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參禮一事,談何容易?
古人如趙州諗禪師,從小出家,至八十餘歲,尚且行腳,故有頌之者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長慶坐破七個蒲團,後方開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趙州諗禪師:曹州(山東荷澤)郝氏子。諱從諗。年至八十,方住趙州城東觀音院,因稱趙州禪師。師於南泉言下大悟,周旋南泉之門,凡二十年。次則遍歷諸方。壽昌云:「趙川八十歲 猶行腳」。住持觀音院四十年。以唐昭宗乾寧四年(西紀八九七)示寂,壽一百二十。其法語,遍布天下,時謂趙州門風。
「長慶坐被七個蒲團」:長慶:福州怡山長慶禪院大安禪師,福州人,俗姓陳。百丈法嗣。靈祐禪師創居溈山,師躬耕以助之。住溈山三十餘年。晚年住怡山長慶院。唐僖宗中和三年(西紀八八三)示寂。壽九十二。初、師終日端坐,無所事事,人稱「懶安」。…終日端坐,所以坐破七個蒲團。(祖堂集一七、傳燈錄九、宋高僧傳一二、會要七、會元四)
此等大祖師,大徹大悟,如是之難。彼魔子之徒,一聞魔說,遂皆開悟,如前所說祖師,直是替他提鞋也無用處矣!
須知:祖師之悟,乃從迷至悟,一悟永悟;魔徒之悟,乃因迷入誤,一誤永誤;悟之音雖同,悟之事實反。
以彼魔徒,從初發心,一無戒行,二無正智,三不知話頭是參叩自心之方便,而以按文義卜度為參。如此參禪,盡世間聰明人,通通皆是大徹大悟之人。如人不識摩尼寶珠,見一魚目,寶而藏之,誇耀於人,謂我已得此珠;諸人亦不知何者是珠,何者魚目,遂群聚而尋求之,各各皆得此珠。從茲發大誓願,普令貧窮同胞,皆得此珠。一朝遇見賈胡,欲得貿易多金,賈胡擲而唾之,曰:「何持魚目,用黷我眼?」
方知:費盡心機,只落得慚愧欲死而已。
且人之常情,縱恣則易,攝束則難。教以持齋念佛,便覺口頭失美味,身心常辛勤。魔子則曰:「只要心好,何必持齋?汝本是佛,何須更念他佛?」以此恰合自己懶惰懈怠,不願攝束,任意放縱之機,如囚遇赦書,慶幸無已!又進而叩其所以,則曰:『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汝但看一話頭,自能見性。既見性已,即名成佛。既成佛已,則一切俱空,無因無果,無修無證,一法不宜,名真解脫。彼教人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畏因果,培福德者,皆不知自性之中,無一法不具,亦無一法可立。執著法相,不肯捨離。捨本逐末,無繩自縛。如是之人,名為小乘。何可以為知識而親近之哉!須知如來所說因果修證等法,皆是以黃葉作金,為止小兒啼故。彼等反執為實,則其智與小兒何異?若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證等法?若立一塵,便非佛法。汝但識得自己是佛,一任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何一法不是佛法?上天堂、下地獄,天衣天食,鑊湯鑪炭,何一境不是佛境?自己即是彌陀,當處即是極樂。豈待汝鼓起妄想業識心,鼓動父母所生口,畢生終日念佛,受許多冤枉苦,求到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捨己求人,拋家浪走。豈非知見顛倒,錯亂修習乎?』種種魔說,大抵如是。
看過上面三百多字的「魔說」,若不讀下文之「試論」,頗有「似是」之感。
今試論曰:「只要心好,何必持齋」。殺彼之身,悅己之口,是好心耶?非好心耶?且兵劫之時,賊來殺人,亦當皆是好心,設殺汝時,為感恩乎?為懷恨乎?
問:行善以立心為主,心地苟善,何須戒殺?
答:何哉?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痛苦!究竟一入咽喉,遂成糞穢膿血,則天下凶心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吾恐三惡道中,盡是此輩善心人也!(萬善先資)
此之「善心」,大同常人所謂「好心」。或云「好心不用持齋」,讀此可知:不持齋,不戒殺,好心在那裡?
汝本是佛;尚不肯念他佛,何肯殺而食彼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之眾生乎?如是、則汝之心性,本來是佛;汝之行為,原是眾生。何可未得請得,以凡濫聖;以念他佛為辱,以殺眾生為榮哉?
魔徒邪見,是非顛倒,聞此法音,未知能信受否?
「達摩西來,不立文字」者:欲人徹證本體,不以徒誦語言為事。若契本體,則文字即是本體,即解脫相,終日讀誦,依教修行,畢竟無文字相可得。如永明壽,首山念,棲賢湜,育王微等諸大老,皆盡壽讀誦。豈彼盡皆不知不立文字之旨乎?
