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故事一:
宋朝的宰相王曾,有人向他請託,希望能夠提拔自己升官,或是調一個好差事,
王曾必定會面帶嚴肅的予以拒絕。
而被王曾提拔任用的人,他又絕口不向當事人提起。
王曾的孫子就對他說:「爹,您為什麼不告訴那些曾經被您提拔過的人呢?」
王曾回答說:「孩子啊!任用賢人是皇上的事;若是告訴他們,使他們知道是被誰推薦的,是被誰
提拔的,這就是徇私情,賣私人的恩情了。」
故事二:
興山縣的縣衙裡,有位縣吏很會騙人,縣官每次施人恩惠的時候,他就會說:「這全都是我向縣官
吹噓的力量啊!」縣官或是饒恕了某人,不再責備處罰了,他就又會說:「這全都是我替他關說維
持的功勞啊!」凡是縣衙所推行不錯的政令,他都認為是自己所施的恩惠,大家都稱讚他確實有旋
轉乾坤的力量。後來縣官犯法出了事,上級長官就把他和縣官一齊捉起來查辦,並且對他說:「縣
官全聽你的話,他的所作所為,都是你主使的,所以你難辭其罪。」竟把他活活的鞭打到死。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3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臨難毋苟免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苟免無恥。
【解釋】
不當免而求倖免,毫無羞恥之心。
【分析】
佛說:「我有二白法,能夠救度一切眾生;
什麼叫做二白法呢?一個叫做慚,一個叫做愧。」
孔子說:「行己有恥。」意思是說:「對自己偏差的行為,要有感到羞愧的心啊!」
禮記上說:「臨難毋苟免。」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面臨災難的時候,不可以心存希求自己能夠苟
且僥倖,躲避這個災難。」
現在有許多人,不顧做人的道理和法律的規定,以求得僥倖的苟免於難,而且又毫無羞恥之心,這
種人實在是太沒有格調太差勁了!
故事二:
宋朝的大臣范純仁,也就是范仲淹的兒子,曾經與司馬光議論朝政,兩人的意見不合;後來朝廷之
中,小人當道,就要治司馬光這些正人君子的罪;而另外一位大臣韓維,因為在司馬光當權的時
候,跟司馬光不合;因而就得以倖免,沒有被朝廷治罪。有人就勸范純仁說:「你可以借著韓維的
先例,請求朝廷寬免,不用治你的罪啊!」范純仁說:「我從前和司馬光同朝議論國事,就算是意
見不合,也是對的;今天若是為了求得自己的苟免,不被朝廷治罪,那就不對了啊!人若是活著,
而心中有愧,還不如心中無愧而死的好!」於是范純仁就被朝廷貶官,流放到很遠的地方。
【再析】
魯子晉先生說:「不應當免而倖免,就叫做苟免;這種人應該要深深的感到慚愧自責啊!」
現在居然有一批人,仗恃著自己掌權得勢,就對忠良之士被殺,反而嗤之以鼻;對節義之人遇害,
反而大加譏諷;
此輩小人,雖然苟且保全了性命,但是他們的良心,都已經先死掉了啊!他們還有什麼顏面見人
呢?
我們也不必再談論,他們死後遭人唾罵的果報了。
至於市井小人,為非作歹,縱然能夠倖免躲避刑罰的災禍,他卻不知道這正是上天要加深他的災禍
啊!於是他就繼續習慣的為非作歹,而且毫無羞恥之心,和悔改之意;最後終究難逃天理法網的制
裁;至死都不覺悟,實在是太悲哀了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3
苟免無恥。
【解釋】
不當免而求倖免,毫無羞恥之心。
【分析】
佛說:「我有二白法,能夠救度一切眾生;
什麼叫做二白法呢?一個叫做慚,一個叫做愧。」
孔子說:「行己有恥。」意思是說:「對自己偏差的行為,要有感到羞愧的心啊!」
禮記上說:「臨難毋苟免。」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面臨災難的時候,不可以心存希求自己能夠苟
且僥倖,躲避這個災難。」
現在有許多人,不顧做人的道理和法律的規定,以求得僥倖的苟免於難,而且又毫無羞恥之心,這
種人實在是太沒有格調太差勁了!
故事二:
宋朝的大臣范純仁,也就是范仲淹的兒子,曾經與司馬光議論朝政,兩人的意見不合;後來朝廷之
中,小人當道,就要治司馬光這些正人君子的罪;而另外一位大臣韓維,因為在司馬光當權的時
候,跟司馬光不合;因而就得以倖免,沒有被朝廷治罪。有人就勸范純仁說:「你可以借著韓維的
先例,請求朝廷寬免,不用治你的罪啊!」范純仁說:「我從前和司馬光同朝議論國事,就算是意
見不合,也是對的;今天若是為了求得自己的苟免,不被朝廷治罪,那就不對了啊!人若是活著,
而心中有愧,還不如心中無愧而死的好!」於是范純仁就被朝廷貶官,流放到很遠的地方。
【再析】
魯子晉先生說:「不應當免而倖免,就叫做苟免;這種人應該要深深的感到慚愧自責啊!」
現在居然有一批人,仗恃著自己掌權得勢,就對忠良之士被殺,反而嗤之以鼻;對節義之人遇害,
反而大加譏諷;
此輩小人,雖然苟且保全了性命,但是他們的良心,都已經先死掉了啊!他們還有什麼顏面見人
呢?
我們也不必再談論,他們死後遭人唾罵的果報了。
至於市井小人,為非作歹,縱然能夠倖免躲避刑罰的災禍,他卻不知道這正是上天要加深他的災禍
啊!於是他就繼續習慣的為非作歹,而且毫無羞恥之心,和悔改之意;最後終究難逃天理法網的制
裁;至死都不覺悟,實在是太悲哀了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3
婚姻乃是天定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破人婚姻。
【解釋】
破壞別人的婚姻。
【分析】
有了夫婦的關係,而後才有父子的關係,
所以婚姻之道,就顯得更重大了;而破壞婚姻的方式有幾種,有的是百般的設計毀謗,而破壞別人
於婚前;有的是多方的阻隢,而破壞別人於將婚;有的是無風起浪,而破壞別人於婚後。
豈知婚姻乃是天定,人怎麼能夠破壞呢?有的婚姻,或是被人破壞了,畢竟這樁婚姻不是婚姻啊!
然而婚姻的離合是由天定,而人若是起心破壞別人的婚姻,
這個罪孽就跟殺人相同了。
唉!造惡的人,何必要徒然的喪失自己的天良,而去造下這個大孽啊!
至於夫婦本是和好,或是因為岳家嫌女婿出身貧賤而生離間,
或是公婆因為媳婦貧窮而聽信讒言,這又是賊殺親人,比起用木棒和刀來殺,還要厲害的多了,
這些都要引以為戒。至於嫌棄貧窮而悔婚,依恃勢力而強娶,尤其是有害天理。倘使法官徇私,枉
曲的裁判別人離婚,則是大損他的陰德,必定會遭天譴,這是法官應當要引以為戒的。
故事一:
四明葛鼎鼐,在學宮讀書的時候,每天上學都要經過土地廟。
有一天,廟祝夢到土地神告訴他說:「葛狀元每次經過這裡的時候,我都得起立向他致意,希望你
能為我築一道小牆,以便遮擋他啊!」廟祝就照著土地神的意思,開始準備建築一道小牆;剛剛才
找好了工人,就又夢到土地神託夢給他說:「不用建小牆了,葛鼎鼐替人家寫了離婚書,他的功名
已經被上天一筆削盡,所以我不用再向他起立致意了。」
原來當時有位鄉人,準備要拋棄妻子;但是他不會寫字,於是就請託葛鼎鼐代筆幫他寫。葛鼎鼐聽
了廟祝的話,大為後悔,就盡全力挽回鄉人夫婦的婚姻;後來他只考中了鄉榜,也就是省裏面所舉
辦選拔舉人的考試,官也只做到了副使的職位。
故事二:
鄭叔通在他小的時候,父母就為他和夏家的小女孩締結了婚約;等到長大之後,考取了功名,而夏
家的女兒,卻因為生病而變成了啞吧;所以鄭叔通的伯伯叔叔們,都勸他別娶夏家的女兒,鄭叔通
則堅持非娶不可,
他說:「夏家的女兒,我若是不娶她,她就會沒有歸宿啊!
而且我是在她沒變啞吧之前,就和她訂婚了;現在她變成了啞吧,我就要拋棄她,實在於心不忍
啊!」於是鄭叔通竟然就娶了夏女為妻。後來他的官位,做到了侍從,兒子也考取了功名。
【嘉言】
宋朝司馬溫公家訓說道:
「凡是議訂婚姻,應當先要察看男女雙方的品行,和他們的家法,應該都弄清楚,不可以只是羨慕
對方的富貴;
如果女婿果然賢能,現在雖然貧賤,怎麼知道來日他不會富貴呢?
如果女婿不肖,今天雖然富貴,又怎麼知道來日他不會貧賤呢?
而妻子更是家庭盛衰的關鍵,
如果只是為了羨慕她娘家一時的富貴,而娶她為妻;
她就會依恃著娘家的富貴,而輕視丈夫,不尊重公婆,養成了驕傲妒嫉的個性,以後家中就永遠不
得安寧了;
就算是因為妻子的財富而致富,依靠著娘家的勢力而升官,若是有丈夫志氣的男人,能不感到慚愧
嗎?又世俗之人,喜歡在嬰兒的時候,就為孩子輕易的許諾婚約,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或是不肖,
變成了無賴,或是身染惡疾,或是家貧而挨餓受凍,或是到遠方做官,於是就不守信用,違反婚
約;因此而造成打官司的例子,實在很多啊!
所以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等到他們長大以後,再為他們議婚;然後經過彼此的書信往返,男方派
人到女方家送禮,表示要娶女方為妻的程序,再經過幾個月的交往觀察,才可以完婚;這樣就不會
發生結婚之後後悔的事情,這種的規矩,也是後世的人應該學習效法的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1
破人婚姻。
【解釋】
破壞別人的婚姻。
【分析】
有了夫婦的關係,而後才有父子的關係,
所以婚姻之道,就顯得更重大了;而破壞婚姻的方式有幾種,有的是百般的設計毀謗,而破壞別人
於婚前;有的是多方的阻隢,而破壞別人於將婚;有的是無風起浪,而破壞別人於婚後。
豈知婚姻乃是天定,人怎麼能夠破壞呢?有的婚姻,或是被人破壞了,畢竟這樁婚姻不是婚姻啊!
然而婚姻的離合是由天定,而人若是起心破壞別人的婚姻,
這個罪孽就跟殺人相同了。
唉!造惡的人,何必要徒然的喪失自己的天良,而去造下這個大孽啊!
至於夫婦本是和好,或是因為岳家嫌女婿出身貧賤而生離間,
或是公婆因為媳婦貧窮而聽信讒言,這又是賊殺親人,比起用木棒和刀來殺,還要厲害的多了,
這些都要引以為戒。至於嫌棄貧窮而悔婚,依恃勢力而強娶,尤其是有害天理。倘使法官徇私,枉
曲的裁判別人離婚,則是大損他的陰德,必定會遭天譴,這是法官應當要引以為戒的。
故事一:
四明葛鼎鼐,在學宮讀書的時候,每天上學都要經過土地廟。
有一天,廟祝夢到土地神告訴他說:「葛狀元每次經過這裡的時候,我都得起立向他致意,希望你
能為我築一道小牆,以便遮擋他啊!」廟祝就照著土地神的意思,開始準備建築一道小牆;剛剛才
找好了工人,就又夢到土地神託夢給他說:「不用建小牆了,葛鼎鼐替人家寫了離婚書,他的功名
已經被上天一筆削盡,所以我不用再向他起立致意了。」
原來當時有位鄉人,準備要拋棄妻子;但是他不會寫字,於是就請託葛鼎鼐代筆幫他寫。葛鼎鼐聽
了廟祝的話,大為後悔,就盡全力挽回鄉人夫婦的婚姻;後來他只考中了鄉榜,也就是省裏面所舉
辦選拔舉人的考試,官也只做到了副使的職位。
故事二:
鄭叔通在他小的時候,父母就為他和夏家的小女孩締結了婚約;等到長大之後,考取了功名,而夏
家的女兒,卻因為生病而變成了啞吧;所以鄭叔通的伯伯叔叔們,都勸他別娶夏家的女兒,鄭叔通
則堅持非娶不可,
他說:「夏家的女兒,我若是不娶她,她就會沒有歸宿啊!
而且我是在她沒變啞吧之前,就和她訂婚了;現在她變成了啞吧,我就要拋棄她,實在於心不忍
啊!」於是鄭叔通竟然就娶了夏女為妻。後來他的官位,做到了侍從,兒子也考取了功名。
【嘉言】
宋朝司馬溫公家訓說道:
「凡是議訂婚姻,應當先要察看男女雙方的品行,和他們的家法,應該都弄清楚,不可以只是羨慕
對方的富貴;
如果女婿果然賢能,現在雖然貧賤,怎麼知道來日他不會富貴呢?
如果女婿不肖,今天雖然富貴,又怎麼知道來日他不會貧賤呢?
而妻子更是家庭盛衰的關鍵,
如果只是為了羨慕她娘家一時的富貴,而娶她為妻;
她就會依恃著娘家的富貴,而輕視丈夫,不尊重公婆,養成了驕傲妒嫉的個性,以後家中就永遠不
得安寧了;
就算是因為妻子的財富而致富,依靠著娘家的勢力而升官,若是有丈夫志氣的男人,能不感到慚愧
嗎?又世俗之人,喜歡在嬰兒的時候,就為孩子輕易的許諾婚約,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或是不肖,
變成了無賴,或是身染惡疾,或是家貧而挨餓受凍,或是到遠方做官,於是就不守信用,違反婚
約;因此而造成打官司的例子,實在很多啊!
所以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等到他們長大以後,再為他們議婚;然後經過彼此的書信往返,男方派
人到女方家送禮,表示要娶女方為妻的程序,再經過幾個月的交往觀察,才可以完婚;這樣就不會
發生結婚之後後悔的事情,這種的規矩,也是後世的人應該學習效法的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1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叫做隨喜功德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叫做隨喜功德,
意思是說:「看到別人作功德,要為他隨喜讚揚。」
佛經說:「隨喜功德的福報,就如同一個人在賣香,一個人在買香,旁邊的人就會染到香的香氣;
對這兩位買香賣香的人來說,他們的功德,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所以隨喜功德的果報,是如此的殊
勝,那麼助人為非的人,可要好好的反觀,反省反省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5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叫做隨喜功德,
意思是說:「看到別人作功德,要為他隨喜讚揚。」
佛經說:「隨喜功德的福報,就如同一個人在賣香,一個人在買香,旁邊的人就會染到香的香氣;
對這兩位買香賣香的人來說,他們的功德,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所以隨喜功德的果報,是如此的殊
勝,那麼助人為非的人,可要好好的反觀,反省反省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5
骨肉至親分離或是不和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離人骨肉。
【解釋】
使別人的骨肉至親分離或是不和。
【分析】
這個「離」有兩種的意思。
一種是追迫債務,以及官吏衙役的勒索,逼得人家賣兒賣女;
一種是挑撥離間,使得人家父子不和,兄弟鬥爭;這都是離人骨肉、滅盡天良的行為。
因為他們不知道,骨肉之間是親生血緣的關係,自然就存有著天倫的親情;所以仁人君子看到人家
的骨肉,因為貧困難以生存下去的時候,都會用錢財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使他們獲得安全不致分
離;
骨肉不和的,就為他們勸導,化解他們彼此間的誤會,使他們能夠融洽的和睦相處,
這也是修行的重要途徑。
故事一:
宗傳在夜裡,聽到隔壁的鄰婦抱著孩子哭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宗傳就問這位婦人:「為什麼你昨晚哭了一整夜?」
婦人回答說:「因為丈夫犯了罪,關在牢裡,我準備賣掉自己,把丈夫贖回來啊!」
宗傳聽了十分感動,就拿出錢來幫助婦人,使得他們夫妻兒女,可以和從前一樣的團聚在一起。當
時宗傳一直苦於沒有兒子,那一年居然就有了兒子,到現在宗傳的子孫,還相當的興旺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5
離人骨肉。
【解釋】
使別人的骨肉至親分離或是不和。
【分析】
這個「離」有兩種的意思。
一種是追迫債務,以及官吏衙役的勒索,逼得人家賣兒賣女;
一種是挑撥離間,使得人家父子不和,兄弟鬥爭;這都是離人骨肉、滅盡天良的行為。
因為他們不知道,骨肉之間是親生血緣的關係,自然就存有著天倫的親情;所以仁人君子看到人家
的骨肉,因為貧困難以生存下去的時候,都會用錢財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使他們獲得安全不致分
離;
骨肉不和的,就為他們勸導,化解他們彼此間的誤會,使他們能夠融洽的和睦相處,
這也是修行的重要途徑。
故事一:
宗傳在夜裡,聽到隔壁的鄰婦抱著孩子哭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宗傳就問這位婦人:「為什麼你昨晚哭了一整夜?」
婦人回答說:「因為丈夫犯了罪,關在牢裡,我準備賣掉自己,把丈夫贖回來啊!」
宗傳聽了十分感動,就拿出錢來幫助婦人,使得他們夫妻兒女,可以和從前一樣的團聚在一起。當
時宗傳一直苦於沒有兒子,那一年居然就有了兒子,到現在宗傳的子孫,還相當的興旺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5
戒賭十則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附錄:戒賭十則
第一:賭博壞心術。
一旦進入賭場,就變成了利益競逐的地方;心中千方百計的打算,總歸是一片貪心;
都在想要贏對方的錢,心中就轉生了無窮的惡念;
雖然是至親對局賭博,也必定暗中設下了戈矛;
就算是好友同場賭博,也儼然如同仇敵一般;
只顧了自己贏錢,那會管他人破產,這樣心術豈不是大壞了嗎?
