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直脫輪迴。永離苦惱--普勸修持三

普勸修持三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
乃自此身體上得之。

何則。以神之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
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
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
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
以神之去而形壞耳。
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
可不為悲乎。

乎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
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

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
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天上。
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於阿修羅。
若作三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於三惡道。
是輪迴六趣。無有出期。

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於一所。
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
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
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
然則吾今世所為。豈可以不慎哉。
欲直脫輪迴。永離苦惱者。
無如西方淨土。
故不可以不修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直脫輪迴。永離苦惱--普勸修持三

普勸修持三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
乃自此身體上得之。

何則。以神之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
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
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
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
以神之去而形壞耳。
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
可不為悲乎。

乎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
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

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
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天上。
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於阿修羅。
若作三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於三惡道。
是輪迴六趣。無有出期。

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於一所。
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
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
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
然則吾今世所為。豈可以不慎哉。
欲直脫輪迴。永離苦惱者。
無如西方淨土。
故不可以不修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普勸修持二 。 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

普勸修持二

人生時。
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
以至臺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
或祖父以傳於己。或自己營造而得。
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積累而得。
色色無非己物。

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
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
倉庫既盈。心猶未足。
金帛已多。營猶未止。
舉眼動步。無非愛著。
一宿在外。已念其家。
一僕未歸。已憂其失。
種種事務。無非掛懷。
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
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

靜心思之。恍如一夢。
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
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此後兩句。
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
萬般將不去。
唯有業隨身。
但念阿彌陀。
定生極樂國。

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
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

有了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鱍鱍地者為活物。
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
余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
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
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
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
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
終有數盡之期。
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常不輕菩薩云。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可作佛

龍舒淨土文卷第三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
荀子云。塗之人可以為禹。
常不輕菩薩云。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可作佛。
是人人可以為聖賢。
人人可以作佛。

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為普勸修持。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淨土總要五

淨土總要五

淨土傳云。
阿彌陀佛。與觀音 勢至二菩薩大願船。
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
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
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沈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
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
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
賢人君子已不如此。
況於佛乎。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
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
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
故見眾生沈於苦海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
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


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
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
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則無不到。
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
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2

淨土總要五

淨土總要五

淨土傳云。
阿彌陀佛。與觀音 勢至二菩薩大願船。
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
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
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沈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
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
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
賢人君子已不如此。
況於佛乎。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
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
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
故見眾生沈於苦海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
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


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
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
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則無不到。
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
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2

淨土起信三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
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
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
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
弊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
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
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
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
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
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
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
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
況佛乎。

其言可信。無足疑者。
故先賢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昔有以忠臣為姦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
今以金寶綵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
則又甚於姦黨之碑。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
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
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1

淨土起信二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而未嘗離。
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
十念法門是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
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迴心向善則為善矣。
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
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
故在官不妨職業。
在士不妨修讀。
在商賈不妨販賣。
在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妨事上。
在僧徒不妨參禪。
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

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
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

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
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
是於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
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

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日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
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

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
何不思之甚也。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
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
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1

龍舒土文題詞

錄印光大師代王弘願阿闍黎作重刻龍舒土文題詞并序

眾生心性。與佛同儔。由迷背故。輪迴不休。
如來慈愍。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人。決難出離。
因茲特開淨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
五逆十惡。地獄相現。一念投誠。即登彼岸。
等覺菩薩德與佛齊。尚須往生。方證菩提。
博地凡夫。具足煩惱。不肯念佛。如何是好。
寄語世人。同生信願。執持佛號。始終莫變。
待至臨終。蒙佛接引頓出五濁。直登九品。
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乘大願輪。普度有情。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02

龍舒淨土文序

龍舒淨土文序

阿彌陀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繫念甚簡。證果甚速。
或者疑之。余嘗為之言。阿彌陀佛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
眾生背覺合塵。淪於七趣。
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為是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
現諸無量如幻三昧。莊嚴其國。備極華好。
復以辯智而為演說。令諸眾生歡喜愛樂。
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如來。欲生其國。
即此一念清淨堅固。還性所有與佛無異。
當是念時。不起于坐。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悉皆現前。
如是修習乃至純熟。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往生其中。如歸吾廬。
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異故自相親愛。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01

愧奮持名

愧奮持名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
故一切苦,即一切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
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恭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報答持名

報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
宜如何報之哉?
一切飲食供奉,立功揚名,衡以世間之法,報非不善,然究非了局,
我惟報以 念佛為彼 迥向西方,已為下一金剛種子,再出頭來,自有 解脫時分,
況無邊罪障,悉能消釋乎?
欲報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命終時 -六道輪迥,皆一念為主---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 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臨命終時,
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
或高低皆不能,
亦宜將 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
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
何以故?
六道輪迥,皆一念為主,
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
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
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
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
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
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

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
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威緣照面,
不可再起惡念,只須順受,
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
但隨因緣,勿忘念佛,
佛光所加,境緣即轉。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
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
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恭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不問 淨處穢處、閑處忙處、
高興處、失意處,
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
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
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
越苦越念,
越痛越念,
朝也念,暮也念,
無事也念,有事也念,
淨處也念,穢處也念,
無有一念非佛者,
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
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老實持名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清妙空大師編著

觀既未易成就,
戒亦未易全持,
眾福非旦夕可期,
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沈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
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恭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過去久遠劫,錠光如來出世,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
國出家,號法藏比丘。佛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麤妙。聞已,皆悉睹見,發
大誓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惟除五
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
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
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發如是等四十八願已,一向專志,莊嚴佛土,安立眾
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號無量壽佛。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
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
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
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輩者,雖不能行
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
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其下
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
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悲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按】此經廣示彌陀因地願行,依正莊嚴,及三輩往生者、均以發心專念為正行。
末示當來經滅,獨留此經百歲。
大集經云:「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佛法全無,
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
豈非以持名法門,下手易攝機普,入道穩而得效速耶?
足證其時愈後,此法愈契機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4.htm#a02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凡人命終欲生淨土,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
若得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樂,脫生死苦,乃稱意事,
如脫敝衣,得換珍服,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
凡遇病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

須囑家人,及看病問候人,
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話,家中短長事,
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
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
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
待氣盡多時,方可哀泣。
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士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
若依此者,決定超生。
醫藥初不相妨。若殺物命,為藥求安,祭神祈福,但增罪業,反損壽矣。
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
死生事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能相代,
思之思之!

