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為什麼要念佛?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為什麼要念佛?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
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與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
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是關心子女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

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
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世貪、瞋、痴的煩惱所造成的。
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
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比較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

因為我們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
如果想要教它放下來,怎麼能辦到?
故以念佛之藥,來治妄念之病;
倘能信之行之,必能得到奇妙的效果。
這個道理就像小孩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
如果以糖果換之,自然會放。

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老實地念,妄想就會慢慢減少。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反而好像特別多。」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哪裡覺得有妄想。
現在開始學佛,才知道是妄想。
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交情太深,一下子想斷是斷不了的。
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哪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
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
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
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去想他,他也不會找你了。

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真理一樣。
假定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妄想就會減少到最低程度了。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02

感應與巧合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感應與巧合

人的一生隨時都有無數影響他命運的機緣從他的身旁眼前溜過,
其造成禍福的結果,但憑各人的取捨,但憑一念之間,
上天並沒有對誰作特別的照顧,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種何種因,得何種果,
譬如受持佛號必得不可思議之果,殺生必得短命災難之報。

業障重重無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壞的一面想,
聞正論而鄙視,逢君子而迴避,因此只有痛苦與失敗的機緣。

福慧厚重者,心存謙虛,凡事往好的一面看,
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練人生的試金石,
好事當榜樣,惡事當警惕,
兢兢戰戰,則人生自然會有許多巧妙的境遇。

比如今日大家談論佛法,
有人認為痴人說夢話,不當一回事,
有人則認為如獲玉寶,非常歡喜形成了人生的轉捩點,
因此說:人生之境遇妙不妙,巧不巧,只在一念之間的取捨而造成,
總之多種善因,巧事自然會輪到你身邊。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01

勸修淨土--懺雲法師集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勸修淨土

余少聞輪迴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悵悵然靡所依也。
夫百年須臾耳,身家妻子之謀日固,悲歡得失榮辱之數日生,而死已隨其後矣。
昔人謂念佛一門於居士尤為吃緊,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煩惱之海,一息不來而鐵床銅柱隨之,非仰
仗佛力,何以敵此。(彭際清)

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
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省庵大師)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聖藥。
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書於屋壁,銘之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幽溪大師)

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
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也,於此二者宜加審察。(省庵大師)

恭錄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107.htm#a01

怎樣念佛(摘錄岐路指歸)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怎樣念佛(摘錄岐路指歸)

問:念佛不就是用嘴念嗎,還要注意什麼呢?
答:又些人,口裡雖然不停的念,心裡卻盡是胡思亂想,那樣念法,是沒有用的。
必須口裡念佛,心裡想佛,心口如一。
除了一句佛號除外,什麼事也不想,什麼念頭也不起,這就叫作一心不亂,然後纔容易成功。

問:那不是很難嗎?
答:你看,你一會兒嫌念佛太容易,一會兒又嫌太難。
實在說,念佛這個方法,說容易極容易,說難也很難,
不過不管難易,祇管耐住心多念,日子九了,心自然就不亂了。
俗語說世上無難事,就怕心不專,便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個方法。
就是念佛的時候,
要使每個字都從心裡經過。
心裡想得清清楚楚。
每個字都從心裡發出來,
再聽到心裡去,
一個字也不把他放鬆。
這樣時間久了,心自然不自散亂。
這是頂要緊的一個方法,千萬不要忘記。

問:念佛應該在什麼時候念?
答:應該在每天早晚兩時,定一個課程,限定念佛多少,或幾百聲,或幾千聲,
可以按各人的情形來規定,無論忙閑,非念完此數不可。
此外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可以念。越念的遍數越多,越好。念的時間越長,越好。

問:在工作的時候,也能念佛嗎?
答:搬柴挑水的時候,可以念佛,
刷鍋洗碗的時候,可以念佛。
耕種割草的時候,可以念佛。
不論行坐睡眠,以至上廁所的時候,都可以念佛,
總之,除了用心的事情,其餘的工作,都是礙不著念佛的。

問:念佛要大聲念,或是小聲念呢?
答:大聲念也好,小聲念也好,
口裡不念心裡默唸也好。
祇有睡在床上的時候,和不幹淨的地方,祇可心裡默唸,不可念出聲來。念出聲,就不恭敬了。
但是遇著危急的時候,無論何處,都可出聲念。


恭錄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9.htm#a16

小聰明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小聰明

白天製備燈籠,是預備夜間走路,免去黑暗的困苦;
晴天購買雨傘,是預備陰雨走路,免去水淋的困苦;
豐收年景屯積穀粱,是預備荒歉時候,免去飢餓的困苦,
這卻是聰明人辦的事。

試思人生困苦,就是這幾條嗎?
不是還有水火、刀兵、颱風、地震,及意想不到的種種危險嗎?
為什麼不設法預防呢?

更有一箇長存不滅的本性,(世俗叫做靈魂)
現時固然寄託在這四大假合的色身上,後來色身壞了,
究竟他歸宿到哪裡去,
也有箇預備沒有?

若是小的困苦,有預備,有辦法;
那大的困苦,反倒沒預備,沒辦法,這豈能稱得起是聰明呢?
唉!話雖這樣說,試問這些事,誰能有法解決呢?

佛法無邊,這些事在佛法裡都有辦法,
請你先買幾本佛書看看,或是常到講經的地方去聽聽,自然得到解決的法門。


恭錄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9.htm#a12

三世怨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三世怨

有一般人,不懂佛理,卻自作聰明的阻人學佛。
說甚麼只要多做善事,不昧良心,就是對了,又何必妄去學佛呢!

這話乍聽,像是有理,要用理智一研究,纔知這是見識短,
就讓他真的多做善事,不昧良心,固然很好。
因他但知修福,不解修慧,可惜是箇半邊架子,好比「半身不遂」,決定得不到澈底的好果。

佛法裡這種行為,叫作「三世怨」。
就是說今生做善,第二生去享痴福。
因他沒有慧的關係,十分八九,迷了本性,
在享痴福的時候,殺盜婬妄,又造出許多罪業來。
到了第三生,仍不免酬償惡業,去墮三途(畜生、餓鬼、地獄)。

況且沒智慧的人,
哪裡分得出善惡標準來?
哪能懂得心性良與不良呢?
若不相信,請先請一本《十善業道經》查看!
那纔曉得我們平素做事善與不善,存心良與不良!

恭錄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9.htm#a11

珍重諸位的人身,趕快學佛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珍重諸位的人身,趕快學佛

「人身難得」佛眼看得明白,神識投胎人身,是很難的,
譬如汪洋大海,上面漂一片木板,在浪裡忽東忽西,板心有一孔洞,
海底有瞎眼的龜,要想向上一攢頭,就攢到板洞裡去,這卻不是易事,
眾生得到人身,也就如這樣的難。

「人生七十古來稀」雖然太短了,還是希罕的事,
可歎可歎!就讓你長壽活八十年,實在說,也不過只有二十五年的自在。
要知前十五年知識未開,後十五年精力已衰,
中間五十年,在夜間睡眠,又失了一半,還不是只剩二十五年?
但這二十五年中,多半是些人生別離,冤家聚會,
真正的自在幸福,恐怕一半也沒有。

這樣說來,人生有何趣味?
是的,但是此身一失,就怕三途(畜生、餓鬼、地獄)有分了,那就更苦了,
為什麼這樣說,還是因著「人身難得」的原理。

莫怕莫怕,一句佛號,最低限度,保得人身,
或者昇天。要是按著佛法去修,那就不止人天小果,更要到極樂世界成佛的。

恭錄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9.htm#a07

正信因果不迷信神鬼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正信因果不迷信神鬼

甚麼叫作迷信呢?就是道理上講不通的一切神話,認以為真,就叫迷信,迷信是靠不住的事。
大眾想要消災得福,得長生不滅,必須在因果上去求。
古人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這是真理。

「諸惡莫作」纔能消災,
「眾善奉行」纔能得福。
依著佛的方法證了道果,纔能得到究竟長生不滅,這是因果率。
明白了因果率,自知拜天拜神,
妄想去消災得福得究竟長生,便是迷信了。

若天及神,不問人的善惡,只給拜他的人消災得福,豈不是結黨營私,貪圖賄賂嗎?
天及神他自己尚在六道輪迴中出不來,又何能叫拜他的人得到長生呢?


恭錄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9.htm#a05

解釋不明佛理的幾種誤會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解釋不明佛理的幾種誤會

問:佛教是消極的嗎?
答:對於爭權奪利,飲食、男女之慾,這些事是消極的。
要是對於孝親、愛國、救眾生,就要犧牲一切去貢獻。

問:佛教是厭世的嗎?
答:世人多數的存心,是貪吝、瞋恚、愚痴、傲慢;行事是殺生、偷盜、邪婬、欺詐,
佛教對這些事是厭惡的,所以纔拋棄一切,專門拿出正道來做勸世改造惡俗的工作,
且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話,就明白佛家的救世精神了。

問:佛教是迷信的嗎?
答:佛教說的事,皆是體驗出來的,不是寓言空想,普通人無修無得,所以不知。
至於佛教修行的辦法,決不是一般信鬼、信妖、信神、信天,
是打破一切,全仗自己的理智去做,所謂「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這樣再說迷信,
試問不迷信的是什麼教?

問:佛教可惜崇拜偶像!
答:這有甚麼不好?此中深意,並非一言兩語能說明白的,
就拿世俗理講,也是一種敬的表現,
如國家拜國旗,家庭裡供木主,皆有禮節德行的存在。
再如吾國君主時代,接旨就得下拜,
還有禮義家庭,接到父母的信,尚須跪讀,
朋友的信,也須拜讀,
試問國旗、木主、君旨、書信,你拜他做什麼?
但是這類的話,只許向懂禮的人纔能講論。

恭錄 小宣傳集錦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9.htm#a04

念佛三要 毛凌雲

念佛三要 毛凌雲

一要深信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佛法大海,惟信能入,
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而阿彌陀佛以持名念佛,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故六方諸佛共勸:「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本師釋迦牟尼佛亦勸:「汝等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歷代祖師無不叮嚀勸信。
雲棲八祖云:「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
夢東十二祖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昔王仲回問楊無為:「如何念佛得無間斷?」
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
王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
是持名一門,信尤為要,故普勸念佛,首要深信:

(一)信娑婆極苦:無量無邊,略如前述,苦已難堪。加以寒熱苦惱,穢相熏熾,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應深生厭離,豈容貪戀久住耶?

(二)信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一息不來,便屬後世,古德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豈容一刻虛度耶?

(三)信輪迴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道,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豈不速求出離耶?

(四)信淨土實有:如地球上實有無量國土,虛空中實有無量星球,不能以我之未到未見而不信。佛眼見無盡世界,如在目前,戒人妄語,決不以妄語誑人也。

(五)信西方極樂:其國皆七寶莊嚴,無三惡道,清淨自然,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景序長春,無復寒暑,遠離眾苦,長享諸樂,故又名極樂世界。豈不欣願求生耶?

(六)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悲願力:攝取十方一切念佛眾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如人乘機飛行,須臾千里,依他力故!

(七)信自心念力:不可思議,如心念要去,身即隨去,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若身壞時,惟存一念心性,一念到處無不到,故一念在淨土,即生淨土無疑也!況佛與菩薩又接引往生乎?

(八)信我心具佛: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九)信因必有果:確切不虛,以我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因不虛棄,果無浪得,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十)信生皆不退:此土修行,障道緣多,難進易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位行念三,皆得不退。以境勝緣強,退心不起,一生成佛,如操左券也。

二要切願

信心既深,其願須切,淨土雖遙,有願即生。
故佛說阿彌陀經時,再三勸以:「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華嚴經云:「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靈峰九祖云:「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夢東十二祖云:「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
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
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
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
能如是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而修淨業,則易純熟。
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
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是故淨土門中,以願為最要,須平時常存想此願,早晚課後懇切發願,
凡有願者,終必能滿。
故普勸念佛,次要切願:

一、願厭離娑婆,生死之苦,及慾愛不淨,男女等身,猶如死囚,欲出牢獄絕無一念繫戀之心。

二、願欣求淨土,菩提之樂,及清淨無染,法性生身,猶如遠客,思歸故鄉,豈有一毫因循之念。

三、願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神遊淨土,見佛妙相,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四、願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五、願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

六、願佛及聖眾,放光接引,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七、願乘金剛臺,隨從佛後,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八、願承事諸佛,親蒙授記,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九、願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十、願禮佛發願,正助雙修,種種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三要力行

志願既切,其行須力,功行愈深,生品愈高,
靈峰九祖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
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
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3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
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
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
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
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
真是「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
古今坐化立亡,撒手便行,上品往生者,皆平時修持功夫得力也。
故普勸念佛,更要力行:


恭錄 念佛三要 毛凌雲
http://book.bfnn.org/books/0488.htm#a05

普勸念佛

人生指南 毛凌雲纂述

第六 普勸念佛

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
如石火電光,水抱草霜,暫有即空,有何留戀?
何不捨此短暫生死之肉身,
永留常樂我淨之法身耶?