第二:賭博喪品行。
凡是人品行的良賤高下,各自都不相同;在賭場之中,只是問錢少錢多,那裡會去計較誰貴誰賤
呢?坐的位子,既沒有長幼秩序之分,廝役就變成了朋友;而輩分也沒有尊卑的分別,奴僕和主人
居然稱兄道弟起來;而且彼此任意的嘲笑,隨便的稱呼,這樣成何體統,自然就喪失了品行啊!
第三:
傷害性命。
贏錢的人乘興而往,不分晝夜的賭;
輸錢的人拼命再來,不顧自己的飢寒;
從此不斷的消耗,疲憊自己的精神;
長此以往,必定會損害健康,甚至喪失了性命。一旦到了賭債高築,難以償還的時候;碰到對方,
就會感到沒面子;只有含羞忍氣,於是就成了多病之身。
到最後窮途末路,只好以死來搪塞責任,了結賭債。所以枉死城的路上,實在是賭徒的歸鄉啊!這
不就是賭博傷害性命嗎?
第四:
玷污祖宗。
賭博不但把錢送給了別人,而且還被人笑自己是浪子發呆;賭博不但破了你的家產,而且還被人說
自己是白痴的兒孫在作孽啊!
不但不能夠光宗耀祖,反而是羞辱了自家的門戶。親戚鄰居們,都怪罪他的先人沒有積德,才會生
出了這個敗家子;所以他的祖父父親死了之後,必定是在九泉之下含怨莫白啊!
第五:
失去家教。
賭博這件事,最易引誘了。家庭之中,地方不大,最是容易看到聽到和學到。平常教訓自己的子
弟,都說:「你們一定要學好榜樣啊!」
當子弟在家中當場偷看到父親兄長的樣子,就說:「我願意照現在這個規矩模樣學習。」於是就變
成了父親兒子賭,哥哥弟弟賭,奴婢僕人賭,這種的戲法,成了什麼樣的家法啊!
最後弄到了白天賭、深夜賭,躲到密室中去賭,並且賭牌的風氣還會助長邪淫的風氣,家教因此而
大壞,實在令人寒心啊!
第六:
傾家蕩產。
開始賭博得時候,氣勢豪壯,這時候揮金如土,而面不改色;
到後來輸多了因而情急,就把先人留下來的財產做為賭注,爺爺父親一生辛苦,僅建立的門戶,就
在子孫片時的揮霍之下,便敗壞了家聲;甚至連衣服都當光了,只留下了身體;此時此刻,親戚朋
友誰會來疼惜自己;田地房屋賣完了,賭債還是沒償完;天涯何處可以歸,想到這裡,豈不可憐!
第七:
發生事變。
賭博經常是通宵達旦,整個晚上都在賭;門戶又沒關好,盜賊每每乘機侵入偷搶;燈燭又沒熄滅,
常常因此而發生了火災。甚至歹徒乘機而使計,壞蛋窺伺以為奸;熄滅燈火來敲門,主人客人無法
辨;男女乘機脫衣服,不守禮法而亂來;這就是所謂的禍機所伏,人為什麼不仔細的想想呢?
第八:
離間骨肉親情。
士農工商,各有各的職業,大家勤奮工作;父母妻子互相的疼惜愛護,彼此的關懷,這就是天倫之
樂;
自從進入賭場賭博之後,家庭的天倫之樂就失去了,而且變成了苦海。
把妻子的手飾拿去典當抵押,妻子無奈,只好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
變賣了田地房屋,父母因而憂心愁慮皺眉頭;只顧自己的豪爽,不顧家人的怨氣;捫心自問,心能
安嗎?
第九:
違反國家法令,
從前的法律禁止賭博,比起現在的法律要嚴的多了。罪輕的,也要責打一百大板,還要帶上兩個月
的枷鎖;罪重的,則得關上三年的監牢,並且還要離家背井,流放到三千里外的蠻荒之地。不論你
的身分地位,照樣都要受苦刑;所以地方上有頭有臉的士紳,若是因為賭博而被關被流放,那麼他
有何面目回來再見親戚朋友呢?若是差役或官員賭博,因為知法犯法,所以更要加倍的處分;而且
差事丟了,飯碗砸了,妻兒的衣食因此而頓失了所靠;與其事後而追悔,何不事先就戒除呢?
第十:
決定遭到天譴。
我們不妨看看,古往今來開設賭場的人,每每都會遭到橫禍;
而賭博贏錢的人,後來偏偏卻是窮的出奇;
總是因為他們喝人家的血,吃人家的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聚斂別人的怨恨愁苦,以供自己的歡
笑痛快;所以鬼神對於這種人,特別感到憤怒;因此報復決定不肯稍稍的寬放一些!
要知道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何必彼此同歸於盡呢?
【結語】
所以看透了真相,賭博那有什麼好處;
如同上面所說的十條,所講的道理,不但精闢,而且用意十分的懇切。
在此誠懇的盼望世人,要冷靜的思考,猛然的省悟;把賭博的壞習慣,一刀兩斷,發誓決定不再犯
了;那麼賭博如同豺狼般坑人害人的陷阱,一翻身就可以跳出來,這實在是太幸運了。
唉!賭博之害人,比起水火盜賊,還要更加的厲害;
可是人們對它,卻是特別的愛戀,而且執迷不悟,甚至賠上了性命,也是甘心情願;這實在太可
憐,太令人悲傷啊!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痛哭流涕,為大家陳述說明的原因;如果聽到了這個道理而
不肯回頭的人,那麼他也真是太愚蠢了!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4
附錄:戒賭十則
第一:賭博壞心術。
一旦進入賭場,就變成了利益競逐的地方;心中千方百計的打算,總歸是一片貪心;
都在想要贏對方的錢,心中就轉生了無窮的惡念;
雖然是至親對局賭博,也必定暗中設下了戈矛;
就算是好友同場賭博,也儼然如同仇敵一般;
只顧了自己贏錢,那會管他人破產,這樣心術豈不是大壞了嗎?
第二:賭博喪品行。
凡是人品行的良賤高下,各自都不相同;在賭場之中,只是問錢少錢多,那裡會去計較誰貴誰賤
呢?坐的位子,既沒有長幼秩序之分,廝役就變成了朋友;而輩分也沒有尊卑的分別,奴僕和主人
居然稱兄道弟起來;而且彼此任意的嘲笑,隨便的稱呼,這樣成何體統,自然就喪失了品行啊!
第三:
傷害性命。
贏錢的人乘興而往,不分晝夜的賭;
輸錢的人拼命再來,不顧自己的飢寒;
從此不斷的消耗,疲憊自己的精神;
長此以往,必定會損害健康,甚至喪失了性命。一旦到了賭債高築,難以償還的時候;碰到對方,
就會感到沒面子;只有含羞忍氣,於是就成了多病之身。
到最後窮途末路,只好以死來搪塞責任,了結賭債。所以枉死城的路上,實在是賭徒的歸鄉啊!這
不就是賭博傷害性命嗎?
第四:
玷污祖宗。
賭博不但把錢送給了別人,而且還被人笑自己是浪子發呆;賭博不但破了你的家產,而且還被人說
自己是白痴的兒孫在作孽啊!
不但不能夠光宗耀祖,反而是羞辱了自家的門戶。親戚鄰居們,都怪罪他的先人沒有積德,才會生
出了這個敗家子;所以他的祖父父親死了之後,必定是在九泉之下含怨莫白啊!
第五:
失去家教。
賭博這件事,最易引誘了。家庭之中,地方不大,最是容易看到聽到和學到。平常教訓自己的子
弟,都說:「你們一定要學好榜樣啊!」
當子弟在家中當場偷看到父親兄長的樣子,就說:「我願意照現在這個規矩模樣學習。」於是就變
成了父親兒子賭,哥哥弟弟賭,奴婢僕人賭,這種的戲法,成了什麼樣的家法啊!
最後弄到了白天賭、深夜賭,躲到密室中去賭,並且賭牌的風氣還會助長邪淫的風氣,家教因此而
大壞,實在令人寒心啊!
第六:
傾家蕩產。
開始賭博得時候,氣勢豪壯,這時候揮金如土,而面不改色;
到後來輸多了因而情急,就把先人留下來的財產做為賭注,爺爺父親一生辛苦,僅建立的門戶,就
在子孫片時的揮霍之下,便敗壞了家聲;甚至連衣服都當光了,只留下了身體;此時此刻,親戚朋
友誰會來疼惜自己;田地房屋賣完了,賭債還是沒償完;天涯何處可以歸,想到這裡,豈不可憐!
第七:
發生事變。
賭博經常是通宵達旦,整個晚上都在賭;門戶又沒關好,盜賊每每乘機侵入偷搶;燈燭又沒熄滅,
常常因此而發生了火災。甚至歹徒乘機而使計,壞蛋窺伺以為奸;熄滅燈火來敲門,主人客人無法
辨;男女乘機脫衣服,不守禮法而亂來;這就是所謂的禍機所伏,人為什麼不仔細的想想呢?
第八:
離間骨肉親情。
士農工商,各有各的職業,大家勤奮工作;父母妻子互相的疼惜愛護,彼此的關懷,這就是天倫之
樂;
自從進入賭場賭博之後,家庭的天倫之樂就失去了,而且變成了苦海。
把妻子的手飾拿去典當抵押,妻子無奈,只好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
變賣了田地房屋,父母因而憂心愁慮皺眉頭;只顧自己的豪爽,不顧家人的怨氣;捫心自問,心能
安嗎?
第九:
違反國家法令,
從前的法律禁止賭博,比起現在的法律要嚴的多了。罪輕的,也要責打一百大板,還要帶上兩個月
的枷鎖;罪重的,則得關上三年的監牢,並且還要離家背井,流放到三千里外的蠻荒之地。不論你
的身分地位,照樣都要受苦刑;所以地方上有頭有臉的士紳,若是因為賭博而被關被流放,那麼他
有何面目回來再見親戚朋友呢?若是差役或官員賭博,因為知法犯法,所以更要加倍的處分;而且
差事丟了,飯碗砸了,妻兒的衣食因此而頓失了所靠;與其事後而追悔,何不事先就戒除呢?
第十:
決定遭到天譴。
我們不妨看看,古往今來開設賭場的人,每每都會遭到橫禍;
而賭博贏錢的人,後來偏偏卻是窮的出奇;
總是因為他們喝人家的血,吃人家的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聚斂別人的怨恨愁苦,以供自己的歡
笑痛快;所以鬼神對於這種人,特別感到憤怒;因此報復決定不肯稍稍的寬放一些!
要知道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何必彼此同歸於盡呢?
【結語】
所以看透了真相,賭博那有什麼好處;
如同上面所說的十條,所講的道理,不但精闢,而且用意十分的懇切。
在此誠懇的盼望世人,要冷靜的思考,猛然的省悟;把賭博的壞習慣,一刀兩斷,發誓決定不再犯
了;那麼賭博如同豺狼般坑人害人的陷阱,一翻身就可以跳出來,這實在是太幸運了。
唉!賭博之害人,比起水火盜賊,還要更加的厲害;
可是人們對它,卻是特別的愛戀,而且執迷不悟,甚至賠上了性命,也是甘心情願;這實在太可
憐,太令人悲傷啊!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痛哭流涕,為大家陳述說明的原因;如果聽到了這個道理而
不肯回頭的人,那麼他也真是太愚蠢了!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4
佛經說:「善這一個字,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的行願了。」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以私廢公。
【解釋】
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分析】
以個人的喜怒恩怨,而廢棄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人以私廢公,就會邪正不辨;那
麼朋友鄉黨之間,就會有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嫌疑了。一個人若是以私廢公,更進而愛憎不當;那
麼就會連自己的家人,父子至親骨肉,也都會變成怨家了。
人情蒙蔽的害處,莫甚於此啊!無論是賢愚貴賤,每個人都有這種的毛病,只是輕重不同罷了。知
道這個毛病的害處,就應當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執的性情;
平下心來,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夠這樣做,便是有大學問、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大臣趙抃、范鎮兩人,因為議論朝政,意見不合而結下樑子;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痛恨范
鎮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過失,就乘著皇上問到:「范鎮的為人怎麼樣啊?」王安石便回答說:
「趙抃對范鎮的為人,了解最清楚了!」於是皇上就問趙抃,趙抃說:「范鎮是忠臣。」皇上就再
問道:「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
奏,請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給仁宗,范鎮總共等候了一百
天,奏章才批了下來;范鎮為了這件事情,急得頭髮和鬍鬚都白了,所以范鎮不是忠臣,那又是什
麼呢?」趙抃覲見皇帝,說完話之後,就退了下來,
王安石就責問他說:「你不是和范鎮有仇嗎?」趙抃說:「我不敢因為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道
啊!」
故事二:
從前洛陽縣令孔翊,在衙門的庭前,放置了一個火盆,凡是有關說請託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燒
掉,連看都不看;他說:「縣令與百姓最親近了,官場上難免會有許多的請託;若是照辦的話,則
百姓就會受害;若是不照辦的話,就不免會得罪人;惟有請託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時候,我不拆開,
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燒掉;
在我來講,我不知道請託的是什麼事情;而在請託的人來說,也不至於得罪他們啊!
因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標準,審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據,怎麼可以以私廢公呢?」後來
孔翊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
竊人之能。
【解釋】
竊取他人的技能,據為己有。
【分析】
例如竊取別人的文章,以為是自己的文章;竊取別人的謀畫,以為是自己的謀畫;竊取別人的功
勞,以為是自己的功勞;竊取師傅的教誨,以為是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必定會
遭受到譴責。
故事:
周朝的時候,梁山發生山崩,晉國的國君就召見大夫伯宗,了解山崩的情形。大夫伯宗在前往晉見
國君的途中,遇到一位車伕;就問他說:「你最近有沒有聽到些什麼消息啊!」車伕回答說:「梁
山發生了山崩,崩落下來的土石,把河流都壅塞住,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
聽說晉君為了這件事情,正要召見大夫伯宗,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伯宗就問車伕說:「那
要如何解決呢?」車伕說:「很簡單,只要晉君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梁山去哭泣祭拜,那麼河水
就會流動了。」伯宗就用車伕的建議,向晉君報告,晉君採納照辦之後,河水就開始流動了。晉君
就問伯宗說:「你是怎麼知道用這個方法的呢?」伯宗回答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啊!」孔子聽
到之後就說:「伯宗這個人,快要絕後了啊!因為他竊取了別人的善行,以為是自己的善行啊!」
後來伯宗果然遇害身亡,他卿大夫的官位,也就斷絕了。
【結語】
唉!伯宗只是竊取了別人的一句話,尚且會遭受到如此嚴厲的天譴,那麼其他更惡劣的行為、果報
不說也就可以知道了啊!
蔽人之善。
【解釋】
隱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別人知道。
【分析】
佛經說:「善這一個字,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的行願了。」
所以人若是有一句的善言,一件的善行,就應當要表揚才對;而且還要惟恐表揚的不夠,不能夠使
他的善言善行發揚光大;
這樣做,不但可以成就他本人的美譽,而且可以打動別人的善念啊!
也可以使得大家彼此的傳播勸導,那麼行善的人,就會愈來愈多了;這實在是一件樂事,為什麼要
去隱藏遮蔽它呢?
所以隱蔽別人善行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毫無好善之心,恐怕還有嫉妒的念頭呢!所以才會不願意
彰顯別人行善的美德,恐怕這樣會突顯自己的罪惡,這種人就是天下不祥之人啊!
