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到得故鄉心自彰,微風吹動妙蓮香。群生儘是金剛體,眾德無非智慧光。行樹枝枝分赤白,奇花朵朵現青黃。諸君能赴蓮池會,不使主人終日忙...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寶蓋懸空,現諸佛事

「有許多大光明,化成幢幡和無量多的寶蓋,這些寶蓋中,會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陀菩薩的事蹟和其他佛事。」——《觀無量壽佛經》。


明 楚石

珠王宮殿玉園林,坐臥經行地是金。
舍利時時宣妙響,頻伽歷歷奏仙音。
返聞頓悟無生理,常住周圓不動心。
觸目皆為清淨土,來從曠劫到如今。

一國巍巍一寶王,無朝無暮起祥光。
尼拘律樹真金果,優缽羅華軟玉房。
見體自明非日月,知春長在不冰霜。
又遊佛剎歸來也,贏得天葩滿袖香。


清 普能

到得故鄉心自彰,微風吹動妙蓮香。
群生儘是金剛體,眾德無非智慧光。
行樹枝枝分赤白,奇花朵朵現青黃。
諸君能赴蓮池會,不使主人終日忙。

「佛地,又稱為佛國、佛土、淨剎、淨首、淨國或淨土。」——《大乘義章》第十九卷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4

世間物我皆成幻 莫貪虛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臨終日 心心準備往生時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清 省庵

一入西方境自融,雙眸頓覺翳銷熔。
無邊剎土光中現,遍界真身像外逢。
華襯玉欄紅隱隱,樹含金殿碧重重。
色空泯合渾無寄,鏡像分明絕點蹤。

世間物我皆成幻 莫貪虛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臨終日 心心準備往生時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4

身光觸體成柔軟,樂具流音說苦空。卻倚雕欄望寶樹,無邊佛國在其中...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明 楚石

天人莫不證神通,一一黃金色相同。
散眾妙華為佛事,盡塵沙界起香風。
身光觸體成柔軟,樂具流音說苦空。
卻倚雕欄望寶樹,無邊佛國在其中。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4

三千世界非吾土,萬億乾坤是故鄉。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十萬億土,彈指即至

「從此往西方,經過了十萬億怫土,有一個世界,名叫極樂世界。」——《阿彌陀經》。

「捨此生已,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所出生的地方,常知宿命,直至成佛。」——《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和《觀世音如來秘密藏神咒經》。


清 普能

淨邦國土妙無窮,七寶妝成極樂宮。
處處迦陵前鼓舞,雙雙孔雀後林中。
蓮開上品難為比,花吐幽香更不同。
一等莊嚴諸佛剎,無如淨土巧玲瓏。

明 楚石

琉璃地列紫金幢,翡翠樓開白玉窗。
文字可誇才不稱,肉身未到意先降。
能言孔雀知多少,善語頻伽定幾雙。
清夢正貪歸路直,夜闌無奈鼓逢逢。

清 省庵

人傳天竺是西方,天竺支那在足傍。
莫向泥塗分淨穢,休從火宅辨炎涼。
三千世界非吾土,萬億乾坤是故鄉。
去去莫愁途路遠,不勞彈指見空王。

明 楚石

稱性莊嚴非外得,天然果報自無窮。
一塵遍入諸塵裏,萬法全收一法中。
華映玉池人倒影,身游佛國地俱空。
色心依正原無礙,但得情忘境自融。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4

境勝由來道易修,多生習氣一朝休。盤中甘露珠圓轉,樹上摩尼水倒流。碧玉蓮台承足穩,真金華瓣襯身柔。三車已息馳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明 楚石

妙明覺體即如來,暫借蓮花養聖胎。
瑞相且分三十二 流光何止百千垓。
莊嚴寶具相隨到,細軟天衣不假裁。
上品上生生死絕,塵塵剎剎紫金台。

清 省庵

境勝由來道易修,多生習氣一朝休。
盤中甘露珠圓轉,樹上摩尼水倒流。
碧玉蓮台承足穩,真金華瓣襯身柔。
三車已息馳求念,露地安然坐白牛。

清 省庵

琉璃地上絕塵埃,宴坐經行亦快哉。
錦繡織成行樹葉,丹青畫出眾樓臺。
漫空華雨諸天下,遍界香雲大士來。
何處忽生新佛子,芙蓉又見一枝開。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3

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花開。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明 楚石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花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有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

明 楚石

我佛真身不可量,大人陪從有輝光。
食時並是天肴膳,行處無非聖道場。
庭下碧流微吐韻,殿前瑤草細吹香。
十方一等莊嚴剎,終說西方出異方。

明 楚石

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花開。
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塵埃。
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

明 楚石

金銀宮闕彩雲端,念佛人居眼界寬。
寶樹交加非一色,靈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長凝翡翠盤。
不似雪山多藥味,眾生無福變成酸。

明 楚石

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
每哭同流何處去,閑拋淨土不思歸。
香雲瑪瑙階前結,靈鳥珊瑚樹裏飛。
從證法身無病惱,況餐禪悅永忘饑。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2

到極樂世界的手續很簡單,不必簽證、不必花錢、不必打電話預約,只要嚮往淨土、厭離娑婆,隨時隨地懇切念佛就行了....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一、體驗人生歸宿的重要性——遊覽名勝與歸心淨土

記得在學生時代,有一次,我從台中搭車到竹山,到了竹山已經晚上十點多,臨時找不到旅館住,因為那一天是例假日,每一家旅館都客滿。
幸好遇到一位善心的老闆告訴我:樓梯下面有一間三角形的小房間勉強可以讓我住。在走投無路的情形下,我只好委屈求全,在那個窩囊的小房間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晨遊覽溪頭。

自從遇到這樁事以後,我明白了:
到觀光勝地去遊覽,需要預定旅綰。
同時也領悟:在有生之年也應當事先找好人生的歸宿,以免臨命終時,措手不及,急得像落湯的螃蟹。

人有時候不很聰明,只為了到溪頭和阿里山住了一晚,
不惜花費許多金錢、時間和精力去做事先的安排,
可是對於人生最重要的「歸宿」問題,竟然漠不關心。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這位圓滿的覺者曾經啟示我們:如何解決生、老、病、死的苦惱,達到圓滿自在的心智。他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告訴我們解除煩惱的八萬四千法門,另外又指示我們一條簡易而且穩當的方便法門,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只要我們對於佛和淨土有足夠的信心和正確的認識,透過念佛、誦經、行善和回向等方式,我們便能夠了生脫死、證得無上的智慧。

因為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我們時常要忍受各種污染、煩惱、痛苦,有許多逆緣使我們身心不安和退失善念。所以佛陀才介紹我們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那兒完全沒有環境污染、身心苦惱和學道障礙。如果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學習有了成就之後,再來娑婆世界度化眾生,那就輕易多了。

到極樂世界的手續很簡單,不必簽證、不必花錢、不必打電話預約,只要嚮往淨土、厭離娑婆,隨時隨地懇切念佛就行了。

當我們有心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長出一朵屬於我們的蓮花。當我們念佛越精誠、越懇切,蓮花就綻開得越大、越莊嚴。如果我們心不念佛、不行佛道,那朵蓮花便使日益枯萎。

清 普能

我佛慈悲大願王,勸人念佛往西方。
娑婆界內輪迴苦,極樂國中壽命長。
七日持名心不亂,六根清淨性昭彰。
如來直指菩提路,句句明文在典章。

明 楚石

淨土真為不死鄉,雲霞影裏望殘陽。
珠樓玉殿空為體,翠樹金華密作行。
款款好風搖菡萏,依依流水帶鴛鴦。
分明記得無生曲,便請知音和一場。

清 省庵

莫說西方為譬喻,須知名與實相應。
譬甜似蜜非無蜜,喻冷如冰卻有冰。
槐國阿誰招客去,蜃樓何處勸人登。
如來大聖成虛妄,謗法愆尤懺未曾。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1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告訴我們許多離苦得樂和破迷啟悟的方法,其中有一種至為簡易穩當而且實用的法門,就叫做『淨土法門』。」

「只要您相信極樂淨土的殊勝,誠懇念佛,發願往生,將來死後,就可以離開這五濁惡世,出生在那無比莊嚴的極樂世界。在淨土中,我們不斷受佛菩薩的教化和陶冶,氣質淨化、人格昇華和智慧成就以後,再來這娑婆世界救度苦難的眾生!」