大智度論云:「眾生有二種身,一是生死肉身,二是法性生身。」
惠能大師云:「法身者汝之性也。」
此法身即吾人之本性,無始無終,永久常存,俗所謂靈魂者是也。

普願發菩提心,勸進行者,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錯過今生,沉淪永劫,
望皆為法身念佛行善,廣修淨業,
勿為肉身提高享受,廣積資財,資財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惟此淨業,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使此法身常住,福壽無量,
直至成佛,永不退轉也。


恭錄 人生指南 毛凌雲纂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133.htm#a06

睡眠

人生指南 毛凌雲纂述
十八 睡眠

凡睡眠不得仰臥、覆臥、及左脅臥,
當以右掌枕頭,左掌搭膝,右脅而臥,名吉祥臥。
常宜獨臥,不得與人同榻。設無異榻,不得共被。雖夫婦亦不應常同榻。
睡時須穿睡衣,不得多用思想、或高聲笑語,
當一心默念四字佛號,縱令昏昧,繫念而寢,覺即續之。
但不可提神過甚,只要心念心聽,即易入睡,不致久念失眠也。
若失眠,須先靜坐念佛一小時,坐疲方睡。
天未曉,宜早起,靜坐念佛一小時,方下榻出舍。

恭錄 人生指南 毛凌雲纂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133.htm#a03

經商。務農---

人生指南 毛凌雲纂述
十三 經商

凡經商自由,正好念佛。
宜依佛法行事,不賣假貨,不二斗秤,不欺老少,不偷捐稅。
不營屠酒戲妓及雞魚等生物業,或熟食店。
不販賣男女奴僕及刀鎗釣網等傷生之具。
若現營此業者,須速改業,並常念佛懺悔,發大願云:「願我見佛得道後,
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所用之肉眾生,或一切與己交涉眾生,皆生淨土。」
凡諸貨物,當明標價目,不二價,不折扣,客如不買,任其去,不生忿恨。
貨壞廉售,須明標示,不得遮蔽。
不放賬,不負債,心地自然清淨。
不虛偽,不欺騙,性天亦極光明。
若得財物,應作四份:
一份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
二份應作如法販轉,
留餘一份,作布施慈善之用。
果能如此,雖經商亦不為貪,而功德無量!

十四 務農

凡務農不勞心思,正好念佛。
惟當細心鋤挖,免傷蟲蟻,偶有誤傷,當即念佛,助其往生。
早晚佛前懺悔,發大願云:「願我見佛得道後,先度耕種以來,一切所殺微細眾生,
次度一切怨親,皆生淨土。」念久純熟,定生極樂。
若逢水旱颱風,宜專念觀音聖號,求免天災,普救眾苦。
凡催耕牛,不得打罵,應教云:「發菩提心。」
家有子姪,應常教誡:不得網魚撈蝦,打鳥遊獵,養蠶養貓,及放火焚燒山林,殺害物命。

恭錄 人生指南 毛凌雲纂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133.htm#a03

佛教小常識

佛教小常識 毛坤居士編著
【佛教節日表】

彌勒菩薩聖誕
正月初一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五日

觀音菩薩聖誕
二月十九日

普賢菩薩聖誕
二月二十一日

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

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初八日

韋馱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

觀音菩薩成道
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十三日

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二十四日

藥師佛聖誕
九月三十日

阿彌陀佛聖誕
十一月十七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

【觀音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日
二月初九日
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
三月初六日
三月十三日
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
五月十七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三日
七月十三日
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三日
十月初二日
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五日



【八、四大菩薩】

在佛教眾多菩薩當中,名聲最大的有四位: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王。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他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
佛教認為他大慈大悲,遇難眾生只要念誦他的名號,「菩薩即觀其音聲」,
前往拯救解脫,故叫觀世音。據說觀音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
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
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幹手千眼觀音等。
觀世音菩薩在印度原為男像,自傳入中國後,逐漸被漢化,
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轉女,成為大受我國俗眾歡迎的女菩薩,
以至千百年來,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稱,相傳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
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釋迦牟尼佛的左邊,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專司「智慧」,
常與司「理」的右脅侍普賢並稱,
又文殊菩薩的塑像常是頂結五窯,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
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相傳他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普賢,是梵文的意譯,亦譯為「遍吉」。
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右侍,專司「理」德。
其職責是把佛門所倡導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
他的塑像最大的特點是騎著一頭白象。
相傳普賢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在四川峨眉山,現峨眉山萬年寺有宋代銅鑄普賢騎白象的造像。

地藏,是梵文的意譯。
佛經說這位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所以得名。
釋迦牟尼囑咐他,在釋迦寂滅,彌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眾生。
他即發下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宋高僧傳》載,他轉世為新羅(今朝鮮半島)王子,自幼出家,
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建寺收徒,年99歲圓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
現九華山神光嶺有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的成道處。


恭錄 佛教小常識 毛坤居士編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702.htm#a07

保富法--範文正公(范仲淹)

保 富 法
聶雲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宋朝的範文正公(范仲淹),他作窮秀才的時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濟眾人;
後來作了宰相,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族的貧寒。
先買了蘇州的南園作為自己的住宅;
後來聽見風水家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會出公卿。」
他想,這屋子既然會興發顯貴,不如當作學堂,使蘇州人的子弟,在此中受教育,那麼多數人都興
發顯貴,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將房子捐出來,作為學宮。
他念念在利益群眾,不願自己一家獨得好處。
結果,自己的四個兒子,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

他的兒子們曾經請他在京裏購買花園宅第一所,以便退休養老時娛樂,
他卻說:「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園林甚多,而園主人自己又不能時常的遊園,那麼誰還會不准我遊
呢!何必自己要有花園,才能享樂呢?」范先生的幾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著布素衣服。
範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錢,也都作了布施救濟之用;所以家用極為節儉,
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
照普通人的心理,以為這樣,太不替子孫打算了,
誰知道這才是替子孫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單是四個兒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繼承他父親的意思,
捨財救濟眾人。所以,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傳到了數十代的子孫,
直到現在,已經是八百年了,蘇州的範墳一帶,仍然有多數范氏的後人,
並且還時常出優秀的分子。
世人若是想替子孫打算,想留飯給子孫吃,就請按照範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再說元朝的耶律文正公(耶律楚材),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世祖的軍師,
軍事多數是由他來決策,他卻是借此而救全了無數的人民。
因為元太祖好殺,他善於說話,能夠勸諫太祖不要屠殺。他身為宰相,卻是布衣蔬食,
自己生活非常的刻苦。他是個大佛學家,利欲心極為淡泊:
在攻破燕京的時候,諸位將領都到府庫裏收取財寶,而他卻只吩咐將庫存的大黃數十擔,
送到他的營中;
不久,就發生了瘟疫,他用大黃治療疫病,獲得了很大的效果。
他也是毫無積蓄,但是他的子孫,數代作宰相的,卻有十三人之多。
這也是一個不肯積錢,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再說清朝的林文忠公(林則徐),他是反對英國,以致於引起了鴉片戰爭的偉人。
他如果要發財,當時發個幾百萬,是很容易的。
他認為鴉片貽害人民,非常的嚴重,所以不怕用激烈的手段,燒毀了鴉片兩萬箱。
後來,英國人攻廣東,一年攻不進,以後攻陷了寧波、鎮江。
清朝不得已,就將林文忠公革職充軍,向英國人謝罪談和。
林公死了以後,也是毫無積蓄,
但是他的子孫數代都是書香不斷,孫曾輩中尚有進士、舉人,至今日仍然存在,
數年前故世的最高法院院長林翔,也是其中的一人,而且道德亦非常的崇高。
這又是一個不肯發財,而子孫反而大發達的證據。


恭錄
保富法
聶雲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063.htm#a11

保富法--「如何才能真正的保有財富」

保 富 法
聶雲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編者的話

《保富法》一書,個人於數年前曾經走馬看花的讀過一次,覺得挺有道理;
但隨後未再注意,直到最近,有緣再讀本書,此時內心則感受到洶湧澎湃前所未有的沖激力量,
因此,希望每個人都應該詳細的閱讀這本寶書,否則,為自己、為家人奮鬥了一輩子,
結果落得是「為誰辛苦為誰忙」,白忙了一場,甚至發生災禍,這豈不是太冤枉了嗎?

而這本書是聶雲台先生在一九四二、三年寫的,但為方便讀者閱讀,
其中的上、中兩篇和附錄二,雖是用白話寫的,仍需重新整理;
下篇、書後及附錄一,則是文言寫的,所以需加翻譯。
聶先生編寫此書,可說是用心良苦;將自己一生的所見所聞,融合歷史的經驗教訓,
編成這本震憾人心的好書,目的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的保有財富」;
避免重蹈貪財者的覆轍。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人講:「富不過三代」;
現在的人甭說是三代了,兩代、一代都過不了,父子兄弟為錢反目成仇的新聞,不勝枚舉;
還不知有多少人在為錢身敗名裂,或移送法辦,實在是愚昧可憐啊!
所以想要長久保住財富的朋友,希望您能認真的照著本書所說的方法去做,
則必有驚人的效驗。最後,誠懇的贈送大家幾句話,那就是——

天妒英才尤忌財,為何錢財保不住;
聰明反彼聰明誤,智者保富亦保福。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日王潮音寫於臺北


恭錄
保富法
聶雲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063.htm#a11

備說--晝必有夜。必為夜備

備說

晝必有夜。必為夜備。
暑必有寒。必為寒備。
存必有去。必為去備。

何為夜備。燈燭床蓐。
何為寒備。衾裘炭薪。
何為去備。福慧淨土。

梵語阿。此云無。梵語陀。此云量。
省文稱之寧稱阿彌。不可稱彌陀。若稱彌陀。則是量。乃與無之意相反。
若稱阿彌。猶有無量之意存焉。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1

勸發心念佛

《勸修淨土切要》卷1 X62n1186_p0413b07(00)║  

一勸發心念佛
諸善人。世間有千條路。萬條路。如何獨勸人念佛。
因人之念頭。所係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
念善生天堂。念惡入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
所以勸人念佛。十方三世百千萬億佛。
如何只勸人念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曾發四十八願。
願願度眾生。又因阿彌陀佛。與娑婆眾生有緣。無論僧俗男女。
能念佛無不攝受。故專心持名。即蒙接引往生彼國。
就是惡人。能至心懺悔持名。亦可帶業往生。

恭錄 《勸修淨土切要》卷1 X62n1186_p0413b07(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6_001.htm

人至遠地。必先覓下處--先覓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為生死之備

《勸修淨土切要》卷1 X62n1186_p0412c11(05)║

今人皆忘其身矣。
何則。自早晨開目離寢。至夜就寢閉目。
無非塵勞。未嘗暫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
且人之於身。以日言之。莫大於飢渴。必為飲食之備。
以歲言之。莫大於寒暑。必為裘葛之備。
以終身言之。莫大於生死。而不為之備。
何愚之甚哉。非真愚也。

特不知有修淨土之法。可為生死之備耳。
譬如人至遠地。必先覓下處。
然後出去幹事。則抵暮昏黑。有投宿之地。
先覓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
抵暮昏黑者。大命將盡之謂也。
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
不至沉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
由此觀之。念佛而修淨土。修淨土而往生。
經言壽命無量。有樂無苦。其為終身之備。不亦大哉。

恭錄 《勸修淨土切要》卷1 X62n1186_p0412c11(05)║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6_001.htm

莫求速驗

《淨土承恩集》卷1 X62n1189_p0464c18(00)║ 
 
莫求速驗
淨功切莫速求驗。急急應堅真實信。
佛號稱時惡念輕。名書萼上可先慶。
淨功切莫速求驗。已信當存長久願。
若得持名無暫停。何愁慈父不能見。
淨功切莫速求驗。只要持名無異見。
自己工夫自己知。若能堅久自成片。
淨功切莫速求驗。只要朝朝無厭倦。
不出今生帶業超。當知此法原非漸。

恭錄 《淨土承恩集》卷1 X62n1189_p0464c18(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9_001.htm

四可(龍舒淨土文)

四可(龍舒淨土文) X62n1202_p0660b02(00)║ 
此淨土法門。
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
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
故能勸人修淨土。以此善緣。
消釋罪惡可。增崇福壽可。
莊嚴往生功德可。追薦亡者亦可。
但至誠咒願。
無不獲其功果。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60b02(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三勸 (蓮池大師說)

三勸(蓮池大師說)  X62n1202_p0657b17(00)║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
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
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閒人念佛。半了不了。
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
閒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家業。
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
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57b17(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三慧 (藕益法師說)

三慧(藕益法師說) X62n1202_p0655c15(00)║

聞說阿彌陀佛。即聞慧。
執持名號。即思慧。
一心不亂。即修慧。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55c15(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二警策(雲棲法彙)

二警策(雲棲法彙)  X62n1202_p0654a10(00)║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少年亦爾。何況老乎。
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
目暗耳聾。髮白面皺。背傴腰曲。骨痛筋攣。
步履龍鍾。精神昏塞。譬如夕陽西照。
光景須臾。衰草迎秋。凋零頃刻。
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
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
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
諦思淨土。決志往生。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