故事一:
晉朝的歷史學者陳壽,在作三國志的時候,就和丁梁州說:「您若是肯借我一千斛的米,我就為您
作一篇很好的傳記。」
丁梁州沒有答應陳壽的請求,因此陳壽就不替他作傳。等到陳壽所寫的三國志完成之後,大家都譏
評諷刺陳壽存心不公,寫的有問題,後來陳壽竟然遇害而死。
故事二:
從前有兩位讀書人,奉命編纂整理江陰縣的縣誌。他們偶然見到舊縣誌裡,記載有兩位守節婦人的
事蹟;
認為這件事情平淡無奇,就把這兩位節婦的記載刪除掉。
當天晚上,城隍廟裡的道士,就聽到有兩位婦人在向城隍哭訴說:「我們兩個人一生吃苦守節,死
了之後,我們守節的事情,就被記載在縣誌上,
現在卻無緣無故的被人給刪除了啊!」
城隍聽了之後說道:「這兩位讀書人,本來是應該可以考取功名的,既然他們隱蔽別人的節義善
行,就應當削除他們的官祿。」
兩位婦人聽了城隍的這番話,就向城隍泣謝禮拜後,就離去了。
後來這兩位讀書人,聽到了這件事情,就駁斥的說:「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打妄語嘛!」到了明
年,兩位讀書人果然因為考試的成績太差,而被奪除廩生的資格;因此抑鬱悲憤而死。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9
以私廢公。
【解釋】
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分析】
以個人的喜怒恩怨,而廢棄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人以私廢公,就會邪正不辨;那
麼朋友鄉黨之間,就會有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嫌疑了。一個人若是以私廢公,更進而愛憎不當;那
麼就會連自己的家人,父子至親骨肉,也都會變成怨家了。
人情蒙蔽的害處,莫甚於此啊!無論是賢愚貴賤,每個人都有這種的毛病,只是輕重不同罷了。知
道這個毛病的害處,就應當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執的性情;
平下心來,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夠這樣做,便是有大學問、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大臣趙抃、范鎮兩人,因為議論朝政,意見不合而結下樑子;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痛恨范
鎮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過失,就乘著皇上問到:「范鎮的為人怎麼樣啊?」王安石便回答說:
「趙抃對范鎮的為人,了解最清楚了!」於是皇上就問趙抃,趙抃說:「范鎮是忠臣。」皇上就再
問道:「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
奏,請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給仁宗,范鎮總共等候了一百
天,奏章才批了下來;范鎮為了這件事情,急得頭髮和鬍鬚都白了,所以范鎮不是忠臣,那又是什
麼呢?」趙抃覲見皇帝,說完話之後,就退了下來,
王安石就責問他說:「你不是和范鎮有仇嗎?」趙抃說:「我不敢因為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道
啊!」
故事二:
從前洛陽縣令孔翊,在衙門的庭前,放置了一個火盆,凡是有關說請託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燒
掉,連看都不看;他說:「縣令與百姓最親近了,官場上難免會有許多的請託;若是照辦的話,則
百姓就會受害;若是不照辦的話,就不免會得罪人;惟有請託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時候,我不拆開,
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燒掉;
在我來講,我不知道請託的是什麼事情;而在請託的人來說,也不至於得罪他們啊!
因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標準,審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據,怎麼可以以私廢公呢?」後來
孔翊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
竊人之能。
【解釋】
竊取他人的技能,據為己有。
【分析】
例如竊取別人的文章,以為是自己的文章;竊取別人的謀畫,以為是自己的謀畫;竊取別人的功
勞,以為是自己的功勞;竊取師傅的教誨,以為是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必定會
遭受到譴責。
故事:
周朝的時候,梁山發生山崩,晉國的國君就召見大夫伯宗,了解山崩的情形。大夫伯宗在前往晉見
國君的途中,遇到一位車伕;就問他說:「你最近有沒有聽到些什麼消息啊!」車伕回答說:「梁
山發生了山崩,崩落下來的土石,把河流都壅塞住,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
聽說晉君為了這件事情,正要召見大夫伯宗,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伯宗就問車伕說:「那
要如何解決呢?」車伕說:「很簡單,只要晉君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梁山去哭泣祭拜,那麼河水
就會流動了。」伯宗就用車伕的建議,向晉君報告,晉君採納照辦之後,河水就開始流動了。晉君
就問伯宗說:「你是怎麼知道用這個方法的呢?」伯宗回答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啊!」孔子聽
到之後就說:「伯宗這個人,快要絕後了啊!因為他竊取了別人的善行,以為是自己的善行啊!」
後來伯宗果然遇害身亡,他卿大夫的官位,也就斷絕了。
【結語】
唉!伯宗只是竊取了別人的一句話,尚且會遭受到如此嚴厲的天譴,那麼其他更惡劣的行為、果報
不說也就可以知道了啊!
蔽人之善。
【解釋】
隱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別人知道。
【分析】
佛經說:「善這一個字,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的行願了。」
所以人若是有一句的善言,一件的善行,就應當要表揚才對;而且還要惟恐表揚的不夠,不能夠使
他的善言善行發揚光大;
這樣做,不但可以成就他本人的美譽,而且可以打動別人的善念啊!
也可以使得大家彼此的傳播勸導,那麼行善的人,就會愈來愈多了;這實在是一件樂事,為什麼要
去隱藏遮蔽它呢?
所以隱蔽別人善行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毫無好善之心,恐怕還有嫉妒的念頭呢!所以才會不願意
彰顯別人行善的美德,恐怕這樣會突顯自己的罪惡,這種人就是天下不祥之人啊!
故事一:
晉朝的歷史學者陳壽,在作三國志的時候,就和丁梁州說:「您若是肯借我一千斛的米,我就為您
作一篇很好的傳記。」
丁梁州沒有答應陳壽的請求,因此陳壽就不替他作傳。等到陳壽所寫的三國志完成之後,大家都譏
評諷刺陳壽存心不公,寫的有問題,後來陳壽竟然遇害而死。
故事二:
從前有兩位讀書人,奉命編纂整理江陰縣的縣誌。他們偶然見到舊縣誌裡,記載有兩位守節婦人的
事蹟;
認為這件事情平淡無奇,就把這兩位節婦的記載刪除掉。
當天晚上,城隍廟裡的道士,就聽到有兩位婦人在向城隍哭訴說:「我們兩個人一生吃苦守節,死
了之後,我們守節的事情,就被記載在縣誌上,
現在卻無緣無故的被人給刪除了啊!」
城隍聽了之後說道:「這兩位讀書人,本來是應該可以考取功名的,既然他們隱蔽別人的節義善
行,就應當削除他們的官祿。」
兩位婦人聽了城隍的這番話,就向城隍泣謝禮拜後,就離去了。
後來這兩位讀書人,聽到了這件事情,就駁斥的說:「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打妄語嘛!」到了明
年,兩位讀書人果然因為考試的成績太差,而被奪除廩生的資格;因此抑鬱悲憤而死。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9
千經萬論,只是論一個心字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危人自安。
【解釋】
使人承當危險,只求自己安穩。
【分析】
千經萬論,只是論一個心字,
現在我與別人同處在禍亂之中,竟然想要使別人承當危險,而我卻居於安穩;
這種存心,實在已經喪失了本有的良知啊!
于鐵樵先生說:「捨卻危險而就安穩,這本是情理之常,而為什麼被上天所厭惡呢?
上天並非厭惡他自求安穩,而是厭惡他使人承當危險;
人生所經歷的許多情境,莫不有安穩和危險的分別;
如果只知道自己求安穩,而不顧別人危險的話,則殺機已經埋伏在其中了,
隨時隨地都會有暴發出來的危險啊!
如果使這種詭計得以成功,那麼狡猾詭詐的人,都可以高枕無憂,
而心存仁厚的人,都要活不成了啊!
這怎麼是天地之心呢?
況且安危之機,就像是環在轉動一樣,到底不會讓那些具有私心的人識破啊!所以他們所趨向的,
或者反而是趨向了險處;而所避開的,或者反而是避開了坦途啊!如果能夠做到人我之間,存心平
等;那麼無論走到那裡,都是安穩的啊!
故事:
宋朝的李緒,負責掌管永安的軍務,那時候,有股勢力龐大的盜匪,剛剛開始作亂;李緒擔心自己
會遭到災禍,就使用詭計,推薦他的好朋友范鉶,代理自己掌管永安軍;於是范鉶到任之後,李緒
便得以離開永安的住所。後來范鉶全家,都被盜匪殺害了。這事過沒多久,李緒就被調任到臨安,
在赴臨安的路上,遇到了強盜,李緒全家,也都被強盜殺死。
【再析】
唉!見人之危,君子尚且會想盡辦法,去解救他人的危難;怎麼能夠使別人危險,而自己安穩呢?
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所做的行為;那麼他所得到的,就是最大的災禍啊!
減人自益。
【解釋】
剋減別人的利益,只圖自己的利益。
【分析】
天下惟有利益他人的人,才能夠利益自己。
如果是無益於人,而僅是有益於己,
尚且不是真正的利益;況且是減損了他人的利益,而自己卻取得了較多的利益啊!
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只顧自己的財富,不顧他人的貧窮」啊!
于鐵樵先生說:「現在的人,對於錢財田地房產等等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減人自益;
他們怎麼會知道,這樣做只是在向人借債而不寫借據啊!
雖然他們的錢財,日益的增加,可是他們生命的大限,卻因此而愈來愈近了;
這樣看來,那裡有所謂的利益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6
危人自安。
【解釋】
使人承當危險,只求自己安穩。
【分析】
千經萬論,只是論一個心字,
現在我與別人同處在禍亂之中,竟然想要使別人承當危險,而我卻居於安穩;
這種存心,實在已經喪失了本有的良知啊!
于鐵樵先生說:「捨卻危險而就安穩,這本是情理之常,而為什麼被上天所厭惡呢?
上天並非厭惡他自求安穩,而是厭惡他使人承當危險;
人生所經歷的許多情境,莫不有安穩和危險的分別;
如果只知道自己求安穩,而不顧別人危險的話,則殺機已經埋伏在其中了,
隨時隨地都會有暴發出來的危險啊!
如果使這種詭計得以成功,那麼狡猾詭詐的人,都可以高枕無憂,
而心存仁厚的人,都要活不成了啊!
這怎麼是天地之心呢?
況且安危之機,就像是環在轉動一樣,到底不會讓那些具有私心的人識破啊!所以他們所趨向的,
或者反而是趨向了險處;而所避開的,或者反而是避開了坦途啊!如果能夠做到人我之間,存心平
等;那麼無論走到那裡,都是安穩的啊!
故事:
宋朝的李緒,負責掌管永安的軍務,那時候,有股勢力龐大的盜匪,剛剛開始作亂;李緒擔心自己
會遭到災禍,就使用詭計,推薦他的好朋友范鉶,代理自己掌管永安軍;於是范鉶到任之後,李緒
便得以離開永安的住所。後來范鉶全家,都被盜匪殺害了。這事過沒多久,李緒就被調任到臨安,
在赴臨安的路上,遇到了強盜,李緒全家,也都被強盜殺死。
【再析】
唉!見人之危,君子尚且會想盡辦法,去解救他人的危難;怎麼能夠使別人危險,而自己安穩呢?
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所做的行為;那麼他所得到的,就是最大的災禍啊!
減人自益。
【解釋】
剋減別人的利益,只圖自己的利益。
【分析】
天下惟有利益他人的人,才能夠利益自己。
如果是無益於人,而僅是有益於己,
尚且不是真正的利益;況且是減損了他人的利益,而自己卻取得了較多的利益啊!
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只顧自己的財富,不顧他人的貧窮」啊!
于鐵樵先生說:「現在的人,對於錢財田地房產等等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減人自益;
他們怎麼會知道,這樣做只是在向人借債而不寫借據啊!
雖然他們的錢財,日益的增加,可是他們生命的大限,卻因此而愈來愈近了;
這樣看來,那裡有所謂的利益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6
願人有失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願人有失。
【解釋】
常常願人失敗而幸災樂禍。
【分析】
別人有了失敗,實在是很不幸的事情;不為他感到哀傷憐憫,卻反而願他失敗最好,這就是所謂的
幸災樂禍啊!
這種人既然是以為災禍是可幸可樂的,
所以災禍怎麼會不跟隨著他而來呢?
那麼失敗不會是別人,反而是落在自己了。人雖然是再笨,也不應當這麼做啊!
毀人成功。
【解釋】
毀壞別人成功,使他功敗垂成。
【分析】
毀—有兩種的意思,一種是毀壞,一種是毀譖。想要立功的人,無論是要立大功,或是立小功,莫
不是竭盡所能的力圖成功;而我卻是一定要去阻撓他,破壞他,使他失敗;我這種的心術,真是如
同蛇蠍一樣的狠毒啊!
宋朝的真西山先生說:「我們若是聽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應當要稱讚他、附和他所做的善事;
若是聽到有人做了惡事,必定要盡力為他掩蓋這件惡事啊!」使別人能夠成功,也不致於有失自己
的德行,古人是這樣的存心;況且是已經成功的人,竟然還敢去毀壞他的成功啊!
故事一:
明朝的曾銑,負責邊防的軍務,他想要收復河套;當時的宰相嚴嵩,攬權貪污,恐怕曾銑會收復河
套,立了大功;就乘機向皇上毀謗曾銑和夏言,擅自挑起邊疆的衝突;因此曾銑夏言兩人,都被朝
廷處死。後來嚴嵩被彈劾,罷黜為平民;他的兒子嚴世蕃,則被砍頭處死。
故事二:
宋朝宣奇英,為人陰險,他的鄰居房子快建好的時候,宣奇英因為妒忌鄰居的新房子快要落成,就
乘著黑夜,把鄰居房子的柱腳給弄斷了;這時候,忽然大樑掉了下來,宣奇英當場就被壓死。
【再析】
唉!毀壞別人的人,實在是自己在毀自己啊!現在的人,對於一件事情,或是一件東西,或是做生
意借錢等類的事情,每每好逞口舌之快,毀壞別人的成功;這種居心,實在可鄙,我們應當知道,
這是他在自毀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4
願人有失。
【解釋】
常常願人失敗而幸災樂禍。
【分析】
別人有了失敗,實在是很不幸的事情;不為他感到哀傷憐憫,卻反而願他失敗最好,這就是所謂的
幸災樂禍啊!
這種人既然是以為災禍是可幸可樂的,
所以災禍怎麼會不跟隨著他而來呢?
那麼失敗不會是別人,反而是落在自己了。人雖然是再笨,也不應當這麼做啊!
毀人成功。
【解釋】
毀壞別人成功,使他功敗垂成。
【分析】
毀—有兩種的意思,一種是毀壞,一種是毀譖。想要立功的人,無論是要立大功,或是立小功,莫
不是竭盡所能的力圖成功;而我卻是一定要去阻撓他,破壞他,使他失敗;我這種的心術,真是如
同蛇蠍一樣的狠毒啊!
宋朝的真西山先生說:「我們若是聽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應當要稱讚他、附和他所做的善事;
若是聽到有人做了惡事,必定要盡力為他掩蓋這件惡事啊!」使別人能夠成功,也不致於有失自己
的德行,古人是這樣的存心;況且是已經成功的人,竟然還敢去毀壞他的成功啊!
故事一:
明朝的曾銑,負責邊防的軍務,他想要收復河套;當時的宰相嚴嵩,攬權貪污,恐怕曾銑會收復河
套,立了大功;就乘機向皇上毀謗曾銑和夏言,擅自挑起邊疆的衝突;因此曾銑夏言兩人,都被朝
廷處死。後來嚴嵩被彈劾,罷黜為平民;他的兒子嚴世蕃,則被砍頭處死。
故事二:
宋朝宣奇英,為人陰險,他的鄰居房子快建好的時候,宣奇英因為妒忌鄰居的新房子快要落成,就
乘著黑夜,把鄰居房子的柱腳給弄斷了;這時候,忽然大樑掉了下來,宣奇英當場就被壓死。
【再析】
唉!毀壞別人的人,實在是自己在毀自己啊!現在的人,對於一件事情,或是一件東西,或是做生
意借錢等類的事情,每每好逞口舌之快,毀壞別人的成功;這種居心,實在可鄙,我們應當知道,
這是他在自毀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4
發蟄驚棲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發蟄驚棲。
【解釋】
發掘蟄伏在土裡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
【分析】
天冷的時候,蟲都蟄伏在土裡面,若是把蟲挖掘出來,牠們一定就會凍僵死掉。
所以太上在這裡特別寫出來,以禁戒人們不要做;而諸佛菩薩尤其更是愛惜憐憫這些小蟲,人怎麼
可以不體會這個道裡,而隨便的去挖掘蟄伏在土裡面的蟲呢?
故事:
宋朝的大將曹彬,在冬天的時候,決不整修房屋和牆壁;
有人就問他原因?曹彬回答說:「冬天修理屋牆,恐怕會傷害到蟄伏在裡面的蟲啊!」
鳥既然已經棲息在樹上,就好像人已經上床睡覺一樣;這時候忽然有所驚動搔擾,
豈不是全家都被驚擾的大亂了嗎?
太上不要驚動棲息在樹上鳥兒的教誡,跟孔子所說:「弋不射宿」的意思是一樣的;仙經上也說:
「凡是能夠隨時隨地行方便,救護眾生性命的人,必定會得到福德長壽的果報。」
填穴覆巢。
【解釋】
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
【分析】
穴—是一切細小的含靈聚集居住的場所;自人看來,只是一個洞穴而已;從牠們看來,則是牠們賴
以安居的家啊!跟人居住的家,沒有兩樣,怎麼可以把洞穴填起來塞住呢?這樣就會斷了牠們的生
門,絕了牠們的出路;而且甚至會覆滅牠們的宗族啊!人類怎麼可以忍心這樣的做呢!