「極樂世界並非是空幻的烏托邦。為了讓世人對淨土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將數年前在《大專佛學講座》曾經講過《淨土生活》的演講稿,增補為一本書,並且在每章末了的空白頁,加上一些描述淨土的詩偈。但願您讀了這本書以後,能像藕益大師稱讚《西齋淨土詩》所說的:

—讀二讀塵念消,
三讀四讀染情薄。
讀至十百千萬遍,
此身已向蓮華托。」

這位教授聽了我的話後,若有所思。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正視人生的歸宿問題,而本書的主旨就是在提供最理想的歸宿,介紹西方淨土的莊嚴和證實淨土的真實性。

宋 北山

暮鼓晨雞不住催,逡巡容貌變衰頹。
莫言白髮渾閒事,總是無常資訊來。

清 蓮隱

漸看鬢髮著霜痕,自省已非自討論。
一世竟成何事業,百年還有幾朝昏。
便須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門。
樂國不遠歸有路,蓮台好去覲慈尊。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至心 頂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三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一拜
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聖僧 一拜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十二拜或四十八拜

替父母求生淨土始言大孝
為自己多種福田方報親恩

一句彌陀萬事休 娑婆苦海莫相留
惟冀早見彌陀面 悟入無生再出頭

敬錄 淨土風光 陳柏達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8.htm#a00

問:學人有濕困以致念佛時多疲倦昏沉,不知是何因緣,有何治法.....

古農佛學答問

問:聞靜座可治病,究須幾時方能生效。

答:靜坐治病,不如念佛一七乃至七七,定能生效。



問:學人有濕困以致念佛時多疲倦昏沉,不知是何因緣,有何治法。

答:此係四大失調所致。治法可於念佛時多行少坐。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6.htm#a02

問:後學皈依三寶近三年,信願真誠,修持亦頗自勵,每遭逆境,其故何在......

古農佛學答問

問:敝舍就客堂中供佛,日與家人戚屬數人敲念晚課,行之數年,竟有人譏詆不應唱念。又近日境況不裕,更妄詆為衰敗之兆。有是理否。

答:唱念即是伎樂供養,或是稱讚佛德,如具恭敬心,均屬法行。且在佛像前,有何不可。至於境況,乃前業所感,與唱念有何交涉。且我佛本以世間無常警策弟子令急修道。菩薩畏因,勿畏果也。


問:後學皈依三寶近三年,信願真誠,修持亦頗自勵,每遭逆境,其故何在。

答:處境順逆,皆自己業報,無量劫來所造罪業,豈短時間淨業所可遽消。況不明佛法人,逆境更長煩惱,更增罪業,明佛法人逆境正堪自勵,是我良導。淨土十要內念佛直指卷下有十大礙行一篇,閱之自悟。


問:子歲餘即夭(從略)。

答:壽命修短,係令郎前業所招,應得之報。居士照佛法慈愛之,欲令種善根獲善果也。況以修短論,乃比較之詞,安知此子非本生來而即死乎,今得歲餘,已增壽矣,是宜深信因果不為所動也。抑此子或者為討債而來,今得速減輕居士負擔,則又安知非念佛之乎。


問:後學對於利他之事,努力奉行,如請書公閱及贈人,何以遭此打擊,豈作善獲殃乎。

答:居士作善自宜降祥,但生子而夭,亦非概是不祥。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也。須知惡人得福亦是禍,善人得禍反為福。幸勿為俗眼所蒙。


問:當子病時,後學並虔誠禮拜觀音大士,但無效,不知係不誠乎。

答:非居士不誠也,乃令郎定業難逃耳。釋迦本師身證佛果,何以釋種為琉璃王滅盡而不能救。蓋釋種生天之因熟矣。幸勿謂無效應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5.htm#a06

學佛首在信心,有信而後肯學

古農佛學答問

問:謗佛者常說,假若人人清閒念佛,社會上的事誰做,個個出家守佛戒,豈不要絕種。愧我無所對。

答:念佛修心,但不作惡事,好事仍當做,於社會有益無損。
個個出家,俗種固絕,佛種亦不斷矣。



問:梁任公曰,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故曰悲智雙修,云云。按梁氏乃主修學佛法,當先求知而後起信,不知而強信,是自欺也。對於大乘教義,確有明證。然凡夫根機淺薄者,未具智慧,多難明了佛理。即上根者,亦須久經研究,方能瞭解真義。準上理論,則無論利鈍根,而未研求佛理者,皆無信佛資格。遑論真修實證耶。

答:學佛首在信心,有信而後肯學。
但未信之前,亦需起信之方。此起信之方不一,總之不外一種認識。或認識佛之史實,或認識佛之德相,或認識佛之智力神通,或認識佛之教義之一斑,或認識佛法之廣大,或認識聖僧之奇跡靈感等。此種認識,不可謂之瞭解。
蓋未經研究也。若瞭解者,須待信後而能。必在中上根而後能。彼梁氏之言,於信前之認識與後之瞭解,未曾分別,故有不甚通達之病耳。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5.htm#a06

問:闢佛者每以梁武不應有台誠之難,印度不應亡國,某國不應橫暴.....

古農佛學答問

問:闢佛者每以梁武不應有台誠之難,印度不應亡國,某國不應橫暴。請解釋其理。

答:國家與亡,繫乎共業。梁武一人信佛,何能挽救。即以梁武一人而言,亦有宿業所追,不能免於侯景。其信佛之報,當別有在耳。印度佛法衰頹之後,亡於回教徒,非佛教之罪也。若某國受我國及朝鮮之佛教餘緒,至今亦徒存空談於紙上,雖稱信佛,而國家觀念太重,以致橫暴。若美其名,則當曰威德矣。出於謗佛者之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問:有云梁武信佛亡國,現今外交風雲,國亡無日,若是人人宗淨,則誰挽救危亡。

答:信佛與亡國,並非因果關係,如何相難。譬言吃飯身死,今人無不死,亦無不吃飯,亦可相難乎。尚德終勝尚力,但恐未能實踐耳。


問:每觀佛典,皆言真能學佛者,不起貪瞋癡,逆來順受,不計是非人我,不與人爭。若國人盡如此,豈無亡國之憂。

答:果能如是,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德不亡,國誰亡之。再學佛者須人人發廣大心、度生心,如以國為念者,要從國際提倡佛化。


問:印度乃佛法最盛行之地,何以亡國。

答:佛法盛行之時,印度不亡。及後佛教衰落,他教侵入,而後亡國。然現在國雖亡,而民族性質仍不失為善良。故識者知印度復興當不在遠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5.htm#a06

問:昔聞楊仁山諸公說,念佛以無後心為是。迄今未了其義......

古農佛學答問

問:昔聞楊仁山諸公說,念佛以無後心為是。迄今未了其義。究謂舉念念佛時,念念在佛而無別計度,絕待一心,便為無後乎。疑不可解。
答:行千里者,到在一步。念佛人於捨報時,最後一念,真是往生之因。
故於平日念佛,亦當單提一念,一念之後。萬念不生,若其生心,即復再提,如此念念相續,實皆念念單提,此為無後心也。
平日如此念佛,臨終往生穩當矣。故曰以無後心為是也。


問:念佛兼懺悔乎,抑不必懺悔,專心念佛乎。
答:念佛為正,懺悔為助,正助兼修,收功彌速。果能專一其心,何須更求懺悔。苟心不專,反不若兼以懺悔為得。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問:凡遇拂意之事,指意之人,及逢最難忍受或最危險之境遇,如是一切無論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皆認為是阿彌陀佛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古農佛學答問

問:凡遇拂意之事,指意之人,及逢最難忍受或最危險之境遇,如是一切無論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皆認為是阿彌陀佛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種種紛擾之魔事,皆變為佛矣。如此方便,可得一心不亂否。
答:如此方便,正是念佛三昧境界。安得不是一心不亂。


問:念佛須念相續。然遇應酬世務,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間斷。如仍念則一心應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
竊意平常用功真切,臨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無二用,誠是。
然應酬世務時,暫止不念,應酬畢,即繼續念去,是仍以念為主,而應酬為客。
但能客不奪主,主不隨客即是功夫。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問:修持當如何用功,方收確切之效...