(老堂警策)佛言。
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
我今殷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
飲食漸減。醫藥無靈。便利床敷。呻吟枕席。
譬諸魚遊釜內。倏忽蕉縻。
燈在風前。剎那熄滅。
此身不久。前路茫茫。
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
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
諦思淨土。決志往生。
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54a10(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惟有一門可超昇  念佛往生安樂剎

X62n1202_p0649a08(00)║  
過去已受無盡苦  現在今受無窮苦
未來當受無限苦  百千萬劫難可數
惟有一門可超昇  念佛往生安樂剎
親見如來無量壽  得聞微妙真正法
頓悟無上佛菩提  智慧神通悉具足
往來遊戲十方界  供養諸佛受記[卄/別]
回入娑婆度群品  以報佛恩之萬一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49a08(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念佛自得成佛--二宜(錫明居士說)

二宜(錫明居士說) X62n1202_p0653a14(00)║
 
念佛宜求生淨土。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念佛自得成佛。世人不知。極樂淨土人人可到。
心中先自搖惑。反想他生福報。
遂致一生念佛無成。此非佛打誑語。乃自己不肯承當。走入差路。

奉勸念佛之人。信到十分。願到十分。行到十分。
九品蓮胎斷然有分。
念佛宜廣行眾善。娑婆如苦海。
念佛如乘船。生淨土如到彼岸。積善如帆楫盤費。
經中雖言臨終十念。可以帶業往生。此由夙生修習。
一念回光。頓超三界。非可倖而致也。

苟明知惡不可為。而猶任意妄行。
且等臨終片刻十念。天地鬼神豈容如此巧乎。
往往業境現前。連一箇佛字也念不出。何能十念。
奉勸念佛之人。當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
終身守之。終身體之。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53a14(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一句(憨山大師說)

一句(憨山大師說) X62n1202_p0651c14(00)║

凡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雜亂念頭。
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
一句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
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
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51c14(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慈照宗主說)

一大事(慈照宗主說)X62n1202_p0651a17(00)║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
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是把做。一大事始得。
若也半進半退。似信似疑。濟得恁麼事。如何出離輪回。
若是信得及。便從今日去。發大勇猛。發大精進。
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
但持只執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
專其心。一其意。或參念觀念。 憶念十念。
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
朝也念。莫也念。行也念。坐也念。
心念不空過。 持佛不離心。
日日時時不要放捨。即是淨念相繼。
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
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
縱遇苦樂逆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
無一念變異心。無一念退惰心。無一念雜想心。
直至盡生。永無別念。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51a17(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 (慈照宗主說)

一念(慈照宗主說) 

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
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
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
今即以此念念佛。
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
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
且橫截生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

恭錄 淨土紺珠 卷1 X62n1202_p0650c24(0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2_001.htm

字字從心裏出。還須字字入心裏去

石南和尚偈曰。X62n1185_p0396b11(03)║

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
捋轉數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
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

吾向來念佛。亦只囫圇念過。
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裏出。還須字字入心裏去。
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
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
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
心籍口傳息調聲和。
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續。
分之則一字可作一句。
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
自一聲而至千萬聲。自一刻而至十二時。
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之純熟。花開見佛。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96b11(03)║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自利復當利他

廣度門 X62n1185_p0390b18(00)║   
矢決定之願者。自利復當利他。
未能自度而先度人。自他俱溺。固屬非宜。
祇求自度而不度人。即落二乘淺見。尤為不合佛心。
力雖未充。心無不具。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90b18(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西方公據念佛說

西方公據念佛說曰。X62n1185_p0389c12(00)║

諸善人。世間有千條路萬條路。如何只勸人念佛。
人之念頭。所係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
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
一念直為人。一念橫為畜。如何是餓鬼。只因念不是。
念魔便成魔。
念佛便成佛。若要免六道。除非只念佛。
若還不念佛。一失下人身。萬劫難再得。
所以釋迦如來教人念佛。遠公法師教人念佛。
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如何肯誤人。
念佛不成佛。其過不在佛。口念心不念。
雖念如未念。饒你一生。也不當一聲。

念字從心。原不從口。而念一生心。聲隨口出。
如嬰兒憶母。自然啼哭。
心佛。口佛。兩不可廢。千佛萬佛。
如何只念阿彌陀佛。以其原有四十八願。誓度盡十方眾生。
其中有曰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能稱我阿彌陀佛名號。
而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89c12(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信而無願。信即虛浮---決定門

立願法 X62n1185_p0387b20(00)║
 決定門
信而無願。信即虛浮。
即有願矣。或以此生已晚。
功效難期。惟求來世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甚善。
殊不思今世所造之業。能必來世為人乎。
能必為人。仍知佛法乎。
一蹉百蹉。悔之無及必。
須[拚-ㄙ+ㄊ]此一生。
咬定牙根。
非往極樂國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可。
如此發願。方可謂之決定。
願既堅決。功自精進。
有志竟成。豈虛語哉。輯決定門。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87b20(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信而無願。信即虛浮---決定門

立願法 X62n1185_p0387b20(00)║
 決定門
信而無願。信即虛浮。
即有願矣。或以此生已晚。
功效難期。惟求來世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甚善。
殊不思今世所造之業。能必來世為人乎。
能必為人。仍知佛法乎。
一蹉百蹉。悔之無及必。
須[拚-ㄙ+ㄊ]此一生。
咬定牙根。
非往極樂國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可。
如此發願。方可謂之決定。
願既堅決。功自精進。
有志竟成。豈虛語哉。輯決定門。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87b20(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試自簡點

試自簡點。 X62n1185_p0383b22(00)║
若於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起。
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
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岐。猶能惑志。便不名為真念佛也。
要道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
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
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
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
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邊事。
臨命終時。決然用不著。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2 X62n1185_p0383b22(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2.htm

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

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淨土。
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
非無報也。但遲速耳。

佛嘗謂阿難云。
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
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
阿難問何故。
佛言
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
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
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2 X62n1185_p0379c04(0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2.htm

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
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云。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
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
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於人哉。
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
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世所為。
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

譬如人有功罪。當受賞罰於官府。官府豈私於人哉。
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
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加人。
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而無故加於人乎。

是知以前世所為有善惡。故以禍福而報之也。
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
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受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
其為果報各隨其所為。如影從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
故云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

唯種時少。收穫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
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
蓋造化自然之理也。

此理可信。則淨土之說必可信。
何則。二者皆佛言也。
佛誠言於因果。必不妄言於淨土。
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2 X62n1185_p0379b08(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2.htm

慈昭宗主淨土十門告誡云

慈昭宗主淨土十門告誡云。X62n1185_p0377c21(09)║

念佛人臨終三疑不生土淨。

一者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
二者疑我雖念彌陀。或有心願未了。及貪瞋癡未息。恐不得生。
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
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
故念佛之人。切要諦信佛經明旨。勿生疑心。
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
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情疑永斷。決定往生矣。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2 X62n1185_p0377c21(09)║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2.htm

逆惡臨終信願切。但教十念亦能生

X62n1196_p0562b02(00)║莫嫌念佛散心多。佛愍眾生沒奈何。
X62n1196_p0562b03(06)║果得吾人疑頓釋。自然時至出娑婆。
X62n1196_p0562b04(00)║念佛非關散亂心。功能曾有幾知音。
X62n1196_p0562b05(06)║大家只管念將去。終得往生不隔陰。
X62n1196_p0562b06(00)║散心念佛莫疑心。祇要求生願力深。
X62n1196_p0562b07(06)║平日工夫無間斷。臨終佛豈不知音。
X62n1196_p0562b08(00)║散心總不礙持名。靜散本來體自平。
X62n1196_p0562b09(06)║逆惡臨終信願切。但教十念亦能生。


恭錄 淨土證心集卷中
CBETA X62n1196_p0562b02(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6_002.htm

在家念佛--解答幾個誤會問題

附錄一:念佛法要

念佛的時候,要把心中一切的事,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亂想。單把六字洪名,從心裏生起來,從口裏念出來,再從耳裡聽進去,印入心中。必須想清楚、念清楚、聽清楚,這樣纔能得到感應。

附錄二:解答幾個誤會問題

一、有人說:我們公教人員,住的公共宿舍,供佛拜佛,固然不方便,念佛也是攪亂他人不安,我是辦不到的。

答:公共地方,諸多不便,確實不錯;但,凡事皆有通融之法。若知念佛是大事,只要誠心默念,便有大效;因著心念比口念更要緊,可不必供佛、拜佛、出聲。

二、有人說:念佛雖好,但是跑寺廟、跑蓮社、跑菜堂,我沒有這些時間。

答:這些地方,並不一定要你去;沒有出外的時間,難道沒有在家的時間嗎?你就在家裏念佛,還有甚麼妨礙呢?

三、有人說:念佛是有錢人做的事,我那有這些閑錢?

答:這又誤會了!念佛實在用不著花錢。三支香能值幾何?就是一支香不燒,也沒關係,只要心存恭敬就好。

四、有人說:念佛得要吃素,這事我不能辦,所以我不能念佛。

答:暫時也不必吃素,但能不殺生,就有大功德。可以學吃三淨肉,就是「不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市場裏殺死的肉魚很多,足夠你吃的了。

恭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8

閻王老子三封信

閻王老子三封信

我們為什麼要信佛?
為什麼要修行?就是為了「了脫生死」,
這才是修佛的唯一目的;捨此而別修,就不是佛法的正宗。
在人間,誰也免不了要受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
既然人間這麼苦,就要趕快求離苦得樂的方法;
念佛就是通往西方的方法,
能解脫人間一切生死之苦。
因此,要想了生脫死,就要依法而修,精進念佛求生西方。

往往有很多信徒,明明白白的知道佛法的道理,偏偏不能依法修行,
真令人看了著急。
每勸他修行總是說:「慢慢來吧!再等一等!」
難道不怕遲啊!時間不會等人的,光陰是一天天流逝啊!
現在就講一則因緣故事來激勵大家!
這故事不但初發心的要聽,
老菩薩們更要聽,聽過了要警覺啊!


恭錄 妙蓮老和尚講述
閻王老子三封信
http://book.bfnn.org/books/0706.htm

阿彌陀佛,廣度群生

大集經云:「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佛法全無,
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
豈非以持名法門,下手易攝機普,入道穩而得效速耶?
足證其時愈後,此法愈契機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4.htm#a02

捨身念佛

捨身念佛

清楊媼,杭州人,年五十餘,得風疾,僵臥呻吟。
僧旅亭師偶過其居,子為設齋,請入視母,
媼頻蹙曰:「病甚,師有妙方,能癒我否?」
師曰:「有,恐汝不肯服耳。」
曰:「誠有,安肯不服。」
師曰:「病從身起,身從假合,汝能捨身,病自去矣。」
問捨身奈何?
師曰:「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念佛,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眾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自來救汝。」
問佛果來乎?
師曰:「來,但患汝念不切耳。」
遂持佛名,日益懇切。
居五月,語子曰:「阿彌陀佛至矣,四日後,吾將西歸。」
及期,請僧十人助念,起坐向西而化。

【按】人之患在於有身,既能捨身念佛,病自除而往生必矣。願趁無病時將身放下,一心念佛,莫待急時抱佛腳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二) 捨身念佛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3.htm#a64

絕葷西行

絕葷西行

明周楚峰、廷璋居士,雲南人。
性淳朴,好念佛,治家不計有無,有輒散諸貧乏。
人與語,唯笑,
或謔之,詈辱之,亦笑而已。

晨起,必誦金剛、彌陀經及佛號,
怡然自得!嘗曰:「吾不離日用,不涉貪愛,如是而已。」
年八十九,於清明上冢,決辭祖考,還,謂其婦曰:「吾將行矣,彌陀迎我,觀音勢至俱來也。」
尋曰:「觀音謂我絕葷五日,可西行。」
遂日食一粥一蔬,
至期,沐而冠,令子弟誦佛名,自誦經畢,端坐而逝。
香發於體,貌如生。

【按】與語唯笑,密行精進也,
謔罵亦笑,瞋毒已盡也,
有輒施散,貪毒亦盡也。佛與菩薩來迎,尚誡絕葷五日,方可西行,足證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而能生西者也。願以戒殺素食為急務。

恭錄 念佛法要(卷二) 絕葷西行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3.htm#a36

十念回向

十念回向

宋馬玗、仲玉居士,合肥人。
父忠肅公亮,守杭州,慈雲式公授以淨土法門,遂全家奉佛。
居士遇僧廣初,得天臺十疑論,喜曰:「吾今得所歸矣。」
遂依慈雲十念回向法,行之二十餘年。
後與王古往還,益精進念佛,常以放生為佛事。
歷守淄川、新定,以慈惠為政。
課誦經咒,日有常法。時荊王夫人夢遊蓮池,見其朝服而坐華上。
嗣得疾,盥沐易衣,端坐念佛而逝。
家人同夢其告曰:「吾已得生淨土上品矣。」
子永逸,亦行十念,閱三十餘年。後得疾,見佛及二菩薩接引,結印示寂,香氣滿室。

【按】晨朝十念,雖業忙之人,亦易做到,能每日至誠如此,無不往生,於馬公父子可資證驗。因後精進念佛,且常放生,及以慈惠為政,福慧雙修,故生即神遊淨土,死得往生上品,誠居官者所宜效法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二) 十念回向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3.htm#a34