故事一:
從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經証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彌住在一起;
比丘在禪定中,見到小沙彌還有七天就要死了;
因此就給了一個方便,叫小沙彌返家看父母。過了八天,小沙彌又回來了,沒有死;
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觀察,小沙彌沒死,到底是什麼原因?
於是才知道,原來是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個蟻穴;地上的流水快要流進螞蟻洞了,小沙
彌急忙脫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擋住,使水流不進螞蟻洞裡;
小沙彌就是因為救護蟻命的因緣,而延長了十二年的壽命,小沙彌因此就更加的精進修行,証得了
四果羅漢。
【嘉言】
慈壽禪師說:「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你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
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人多殺生是因,於是就有刀兵劫的果
報;因為你殺了他的性命,所以他就來殺你,要你還他的命;你欠他的錢不還他,他就來燒你的
家,使你損失財產;把你的妻子離散了,原因就是你過去曾經破壞過鳥類蜂類的巢穴,這就是報應
啊!而且報應是相當的,所以我們要洗洗耳朵,好好的聽佛說的話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1
發蟄驚棲。
【解釋】
發掘蟄伏在土裡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
【分析】
天冷的時候,蟲都蟄伏在土裡面,若是把蟲挖掘出來,牠們一定就會凍僵死掉。
所以太上在這裡特別寫出來,以禁戒人們不要做;而諸佛菩薩尤其更是愛惜憐憫這些小蟲,人怎麼
可以不體會這個道裡,而隨便的去挖掘蟄伏在土裡面的蟲呢?
故事:
宋朝的大將曹彬,在冬天的時候,決不整修房屋和牆壁;
有人就問他原因?曹彬回答說:「冬天修理屋牆,恐怕會傷害到蟄伏在裡面的蟲啊!」
鳥既然已經棲息在樹上,就好像人已經上床睡覺一樣;這時候忽然有所驚動搔擾,
豈不是全家都被驚擾的大亂了嗎?
太上不要驚動棲息在樹上鳥兒的教誡,跟孔子所說:「弋不射宿」的意思是一樣的;仙經上也說:
「凡是能夠隨時隨地行方便,救護眾生性命的人,必定會得到福德長壽的果報。」
填穴覆巢。
【解釋】
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
【分析】
穴—是一切細小的含靈聚集居住的場所;自人看來,只是一個洞穴而已;從牠們看來,則是牠們賴
以安居的家啊!跟人居住的家,沒有兩樣,怎麼可以把洞穴填起來塞住呢?這樣就會斷了牠們的生
門,絕了牠們的出路;而且甚至會覆滅牠們的宗族啊!人類怎麼可以忍心這樣的做呢!
故事一:
從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經証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彌住在一起;
比丘在禪定中,見到小沙彌還有七天就要死了;
因此就給了一個方便,叫小沙彌返家看父母。過了八天,小沙彌又回來了,沒有死;
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觀察,小沙彌沒死,到底是什麼原因?
於是才知道,原來是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個蟻穴;地上的流水快要流進螞蟻洞了,小沙
彌急忙脫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擋住,使水流不進螞蟻洞裡;
小沙彌就是因為救護蟻命的因緣,而延長了十二年的壽命,小沙彌因此就更加的精進修行,証得了
四果羅漢。
【嘉言】
慈壽禪師說:「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你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
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人多殺生是因,於是就有刀兵劫的果
報;因為你殺了他的性命,所以他就來殺你,要你還他的命;你欠他的錢不還他,他就來燒你的
家,使你損失財產;把你的妻子離散了,原因就是你過去曾經破壞過鳥類蜂類的巢穴,這就是報應
啊!而且報應是相當的,所以我們要洗洗耳朵,好好的聽佛說的話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1
天產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忍,我輩為人豈不如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故事二:
唐朝的韋皋,養了一隻鸚鵡,這隻鸚鵡每次聽到念佛,
就會非常的興奮,專注的傾聽;叫牠念佛,就會大聲的念南無阿彌陀佛。
有一天,鸚鵡就端立著往生了;火化之後,得到十顆的舍利,韋皋還為這隻鸚鵡立了一個塔埋葬
牠。
又宋朝元祐年間,有位出家人,養了一隻鴝鵒,這隻鴝鵒一直都隨著出家人念佛。
有一天,鴝鵒低著頭,收了翅膀,站著就往生了;寺裡的主僧可憐牠,就把牠埋葬了。忽然就在牠
埋葬的地方,生出了一朵青色的蓮花來,而且異常的芳香。大家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挖開埋葬鴝鵒
的土堆,發現這朵蓮花,竟然是從鴝鵒的舌根生出來的啊!全郡的人都前往觀看,
太守還特別的為這隻鴝鵒作了一首偈子:
「天產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忍,我輩為人豈不如。」
【再析】
從這兩個故事觀察,天下大小的物類,都是屬於生靈;
而我佛慈悲,全都平等的攝受愛護,而人為什麼還要戕害物類的性命呢?
明朝的顏茂猷先生說:
「現在的人都說,天生萬物,是用來養活人的,
所以這些飛禽走獸,本來就應該給人吃的;
卻不知道,人也是生長天地之間的一物啊!
人若是能夠修養真性、善護生靈,這樣才夠資格配稱「人為萬物之靈」,
不然就跟動物又有什麼差別呢?
而且人若是沒有依照正法修行,那就出離不了六道,仍然在六道中輪迴!
今生做畜牲的,他的前生或許是人;
而今生得到人身的,他的前生或許是畜牲;
因此貪瞋貪殺,互相的吞食,在這生與死的路頭上,最是可怕;而一旦入了陰間,則今天在追捕走
獸的人,又怎麼知道不會被他所殺害的走獸追逐呢?」
或有人問:「人若是都不殺生食肉的話,那麼禽獸豈不是會充滿了這個世間嗎?
例如豺狼虎豹將會吃人,這豈不是養畜牲來害人嗎?」我回答他說:「佛說:人若是具備了慈心和
功德,那麼一切的刀兵水火,都不能夠傷害到他;一切的惡獸毒蟲,也不能夠傷害到他。從前有一
位造惡的國王,驅趕著凶猛的象群,衝向佛來,想要把佛害死;而佛陀心中則生起了慈悲心,憐憫
惡王和大象的無知;就在這個時候,象群見到佛的五指,化為獅子大吼,於是大象們紛紛倒地臣服
在佛前。所以涅槃經極為讚歎慈心的功德,就是這個緣故了;因為慈心到了極點,就能夠感化天下
最殘暴的禽獸啊!」
故事三:
在東漢光武帝的時候,洪農郡的轄內,有很多的老虎;太守就下令叫民眾設下了許多的陷阱,拿著
弓箭來防治老虎為患;然而老虎為患,卻是更加的嚴重。
等到劉昆擔任洪農郡的太守就說:「老虎為患,乃是暴政所導致的啊!」於是就下令民眾把陷阱都
填掉,弓箭都折斷;積極的推行仁政,體恤照顧老百姓的疾苦;老虎因此就成群結隊的渡河,離開
了洪農郡。
【再析】
太守劉昆並沒有修行証道,他只是以一念的仁心,於是馬上就能夠平息凶猛的虎患,何況是學習佛
陀慈悲的人呢?
又例如証道的聖僧,伏虎降龍以及現代的「伏虎僧」廣欽老和尚的事蹟,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甚至
還是親眼見到的事實,絕不是捏造虛構;
假使人人都能學佛學聖僧,則縱然虎豹之類凶殘的野獸充滿了世間,也不能夠為害啊!所以何必去
憂愁禽獸會害人呢?因為殘暴的人,全都化為了慈悲,那麼害人的猛獸,也都化為麒麟和鳳凰了
啊!於是我們才知道,有的動物雖然是非常的凶猛惡毒,但是也有可以感化牠們的地方啊!
就只怕我們自己不能夠慈悲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0
故事二:
唐朝的韋皋,養了一隻鸚鵡,這隻鸚鵡每次聽到念佛,
就會非常的興奮,專注的傾聽;叫牠念佛,就會大聲的念南無阿彌陀佛。
有一天,鸚鵡就端立著往生了;火化之後,得到十顆的舍利,韋皋還為這隻鸚鵡立了一個塔埋葬
牠。
又宋朝元祐年間,有位出家人,養了一隻鴝鵒,這隻鴝鵒一直都隨著出家人念佛。
有一天,鴝鵒低著頭,收了翅膀,站著就往生了;寺裡的主僧可憐牠,就把牠埋葬了。忽然就在牠
埋葬的地方,生出了一朵青色的蓮花來,而且異常的芳香。大家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挖開埋葬鴝鵒
的土堆,發現這朵蓮花,竟然是從鴝鵒的舌根生出來的啊!全郡的人都前往觀看,
太守還特別的為這隻鴝鵒作了一首偈子:
「天產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忍,我輩為人豈不如。」
【再析】
從這兩個故事觀察,天下大小的物類,都是屬於生靈;
而我佛慈悲,全都平等的攝受愛護,而人為什麼還要戕害物類的性命呢?
明朝的顏茂猷先生說:
「現在的人都說,天生萬物,是用來養活人的,
所以這些飛禽走獸,本來就應該給人吃的;
卻不知道,人也是生長天地之間的一物啊!
人若是能夠修養真性、善護生靈,這樣才夠資格配稱「人為萬物之靈」,
不然就跟動物又有什麼差別呢?
而且人若是沒有依照正法修行,那就出離不了六道,仍然在六道中輪迴!
今生做畜牲的,他的前生或許是人;
而今生得到人身的,他的前生或許是畜牲;
因此貪瞋貪殺,互相的吞食,在這生與死的路頭上,最是可怕;而一旦入了陰間,則今天在追捕走
獸的人,又怎麼知道不會被他所殺害的走獸追逐呢?」
或有人問:「人若是都不殺生食肉的話,那麼禽獸豈不是會充滿了這個世間嗎?
例如豺狼虎豹將會吃人,這豈不是養畜牲來害人嗎?」我回答他說:「佛說:人若是具備了慈心和
功德,那麼一切的刀兵水火,都不能夠傷害到他;一切的惡獸毒蟲,也不能夠傷害到他。從前有一
位造惡的國王,驅趕著凶猛的象群,衝向佛來,想要把佛害死;而佛陀心中則生起了慈悲心,憐憫
惡王和大象的無知;就在這個時候,象群見到佛的五指,化為獅子大吼,於是大象們紛紛倒地臣服
在佛前。所以涅槃經極為讚歎慈心的功德,就是這個緣故了;因為慈心到了極點,就能夠感化天下
最殘暴的禽獸啊!」
故事三:
在東漢光武帝的時候,洪農郡的轄內,有很多的老虎;太守就下令叫民眾設下了許多的陷阱,拿著
弓箭來防治老虎為患;然而老虎為患,卻是更加的嚴重。
等到劉昆擔任洪農郡的太守就說:「老虎為患,乃是暴政所導致的啊!」於是就下令民眾把陷阱都
填掉,弓箭都折斷;積極的推行仁政,體恤照顧老百姓的疾苦;老虎因此就成群結隊的渡河,離開
了洪農郡。
【再析】
太守劉昆並沒有修行証道,他只是以一念的仁心,於是馬上就能夠平息凶猛的虎患,何況是學習佛
陀慈悲的人呢?
又例如証道的聖僧,伏虎降龍以及現代的「伏虎僧」廣欽老和尚的事蹟,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甚至
還是親眼見到的事實,絕不是捏造虛構;
假使人人都能學佛學聖僧,則縱然虎豹之類凶殘的野獸充滿了世間,也不能夠為害啊!所以何必去
憂愁禽獸會害人呢?因為殘暴的人,全都化為了慈悲,那麼害人的猛獸,也都化為麒麟和鳳凰了
啊!於是我們才知道,有的動物雖然是非常的凶猛惡毒,但是也有可以感化牠們的地方啊!
就只怕我們自己不能夠慈悲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0
夾雜了『不用』兩個字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明朝大將戚繼光,平日持誦金剛經;
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已經死去的士兵,向他請求誦一卷金剛經,以增加在冥間的福報。
戚繼光早晨起來之後,就為這位亡故的士兵,誦完了一卷金剛經。
卻又再夢到這位士兵向他說道:
「承蒙將軍您的大恩大德,為我念了一卷金剛經;
然而我卻僅得到半卷的功德,
因為其中夾雜了『不用』兩個字啊!」
戚繼光想了半天,才想出這「不用」兩個字的原因來;
原來是他在誦經的時候,
婢女為他送茶餅來,
這時候他揮了揮手表示拒絕,
口裡雖然沒有說出來,
但是心中卻有「不用」兩個字。
所以第二天的早晨,他就關起門來念經。
後來又夢到那位亡故的士兵向他道謝說:「報告將軍,我現在已經獲得超度了啊!」
【結語】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讀誦聖賢的經典,尚且不可以夾雜一個雜念,況且是毀謗聖賢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7
明朝大將戚繼光,平日持誦金剛經;
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已經死去的士兵,向他請求誦一卷金剛經,以增加在冥間的福報。
戚繼光早晨起來之後,就為這位亡故的士兵,誦完了一卷金剛經。
卻又再夢到這位士兵向他說道:
「承蒙將軍您的大恩大德,為我念了一卷金剛經;
然而我卻僅得到半卷的功德,
因為其中夾雜了『不用』兩個字啊!」
戚繼光想了半天,才想出這「不用」兩個字的原因來;
原來是他在誦經的時候,
婢女為他送茶餅來,
這時候他揮了揮手表示拒絕,
口裡雖然沒有說出來,
但是心中卻有「不用」兩個字。
所以第二天的早晨,他就關起門來念經。
後來又夢到那位亡故的士兵向他道謝說:「報告將軍,我現在已經獲得超度了啊!」
【結語】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讀誦聖賢的經典,尚且不可以夾雜一個雜念,況且是毀謗聖賢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7
壅塞方術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壅塞方術。
【解釋】
故意阻撓醫卜星相或是一技一藝等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用所學的方術,來養家活口濟助世人。
【分析】
醫卜星相以及一技一藝,都可以算是方術;功夫淺的人,可以藉著方術來養家活口;功夫高的人,
則可以用來濟世救人。
若是故意的壅塞阻撓這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行使,這就是我們的心量不夠廣大,而國內就會有
許多饑寒失業的人了!
至於是邪師庸醫,會傷害到教化,會誤人的性命,以及燒丹煉汞這類的方術,就不可以援用這個例
子,而是應當要加以禁止。
一般讀書人的家中,必須要嚴謹門戶;凡是三姑六婆,都應該要戒絕往來;縱然是有所往來,也應
當要重視她們的人品是否端正,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漸的方法。
故事:
翟乾祐在世的時候,因為他能夠考召神明而頗有名聲。他每每念到雲安境內江河,水流危險的地
方,就有十五處之多;因此他就召來灘神,想辦法要弄平這些灘險,使險灘不再危險;共有十四處
的灘神應他召請而來。獨獨有位女灘神,頭上戴著高帽子,身上穿著大長袍,向翟乾祐慷慨的進言
說:「據我觀察,您要平灘險的用意,不過是為了要方便往來的船隻;您不知道從事船隻生意的
人,獲利相當的豐厚;縱然是多花些小錢,對他們來講,也不足以構成損失;
而沿江居住窮苦的人家,就有三四百戶之多;他們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沒有桑樹可以養蠶,全都靠
著用勞力拉船,渡過險灘討生活啊!
今天若是把這些險灘弄平了;對行船的人而言,固然是方便多了;可是對那些住在江邊,靠著拉船
過日子的窮人來說,以後他們要靠什麼過活呢?
太上的意思,決定不是這樣的,我深恐您到時候會因此而獲罪,不免為您擔心,所以向您建議希望
您能改變這個決定!」
翟天師歎氣的說道:「您的考慮是如此的周延深遠,不是我能夠比得上的啊!」於是就再命令十四
位灘神,各自的重新恢復灘險。
【再析】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非獨方術不可以阻撓壅塞,就是靠勞力賺錢餬口的小生意,也應當要
為他們設法流通,處處都為他們留些餘地,使他們的生活,不至於為饑寒所困,這樣才是一位仁慈
的人所用的心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7
壅塞方術。
【解釋】
故意阻撓醫卜星相或是一技一藝等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用所學的方術,來養家活口濟助世人。
【分析】
醫卜星相以及一技一藝,都可以算是方術;功夫淺的人,可以藉著方術來養家活口;功夫高的人,
則可以用來濟世救人。
若是故意的壅塞阻撓這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行使,這就是我們的心量不夠廣大,而國內就會有
許多饑寒失業的人了!