古農佛學答問

問:修持當如何用功,方收確切之效。

答:
一切法門,念佛第一,不必探奇好妙。
古德云,老實念佛,此一語可為苦海慈航。

但能信願行三者具足,自收確切之效。

念佛之法,
當以大勢至菩薩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四語為準繩。
六根不緣六塵境界,清淨其心,
專念彌陀名號,念念相續不斷,
不假參究觀想諸方便,自然得於自心中開發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問:為環境所阻者,對於早晨十念法,欲施於睡眠始寤未下床時,向西坐定默念,較為利便。但以未經漱洗整衣,是否無妨..

古農佛學答問

問:當危急時專念觀世音菩薩,不念南無二字,可否。
如不幸遭難身死,專念觀世音菩薩,可生西方否。
答:可不念南無二字,不幸身死,可生西方。


問:室內衣物甚多,為方便故,難以除去,此於一心念佛有礙否。
答:念佛時先作室內淨空之想,即不妨礙。


問:為環境所阻者,對於早晨十念法,欲施於睡眠始寤未下床時,向西坐定默念,較為利便。但以未經漱洗整衣,是否無妨。
答:苟其一心,即是清淨,亦無不可。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問:念佛誦經朝晚不便,故定課中午,可否...

古農佛學答問

問:因要事而間斷早晚課誦,有罪否,可否補誦。

答:中止常課,自係過失。但可減少以省時間,補誦亦可。


問:誦經念佛,在月經期內,應否停止。

答:不必停止。


問:進過產室者,在尚未彌月期中,可否拜佛念佛。

答:可以拜佛念佛(只要經過洗滌)


問:產婦可否在尚未彌月之產室內念佛。

答:亦可默念。如能焚香清潔,即出聲亦可。


問:念佛誦經朝晚不便,故定課中午,可否。

答:修行以畫夜六時,中午即畫之一時,有何不可。


問:夜間睡後,有時失眠,可念佛否。

答:失眠時,可默念佛號。


問:做功課時,雜念甚多,只有大聲念佛攝耳諦聽,除此以外,尚有何法。

答:念佛時若多妄念,亦可淨念稍停,靜觀佛字,至妄念消,再念。若坐念時,可改行念,或禮拜念,均可打消妄念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問:鄙人在學校讀書,素食不便,可否葷食而念佛乎...

古農佛學答問

問:念佛常生雜念,無法鎮攝,但日日繼續作去,他日能得生西否。
答:得生與否,尤在志願。生西之願不退,命終十念亦得往生,可無疑慮。


問:在俗緣中難於一心,敢問每日功課不輟,除不得已稍進葷菜,異日西歸,可得目品生否。

答:九品往生經中有例,可以比觀。須知往生以有願為先,但得往生同登不退,何爭上下。


問:不茹素而惟積他德念佛者,臨終能否往生極樂。

答: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然雖不茹素,仍須戒殺。


問:鄙人在學校讀書,素食不便,可否葷食而念佛乎。

答:素食宗旨,在不食肉不殺生。如在校,不妨食肉邊菜也。葷菜中如有素菜等,但食其菜,不食其肉。未始不可。至於念佛與素食,本是兩事。但以佛心慈悲,既以佛為念,即是以佛心為心,故須戒殺,不忍食眾生肉耳。是中可與不可,全在自己發心。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皈佛者稱之,固得出世福。即未皈佛者稱之,亦得世間福果也...

古農佛學答問

問:夜間合眼便夢,不知病根何在。

答:非倦極睡易夢,正宜在入睡時想佛或默念佛。(如此則有夢亦屬佳夢)


問:夫婦同床未行房事。若默念佛號有礙否。

答:默念佛號無礙,不若念大懺悔之須備威儀也。



問:阿彌陀佛為皈依佛教者口不離誦,但非齋口,亦可隨時隨地口宣,或默誦否。

答: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皈佛者稱之,固得出世福。即未皈佛者稱之,亦得世間福果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古農佛學答問

問: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
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古農佛學答問

問: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
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生淨土為念佛之目的,必與不必,全在願力之堅否.....

古農佛學答問

問:修行念佛,如何可必生淨土,不入魔境。入魔因心起邪。但在萬惡的上海,欲制心真難於登天,未知可有方便之法否。

答:生淨土為念佛之目的,必與不必,全在願力之堅否。
然須知生淨土在命終時,而命之短長繫乎前業,非可強使速成。
世之念佛入魔身心受病者,多由欲速而致。若心起邪,即是業障,法宜懺悔。通法可用朝暮課誦中大懺悔文,因內八十九佛名若能誦熟或諳誦 或禮拜,是導心入佛,不待制心,自不入邪。請試行之。


問:止心緣中之靜坐法,丁福保老居士所著之靜坐法精義一書中論之甚詳,似非外道。未知修念佛人可否兼修,可否取以為修淨土之助道法。

答:念佛法門,本是止心緣佛名號以習靜者。
經云,執持名號,緣也。
一心不亂,止也。
能以念佛為靜坐,乃修淨土法之正行,豈助道哉。
若離念佛而別修靜坐,恐涉外道耳。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問:佛號者,佛之名號也...

古農佛學答問

(十)念佛

問:佛號者,佛之名號也,猶人稱王某張某是。佛經者,佛菩薩所說之學說也,猶論語孟子是。何以虔誠誦之,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答:佛之一名,義翻為覺。
覺者竊理盡性了達貫通之謂。名實相符,名實互用,故稱其名者其實立顯。感應之神,不速而至。
又佛為福慧滿足之人,即是福慧滿足之德名以召實故稱其名者,獲無量功德也。至其學說,即其精神之所寄,精神所至,感無不通,故誦者以虔誠為感,使佛等之精神與誦者之精神契合,而佛之功德亦即誦者之功德矣。


問:法華經壽量品云,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又云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足見釋迦身示彌陀身,說娑婆說極樂,說東說西,說淨說穢,於未開顯時,無非諸佛方便分別隨順機宜之談,非究竟無餘之極說。以是之故,我於稱念彌陀名號,不取不捨,生極樂與生兜率,東土西方無所可否,但求速成不退而已。如是知見,如是信解,如是發願,如是行持,不知能滿所願否。

答:居士以求速成不退為願,則莫速於念彌陀生極樂,經有明訓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10

問:初機人當閱何種書,祈略示一二,以便研究.....

古農佛學答問

(七)閱書

問:初機人當閱何種書,祈略示一二,以便研究。

答:佛法導論,初機淨業指南,安士全書,佛教初學課本等,可先閱看。


問:初學佛者,宜閱何種經書。

答:宜閱〔佛教歷史〕及〔四十二章〕等三經,〔阿彌陀經〕〔普門品〕等經。


問:學佛先要閱何書。

答:學佛當知佛史,故先閱覽室釋迦譜,或釋迦應化事蹟。學佛當知佛經,故先閱藏經目錄,或閱藏知津。學佛當知佛說,故先讀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學佛當知佛教源流,故先閱三國佛教史。若欲得文簡義豐一舉而數善備者,可先閱楊仁山佛教初學課本。


問:學佛者可參看他教之書否。

答:佛理明瞭之後,再看不妨。因已具法眼,則不外誘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7

問:舍弟死後,鄙人為之誦阿彌陀佛百萬聲助其往生但不知回向應用何文,其文何語。敬求法施...答:我今稱念阿彌陀。百萬功德佛名號。惟願慈光垂攝受。令我弱弟速往生。

古農佛學答問

問:求人口平安,以及往生淨土,回向文如何念法。

答: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悉皆盡除滅,人民咸安樂,臨欲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願共一切眾,同生極樂剎。



問:舍弟死後,鄙人為之誦阿彌陀佛百萬聲助其往生但不知回向應用何文,其文何語。敬求法施。

答:我今稱念阿彌陀。百萬功德佛名號。惟願慈光垂攝受。令我弱弟速往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4

問:前曾參與毀壞廟宇,今追思罪重,應如何懺悔......