日辯大師

工念無間

民國具行、
日辯大師,雲南會理人,幼失怙恃,
贅鹽源曾氏,生二子,家貧,工雞足山祝聖寺。
年二十一,率全家八人求出家,受具戒。
虛雲和尚教以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遂屏息諸緣,一心繫念。
耳聾貌醜,不識字,
日種菜,夜禮拜念觀世音菩薩,間
習坐,學課誦及諸經,自極精勸。
旋參四大名山,回滇,適雲公重興雲棲寺,
問往視眷屬否?
曰:「吾不顧他矣。」
問汝將何為?
曰:「極勞瘁事,人不能任者,吾任之。」
凡築牆、蓋房、種菜、植樹、挑石、挖土、洒掃、炊爨等苦行,
行工無一刻暇,念佛亦無一刻閒也。
夜開靜,禮金剛、藥師、淨土諸經,一字一拜。
黎明鳴大鐘,上殿課誦以為常,未嘗寢息。
偶自縫衣,或代同參縫補,一針一佛號隨之。
戒期請為尊證,售衣被用物盡,設齋供眾,
問何往,但笑不語。
期滿,密往殿後,向西趺坐念佛,以火自焚,年三十六,形狀如生,異香遠聞。迨眾往觀,
取引磬,忽倒下成灰。

【按】一字不識,尚於苦工時念佛無間,我輩讀書識字者,若悠忽虛度,豈不愧煞。惟自焚,未得三昧者,切勿萌此妄念,以免著魔發狂,永墮惡道。

恭錄 念佛法要(卷二) 日辯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3.htm#a26

佛從意出

佛從意出

清慧明大師 鄞縣人,住杭州報國寺。
性質宜,唯知念佛,每執持洪名,聲如潮沸,香盡不知也。
得施即放生,隨放隨稱佛名,回向西方。
見人不作寒暄語,但云「死到哉,快些念佛。」

或叩其所得?
曰:「憶昔熱病日甚,幾不能支,
幸意根中佛號一句頂一句出,
連綿不已,竟仗此癒。
此後無論語默動靜,皆有一佛號從意根中一句頂一句而出也」。
後患頸疽,知宿業現前,絕不呻吟,
臨終,色和悅,念佛而逝。

【按】念佛如潮沸,香盡不知,見人不作寒暄語,故能功臻純熟,雖病危仍有一佛號從意根中滾滾而出,所謂無念而念,病不為礙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二) 佛從意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3.htm#a20

勞心者可藉以養心,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

清陳復齋熙願居士勸修淨土切要節要

念佛正要在鬧處鍊,不拘行住坐臥,
嘈雜之所,能一心不亂,則少聲勝多聲,
所謂心淨即土淨也。
終日雖忙,豈無片刻之暇,

何不挪一茶之頃,心不外馳而念佛,
勞心者可藉以養心,
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

事之有益無損,孰有過於此乎?
急須起真切心,發勇猛力,世緣可放下者即放下,
人命不常,切勿留戀自誤。
雖有不可放下的,也不礙我念佛,
如有切事在心,雖辦別事,還肯忘否?
能如此念佛,自無雜念,也不至一暴十寒了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清陳復齋熙願居士勸修淨土切要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8

懸崖峭壁

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
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於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免教鼻孔受人穿

隨緣任業許多年
枉作老牛為耕田
打疊身心早歸去
免教鼻孔受人穿

莫遠求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不用功

坐破蒲團不用功
何時及第悟心空
直是一番齊著力
桃花三月看飛紅

退步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垢盡

多年古鏡要麼功
垢盡塵消始得融
靜念投於亂念裡
亂心全入靜心中

懺悔

佛在世時我沉淪
佛滅度後我出生
懺悔此身多業障
不見如來金色身

(複)印光大師云:「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淨土,皆屬狂妄也。」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佛陀於《大集經》云: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學佛行人,定要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而測。
對念佛求生淨土,必深信切願。

印光大師云: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
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

若其未生淨土以前,

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 視作 墮 落 因 緣,了 無 一念 冀 慕 之 想。

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亦當 視 作 紆 曲 修 途,了 無 一 念 希 望 之 心。

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
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淨土,
修餘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
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
可勝悲哉,可勝悼哉。」
又云: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
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
決定 不 生 一 念 欲 受 之 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
佛之誓願,方能攝受。
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
印光大師亦云:「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淨土,皆屬狂妄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複)須知現身成佛,唯 釋 迦 牟 尼 佛 一 人 也。此外即 古 佛 示 現,亦無 現 身 成 佛 之 事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約禪密言,印光大師云:
「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
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
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
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
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
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
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
密宗現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
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

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複)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眾人之力,以成自事 ..... 噫 ! 死 生 亦 大 矣 ,何可以 專仗 自力 而 不仗 佛力耶?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專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
抑或自力果愈於佛力耶?

夫人之處世,
大而創業垂統,
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眾人之力,以成自事。

至於了生死大事,乃雖有佛力而不肯倚仗,
欲顯出格之作略,
恐墮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謂大矣!
惜乎不知其所謂大也!(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7

(複)莫論散心定心,只勉課程終身不缺,日勤日切,淨土華棻,晝夜增榮矣

蕅益大師法語

示陸喻蓮

超生脫死,捨淨土一門,決無直捷橫超方便;
而生淨土,捨念佛一法,決無萬修萬去工夫。
近世盲禪:妄謂彌陀不必念,淨土不必生,儱侗□突,墮塹落坑。
夫夜臥之頃,枕席不安,猶必安置;
以三界火宅,而不思出離,可乎?

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間即寂光。
何不曰:惡罵是稱讚,惡打即供養,糞穢即栴檀,塗炭是天宮寶殿乎?
儻未能噉糞臥炭,則淨土決不可不生。
設果能,亦豚豕雞犬耳。

何若老實念佛,導之以信,要之以願,徑登九品蓮臺,與觀音、勢至、海眾為眷屬。
迴視空頭惡見邪禪,博一時假祖師之虛名,墮萬劫拔舌犁耕之實苦,何啻雲泥也哉!
莫論散心定心,只勉課程終身不缺,日勤日切,淨土華棻,晝夜增榮矣。

恭錄 蕅益大師法語
http://book.bfnn.org/books/0552.htm#a06

(複)行道,不離糧食;病人,不離良醫;菩薩不離諸佛

西方合論 卷2

T47n1976_p0394a17(06)║一心常欲見佛。譬如嬰兒不應離母;
T47n1976_p0394a18(03)║又如行道,不離糧食;如大熱時,不離涼風冷水;
T47n1976_p0394a19(02)║如大寒時,不欲離火;如度深水,不應離船;
T47n1976_p0394a20(03)║譬如病人,不離良醫;菩薩不離諸佛,過於上事。何以故?
T47n1976_p0394a21(01)║父母、親屬、知識、人天王等,皆 不 能 如 佛 益 利。
T47n1976_p0394a22(03)║佛 益 利 諸 菩 薩,離 諸 苦 處,住世尊之地。以是因緣,
T47n1976_p0394a23(00)║故菩薩常不離佛。

敬錄 西方合論 卷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2.htm

(複)超越肝癌的勇者..捨己為人,忘卻自身....佛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佛陀的眼睛好像微微在笑著,又好像充滿了眼淚

癌細胞變快樂佛細胞 道證法師講述 超越肝癌的勇者

捨己為人,忘卻自身,身體反而超乎尋常地好
時間一個月又一個月過去,像她長那麼嚴重的肝癌,所剩的生命並不長,
但是一直到超過醫學上統計的許多個月,有一次,我去她常去的寺廟,就請問裡面的師父她的狀
況,老實說當時的內心七上八下,心臟跳動得很快,
沒想到,我得到的答案是—她身體很好,仍然時常幫助大家學習佛法,
並且為需要溫暖的人服務。
我聽了之後,抬起頭來,看著大殿中的佛像,突然間我彷彿了解,
了解到佛菩薩捨己為人的精神。佛陀的眼睛好像微微在笑著,又好像充滿了眼淚。

敬錄 癌細胞變快樂佛細胞 道證法師講述 超越肝癌的勇者
http://book.bfnn.org/books/0985.htm#a07

(複)要把無常念念存。剪紙難招死後魂。預辦資糧早歸去。莫教前路悔無門

省菴法師語錄 卷2 Xuzangjing Vol. 62, No. 1179 淨業學人 彭際清 重訂

X62n1179_p0255a03(00)║戌時萬事且休論。要把無常念念存。
X62n1179_p0255a04(06)║大限忽來真黑夜。幽關不曉是黃昏。持珠易念生前佛。
X62n1179_p0255a05(05)║剪紙難招死後魂。預辦資糧早歸去。莫教前路悔無門。

敬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2 Xuzangjing Vol. 62, No. 1179 淨業學人 彭際清 重訂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2.htm

(複)圓因法師著....6. 如何辨別認識真偽善知識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6. 如何辨別認識真偽善知識~

一.凡自立宗派,自稱為活佛,吸引信徒者,非善知識。
二.凡謂即刻開悟,即生解脫為號召者,非善知識。
三.凡以神通,通靈為號召,以誑惑世人者,非善知識。
四.凡以巫術、降神、催眠為號召,以誑惑世人者,非善知識。
五.以符咒、財星誑稱能使人立即致富者,非善知識。
六.凡以奇術異能,神靈顯跡為號召,吸引好奇眾生者,非善知識。
七.凡說肉身不死,身體可以飛騰,長生不死,誑惑世人者,非善知識。
八.凡以種種奇異苦行,自我傷殘,妄稱代眾生受苦者,非善知識。
九.凡以奇裝異服,神秘傳法為號召,以誑惑信眾者,非善知識。
十.凡以占相凶吉,高聲現威,附會佛法,非善知識。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06

(複)遠公生平三見聖相。不語一人。此為要訣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馬鳴菩薩造 蕅益大師講述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
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饑饉等苦。
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
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
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
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
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
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
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
於此命終。必得往生餘佛剎中。
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

初學菩薩。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但止觀力微。境緣粗惡。
未入正定聚中。不能保其無退。
故更示此勝異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度脫佛心中之自身也。

須知前止觀門。名念自佛三昧。
今示念佛菩薩。即念他佛三昧。以念佛及菩薩。不生妄想分別。即是止行。
了知諸佛菩薩。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即是觀行。

所以修止觀時。設見佛菩薩形。知是魔事。不生取著。

今念佛菩薩時。設更別商止觀。大似騎牛覓牛矣。
然正念佛菩薩時。或得見佛菩薩。即應了知唯心所現。萬勿取著。
勿生喜動。勿向人說。
如遠公生平三見聖相。不語一人。此為要訣。

唯至臨終見佛菩薩。方是感應道交。定非魔事。不必致疑。
以佛菩薩得大神通。決定護念有緣念佛眾生。不失時故。
言發大誓願者。為度眾生求生淨土。
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有此菩提弘願。方是往生正因。

不然。縱令念佛菩薩。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不能生淨土也。

敬錄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馬鳴菩薩造 蕅益大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8.htm#a06

(複)餘門學道最難成 多少聰明錯用心 但憑信願勤十念 只貴當人念佛誠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X62n1194_p0534b10(00)║ 西方雖有橫超路  不念彌陀怎得生
X62n1194_p0534b11(00)║ 餘門學道最難成  多少聰明錯用心
X62n1194_p0534b12(00)║ 體面雖圖無濟事  臨終方悔怨誰人
X62n1194_p0534b13(00)║ 惡逆凡夫尚易生  何況純善勿能登
X62n1194_p0534b14(00)║ 但憑信願勤十念  只貴當人念佛誠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複)離此信願念佛,求生一法,佛也說不出來第二個法門了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
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
現生即得了生脫死,
離此信願念佛,求生一法,佛也說不出來第二個法門了。

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

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難得其一二。
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

倘外現修持之相,內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
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復許熙唐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複)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
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

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
所云心佛相應,心佛雙忘,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
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

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
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
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

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
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
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復李少垣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複)求生之本,招魔之根 。 我等但老實念佛,只求臨終往生即已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汝言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
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

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
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
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
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
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

我等但老實念佛,只求臨終往生即已。
至於現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
倘先設一想念,則反成障礙。
如斷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嚴冬而欲花放,
若能得者,便屬怪事。(復唯佛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複)彌陀慈父願門開,攝受群生等一孩。濃血團中離臭穢,蓮華胞裏受香胎。但憑信願為良導,只有狐疑是棄材。濁惡娑婆難久住,早同善友賦歸來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佛還隨一步過。
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絕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臨水登山莫放他。
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省庵法師)

臥時念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繫名。
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更無塵累心難斷,唯有蓮華夢易成。
睡眼朦朧諸佛現,醒來追記尚分明。(省庵法師)

彌陀慈父願門開,攝受群生等一孩。
濃血團中離臭穢,蓮華胞裏受香胎。
但憑信願為良導,只有狐疑是棄材。
濁惡娑婆難久住,早同善友賦歸來。(省庵法師)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4

(複)269..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難道不是今天比未來更便宜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69.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終一剎那間念頭,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
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成習慣後,自然脫口而出。
我們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會呼天呼地,喊爹喊娘,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慣,
念佛念到純熟時,不也是這樣嗎?