至於是邪師庸醫,會傷害到教化,會誤人的性命,以及燒丹煉汞這類的方術,就不可以援用這個例
子,而是應當要加以禁止。
一般讀書人的家中,必須要嚴謹門戶;凡是三姑六婆,都應該要戒絕往來;縱然是有所往來,也應
當要重視她們的人品是否端正,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漸的方法。
故事:
翟乾祐在世的時候,因為他能夠考召神明而頗有名聲。他每每念到雲安境內江河,水流危險的地
方,就有十五處之多;因此他就召來灘神,想辦法要弄平這些灘險,使險灘不再危險;共有十四處
的灘神應他召請而來。獨獨有位女灘神,頭上戴著高帽子,身上穿著大長袍,向翟乾祐慷慨的進言
說:「據我觀察,您要平灘險的用意,不過是為了要方便往來的船隻;您不知道從事船隻生意的
人,獲利相當的豐厚;縱然是多花些小錢,對他們來講,也不足以構成損失;
而沿江居住窮苦的人家,就有三四百戶之多;他們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沒有桑樹可以養蠶,全都靠
著用勞力拉船,渡過險灘討生活啊!
今天若是把這些險灘弄平了;對行船的人而言,固然是方便多了;可是對那些住在江邊,靠著拉船
過日子的窮人來說,以後他們要靠什麼過活呢?
太上的意思,決定不是這樣的,我深恐您到時候會因此而獲罪,不免為您擔心,所以向您建議希望
您能改變這個決定!」
翟天師歎氣的說道:「您的考慮是如此的周延深遠,不是我能夠比得上的啊!」於是就再命令十四
位灘神,各自的重新恢復灘險。
【再析】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非獨方術不可以阻撓壅塞,就是靠勞力賺錢餬口的小生意,也應當要
為他們設法流通,處處都為他們留些餘地,使他們的生活,不至於為饑寒所困,這樣才是一位仁慈
的人所用的心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7
自罪引他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自罪引他。
【解釋】
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認;反而牽引他人,希望脫卸自己犯罪的責任。
【分析】
罪是自己犯下的,等到東窗事發的時候,就牽引嫁禍別人,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拖人下水啊!
他的動機,不是希望掩飾疏漏自己的罪行,就是想要報仇嫁禍他的仇人;
卻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終究是遮掩不住;
而誣賴別人,也終究是誣賴不成啊!
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罪孽而已;
縱然是僥倖逃過法律的制裁,但是仍然難免會遭到天誅啊!
【再析】
按照佛經說:「一切世間的眾生,都是生死相續;在臨命終的時候,煖觸尚未捨除以前,
一生所做的善惡事情,一時之間,都會浮現出來;
大概臨終所現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平日心地的境界啊!
所以地藏菩薩的罪珠,就是我的心珠;閻王殿前的業鏡,就是我的心鏡啊!
而且我們現在做了一件不善的事情,就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印像,往來縈繞著磨滅不掉,所以怎
麼可以妄自的牽引誣賴他人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6
自罪引他。
【解釋】
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認;反而牽引他人,希望脫卸自己犯罪的責任。
【分析】
罪是自己犯下的,等到東窗事發的時候,就牽引嫁禍別人,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拖人下水啊!
他的動機,不是希望掩飾疏漏自己的罪行,就是想要報仇嫁禍他的仇人;
卻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終究是遮掩不住;
而誣賴別人,也終究是誣賴不成啊!
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罪孽而已;
縱然是僥倖逃過法律的制裁,但是仍然難免會遭到天誅啊!
【再析】
按照佛經說:「一切世間的眾生,都是生死相續;在臨命終的時候,煖觸尚未捨除以前,
一生所做的善惡事情,一時之間,都會浮現出來;
大概臨終所現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平日心地的境界啊!
所以地藏菩薩的罪珠,就是我的心珠;閻王殿前的業鏡,就是我的心鏡啊!
而且我們現在做了一件不善的事情,就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印像,往來縈繞著磨滅不掉,所以怎
麼可以妄自的牽引誣賴他人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6
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道生於安靜,德生於謙退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見善不為。
【解釋】
明明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分析】
古人說:「取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成億。」所以做善事,貴在要日積月累的儲積。知道是善事,
就馬上要去做;而且還要很認真努力的去做。
老子說:「九層高的樓臺,最初也是開始從累土漸漸累高的啊!千里之遠的行程,最初也是開始從
腳下一步一步的走啊!」
人若是能夠每天改掉一個過失,則可以消除一項的罪業;
若是能夠日行一善,則可以增加一個福報的基礎。
紫虛元君說道: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謙退,
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禍患是從多慾中生出來的,
過失是從輕慢中生出來的。
所以要戒眼,眼不要去看他人的過失;
要戒口,口不要談論他人的短處;
要戒心,心不要放縱貪瞋的念頭;
要戒身,身不要隨著邪惡的伴侶;
性命就好像在風中燃燒的蠟燭一樣,隨時都有可能被風吹熄滅啊!
所以要常常想到,死了之後,神識往那裡去呢?
這個身體只是暫時的寄托在這個塵世間,千萬別去造那罪業中的罪業啊!要知道善惡都存在於心
中,而且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
人若是能夠巧於機詐計謀,那麼天就更是能夠巧於報應了啊!」
由此觀之,人若是能在一天之中,或是聽到一句善言,看見一件善行,做了一件善事,那麼這一天
才算沒有虛度空過啊!
若是有人明明知道善事就在眼前,而卻不肯去做,這種人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心肝腸肺,簡直就是
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浪費生命,而自絕於天下,實在是太愚笨了啊!
【嘉言】元朝天如維則禪師,普勸世人說道:「古德時常說:
『我看見他人死了,我的心焦急得跟火燒一樣,我並不是在急別人,
而是看到就快要輪到我了啊!』
像這種的話,那個人不知道呢?
但知道則固然是知道了,只是不肯修行;
說你不肯修行,也是委屈了你;
現前的諸位大德,多是下手認真做工夫來的啊!
只是尚未到了千了百當的田地;
這個過失在甚麼地方呢?這個過失在於不夠勇猛、不夠精進、不夠堅固、不夠久長啊!
只是暫時的發了肯心,不久之後又退心了。
所以說:『佛法無多子,長遠難得人。』
學道的人都像初發心那樣的認真,作佛都有餘啊!
所以說始終不變,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如今能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始終不變呢?
往往十個人當中,就有五雙都是退失了道心啊!
探討他們退失道心的因緣,大概也都各有各的所累而造成的啊!
那麼所累的是什麼呢?
所累的有三種累;
第一是無問他是僧俗男女,各各都是為了身口所累。
其次,有眷屬的人,則是為眷屬所累;
有家計的人,則是為家計所累;
這三種的累,簡直就累殺了天下的人啊!
盡天下的人,都遭受這三種的累,
所以才忙了一世,鬧了一世,
苦了一世,乾弄了一世,
空過了一世啊!
何況又因為這三種累,起了無量的貪瞋癡煩惱,因此而造了無量的大小惡業啊!由於這種的業報,
而墮落在三途八難的苦海之中,生死輪迴,受了無量的苦惱,而不得解脫啊!
雖然遭受了無量的苦惱,只是始終都不覺醒;
而不覺醒的人,都是因為不覺悟的緣故啊!
他們不覺悟的是什麼呢?
他們不覺悟的是身體眷屬家計,都不是自己的啊!
如今說道身體不是你的,你尚且未相信,山僧現在就盡情的為你從頭說破吧!
你最初來到母親的腹中,投胎的時候,單單只是一個識神,何曾有個身體來的啊!這個身體乃是父
母赤白精血和合,結成的一塊頑肉,本來沒有知覺,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癢;不知道冷,也不知道
熱;不知道饑,也不知道飽;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啊!因為你這一個識神,附著在這一塊頑肉之
中;從此以後,知道了痛癢,知道了冷熱,知道了饑飽,知道了苦樂;等到出了母胎之後,就索性
認著,喚作是我的身體了。
剛才所說,身體並非是我所有的這個道理事實,也就決不肯相信了。因此佛祖慈悲憐憫眾生的愚
痴,所以又苦口婆心向你說道:『這個不是你的身體啊!這是精血結成的臭皮袋啊!不屬於你管,
不由你差遣安排,以至生老病死,都不是由你處分的啊!怎麼會知道是這樣的呢?就像你最初投胎
之後,住在母親的胎中,七日就一變,次第的生長,稱作五臟六腑,百骸九竅,四肢六根,筋骨皮
肉,漸漸的都成形了;乃至於出胎,都是熱風所吹。業力所使的啊!而你則是不知不覺,何曾是由
你所差遣安排的啊!既然出生之後,長到三四十歲,他便髮白、齒搖、面黃、肌瘦、漸漸的都變來
了,漸漸的都老來了,衰老之相也就都現前了啊!接著病又到了,病既然到了,死亡便接著來了。
如此像這樣的變化變壞,一一都是不由你啊!你本來也是不願意如此,只是奈何管不動他啊!就論
你從生到死,向這個臭皮袋上,不知道用了多少的恩愛情義,種種的保養他,種種的愛護疼惜他,
種種的醫治安排他,可是他卻是忘恩負義,如此的惹人討厭啊!何況還更有惹人討厭的地方,只例
如在夏天炎熱的時候,有一位壯健的好漢,忽然在黃昏的時候,得了一個急症死了,死到二更半夜
的時候,便會覺得屍體臭穢逼人,不能夠靠近啊!於是就急急忙忙用棺材,把屍體裝進去蓋好入斂
了,等不到鐘鳴天亮,就急急忙忙的扛出去燒掉了。縱然是至親至愛的眷屬,也不容他多停留一下
啊!』從這件事看來,昨天晚上,還是一個壯漢,今天早晨起來,便成了一堆骨灰了!
不知道他的識神,又向何處去了;
如此的急變,並由不得你啊!既然是你的身體,就應當是由你管;既然是不由你管,如何卻又妄認
他是你的身體呢?這樣只是徒然的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啊!
你的眷屬,也是一樣,彼此都是拖了個臭皮袋,彼此都不自由,彼此都是管不到;一旦無常到來,
彼此也都不能替代啊!當活著的時候,彼此都被一種恩情所纏繞,喚作是眷屬;可是在眼光一閉之
後,彼此都不認識了;如何妄認他為眷屬,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
你的家計,也是一樣啊!在你眼開腳健健康的時候,在那裡計較經營,慳吝守護著家計,並且認為
百千萬年都可以得到他的受用;誰知道一氣不來的時候,一毫也將他不去啊!如何妄認他是你的家
計,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
今天你們既然聽聞到這些道理,便應該要回光照破,痛自的醒悟,
對於這三種的累上,不要認著、不要戀著、不要貪著,
安住在定分上,安分的隨緣度日;必須要撥轉念頭,向生死的大事上,奮發勇猛的精進;
而且道心發的要堅固久遠,在這件事情上面,一定要探究個明白。」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5
見善不為。
【解釋】
明明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分析】
古人說:「取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成億。」所以做善事,貴在要日積月累的儲積。知道是善事,
就馬上要去做;而且還要很認真努力的去做。
老子說:「九層高的樓臺,最初也是開始從累土漸漸累高的啊!千里之遠的行程,最初也是開始從
腳下一步一步的走啊!」
人若是能夠每天改掉一個過失,則可以消除一項的罪業;
若是能夠日行一善,則可以增加一個福報的基礎。
紫虛元君說道: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謙退,
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禍患是從多慾中生出來的,
過失是從輕慢中生出來的。
所以要戒眼,眼不要去看他人的過失;
要戒口,口不要談論他人的短處;
要戒心,心不要放縱貪瞋的念頭;
要戒身,身不要隨著邪惡的伴侶;
性命就好像在風中燃燒的蠟燭一樣,隨時都有可能被風吹熄滅啊!
所以要常常想到,死了之後,神識往那裡去呢?
這個身體只是暫時的寄托在這個塵世間,千萬別去造那罪業中的罪業啊!要知道善惡都存在於心
中,而且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
人若是能夠巧於機詐計謀,那麼天就更是能夠巧於報應了啊!」
由此觀之,人若是能在一天之中,或是聽到一句善言,看見一件善行,做了一件善事,那麼這一天
才算沒有虛度空過啊!
若是有人明明知道善事就在眼前,而卻不肯去做,這種人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心肝腸肺,簡直就是
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浪費生命,而自絕於天下,實在是太愚笨了啊!
【嘉言】元朝天如維則禪師,普勸世人說道:「古德時常說:
『我看見他人死了,我的心焦急得跟火燒一樣,我並不是在急別人,
而是看到就快要輪到我了啊!』
像這種的話,那個人不知道呢?
但知道則固然是知道了,只是不肯修行;
說你不肯修行,也是委屈了你;
現前的諸位大德,多是下手認真做工夫來的啊!
只是尚未到了千了百當的田地;
這個過失在甚麼地方呢?這個過失在於不夠勇猛、不夠精進、不夠堅固、不夠久長啊!
只是暫時的發了肯心,不久之後又退心了。
所以說:『佛法無多子,長遠難得人。』
學道的人都像初發心那樣的認真,作佛都有餘啊!
所以說始終不變,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如今能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始終不變呢?
往往十個人當中,就有五雙都是退失了道心啊!
探討他們退失道心的因緣,大概也都各有各的所累而造成的啊!
那麼所累的是什麼呢?
所累的有三種累;
第一是無問他是僧俗男女,各各都是為了身口所累。
其次,有眷屬的人,則是為眷屬所累;
有家計的人,則是為家計所累;
這三種的累,簡直就累殺了天下的人啊!
盡天下的人,都遭受這三種的累,
所以才忙了一世,鬧了一世,
苦了一世,乾弄了一世,
空過了一世啊!
何況又因為這三種累,起了無量的貪瞋癡煩惱,因此而造了無量的大小惡業啊!由於這種的業報,
而墮落在三途八難的苦海之中,生死輪迴,受了無量的苦惱,而不得解脫啊!
雖然遭受了無量的苦惱,只是始終都不覺醒;
而不覺醒的人,都是因為不覺悟的緣故啊!
他們不覺悟的是什麼呢?
他們不覺悟的是身體眷屬家計,都不是自己的啊!
如今說道身體不是你的,你尚且未相信,山僧現在就盡情的為你從頭說破吧!
你最初來到母親的腹中,投胎的時候,單單只是一個識神,何曾有個身體來的啊!這個身體乃是父
母赤白精血和合,結成的一塊頑肉,本來沒有知覺,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癢;不知道冷,也不知道
熱;不知道饑,也不知道飽;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啊!因為你這一個識神,附著在這一塊頑肉之
中;從此以後,知道了痛癢,知道了冷熱,知道了饑飽,知道了苦樂;等到出了母胎之後,就索性
認著,喚作是我的身體了。
剛才所說,身體並非是我所有的這個道理事實,也就決不肯相信了。因此佛祖慈悲憐憫眾生的愚
痴,所以又苦口婆心向你說道:『這個不是你的身體啊!這是精血結成的臭皮袋啊!不屬於你管,
不由你差遣安排,以至生老病死,都不是由你處分的啊!怎麼會知道是這樣的呢?就像你最初投胎
之後,住在母親的胎中,七日就一變,次第的生長,稱作五臟六腑,百骸九竅,四肢六根,筋骨皮
肉,漸漸的都成形了;乃至於出胎,都是熱風所吹。業力所使的啊!而你則是不知不覺,何曾是由
你所差遣安排的啊!既然出生之後,長到三四十歲,他便髮白、齒搖、面黃、肌瘦、漸漸的都變來
了,漸漸的都老來了,衰老之相也就都現前了啊!接著病又到了,病既然到了,死亡便接著來了。
如此像這樣的變化變壞,一一都是不由你啊!你本來也是不願意如此,只是奈何管不動他啊!就論
你從生到死,向這個臭皮袋上,不知道用了多少的恩愛情義,種種的保養他,種種的愛護疼惜他,
種種的醫治安排他,可是他卻是忘恩負義,如此的惹人討厭啊!何況還更有惹人討厭的地方,只例
如在夏天炎熱的時候,有一位壯健的好漢,忽然在黃昏的時候,得了一個急症死了,死到二更半夜
的時候,便會覺得屍體臭穢逼人,不能夠靠近啊!於是就急急忙忙用棺材,把屍體裝進去蓋好入斂
了,等不到鐘鳴天亮,就急急忙忙的扛出去燒掉了。縱然是至親至愛的眷屬,也不容他多停留一下
啊!』從這件事看來,昨天晚上,還是一個壯漢,今天早晨起來,便成了一堆骨灰了!
不知道他的識神,又向何處去了;
如此的急變,並由不得你啊!既然是你的身體,就應當是由你管;既然是不由你管,如何卻又妄認
他是你的身體呢?這樣只是徒然的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啊!
你的眷屬,也是一樣,彼此都是拖了個臭皮袋,彼此都不自由,彼此都是管不到;一旦無常到來,
彼此也都不能替代啊!當活著的時候,彼此都被一種恩情所纏繞,喚作是眷屬;可是在眼光一閉之
後,彼此都不認識了;如何妄認他為眷屬,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
你的家計,也是一樣啊!在你眼開腳健健康的時候,在那裡計較經營,慳吝守護著家計,並且認為
百千萬年都可以得到他的受用;誰知道一氣不來的時候,一毫也將他不去啊!如何妄認他是你的家
計,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
今天你們既然聽聞到這些道理,便應該要回光照破,痛自的醒悟,
對於這三種的累上,不要認著、不要戀著、不要貪著,
安住在定分上,安分的隨緣度日;必須要撥轉念頭,向生死的大事上,奮發勇猛的精進;
而且道心發的要堅固久遠,在這件事情上面,一定要探究個明白。」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5
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見殺加怒。
【解釋】
看見有人被判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不替他哀憐,反而加以瞋怒,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
【分析】
曾子說:「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是說有罪的人,當他接受刑罰的時候,仍然應當要體諒
他犯罪時候的動機,不可以輕率任意的加重他的罪刑;況且死者不可能再復生,雖然是他自作自
受,罪由自取;
然而現場看到他受刑被殺,心中應該是感傷不已,正要為他掩面哭泣流淚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加
以瞋恨忿怒呢?