古農佛學答問

問:前曾參與毀壞廟宇,今追思罪重,應如何懺悔。

答:掉轉轉頭來,竭力作護法宏法事業,即所以懺罪也。



問:安士全書懺悔門懺除業障懺悔無始以來邪淫尊長六親之罪一段,可否能讀。如可讀。是否應於回向前讀之。

答:依普賢行次第,懺悔居四,回向居十,既係懺悔文,當然可讀,且應在回向前按普賢行次第,懺悔文應在禮拜供養後接讀之。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4

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古農佛學答問

間:曾聞一善知識說,各各作業,個個受報。既是作過罪以後,再修福德去消滅罪業,恐辦不到。是則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豈非無用。

答:不然。業有一定得報,有不一定得報。不一定得報者,可懺除。一定得報者,不可懺除。雖不可懺除,而亦得減重為輕,減苦增樂。豈得無用。


問:懺悔的真義,有謂是在佛前僅發露從前過惡,有謂是哀求佛菩薩赦罪。但是假若吾人有過,僅僅發露宣佈即可無罪,似不能如此容易。不知究竟懺悔之真義應如何解釋。

答:懺悔是華梵兼舉之名詞,原具發露悔改兩義,非僅發露而已也。蓋發露則免人檢舉,悔改則勉勵自新,如此則前愆不續,後過不起,而惡業清淨矣。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故求佛赦罪之說,非佛法也。所以在佛前者,求佛證明與哀矜耳。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4

問:何為懺悔......

古農佛學答問

懺悔

問:何為懺悔。

答:於三寶前發露已罪,痛責悔改,哀求證明,決不復作也。


問:或云悔過能消滅從前罪過,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無二心,造時成過,悔時過滅,當然如是。若云業報,則消滅與否殊未可必。若悔過之心能常相續,則惡因不生,惡緣不起,而報亦無隙可乘,久久德增,則感報之緣益微而至於消滅,報終可免。


問:或謂清淨一日,功德無量。其說然否。

答:但清淨二字,不免淆訛。若云外無塵務煩擾,其人安閒無事,名為清淨,則無量功德由何發生。其說不然。若云終日辦諸善學,其心自如,名為清淨,則一日之時雖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懺悔往愆,淨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發生,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云一日清淨,功德無量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4

問:寺廟佛像每要開光,吾輩在家供奉者可無開光之必要乎.....

古農佛學答問

問:寺廟佛像每要開光,吾輩在家供奉者可無開光之必要乎。

答:在家人供奉畫像或小塑像,留意清潔可也。



問:後學皈佛自修,差堪勉勵,今為謀生奔走他方,而家中佛堂香火不免疏忽。現在外面早晚功課如恒,而不便焚香,不知可否從省。

答:家中佛堂如不是另室者,既無人供,不如撤去為宜,以免褻瀆。在外既不便供香,默想供佛亦可。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3

問:皈依之式若何......

古農佛學答問

(一)皈戒

問:皈依之式若何。

答:在佛僧前焚香禮拜,長跪合掌,至心發願誓言,弟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稱。
又言弟子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如是三稱。


問:皈依三寶有何因由。

答:
皈依佛,為佛有無量功德故。
皈依法,為法有大利益故。
皈依僧,為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問:皈依三寶有何效果。

答: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餓鬼。
皈依僧不墮旁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1

問:凡一期報盡,異熟識隨淨行業力超生安養之後,其人仍有粗根否.....

古農佛學答問

問:凡一期報盡,異熟識隨淨行業力超生安養之後,其人仍有粗根否。或全屬意識作用。如有浮塵粗根,則是業所集之色蘊,非一真法界之境矣。果爾遂成渾渾噩噩耶。

答:念佛人報盡得生淨土,全係已願與佛願相應,仗佛願攝受之力,能令當人穢土業報根本消除,淨土業報頓然發展。
換言之,即第八識中有漏種子完全失效,無漏種子大起現行,故得托質蓮胎樓身淨域,與上善人而友,成不退轉之器也。
此人生西後,但有無漏微妙色蘊之根,而無有漏浮塵粗色之根。
此是自己淨業感引彌陀願力加被使然。如一滴水投入大海,有不具足海味耶。
生淨土者,有佛相好,得六神通,聖教具在,奚患渾噩為。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蘇東坡有西方公據,至元為窮和尚,至明為袁中郎,始生西。憨山大師再世為截流,始生安養.....

古農佛學答問

問:蘇東坡有西方公據,至元為窮和尚,至明為袁中郎,始生西。
憨山大師再世為截流,始生安養。
較之惡人臨終遇善知識開導,十念成功。
何難易如是懸殊。請詳示。

答:蘇公臨終云,固中著力不得,故不往生。
憨師側重習禪,故不往生。

至後袁公截流專注淨土,皆得往生。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馮願力之有無。誠確論也。
至惡人十念成功,是下品往生,花開見佛極運。
生雖速,而淨土受用則轉運矣。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佛來迎時,雖見在佛手,然仍不離極樂池中也。此種不可思議境界,幸勿惟常見測之....

古農佛學答問

問:蓮宗有云,娑婆念佛極樂蓮生,念佛行人淨業成時,佛執華嘉來迎行人。然來迎之華,即平時念佛所感之華耶。
或另是一華耶。佛來迎時,是將所感之華從寶池中拔來迎到極樂,插於原處耶。或來迎另是一華,到極樂時方將念佛人安於所感之蓮華中耶。

答:念佛蓮生,是從因感果之例。極樂境界是彌陀佛所化,依正不二。
所生蓮華,佛來迎時,雖見在佛手,然仍不離極樂池中也。
此種不可思議境界,幸勿惟常見測之。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修行念佛之目的為度已度人,超脫輪迴,往生西方。餘外另有目的否.....

古農佛學答問

問:念佛而未證三昧者,臨終是否亦得往生,其生品高下何如。

答:經許十念往生,當在下品。


問:念佛而證三昧,則其後雖不再證,或遇橫死亦得往生否。
又密宗之本尊加持相應後,立即得自在往生,(即遇橫死亦得乎)其理事如何。他人何以知之證之。乞舉其事例。

答:得三昧者,業障清淨,不遇橫死,即遇橫死,或預知時至,或遊戲神通,正念現前,亦得往生。
安世高赴會稽之難,善導坐樹顛而仆,殆其例歟。


問:修行念佛之目的為度已度人,超脫輪迴,往生西方。餘外另有目的否。

答:我佛出世本懷,即在度己度人超脫輪迴共成佛道而已。
念佛目的亦不外是。(往生西方即為易成佛道計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末劫眾生,業重心粗,觀想殊屬不易,故蓮宗諸祖及現代淨宗泰斗印公老法師,均勸行者以持名為主....

古農佛學答問

問:
末劫眾生,業重心粗,觀想殊屬不易,故蓮宗諸祖及現代淨宗泰斗印公老法師,均勸行者以持名為主。
則釋尊於彌陀經特地啟示大眾,為末劫修道者之不二法門。
但眾生機感有別,於持名外兼誦大乘經典及陀羅尼,亦發願回向。如此修持,未悉可否。乞示之。
(若依觀經善導疏,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及徹悟語錄,皆主專持名號誦彌陀禮彌陀佛,如此方名正行,如兼其餘作業,名為雜行,未知若何,請附示及。)


答:持名專修,乃淨宗之徑路惟小本佛無問自說者主之。
觀經惟下品生者主之。面上品上生,明明有讀誦大乘經典之行。及無量壽經亦攝在修諸功德發菩提心句內。
故淨宗正行,乃在發願往生。三經一論之所同定。持名兼修,原無規定。鄙意如是。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一)彌陀經所云之一心不亂功夫,要做到何地步才是.....

古農佛學答問

問:
(一)彌陀經所云之一心不亂功夫,要做到何地步才是。
(二)每思澄靜現,斯境未審是一心不亂否。抑與相似否。若均非,則請示所得之法,及其造指真境,如何方名一心不亂。
(三)有事一心理一心,未審指何。抑與彌陀經云一心不亂為同為異,或有淺深。
(四)見印光老人文鈔中所示,若能一心不亂,定有感通,未審指何感通。抑能頓見本性,或能得大受用也。


答:
(一)念佛功夫做到心不忘念佛名,他念不能雜亂時,方是一心不亂。

(二)行者靜亦念,動亦念,無不念時,直至念外無佛,佛外無念,佛念雙忘,方造一心真境。居士思澄靜現,可說隨順一心耳。

(三)事一心理一心者,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解釋一心不亂之一心功夫也。疏云,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又云,如前體究,護自本心,故名一心。於中復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於四句,唯一心故。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空故。然此二種一心,事不須理,理必兼事也。欲知其詳,請閱文鈔。

(四)感通者即淨土現前,見佛垂手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學淨宗者,當堅持阿彌陀佛一念,不使須臾忘。但據金剛經云..........