278.佛法即將滅盡之時,一切經典相繼消失,最後只有六字洪名現在虛空,眾生如果肯念,就能
往生,那真是太便宜了。
那個時候是人,這個時候也是人,佛既然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為什麼不現在就顯現在虛空,
使人念佛往生呢?
反而要優待法盡時的眾生呢?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都寫在牆壁上,男女老幼,盡人皆知,這不就是等於顯現在虛空嗎?
何況今天還有經典,很多眾生還能自覺念佛,難道不是佛優待今天的眾生嗎?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善知識弘揚正法,增加人們的正信,這難道不是今天比未來更便宜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複)253.聽說觀音救生不救死,彌陀救死不救生,何必急求死去見彌陀呢? ...如儲備糧食,是為了 急 求 災荒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53.聽說觀音救生不救死,彌陀救死不救生,何必急求死去見彌陀呢?

這是俗傳謬論,

經上說「至心念佛一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不是彌陀救生的證據嗎?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這又難道不是觀音救死的證據嗎?

至於說念佛急求死去見彌陀,更加錯誤。
例如儲備糧食,是為了 急 求 災 荒 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複)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只能促進,不能促退啊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那麼我們不如造罪以後再來念佛。如果說念佛是消過去的罪業,不再去造新罪,那麼造了罪以後,
不又是過去的舊罪了嗎?
從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
某乙看見就驚奇地問:「為什麼要自殺?」

甲說:「我不是自殺,因為聽說某店有解毒的靈藥,我想買來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

先生所問不正是這不意思嗎?
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一個界限的,但改過從新卻是有界限的。不論是做好人,還是學佛,都從
他發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時間就是過去。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麼利益呢?
父母主張給他受皈依,但他長大退心了,是誰的過錯呢?
低頭一拜,罪滅恒沙。
念一句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小孩雖然暫時不理解,但是已經種下善根,怎麼能說沒有利益呢?
至於長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惡緣,但以前的種子堅如金剛,牢牢埋在第八識田中,
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還是有利益啊!
況且皈依的時候,不能預先就考慮他退心。
如果一開始就存有這樣的念頭,那麼還有誰來引人向善呢?
只能促進,不能促退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複)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複)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複)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實不能晝夜高聲而念佛?...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佛者。亦許用 默念 佛聖號 此法。然須心心返照。決志西方 。日新又新耳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1

X62n1177_p0200b15(00)║ 問。聞師開示。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
X62n1177_p0200b16(03)║ 實不能晝夜高聲而念。學古人所謂音聲在唇舌之間。
X62n1177_p0200b17(01)║ 綿綿念去。此法何如。
X62n1177_p0200b18(00)║答。默念者。力弱氣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發他人也。
X62n1177_p0200b19(00)║更兼雜聲妄想。乘便打入。豈能成就淨業乎。
X62n1177_p0200b20(03)║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 須 心 心 返 照。
X62n1177_p0200b21(01)║決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1.htm

大勢至菩薩之念佛

大勢至菩薩之念佛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大勢至菩薩之念佛

大勢至菩薩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大勢至,觀經云:「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又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大勢至。」思益經云:「我投足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又名得大勢以能成辦一切所應作事故,得大勢力也。法王子,是菩薩別稱,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法王子,能發四種心:一發廣大心:誓度無邊眾生,於十方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二發第一心:誓成無上佛道,雖已分證三德,仍求究竟二嚴。三發常時心:輔助彌陀觀音,久經劫數,不生厭倦。四發不顛倒心:歷劫度生,不著度生之相,無度而度,度即無度,能荷擔如來重擔,能承紹法王家業,為法王真子,故稱法王子。

大勢至以念佛法門,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自行化他。自行者:同以念佛心,得入無生忍,雖同修念佛法門,功行淺深不等,或有住乾慧地者,或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者,合計五十二位,故曰五十二菩薩,非局定數也。此以明證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終不改變。化他者:同以念佛法門,在虛空法界,教化眾生,大勢至菩薩乃虛空法界淨宗之初祖也。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功行淺深,所化之眾,亦有五十二位差別也。菩薩具云菩提薩埵,梵語菩提,此翻為覺,薩埵翻為有情,有情即是九界眾生之通稱。六凡眾生,愛情未斷,三乘眾生,識情未盡,故同稱有情。覺有情乃指大勢至菩薩,有三義解釋:一、自利,是已經覺悟之有情,自身本來是佛,若肯念佛,必得成佛。二、利他,能以自覺之道,覺悟一切有情,教化眾生,同心念佛,齊成佛道。三、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運悲,下度有情以利他,有此三義,名覺有情。大勢至菩薩即從本座而起,頂禮佛之雙足,以至尊之首,頂禮我佛至卑之足,以表請法至誠恭敬之儀。
大勢至菩薩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菩薩自稱曰我,乃是菩薩假我,乃法身真我,不妨隨順世人,同稱為我,非同凡夫外道妄執之我。我回憶往昔,無量劫前,於時有佛,出現於世間,名無量光佛,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出現世間,其十二如來之名,即無量壽經所云十二如來之名稱:一、無量光佛。二、無邊光佛。三、無礙光佛。四、無等光佛。五、智慧光佛。六、常照光佛。七、清淨光佛。八、歡喜光佛。九、解脫光佛。十、安隱光佛。十一、不思議光佛。十二、超日月光佛。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也。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教者,言語指示謂之教,教即佛度眾生,方便之法,教以修因剋果,教以離苦得樂。念佛三昧者,即修因剋果,離苦得樂之勝方便。念佛是修行,三昧是得定,果能念佛,必得三昧,欲得三昧,祗要念佛。念佛者詳述於念佛聞中入之念佛科文。

三昧:是梵語,此云正定,即一心不亂,念佛功成也。念佛以一心不亂,方為極則,方是真修。一心不亂者,即純一其心,專念彌陀,三昧現前,而不動亂,不起妄念,不落知解。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別,故曰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也。

三昧是禪觀通名,如智論云:「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昧。」是也。皆曰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間,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斷,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問:「此教念佛,為念十方佛耶?為念阿彌陀佛耶?」答:「為念阿彌陀佛。」普廣菩薩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讚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又阿彌陀佛乃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稱念彌陀名號,隨佛本願,願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念尚得往生,況一心憶念耶?

念佛感應道交,以二人為喻。大勢至菩薩云:「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此明單憶無益。譬如現在世間,有二人,指親友之屬,一人專心為憶,憶念此親友,一人專憶他務,忘其親友。如是指上一憶一忘,由此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若逢或見,對專憶者言:不逢非見,對專忘者言。二人,譬喻佛與眾生,憶即憶念,記持不忘曰憶,繫緣不捨曰念。一專為憶,喻佛念眾生也;一人專忘,喻眾生不念佛也。

佛專憶眾生,有二種意:一、佛具大悲願故,觀見一切眾生,與我本來同體,我今已成正覺,已得涅槃,眾生尚在輪迴,不了生死,故運大悲願,專憶眾生。二、佛具平等心故,佛在因地,為菩薩時,尚念念不捨眾生,況今成佛,視大地眾生,皆如一子,故以平等心,專憶眾生。眾生不念佛,亦有二種意:一、眾生障重故,為惑、業、苦三,纏縛不脫,於人天因果,尚不肯修,何況念佛法門,故不念佛。二、眾生智暗故,於此念佛,殊勝妙法,可以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現生念佛,能斷一切煩惱妄念,臨終往生,橫超三界生死輪迴,既生彼國,圓證不退,疾成佛道,不生信心,不願往生,故不肯念佛。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如是二人,即喻上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也。佛以大悲願力,常念眾生,遊化娑婆,乃令眾生,若逢或見,如彌陀化身為豐干禪師,在浙江台州。天台山為比丘,人皆不識,此即若逢等於不逢,或見成為非見,都由無念佛之力,及求見彌陀之願故也。

大勢至菩薩又云:「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此明雙憶不離。二人相憶,二人憶念深:自可相見相親,不相捨離,乃至生生同於形影:喻生佛念同,眾生念佛,如佛念眾生相同,久憶不忘,一切時,一切處,佛不離心,乃至盡形壽,亦所不忘也。如是乃至,從今生以至他生,同如形影,不相乖違離異。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往生之後,常隨佛學,同於形之與影,不相違,不相離也。此形影不離之喻,有二意存焉:一、喻眾生念佛,必得見佛,生佛不相捨離,合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二、喻眾生念佛,必得成佛。因果不相捨離,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在極樂國中,輔助彌陀弘化,及輔助普光功德山王佛,次補佛處,即念佛必得成佛,因果不相捨離也。

念佛感應道交,先以二人為喻,親友猶疏;再以母子為喻,母子骨肉更親也。大勢至菩薩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上五句同前,喻單憶無益,下四句同前,喻雙憶不離。又首三句一專為憶,次二句合前一人專忘。如來母也,眾生子也;世間慈愛最切者,莫過於母親,子不聽教,猶復念念不捨。子若悖逆,忘恩負德,種種不孝,母念或衰,心生悔恨,佛念眾生,更過於母,逆惡重者,佛念更生。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無有退轉。此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憐香哀憐,念者護念,眾生久在輪迴,備受諸苦,故為佛之所哀憐;雖在生死,佛性不失,又為佛之所護念。三昧經云: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如母親見子受苦,憶念之心更無有異也。問:前二人一專為憶,喻彌陀念眾生;一人專忘,喻眾生不念佛;云何此之十方如來耶?答:此有二意:一、即指彌陀一佛。以三世十方,有無量彌陀故。觀經云: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故曰十方如來。二、通指十方諸佛。謂不唯彌陀一佛,悲願如是,即十方如來,憐念亦然,正顯佛佛道同故。

若子逃逝:喻眾生不念佛,隨惡趣,受極苦。雖憶何為:喻佛念眾生,單憶無用,不能成益。問:「逃逝與上專忘,同耶?異耶?」答:不念佛不能見佛,雖遇佛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不蒙法益則同;而異者,此人專忘,但是不肯念佛,佛若憶念,或可發心,而能成益。此逃逝,非唯專忘,或且誘佛,以不信招愆,墮落三途,佛雖憶念,亦復何為,即言無益也。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上二句合前,二人相憶,二憶念深;下二句合上,生生不離,此則雙憶成益。子若憶念母親,能如母親念子之心,心心相契,母為慈母,子成孝子,不但今生,母子不離,乃至經歷多生,母子之緣未盡,不相違背遠離。子是眾生,母是佛,眾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眾生一樣,則生佛感應道交,自然生生世世,常得見佛,常隨佛學,不至遠離。彼佛既教念佛三昧,又舉疏、親二喻,蓋欲念佛眾生,念佛之功,漸次增進,日親日近,非特見佛可必,而且成佛有望矣!

大勢至菩薩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此法合雙憶不離成益。上二句重在心字,必要心憶心念,以揀口念心不念也。憶則記持不忘,有時間斷,憶即暫念;念則繫緣不散,念念相續,念即常憶。若眾生心常憶佛,心常念佛,將佛印在心中,念茲在茲,時刻不忘。慈雲懺主云: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若或失念,速速攝還,久久成性,任運憶念,不勞作意。又復心起妄念,即便念佛,以真念而敵妄念,妄念自消。若見他人受苦,以念佛心,憐愍於他,願其離苦,如是相續,念佛繫心,能辦一切淨土功德。此憶佛念佛,有事有理,前雖已明,此更略說:若事憶念,則專心注意,毫無雜緣,能念所念,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續,成就定力,起信所謂:以專意念佛因緣是也。若理憶念,則以妙明心光,圓照自性,能所一如,心佛不二,唯此一緣,更無他緣,湛寂靈明,成就慧力。起信所謂: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也。如上所釋,事理二種憶念,普被三根:若是上智,則專修理憶念,或有鈍根,則專修事憶念;或有中人,則先修事,然後入理;皆隨機宜,未可一概而論。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者,於現在生中,念佛功純,或於夢中見佛。《法華經》云:若於夢中,見諸如來,做師子座,圍繞說法等。或於定中見佛,《大集經》云: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定四十九日,剋期取證。《般舟三昧經》定九十日,文云:若人自誓九十日,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觀經》云:無量壽佛,相好光明,遍十方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禪觀中,皆得見也。盧山初祖,慧能大師,一生三睹聖相,至第三次,見佛身遍滿虛空,自知往生時至,遂集眾告知,前後見佛之事,乃謝絕諸緣,精進念佛。果至其時,告別諸弟子,跏趺念佛往生。現前念佛聲中見佛者,如往生集云:昔葛濟之夫人,一心念佛,家貧終日織布,機梭一擲,一聲佛號,頻年行之不倦。一日正在織布,念佛聲中,見彌陀現全身於空中,莊嚴光耀,遂即禮拜,由是夫妻同修淨業,真信切願,同生淨土。