這種人的心,實在是太殘忍了。
至於家禽獸畜魚類,被人宰殺的時候,更是應當要憐憫牠們的無罪無辜;
若是見到牠們被殺而加以瞋恨憤怒的話,這種人一定是殘暴酷虐嗜好殺生的惡人啊!
故事四:
從前有位叫鄭鄰的人,突然的就暴斃死了;
後來冥王發現,原來是抓錯了人,就把鄭鄰放回,閻王對鄭鄰說:「你回到陽間以後,應該要認真
的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那些被宰殺的生靈,因
此就能夠投胎轉世,而你也可以得福啊!」
【再析】
由此可知,念佛的確能夠超度薦拔亡者,而自己現世也能夠增福添壽,這一生的壽命報盡的時候,
也必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
或有人問:「只是念佛的名號,為什麼自己和他人,都能夠因此而獲利益呢?」
我回答說:「眾生因為久遠劫來,迷失昧卻了本性,想要他覺悟,實在是遙遙無期,太難太難了
啊!
但是只要一聽聞到佛的名號,這種迷昧就會覺醒;
況且他人以殘忍的手段殺害生靈,而我則以慈悲拔苦的心,來為被殺害的眾生念佛,那麼捨惡從善
之路,就在這裡了啊!
所以見到眾生被殺,為他們念佛,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啊!」
明朝的憨山大師說:
「我在平常的時候,每當聽聞到牲畜被宰殺的聲音,不覺得就會感到心痛;就立刻為牠們念佛和念
往生咒,
我這樣做,也只是為這些被宰殺的生靈,盡我的一份心罷了。」
看到以上的兩件公案,才知道眾生被殺受痛苦的時候,能夠聽聞到佛號的音聲,那麼他們事實上就
能夠獲得大利樂;
所以我們凡是看見或是聽見眾生被殺,或是看到在砧板上、湯鍋裡被殺被煮的生靈,隨時隨地都應
該要發這個大悲心,為他們念佛;
這樣就能夠做到真正慈悲,拔除眾生的痛苦了。
若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發這個慈心三昧,那就全都是菩薩度脫眾生的大事啊!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啊!
【結語】
審判和獄政,是屬於國家施政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死,也與此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太上立言,首先就要嚴格的禁止行賄;至於理曲理直判刑輕重之間,尤其重視負責審判的官
吏;因為他們握有權力,容易幫助人行方便啊!然而官吏一人的耳目,是非常的有限;
所以擔任部屬的書辦衙役,若是能夠除去自己的惡習,跟著長官行善,救人於患難之中,
這樣就可以造無量無邊的功德了。
要知道善跟惡的分際,就在自己心中的一念啊!
而借著風向拉起帆布,做起來就更容易了。
別人說:「公門不可入啊!」我卻道:「公門好修行啊!」古人說的話,怎麼會騙我呢?
至於殺人殺物,無論是別人殺,還是我殺,這都是殺啊!縱然不能夠做到挽救被殺生靈的性命,難
道虔心的為牠們念佛,也會花費自己的錢財,浪費自己的力氣嗎?
這個道理,請大家要仔細的想一想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3
見殺加怒。
【解釋】
看見有人被判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不替他哀憐,反而加以瞋怒,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
【分析】
曾子說:「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是說有罪的人,當他接受刑罰的時候,仍然應當要體諒
他犯罪時候的動機,不可以輕率任意的加重他的罪刑;況且死者不可能再復生,雖然是他自作自
受,罪由自取;
然而現場看到他受刑被殺,心中應該是感傷不已,正要為他掩面哭泣流淚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加
以瞋恨忿怒呢?
這種人的心,實在是太殘忍了。
至於家禽獸畜魚類,被人宰殺的時候,更是應當要憐憫牠們的無罪無辜;
若是見到牠們被殺而加以瞋恨憤怒的話,這種人一定是殘暴酷虐嗜好殺生的惡人啊!
故事四:
從前有位叫鄭鄰的人,突然的就暴斃死了;
後來冥王發現,原來是抓錯了人,就把鄭鄰放回,閻王對鄭鄰說:「你回到陽間以後,應該要認真
的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那些被宰殺的生靈,因
此就能夠投胎轉世,而你也可以得福啊!」
【再析】
由此可知,念佛的確能夠超度薦拔亡者,而自己現世也能夠增福添壽,這一生的壽命報盡的時候,
也必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
或有人問:「只是念佛的名號,為什麼自己和他人,都能夠因此而獲利益呢?」
我回答說:「眾生因為久遠劫來,迷失昧卻了本性,想要他覺悟,實在是遙遙無期,太難太難了
啊!
但是只要一聽聞到佛的名號,這種迷昧就會覺醒;
況且他人以殘忍的手段殺害生靈,而我則以慈悲拔苦的心,來為被殺害的眾生念佛,那麼捨惡從善
之路,就在這裡了啊!
所以見到眾生被殺,為他們念佛,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啊!」
明朝的憨山大師說:
「我在平常的時候,每當聽聞到牲畜被宰殺的聲音,不覺得就會感到心痛;就立刻為牠們念佛和念
往生咒,
我這樣做,也只是為這些被宰殺的生靈,盡我的一份心罷了。」
看到以上的兩件公案,才知道眾生被殺受痛苦的時候,能夠聽聞到佛號的音聲,那麼他們事實上就
能夠獲得大利樂;
所以我們凡是看見或是聽見眾生被殺,或是看到在砧板上、湯鍋裡被殺被煮的生靈,隨時隨地都應
該要發這個大悲心,為他們念佛;
這樣就能夠做到真正慈悲,拔除眾生的痛苦了。
若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發這個慈心三昧,那就全都是菩薩度脫眾生的大事啊!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啊!
【結語】
審判和獄政,是屬於國家施政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死,也與此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太上立言,首先就要嚴格的禁止行賄;至於理曲理直判刑輕重之間,尤其重視負責審判的官
吏;因為他們握有權力,容易幫助人行方便啊!然而官吏一人的耳目,是非常的有限;
所以擔任部屬的書辦衙役,若是能夠除去自己的惡習,跟著長官行善,救人於患難之中,
這樣就可以造無量無邊的功德了。
要知道善跟惡的分際,就在自己心中的一念啊!
而借著風向拉起帆布,做起來就更容易了。
別人說:「公門不可入啊!」我卻道:「公門好修行啊!」古人說的話,怎麼會騙我呢?
至於殺人殺物,無論是別人殺,還是我殺,這都是殺啊!縱然不能夠做到挽救被殺生靈的性命,難
道虔心的為牠們念佛,也會花費自己的錢財,浪費自己的力氣嗎?
這個道理,請大家要仔細的想一想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3
同學和朋友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同學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樣的親切;
況且朋友是五倫當中的一倫,怎麼可以妄加的毀謗,滿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
佛陀說:「朋友之間相處,彼此都有五種的責任要盡。
第一、彼此若是作了惡事,應當要互相的規勸,禁止再作惡事。
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應當要互相的探視照顧調養醫病。
第三、彼此若是知道了對方的隱私,不可以向外人說出。
第四、彼此應當互相的尊敬讚歎,不要斷了往來,也不可以記怨。
第五、彼此若是貧富不相等,應當要扶持幫助,不可以互相的誹謗。」
或有人問道:「跟朋友交往之後,發覺他不善良,想要跟他絕交,又怕傷害到彼此的恩情;不跟他
絕交,則又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啊!」
朱子回答說:「這不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是要心中藏有怨氣,而表面上卻與朋友交往,這才是匿
怨啊!
若是朋友不善良,情義自然是應當要跟他疏遠些,但是也要漸漸的疏遠;
若是他沒有很嚴重的過失,何必一定要拒人於千里之外呢?
而且只要不斷的用至誠心,一定可以感化他,使他覺悟啊!這就是所謂的,親戚不要失去了做親戚
的道理,而朋友也不要失去了做朋友的道理啊!」
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朋友之間的交往,謙沖下懷是非常重要的啊!朋友相會的時候,彼此都應
該要虛心謙遜,尊敬的包容對方。大約是勸諫規戒指摘的地方少,而誠懇勸導讚歎鼓勵的地方多
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6
同學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樣的親切;
況且朋友是五倫當中的一倫,怎麼可以妄加的毀謗,滿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
佛陀說:「朋友之間相處,彼此都有五種的責任要盡。
第一、彼此若是作了惡事,應當要互相的規勸,禁止再作惡事。
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應當要互相的探視照顧調養醫病。
第三、彼此若是知道了對方的隱私,不可以向外人說出。
第四、彼此應當互相的尊敬讚歎,不要斷了往來,也不可以記怨。
第五、彼此若是貧富不相等,應當要扶持幫助,不可以互相的誹謗。」
或有人問道:「跟朋友交往之後,發覺他不善良,想要跟他絕交,又怕傷害到彼此的恩情;不跟他
絕交,則又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啊!」
朱子回答說:「這不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是要心中藏有怨氣,而表面上卻與朋友交往,這才是匿
怨啊!
若是朋友不善良,情義自然是應當要跟他疏遠些,但是也要漸漸的疏遠;
若是他沒有很嚴重的過失,何必一定要拒人於千里之外呢?
而且只要不斷的用至誠心,一定可以感化他,使他覺悟啊!這就是所謂的,親戚不要失去了做親戚
的道理,而朋友也不要失去了做朋友的道理啊!」
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朋友之間的交往,謙沖下懷是非常重要的啊!朋友相會的時候,彼此都應
該要虛心謙遜,尊敬的包容對方。大約是勸諫規戒指摘的地方少,而誠懇勸導讚歎鼓勵的地方多
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6
暗侮君親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暗侮君親。
【解釋】
對於君王、國家元首、和父母親,應該要忠誠、要孝順、要尊敬;卻反而暗中的欺瞞君親,去做不忠不
孝的事情。
【分析】 暗侮君親這句話,是專門為好名之人,以及矯情做作的人而說的。國家和父母,對我們的恩
德,就如同天地一樣;如果領了國家的薪水而怠忽了公事,貪圖利益徇私舞弊,或是奸詐阿諛欺上瞞
下,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君王或元首知道呢?這就是暗中欺瞞了君王元首啊!對父母親的奉事供養
不誠懇,處事待人不誠實,或掩飾自己對父母違逆的過失;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父母親知道呢?這
就是暗中欺瞞了父母親啊!
故事二:
三國時代,吳國有位名叫顧悌的名士,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他都是跪著恭讀,
而且還逐句的應諾,回答父親在信中的問話;
若是父親有病,顧悌就會對著父親的信哭泣,傷心的話都說不出來!
又晉朝的范宣,八歲的時候,偶然傷到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
人家就問他說:「真的有那麼痛嗎?」范宣哭著說:「我不是因為痛而哭啊!而是因為身體髮膚受
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緣故,所以我才感到悲痛啊!」
這兩位先生,後來的地位,都是非常的貴盛顯赫。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2
暗侮君親。
【解釋】
對於君王、國家元首、和父母親,應該要忠誠、要孝順、要尊敬;卻反而暗中的欺瞞君親,去做不忠不
孝的事情。
【分析】 暗侮君親這句話,是專門為好名之人,以及矯情做作的人而說的。國家和父母,對我們的恩
德,就如同天地一樣;如果領了國家的薪水而怠忽了公事,貪圖利益徇私舞弊,或是奸詐阿諛欺上瞞
下,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君王或元首知道呢?這就是暗中欺瞞了君王元首啊!對父母親的奉事供養
不誠懇,處事待人不誠實,或掩飾自己對父母違逆的過失;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父母親知道呢?這
就是暗中欺瞞了父母親啊!
故事二:
三國時代,吳國有位名叫顧悌的名士,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他都是跪著恭讀,
而且還逐句的應諾,回答父親在信中的問話;
若是父親有病,顧悌就會對著父親的信哭泣,傷心的話都說不出來!
又晉朝的范宣,八歲的時候,偶然傷到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
人家就問他說:「真的有那麼痛嗎?」范宣哭著說:「我不是因為痛而哭啊!而是因為身體髮膚受
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緣故,所以我才感到悲痛啊!」
這兩位先生,後來的地位,都是非常的貴盛顯赫。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2
忍作殘害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忍作殘害。
【解釋】
忍心去作傷人害物的事情。
【分析】
這一句是專門就物命上來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了殘害物命的勾當。
要知道殘害物命是惡事裡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麼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會
沒有一絲毫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而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所以去掉殘
忍而存慈心,就是聖賢仙人諸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所在啊!
貪生怕死,愛戀自己的親人故舊,知道會疼痛,感覺會痛苦,這些貪戀和感覺,動物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啊!
但是人類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
啊!
現在看看人們辦一桌食物,不只是殺害一條的物命;例如斑鳩、鴿子、鵪鶉、麻雀,要殺掉十多條
的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
若是用蚌蛤、蝦子和蜆,做出一道菜或湯來,就要殺死一百多條的命啊!
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更是想盡了辦法,生吃活烤、開膛剖肚、剝皮刳殼、極盡殘忍之能事;
飽食一頓之後,則是洋洋得意;若是稍微的遲緩待慢,則發脾氣罵廚子;
所以只要冷靜的想想,實在是令人驚恐悲悼啊!
經上說:「一切動物沒有不畏懼刀砍杖擊的痛苦,也沒有不愛惜自己的壽命啊!」
所以王克殺羊的時候,羊卻奔向王克的客人,向客人跪拜求救;鄒生殺鹿的時候,鹿就跪下來哭
泣;
又例如沈內翰在江寧做通判的時候,廚子要殺羊,而刀子老是不見;後來才發現,刀子原來是被羊
銜走了,而且羊還把刀子藏在牆下面呢!
楊傑在做提刑的時候,曾經到阿育王山遊覽,白天睡覺的時候,夢到一百多位婦人來到他的面前,
好像在向他訴說什麼;他醒了之後,就秘密的走到廚房察看,才明白原來是蛤蜊托夢向他求救!由
此我們可以知道,動物也是如此的愛惜自己的生命,和人類沒有兩樣啊!
而人若是偶然的被湯火燙到,或是被刀針傷到,必定是呼天搶地的哭喊求救;
暫時的頭昏眼痛,便嚷著要去看醫生或是買藥,人是如此的愛惜身體,為何對於動物的生命,卻不
生憐憫愛惜之心,而任意的殘害他們,不惜跟他們結下怨仇造下殺業呢?
唉!在所有的惡業當中,惟有這個是最為慘痛啊!佛菩薩和諸天仙人,都勸戒我們不要殺生;要知
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及時地猛然省悟;因而在此詳細的說明,不可以宰
殺牲禽的種種道理,請求仁人君子,務要遵守力行!
第一是生日不應該殺生:詩經上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生我的日子,叫做母難日;所
以生日這天,固然應當要戒殺持齋,廣行善事,這樣可以使父母親增福延壽;若是雙親已經過世
了,也可以以此功德,使父母的亡靈早日獲得超昇,怎麼可以忘記生日這一天,是母親受難的日
子,而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欲,殺生食肉呢?這樣會拖累到雙親,也對自己不利啊!但是這件事情,
全世界的人大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苦流涕傷心啊!
第二是生孩子不應該殺生:凡是人若是沒有自己的孩子,則會感到悲傷;有了自己的孩子,則會感
到歡喜;並沒想到一切的禽獸,也都是愛牠們的孩子啊!現在為了要慶祝自己的孩子出生,而卻要
殺死禽獸牠們的孩子,這樣心能安嗎?而且嬰兒剛生下來,不為他積福求長壽,反而為他造殺生的
罪業,這種行為實在是太愚笨了啊!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
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三是喪事祭祖不應該殺生:辦理喪事或是祭祀祖先,清明掃墓,都應該要戒殺,以增加過世的親
人祖先的冥福;若是殺生來祭拜,只是徒然的增加亡靈和祖先的罪業而已;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
有害處;所以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去做的;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
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四是婚禮不應該殺生:世人的婚禮,從相親、訂婚、到結婚,不知道要殺掉多少的生命啊!要知
道夫婦結婚是傳宗接代生兒育女的開始;在這個良辰美景吉祥喜慶的日子,但卻行凶事,用殺生來
宴客,這就已經種下了將來尋仇的惡因啊!也就是把殺機和仇恨,都聚集在閨門之內的行為啊!但
是這種行為,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替他哀傷歎息
啊!