古農佛學答問

問:學淨宗者,當堅持阿彌陀佛一念,不使須臾忘。但據金剛經云,如法執不忘,是有壽者相。著相即眾生,無相即佛。不知所從。請示。

答:金剛經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筏須到岸然後可捨,未生西前念不可捨。
若在此岸而捨筏,如何到彼岸。
若未生西而捨佛念,如何到極樂耶。淨土般若,義豈有違。思之。



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極樂國土既有形色,必有敗壞。彼佛壽命用語其人民,豈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之理哉。

答:極樂形色是清淨法身所顯,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非同凡夫業報形色,乃是無常之法。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顯實相無相一邊義。
須知實相無相亦無不相。若就無不相一邊義言之,便顯一切法皆是佛法矣。幸勿錯會。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人果有求生西方之願,而又精勤念誦,即使三毒未除,亦必事後深悔。但得臨終念佛一心,亦得決定往生也

古農佛學答問

問:有等人欲求往生,而念佛精勸,早晚功課較僧為嚴,但心術不端,造言妄語,誣人之短,而貪瞋癡心並無間斷,此人果能到極樂世界而無罪否。抑或受惡口惡心之罪過歟。果屬將功抵過,而仍如平常人乎。

答:人果有求生西方之願,而又精勤念誦,即使三毒未除,亦必事後深悔。但得臨終念佛一心,亦得決定往生也。
如其口是心非,臨終決不能無障礙,安得如願往生乎。



問:為佛辦事,輿己修身,果孰為勝。譬如與辦佛教,收回寺產,選僧整師,屢與私人交涉,因難萬分,不能偷閒念佛,與每日念經禮佛轉為自己求往生者,果能同一流乎。未知為佛辦事,較諸自己修身,異乎同乎。

答:佛門辦事,但為護法,功德當勝於自修。
而顧人者,仍當念佛回向求生極樂,則與專修者無二無別。
一切善業猶船,念佛猶搖櫓,發願回向有轉柁,未必資也。
居士以無暇念佛為慮,須知念力堅強,即十念亦得往生。容何傷。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經中下品惡人臨終念佛,且能見佛。況平日念佛者耶

古農佛學答問

問:科學家以為修淨土者臨終見佛來迎,乃思念存想專注於佛有以致之,為心理作用,並非佛之靈感。如周鐵山居士見佛接引之事,亦有以為彌留之際,心神恍惚所起心理作用。然居士病中神識清明,毫無昏迷之狀,且示疾即預知時至,毫無痛苦,常人能如是乎。是知心理作用之說,似難成立但不無研究價值。望解釋之。

答:常人多以〔心理作用〕四字為不信佛法之中實。豈知即此〔心理作用〕正是佛法所說〔萬法唯心〕信此心理作用,即是信佛所說矣。
與彼愚人聞朝四暮三則悲,聞朝三暮四則喜,何以異乎。


問:省元法師夢醒,見佛菩薩像滿虛空中,聞某法師亦曾三見阿彌陀,平日念佛能所不二,親證三昧,能見聖眾現前,臨命終時方能見聖眾來迎,若平時用功未曾見佛,臨終萬難見此瑞相。此說然否。

答:此策勵之語,非定如此也。
經中下品惡人臨終念佛,且能見佛。況平日念佛者耶。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念佛是道耳...

古農佛學答問

問:講催眠學理的人,說一個人念佛能治好自己的病,或見神佛來臨,皆由自己之思想與信抑力演成功效與幻景,並不是獲什麼神佛的庇佑,真正甚麼神佛來現形。這種理論,與淨土門的宗旨大相庭徑。究竟孰是孰非,宜何取捨。

答:觀經云,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本無心外之法。既云由信仰力演成功效,如何再說不獲佛佑,不是真正。淨土法門,理亦猶是。其不同者,但催眠是術,念佛是道耳。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念佛四十八法云,〔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同思議也。〕......

古農佛學答問

問:念佛四十八法云,〔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同思議也。〕云云。敢問一聲佛號,如何能布施此許多眾生。眾生受若何利益。並請詳示其以佛號布施眾生之方法。

答:此義重在一思字,即作如是觀也。心無邊際心內眾生亦無邊際。即此一心念一聲佛,佛聲亦無邊無際。正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能如是布施耳。眾生所受利益,與我念佛利益等。其方法,即運心作觀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念佛名號有莫大功德,其原理究竟何在......

古農佛學答問

問:何謂淨土宗。
答:以往生淨土為修行宗主者曰淨土宗。其法以念阿彌陀佛回向善根,發願來世生彼極樂世界,仗彌陀接引願力,命終必定得生,既生彼國,即不退墮。義見阿彌陀經。


問:念佛名號,真正意義何在。是否因念佛即不思他事,而注意在佛身。抑有其他解釋。
答:念佛名號真正意義,一信抑佛德故,名以表德也。二令心有繫故,即居士所舉。三入佛願海故,佛自願眾生念其名也。四求佛感應故,猶子之呼父母也。


問:阿彌陀佛即無量壽佛,現在念佛人何以不念無量壽佛名。
答:阿彌陀本具無量光無量壽兩義。念無量壽不如念阿彌陀之全。又念無量壽有義可思量,心易分別,不若但念阿彌陀名,心無分別也。又稱名法門起於小本阿彌陀經。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一心不亂,故今念佛但稱阿彌陀佛。


問:念佛名號有莫大功德,其原理究竟何在。
答:佛乃至極之德號,福慧慈悲莫與倫匹。佛具如是之德,故有如是之名,是名副其實也。名副其實,則名實不二,既名實不二,故名之所在,即實之所在。夫世人簽名尚生效力,而況佛名號乎。


問:識心念佛,固然是極有利益。然經載從前有一人於無意中念一聲佛,後來也得到利益。其中所以然,究竟何在。
答: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眾生心念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念佛得益之所以然也。誠心念者,其得益速而且著。不誠心者,得益犀而且隱。其不同處,在心而不在佛。故能同得利益耳。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8

問:何謂禪定.....何謂四禪...

古農佛學答問

禪定

問:何謂禪定。

答:禪是梵語。此間略有三翻。一曰思惟修,思惟是籌量之念,修是專心研習之名,此就因言之也。二曰定,靜默之義,此就果言之也。三曰功德叢林,功夫是因,成德是果,此通就因果而言,定中所得功德非一,故喻如叢林。今言禪定者,華梵兼舉也。


問:修習禪定如何。

答:修禪定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遣除妄想,妄想盡處,心便安定,安定極處,心力堅強而得自在,自在之至,無入不化,無入不化,便無有我,無我故無分段,無分段故無往來,無往來即無生滅,此乃成佛之要道。世尊雪山六年樹下七日,皆修此耳。


問:禪定既為佛門要道,願聞其詳。

答:禪定無量,舉要而言,不出三門,所謂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世間禪者,謂四禪四空四無量心十六特勝通明等,此皆因息攝心所致,一往是凡夫禪門。出世間禪者,謂九想八念十想背捨勝處一切處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三昧等,此因不淨親等攝心,一往是二乘禪門。出世間上上禪者,謂法華念佛般舟覺意首楞嚴諸大三昧,及自性禪乃至清淨淨禪,此因智慧反觀心性,一往是菩薩禪門。然若通而言之,則三門前不兼後,後得兼前,非有凡夫二乘菩薩之定域也。


問:何謂四禪。

答:一曰初禪,離欲清涼,大喜心動也。二曰二禪,厭離覺觀安定喜樂也。三曰三禪,捨前喜相,得妙安樂也。四曰四禪,知樂宜斷,捨念清淨也。修此四禪,為色界天之因。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7

問:有人問,佛法談空。但〔空的究竟〕若何...