【按】此文見善道大師念佛鏡後,文首明書「知歸子問善道和」而非善導,
遍查善導和尚全集,並無此文,世傳為善導大師者誤也。願以此法精進受持,
並以此文貼向目前,令時時見之,免至臨終忘失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四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12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
有一願云: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
是佛有願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歸依之心。

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
復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復頂禮而退。
至誠如此,無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識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報。

恭錄 念佛法要卷四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01

佛說阿彌陀經節引

佛說阿彌陀經節引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按】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禪淨各宗,均列入朝暮課誦。
淨土十要云:「佛法之妙,莫要於淨土,淨土之妙,莫要於持名,持名之妙,莫要於阿彌陀經及靈峰要解。」
要解云:「信願執持名號,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男女也。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仍至頓至圓也。
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
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
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
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不為二邊所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
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足證信願持名,定生極樂。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阿彌陀經節引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4.htm#a01

念佛法要卷四...茲節錄其必須知行者,以為規範,而便修習。

念佛法要卷四

念佛須知

持名念佛,固甚簡易,
而早晚功課及剋期精進,飭終助念等,亦須如法行持,以求必成。
茲節錄其必須知行者,以為規範,而便修習。

一、 早晚功課 出家五眾,有「靈巖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可資遵行,
惟在家二眾,閒忙不同,環境各異,
茲節錄古德所定課程數則,由簡而繁,各隨所便,量力行持。

恭錄 念佛法要卷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

念佛法要(卷三) 茲節引經論有關持名方法精華簡要之義.,以便隨時印證,而免修自誤也

念佛法要(卷三)

念佛引證

持名法門,普攝上中下根,
高超律教禪宗,圓頓漸一切法,
無不從此法界流,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
故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併闡,萬論均宣。
凡與經意相違者,即是謗法,不得往生。
後學機遲,卒難尋究,
茲節引經論有關持名方法精華簡要之義.,以便隨時印證,而免修自誤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4.htm

修善念佛--凡行善念佛而遭逆境者,即應省悟慶幸而更精進也

修善念佛

清吳毛,青陽吳氏僕也。
持齋念佛,兼修眾善。清兵渡江,吳氏合家逃避,
毛獨居守,被兵七槍而死。亂定主返,
毛復甦曰:「我以宿業,當受豬身七次,
因齋戒念佛,以七槍散怨,今佛來接引往生西方矣。」
語畢,合掌念佛而逝。

【按】念佛修善而慘死,如非復活自言,安知其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蒙佛接引往生耶?
凡行善念佛而遭逆境者,即應省悟慶幸而更精進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二)
修善念佛http://book.bfnn.org/books2/1143.htm#a56

龍舒淨土文節要

宋王虛中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節要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云:「塗之人可以為禹。」常不輕菩薩云:「我不敢輕於汝
等,汝等皆當作佛。」是人人可以為聖賢,可以作佛。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
普勸修持。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
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
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凡師友恩地,下至僕隸,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凡一切知與不
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
者,吾因見之,皆當為念佛數聲,發善願云:「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其
形相不可見者,亦當作是念言。如此,則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必上品上生,他時化
度,無不樂從。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旛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
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孝養父母,友愛昆弟,閨門盡善,宗族和睦,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
禮,相與以恩,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善以安眾,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
弱,或濟急惠貧,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
教人為善,或讚善止惡,隨力所作一切善事,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
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下至毫芒之善,必起念云:「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常使
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淨土者,宜隨其所而為善,以資進修之功。僧當早修淨土,直脫輪迴,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
事畢。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皆當為說淨土,以報其德,縱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漸熟,
久而自信。常如此化人,現世為人所敬,身後必上品上生。士當勤於學問,篤於孝友,遠念吾曾高
以來,誰其存者,宜留心此道。官吏修福,行種種方便愛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直出輪迴之
外,壽樂無窮。富宜隨分為生,少損濟物,不吝財以為善,不貪財以為惡,當念世福有盡,若以回
向西方則無盡。多屯蹇者,勿怨天責人,當勤懺悔,常念佛以消宿障,增長善緣。若能轉以化人,
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獲福,身後必上中品生。

農、商皆當自念:耕種殺害物命,販賣寧無欺偽,宜委曲全護,懺悔為善。工當物不過望,事則盡
心。皆常念佛,願見佛得道後,先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與己交涉眾生,次度一切怨親及有緣
無緣眾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獲福,身後
必中上品生。漁、獵、屠、廚,及開食店者,皆當自念:魚蝦禽獸,皆是性命,我乃殺害,其罪無
量,若能改業,固為上也,若未能猝改,且從減省,勿殺物小命多及螺蛤鱔鱉等難死之物,常念佛
懺悔,發大願云:「願我見佛得道後,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所用之肉眾生,皆生淨土。」如
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亦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滅罪,身後亦不在
下品下生。

在風塵者,當自省悟,斷除淫業,如未能斷,常念佛發大願云:「願我惡業日消,善業日長,衣食
粗足,早離此門,見佛得道後,盡度一切因我為淫之人,皆生淨土。」罪惡病苦者,須急懺悔,迴
心念佛,誓願不復為惡殺生,不復惱害一切眾生,願此生早離病苦,見佛得道後,盡度前生今世一
切所殺所害眾生,及一切怨親,皆生淨土。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若轉以化人,使
更相勸化,現世可除災滅罪,病苦必愈,福報無窮,身後必生極樂世界。

【按】淨業學人,願崇奉三寶,廣行眾善,普發大願,盡度眾生,使善念純熟,上品上生。如營惡
業,未能猝改,亦當隨分為善,懺悔發願,並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共生淨土,方不負此老苦口
婆心,普勸修持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宋王虛中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6

生前三大要--第一、少說話,多念佛。第二、立定主宰,第三、時時反問自己:阿彌陀佛在心否?