第五是祈福不應該殺生:一般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用殺生來祭拜神明,希望能夠祈求神明的降福
和保佑;卻沒想到自己祭神的目的,就是要想免除死亡求得長生啊!現在殺牠的命來延我的命,大
大的違背了天理良心,實在是沒有比這件事情更嚴重的了!要知道「聰明正直之為神」,神怎麼會
有私心呢?這樣的祈福,不但不能夠延長壽命,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殺業啊!
第六是許願不應該殺生:要知道「平等為佛,正直為神」的道理,佛菩薩和神明,絕對不會接受賄
賂而降福給賄賂之人的道理啊!現在的人在神明面前許願,就宰殺生靈,這樣許的願,就叫做惡願
啊!縱然是如了願,而惡報卻在後頭等著呢!
第七是宴客不應該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聚會宴客的時候;縱然是用蔬食菜羹,也不妨礙主
人與客人之間的交往情誼和閒情逸緻啊!為什麼一定要拼命的宰殺牲畜,大吃大喝呢?要知道主人
和客人在廳堂上歡笑吃喝大快朵頤,而在廚房裡面被砍、被殺、被煎、被烤、被煮的牲畜,牠們在
那哀號哭泣,主人和客人卻是充耳不聞;那裡能夠體會那種在鍋子裡被烹煮的痛苦啊!
第八是謀生不應該殺生:世人為了生活的緣故,而從事殺生的行業,例如打獵、捕魚,或是從事屠
宰的行業來賺錢養家;要知道上天是不生沒有食祿的人啊!只要自己能夠擁有一樣技術,一種才
藝,都可以賺到錢吃飽飯,何苦一定要從事這種殺害生靈的惡業來養家活口呢?這樣不但是違背了
天理,而且是愈殺就愈窮啊!所以從事殺生行業而會富有的人,一百個人當中,也找不到一個人
啊!而且還種下了現世子女不孝和地獄的深因,得到來生的惡報,沒有比這個還嚴重了,為什麼不
肯改行另謀生計呢?
饋贈本來也是很好的禮貌,但是饋贈的禮物,卻是活的雞鴨魚蝦,這就已經觸動啟發了殺機啊!對
自己來講,則是為他人而殺生,而獨自的承受了這種的罪過;對被贈送的人而言,只不過是飽吃了
一頓,而雙方都沒有任何的功德;至於飼養金魚,所用的蟣蝦,則要以萬來計算的啊!而飼養白
鶴,所用的小魚,也是上千條的性命;這些都是殺業,不可以不注意啊!
以上所說的,只是略略的說了些大概而已,人們應當以此道理而推廣,則心中自然就會具有天覆地
載的度量了。
【嘉言】
黃魯直先生曾經做了一首偈頌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
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唐朝的仙人呂洞賓也說過一個偈子:「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
循環真道理。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故事一:
許真君是晉朝汝南人,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到母鹿不斷的
用舌頭去舔小鹿的傷口,似乎有著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許真君就用刀剖開母鹿的胸
腹,卻發現母鹿的肝腸寸斷,他大為感動而悔恨不已;於是就折毀弓箭,發誓永遠不再打獵了。許
真君後來被薦舉為孝廉,做旌陽縣的縣令,因為有感於晉朝的朝政紊亂,於是就棄官歸隱,追隨吳
猛學道;在晉孝武帝太康二年,於洪州西山得道成真;因為常常顯靈濟世,宋帝就追封他為神功妙
濟真君,簡稱為許真君,或是稱為許旌陽。
故事二:
有位商人任天一,為人貪利而殘忍。他每年都要到海州青口這個地方,買醃豬回來屠宰。有一次,
他用船載著醃豬,經過高郵六安溝閘的時候,夜間刮起了大風,船被風吹翻了,豬立刻就被打漁的
人給搶光跑散了。任天一則在岸邊暗自地叫苦,這時候船上的大桅桿,剛好倒了下來,壓在他的身
上,把任天一壓成了肉餅。
【再析】
要知道命中有財,到那裡都可以賺得到錢啊!何必去做殺生害命的行業呢?報應像任天一這種的商
人,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人們反省深思,不要為了謀生,反而卻走上了死路;至於被小偷強盜燒搶
劫掠,甚至被水淹死等等的事情,未必不是上天以殺他的身命,來報應他殺生的罪孽啊!
敬請延伸讀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7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0
忍作殘害。
【解釋】
忍心去作傷人害物的事情。
【分析】
這一句是專門就物命上來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了殘害物命的勾當。
要知道殘害物命是惡事裡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麼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會
沒有一絲毫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而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所以去掉殘
忍而存慈心,就是聖賢仙人諸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所在啊!
貪生怕死,愛戀自己的親人故舊,知道會疼痛,感覺會痛苦,這些貪戀和感覺,動物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啊!
但是人類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
啊!
現在看看人們辦一桌食物,不只是殺害一條的物命;例如斑鳩、鴿子、鵪鶉、麻雀,要殺掉十多條
的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
若是用蚌蛤、蝦子和蜆,做出一道菜或湯來,就要殺死一百多條的命啊!
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更是想盡了辦法,生吃活烤、開膛剖肚、剝皮刳殼、極盡殘忍之能事;
飽食一頓之後,則是洋洋得意;若是稍微的遲緩待慢,則發脾氣罵廚子;
所以只要冷靜的想想,實在是令人驚恐悲悼啊!
經上說:「一切動物沒有不畏懼刀砍杖擊的痛苦,也沒有不愛惜自己的壽命啊!」
所以王克殺羊的時候,羊卻奔向王克的客人,向客人跪拜求救;鄒生殺鹿的時候,鹿就跪下來哭
泣;
又例如沈內翰在江寧做通判的時候,廚子要殺羊,而刀子老是不見;後來才發現,刀子原來是被羊
銜走了,而且羊還把刀子藏在牆下面呢!
楊傑在做提刑的時候,曾經到阿育王山遊覽,白天睡覺的時候,夢到一百多位婦人來到他的面前,
好像在向他訴說什麼;他醒了之後,就秘密的走到廚房察看,才明白原來是蛤蜊托夢向他求救!由
此我們可以知道,動物也是如此的愛惜自己的生命,和人類沒有兩樣啊!
而人若是偶然的被湯火燙到,或是被刀針傷到,必定是呼天搶地的哭喊求救;
暫時的頭昏眼痛,便嚷著要去看醫生或是買藥,人是如此的愛惜身體,為何對於動物的生命,卻不
生憐憫愛惜之心,而任意的殘害他們,不惜跟他們結下怨仇造下殺業呢?
唉!在所有的惡業當中,惟有這個是最為慘痛啊!佛菩薩和諸天仙人,都勸戒我們不要殺生;要知
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及時地猛然省悟;因而在此詳細的說明,不可以宰
殺牲禽的種種道理,請求仁人君子,務要遵守力行!
第一是生日不應該殺生:詩經上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生我的日子,叫做母難日;所
以生日這天,固然應當要戒殺持齋,廣行善事,這樣可以使父母親增福延壽;若是雙親已經過世
了,也可以以此功德,使父母的亡靈早日獲得超昇,怎麼可以忘記生日這一天,是母親受難的日
子,而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欲,殺生食肉呢?這樣會拖累到雙親,也對自己不利啊!但是這件事情,
全世界的人大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苦流涕傷心啊!
第二是生孩子不應該殺生:凡是人若是沒有自己的孩子,則會感到悲傷;有了自己的孩子,則會感
到歡喜;並沒想到一切的禽獸,也都是愛牠們的孩子啊!現在為了要慶祝自己的孩子出生,而卻要
殺死禽獸牠們的孩子,這樣心能安嗎?而且嬰兒剛生下來,不為他積福求長壽,反而為他造殺生的
罪業,這種行為實在是太愚笨了啊!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
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三是喪事祭祖不應該殺生:辦理喪事或是祭祀祖先,清明掃墓,都應該要戒殺,以增加過世的親
人祖先的冥福;若是殺生來祭拜,只是徒然的增加亡靈和祖先的罪業而已;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
有害處;所以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去做的;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
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四是婚禮不應該殺生:世人的婚禮,從相親、訂婚、到結婚,不知道要殺掉多少的生命啊!要知
道夫婦結婚是傳宗接代生兒育女的開始;在這個良辰美景吉祥喜慶的日子,但卻行凶事,用殺生來
宴客,這就已經種下了將來尋仇的惡因啊!也就是把殺機和仇恨,都聚集在閨門之內的行為啊!但
是這種行為,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替他哀傷歎息
啊!
第五是祈福不應該殺生:一般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用殺生來祭拜神明,希望能夠祈求神明的降福
和保佑;卻沒想到自己祭神的目的,就是要想免除死亡求得長生啊!現在殺牠的命來延我的命,大
大的違背了天理良心,實在是沒有比這件事情更嚴重的了!要知道「聰明正直之為神」,神怎麼會
有私心呢?這樣的祈福,不但不能夠延長壽命,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殺業啊!
第六是許願不應該殺生:要知道「平等為佛,正直為神」的道理,佛菩薩和神明,絕對不會接受賄
賂而降福給賄賂之人的道理啊!現在的人在神明面前許願,就宰殺生靈,這樣許的願,就叫做惡願
啊!縱然是如了願,而惡報卻在後頭等著呢!
第七是宴客不應該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聚會宴客的時候;縱然是用蔬食菜羹,也不妨礙主
人與客人之間的交往情誼和閒情逸緻啊!為什麼一定要拼命的宰殺牲畜,大吃大喝呢?要知道主人
和客人在廳堂上歡笑吃喝大快朵頤,而在廚房裡面被砍、被殺、被煎、被烤、被煮的牲畜,牠們在
那哀號哭泣,主人和客人卻是充耳不聞;那裡能夠體會那種在鍋子裡被烹煮的痛苦啊!
第八是謀生不應該殺生:世人為了生活的緣故,而從事殺生的行業,例如打獵、捕魚,或是從事屠
宰的行業來賺錢養家;要知道上天是不生沒有食祿的人啊!只要自己能夠擁有一樣技術,一種才
藝,都可以賺到錢吃飽飯,何苦一定要從事這種殺害生靈的惡業來養家活口呢?這樣不但是違背了
天理,而且是愈殺就愈窮啊!所以從事殺生行業而會富有的人,一百個人當中,也找不到一個人
啊!而且還種下了現世子女不孝和地獄的深因,得到來生的惡報,沒有比這個還嚴重了,為什麼不
肯改行另謀生計呢?
饋贈本來也是很好的禮貌,但是饋贈的禮物,卻是活的雞鴨魚蝦,這就已經觸動啟發了殺機啊!對
自己來講,則是為他人而殺生,而獨自的承受了這種的罪過;對被贈送的人而言,只不過是飽吃了
一頓,而雙方都沒有任何的功德;至於飼養金魚,所用的蟣蝦,則要以萬來計算的啊!而飼養白
鶴,所用的小魚,也是上千條的性命;這些都是殺業,不可以不注意啊!
以上所說的,只是略略的說了些大概而已,人們應當以此道理而推廣,則心中自然就會具有天覆地
載的度量了。
【嘉言】
黃魯直先生曾經做了一首偈頌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
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唐朝的仙人呂洞賓也說過一個偈子:「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
循環真道理。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故事一:
許真君是晉朝汝南人,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到母鹿不斷的
用舌頭去舔小鹿的傷口,似乎有著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許真君就用刀剖開母鹿的胸
腹,卻發現母鹿的肝腸寸斷,他大為感動而悔恨不已;於是就折毀弓箭,發誓永遠不再打獵了。許
真君後來被薦舉為孝廉,做旌陽縣的縣令,因為有感於晉朝的朝政紊亂,於是就棄官歸隱,追隨吳
猛學道;在晉孝武帝太康二年,於洪州西山得道成真;因為常常顯靈濟世,宋帝就追封他為神功妙
濟真君,簡稱為許真君,或是稱為許旌陽。
故事二:
有位商人任天一,為人貪利而殘忍。他每年都要到海州青口這個地方,買醃豬回來屠宰。有一次,
他用船載著醃豬,經過高郵六安溝閘的時候,夜間刮起了大風,船被風吹翻了,豬立刻就被打漁的
人給搶光跑散了。任天一則在岸邊暗自地叫苦,這時候船上的大桅桿,剛好倒了下來,壓在他的身
上,把任天一壓成了肉餅。
【再析】
要知道命中有財,到那裡都可以賺得到錢啊!何必去做殺生害命的行業呢?報應像任天一這種的商
人,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人們反省深思,不要為了謀生,反而卻走上了死路;至於被小偷強盜燒搶
劫掠,甚至被水淹死等等的事情,未必不是上天以殺他的身命,來報應他殺生的罪孽啊!
敬請延伸讀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7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0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死亦及之」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解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分析】
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太上列舉作惡召禍的細目;
這兩句話是作惡的總綱領,也是做惡之人的起頭,
和前面所說的「是道則進」兩句,正好相反。
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規矩禮法來作為隄防;隄防若是築的不夠堅固,最後必定崩
潰,水就會到處的奔騰流竄,泛濫成災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控制的話,則必定會肆無忌
憚,違法亂紀,天下大亂啊!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欲,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
也不可以忘記禮法規矩啊!」又說:「駿馬向前奔騰,而不敢隨意的亂跑,主要的是因為有繩在
控制它啊!小人雖然蠻橫不講道理,而又不敢過分的放縱肆無忌憚,就是因為有刑罰法律的制裁和
約束啊!而我們的意識,不敢隨便的起心動念到處攀緣,就是因為心中有了覺照的功夫;所以一個
人的內心,若是沒有了覺照的能力,就像駿馬沒有了繩的控制,小人沒有了刑法的嚇阻一樣;那
將如何能夠斷除內心的貪慾,對治心中的妄想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8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解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分析】
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太上列舉作惡召禍的細目;
這兩句話是作惡的總綱領,也是做惡之人的起頭,
和前面所說的「是道則進」兩句,正好相反。
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規矩禮法來作為隄防;隄防若是築的不夠堅固,最後必定崩
潰,水就會到處的奔騰流竄,泛濫成災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控制的話,則必定會肆無忌
憚,違法亂紀,天下大亂啊!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欲,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
也不可以忘記禮法規矩啊!」又說:「駿馬向前奔騰,而不敢隨意的亂跑,主要的是因為有繩在
控制它啊!小人雖然蠻橫不講道理,而又不敢過分的放縱肆無忌憚,就是因為有刑罰法律的制裁和
約束啊!而我們的意識,不敢隨便的起心動念到處攀緣,就是因為心中有了覺照的功夫;所以一個
人的內心,若是沒有了覺照的能力,就像駿馬沒有了繩的控制,小人沒有了刑法的嚇阻一樣;那
將如何能夠斷除內心的貪慾,對治心中的妄想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8
鑽木取火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釋】
使善人所作的事業,必定會成功,而且永垂不朽;並且還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
【分析】
世間沒有做不成功的事,天下也都是可以去做的人啊!惟有以真實的心來行善;則人事既然合了天
心,而天意豈會違背了人願,自然就會默默的幫助善人,沒有行不通做不成的善事啊!
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專門講求仙的道理,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中國的禪宗六祖慧能
大師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三教的聖人,為何所講的幾乎都是如出一轍啊!神仙可以希
冀,佛也可以修成,堯舜也是可以做到的啊!何況是求世間的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有什麼
求不到的呢?這也只是看這個求的人有沒有認真的去做啊!
佛在遺教經說:「你們比丘,應當要勤奮精進,也就沒有什麼難事了啊!譬如細水不斷的流,經過
了很長的時間,就能夠穿透堅硬的石頭;若是行者的心,經常的懈怠停止;譬如鑽木取火,還沒有
鑽熱木頭,就停止鑽木跑去休息;雖然想要得到火,那是不可能的啊!」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
「世間的一技一藝,在開始學的時候,好像非常的困難,似乎是萬萬不可能學成功;因而也就停置
下來不學了,那麼這樣就永遠的學不成功了。所以在最初的時候,貴在有堅定不疑的心;雖然是有
決心、不懷疑;但是卻優游遲緩,不認真的去學,那也是學不成的啊!
其次是,貴在有精進勇猛的心。雖然是精進,或是因為得到些小的成就,就感到滿足了;或是因為
時間太久而疲倦了,或是遇到了順境而迷惑顛倒了,或是遭逢到逆境而墮落了,那也是不能成功
啊!
再其次,要貴在有貞常永固不退轉的心,這才叫做真正有心的丈夫啊!人要能夠如此的存心,那還
有什麼事情辦不成呢?大家應該要自我勉勵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6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釋】
使善人所作的事業,必定會成功,而且永垂不朽;並且還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
【分析】
世間沒有做不成功的事,天下也都是可以去做的人啊!惟有以真實的心來行善;則人事既然合了天
心,而天意豈會違背了人願,自然就會默默的幫助善人,沒有行不通做不成的善事啊!
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專門講求仙的道理,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中國的禪宗六祖慧能
大師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三教的聖人,為何所講的幾乎都是如出一轍啊!神仙可以希
冀,佛也可以修成,堯舜也是可以做到的啊!何況是求世間的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有什麼
求不到的呢?這也只是看這個求的人有沒有認真的去做啊!