古農佛學答問

問:佛經中往往以心性二字對舉,是否性以體言,心以用言。

答:性言體,心言用可也。但心性二字並非相對,猶云心之體耳。如云法性為法之體,色性為色之體也。



問:佛家說一念心性不落內外中間,惟一無二。但見有人舉刀將蜈蚣斬成五六段,明見段段皆動,此時蜈蚣之心性,不知究在那一段。

答:心性既不落內外中間無所不在,故段段上皆具心性。心性惟一無二,一在一切在,故一動一切動耳。須知物質有段心性豈有段哉。




問:全真即妄,全妄即真,二說,出何經作何義。

答:全真成妄全妄即真二句,台宗師釋經之常用語。其義謂我人之妄念,即迷此真心所成,一迷全迷。故曰,全真成妄也。既迷全真而成妄,則妄性原空,即是全真。故曰,全妄即真也。



問:吾人最初,因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倘依教修證,復本具之真如佛性,未識本具之佛性,與後修證之佛性,有無差別。

答:本具佛性,猶礦中之金,修證佛性猶煉出之金。但在礦出礦之異,金無殊也。



問:有人問,佛法談空。但〔空的究竟〕若何。

答:一切法相,從顛倒心生者,如我相,人相,法相,非法相等,故應空之。以其如夢如幻,本來不有也。能觀此空相,證得空理,即是顛倒心滅,真如心顯。則法法皆真,頭頭是道矣。是為空的究竟。



問:吾人現前一念靈知,是否即真如本性。證真如是以心證心,抑以識證心。

答:前後際斷,曰現前。不落差別,曰一念。非昏非掉曰靈知。若此者,即是始覺,究竟始覺合本覺。本覺者,真如本性也。證真如者,以心證心。即始覺合本覺。此義須研究台宗之性具法門,非一言所可盡。



問:真如覺性遍滿十方,是集合體抑可以分離。一滴之水,微生蟲不知其數,是否個個皆具有佛性。使皆具有佛性,然為菩薩也,則丈六金身,墮於微蟲也,何以性之縮小如是。殊為費解。

答:真如既稱覺性,非一相非異相,非一異俱相。那裏是集合體可以分離乎。說大說小,是相非性。相有性空,不可並為一談矣。譬如水具濕性,大海之水,盂中之水大小不同,而濕性原無有異。丈六微塵,應作如是解。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5

問:六度之法若何.....

古農佛學答問

問:六度之法若何。

答:此乃佛教積極之法,菩薩所修之行也。
一曰布施,
二曰持戒,
三曰忍辱,
四曰精進,
五曰禪定,
六曰智慧。此六者,謂之六波羅蜜。波羅蜜此云彼岸到,與渡義同。故譯曰度。



問:修布施度若何。

答:曰見一切來求索者,隨力所能,無不施與,或以財物施,或以無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曰度。



問:何謂無畏施。

答:見有厄難恐怖危逼,方便救濟,使無怖畏,謂之無畏施。



問:修持戒度若何。

答:佛說教戒,止人過非。其重禁者,不外殺盜淫妄邪見五事。若詳言之,有五戒八戒,在家人應持者也。十戒二百五十戒,出家人應持者也。十重四十八輕,則為菩薩大戒。不論在家出家,但發心修菩薩行者,皆得受持之。持戒清淨則障惑永除,得證涅槃,故曰度。



問:修忍辱度何如。

答: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皆當忍之。謂於順逆之遭,不動於心,安然忍受也。



問:修精進度若何。

答:所謂修諸善行,必不懈退,常勸策勵。若初學者,多諸業障,或為世務所纏,或為病緣所迫,益宜勇猛精進,書夜六時禮拜諸佛,供養讚歎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令惡障銷滅,善根增長。



問:何謂禪定度。

答:禪法三門,別而言之,世間禪仍墮生死,不可云度。出世間禪,二乘所修,雖得無生,度非究竟。出世間上上禪,乃是菩薩大士所修,得證佛果,方為究竟度。若通而言之,皆是入道因緣,故曰禪定度。



問:何謂般若度。

答:般若是佛智,佛已究竟解脫。故曰度。菩薩修行般若當成佛道,故亦曰度。



問:菩薩云何修行般若。

答:知法本不生,不起妄念知法界一相,不起分別。
知法相隨緣,不壞假名。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為修行般若。
按達摩尊者所傳直指一心見性成佛之法,乃是般若法門。
彼以鍊丹出神為參禪,而且托為達摩所傳者,亦何妄耶。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4

問:修至若何地步,乃云得道。請舉例而引證之。

古農佛學答問

問:修至若何地步,乃云得道。請舉例而引證之。

答:修至煩惱業盡,我法執破,不受生死苦輪者,謂之得道。然道猶路也,有其初端,有其終盡。修行人見道之後遵道而行,從始至終,進寸得寸,進尺得尺,皆曰得道。小乘之羅漢,大乘之菩薩,皆中途得道者也。究竟得道者,惟佛一人而已。



問:永嘉證道歌云,悟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末又云,未了吾今為君決。此中了字,作何解釋。到何地步,方可稱為真了實了。吾實未了請君為我決了。

答:了即作悟字解。但悟有解悟證悟之別。前業障本空,解悟之了也。達業障已空,證悟之了也。業空安有債。決了者,示了之之力也。到業空地步,則真了矣。若問業空境界,則須於業自在。



問:三界見惑指何。

答:惑者煩惱也。見者,見道也。見道時(小乘須陀洹果)所斷之惑,謂之見惑。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對於苦集滅道四諦事理不能瞭解,有所迷謬,因而發生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煩惱,共有八十八數。如何支配請查法數。



問:如何是三界思惑,應如何伏除之。

答:修道時(小乘中二果及阿羅漢向)所斷之惑,謂之思惑。三界眾生分為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地無色界四地)各有九品煩惱。共八十一數。見惑粗,思惑細。修我空觀,證真諦理方淨二惑也。



問:塵沙惑是否指無明惑。

答:否。不了俗諦理所生之煩惱,其細如塵,其多如沙,故曰塵沙。無明惑者,迷是諦理而起之煩惱。即所謂不了真如法性也。



問:見惑有八十八數,思惑有八十一數,其數可否列舉指實以明之。斷見惑思惑,謂之大徹大悟,徹悟後洞見本性,是否即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答:迷理之惑謂之見惑。惑即煩惱,以十使論,為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所迷之理,以世出世間因果之四諦而論,為苦集滅道。能迷眾生,以本界論,為欲界及色無色界。如是支配有如次表。

┌苦諦下——十惑(即十使全)
欲界┤集諦下——七惑(食、瞋、癡、慢、疑、邪、見、取)
│滅諦下——七惑(同上)
└道諦下——八惑(同上加戒禁取)

┌苦諦——九惑(十使除瞋)
色界 ┤集諦——六惑(除瞋、餘同欲界)
無色界│滅諦——六惑(除瞋、餘同欲界)
└道諦——七惑(除瞋、餘同欲界)

統上三界見惑,共計八十八使也。

迷事之惑,謂之思惑。小乘計欲界有貪瞋癡慢之四,上二界各有貪癡慢之三。共有十煩惱。大乘計欲界有貪瞋癡慢身見邊見之六上二界除瞋各有五,共有十六煩惱。若以欲界之一地(五趣雜居地)色界之四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無色界之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為支配,則每地各分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計八十一品。

見惑頓斷斷後即得見道位。(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之初)思惑漸斷,斷時即修道位(小乘二向至四向大乘初地至十地中心)斷後即極果位。(小乘阿羅漢果大乘佛果)大徹大悟。係禪宗見道之位,已斷見惑,尚須修道以斷思惑。有謂思惑亦頓斷,但尚餘習氣須淨除。未至佛果,未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2

問:定業難逃,雖釋迦佛尚受金槍馬麥之報。何以袁了凡能挽回定業.....