民國智光文覺大師遺著節要

生前三大要:

第一、少說話,多念佛。
要做的事,快快做成,應吩咐的事,早早吩咐。
莫留戀人間富貴,勿羡慕天上快樂。
關於做善舉事業,勸化人起信心,隨分隨力為之,
主要在念佛求生西方,見佛聞法。

第二、立定主宰,
不聽他人口頭轉,不隨他人腳跟移。
人情應酬,可省者省,不必遷就敷衍。年老光陰有限,勿再空過。
心中於道有疑者,
即請問明白,
不可含糊自誤。

第三、時時反問自己:阿彌陀佛在心否?
佛像在目否?
行住坐臥都念佛否?
忙閑總不忘記否?
凡所做善舉事業,念經、念佛、持咒、禮拜、靜坐等功德,悉皆發願回向:
現在家屬平安,將來莊嚴淨土,
更祈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心不顛倒,蒙佛接引。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民國智光文覺大師遺著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2

不可思議神力

民國韜光圓瑛大師法彙節要

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議神力,
能治一切煩惱心病,
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
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

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
歷時少頃,即心身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
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楞嚴經云:「攝心為戒。」
念佛正是攝心之法,
即以念佛之正念,
止息攀緣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塵之緣,
即專念阿隬陀佛,
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民國韜光圓瑛大師法彙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20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
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
不肯死心,不能濟事。心本活潑靈通,
云何言死?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
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誰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

念佛須切實用功,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雜念一起,即成障礙,
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
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
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
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
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
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
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
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妙,財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亂耶?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9

黃打鐵,釘釘鐺鐺,久鍊成鋼

念佛法要(卷二)

作務念佛

宋黃打鐵,潭州人,打鐵為生。
見遊方僧至,請入奉茶,
告以窮苦,求示修行之法。

僧即授以「持名法門,可不花錢,不妨工作,
能一生持念不輟,臨終,佛必接引往生其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黃甚喜,依教奉行,每打鐵時,念佛不絕聲。
妻曰:
「打鐵本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更苦?」
黃云:
「是法極好,往日爐邊覺火熱,念佛則不熱,打鐵覺臂酸,念佛則不酸。」

數年後,忽沐浴更衣,謂其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
妻曰:「此非汝家,家在何處?」
曰:「我家在西方。」
妻笑曰:「汝去好了。」
仍打鐵念佛如故。
旋說偈曰:「釘釘鐺鐺,久鍊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即執槌立亡,面不改容。
異香芬郁,天樂鳴空,眾所共聞

恭錄 念佛法要(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3.htm#a54

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可閉目念。
當念佛時,將心放空,提起佛號,即念即聽,即聽即念,
綿綿不絕,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生西方裏出來。
更有繫念一法,在不念佛時,將念頭常掛在阿彌陀佛身上,
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問:雜念從何而來?
答:人之一身,只有一念,
念佛之念是他,雜念之念亦是他,
只因這一念不能全分歸於念佛,即有少分在佛外。

問:如何得除雜念?
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
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然精力疲弱,不能使之即無,又當如何?
答:道力未充,多諸散亂,收攝六根,漸歸清淨。
當雜念起,不要理他,我只是念,
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無雜念矣。
但久之雜念又起,甚至纏擾不開,不必焦躁,
但澄清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從念提起,
由口出聲,耳中歷歷聽聞,
又復從心念中流出,循環貫攝,不令間斷,雜念自無。
尚有鈍根者不能,可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
二聲記無字,
又阿、
又彌、
又陀、
又佛、
又南,
連環記認不斷,一切雜念,無處出生矣。

【按】閉目空心,即念即聽,收攝六根,漸歸清淨,雜念即無矣。依次記字念,與印光大師之十念
記數,同為攝心妙法,屢試屢驗。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5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
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
舉悟則信在其中,
舉修則證在其中,
信解修證俱攝,
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
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4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

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
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
盡一日中,出聲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
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
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
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
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1

念佛心真不真

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要

問僧海州念佛常間斷否?
曰:合眼睡時便忘了。
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
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
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
盡自家力量便罷。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
世上念佛人,或三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終時卻又無用,此是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
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
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
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
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
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
如何能得念佛靈驗。若依我法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
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按】此法最妙,念佛心真不真,但於歡喜煩惱中勘驗。
如或夢中間斷,即依此法勇猛精進,則現在自得受用,臨終自得往生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08

此法門要不妨本業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鑑節要

在家菩薩奉佛持戒,逐日營辦家緣,未能一心修行者,須早起焚香,參承三寶,隨意念佛,
每日黃昏亦如是禮念,以為常課。
如或有幹失時,次日當自對佛懺說。
此法門要不妨本業,為士者不妨修讀,為農者不妨耕種,
為工者不妨作務,為商者不妨買賣,
晨參夕禮之外,更能二六時中,偷那工夫,持念佛號百聲千聲,志誠為功,期生淨土。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
須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信得及,
便從今日起,發大勇猛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
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
專其心,壹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
念茲在茲,常憶常念,
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
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
如雞抱卵,常教暖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
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進工夫。
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
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退惰心、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
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
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
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
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
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
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05

念佛指南

念佛指南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靈峰云:「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不勞觀想,不必參究。」
而近來持名者多,往生者少,
皆由信願不切,雜修不專,
或求人天福報,依舊輪迴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

念佛須知

念佛須知

持名念佛,固甚簡易,而早晚功課及剋期精進,飭終助念等,亦須如法行持,以求必成。
茲節錄其必須知行者,以為規範,而便修習。
一、 早晚功課 出家五眾,有「靈巖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可資遵行,
惟在家二眾,閒忙不同,環境各異,茲節錄古德所定課程數則,由簡而繁,
各隨所便,量力行持。