「永明壽」:永明延壽禪師:王姓,錢塘人。曾知稅務,以官錢贖生,罪當死,臨刑,神色不變,乃放出家。先依翠微禪師,繼參韶國師,為法眼三世。著宗鏡錄百卷,又著萬善同歸集,指歸淨土。錢忠懿王請住永明寺。日課百八事,夜往別峰念佛,誦法華經至一萬三千部。宋太祖開寶八年(西紀九七五),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年七十二。
「首山念」:汝州首山省念禪師,萊州狄氏子。生平業法華經,因號「念法華」。得法風穴,弘化首山。宋太宗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時,上堂,說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卻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四年(西紀九九三)月日無爽前記,上堂辭眾,仍說偈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示全身。」言訖,安坐而逝。(佛祖道影二、會要一一、嚴統一一)
「棲賢湜」:棲賢澄湜禪師,建寧人。性高簡,律身嚴,舉動不違法度。得法於道恆禪師。恆嗣法眼,師為法眼三世。暮年三終藏經,以坐閱為未敬,則立誦行披之。(五燈全書二0)
「育王微」:待查。
古人對祖師、高僧,尊其德而不稱其名字,乃以山、以寺院、以地方彰名,查檢則殊感困難。如「育王微」,遍查「育王」,未見「微」禪師:就是「育王山志」,也查不到。筆者讀書不多,且目力不佳,遇此難題,只好以「待查」二字交卷了!
至於參禪而不忘讀誦者,傳記中,不乏其人。如唐代之華林善覺禪師,感二虎為侍者,裴休問曰:「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師曰:「山僧常念觀世音。」(指月錄八)。宋、明教契嵩禪師,頂戴觀音大士像,誦其名號,日十萬聲。又如「安楞嚴」、「言法華」;明代之憨山、紫柏,皆禪門宗匠而不忘讀誦者也。六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壇經機緣品)
只因汝錯認「不宜」為「廢棄」,遂謂:如來所說一切大小乘經,無量法門,皆是黃葉作金,哄騙小兒。
若然,則迦葉、阿難、馬鳴、龍樹、永明、首山等,皆是弄黃葉漢。汝既以彼為非,何得承嗣其法,言是禪宗?彼若果是,則汝之禪宗、便非彼之禪宗;汝的的是冒彼之名、以壞彼法之惡賊耳!
迦葉、阿難二尊者,結集三藏;馬鳴、龍樹二大士,中興大教;皆不離文字。
且汝執著廢棄文字為不立文字者,六祖云:「只此不宜,便是文字」,況尚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八字。且此「達摩西來」十六字,是文字耶?非文字耶?
六祖慧能大師,於壇經中云:『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付囑品)
又「一切俱空,無因無果,無修無證,一法不宜,名真解脫」,何又立破齋謗佛、怙惡廢善、瞞因昧果、折福損德等法,而不肯令其俱空乎?上智知空而進德,下愚知空而廢善。佛祖於千百年前,早為汝判斷停當矣!
中論云:「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又云:「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叉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不是沒有,只是顯示緣生性空。
是故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汝謗人執著善法為「捨本逐末」,為「無繩自縛」,為「小乘」。汝執著惡法,不肯棄捨,現生當遭國憲,死後永墮阿鼻,為是棄末循本:應是即縛無縛,應是「大乘」矣!
「遭國憲」、「墮阿鼻」,是謂「業果報不失」。
汝謂「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證?若立一塵,便非佛法」,是佛與因果修證皆是「塵」,皆不容「立」。
而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何得便非是塵?便皆容立?
且問: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之心,是佛心耶?是眾生心耶?
若道是佛心,佛豈存此心、行此事耶?
若道是眾生心,何得便超因果之外?便非是塵?便是佛法乎?
「地獄尚是佛境,當處即是西方」,是則苦亦不厭,樂亦不求,無取無捨,忘憎忘愛。
何得貪圖現生名利,妄企死後流芳,剽竊古人言句,改頭換面,以為自己語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以凡濫聖,妄充知識,教彼許多信心男女,墮邪見坑,喪失慧命。從茲永墮惡道,欲出末由!
此魔子者,究其本因,不過欲得虛名浮利,企人謂己為大善知識而已。詳其後報,則其苦痛慘悽之狀,罄竹難書矣!可不哀哉!
有部律云:「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汝既發心念佛,當依淨土經論所說而修。如此魔子所說,乃是竊取宗門祖師之言,妄以己見誤會宗意,故其所說,似是而非,實與宗門道理相反,實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誘,墮彼黨中,則難免以好心而招惡果矣!如此魔子,斷斷不可親近。
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初學佛法,慧眼未開,邪正難分,是非莫辨。惟有恪遵 祖教,勤修淨業,方有出苦分。
須知:禪宗一法,名為教外別傳。凡所提倡,意在言外。千言萬語;總皆指歸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法身理體。
令人先悟此體,然後起彼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但其酬機之語,名為「機鋒」,名為「轉語」,欲令人參而自得,故無義路。
若會得,固屬大幸,若會不得,但當將此一句話,當做本命元辰,廢寢忘餐,終日竟夕,如一人與萬人敵,不敢稍有間斷放縱:一年不悟兩年參,十年不悟二十年參;一生不悟,即生生參。果真拌此深心參者,決無不悟之理。
既悟之後,乃名悟道;尚須歷諸境緣,鍛煉習氣,直得煩惱淨盡,方名證道。
溈山云:「此宗難得其妙,切須子細用心;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溈山警策)生生不退,談何容易?還是老實念佛吧。
彼魔子者,乃以「誤」為「悟」;悟尚全體是誤,何況說證?
乃不知慚愧,不懼因果。
竟致無量好心男女,受彼所騙,同斷善根。汝宜篤信吾言,自不被彼所陷矣。至矚,至囑!
印祖恐人誤入歧途,以大悲心,徹底道破。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