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阿彌陀經》以何為宗呢?注經大德們提法雖不一,其實質亦無大異。但其中最為直截精要的,則是蕅益大師所說的「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
《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測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極微妙,深不可測,功德難思的妙行。只有持名這樣的妙行,才能實現廣度眾生的大願。如無此妙行,眾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難,更何況能度他?是故《要解》說:「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只用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並且證實自己的所信,證實信願持名即得往生的勝行,證實「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陳依正以生信。《阿彌陀經》中,首先深說極樂的依正莊嚴,來勸發大眾的信心。經中所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黃金為地,七寶行樹,樓閣羅網等等都是依報莊嚴。至於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無量清淨,諸大菩薩,以及聲聞天人,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具足種種功德,皆是正報莊嚴。釋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說淨上妙法,並令會中大眾,親眼得見極樂世界。淨土三經中,有兩部就都有這樣的記載。《無量壽經》中,阿難願見極樂,在正向西方頂禮念佛之時,頓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並見彼國諸大菩薩等眾。娑婆極樂兩土相見如在對面。當時在會大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兩萬人,一時俱見極樂世界。在說《觀經》時,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也都同時得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兩經中有如此殊勝的示現,都是為了堅固眾生的信心。人們既生實信,自然出生求生淨土之願。
次勸發願以導行。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也就是說眾生聽到經中所說極樂的依正莊嚴,就應當發起求生極樂淨上的大願。這個大願極為殊勝,能發此願,便與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願相合。人若不發求生的願,便不能往生了。因為佛恒順眾生,是決不強迫眾生的,人若發願求生,佛的全部願力,就顯現在這發願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故《要解》說「次勸發願以導行」。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所導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無(讀那模)阿彌陀佛。
阿字正確讀法是中文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華嚴字母音裏面的第一個字。
一個阿字有無量功德,無量涵義,其中第一個涵義,就是無生。密教大德日本興教大師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個字的讀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夠讀準。人若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就必定能往生極樂。往生後就不再退轉,極樂的殊勝就在於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的難處,是進一退九。處處都有退緣,有種種障礙。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2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開示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開示
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
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
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
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
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迎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舌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
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先前一念心中所現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
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如是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上。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上,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
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
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三昧耶戒優婆塞黃念祖敬述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開示
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
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
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
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
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迎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舌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
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先前一念心中所現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
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如是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上。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上,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
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
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三昧耶戒優婆塞黃念祖敬述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
(複)廣化老和尚常常說:「聽到是非是我們的業障。」所以該到荒郊野外好好懺悔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不傳是非
有的人竟日是非、煩惱不斷,在這個道場說得不過癮,又跑去那個道場說。
來到這裡,要遵守這裡的規矩。
從外面聽來的是非,不可在這裡講,要將它消化。
有人說:「不說,簡直會要我的命!」
那麼,你應該到荒郊野外喊一喊:「我何以如此倒楣,竟會聽到這些是非?」
這的確夠倒楣,何以人家都聽到正法,而自己總是聽到是非?
這樣怎麼有辦法修行?
廣化老和尚常常說:「聽到是非是我們的業障。」所以該到荒郊野外好好懺悔。
敬錄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599.htm
不傳是非
有的人竟日是非、煩惱不斷,在這個道場說得不過癮,又跑去那個道場說。
來到這裡,要遵守這裡的規矩。
從外面聽來的是非,不可在這裡講,要將它消化。
有人說:「不說,簡直會要我的命!」
那麼,你應該到荒郊野外喊一喊:「我何以如此倒楣,竟會聽到這些是非?」
這的確夠倒楣,何以人家都聽到正法,而自己總是聽到是非?
這樣怎麼有辦法修行?
廣化老和尚常常說:「聽到是非是我們的業障。」所以該到荒郊野外好好懺悔。
敬錄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599.htm
(複)《涅槃經》云:「菩薩六念,念佛第一。」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T47n1976_p0398a13(03)║ 一、《涅槃經》云:「菩薩六念,
T47n1976_p0398a14(03)║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煩惱。」 一、
T47n1976_p0398a15(00)║《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T47n1976_p0398a16(01)║不可窮盡。」 一、《大般若經》云:「佛告曼殊室利菩薩:
T47n1976_p0398a17(00)║『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昧,疾證菩提。
T47n1976_p0398a18(03)║修此行者,應離喧雜,不思眾生相,專心繫念。
T47n1976_p0398a19(03)║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容儀,
T47n1976_p0398a20(08)║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 一、《坐禪三昧
經》曰:
T47n1976_p0398a21(00)║「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敬錄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3.htm
T47n1976_p0398a13(03)║ 一、《涅槃經》云:「菩薩六念,
T47n1976_p0398a14(03)║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煩惱。」 一、
T47n1976_p0398a15(00)║《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T47n1976_p0398a16(01)║不可窮盡。」 一、《大般若經》云:「佛告曼殊室利菩薩:
T47n1976_p0398a17(00)║『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昧,疾證菩提。
T47n1976_p0398a18(03)║修此行者,應離喧雜,不思眾生相,專心繫念。
T47n1976_p0398a19(03)║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容儀,
T47n1976_p0398a20(08)║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 一、《坐禪三昧
經》曰:
T47n1976_p0398a21(00)║「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敬錄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3.htm
(複)20.念佛就是修定....21.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如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20.念佛就是定
祖師大德常勉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
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
障礙你的智慧,教我們一門深入修定,八萬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
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紙,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
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20
20.念佛就是定
祖師大德常勉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
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
障礙你的智慧,教我們一門深入修定,八萬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
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紙,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
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20
(複)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無量壽經云: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
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
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4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無量壽經云: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
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
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4
(複)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用直覺比理解更重要..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
弘一大師對「念佛法門」只強調幾句話:
念佛,是佛學裏最切實,最簡單,最生動的門徑。
可是卻為了他的簡單,切實,沒有深奧的玄理,使知識份子懷疑。
對這門行徑,用 直覺 比 理解 更重要,
你先不要問「極樂莊嚴世界在何處」。
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虛心接收這項法門。
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華麗。」
《弘一大師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27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
弘一大師對「念佛法門」只強調幾句話:
念佛,是佛學裏最切實,最簡單,最生動的門徑。
可是卻為了他的簡單,切實,沒有深奧的玄理,使知識份子懷疑。
對這門行徑,用 直覺 比 理解 更重要,
你先不要問「極樂莊嚴世界在何處」。
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虛心接收這項法門。
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華麗。」
《弘一大師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2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