恭錄 念佛法要卷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

--無上功夫,即於睡眠中得之。

何顯慈居士睡眠攝心法

睡眠念佛,固不恭敬,
宜右側臥,右手枕頭,
左手安左股上,此名吉祥。
觀想自身跪在佛前,兩手合掌,恭敬默念,不可出聲。
床頭倘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直念到昏睡為止,夜醒亦然。
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
倘提神久念失眠,
可令心止息,
修臥禪法。放下身心,
一念不生,與坐禪同。
久習此定,雖睡眠而不顛倒。
在家人事務繁多,此時自由,
可力修此法,
無上功夫,即於睡眠中得之。

恭錄 念佛法要(卷四)
http://omahung.ek21.com/10.HTM#d6

管他念得念不得,只管-念-念-念佛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管他念得念不得,只管-念-念-念佛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
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
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
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
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觀既未易成就,
戒亦未易全持,
眾福非旦夕可期,
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
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
不問淨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
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
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
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
越苦越念,越痛越念,
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
淨處也念,穢處也念,
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
不斷其真命脈也。
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 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驕懈怠及邪見 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恆處闇 不能開導於他路
唯曾於佛植眾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如來深廣智慧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 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開示
人身難得佛難值 信慧聞法難中難
若諸有情當作佛 行超普賢登彼岸
是故博聞諸智士 應信我教如實言
如是妙法幸聽聞 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 佛說此人真善友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47

佛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
所當為者,皆可求之。
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踊躍歡喜,衣毛為起,
或 淚 出 者,皆 由 前 世 曾 作 佛 道,
故非凡人。

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
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45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
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
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 樂 修 行。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
汝等 應 當 安 住 無 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
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阿逸多,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廣大異門。
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
勸令聽聞,不生憂惱,
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 功 德,於無上道,終 不 退 轉。
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
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
一切如來,同所稱讚。
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44

佛:第一弟子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
聽此法門。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
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
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43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
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
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心慳意固,無能縱舍。
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
有無相通,無得貪惜。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
身愚神暗,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
心無遠慮,各欲快意。
迷於瞋恚,貪於財色。
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
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慾。
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
恣意罪極,頓奪其壽。
下入惡道,無有出期。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第第A32 #

菩薩修持第三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菩薩修持第三十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
肉眼簡擇,天眼通達,
法眼清淨,慧眼見真,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
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為,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徧遊佛剎,無愛無厭。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何以故?
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30

佛言: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難:
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
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
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又彼佛剎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
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
常在阿彌陀佛左右。
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
現居此界,作大利樂。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28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
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東方諸佛剎 數如恆河沙 恆沙菩薩眾 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然 咸以尊重心 奉諸珍妙供
暢發和雅音 歌嘆最勝尊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聞佛聖德名 安隱得大利 種種供養中 勤修無懈倦
觀彼殊勝剎 微妙難思議 功德普莊嚴 諸佛國難比
因發無上心 願速成菩提 應時無量尊 微笑現金容
光明從口出 徧照十方國 迴光還繞佛 三匝從頂入
菩薩見此光 即證不退位 時會一切眾 互慶生歡喜
佛語梵雷震 八音暢妙聲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記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 知土如影像 恆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剎
聞法樂受行 得至清淨處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無邊殊勝剎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各發菩提心
捨彼輪迴身 俱令登彼岸 奉事萬億佛 飛化徧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26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
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
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
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
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24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光明徧照第十二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徧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化頂上圓光,或一
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
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
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
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12

法藏比丘偈...說法獅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必成正覺第七
法藏比丘偈頌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復為大施主 普濟諸窮苦 令彼諸羣生 長夜無憂惱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羣品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剎 消除三垢冥 明濟眾厄難
悉捨三途苦 滅諸煩惱暗 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說法獅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斯願若尅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珍妙華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07

法藏因地...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
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羣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敬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夏蓮居居士會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360.htm#a04

淨宗初祖 慧遠大師 “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淨宗初祖

慧遠大師

以特別法.永為世範。
意旨暗合於行願.中外流通遍。
普令庸彥.大事即生辦。
肇啟蓮宗福震旦.暢佛本懷垂方便。
圓音一闡士歸盧.大法將弘神運殿。
一切法門從此流.一切行門從此辦。
致令各宗盡朝宗.萬川赴海依行願。
一.慧遠大師生平事蹟
慧遠大師東晉(西元334-416年)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
俗姓賈,幼時即勤奮好學。年方十三,便隨其舅父令狐氏前往許昌、洛陽一帶學習儒家經典以及老
莊之學。廿一歲時,本想往南方豫章(今江西南昌)隨當時名儒范宣子隱居,但因戰亂,道路受阻,
未能成行。
而當時的佛教領袖釋道安,正在太行恒山(河北曲陽西北)建寺弘法,大師便慕名前往參學。
當時道安法師正在講《般若經》,
大師聞已,豁然開朗,深感佛法博大精深,
感歎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於是歸依道安法師,出家為僧,專門從事於佛教教育事業,夜以繼日,精進不已。
登壇習講,每使聞者心悅誠服,頗得道安法師賞識。
曾不止一次在大眾面前讚歎說:“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
可見當時大師的成就已非同一般。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1.htm

淨宗二祖 善導大師 “ 釋 迦 所 以 興 出 世 , 唯 說 彌 陀 本 願 海 ”

淨宗二祖

善導大師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膽。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近人黃念祖居士言:
“善導大師之所以能長受後世無限的尊崇敬仰,
是因為大師依止《無量壽經》十念必生的本願,
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徑路修行的徑路,顯示彌陀願王的本心”。
大師從最初的依《觀經》行觀相念佛到依《無量壽經》行持名念佛,這是他在修淨土法門過程中一
種質的飛躍,
同時也是一種境界的提升。

