佛七開示錄節要

念佛八法
第一、攝心念:把心收攝起來,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切時,一切處,甚至睡眠時,亦不忘彌陀聖號。
第二、勇猛念:打個比喻,如窮人求財寶,縱然財寶放在老虎口中,或蛟龍窟底,也要前進不退。念佛有這種精神,決定往生。
第三、深信念:我們念佛,須具深信切願,了生脫死之心。第四、觀想念:如觀佛三十二相好,念念見三十二相,忽然在前,如獲至寶,可參考十六觀經觀想念佛的方法。
第五、息心念:息掉一切愛憎心,名利心,功過心,希求心,貪戀心,人我是非心,唯念念在佛。就是把一切生死心放下,只存一念佛心。
第六、愛慕念:如少背母,五內悲愍,求佛哀憐攝受。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即是說:佛如一位大慈母,時刻盼望我們這些流落異鄉的浪子,能早回故鄉。我們若能如兒子念母親一樣,憶念阿彌陀佛,佛決定來接引我們,這是二願契合的緣故。
第七、發奮念:拿大學聯考為例,若今年沒考上,發奮圖強,明年再來,要有這種再接再厲的精神。又思:淨土聖賢,都是凡夫去的,我亦不能自輕,也一定要去。
第八、一切念:凡見聞覺知,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如此名為真念佛,要全身都在念。

三種念佛不相應
第一
、心性不純,若存若亡故。念佛時恍恍惚惚,心有時在有時不在,沒有拿出全部力量,因此不得感應。
第二、心性不一,無決定故。念佛無決定心,亦不得感應。
第三、心性不相續。念佛時不能相續下去,一會兒念佛,一會兒做旁的事,也不得感應。
此三事輾轉相成,以心性不純,故無決定心,無決定心,故心性不相續。此三事與佛相違,故念佛不得感應。

【按】善導大師云:「眾生障重,觀難成就。」此念佛八法,惟第四觀想念,不必兼修,餘均古德精進專修之妙法。三種念佛不相應,亦應注意!願共遵行,一心念佛,以求相應,決定往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4

民國廣欽照敬大師開示錄節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廣欽照敬大師開示錄節要

我們既聞佛法,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他名號,即接引我們到西方,他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這個往生西方的願。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臨命終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

念 佛也不是簡單的,必須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自自,不要有一絲 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如果你們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為六根 塵境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念佛如有散亂心,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副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按】念佛要具足信願行,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才能與佛相應,證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要能正念念佛,佛即接引往生西方:若還惦念娑婆的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此往生之願不切而自誤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3




生前三大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智光文覺大師遺著節要

生前三大要:
第一、少說話,多念佛。
要做的事,快快做成,應吩咐的事,早早吩咐。莫留戀人間富貴,勿羡慕天上快樂。關於做善舉事業,勸化人起信心,隨分隨力為之,主要在念佛求生西方,見佛聞法。
第二、立定主宰,不聽他人口頭轉,不隨他人腳跟移。人情應酬,可省者省,不必遷就敷衍。年老光陰有限,勿再空過。心中於道有疑者,即請問明白,不可含糊自誤。
第三、時時反問自己:阿彌陀佛在心否?佛像在目否?行住坐臥都念佛否?忙閑總不忘記否?
凡所做善舉事業,念經、念佛、持咒、禮拜、靜坐等功德,悉皆發願回向:現在家屬平安,將來莊嚴淨土,更祈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心不顛倒,蒙佛接引。

【按】大師一生行在華嚴,所示生前三要,確甚精當。願立定主宰,勿隨人轉,少說多念,閒忙勿忘,時時反省,事事回向,定蒙佛接引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2

