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

念時必須字字句旬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其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

此段開示持名念佛之方,簡、切、要、妙!

又,現在見佛之志,可謂真切;然,此事頗不容易。當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為決定主宰。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

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多生怨家,秉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

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肺,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中略)

念佛圓通章中,有「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之明訓,念佛人想要見佛,無可厚非;病在「急欲見佛」而致「心念紛飛」耳

此中「活佛」,非修密者所稱之活佛,乃指如釋迦世尊示現人間八相成道正住世時之應身佛耳。若密教之活佛,則今時多矣!

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

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

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後略)

只要認真磨,決定會發光,何必急?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50

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縱舉世之人念佛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若泛泛然無所分別,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

修念佛法門的人,可以兼持咒,以持咒為助行,所謂「萬善同歸」。修行若不分主助,猶似「羅漢菜」,則有礙往生矣!

準提、大悲,豈有優劣?

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

無論修何法門,皆須至誠恭敬,否則難有成就。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

徹悟大師云:「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語錄卷上)

蕅益大師云:「念得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秘藏指南,示念佛法門)

一句佛號,真有如此廣大的功用嗎?讀者如不相信,不妨閱藏,待您閱完全藏便知。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

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止口會說話,亦可為真念佛人。

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耳。

永明、蓮池諸祖,皆是通宗通教之人。

一無所知者,如淨土聖賢錄所載女人往生,多屬此類。

吾儕大概都是「去此兩種」之人,究竟「真」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至于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只信人言而不信佛祖誠言,這是「依人不依法」,為何如此顛倒?

「可不哀哉」?

豈不痛哉!

這種人,得打一堂「愚癡齋」供眾才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41

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長沙岑謂:「天下善知識,未證果上涅槃,以功未齊于諸聖故也」。

長沙景岑禪師:南泉普願禪師法嗣。鈔中所引,係答皓月供奉之問。其文曰:

「問:『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未?』

師曰:『大德問果上涅槃?因中涅槃?』

曰:『問果上涅槃』。

師曰:『天下善知識,未證。』

曰:『為甚麼未證?』

師曰:『功未齊於諸聖』

曰:『功未齊於諸聖,何為善知識?』

師曰:『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五燈會元四)

所以五祖戒又作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古今宗師,徹悟而未徹證者,類多如此。

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未盡,生死決不能出。

請參閱龍舒淨土文卷七,指迷歸要章。

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

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

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

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

徹底顯示淨土法門之殊勝。

為今之計,宜屏除禪錄,專修淨業

于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禪,熟妙于是!

此即開示淨宗修法,既簡且要,宜遵奉而力行之。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40

阿彌陀佛「遙垂金臂接娑婆」,「眾生度盡方回手」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求人天福,不求往生,如不上船,難免沈溺!

佛欲令汝超凡入聖,汝卻願得有漏之福:

福報一盡,永墮三途!

如摩尼珠,用彈黃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可不惜哉!宜警省焉。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來生」一則,值得一讀。其文曰:

「今生持戒修福之僧,若心地未明,願力輕微,又不求淨土,是人來生多感富貴之報,亦多為富貴所迷,或至造業墮落者。

有老僧搖手不之信。

予謂:無論隔世,親見一僧,給茅北峰之陰,十年頗著清修,一時善信敬慕,為別創菴,徙居之,遂致沈溺,前所微得俱喪。現世且然,況來生耶?

『此為誰』?

予云:『即老兄是』!其人默然。」

今時像此「老兄」者,多矣!

阿彌陀佛遙垂金臂接娑婆」,而且要「眾生度盡方回手」,曾奈我們這些愚疾眾生「不上船」何!

當知: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眾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實一切諸佛疾成正覺之最上法門

不可以簡便易行、視作等閒。必須以勤懇志心,方能成辦。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38

「親到寶山空手回,一失人身萬劫難。」!快上船吧,不可再猶豫啦!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與某居士書

仲春來山,瞬息半載;縱壽百年,彈指即過。一息尚存,當求出路。毋使臨終,悔之無及。

古德有詩六十「簷前雨過日頭紅,瞬息陰晴便不同:況是死生呼吸事,黃昏難保聽朝鐘」!