古農佛學答問

問:定業難逃,雖釋迦佛尚受金槍馬麥之報。何以袁了凡能挽回定業。是否當時袁了凡善業已經成熟,故能現此挽回定業之現象。

答:業性本空,安有定業。金槍麥之報,釋迦世尊為增上慢人示現方便耳。袁了凡既能轉業,即是不定業矣。又可說世間法有定業出世法無定業也。



問:修行如能轉業,而佛在世時如何尚受金槍等報。倘不能轉業,而修道人又何能業消慧朗障盡智圓。

答:佛示受金槍等報,所以戒人增上慢也。然修道人在見道位後,即可業漸消而慧漸朗。至佛位而障盡智圓。要在精進修習也。



問:阿闍世大逆不道,以佛法論,應墮阿鼻地獄,萬劫不復。乃觀其報應,僅遍身生瘡奇終難忍,蒙佛佑護,得免於死。是重罪輕報乎。抑尚有重報為後學所不知乎。請問阿闍世如何死法,其重報若何。定業難逃,佛書所記者甚多,如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已斷惑證真功行圓滿,猶不免於罽賓國王之斷頭,而謂身犯根本重罪之阿闍世,僅報以瘡疾,殊難憑信。

答:阿闍世亦是菩薩應化。作逆行,以從提波達多教故。後於文殊師利菩薩處聞法得悟。(見阿闍世王經)而普超經稱之為不動菩薩。可知其宿根深厚,能轉定業也。



問:教乘法數九數內,佛有九惱中,有釋尊〔乞食羅伐城,忽有木槍併前,佛知定業,展足受刺〕一節。據此佛尚不能出乎定業之外。何以袁了凡四訓立命篇說。〔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然則佛尚不能稱極善之人乎。

答:極善的業,必得樂果。極惡的業,必得苦果。此即定業之說。至因此樂果,改變同時的苦果,亦正是此苦果之因,其業力不強之故。準此則於定業之說,有何矛盾。至佛所受苦,正見其苦因業力之強,乃在未曾成佛時之惡業所致,與成佛後之善惡無有交涉也。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1

問:佛經所謂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

古農佛學答問

問:佛經所謂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今設有某甲無故為某乙所殺。在甲論之,則為前生之業,今生應受。在乙論之,又為新作之業,來生當報。然甲既為前生之業,則乙何有後生之報。乙既後生應報,則甲何來前生之業。理實不解,敢請明示。

答:業報往來,如擊懸球,往復不停。如不減其動勢,終無得住。所以業報循環,惟有不報可以中斷。故佛教人持戒及忍辱也。




問:定業不可轉移,何以又云業由心造,亦由心轉。

答:不定業可轉。故云亦由心轉。然定業之說,乃事後評判之詞,非事前可以斷定也。故剋實而言,業無有不可轉耳。但緣不具足,致不及轉,遂成定來矣。




問:楞嚴經說人羊互食。難道推至微細含靈,亦復如是乎。譬如拍殺一蚊蟲,未來世中亦欲報怨,此種理由,實難啟信,何以故,未來世中,此蚊何能認識此人而報怨耶。倘係人與人或人與牛犬之類,互殺食或偶有之。難道佛家歷史上,亦有蟲蟻類殺人報怨之證據乎。

答:因果之理,無間鉅細。如何信彼不信此。業怨報復,乃業力使然,不必彼此認識也。蚊蟲螫人,傳植毒菌,可致人命。世固常有,奚必佛史乎。




問:祖宗善惡,子孫得受其禍福否。若曰得受,則祖宗不受自果報,而因果之理不通三世矣。或曰祖宗仍受果報,則一因何有二果。倘子孫不受則何以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等說。

答:佛說三世因果,均論一已之受報,並無祖宗子孫之言。所舉原不盡合理。若曰余殃余慶,是就造業者言之。猶為善之能自利利他,為惡之能自害害他也。




問:設今有二人為惡,一貧一富,富者可請僧超度,貧者無力超度,則依理其受果報有異矣。但因果豈可有貧富之分哉。

答:所云受報有異,是超度與不超度之分,與貧富何涉進而言之,貧富之分,亦自有其不同之因耳。




問:自古以來,每看奸貪之徒,富貴極樂,而得善終。賢聖之輩,寂寞清貧,無好結果。神道將何所在乎。

答:此說全不儘然。惟為富不仁,為仁不當,亦分所當然。至云神道何在,則大誤矣。儒家談命,佛家言業報,於神道何涉耶。




問:顏回仁而夭,盜跖暴而壽,於因果何說。

答:因果之法,通乎三世。仁暴但植來世之因,果尚未至。夭壽乃食前世之果,因在曩時。若局於一世,鳥能窮因果之理,而徵相應之實乎。




問:夷齊餓死,盜跖壽終,儒家懸為疑案。司馬遷尤為不平。佛說統三世論因果,究竟夷齊盜跖之後身在何道,善惡報應如何。佛書必有記載。請開示。

答:夷齊清高,論理宜生欲天。盜跖暴厲,當墮地獄。佛經雖不載此我國人事,依因果之律,謹答如此。



問:悟達受沉香之座,尚損福而招報。余不識此事之所以然。請將悟達歷史及事實,一一示之。

答:唐懿宗十二年,師住持安國寺,上親臨法筵賜沉香莊嚴寶座。後僖宗駕幸成都,召師赴行,及歸,道經九龍山,忽於左膝上生瘡,狀若人面。入山遇寺,因留宿焉。明旦至泉所掬水洗瘡。瘡忽人語曰,西漢時公為袁盎吾為晁錯,錯被害,累世求報於公,公為高僧,戒律精嚴,不得便,今汝受主寵,名利心起,於德有損,故能害汝,今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此後不復與汝為冤矣。師掬水洗之,痛極而暈,及醒而瘡已消,回顧寺宇,不可復見,因建庵焉。




問:作惡如處暗室之中,一聞大道而遷善,則如光明大答,暗氣全無,是以悔過遷善者,前罪已消盡於冥冥之中,是固然也。然余觀悟達國師事,則不覺有感焉。盡國師者世之高僧也。修行已數世矣。其悔過遷善,亦可為甚矣,而不免人面瘡之業。此余所不解也。

答:罪之輕者易消,罪之重者難滅。袁盎枉殺晁錯,罪之重者也。然仗迦諾迦尊者之解冤而罪即消,亦非終於不易也。須知情不盡業不空,業不空報不滅,達師榮情感報賴法力空之而消。概可知矣。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1

因果

古農佛學答問

(一)因果


問:佛以何等法為教化。

答:以因果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攝等法教化眾生。



問:何為因果。

答:一切事物必有由起,是之謂因。必有終趣,是之謂果。



問:因果之法若何。

答:因果之法,以同類相應為定律。故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



問:受因果之教育者有何利益。

答:知有因,則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則為善者勸。



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喻如植物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如此項種子,落於石上,或被人藏於瓶中,不遇水土適當之緣,雖有種子亦難發生。然則緣與因同樣重要設無適緣,因亦不能生果,因果律豈不破壞。而且因為緣有強弱,果乃不同,植物種子之遇增上緣,或強或弱,(如水分充足不充足,及泥土肥沃不肥沃等。)似屬偶然,無有一定。因而疑及人之造善因者。如緣有一定,自感善果,設緣無一定,不啻偶然,雖有善因,難料其必感善果。且因為緣有強弱。從善因甚大,如遇弱緣,亦難得大善果。仆懷此疑而及轉回淨土。如此疑冰釋,則對輪迴淨土亦可深信矣。

答:因必有果,果必有因,此因果之定律。缺緣不生,違緣不生,緣有強弱而生有變化者,此緣生之定理也。因果有必然,緣生或不定,所不定者,時間有早晚,分量有大小耳,非不生也。然須知萬法唯惦,因由自造,緣亦自招。正惟緣之不定,應當抉擇取捨,不當委為偶然,放任徼倖也。又復應知因壞則果亡,欲壞其因,須修對治。對治者以善克惡,以淨克染。是故善因若長,則惡因自消。淨因若增,則染因自減。如水滅火,如燈破暗。此輪迴之所以可出,而淨土之所以可生也。夫何疑哉。○按因果言體,緣生言用。但講因果而不講緣生,則成宿因論外道之說,非佛說矣。



問: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何解釋。

答:此言因果相應,非截然兩事也。蓋因為未成就之果,果不外因,故曰該。果為已成就之因,因不隔果,故曰徹。海源者,果因之喻也。



問:世間的成功,太虛法師講,是由於四大種子為因,眾生業力為緣。據此兩語觀察,眾生業力為緣一語,似指情世間說,四大種子為因一語,似指器世間說。尚不知其如何為因,如何成功。請發明其理。

答:因是生果之親,因緣是生果之助緣,因緣和合而乃果生,二語相因,不可分也。四大種乃色法之種子。色香味觸乃四大種所造之色法,又稱色種子。器世間者,即此色種子所成,即四大種所造。其所以能造者,非業力為緣,則不得成。譬如造室以木石為因,以匠人工作及室主計畫為緣,孰謂器世間而不藉業緣耶。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2.htm#a01