當來見佛者,或報盡命終,見佛來迎。《阿彌陀經》云:「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或託質蓮胞,華開見佛,如一生念佛為因,必得往生之果,第八識從頂門而出,化佛來迎,託生九品蓮華,以蓮華為父母。品位高下,乃由一生念佛,勤惰之分,寶池蓮華,並非彌陀變化所作,乃是念佛眾生,自己心力願力所種。十方世界眾生,今天聞說念佛法門,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七寶池中,即結一蓮,標名其上。念佛精進,華大甚速,光色亦好;念佛懈怠,華大亦緩;退心不念,華即枯矣。勤惰纔分,榮枯立見,是為感應冥符妙。命終往生,即生自己之華;往生者眾,不相錯謬,是為勝劣分明妙。此華是為脫凡殼之靈宮,安慧命之神宅。九品華開,隨品位為遲速;蓮華一開,即得見佛聞法,圓證三不退。所受之身,純黃金色,具三十二相,壽命同佛無量。必定者有三意:一、因果相應:以念佛因,得見佛果,如若往生,早遲必得成佛。二、感應道交:以念力為能感,現身為能應,感應之道,必定不差。三、始本契合:專以理念,念本性佛,始覺功深,本覺顯現,於自心中,見法身佛。此皆一定不易之理,故曰必定見佛也。

大勢至菩薩又云:「去佛不遠,自得心開。」上科事念,夢中空中,乃至臨終,皆見他佛;理念本覺顯現,見法身佛,乃見自佛。去佛不遠有二釋:一、既得見佛,或夢中、空中、日中,則此去往生彼國,華開見佛,事在不遠,前見佛是化身,此見佛是真身。二、既得理念,見本性佛,從此進修,往生上上品蓮華,經宿即開,面禮彌陀,親聞妙法,頓證無生法忍,則去究竟佛地不遠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約事念,則念佛法門,即勝異方便,不假諸餘方便門,以助顯我本性也。尚不假觀像、觀想、參究,何況其他法門。約理念,則念佛即是念心,心佛一如,自他不二;豈雖惟心自佛,而假心外他佛作方便耶?自得心開:即理念功成。古德所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自得心佛開發顯現,得成自佛,以念佛心,始本合一,成究竟佛也。

大勢至菩薩亦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此喻憶佛念佛,必定成佛。如染香之人,身上即有香氣;法中,念佛之人,即得佛之氣分:念佛名即染佛名香,近佛身即染佛身香,開佛心即染佛心香。念佛之人,身心皆染佛香,喻上、中、下三根:上根染佛心香,中根染佛身香,下根染佛名香。以佛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本覺佛。念佛之心,無相無形,不生不滅,即是法身。此心具足靈覺之性,即是智慧。今則念佛,以佛法身香,智慧光,莊嚴自己本覺心佛,故曰香光莊嚴。起信論云:「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無明染法,實無淨業,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無明染法者,本覺心佛,藏在無明殼也。彼論明在纏如來藏心,今經喻出纏如來藏心,故云:「心開」,即本覺心佛開顯也。

大勢至菩薩述己自利利他。大勢至菩薩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前三句屬自利,初句因也,二句該因徹果,三句果也。下三句屬利他。我本因地:即自述因地修行;以念佛心,為本修因地心。佛是所念,心為所念,此心非第六意識心。世人有謂念佛是口念,非也;即說是意識心念,亦非也。能念之心,是不生滅,圓湛根性真心。以大勢至菩薩,明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但說識心念者,非也;即單說意根念者,亦非也。此是根大法門,若單說意根,則與須菩提,意根法門相濫。都攝六根解在下,此念佛即第一決定義所云:「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也。

入無生忍者:即依因所感之果也。入者是證入,無生者是所入之理,忍者以慧心安住此理,亦即慧之定也。念佛為能入,此忍為所入。無生之理,始終不異,即不生不滅;迷悟無差,即不垢不淨;生佛平等,即不增不減;證入法忍,地位有殊。圓教初住,即得無生法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分身百界,八相成道。《仁王經》云: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遠-即第七遠地行,不動-即第八不動地,觀慧-即第九善慧地。以此觀之,前後所證之理是一,能證之功行,不無淺深。喻如象、馬、兔,三獸渡河,所渡之河不異,而入水淺深,非無差別。兔子則水面渡過,腳入水中;馬則頭伸水上,身入水中渡過;象則全身入水,由河底行過。後後勝於前前,實教大菩薩,徹法流之源底,大勢至位居等覺,所證法忍,當非淺淺,上述自利,即以自利者,轉以利他。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者:此界-指本土娑婆五濁惡世;淨土,指西方極樂五清淨土。攝者攝受,通於能所,能攝是大勢至,所攝是念佛人;生前則以慈力攝受,令行人念佛之心,堅固不退;臨終則以願力攝受,令行人正念昭彰,接引往生。此界如旅舍,彼土是家鄉。猶如有人,捨父逃逝,馳走他鄉,飄零孤露。菩薩如親友,勸令念佛,即指示歸家道路,併贈以資糧,方能得歸家鄉,親見本生父母。念佛即具信、願、行三資糧,信則念,不信則不念,念具信資;以念佛為因,願求往生之果,念具願資;念念念佛,力行不倦,念具行資。以此念佛,所具信、願、行,即贈以歸家三資糧也。能具信、願、行三資糧者,始名念佛人,始得歸於淨土也。又念佛,即具三資糧,聞說念佛法門,心不疑貳,謂之信;信已而解,心起樂欲,謂之願;願已而念,心勤精進,謂之行。彌陀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執持名號」是也。又念佛,即具聞、思、修三慧,聞說佛名,諦信不疑,為聞慧;記憶在懷,恆不忘失,為思慧;持念不輟,無有間斷,為修慧。佛地論云: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是念佛人,必具三慧,方歸淨土。

大勢至菩薩結答所證圓通。「佛問圓通」大勢至菩薩答曰:「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前三句敘本因,後二句明所證。我無選擇者:我於本因,亦是從根修證,但無選擇。都攝六根;外不擇眼耳等六根之相,內不擇見聞等六根之用;都攝者:唯攝一精明,不令託根緣塵,則一精既攝,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矣!淨念相繼者:眾念不生曰淨,一心繫佛曰念,念念相繼,無有間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乃心佛一如,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不落空有二邊,全歸中道,即是理一心也。

得三摩地:乃依因感果,由本修因,證圓通果。梵語三摩地,此云等持,又云等至,等持即定慧均等任持,雙離昏沈掉舉也;至即是到,由定慧平等,能到勝定故。斯為第一者:斯指都攝六根,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問:「文殊揀選圓通,乃選觀音耳根,偈曰: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今念佛法門,何得稱為第一?」答:「若對此方之機,娑婆眾生,耳根利故,所以觀音當選。若對十方通論,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證菩提,無有何門可及,故稱第一。」

持名融聞性之攝心念佛法,印光大師云:「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也。」此即以持名之反念自性融耳根之反聞自性,雙融無上工夫於一心,攝心念佛也。亦即印光大師所云:「以觀音反聞聞自性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

攝心念佛之法,念佛行人,當以至誠恭敬心,念從心起,心中念得清清楚楚,聲從口出,口中念得清清楚楚,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聲相。故念佛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攝耳諦聽,聲入乎耳,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句句不斷,納於心中,久而久之,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則六根通歸於一。如是攝心念佛,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工夫淺者則得工夫成片也。

攝心念佛得力,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者,即捨識用根,一根返源,六根解脫也。六根通歸於一者,即六和合歸元一精明也。一精明既攝,不令託根緣塵,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攝矣!此正與都攝六根暗合道妙也。六根都攝,妄心不起,如是淨念得以相繼也。乃偈語之:「念佛聞中入,捨識且用根,妄心若除了,淨念以相繼。」此偈文之四句,各為前因後果也;而三、四兩句,相資互為因果也。以妄心若不起,則淨念得以相繼;淨念若相繼,則妄心必不起也。大勢至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亦即此是也。

念佛之人,念佛能攝心,方可謂真念佛人。念佛欲攝心,攝心念佛法,乃最易得力,最穩當,最省力,且普被三根,若聖若凡,契理契機之無上妙法也。印光大師開示云:「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如是攝心念佛,妄念尚若猶湧未能息止。印光大師開示云:「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印光大師開示云:「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隨念隨記。不可二十、三十,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儘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即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可思議法。」

爾時之人,知識彌廣,心染日深,倫常日衰,世緣囂雜,時人善根闇鈍,我儕凡夫,根性陋劣,心粗障重至極,妄念實難制伏,故行人攝心尤難也。吾等念佛行人,凡念佛時,妄念尚若猶湧未能止息,即以印光大師宣說之攝心念佛記數法行之,將使妄念降伏而息止也。


敬錄 大勢至菩薩之念佛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9

(複)菩薩修證圓通,自利之因行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取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佛教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即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眾生,耳根根性,即是不生不滅之佛性,此佛性即本具佛之知見。令眾生從聞、思、修;聞即聞佛開示,悟明本有佛性,為因地心,依悟而起思修,而得證入。本有佛性是正因,悟明為了因,思修屬緣因。緣了有功,正因方顯,得入佛之知見,此為彼佛出世之大因緣也。

聞慧即從耳根聞性妙理,所起始覺妙智,不聞所聞聲塵,但聞能聞之聞性;常途則以聞經解義為聞慧,其體即耳識,與耳家同時意識,所發之勝解。思慧即正智觀察,能聞者是誰,不著空有二邊,一味反聞聞自性;修慧即如幻聞熏聞修,念念旋元自歸,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解六結越三空,破五陰超五濁,全憑無分別智,反聞之功。常途之思修,則以獨頭意識將所聞之聲教,思惟修習;此皆不離生滅識心,識心為圓通之障礙,故三慧不同常途。

入三摩地:即慧之定,由聞教信解,而起修證。有修中三摩地,即從根解結工夫;有證中三摩地,即寂滅現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結盡解,證入圓通之三摩地。

從根解結之正行,一門深入之次第。故觀世音陳述次第解結修證,具示從淺至深,層次分明,解六結、破五陰以彰修證了義。觀世音菩薩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初於聞中者:即最初乃於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以聞性為所照之理境。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以智照理,聞熏聞修也。此聞中二字,首宜揀別分明,不可錯用因心。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塵色法,不合決定義門。二非耳識之中,以耳識隨念分別,固非菩提正因。三非意識之中,以意識生死根本,正是圓通障礙。世尊三番破識,欲令捨而去之;十番顯見,欲令取而用之。眼耳離別,其性則同。今此聞中,即佛所顯之見中也;又即三如來藏性之中也;亦即中道妙有之中也。「念佛聞中入」之聞中亦復如是。

入流亡所者:古觀世音佛,教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觀世音菩薩,依教起修,初從聞中下手,即聞慧。此句至生滅即滅,即思、修二慧;寂滅現前,即入三摩地。入流是對出流為言,耳根順聞出流奔聲即結縛之元,反聞入流照性,即解脫之本。故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入流:以觀智為能入,耳門為所入,入即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而入流照性也。又即逆彼無始織妄業流,隨順耳根聞性真流,入流即思慧,更兼修慧。用觀智思惟修,即非識心分別思惟,能聞世間音聲者是誰?亦即參究工夫,聲動時,參聞聲者是誰?但以專切反聞,迴光返照,心光內注,所有動塵,一一皆亡,聞性不滅。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靜境亦是色陰區字,如明目人,處大暗室。靜塵是境,聞性是心,若聞靜塵,還是出流。當知靜塵亦是結,亦宜解除。動塵雖亡,仍舊反聞入流,不捨思修二慧本修,不緣所聞靜塵,反聞聞靜塵者是誰?驀直參去,密密,無有間斷,方是旋聞與聲脫也。