每憶經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信心難生」。

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六章云:「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佛世」:通指佛法存在之時代、國土。

四者幸備,尤當努力。如登寶山,要得摩尼。

古語云:「人身難得今既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又云:「親到寶山空手回,一失人身萬劫難。」

良以在凡夫地,未斷惑業,生死不了,難免墮落。

所以如來極勸眾生發真信心,及切願心,持佛名號,求生淨土

當以供奉三寶,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種種功德,不求來生人天福報,不求現世福壽康寧,唯求臨終往生淨土,則與佛誓願相契相合,感應道交,定滿所願

善導大師云:「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相應故:

不違教故:

順佛語故。」(思歸集二)

如人墮海,有船來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

蓮友們!快上船吧,不可再猶豫啦!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38

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未斷惑之人,常須努力,若一放縱,舊病定至復發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學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則凡情輕一分,此必然之勢也。

然、未斷惑之人,常須努力,若一放縱,舊病定至復發。

見思惑斷盡者,纔好任運騰驤,無須制束攝持也。

見思惑斷盡,就是阿羅漢。

四十二章經云:「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即此之謂。

我等博地凡夫,那堪擬彼?

我等祇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為助行。依永明、蓮池之法行之,則無往不利矣。

當今之世,只能做到「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耳。

永明大師,以萬善莊嚴淨土。閱雲棲法彙,可知蓮池大師如何教人修學。真實、能依 印祖所示而行,也就等於依永明、蓮池之法行了。

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

以此法自行,亦當以此法化他。

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修行要自己發心,怎能強制?

十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而眾生根性,千差萬別,若與淨土法門無緣者,縱「按牛頭」,焉肯「吃草」?

若具正知見,不謗淨土,修餘法門,亦無不可。否則只有生憐憫心,待時而化。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30

閱經...佛子 . 魔子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

而欲閱經獲福滅罪;

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

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

真是「無可如何」!徒喚奈何!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29

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

其訣為何?

曰「誠」、曰「恭敬」!

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

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 之 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中略)

曰「」、曰「」,拳世咸知,這是指印祖在世時而言;若當今之世,如者、恐亦聊聊耳!

須知:誠與恭敬,非唯學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孟子「奕秋誨弈」一事,可以知矣。(中略)

「弈秋誨弈」:孟子曰:「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告子篇)弈、圍棋也。數、技藝也。弈秋、古之善弈者,名秋。誨、教也。謂如下棋小技,若不專心受教,則難成就。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29

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鏟蹤滅跡;即歧路是非之念,亦無從生。

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

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祕而不傳、獨傳於汝乎

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佛法、平淡無奇,人人可學,則無所謂「祕」。

世人好奇,魔外投其所好,謂有不傳之「祕」:此「祕」、決非佛之正法。

熟讀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可知。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29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楞嚴大勢至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度地,斯為第一」。

文殊選圓通偈,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今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

四十二章經云:「夫心者,置之一處,無事不辦」。

「置之一處,無事不辦」二句,出「佛遺教經」。

文鈔作「四十二章經」,係筆誤。

佛遺教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 不辦。……」

夢東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夢東」、即徹悟禪師。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語錄上)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下)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7.htm#a29

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別惡因緣為善因緣,宿世之惡業,翻為今世之導師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

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

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別惡因緣為善因緣,宿世之惡業,翻為今世之導師。

惜世人多被業縛,不能轉變,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中略)

落井下石的「石」,通常是他人下的,這裡卻是自己下的,所以「苦上加苦」。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8

雲棲大師,普勸念佛偈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雲棲大師立法教人,皆從平實處著手;依之修持,千穩萬當:斷不至得少為足,著魔發狂。

茲錄「普勸念佛」一段,可知雲棲大師教人是如何平實。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述,止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

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

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

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

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

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雲棲法彙)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8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彌陀經,當依蕅益要解。