不可思議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韜光圓瑛大師法彙節要
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
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身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當寫經時,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
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念佛正是攝心之法,即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隬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
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不致破戒作惡。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能清淨,眾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業,亦由意業所起,意業不想作殺盜淫,不想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身口業自不致犯戒。
故念佛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按】念佛能淨三業,治一切煩惱心病。願攝心專念,念到心空境寂,煩惱業障自然消除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0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一心不亂念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
心本活潑靈通,云何言死
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將誰念佛
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

念佛須切實用功,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
雜念一起,即成障礙,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
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
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財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亂耶?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9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
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臥時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難念,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係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心向下想,則心便沉潛不浮動,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華,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不為魔轉,即能上進故

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於課誦回向後,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於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業不造,幸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消除宿業,超度怨家。
若難解結者,倘肯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無不即解結矣。
念佛氣悶,非體弱故,業障所使,但懇切至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仍須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
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師係蓮宗十三代祖師,明示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久不退,自得一心,願深信切願而力行之。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8

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
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
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8



持名念佛 要 信真 願切 行純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卓三諦閑古虛大師語錄節要

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
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四字名號繫念在心。
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
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以破昏。
亦不必長用低聲,恐易散入昏,反起思慮。
當思慮起時,自覺心不歸一,須收來正念,默默持去,從口中念出,耳裏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純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

【按】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
願即單提正念,默默持去,久久純熟,自成三昧,如習射既熟,無心皆中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7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凡難中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遍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
何以故
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然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
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
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
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之念佛,
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
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
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
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不管他念得念不得 只管念 念 念 佛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
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
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隨分持名而自救之。
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
不問淨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
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
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老實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
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念佛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念佛
念佛雖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妨礙。
存敬畏,必須視佛像一如活佛。
視佛經祖語,一如佛祖對已說法一樣,不敢稍存疑慢。
雖孝子之讀遺囑,忠臣之奉敕旨,當不過是。
至於平時念佛,聲默隨意
若睡臥,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若或了無恭敬,則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矣。
(印祖文鈔上冊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8:05:50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8&Review=office2

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 閉目空心,即念即聽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可閉目念。
當念佛時,將心放空,提起佛號,即念即聽,即聽即念,綿綿不絕,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生西方裏出來
更有繫念一法,在不念佛時,將念頭常掛在阿彌陀佛身上,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問:雜念從何而來?
答:
人之一身,只有一念,念佛之念是他,雜念之念亦是他,只因這一念不能全分歸於念佛,即有少分在佛外。

問:如何得除雜念?
答:
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然精力疲弱,不能使之即無,又當如何?
答:
道力未充,多諸散亂,收攝六根,漸歸清淨。
雜念起,不要理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無雜念矣。
但久之雜念又起,甚至纏擾不開,不必焦躁澄清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從提起,由口出聲,耳中歷歷聽聞,復從心念中流出,循環貫攝,不令間斷,雜念自無。
尚有鈍根者不能,可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二聲記無字,又阿、又彌、又陀、又佛、又南,連環記認不斷,一切雜念,無處出生矣。

【按】閉目空心,即念即聽,收攝六根,漸歸清淨,雜念即無矣。
依次記字念,與印光大師之十念記數,同為攝心妙法,屢試屢驗。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5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在其中,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以凡在有,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
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
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
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
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
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
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
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
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
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
一婦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
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
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
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
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
不生淨土,更生何處?
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
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
無始冤愆,何以解釋
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至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
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
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
一者
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
二者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
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何為重心
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若正修淨業時,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
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
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
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
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
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
昔王仲回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
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
未久,楊夢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
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
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
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
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
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
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
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
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
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
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
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
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持名時,應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4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在其中,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以凡在有,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
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
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
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
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
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
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
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
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
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
一婦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
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
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
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
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
不生淨土,更生何處?
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
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
無始冤愆,何以解釋
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至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
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
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
一者
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
二者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
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何為重心
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若正修淨業時,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
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
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
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
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
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
昔王仲回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
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
未久,楊夢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
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
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
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
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
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
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
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
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
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
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
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
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持名時,應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