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凡人改過遷善,並修淨業,惟貴真誠,最忌虛假..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

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佛教雖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淺而入深,下學而上達。熟讀安士全書,可以知其梗概矣。

太虛大師云:「學佛先從做人起」。又云:「人成即佛成」。

凡人改過遷善,並修淨業,惟貴真誠,最忌虛假。

不可外揚行善修行之名,內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聖希賢、學佛學祖,為名教之功臣,作如來之真子,固不在窮達緇素上論也。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2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節錄)

如來說經,報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

報通三世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世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

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達。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

第三、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如商、周之王業,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

商的始祖叫做契,幫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

周的始祖是后稷,堯時舉做農師,舜時,號稱他做「后稷」,教人民播種百穀。

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

如佛世一人求出家,舍利弗觀此人百千劫來,並無善根,不肯度彼,佛乃度之,謂此人於久遠劫前,以採薪時,為虎所逼,一稱「南無佛」,以此善根,今得出家證阿羅漢。出大莊嚴論經。是謂:唯佛能知,非聲聞道眼之境。

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樂天知命:謂順應天命而自樂也。另、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疏:樂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

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而并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

曾魯公,前已說過,見一七四頁。

陳忠肅:姓陳名瓘,字瑩中。南劍州沙縣人。宋徽宗時,為司諫。初、習華嚴,次依明智法師,聞天台宗旨,深有契入。後專修念佛三昧,作天台十疑論後序,闡揚淨土法門。宋徽宗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高宗賜謚曰「忠肅」。(宋史三四五、淨土聖賢錄七)

王龜齡、史大成:待查。

報怨者:謂父母宿世於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小則忤逆親心,大則禍延親身:生無甘旨之養,死貽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掘墳夷墓;使天下後世,唾罵其人并及其親。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是也。

王、曹、董、秦之史實,人人耳熟能詳,無須多費筆墨。

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財,為償債故,來為其子。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纔得利而殞身。

討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財,為討債故,來為其子。小債則徒費束脩聘金延師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大債則不止如此,必致廢業蕩產、家敗人亡而後已。

陳海量居士著「可許則許」云:

『喪子未必是凶(一)華嚴五祖紀:唐杜順和尚。嘗分衛應供,齋主抱兒乞消災延壽之記。和尚熟視曰:此汝怨家也,當與之懺悔。齋畢,令抱至河邊,和尚拋兒入水。夫婦拊膺號叫。和尚曰:汝兒猶在。即以手指之。其兒化為六尺丈夫。立於波間,瞋責之曰:汝前生取我金帛,殺我推溺水中。不因菩薩與我解怨,誓不相赦。夫婦默然信服。

(二)梁敬叔筆記:姚伯昂先生曰:世謂人世妻子,有還帳者,有索帳者。余因憶前有妹五歲,痘危,呻吟甚哀,數日夜不絕聲。張太夫人謂其何不早去,乃大言曰:尚負八十文,未曾償清。我即去耶!先贈光祿公遣余告之曰:必以此錢為之棺殮,再加千文為焚楮鏹。是宜速去,何茹苦乃爾!余告之,是夕即死。然則還帳索帳之說不爽也。

(三)梁敬叔先生曰:常州甘學究者,以課蒙館為生。有子纔二歲,其妻忽死,乃攜其子於館舍中哺之。至四五歲,即教以識字讀書。年十五六,四書五經俱熟,亦可以為蒙師矣。每年父子館穀合四五十金,稍有蓄積,乃為子聯姻。正欲行聘,忽大病垂死,大呼其父之名。父駭然曰:我在此,汝欲何為?病者曰:汝前生與我合夥,負我二百餘金。某事除若干,某事除若干。今尚應找五千三百文:急急還我,我即去矣。言訖而絕。此其世俗所謂討債也。大凡夭折之子,無不是因討債而來;特如此之分明說出者,十不一二。而為父母者,反為悲傷不已,亦可嗤矣!

(四)紀曉嵐筆記:朱元亭一子病瘵,綿惙時,呻吟自語曰:是尚欠我十九金。俄醫者投以人參,煎成未飲而逝;其價恰得十九金。此近日事也。

(五)天台袁相欽君,余遠戚也。嘗夢酒罈中現一人,指相欽而言曰:三百千!三百千!遂醒。適其妻舉一子。相欽固未有子,甚珍之。兒四歲病篤,忽呼曰:拏算盤來算帳!拏算盤來算帳!相欽陡憶前夢,乃責之曰:討債鬼!你到我家四歲,為你費用已不止三百千矣!其子應聲而亡。

不獨子女為然,即夫妻亦莫不如是。總之,眷屬聚會,無非恩仇報復。若能互相感化,同念彌陀,同歸淨土,恩仇眷屬化為菩提眷屬,則大妙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1

人生世間,千思萬算...養身口、遺子孫...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為養身口、遺子孫而已。

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何必稜羅綢緞?

口則菜羹儘可過飯,何必魚肉海味?

子孫、則或讀書,或耕田,或為商賈,自可養身,何必富有百萬?