衷論詮釋,多有任己見、違經旨處,不可依從。

王耕心的衷論,好像很「迷人」,這位「某居士」,三封信都在討論,而印祖亦再三開示,以破其迷。

佛為九法界眾生說法,豈可以己之智力不能,而遂斷以「決無此理」!其一日七日之釋,顯是以已量九法界。

若如是詮,豈特彌陀一經,不能統攝群機;一代教典之圓頓妙談,皆當以已智不能,而疑為妄語。謗佛、謗法、謗僧,罪在不原。雖於下根有警發處,然傷其大體,此印光不敢勸人受持也。

一日七日之釋」:

衷論曰:「……當以『執持名號』為一句,以『若一日若二日』直至『一心不亂』,自為一句。……其意謂:行人念佛,如能念至一日一心不亂,或達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可操他日往生之左券,其人臨命終時,即心不顛倒,徑遂往生爾。一日至七日,乃念佛一心不亂、獲定之期。非念佛一日或至七日即可一心不亂、即可獲實定也。」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

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富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

衷論曰:「淨宗正因,第一在發願往生,第二即在念佛至一心不亂」。

又云:「一心不亂,即為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決無七日印證之理」。

又曰:「念佛七日即證一心,決非經文之本義,亦非人世所宜有」。

淨土三經,自古流通;并行願品篇四經。豈可謂不奉為圭臬乎?

今之淨土五經,以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7

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則求生極樂淨土之心願,萬牛莫挽矣!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淨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

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

匡廬、天台、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

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

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這一段文,太重要了!熟讀之,記在心中,念念不忘,則求生極樂淨土之心願,萬牛莫挽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5

以幻為真 以迷為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復永嘉某居士書一(節錄)

夫人宿世果種善根,且無論為學、求道,可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貪填癡等煩惱惑業,疾病顛連、種種惡報,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緣;顧其人之能自反與否耳。

不能自反,且無論碌碌庸人,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陽明、靖節、放翁等,雖學問、操持、見地,悉皆奇特卓犖,然亦究竟不能徹悟自心,了脫生死。其學問操持見地,雖可與無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難,真難於登天矣!

「不執著」等語,理則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為也。終日穿衣喫飯,侈談不執飢寒,與終日枵虛,不得杯水粒米,餓且將死,而謂人曰:「吾視龍肝鳳髓,直同穢物,思之即嘔,況其下者乎?」同一空談耳。

今時不明教理,即參禪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脫病。

世人只會在飽飧時說「不執著」,饑渴時則否。或謂:宗門說:「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對呀!我也是:吃飯時,不曾咬著「米」:但是、卻咬著「飯」呀!飯中那來生米

至於靜坐澄思,空境現前,不過以靜澄伏妄,偶爾發現之幻境耳。

若錯認消息,生大歡喜,則喪心病狂,佛亦難醫矣!

幸能體察而不執著,棄捨幻妄,卒得貫通諸法法門,可謂久歷荊棘,忽達康莊矣。

熟讀大佛頂首楞嚴經所明五陰魔境,才不致「錯認消息」。

末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不仗佛慈力,專修淨業;但承自力,參叩禪宗,不第明心見性、斷惑證真者,罕有其人:

而以幻為真,以迷為悟,著魔發狂者,實繁有徒矣!

古德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切勿好高騖遠

所以永明、蓮池等,觀時之機,極力主張淨土法門也。

永明禪師曰:「禪定一法,乃四辯六通之本,是革凡成聖之因;攝念少時,故稱上善。然須明沈掉,消息知時。

經云如坐禪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懺,以除重障。策發身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為究竟。

慈愍三藏云:聖教所說正禪定者: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禪定者,是佛禪定,與聖教合。」(萬善同歸集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5

度人要有權巧方便,故「須漸磨漸染」。或有因學佛而使致家人反感者,此必不懂「漸」法,或是「猛攻」所致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迴。

方知:淨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則所謂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結,又復理路不清,戒力不堅,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熾,則著魔發狂,尚有日在。

夫欲得神通,須先得道:得道,則神通自具。若不致力於道、而唯求乎通,且無論通不能得,即得則或反障道,放諸佛諸祖、皆嚴禁之、而不許人修學焉。以世每有此種見解人,故因亂縷及之。

得神通而反障道,如佛世之提婆達多。佛不許顯通;賓頭盧因現神通,佛不許其入涅槃。學佛、旨在斷或證其;或斷、則通自具矣。

夫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

又、自既修淨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心、而失此巨益乎?