入流約以念佛言之:聞世間一切音聲皆彌陀名號是也。動塵聲動時,所聞之聲皆是阿彌陀佛;靜塵聲靜時,聞靜之聲亦皆是彌陀名號。如是一句名號於一切時,一切處,不間斷,不夾雜。此乃觀智思惟修,而非識心分別思惟也,何以故?以彌陀名號,乃眾生本覺理性,真本密因是也。如是反聞彌陀名號,而入流照性,此乃反聞自性彌陀是也。同前參究之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而斷三緣。此與參究二者乃專用耳根,前之參究,能聞者是誰?即同宗門之參看話頭,一切時,一切處,不離一句話頭。此參話頭乃用意根也。耳根、意根為稍異耳。同是智光內照,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動靜等塵,脫黏內伏,伏歸元真,則智光不外洩,所有聲塵,不期亡而自亡耳。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而得離塵工夫,則聲塵不亡而自亡矣!故曰:入流亡所。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背塵合覺,為妙修行路,至簡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者:反聞入流,動靜二塵俱寂之境。動結與靜結俱解,聲塵全泯。則動靜二種塵相,了不可得也。工夫到此,聲塵動靜二結俱解,則「色陰」破矣!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者:此解「根結」。反聞離塵,動靜二結已解,根結斯現,此根乃聚聞於耳,結滯為根之根,亦復是結,亦當解除。仍依本修之法,漸次增進,加功用行,定力轉深,所聞動靜二塵,既已了然不生,能聞之根,亦隨所聞以俱盡。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到此則根結亦解,無有能受所受,則「受陰」破矣!根塵既銷,識無從生,則「想陰」亦於此破矣!即佛所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正齊於此;以塵亡根盡識泯,人無所依故。此中三結,亦即佛示,六結生起次第中所云,勞見發塵,今麤三結已解,則塵不復發,見不復勞矣!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者:此解「覺結」。盡聞是能聞所聞俱盡,根塵雙泯之境,六用不行,惟餘一覺。若住此境,但得我空,未得法空,則永墮無為深坑。不住者,仍復加功用行,進觀聞性。盡聞之後,根塵迥脫,湛一無邊之境現前;今言覺者,即照此境之智也;所覺者,即此湛一之境也。盡聞若住,則境智恆對,能所仍存,終為勝進之障,即溈山所謂:見足心境也。覺所覺空,謂能覺之智,與所覺之境,二俱空寂,泯然無復對待也。圓覺經云:「幻塵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智亦滅,幻智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彼文全同此之解結工夫。今此覺結,即彼幻智,亦即佛示,六結生起次第,知見妄發,發妄不息。今覺結已解,則知見不發,妄不相續矣!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者:此解「空結」。空即覺所覺空之空,覺即能覺之與所覺,由有此空,空彼能所二覺,則覺結雖解,空亦是結,亦當解除;以能空所空,二俱宛在,空性未圓,仍要入流照性,加功用行,參究空何所依?究而極之,以求圓滿空性。空所空滅:非惟所空之智境滅,即能空之空亦滅。如以木鑽木,火出木燒,二俱滅矣。今空結已解,則「行陰」破矣!亦即佛言,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正齊於此,已得俱空之境。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者:此解「滅結」。生滅二字,總指諸結而言。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皆生滅法,故滅結亦當解除。此結不解,恆住俱空之境,猶為圓通細障。惟是此結,最難解除;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不可住此滅結相中,深生法愛。譬如有人,不肯斷命,祖師門下謂之命根不斷也。故仍須入流照性,返窮流根,滅相迥脫,至不生滅,方是到家時節。既滅者:即觀智還元,一切生滅,悉皆滅已,此去更無可滅。此滅結,即佛所示,六結次第生起之第一結,由汝無始,心性狂亂;今六結盡解,五陰全破,狂心已歇,歇即菩提。亦即佛云: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妄窮真露,寂滅真理現前。寂滅者:此寂非對動之寂,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此滅非對生之滅,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如來藏,妙真如悟,亦即一乘,即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從聞、思、修,解六結,六結盡解,寂滅現前,此寂滅現前,是入三摩地,得證圓通,即親證藏性,而入首楞嚴三昧,當登圓教初住之位也。

上文是菩薩修證圓通,自利之因行;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8

(複)觀世音菩薩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一門深入之次第。故觀世音陳述次第解結修證,
具示從淺至深,層次分明,解六結、破五陰以彰修證了義。

觀世音菩薩云:
「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所入既寂,
動 靜 二 相,了 然 不 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8

(複)初於聞中者:即最初乃於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初於聞中者:
即最初乃於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
以耳根為所入之妙門,以聞性為所照之理境。
從根中本覺妙理,起如幻始覺妙智;
以智照理,聞熏聞修也。

此聞中二字,首宜揀別分明,不可錯用因心。

一非肉耳之中,以肉耳浮塵色法,不合決定義門。

二非耳識之中,以耳識隨念分別,固非菩提正因。

三非意識之中,以意識生死根本,正是圓通障礙。

世尊三番破識,欲令捨而去之;
十番顯見,欲令取而用之。
眼耳離別,其性則同。
今此聞中,即佛所顯之見中也;
又即三如來藏性之中也;
亦即中道妙有之中也。
「念佛聞中入」之聞中亦復如是。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8

(複)入流亡所者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入流亡所者:
古觀世音佛,教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世音菩薩,依教起修,初從聞中下手,即聞慧。

此句至生滅即滅,即思、修二慧;寂滅現前,即入三摩地。

入流是對出流為言,耳根順聞出流奔聲即結縛之元,
反聞入流照性,即解脫之本。故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8

(複)入流:以觀智為能入,耳門為所入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入流:
以 觀智 為 能 入,耳門 為 所 入,
入即旋反聞機,不出流緣聲,而入流照性也。
又即逆彼無始織妄業流,隨順耳根聞性真流,

入流即思慧,更兼修慧。

用觀智思惟修,即非識心分別思惟,能聞世間音聲者是誰?
亦即參究工夫, 聲 動 時,參 聞 聲者 是誰?
但以專切反聞,迴光返照,心 光 內 注,所有 動 塵, 一 一 皆 亡,
聞 性 不滅。

然動塵已滅,靜塵方現,終日惟聞靜塵之境。
靜境 亦是 色 陰 區 字,如明目人,處大暗室。

靜塵 是 境,聞性 是 心,
若 聞 靜塵,還是 出流。

當知 靜 塵 亦是 結,亦 宜 解 除。

動塵 雖亡,仍舊 反聞 入流,
不 捨 思 修 二 慧 本 修,
不緣 所 聞 靜 塵,反聞 聞 靜 塵 者 是誰?

驀直參去, 密 密 ,無有間斷,方是 旋 聞 與 聲 脫 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8

(複)入流約以念佛言之:聞世間一切音聲皆彌陀名號是也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入流約以念佛言之:聞世間一切音聲皆彌陀名號是也。

動塵聲動時,所聞之聲皆是阿彌陀佛;

靜塵聲靜時,聞靜之聲亦皆是彌陀名號。

如是一句名號於一切時,一切處,不間斷,不夾雜。
此乃觀智思惟修,而非識心分別思惟也,
何以故?
以彌陀名號,乃眾生本覺理性,真本密因是也。
如是反聞彌陀名號,而入流照性,此乃反聞自性彌陀是也。
同前參究之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而斷三緣。
此與參究二者乃專用耳根,前之參究,能聞者是誰?
即同宗門之參看話頭,一切時,一切處,不離一句話頭。
此參話頭乃用意根也。耳根、意根為稍異耳。
同是智光內照,
如佛所言,汝但不循動靜等塵,脫黏內伏,伏歸元真,
則智光不外洩,
所有聲塵,不期亡而自亡耳。

並非聲塵銷滅,惟定功得力,而得離塵工夫,
則聲塵不亡而自亡矣!
故曰:入流亡所。
入流、即是合覺,亡所、即是背塵,背塵合覺,為妙修行路,
至簡要、至巧妙之修法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8

(複)成佛在於一念。為懈怠者。得果須滿三祇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17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504b15(00)║夫成佛之理。或云一念。或云三祇。
T48n2016_p0504b16(04)║未審定取何文。以印後學。 答。成佛之旨且非時劫。
T48n2016_p0504b17(01)║遲速之教。屬在權宜。故起信論明。為勇猛眾生。
T48n2016_p0504b18(00)║成佛在於一念。為懈怠者。得果須滿三祇。
T48n2016_p0504b19(01)║但形教跡之言。盡成方便。楞嚴經鈔云。劫者。
T48n2016_p0504b20(01)║是時分義。而有成住壞空。皆由眾生。妄見所感。
T48n2016_p0504b21(00)║且妄見動。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17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17.htm

(複)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也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13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487c12(00)║摩訶般若經云。欲以一食。
T48n2016_p0487c13(02)║供養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
T48n2016_p0487c14(05)║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衣。華香瓔珞。粖香塗香燒香。
T48n2016_p0487c15(01)║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
T48n2016_p0487c16(05)║當學般若波羅蜜論。 問曰。菩薩若以一食供養一佛及僧。
T48n2016_p0487c17(00)║尚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
T48n2016_p0487c18(00)║答曰。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也。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13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13.htm

(複)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

徹悟禪師語錄 X62n1182_p0333a01(02)║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
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
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
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
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
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
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
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
若以緩[車*耎]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
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者。即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
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


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
與何界相應者多。
與何界相應者猛。
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恭錄 徹悟禪師語錄 X62n1182_p0333a01(0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2_001.htm

文殊偈云:「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佛敕文殊,揀選圓通,文殊今結答覆命。
偈云:「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為最。」真如佛所命之旨也。佛敕選授意文云: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詢我諸方便者:即問我諸二十五聖,方便行門,何門最當阿難之根機,揀取一門,為通常可修法也。而阿難多聞,一向慣用耳根,此答第一旨。以救諸末劫者:即兼我滅後,此界眾生,而欲令其出離生死;蓋此界眾生,耳根最利,循聲故流轉,旋流獲無妄也,此答第二旨。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即前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三、四二旨也。求出世間人,即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即此令回小向大,得成就究竟涅槃心也。觀世音為最者:正脈云:能於佛之前旨,四義全順者,惟觀音耳門最為第一也。蓋耳根圓通,即多聞者之聞根,故能獨當阿難之根,即順第一旨也。人人現具,淺深均修,故能普救諸末劫,即順第二旨也。先得人空,次脫法執,故能應求出世,即順第三旨也。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故能成就涅槃心,即順第四旨也。又前二顯契機,後二顯契理,機理雙契,聖旨全孚,此觀之門,所以獨超諸門矣!

觀音之耳根法門,淺深可同說,久長可共修,不須即事捨塵勞,任運進修,自能入圓,三根普利,無機不收,而最初入門方便,更無過於此矣!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7

文殊偈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夫耳根聞性之法,乃十方三世,微塵諸佛,到菩提家,入涅槃門,一條妙修行之大路。

文殊偈云: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

過去諸如來,己得成佛,是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雖未成佛,今依此各入圓明,圓明,即淨極光通之意;
未來修學人,必當依此耳根反聞之法,如是而修也。
不唯諸佛菩薩,由斯而入,
即我文殊,亦從耳根反聞之中,而得修證也,非唯觀世音一人為然。
則知此法,為三世通修之路,是諸佛共入之門,汝等當從妙耳門而入焉。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7

文殊偈云:「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如是當修反聞,如何修、如何證?
此先明超越情界,次示超越器界。

文殊偈云:「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
聞指妄聞,乃攬塵所結之根,非是自然而生也。
因聲有名字者:因於動靜二種妄塵,黏起湛然一精明之體,
發為聽精,聽精映聲,捲聲成根,由此無始來,遂有耳根之名字,
即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乃聚聞結滯為根之體。
耳根既因攬聲而結,必待脫聲而解。
旋觀能聞之聞性,而與所聞之聲塵脫離,即入流亡所。
乃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旋倒聞根,反聞自性,
而與聲塵脫離也。
能脫即指聞根,前因攬塵而結,茲因旋根而脫;
欲誰名者,言塵已脫,而根隨盡,更有誰名為根元?
此二句即當如是漸增聞所聞盡,併能聞耳根之名亦失,惟一妙性而已。
正脈云:此四句喻水本因寒而結冰,故冰須脫寒而還水矣!
文殊偈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塵既不緣,根無所偶也。
亦即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人疑但解一根,餘根尚結,
不知根難有六,體本是一;
此橫論六根,結則同結,解則齊解,六根同一成壞也。

正同豎論六結,每一根,約迷真起妄,從性至塵。
由細向麤,皆有次第六結;約返妄歸真,
從塵至性,由麤向細,亦有次第六結;
如一結成時,六根同成一結,乃至六結皆然;
或一結解時,六根齊解,一結乃至六結皆然。

解結者,但從耳根,逆流而入。
六結:一動、二靜、三根、四覺、五空、六滅。此處,
一根既已返本還源,覺性現前不復循塵結根,於六結,
但解動、靜、根三結,則六根俱成解脫。是則一根返源,豈不至簡耶?
六根齊脫,豈不至要耶?
夫至六根皆脫,則眾生世界,已自不能纏縛矣!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7

文殊偈云:「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文殊偈云:「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
此對聲塵以顯聞性常住。
音聲是總相,動靜是別相,聞性與動靜無關也。
擊鐘之時,則音聲之性屬動;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對動說靜。
言動靜二相,常於聞性湛然體中,循環代謝。
擊時,動則音聲歷然現有;擊久聲銷,
靜則音聲寂然現無。
世人顛倒,尚且惑聲為聞,因於無聲之際,故曰非實聞無性也。
又云:「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
此聞性雙離聲之生滅也。
無聲之時,聞性既無有滅,以此例知有聲之時,聞性亦非有生。
是知聞性,湛然常住,一任其中,聲有則聞動,聲無則聞靜。
而自體了無生滅之相,故曰生滅二圓離。
以見聞性,人人本來自常,
喻如太虛空,恆無起滅。豈非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真而無妄,實而不須之妙義也。
文殊偈亦云:「縱令在夢想,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離思惟,以顯聞性常住。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7

(複)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蓮池大師 X62n1185_p0394c03(05)║

又曰。
予昔在鍊磨場中。時方丈謂眾曰。
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予以為設供也。
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

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
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
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
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
解罪愆則梁皇懺。
濟厄難則消災咒。
求智慧則觀音文。
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
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
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
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二三其心。莫肯信服。
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94c03(05)║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複)「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雖以妄念念佛,但能 不 懷 疑、不 間 斷、不 夾 雜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
下愚鈍根之人,雖不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理雖無聞解,但以宿今善厚,多念佛之善根福德因緣故。
雖以妄念念佛,但能 不 懷 疑、不 間 斷、不 夾 雜。
願 離 此 生 彼,是則 生 佛 宛 然,淨穢歷然,
以我之生,求彼之佛,厭此五濁,欣彼樂邦,如是而具足信願也。
此與彼理性,全無交涉,此則事一心,屬事念也。