他在《觀經疏》卷三中雲:“自餘眾行,雖名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並且道出了“ 釋 迦 所 以 興 出 世 , 唯 說 彌 陀 本 願 海 ”
這冠古絕今的至佳名言。
本著這種理念,他曾作勸世偈曰: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
假繞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總之,無論從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言,還是從他的實踐修行來說,大師始終都在努力樹立淨土教法在
中國佛教中的地位。
而他的言傳與身教,對後世修學淨土法門的學人與行者,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無怪乎明朝蓮池大師贊言:
“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
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
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
嗚呼大哉!”
從以上所述的善導生平及事蹟觀之,蓮池大師所贊非虛,
作為蓮宗二祖,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他的淨土理論及其對淨土宗的貢獻,乃至對後世的影響,實在無法以此粗筆敝文給予全面的講述。
唯能略其身世及有關事蹟,讓我們共同來瞭解這位傑出的蓮宗祖師,並藉此深表衷心的景仰之情。
三.善導大師著作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亦稱《觀經四帖疏》)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二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三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
《往生禮贊偈》一卷(亦稱《六時禮贊偈》)
《淨土法事贊》二卷,上標籤題為《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下卷題目是《安樂行道轉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簡稱《觀念法門》)
《大乘布薩法》一卷,又南宋宗曉的《樂邦文類》卷四載有《臨終正念訣》一篇,而宋王日休的《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題作《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實為同文而異題。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2.htm

淨宗二祖

善導大師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膽。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近人黃念祖居士言:
“善導大師之所以能長受後世無限的尊崇敬仰,
是因為大師依止《無量壽經》十念必生的本願,
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徑路修行的徑路,顯示彌陀願王的本心”。
大師從最初的依《觀經》行觀相念佛到依《無量壽經》行持名念佛,這是他在修淨土法門過程中一
種質的飛躍,
同時也是一種境界的提升。

他在《觀經疏》卷三中雲:“自餘眾行,雖名為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並且道出了“ 釋 迦 所 以 興 出 世 , 唯 說 彌 陀 本 願 海 ”
這冠古絕今的至佳名言。
本著這種理念,他曾作勸世偈曰: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
假繞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總之,無論從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言,還是從他的實踐修行來說,大師始終都在努力樹立淨土教法在
中國佛教中的地位。
而他的言傳與身教,對後世修學淨土法門的學人與行者,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無怪乎明朝蓮池大師贊言:
“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
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
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
嗚呼大哉!”
從以上所述的善導生平及事蹟觀之,蓮池大師所贊非虛,
作為蓮宗二祖,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他的淨土理論及其對淨土宗的貢獻,乃至對後世的影響,實在無法以此粗筆敝文給予全面的講述。
唯能略其身世及有關事蹟,讓我們共同來瞭解這位傑出的蓮宗祖師,並藉此深表衷心的景仰之情。
三.善導大師著作
《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亦稱《觀經四帖疏》)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二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三
觀無量壽佛經疏卷四
《往生禮贊偈》一卷(亦稱《六時禮贊偈》)
《淨土法事贊》二卷,上標籤題為《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下卷題目是《安樂行道轉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簡稱《觀念法門》)
《大乘布薩法》一卷,又南宋宗曉的《樂邦文類》卷四載有《臨終正念訣》一篇,而宋王日休的《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題作《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實為同文而異題。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2.htm

淨宗三祖 承遠大師 遺言:“國土空曠,各宜努力”

淨宗三祖

承遠大師

羸形垢面.侍彌陀傍。法照神遊得觀光.佛示其名坊。往嗣門牆.心法永傳揚。般舟苦行世難堪.絕糧泥土作所餐。常將經要佛名號.遍書塗巷巖石間。念佛佛教特別法.來學以此令心安。天子聞名南嚮禮.故得道風四海傳。

二.承遠大師弘化事蹟
承遠大師的弘化歷程始於參學慧日三藏後。大師親近慧日的那一階段,可以說是他學佛歷程中一個
至關重要的轉捩點。
因為慧日三藏對於淨宗有過深入的研究,在修學淨土法門上頗有心得,著有《往生淨土集》、《般
舟三昧贊》等淨宗論集,提倡稱名念佛之法,極為推崇般舟三昧之行,所以對承遠的教導也多側重
於這方面,這從他以《無量壽經》授予承遠,教修般若三昧這點上可以見得。
在慧日三藏座下,承遠打下了堅實的淨宗理論基礎,修持淨土法門的理念與方式也得以鞏固。
也正因此,後來承遠才敢毅然決然地回到衡山,獨辟門戶用功修道。

初回衡山時,覓得安身之處倒是較易,然於飲食方面卻存在問題,
每每都是飽一頓、饑一餐,不定食時與食物。在衣著方面,承遠大師也從不講究,
但能遮身禦寒即可。
經常身著粗衣敝衲,過著極其艱苦樸素的生活。
明代杭州蓮池大師所作的《緇門崇行錄》中,於首篇“清素之行第一”以“人疑僕從”為題,簡明
扼要地記述了承遠大師的德行,
文中說道:
“唐承遠,始學于成都,後往衡山西南岩。人遺食則食,不遺食則茹草木而已。
有慕道而造者,值於崖谷,羸形垢面,躬負薪樵,以為僕從而忽之,不知其為遠也……。”
其文末有贊言曰:“茆次構而堯堂疑於村舍,衣服惡而禹跡疑於野人,
況釋子以缽衲友身者耶。
今時有侈服飾,置藏獲,惟恐人之不知,而揚揚過閭者,亦可以少愧。
”簡短的幾句話語,雖然不見有讚歎承遠大師本人,
但卻能更鮮明地體現出承遠大師的德行,使人頓生虔重恭敬之心。

此外,今人毛惕園居士編輯的《念佛法要》一書中以“苦行念佛”為題,介紹了承遠大師示頭陀
行,修念佛法門的事蹟。
並希以大師為典範,使令學佛者依之效法,
其文末結語說道:
“土食惡衣,苦以消業也。余即施與,不著物以累心也。
示人專念,生即侍佛,其自行專精,往生上品無疑也”。
大凡瞭解承遠大師示跡衡山苦行修道的事蹟的人,對此評述想必絕對是認同的。
而承遠大師那不可思議的“生即侍佛”的事相,是因廬山法照而為世人所知。