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

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

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捨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

度人要有權巧方便,故「須漸磨漸染」。

或有因學佛而使致家人反感者,此必不懂「漸」法,或是「猛攻」所致

當詳閱「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樂邦文類」等,則取法有地,懷疑無由矣。

「樂邦文類」:宋、沙門宗曉編。五卷。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卍續一0七。

「法苑珠林」一書,詳談因果,理事並進;可治近世排因撥果、肆無忌憚等膏肓痼疾。凡有信心讀書人,皆當令閱此書,豈但有益於身心性命,實於格物致知、文章學問,大有裨益也。安士全書,亦與此同其氣類耳。

「法苑珠林」:參閱一九八頁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4

善導和尚..專修、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當以此自利,又當以此普利一切。

觀經四帖疏:「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釋上品往生章)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門,雖亦不可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佛接引耳

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4

邪見,是非顛倒,聞此法音,未知能信受否?...可不哀哉!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夫參禮一事,談何容易?

古人如趙州諗禪師,從小出家,至八十餘歲,尚且行腳,故有頌之者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長慶坐破七個蒲團,後方開悟。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趙州諗禪師:曹州(山東荷澤)郝氏子。諱從諗。年至八十,方住趙州城東觀音院,因稱趙州禪師。師於南泉言下大悟,周旋南泉之門,凡二十年。次則遍歷諸方。壽昌云:「趙川八十歲 猶行腳」。住持觀音院四十年。以唐昭宗乾寧四年(西紀八九七)示寂,壽一百二十。其法語,遍布天下,時謂趙州門風。

「長慶坐被七個蒲團」:長慶:福州怡山長慶禪院大安禪師,福州人,俗姓陳。百丈法嗣。靈祐禪師創居溈山,師躬耕以助之。住溈山三十餘年。晚年住怡山長慶院。唐僖宗中和三年(西紀八八三)示寂。壽九十二。初、師終日端坐,無所事事,人稱「懶安」。…終日端坐,所以坐破七個蒲團。(祖堂集一七、傳燈錄九、宋高僧傳一二、會要七、會元四)

此等大祖師,大徹大悟,如是之難。彼魔子之徒,一聞魔說,遂皆開悟,如前所說祖師,直是替他提鞋也無用處矣!

須知:祖師之悟,乃從迷至悟,一悟永悟;魔徒之悟,乃因迷入誤,一誤永誤;悟之音雖同,悟之事實反

以彼魔徒,從初發心,一無戒行,二無正智,三不知話頭是參叩自心之方便,而以按文義卜度為參。如此參禪,盡世間聰明人,通通皆是大徹大悟之人。如人不識摩尼寶珠,見一魚目,寶而藏之,誇耀於人,謂我已得此珠;諸人亦不知何者是珠,何者魚目,遂群聚而尋求之,各各皆得此珠。從茲發大誓願,普令貧窮同胞,皆得此珠。一朝遇見賈胡,欲得貿易多金,賈胡擲而唾之,曰:「何持魚目,用黷我眼?」

方知:費盡心機,只落得慚愧欲死而已。

且人之常情,縱恣則易,攝束則難。教以持齋念佛,便覺口頭失美味,身心常辛勤。魔子則曰:「只要心好,何必持齋?汝本是佛,何須更念他佛?」以此恰合自己懶惰懈怠,不願攝束,任意放縱之機,如囚遇赦書,慶幸無已!又進而叩其所以,則曰:『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汝但看一話頭,自能見性。既見性已,即名成佛。既成佛已,則一切俱空,無因無果,無修無證,一法不宜,名真解脫。彼教人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畏因果,培福德者,皆不知自性之中,無一法不具,亦無一法可立。執著法相,不肯捨離。捨本逐末,無繩自縛。如是之人,名為小乘。何可以為知識而親近之哉!須知如來所說因果修證等法,皆是以黃葉作金,為止小兒啼故。彼等反執為實,則其智與小兒何異?若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證等法?若立一塵,便非佛法。汝但識得自己是佛,一任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何一法不是佛法?上天堂、下地獄,天衣天食,鑊湯鑪炭,何一境不是佛境?自己即是彌陀,當處即是極樂。豈待汝鼓起妄想業識心,鼓動父母所生口,畢生終日念佛,受許多冤枉苦,求到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捨己求人,拋家浪走。豈非知見顛倒,錯亂修習乎?』種種魔說,大抵如是。

