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忍辱的功德與不忍的害處,凡是學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
而境界現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記了,
仍舊是肝火上升,一點不讓人,
這實在對於忍辱真實的利害還未參透,
要知道幸幸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燒光,豈不太可惜了嗎?
一個人受污辱最易生瞋恨心,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
瞋恨是修行人的大忌諱,有了它這一生就不能成就,
因為瞋恨心與菩提心不相應。
菩提含有覺、平等、慈悲義。
瞋恨之生,由於事之不由己意,便是著我相,尚何平等之有。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
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其違反慈悲,更不待言,
普賢菩薩說:菩薩過失莫甚於瞋心,以前所積功德雖多如森林,
瞋火若生,一齊燒盡,我們平日積功累德,好不容易,
稍遇不順心的事,一發脾氣,把以前的功德統統燒盡,
然後再從頭來,豈不可惜,豈不可怕。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5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複)學佛之後若是煩惱更重,已入魔境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經云:「眼終不見不淨佛剎,亦復不見異相眾生」。
所作所為統統不要了,迴向眾生,心中一塵不染,心淨則土淨。
佛看眾生各各均是佛,因為他沒有分別心,只有平等心,
心中不起分別,一律平等。
學佛之後若是煩惱更重,已入魔境,與佛法背道而馳。
對於壞的環境處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淨心、大自在,
若是見到佛歡喜,見到魔不歡喜,就不自在,
自己若無分別心,豈有佛魔之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5
△經云:「眼終不見不淨佛剎,亦復不見異相眾生」。
所作所為統統不要了,迴向眾生,心中一塵不染,心淨則土淨。
佛看眾生各各均是佛,因為他沒有分別心,只有平等心,
心中不起分別,一律平等。
學佛之後若是煩惱更重,已入魔境,與佛法背道而馳。
對於壞的環境處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淨心、大自在,
若是見到佛歡喜,見到魔不歡喜,就不自在,
自己若無分別心,豈有佛魔之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5
(複)病在信心不足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學佛多年,遇善知識教導,攸攸泛泛毫無進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進。
常說的淨土法門,認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確有其事,
不見得他們學問好,佛法比我們懂得多,就是認真去作而已,
把世緣放下,認為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期間內即有成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學佛多年,遇善知識教導,攸攸泛泛毫無進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進。
常說的淨土法門,認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確有其事,
不見得他們學問好,佛法比我們懂得多,就是認真去作而已,
把世緣放下,認為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期間內即有成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複)「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讀書同吃藥一樣,吃藥是為了治病,以藥力把病化解,使病人恢復元氣,
讀書是要變化氣質,如不能變化,讀書何用。
佛經讀的滾瓜爛熟而仍然貪瞋痴慢,與不讀何異,
讀經聽經之後即要作菩薩作佛,
居士們在家則家庭即是道場,對父母孝順,
對一切事理明達不迷即是佛寶,
事相上作的一切圓滿即是法寶,
化導全家人一團和氣即是僧寶。
公務員事事本著佛法作,忠於國、忠於事,認真負責,
則機關就是道場,
學佛人所在之處即是道場。並不限定寺院內之大雄寶殿及經堂是道場。
△世間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
其實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惡業因所結的果,
現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
佛就不把求不得列為八苦之一,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
今生之財富是由前生財布施得來的,
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來的,
有許多人發了意外之財,不但病魔纏綿,損失殆盡,且把老本花掉,
此種事例世上所在多有,
所以人不必貪求,要放下一切,
把一句 阿彌陀佛名號守住了,心地才清淨,心地清淨,決定往生,
「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讀書同吃藥一樣,吃藥是為了治病,以藥力把病化解,使病人恢復元氣,
讀書是要變化氣質,如不能變化,讀書何用。
佛經讀的滾瓜爛熟而仍然貪瞋痴慢,與不讀何異,
讀經聽經之後即要作菩薩作佛,
居士們在家則家庭即是道場,對父母孝順,
對一切事理明達不迷即是佛寶,
事相上作的一切圓滿即是法寶,
化導全家人一團和氣即是僧寶。
公務員事事本著佛法作,忠於國、忠於事,認真負責,
則機關就是道場,
學佛人所在之處即是道場。並不限定寺院內之大雄寶殿及經堂是道場。
△世間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
其實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惡業因所結的果,
現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
佛就不把求不得列為八苦之一,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
今生之財富是由前生財布施得來的,
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來的,
有許多人發了意外之財,不但病魔纏綿,損失殆盡,且把老本花掉,
此種事例世上所在多有,
所以人不必貪求,要放下一切,
把一句 阿彌陀佛名號守住了,心地才清淨,心地清淨,決定往生,
「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複)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
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
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
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
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複)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講經說法並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
故學佛須要由 信 解 行 證 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
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 錯解經義,問題很大。
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註解而述,切勿講錯,
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
世人以歌舞為樂,學佛人以寂靜為樂,
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講經說法並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
故學佛須要由 信 解 行 證 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
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 錯解經義,問題很大。
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註解而述,切勿講錯,
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
世人以歌舞為樂,學佛人以寂靜為樂,
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複)快樂....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
帝王宮室的快樂比不上天宮的快樂。
三禪天天人的快樂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快樂,
極樂世界的快樂如果與我們沒有份求不到的,佛豈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
佛也就不必說了,佛說淨土法門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
帝王宮室的快樂比不上天宮的快樂。
三禪天天人的快樂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快樂,
極樂世界的快樂如果與我們沒有份求不到的,佛豈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
佛也就不必說了,佛說淨土法門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複)真三昧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
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的進修,
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
但是這種三昧謂之外道三昧,非真三昧。
見屬於心想,心理上的見解,是個名詞。
愛,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不能離開。
慢,是恃我高舉。
宋仁宗時有大覺禪師,頗有道行,
皇帝一日派內侍持最名貴的龍腦缽一具賜予禪師,
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缽燒掉,並對內侍說:
請你回去報告皇帝,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貪愛世間事物。
這樣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
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的進修,
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
但是這種三昧謂之外道三昧,非真三昧。
見屬於心想,心理上的見解,是個名詞。
愛,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不能離開。
慢,是恃我高舉。
宋仁宗時有大覺禪師,頗有道行,
皇帝一日派內侍持最名貴的龍腦缽一具賜予禪師,
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缽燒掉,並對內侍說:
請你回去報告皇帝,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貪愛世間事物。
這樣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複)靜裏乾坤大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靜裏乾坤大」,
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的多。
動就有範圍有大小。
若是在定中,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人命呼吸間,必須愛惜光陰,努力精進,內無妄念,外不攀緣,
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計劃一個好的遠景。
福報是前生修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麼,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靜裏乾坤大」,
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的多。
動就有範圍有大小。
若是在定中,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人命呼吸間,必須愛惜光陰,努力精進,內無妄念,外不攀緣,
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計劃一個好的遠景。
福報是前生修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麼,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