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莫過秦始皇:吞并六國,焚書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鑄大鐘,無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

秦始皇:姓嬴,名政。莊襄王之子。西紀前二四六年登位,時年十三歲。十七年滅韓,十九年滅趙,廿二年滅魏,廿四年滅楚,廿五年滅燕,廿六年滅齊,全國統一於奏,定皇帝稱號。收天下兵器,銷以為鐘、鑢、金人,置宮庭中。卅四年,燒詩書百家語。三十七年(西紀前二一0年)七月,東巡至沙邱而崩,時年五十歲。

誰知陳涉一起,群雄并作。一統之後,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國滅,子孫盡遭屠戮,直同斬草除根,靡有子遺!是欲令子孫安樂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西紀前二0九年,秦二世胡亥元年,陽城人陳勝(姓陳名勝,字涉)、陽夏人吳廣起兵,劉邦、項梁等應之。故云「群雄并作」。

始皇於二十六年統一全國,三十七年死於沙邱,前後不過十二年。胡亥三年,趙高弒之,而立子嬰。次年,項羽入關,殺子嬰,掘始皇冢。

漢獻帝時,曹操為丞相,專其威權,凡所作為,無非弱君勢,重己權,欲令自身一死,子便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纂;而且尸猶未殮,丕即移其嬪妾,納於己宮。死後永墮惡道。歷千四百餘年,至清乾隆間,蘇州有人殺褚,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鄰有一人見之,生大恐怖,隨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淨土聖賢錢。

淨土聖賢錄卷六:「佛安,字誓願,蘇州人。年三十餘,鄰家殺豬,出其腑,有文,曰「曹操」。

翟然發心,投上津橋天竺庵為僧……以念佛為課……乾隆四十一年(西紀一七七六)二月,有疾,遣徒往獅林寺請僧禮淨土懺三日,演瑜伽燄口一壇。期滿,明日,設齋筵,召客為別,稱佛名,其徒和之。香三灶。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夫曹操費盡心機,為子孫謀,雖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國便滅亡。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何曾有一日安樂也?

曹丕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西紀二二0)十月篡位,至陳留王曹奐(操之孫。在位六年)咸熙二年乙酉(西紀二六五)十二月,司馬炎依樣畫葫蘆,曹魏亡。計四十五年。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0

不怨天不尤人...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與衛錦洲居士書(因鄰火延燒,物、屋一空,其妻驚駭病故,遂心神迷悶,如醉、如狂)

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難免遭遇逆境。熟讀此篇,心地釋然。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其可怖畏!」

見法華經卷二、譬喻品第三、偈頌中。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樂天知命:謂順應天命而自樂也。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疏:順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中文大辭典)

不怨天不尤人:謂不懷恨於天,不責怪於人也。論語、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注:君子不用於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

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者、現在也。行者、優游自得之意。富則周濟貧窮,貴則致君澤民。盡其富貴之分,是之謂「素富貴行乎富貴」也。)

素貧賤行乎貧賤,(若家無餘財,身未出仕,則守乎貧賤之節,不敢妄為。)

素夷狄行乎夷狄,(若盡忠被讒,貶之遠方,如雲、貴、兩廣、黑龍江等,則心平氣和,不怨君上,不恨讒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樣。)

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者不但遠貶,且加之以刑,輕則楚打監牢,重則斬首分尸,或至滅門,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黨,若自己應該如此一樣。人與之患難,尚然如是,何況天降之患難,豈有怨恨者乎?如是之人,則人愛之,天護之,或在此生,或在後世,或在子孫,決定有無窮之福報,以酬其德矣。)

此「素富貴」等四句,出「中庸」。茲錄原文如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新解,釋曰:

「素、是「現在」的意思。君子做人,在怎樣的地位,就怎樣法,不希望做地位以外的事。

在富貴的地位,就照富貴的地位去做人;

在貧賤的地位,就照貧賤的地位去做人:

就是在夷狹的地位,也就照夷狹的地位去做人;

在患難的地位,也照患難的地位去做人。

君子不論在什麼地位,都是隨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作非分之望,所以能『無入而不自得焉』。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0

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之佛法」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如來所說了生死法,無量無邊;

唯淨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若欲即生了辦,捨此末由。

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之佛法」,急須進修,切勿錯過。親到寶山空回手,一失人身萬劫難!

所謂淨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

果能信願真切,一心念佛,至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國。既得往生,則俯謝凡質,高預聖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議。然後乘本願輪,迴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

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令一切眾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

普賢行願偈曰:「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8

佛度有緣人,無緣不能度。不求生者,如能強度,則世間眾生早已度盡矣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迴六道,乃不赦之牢獄。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明淨穢而令生欣厭,求生西方之願,才能真切,故以廁坑、 牢獄譬此土,必須急求出離。

「有一願」,即第十八願

文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佛度有緣人,無緣不能度。

不求生者,如能強度,則世間眾生早已度盡矣

故云:「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

古人有偈云:

「引開大路透西方,西方本是我家鄉,家鄉望子回心轉,轉見初生一老娘」。

以「老娘」喻接引導師。

又有偈云:

「西方步步踏蓮華,指路開門謝釋迦,三復叮嚀無別囑,一心念佛早歸家」。

皆以西方極樂為本有家鄉,至為親切,我等皆是「窮子」,人已捨「父」逃逝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7

蕅益大師曰:「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

唯茲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

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

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可知、末世眾生,若無念佛法門,焉能出苦!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

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

今時有不信此念佛法門者,就是沒有淨土善根的人。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

蕅益大師曰:「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彌陀要解)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

修淨土人,亦復如是。

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太子墮地,貴壓群臣」,謂剛出生的太子,其尊貴已超過群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7

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識鮮少,悟者尚難其人,何況實證

今之習禪者,多在宗門語錄、公案上打轉:而又缺乏古時禪林之大冶洪爐可資鍛鍊,所以成就者希。

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

故於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但能信願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

觀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