看過上面三百多字的「魔說」,若不讀下文之「試論」,頗有「似是」之感。

今試論曰:「只要心好,何必持齋」。殺彼之身,悅己之口,是好心耶?非好心耶?且兵劫之時,賊來殺人,亦當皆是好心,設殺汝時,為感恩乎?為懷恨乎?

問:行善以立心為主,心地苟善,何須戒殺?

答:何哉?爾所謂善心者!為口腹之娛,使物類受彌天痛苦!究竟一入咽喉,遂成糞穢膿血,則天下凶心毒心,莫此為甚矣!試問善心更在何處?吾恐三惡道中,盡是此輩善心人也!(萬善先資)

此之「善心」,大同常人所謂「好心」。或云「好心不用持齋」,讀此可知:不持齋,不戒殺,好心在那裡?

汝本是佛;尚不肯念他佛,何肯殺而食彼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之眾生乎?如是、則汝之心性,本來是佛;汝之行為,原是眾生。何可未得請得,以凡濫聖;以念他佛為辱,以殺眾生為榮哉?

魔徒邪見,是非顛倒,聞此法音,未知能信受否?

「達摩西來,不立文字」者:欲人徹證本體,不以徒誦語言為事。若契本體,則文字即是本體,即解脫相,終日讀誦,依教修行,畢竟無文字相可得。如永明壽,首山念,棲賢湜,育王微等諸大老,皆盡壽讀誦。豈彼盡皆不知不立文字之旨乎?

「永明壽」:永明延壽禪師:王姓,錢塘人。曾知稅務,以官錢贖生,罪當死,臨刑,神色不變,乃放出家。先依翠微禪師,繼參韶國師,為法眼三世。著宗鏡錄百卷,又著萬善同歸集,指歸淨土。錢忠懿王請住永明寺。日課百八事,夜往別峰念佛,誦法華經至一萬三千部。宋太祖開寶八年(西紀九七五),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年七十二。

「首山念」:汝州首山省念禪師,萊州狄氏子。生平業法華經,因號「念法華」。得法風穴,弘化首山。宋太宗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時,上堂,說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卻來年事,來年記著今朝日」。至四年(西紀九九三)月日無爽前記,上堂辭眾,仍說偈曰:「白銀世界金色身,情與非情共一真;明暗盡時俱不照,日輪午後示全身。」言訖,安坐而逝。(佛祖道影二、會要一一、嚴統一一)

「棲賢湜」:棲賢澄湜禪師,建寧人。性高簡,律身嚴,舉動不違法度。得法於道恆禪師。恆嗣法眼,師為法眼三世。暮年三終藏經,以坐閱為未敬,則立誦行披之。(五燈全書二0)

「育王微」:待查。

古人對祖師、高僧,尊其德而不稱其名字,乃以山、以寺院、以地方彰名,查檢則殊感困難。如「育王微」,遍查「育王」,未見「微」禪師:就是「育王山志」,也查不到。筆者讀書不多,且目力不佳,遇此難題,只好以「待查」二字交卷了!

至於參禪而不忘讀誦者,傳記中,不乏其人。如唐代之華林善覺禪師,感二虎為侍者,裴休問曰:「師作何行業,感得如斯?」師曰:「山僧常念觀世音。」(指月錄八)。宋、明教契嵩禪師,頂戴觀音大士像,誦其名號,日十萬聲。又如「安楞嚴」、「言法華」;明代之憨山、紫柏,皆禪門宗匠而不忘讀誦者也。六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壇經機緣品)

只因汝錯認「不宜」為「廢棄」,遂謂:如來所說一切大小乘經,無量法門,皆是黃葉作金,哄騙小兒。

若然,則迦葉、阿難、馬鳴、龍樹、永明、首山等,皆是弄黃葉漢。汝既以彼為非,何得承嗣其法,言是禪宗?彼若果是,則汝之禪宗、便非彼之禪宗;汝的的是冒彼之名、以壞彼法之惡賊耳!