廬山沙門法照與衡山承遠素未謀面,
然而法照于修念佛三昧時,一日於正定中神遊極樂世界,
見阿彌陀佛座下有著垢弊之衣而侍佛者,啟問得知,乃衡山承遠。

法照出定後,心系此事,深生欣慕心,即便徑涉衡峰,求見承遠。
尋至衡山所見景象宛契定中之境,得見承遠大為歡喜,決定留在承遠身邊執弟子服,師事座下。
這的確是因緣殊勝,難思難議。

後來在承遠的弟子中,就以法照最有成就。以承遠大師那異乎常人的苦行與嚴謹的修持來看,仰慕
其德來求法者縱然是成千上萬,但真能隨其左右學法受教者,必然為數不多,且能堅持不懈、勤學
苦修者更是屈指可數。
是以呂溫在承遠和尚碑中記雲:
“(承遠)教中前後受法弟子百有餘人,而全得戒珠,密傳心印者,蓋亦無幾,
比丘惠詮、知明、道偵、超然等,皆奧室之秀者”。
這麼說來,在呂溫眼中,廬山法照當屬“奧室之秀中秀”了。

承遠大師尚在衡山修道,便有具緣人于清淨佛土中,見其以垢衣侍佛。
這麼殊勝的事相,在淨土同信中是少有的。
由此可想而知,承遠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的成就,已達到了甚深的境地。
呂溫碑文中說到的“恒於真際靜見大身,花座踴于意田,寶月懸於眼界”,那僅是點述了承遠大師
初于“彌陀台”修行用功時所感的聖境。

若以大師“六十餘年,苦節真修,老而彌篤”的修持功夫來論,已臻何種境界,
想必不是我等晚輩可以臆測得到或是言表的。

清古吳悟開法師在編集淨土祖師的傳記時,對於三祖承遠大師“生即侍佛”的奇異事蹟,
也作有評述說:
“羸形垢面,尚在娑婆,而正定中人,已見侍佛側矣。
苟非潛修密證之功,曷臻乎此!
呼,真不愧為蓮宗祖師。”
(見《蓮宗正傳》)。此論點的確精闢,所謂有如是因方有如是果,
如果說不是有潛修密證的功夫,又怎能達到那種境界呢?
作為蓮宗祖師,承遠當然是受之無愧。

從現有的史料中,沒有見到承遠大師的著作。
這可能和他 專 注 實 修 不 重 理 論 著述 有關。
大凡祖師大德垂跡於世,化導眾生,無外乎身教與言教二者,側重於哪一面或是二者兼具則各有千
秋。
言教上的教導固然可以引導學佛者獲知許多修行的理論,
但以身作則的身教或許更顯實效。
以德感化示之以行,遠比以言教化的作用更大。
承遠大師以自身為表率,作眾生之模範。
修般舟三昧之法,傳淨土念佛法門,以淨宗祖師中特有的風範,樹立淨土行者光輝的形象。
正如呂溫所謂的:“不有舟梁,孰弘濟度,匪因降級,莫踐堂塗,必有極力以持其善心。
慧念以奪其浮想,不以身率,誰為教先,誰能弘之,則南嶽大師其人也”!
(見《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文存《呂衡州文集》第六)。
柳宗元在《南嶽彌陀和尚碑》中用
“公之率眾峻以容,公之立誠放其中”一語也道明瞭承遠大師一貫都是以自己的真切修行體驗至誠
地來領眾清修的,從中可以深深地體會到大師德行之高深。

承遠大師一生中沒有那種外表看來轟轟烈烈的弘化行動,
也沒有用以耀人的佛學著作以傳後世,
甚至臨終往生時也僅對門人遺言:“國土空曠,各宜努力”這麼一句話。
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證的論點表現得完美無暇。
他用畢生的精力,通過自身的修持,證實淨土法門的念佛往生淨土是真實不虛,
並以常人難以企及的苦修實證來攝受廣大的眾生,同修淨土法門,共赴蓮池海會。
這在淨宗歷史上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大師的事蹟,將感召一代又一代的淨宗修持者,
追隨大師的足跡,為淨土法門及整體佛法的弘傳而前赴後繼,精進不怠。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3.htm

淨宗四祖 法照大師

淨宗四祖

法照大師

緬維四祖.懿德堪欽。樂邦得師佛指陳.文殊示宿因。普令群倫.即生達本真。衡州缽中見聖境.臺山一一悉親造。淨土得睹承遠師.竹林恭承文殊教。并州佛聲達宮闈.代宗遣使優旨詔。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二.法照大師佛學思想
淨土五會念佛,是法照大師一生自行化他的主要法門,也可以說是大師佛學思想的中樞。五會念佛
之法是以《佛說無量壽經》為理論基礎,大師根據《無量壽經》上經文中佛所描述的極樂國
土:“或有寶樹,硨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晶為葉,珊瑚為花,瑪瑙為實,
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花花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
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各,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不退轉至成佛
道”的旨意,結合此土眾生的根性而創立五會念佛之法。經文中所謂:出五音聲,微妙宮商,指的
是古樂譜曲所用的“宮、商、角、徵、羽”五種音節。然則極樂世界六塵說法,種種妙樂,絕非此
界粗音俗樂所能比擬。大師倡導的五會念佛,結合五音的曲調與節奏,一方面可以誘導眾生生念佛
之興致,再一方面則可以使念佛者全憑一心專稱佛號而成就念佛三昧。

在大師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曾不止一次於定中親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眾等。這對於一般的修
行者來說,的確難以企及。大師之所以具此德能,這基於他修持般舟三昧所得的成就。同時也得益
于他起初修學的禪定功夫。
從參禪到念佛,這不但是大師在修持形式上的轉變,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極大幅度的變更,從禪宗的
呵佛罵祖,不立文字,以音聲語言為著相等觀點轉為淨宗的以音聲作佛事,以觀佛念佛之名相為修
行之主題,這樣的轉折的確需要很的勇氣與智慧。
大師認為若離念求無念,離生求無生,離相好求法身,離文字求解脫,是住斷滅見,謗佛毀經,成
破法之惡業,墮無間地獄。
是以大師極力稱讚念佛法門之殊勝,提倡五會念佛之法,
視念佛三昧于諸三昧中為最上之王,同時將念佛三昧比作無上深妙的禪法,是諸佛共所印定的如來
禪。認為此二者稱謂雖殊,然則實際之境界並無異樣。
這從他在解說五會念佛之法時所講的“第五(會)震動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禪”一語可以見得。