地藏王菩薩

古農佛學答問

八)地藏王菩薩

問:地藏王菩薩究司何事。

答:此大士誓願宏深,常救地獄眾生出苦。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且閱地藏本願經,便知其詳。

問:地藏於遠劫前為長者子,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眾生廣設方便,盡今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但十方世界眾生無邊,欲求度盡,勢不可能。然則地藏因發宏願,將永無成佛之一日乎。

答:眾生無邊,菩薩願亦無邊,豈有不可能者。至成佛與否,原是受報與不受報之語,豈真地藏之德尚不及佛者乎。觀音文殊,皆是古佛再來,安知地藏菩薩非早已成佛乎。

問:閱地藏本跡靈感錄第三頁,知列地藏菩薩兩邊者,右為道明和尚,左為道明之父閔公。今閱佛學半月刊第四十九期,慧舟答景瑞居士問中,稱列地藏左邊者名目連和尚,列右邊者名道明大師。二說未知孰是。

答:以靈感錄為是。(半月刊第五十二期第二十六頁,已更正。)

問:世俗傳傳蘿菔者,即目連尊者也。又說目連尊者,即地藏菩薩也。因目連曾以錫杖打破鐵圍城,舍利珠照開地獄門。而贊工藏偈中,又有云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因此故又稱目連即地藏也。祈開示以免誤會。

答:目連尊者,即佛之大弟子摩訶目犍連,譯義為采菽氏。地藏菩薩,即常怛發願度脫苦惱眾生之大士。有地藏本願經及地藏十輪經專載其事,不可混淆。錫杖為比丘行道之器,宜目連所執。明珠乃地藏利生之具。舍利珠杜撰可笑,傳蘿菔俚俗不堪,不足道矣。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0.htm#a08

觀世音菩薩

古農佛學答問

(七)觀世音菩薩

問:觀世音菩薩在空王劫前,早成佛竟,號正法明如來,以大悲故,現為菩薩。然經載久遠劫前,蓮華化生二童,一名寶意,一名寶上,問佛以花香等供養以何為勝,而佛答以慈心回向菩薩為最勝,二童乃發菩薩提大悲之願,後作觀音勢至二大土。是則觀音先成佛歟,抑先為蓮花化生之童子歟。倘先成佛,則已妙覺,不必去問香花供養之孰貴。倘先作此童,則觀音後證佛果,而勢至大士竟未成佛,果何故耶。祈開示,解所知障。

答:菩薩境界,不可思議。已成佛後既可再作菩薩,其隨緣化現或先或後,何庸多作計較。

問:經謂觀音即過去正法明佛,今人以菩薩稱之,得毋謬歟。

答:所云正法明,乃觀音之本也。人所稱觀世音,是正法明果後示現之跡也。跡是菩薩,稱之何妨。

問:觀音大士生於何何地。

答:菩薩大士已證無生,不可作凡夫有生計度。然觀音是彌陀輔弼,則亦往生極樂人也。

問:心經中觀自在菩薩,是否觀音大士。

答:就別而言,是觀音大士。就通而言,則凡行深般若者,皆得受自在之號。

問:俗語有送觀音千手觀音之別,經目又有十八臂四十八臂之異。敢問一人四名乎,抑四人四名乎。

答:大士普門示現,法身是一,應身有多,何止四名已也。

問:六觀音中有準提觀音一種,世俗所奉準提大士,即係觀音化現,然乎否乎。答:準提是觀音化現。

問:準提菩薩像與千手觀音相似,人都謂一,未知相差在何。

答:準提十八臂,觀音千手,準提面上三眼,觀音眼在手掌,此其不同也。

問:觀音大士與白衣觀音大士,是一是二。

答:觀音大士化身甚多,白衣觀音是其一也。

問:觀音菩薩有白衣飄海送子千手等種種之別,未知是一是異。或謂觀音菩薩念六字大明咒而頓超八地。未知究竟如何。又楞嚴經有觀世音如來之名,未知其傳記如何。又謂觀音菩薩於往劫中已成為佛,名正法明如來,未知本跡如何。

答:觀音應化,不一不異。六字大明咒功德,當閱經說。觀世音如來,是觀音菩薩最初發心時所受教之佛。無別傳記。正法明如來亦然。

問:觀世音菩薩於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又見觀世音菩薩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王如來。是否二號可同稱。

答:正法明是過去佛名堂,普光功德山王是當來佛名。一加過去二字,一加當來二字可也。

問:觀世音菩薩如何具千手千眼,是何妙用。請詳示。

答:菩薩誦大悲咒後,頓生千手千眼。眼為察看眾生之用,手為救護眾生之用。欲廣度眾生,所以需多手眼耳。

問: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是否為察看救護眾生之用。但無量數眾生,豈千手眼所能足用。又何以其他佛菩薩均無,而觀音獨有。

答:千手千眼之千字,不可泥作定數,總之表數無量而已。觀音菩薩昔以傳說大悲咒因緣,弘願所感而現是相。一切佛菩薩均能化身無數,若合為一身亦可有無量手眼也。但未有表示事實耳。

問:觀音大士未成佛時,有云男身,有云女身。且塑畫大士像多係女身。未知孰是。

答:大士三十二應身,有現作女身者,故今塑畫有作女身耳。並非定是女身也。

問:閱魚藍寶卷,金沙灘將遭水災,而荷觀音大士現賣魚郎救度之。現在黃河水災如此之大,彼大士何勿本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心,現身而一加援救乎。藉此可以增進眾生信心,棄惡為善,豈不一舉而二善哉。

答:此次水災中蒙大士救免者,時有所聞。倘人人能信仰大士,則早不成此災矣。

問:觀音神變,屢見記錄。前報紙載南海故事,姑嫂往普陀進香,舟抵南海,姑適經期至,乃守居舟中,待嫂上山禮佛畢,已午飯後,憶及小姑肚饑,即攜飯入舟,小姑云,方有一老嫗攜來白飯一碗,已充饑矣。又觀音靈感近聞二編,載彭烈文居士在戰場上疲餓已甚,逕見火光,趨至一老嫗售粥幸得果腹。此皆大士化身所賜。惟此飯此粥從何而來,要求居士解答。

答:觀音係法身大士,古佛再來,已證法性,於法自在。既能變化有情之老嫗,又何不能變化無情之粥飯乎。況此等變化,得神通者類能為之,本不足奇。若論原理,則以一切色法,皆四大種之所造,此四大種性具於如來藏,即吾人之心性無法不具者也。有定力者心力強。心力強者,能隨心變化矣。

問:普門品中〔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是何解義。

答:此喻菩薩慈悲說法,滅除眾生之煩惱。悲體即悲性,是憤怒相,故喻如雷震之警戒也。慈意是擁護相,故喻如大雲之普覆也。所說之法,能拔苦益物,故喻如甘露之澍也。三者備而煩惱除矣,喻如焰滅也。

問:普門品云,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果位同是菩薩,似猶有高低之別,其差別何在。

答:菩薩六度萬行,莊嚴佛果,精進不懈。無盡意菩薩一聞供養觀音功德即解瓔珞以供觀音,乃菩薩行道之本分,非有高低於其間也。

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觀自在菩薩章,〔伊尼鹿皮作下裙〕一句,殊深疑惑。蓋大住大悲行門,教化眾生,何以鹿皮護身,為學者表率。且伊尼二字何解。

答:此菩薩現居士身,故不妨以鹿皮作裙相。菩薩大悲,能令鹿出三界。原子核在區區忍其皮也。至謂為學者表率,則華嚴境界,情與無情同一法界,正不得生取捨於其間矣。伊尼鹿名。

問:〔諸佛菩薩殊勝因緣〕載二月十九為觀音聖誕,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九月十九為觀音勝緣。云與此土眾生有緣,故於九月十九亦列為紀念日。除二月六月外,九月當別有所本。求詳示。

答:菩薩紀念,大概只有一次。而觀音獨有三次者,即是其應現之繁,與眾生多緣之事實。但二月十九為誕日,載在叢林清規中。其餘二日,未見出處。

敬錄 古農佛學答問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0.htm#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