迦葉、阿難二尊者,結集三藏;馬鳴、龍樹二大士,中興大教;皆不離文字。

且汝執著廢棄文字為不立文字者,六祖云:「只此不宜,便是文字」,況尚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八字。且此「達摩西來」十六字,是文字耶?非文字耶?

六祖慧能大師,於壇經中云:『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付囑品)

又「一切俱空,無因無果,無修無證,一法不宜,名真解脫」,何又立破齋謗佛、怙惡廢善、瞞因昧果、折福損德等法,而不肯令其俱空乎?上智知空而進德,下愚知空而廢善。佛祖於千百年前,早為汝判斷停當矣!

中論云:「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又云:「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

叉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不是沒有,只是顯示緣生性空。

是故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汝謗人執著善法為「捨本逐末」,為「無繩自縛」,為「小乘」。汝執著惡法,不肯棄捨,現生當遭國憲,死後永墮阿鼻,為是棄末循本:應是即縛無縛,應是「大乘」矣!

「遭國憲」、「墮阿鼻」,是謂「業果報不失」。

汝謂「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證?若立一塵,便非佛法」,是佛與因果修證皆是「塵」,皆不容「立」。

而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何得便非是塵?便皆容立?

且問:食肉飲酒行盜行淫之心,是佛心耶?是眾生心耶?

若道是佛心,佛豈存此心、行此事耶?

若道是眾生心,何得便超因果之外?便非是塵?便是佛法乎?

「地獄尚是佛境,當處即是西方」,是則苦亦不厭,樂亦不求,無取無捨,忘憎忘愛。

何得貪圖現生名利,妄企死後流芳,剽竊古人言句,改頭換面,以為自己語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以凡濫聖,妄充知識,教彼許多信心男女,墮邪見坑,喪失慧命。從茲永墮惡道,欲出末由!

此魔子者,究其本因,不過欲得虛名浮利,企人謂己為大善知識而已。詳其後報,則其苦痛慘悽之狀,罄竹難書矣!可不哀哉!

有部律云:「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汝既發心念佛,當依淨土經論所說而修。如此魔子所說,乃是竊取宗門祖師之言,妄以己見誤會宗意,故其所說,似是而非,實與宗門道理相反,實為佛法之怨。若被彼所誘,墮彼黨中,則難免以好心而招惡果矣!如此魔子,斷斷不可親近。

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初學佛法,慧眼未開,邪正難分,是非莫辨。惟有恪遵 祖教,勤修淨業,方有出苦分。

須知:禪宗一法,名為教外別傳。凡所提倡,意在言外。千言萬語;總皆指歸不涉因果、修證、凡聖、生佛之法身理體。

令人先悟此體,然後起彼修因證果,超凡入聖,即眾生而成佛道之事。但其酬機之語,名為「機鋒」,名為「轉語」,欲令人參而自得,故無義路。

若會得,固屬大幸,若會不得,但當將此一句話,當做本命元辰,廢寢忘餐,終日竟夕,如一人與萬人敵,不敢稍有間斷放縱:一年不悟兩年參,十年不悟二十年參;一生不悟,即生生參。果真拌此深心參者,決無不悟之理。

既悟之後,乃名悟道;尚須歷諸境緣,鍛煉習氣,直得煩惱淨盡,方名證道。

溈山云:「此宗難得其妙,切須子細用心;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溈山警策)生生不退,談何容易?還是老實念佛吧。

彼魔子者,乃以「」為「悟」;悟尚全體是誤,何況說證?

乃不知慚愧,不懼因果。

竟致無量好心男女,受彼所騙,同斷善根。汝宜篤信吾言,自不被彼所陷矣。至矚,至囑!

印祖恐人誤入歧途,以大悲心,徹底道破。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