對於大師一生中那些難以備述的殊勝感應,我等凡夫固然覺得神奇,然若依經典中佛所說的教義來
看,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般舟三昧經》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由此可知,般舟三昧修成就時,修行者之色身可不離此界而直接面見阿彌陀佛,請法於佛。是以大
師以般舟三昧之功,感應無數的靈異跡象,激發無數行人修淨土念佛法門,求生極樂國土。其中最
為殊勝的當屬感得當朝帝王信淨土教,使得朝野上下廣行念佛法門,這對於淨土宗的發展起了很大
促進作用。
大師一生之言行堪為淨宗行者之榜樣,其德業功行,實不愧一代祖師之榮稱。他對於淨土宗所作的
巍巍功德,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於五內。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4.htm

淨宗五祖 少康大師

淨宗五祖

少康大師

忌談世諦.七歲不言。出言即便驚人天.廣結淨土緣。小兒為錢.各種九品蓮。七歲絕未發一言.發言即稱世尊號。一見善導西方文.方知淨土堪倚靠。錢誘小兒念彌陀.未久道路佛聲譟。念佛佛像從口出.有誰聞見不依教。
少康大師佛學思想
少康大師主要以身弘法,注重於以實行教化淨土學人,有關佛學的著述甚少,世傳大師與沙門文諗
共編集有一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傳世。記載慧遠、曇鸞等四十八位修學淨業者,往生的事
蹟,據考證為唐代唯一的往生傳記。但是日本學者望月信享所著的《中國淨土教理史》中認為此為
訛傳,不足以為信。另有《淨土論》三卷,為少康所著,流傳於世。
細觀少康大師一生的修學弘法
歷程,不難看出其佛學思想似以善導大師的思想為圭皋,
少康對善導大師的崇敬之心從他把在烏龍山新建的念佛堂取名為:“善導和尚彌陀道場”可以看得
出。
在教理與實修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善導大師的影響。少康大師教導徒眾修學淨土教法,極富有鮮
明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淨宗感情色彩。時常在講說教法中指陳對娑婆世界起厭離心和對極樂世
界起欣求心,是修學淨土法門成就與否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能否得生淨土的先決條件。

這種理念在修學淨土宗來說是最為真切不過了,唯有厭離娑婆之心與欣求極樂之願,才會痛下決
心,以真摯的願行去念佛,而唯有真切的願行,才能感得往生淨土的妙果。
少康大師不但以言教化導弟子眾等行念佛法,求生淨土。並且以身作則,用不可思議的境地來感信
願念佛的徒眾,讓眾等了知淨土法門的殊妙,由此而倍增信眾念佛求生之信願。這種以自身的功力
來作示範的神變,具有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教化力。
少康大師行化淨土教法的過程中言行身教,可謂面面俱俱到,用心良苦,非一般人士所能及。
這或許正是其之所以為世人崇敬的原由所在。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5.htm

淨宗六祖 延壽大師

淨宗六祖

延壽大師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揀利愚黠.萬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極樂剎。視諸眾生皆是佛.只顧救生忘國憲。赴市心樂顏不變.蒙赦得遂出家願。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若非大權示世間.法幢誰能如是建。

延壽大師著作
《宗鏡錄》一百卷
《萬善同歸集》六卷
《神棲安養賦》一卷
《唯心決》一卷
《受菩薩戒》一卷
《定慧相資歌》一卷
《警世》一卷
「四料簡偈」,其文曰: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6.htm

淨宗七祖 省常大師

淨宗七祖

省常大師

省常大師的生平事跡  省常大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弘傳淨土教法的一位高僧。字造微,浙江錢塘人,俗姓顏,生於五代
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幼年時即顯天資聰慧之相,才七歲便由家親送往寺院中禮師
剃度出家,這時是北宋太祖干德三年(965)。其後經歷了十年的沙彌的生活,到北宋開寶八年(975)省常
十七歲時,發大菩提心,於諸大德戒師處求受三壇具足大戒,其後精進修持,戒行謹嚴。用心研學大乘
起信等諸論著,並精通天台止觀法門,在佛學教理上頗有深入,此時對於淨土法門也有探研,非常仰慕
東晉慧遠於廬山集眾結社念佛的風範。
在淨土宗的史料中,記載省常大師事跡的文字只有區區數百言。但從中觀其崇行嘉跡,實可為後世淨業
學者之高抬貴手,堪為求生極樂淨土者之指南。孤山圓法師作省常大師行業記時,
其中引用蘇公序云:
「予當布發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無嗔恨。況陋文淺學,而有吝惜哉。」
又宋公碑記曰:「師慕遠公,啟廬山之淨社,易蓮花為淨行之名。遠公當衰之世,
所結者半隱淪之士。上人屬昇平之世,
所交者多有德之賢。方前則名士且多,垂裕則津粱曷已。」
由二公的贊言裡,可以想見當時之盛況,而時人對於省常大師的崇敬之心,亦可概而見之。
今人觀本法師所著的香光閣隨筆中有「蓮花世界進行曲」,其中第一首的前兩句是:「君不見淨行結社
十萬人,相國領眾多王臣。又不見蓮花勝會轉法輪,大士加名為上賓。」旁有小注言:宋省常大師結淨
行社念佛,王文正公旦為社首。又淨嚴禪師結淨土會念佛,文潞公顏博為會首,相距不過五十年,公卿
伯牧知名人士,多預會,僧俗參加者十萬人。錄此詩及旁注於此處,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地證明省常大
師,在當時結社念佛風行於世之際,所起到的旁人無法替代的作用,他的所作所為對於淨土宗的發展起
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佛教修證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印光大師作有蓮宗七祖頌,轉載於此謹為結語,
也以此表達景仰之情。  偈頌曰:
「慕廬山風立淨社,爰因後世實行寡。
百四一願隨事發,人各寢饋菩提者。
首輔王旦既歸依,公卿百廿受陶冶。
閻浮雖則贊皇猷,何若樂邦得佛嘏。」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7.htm