彌陀疏鈔云:
「以事一心,人皆可行,所謂夫婦之愚不肖,而與知與能者也。
如天普蓋,似地普蓋,大造之中,無棄物故。」
又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
演義解:相繼者,謂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
不入虛品者,謂但能念念接續,無有間斷,
則 己 能 伏 妄,得 少 分 淨 ,可成末品。
又或此人夙有靈根,即然此時頓明諦理,
隨其淺深,或中或上俱不可知,故曰不虛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複)信願具足與否,決定於善根信解之有無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淨土念佛,得生與否,決定於信願之有無。
信願具足與否,決定於善根信解之有無,
念佛行人善根信解與信願之緣,略可分四:
一、上智者解悟。二、下愚者善厚。三、守愚者著事。四、小慧者執理。

上智解悟而信願 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 守愚者愚而甘愚
小慧者慧而不慧 信解善厚而信願
信願圓具而真切 真信切願而導行
信願行三而圓備 成就淨心而登科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複)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二一、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


念佛目的即在一心不亂,不夾雜是淨念,不間斷是相繼。
不必以快以多為勝,要不緩不急,念得心裡很清淨舒服,綿綿密密,
行住坐臥,佛號不斷。
在工作岡位不要想念佛,專心作事,
工作完畢後,把佛號提起。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複)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七、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


修淨土法門即信願行三資糧,只有這三個條件。
真正念佛人,隨緣度日就好了。「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如仍有錯誤的想法看法皆屬新殃,這個身體無量劫皆在六道輪迴,而今生是最後身,
生活愈簡單愈好,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小房子住可以遮避風雨,夠了。
身心皆無事,最好;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複)唐皋---搯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故事一:

唐皋少年的時候,就奮發向上努力讀書;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燈下苦讀的時候,有一位美麗的少女,竟然情不自禁的想要調戲挑逗他,
將他書房的紙窗搯破;
唐皋就馬上將紙窗補好,並且還在紙窗上面題詩說道:
「搯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
這件事情過了之後,有一天黃昏的時候,有位出家人經過唐皋家的門前,見到門上掛有一個狀元
匾,左右懸有兩盞燈,燈上題有兩行詩,就是唐皋題在紙窗上的詩;出家人感到十分的奇怪,就問
唐皋原因。後來唐皋果然大魁天下,考中了狀元。

故事二:

汪天輿曾經遇到一位異人替他看相說道:「你的相貌似羅漢,不但無子且不壽。」
汪天輿聽了之後,於是就不再看重錢財,喜歡布施行善了。有一天,他到清江浦作客;主人的妻子
年輕美麗,見到他風度翩翩,私下就偷偷的來到他住的房間,而汪天輿卻緊閉著房門不讓她進來,
並且隔著房門對她說:「我怎麼能夠壞了你的名節呢?」婦人聽了之後,立刻覺得非常的慚愧,就
離去了。後來汪天輿又遇到那位曾經替他看過相的異人對他說:「你到底積了什麼陰德啊!你的相
貌忽然變了,我看你應當會生貴子,而且你可以活到八十多歲。」後來汪天輿果然如相士所言,生
了一個顯貴的兒子,而且自己也活到了八十多歲。

【再析】

我們觀察往昔的賢人,他們能夠拒絕來奔,投懷送抱的女子;有的是得力於一個恕字,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的是畏懼有損自己的陰德,唯恐犯了之後,會損福折壽;
他們的學問雖然或有不同的地方,然而卻同是合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這對於當事人雙方,都是
兩全其美的方法啊!
當此之時,福至心靈,那種的快樂,就像是已經飛登上了青雲一樣,不必等到福報到來之後,才感
到快樂啊!然而拒絕奔女的方法也不一樣,必須要預先的詳細了解,而後真正遇上的時候,才不會
被迷惑。
凡是被人當面嚴詞呵斥拒絕的奔女,立即知難而退的,固然是很多;但卻也有被拒絕而不肯退的例
子啊!例如陸容就用推託自己有病尚未痊癒,以拖延改期的方法來拒絕;倘使當時可以開門離去,
則曹芬的立即離開而住到別的地方,也能算是善於應付了。
又有以死來要脅的,例如茅鹿門拒絕來奔的婢女,婢女就說:「你若是不肯答應,我只有死路一
條。」而茅鹿門仍然不為所動;
也有整夜拒絕,而來投懷送抱的女子,卻是仍然不肯離去的事情,例如陳醫生連說不可不可,於是
自己就推開窗門,整個晚上都站在庭院外面,發誓絕不做出茍且的行為。並且還有堅決拒絕百兩黃
金贈與的誘惑,也絕不肯與對方茍合的例子。如此清高的道德,英明的決斷,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啊!
若是房門已經關閉了,而女子仍然守在門外等候,這時候一定不可以開門啊!
到了第二天早上,自己就要託故辭行回家,而對方若仍然招請自己回來,
也絕對不可以再回來啊!
然而必須要終身都不說出此事,雖然是自己的妻子,也不可以使她知道這件事情,這樣才算是盛德
的君子。
從此而考中功名,官位顯要,光宗耀祖福澤子孫;與用其他的方法積功累德來獲得,其間難易的程
度,相差很大很大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62

(複)怨天尤人--怨天則天愈怒,尤人則人愈恨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怨天尤人。

【解釋】
不能夠安分守己,反而怪天怪地恨別人。
【分析】
我們所住的這個閻浮世界,向來就是以缺陷著稱;
所以這個世界的人,怎麼可能每件事情都稱心如意呢?而這個不能稱心如意的原因,必定是在過去
生中所積累的功德太薄的緣故,所以這一生所享有的福報,也就薄了;
因此惟有謹守著自己的本分,認真的反省思過,來修好自己天賦的福祿;
這即是千古以來,處在窮困的環境中最好的方法,也是趨吉避凶最佳的方法。
要知道怨天則天愈怒,
尤人則人愈恨,
這樣做不但沒有好處,而且還會有害處啊!

故事一:

焦俊明在年紀很輕的時候,就考取了功名;
但是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都沒有升遷;他就常常怪自己的仕途坎坷而埋怨上天,而且又寫了篇疏
文向上天祈禱;就在他祈禱那天的黃昏,有一幅素書,忽然掉落在他禱告的香鑪前面;他仔細的一
看,素書上面所寫的十六個字乃是天庭的文字,
因而看不懂其中的意思;他聽說何仙姑有道行,就前往請問;
何仙姑就是不說,焦俊明就苦苦的哀求,
何仙姑於是才說:「接受五兩黃金的賄賂,就會折掉十年的壽命;枉殺了一條人命,死後必定會受
到處分,你有沒有犯了這些錯誤呢?」
經過何仙姑這麼一問,焦俊明因此而說不出話來!

故事二:

宋朝的章惇,他當宰相的時候,把元祐年間曾經擔任過宰相的重要大臣,全部都放逐到嶺南地區;
范純仁也是其中的一位,當時他已經七十歲了;當他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就立即欣然的前往。
范純仁每每教誡他的兒子們:「心中不可以存有一點點的不平啊!」
只要是他聽到了孩子們有一點點埋怨章惇的話,就一定會很生氣的予以制止。
在前往嶺南的路上,范純仁坐的船在江中翻覆了,而他只是弄濕了衣服而已。
這時候他回頭對孩子們說:「難道船翻了,也是章惇害的嗎?」

【再析】

范純仁的這個公案,全都說的是樂天知命的學問啊!
人若是能夠明白這種的道理,就能夠在逆境當中處之泰然,
自然也就沒有怨天尤人的事情發生了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0.htm#a08

(複)罵神稱正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罵神稱正。

【解釋】
辱罵神明,卻稱自己有正氣。
【分析】
古德說:「聰明正直之謂神」,
君子對於神明,都是心存敬畏;
而小人竟敢肆無忌憚,自以為是正直無邪,可以使鬼神屈服;
卻不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私心詭計,早就被鬼神看穿了,只是徒然的自取罪孽而已。

故事:
鎮江有一家賣糕店的老板姓于,他的小兒子因為出水痘而夭折了。
于老板竟然寫了狀詞,準備要向城隍控告痘神;
于太太就把他寫的狀詞搶走,在灶下燒掉,于老板當天晚上就夢到自己被鬼卒勾去了陰司。
城隍對他說:「你家的灶神向我陳述你寫了狀詞要告痘神,痘神到底犯了什麼罪啊!」
于老板說:「痘神向我索求祭祀,我沒有答應,痘神因此就把我的孩子給害死了!」
過沒多久,痘神來到了殿前,向城隍報告說:「他的兒子命該要絕,與小神無關啊!」
城隍就判決說道:「姑念小民無知,就送給楊知縣處罰,責打二十大板,病一個月,以示警惕!」
當時楊蜀亭擔任丹徒縣的縣令。第二天,于老板把家門口的房門吊起來的時候;正好楊知縣路過,
不小心就碰破了衙役撐的大傘;因此于老板就被楊知縣處罰責打二十大板;打完之後,于老板躺在
病床上休養了一個月,傷才痊癒。

【再析】

要知道鬼神和王法,是相輔而行的;所以得罪了鬼神,往往就會觸犯了王法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0.htm#a18

(複)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只是徒然的為自己加速的招來災禍罷了!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

【解釋】

為了要表白自己沒過失,竟敢把卑鄙的心懷,指天地做見證;
為了要堅固期約,竟敢把猥褻的事情,請神明來鑑察。

【分析】

天地是無私的,神明是正直的,
一切順吉逆凶的感應,就如同響之應聲一樣,
小心敬畏尚且恐怕還會獲罪,
何況是竟敢指天地引神明,來證明鑑察自己卑鄙的心懷、猥褻的事情;
這簡直是在褻瀆天地神明嘛!而且天地神明怎麼會助人為惡呢?
這種人這樣做,只是徒然的為自己加速的招來災禍罷了!

故事:

張中的家人,非常的不和;父子、兄弟、婦姑、妯娌之間,
稍微有點爭執衝突,就呼天搶地指著神明,想要表示自己清白;
等到分家的那天,大家爭得更是厲害,互相的祭祀神明詛咒對方;
從此以後,張家就有妖魔鬼怪經常的在作祟,家人也經常的生病;
不到幾年的時間,張中的家人幾乎死光了。

【嘉言】

明朝高僧蓮池大師說:
「世俗的人許願,例如求兒子、求長壽、求解危、求功名、求財祿等等的事情,
是不可以為了向神明禱告,
而許了宰殺牲禽來祭拜神明的願;
像這種願,就叫做惡願,
只有罪孽而無功德;
乃至於許袍許旛,許造殿堂,許置供器,那也只宜用來莊嚴聖像和道場;
普願眾生,應該要收攝心念,心生敬畏,而不可以有刻意為自己求福報的念頭;

因為大悲平等名為佛,

正直不偏名為神;

若是人但只是私心的為自己求福報,天地鬼神怎麼會因為人的賄賂而有降祥賜福的道理呢?
依據道理來講,惟有自盡己心,廣行眾善,忠孝友悌,憐貧愛老,救災濟苦,
戒殺放生,作種種的陰功,行種種的方便,
隨著自己的本分和能力所及,盡力的去做;
這樣所行的善的功德,自然就會感應天地鬼神而降福;
若是不肯行善,只要一生起祈願的非分之心,這便是卑鄙的心懷、猥褻的事情,而褻瀆了神明啊!
在此普遍的告知世人,應當要篤信這種道理。」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0.htm#a21

(複)怨天尤人......天困我,正是成就我;人侮我,正是勉勵我

太上感應篇

怨天尤人。

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到處有缺陷的,那得每事稱心,
若不思自己的德薄,一味怨尤,只是取禍。
○對面看來,善人樂善,越窮越堅,日日把造次必於是二句,
志士不忘在溝壑一句,做了定心丸。
天困我,正是成就我;
人侮我,正是勉勵我。
終身貧賤也何妨,豈必望報。

錄 太上感應篇
http://book.bfnn.org/books/0507.htm

(複)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陷害別人和讚嘆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藥,死喪則急需要殮葬,飢寒則急需要衣食等
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
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種的功德,上可以資薦祖先,下可以
福蔭兒孫;
要知道:
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
陷害別人和讚嘆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
所以說寧可用扶人的手,千萬不要開害人的口啊!
如果能夠照著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故事四:
高郵地方有位叫張百戶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人,爬在已經翻了船的船背上,
載浮載沈,十分的危險,正在高喊著救命;張百戶大喊,請漁船前往搭救,結果漁船都沒有回應。
張百戶立即拿出了十兩銀子給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
結果救起之後,這個快淹死的人,原來就是張百戶的兒子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6

(複)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故事二: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
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
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

鄒子尹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
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
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

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
不是記在「名」字下面,
就是記在「利」字下面,
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後復甦,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
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
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
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

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
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
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
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
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
才為他解釋說明。

因此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為而為而無所不為,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
善。
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眾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
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

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

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麼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
能不害怕嗎?」
這裡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
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