淨宗八祖 蓮池大師

淨宗八祖

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的生平事跡  師諱志宏,(1535-1615)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雲棲寺,
是以世稱蓮池大師或雲棲和尚,為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又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大師認為學佛的根本是在於攝心,而持名念佛一法是為攝心要道。
是以其非常注重對於心的修證,並指出修學「一心不亂」為:
一心者,專注正境也;
不亂者,不生妄念也。
又將一心不亂分為事理二種,並與定慧結合,說明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
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識成智。因此而得結論云:
故知念佛法門總攝一切佛法。
蓮池大師除了以身作則率眾念佛修行之外,也很注重以文字般若作佛事,余時筆耕不輟,是以著述甚豐,主要代表作有:《戒疏發隱》五卷、《阿彌陀經疏鈔》四卷、《佛遺教經節要》一卷、《具戒便蒙》一卷、《水陸儀規》六卷、《竹窗隨筆》三卷、《往生集》三卷、《淨土疑辯》一卷、《禪關策進》一卷、《楞伽經摸象記》十卷、《緇門崇行錄》一卷、《山房雜錄》三卷等。這些著作在大師往生後由受業弟子大賢及居士等編集成冊,分為三類。凡釋經十一冊、輯古十一冊、手著十二冊,全集稱為《雲棲法匯》。明崇禎十年(1637)比丘智瑛募資刊為方冊本行於世。清代悟開法師贊此書為「真度世之寶筏,法門之柱石。」現今流通的版本則為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由金陵刻經處重刻刊行的。  據有關史籍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聖祖親詣雲棲,雍正十三年,世宗冊封蓮池大師為:「淨妙真修禪師」,編入御選語錄並御制像贊,贊曰:「三乘十地,頓漸偏圓。一句具足。法爾如然。作麼一句。阿彌陀佛。方廣等平,圓通明徹」。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高宗四詣雲棲寺,嘉慶十七年,雲棲寺不慎失於火災,仁宗特頒內帑並諭募緣重修,如是種種跡象表明,蓮池大師身後聲光顯著,盛為歷代帝王所尊,德蔭後世,道感千古,誠附一代宗師之榮稱。其豐功偉績將永遠在淨宗弘傳史上大放光彩。敬錄印祖所撰的蓮池大師相頌作為本文之結語並借此表達誠摯之敬仰之情。  頌曰:  幼聞念佛意頗快,末誡門徒莫捏怪。   行為世則言世法,注重淨土及規戒。   砥柱狂瀾契理機,闡明佛心祛峰蠆。   普令具縛諸凡夫,仗佛慈力登蓮界。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8.htm

淨宗九祖 蕅益大師

淨宗九祖

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諱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
蕅益大師著述之豐碩,在諸淨土宗師中無人能及。
經其門人成時法師編次,分為兩類,一為宗論:即《靈峰宗論》共十卷;二為釋論:含有釋經論與宗經
論及其它註疏論著等六十多種一百六十四卷。其中主要有《彌陀要解》、《唯識心要》、《毗記事義集
要》、《閱藏知津》。《法海觀瀾》、《梵網合注》、《大佛頂首楞嚴經玄義文句》、《相宗八要直解
》、《四書蕅益解》以及《圓覺經疏》、《維摩經疏》、《大乘起信論疏》等等。此外蕅益大師還甄選
了一些淨宗名家與學者的著作合成《淨土十要》一書,為後世淨業學者必讀之經典佳作。而後人於大師
著作集中有關論述淨土的論著而成《蕅益大師淨土集》,有心探研大師淨土思想者可從中窺其全貌。
  蕅益大師的一生學修並重,博學多才,融通諸宗,可謂是學有成且修有得。
而其後來專志力弘淨土法門,則更顯示他對整體佛教的博通。
他在 「自像贊」中如是表述道:
「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
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
由他譏,由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
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裡召。
懸知蓮萼己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舟告」。
由此可見,蕅益大師晚年是杜絕外緣,全心全意地專修專弘淨土念佛法門,以求「死歸安養」了。綜上
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大師的佛學理論與修行本跡確實可為淨土行者的典範。他的言行身教在淨宗史冊上留
下光輝的一頁,其功績將永遠為淨宗學人乃至佛教他宗行者所緬懷。  印光大師贊曰: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   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09.htm

淨宗十祖 截流大師

淨宗十祖

截流大師

闡揚淨土.懇切少儔。
以深信願竭誠修.心佛兩相投。
萬念俱休.決定出苦邱。
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
呵斥修人天福者.直是闡提旃陀儔。
佛我心性原不異.佛是已成我未修。
欲得心佛兩無差.當向憶佛念佛求。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10.htm

淨宗十一祖 省庵大師

淨宗十一祖

省庵大師

四十八願.仰效彌陀。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娑婆。振起蹉跎.證波羅蜜多。深人經藏難親證.徹悟心源力弘淨。欲使世人知所以.作文作詩示佛令。發菩提心為前導.真信願行為後勁。若能具此殊勝法.即生超凡而入聖。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11.htm

淨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

淨宗十二祖

徹悟大師

偏通經史.冀為世導。一病方知不可靠.研窮各宗奧。均難證到.專主淨土教。示眾法語利益多.念佛伽陀悉包羅。全真成妄只此心.全妄成真亦非佗。不變隨緣宜隨淨.隨緣不變莫隨訛。人若依此義修持.光壽當同阿彌陀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12.htm

淨宗十三祖 印光大師

淨宗十三祖

印光大師

貌古心慈性直口快.訓誨往來精神不懈。
合物施財欣然慷慨.淡泊資身離世貪愛。
法語流傳遍布中外.普化群生同歸蓮界。
淨宗導師十方歸拜.臨終見佛安詳自在。
五色舍利堅固不壞.願此 尊容垂範永代。


敬錄 法寶下載網站 淨宗法脈
http://www.buddhist.idv.tw/H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