佛在遺教經說:「你們比丘,應當要勤奮精進,也就沒有什麼難事了啊!譬如細水不斷的流,經過
了很長的時間,就能夠穿透堅硬的石頭;若是行者的心,經常的懈怠停止;譬如鑽木取火,還沒有
鑽熱木頭,就停止鑽木跑去休息;雖然想要得到火,那是不可能的啊!」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
「世間的一技一藝,在開始學的時候,好像非常的困難,似乎是萬萬不可能學成功;因而也就停置
下來不學了,那麼這樣就永遠的學不成功了。所以在最初的時候,貴在有堅定不疑的心;雖然是有
決心、不懷疑;但是卻優游遲緩,不認真的去學,那也是學不成的啊!
其次是,貴在有精進勇猛的心。雖然是精進,或是因為得到些小的成就,就感到滿足了;或是因為
時間太久而疲倦了,或是遇到了順境而迷惑顛倒了,或是遭逢到逆境而墮落了,那也是不能成功
啊!
再其次,要貴在有貞常永固不退轉的心,這才叫做真正有心的丈夫啊!人要能夠如此的存心,那還
有什麼事情辦不成呢?大家應該要自我勉勵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6
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故事二: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
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
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
鄒子尹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
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
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
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
不是記在「名」字下面,
就是記在「利」字下面,
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後復甦,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
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
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
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
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
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
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
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
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
才為他解釋說明。
因此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為而為而無所不為,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
善。
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眾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
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
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
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麼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
能不害怕嗎?」
這裡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
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4
故事二: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
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
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
鄒子尹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
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
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
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
不是記在「名」字下面,
就是記在「利」字下面,
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後復甦,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
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
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
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
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
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
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
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
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
才為他解釋說明。
因此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為而為而無所不為,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
善。
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眾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
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三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三等的善了。
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為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
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麼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
能不害怕嗎?」
這裡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
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4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後悔。
【分析】
施給他人恩惠,若是還希求他報答,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還沒有忘記啊!
送給他人財物之後,又覺得後悔,這就是自己的吝嗇之心,還沒有化掉啊!
要知道貪心而且吝嗇,這是君子所不為。
金剛經說:「菩薩對於各種的人事物,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
又說:「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
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布施的
人,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
這就叫做三輪體空,
也叫做一心清淨。
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
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
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
啊!至於追悔這兩個字,尤其是人生的聖凡關鍵所在;所做的惡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
的惡念,也就漸漸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
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後,還會後悔,那麼還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贈與,來得較為妥當啊!
布施可分為三種,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
以種種的方便,來勸化教導別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
財施,就是用錢財來布施救濟他人;
心施,就是沒有錢財布施去濟助窮困,但是心中卻是同情對方的苦痛,
想要幫助卻沒有能力幫助,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
故事一:
隋朝人李士謙,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
重用,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家庭也逐漸的富有,他就拿出幾千石的粟米,借給鄉人;若是碰到荒
年欠收的時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當場就把借據燒掉,並且對他們說:「你們欠我的已
經還完了,沒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種子,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因此而救活了許
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
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叫什麼陰德呢?」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說:
「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要使你後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
故事二: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有一次派他的兒子堯夫回到家鄉蘇州,去取回五百斛的麥子,
堯夫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石曼卿,石曼卿向堯夫說:「我沒有錢辦喪事啊!」
堯夫聽了之後,就立刻把五百斛的麥子,連同運麥的船,全都送給了石曼卿。
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說,范仲淹就問堯夫:「你這次返鄉有沒有遇到老朋友啊?」堯夫回答說:
「我遇到了石曼卿,他窮得沒錢辦喪事啊!」范仲淹說:「你為什麼不把麥子和運麥的船送給他
呢?」堯夫說:「爹,我已經把麥子和船全都送給石曼卿了!」
【再析】
由此可知,范仲淹父子同心,是如此的好善布施;
那裡像現在的人,只會對富貴的人表現恭敬的樣子,盡做些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肯周濟貧苦,做
些雪中送炭的善事。即使是有些人肯略略的布施些財物,但是有沒有布施不求回報,布施以後也不
後悔的人呢?
故事三:
于鐵樵先生說:「禽獸尚且知道報恩報德,那有生為人而卻不懂得感恩圖報的道理呢?還有令人最
感到難堪的就是「德色」了,也就是幫助別人,臉上卻露出一付要求他人回報的樣子。如果「德
色」一露出來,
那麼受我幫助受我恩惠的人,心中就會覺得慚愧不安;
等到他心中的慚愧不安化掉了,接著就會生起了怨恨之心啊!
從前有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這個被救的人漸漸的富裕,而這位官吏卻逐漸的變窮了。
這位官吏偶然經過了被救人的家,這家人就全家出來拜謝,並且留他在家裡吃飯喝酒殷勤的招待,
態度十分的恭敬。
這位官吏酒酣耳熱之後,就說了大話,他說:『你若不是我從前出力迎救你,你早就死了啊!你今
天怎麼可能會有妻子兒女婢女僕人和房屋財產呢?今天你有錢而我反而變窮了,這是什麼道理
啊!』說完了,當天晚上就睡在他的家裡。這個人就暗自的算計說道:『此人希望我回報他的心也
太過分了啊!我就是報答他,也不能夠滿他的意;若是不報答他,那麼我就快要有災禍了啊!不如
趁著他睡著了,把他殺了。』於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
【再析】
唉!救人弄到最後反而被自己所救的人給殺了,這裡面固然是有很深很深的因果;
然而這個被救的人,將來會遭到什麼樣凶惡的報應,和這位官吏命中應當凶死的道理,在此姑且擱
置不論;
所以要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要警惕那些布施恩惠,而卻要希求回報的人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3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後悔。
【分析】
施給他人恩惠,若是還希求他報答,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還沒有忘記啊!
送給他人財物之後,又覺得後悔,這就是自己的吝嗇之心,還沒有化掉啊!
要知道貪心而且吝嗇,這是君子所不為。
金剛經說:「菩薩對於各種的人事物,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
又說:「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
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布施的
人,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
這就叫做三輪體空,
也叫做一心清淨。
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
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
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
啊!至於追悔這兩個字,尤其是人生的聖凡關鍵所在;所做的惡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
的惡念,也就漸漸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
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後,還會後悔,那麼還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贈與,來得較為妥當啊!
布施可分為三種,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
以種種的方便,來勸化教導別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
財施,就是用錢財來布施救濟他人;
心施,就是沒有錢財布施去濟助窮困,但是心中卻是同情對方的苦痛,
想要幫助卻沒有能力幫助,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
故事一:
隋朝人李士謙,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
重用,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家庭也逐漸的富有,他就拿出幾千石的粟米,借給鄉人;若是碰到荒
年欠收的時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當場就把借據燒掉,並且對他們說:「你們欠我的已
經還完了,沒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種子,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因此而救活了許
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
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叫什麼陰德呢?」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說:
「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要使你後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
故事二: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有一次派他的兒子堯夫回到家鄉蘇州,去取回五百斛的麥子,
堯夫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石曼卿,石曼卿向堯夫說:「我沒有錢辦喪事啊!」
堯夫聽了之後,就立刻把五百斛的麥子,連同運麥的船,全都送給了石曼卿。
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說,范仲淹就問堯夫:「你這次返鄉有沒有遇到老朋友啊?」堯夫回答說:
「我遇到了石曼卿,他窮得沒錢辦喪事啊!」范仲淹說:「你為什麼不把麥子和運麥的船送給他
呢?」堯夫說:「爹,我已經把麥子和船全都送給石曼卿了!」
【再析】
由此可知,范仲淹父子同心,是如此的好善布施;
那裡像現在的人,只會對富貴的人表現恭敬的樣子,盡做些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肯周濟貧苦,做
些雪中送炭的善事。即使是有些人肯略略的布施些財物,但是有沒有布施不求回報,布施以後也不
後悔的人呢?
故事三:
于鐵樵先生說:「禽獸尚且知道報恩報德,那有生為人而卻不懂得感恩圖報的道理呢?還有令人最
感到難堪的就是「德色」了,也就是幫助別人,臉上卻露出一付要求他人回報的樣子。如果「德
色」一露出來,
那麼受我幫助受我恩惠的人,心中就會覺得慚愧不安;
等到他心中的慚愧不安化掉了,接著就會生起了怨恨之心啊!
從前有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這個被救的人漸漸的富裕,而這位官吏卻逐漸的變窮了。
這位官吏偶然經過了被救人的家,這家人就全家出來拜謝,並且留他在家裡吃飯喝酒殷勤的招待,
態度十分的恭敬。
這位官吏酒酣耳熱之後,就說了大話,他說:『你若不是我從前出力迎救你,你早就死了啊!你今
天怎麼可能會有妻子兒女婢女僕人和房屋財產呢?今天你有錢而我反而變窮了,這是什麼道理
啊!』說完了,當天晚上就睡在他的家裡。這個人就暗自的算計說道:『此人希望我回報他的心也
太過分了啊!我就是報答他,也不能夠滿他的意;若是不報答他,那麼我就快要有災禍了啊!不如
趁著他睡著了,把他殺了。』於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
【再析】
唉!救人弄到最後反而被自己所救的人給殺了,這裡面固然是有很深很深的因果;
然而這個被救的人,將來會遭到什麼樣凶惡的報應,和這位官吏命中應當凶死的道理,在此姑且擱
置不論;
所以要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要警惕那些布施恩惠,而卻要希求回報的人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3
忍辱故事---忍為眾妙之門!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忍辱故事
故事一:
宋朝的名臣富弼,訓誨他的子弟說:
「忍這個字,實在是微妙極了啊!
一個人若是能夠清廉節儉之外,
更加上這個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啊!」
富弼在少年的時候,有人在罵他,旁邊的人就跟富弼說:「喂!有人在罵你啊!」
富弼回答說:「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吧!」旁人又說:「他是指名道姓的在罵你啊!」
富弼則說:「天下之大,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他不是在罵我啊!」
罵富弼的人聽到之後,感到十分的慚愧。
【再析】
顏光衷先生說:
「忍這個字最難了啊!一個人能夠忍,那麼這個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
但是到了他不能夠再忍的時候,已經是他心中的驕慢習氣滿溢出來了啊!」
從前有首詩說到:「少年胯下安無忤,老父圯邊愕不平;人生若非觀歲暮,淮陰何必減文成。」
這首詩說得實在是好極了。漢朝的大將韓信,在他少年的時候,能夠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他後
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被漢高祖封為齊王;
但是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就顯得躊躇滿志,不能夠再忍了,
結果因為羞辱了絳侯(周勃)、樊噲而被殺;這就像是飲酒一樣,飲到了滿量,自然就不夠能再增
加了啊!
故事二:
從前江陰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與客人下棋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狂奔而
來,對他說:「姓夏的,我只不過是欠你家利息二兩的銀子,你為什麼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來逼我
還錢!」
夏先生還沒來得及回答,這個人又破口大罵;並且還把桌子推翻,棋子落得滿地。
夏先生就笑著說道:「你來我家告訴我這件事情的目的,不就是要想免除這二兩銀子的利息嗎?」
於是就拿起筆來,寫了免除二兩銀子利息的字據,這個人拿了字據,就急忙的道謝離去。
夏先生的客人親眼目睹了這一幕,非常佩服的讚歎道:「夏先生,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夏先
生說:
「忍為眾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
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到了荊棘中;
這個時候,也只能夠慢慢的走,緩緩地把擋在身前的荊棘解開而已,
那些荊棘又怎麼能夠使我發怒呢?
又像是虛舟在撞我,飄瓦在打我;我若是能夠不動心,那麼這個怨氣便可以解開了啊!
況且這個人的面貌凶狠,言語激烈,他必定是有備而來的呀!我恐怕激怒了他,會產生意外的變
化,所以乾脆就寬免了他的利息錢。」到了這天的晚上,傳來了消息說,這個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廁
所裡面。細問原因才知道,這個人因為被逼債逼得沒有辦法走頭無路,所以才事先服了毒,來到夏
先生的家中,想要企圖詐騙;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厚,免除了他的利息,也就不忍心詐騙害夏先
生,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趕回家中,在廁所裡找糞青來解毒;然而為時已晚,這時候毒藥的藥性已經
暴發出來,而來不及解毒了啊!夏先生聽了之後,就對天拜謝,人人因此都對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
服。
【再析】
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那個節骨眼的關鍵時刻,怎麼能夠穩得住忍得
住啊!
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守住富貴的要訣,也是要懂得學會吃虧啊!
故事三:
涅槃經上說:從前有一個人,讚歎佛的相貌為大福德相;
有人就問他:「何以見得呢?」
他說:「佛陀正值壯年,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心中沒有絲毫的火性,
被人打也不生瞋恨心,
被人罵也不會發怒,
這不是大福德相,那又是什麼呢?」
【再析】
今人若是能夠在橫逆當前的時候,
說:「唉!他是來成就我的福德相啊!
我應該感到非常的榮幸才對啊!」
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在我能夠報復他,而卻不與他計較,那麼他也將被我的寬厚包容所感化而覺悟
了啊!
【嘉言】
鄭暄說:
「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
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
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
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1
忍辱故事
故事一:
宋朝的名臣富弼,訓誨他的子弟說:
「忍這個字,實在是微妙極了啊!
一個人若是能夠清廉節儉之外,
更加上這個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啊!」
富弼在少年的時候,有人在罵他,旁邊的人就跟富弼說:「喂!有人在罵你啊!」
富弼回答說:「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吧!」旁人又說:「他是指名道姓的在罵你啊!」
富弼則說:「天下之大,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他不是在罵我啊!」
罵富弼的人聽到之後,感到十分的慚愧。
【再析】
顏光衷先生說:
「忍這個字最難了啊!一個人能夠忍,那麼這個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
但是到了他不能夠再忍的時候,已經是他心中的驕慢習氣滿溢出來了啊!」
從前有首詩說到:「少年胯下安無忤,老父圯邊愕不平;人生若非觀歲暮,淮陰何必減文成。」
這首詩說得實在是好極了。漢朝的大將韓信,在他少年的時候,能夠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他後
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被漢高祖封為齊王;
但是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就顯得躊躇滿志,不能夠再忍了,
結果因為羞辱了絳侯(周勃)、樊噲而被殺;這就像是飲酒一樣,飲到了滿量,自然就不夠能再增
加了啊!
故事二:
從前江陰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與客人下棋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狂奔而
來,對他說:「姓夏的,我只不過是欠你家利息二兩的銀子,你為什麼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來逼我
還錢!」
夏先生還沒來得及回答,這個人又破口大罵;並且還把桌子推翻,棋子落得滿地。
夏先生就笑著說道:「你來我家告訴我這件事情的目的,不就是要想免除這二兩銀子的利息嗎?」
於是就拿起筆來,寫了免除二兩銀子利息的字據,這個人拿了字據,就急忙的道謝離去。
夏先生的客人親眼目睹了這一幕,非常佩服的讚歎道:「夏先生,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夏先
生說:
「忍為眾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
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到了荊棘中;
這個時候,也只能夠慢慢的走,緩緩地把擋在身前的荊棘解開而已,
那些荊棘又怎麼能夠使我發怒呢?
又像是虛舟在撞我,飄瓦在打我;我若是能夠不動心,那麼這個怨氣便可以解開了啊!
況且這個人的面貌凶狠,言語激烈,他必定是有備而來的呀!我恐怕激怒了他,會產生意外的變
化,所以乾脆就寬免了他的利息錢。」到了這天的晚上,傳來了消息說,這個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廁
所裡面。細問原因才知道,這個人因為被逼債逼得沒有辦法走頭無路,所以才事先服了毒,來到夏
先生的家中,想要企圖詐騙;因為感謝夏先生的寬厚,免除了他的利息,也就不忍心詐騙害夏先
生,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趕回家中,在廁所裡找糞青來解毒;然而為時已晚,這時候毒藥的藥性已經
暴發出來,而來不及解毒了啊!夏先生聽了之後,就對天拜謝,人人因此都對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
服。
【再析】
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那個節骨眼的關鍵時刻,怎麼能夠穩得住忍得
住啊!
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守住富貴的要訣,也是要懂得學會吃虧啊!
故事三:
涅槃經上說:從前有一個人,讚歎佛的相貌為大福德相;
有人就問他:「何以見得呢?」
他說:「佛陀正值壯年,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心中沒有絲毫的火性,
被人打也不生瞋恨心,
被人罵也不會發怒,
這不是大福德相,那又是什麼呢?」
【再析】
今人若是能夠在橫逆當前的時候,
說:「唉!他是來成就我的福德相啊!
我應該感到非常的榮幸才對啊!」
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在我能夠報復他,而卻不與他計較,那麼他也將被我的寬厚包容所感化而覺悟
了啊!
【嘉言】
鄭暄說:
「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
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
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
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1
受辱不怨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受辱不怨。
【解釋】
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淺,不能夠感動他人;因此更應該要積德
累功,決不會去怨恨別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別人的侮辱,惟有當下自問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呢?
如果是的話,那麼別人的侮辱是理所當然的,我應該要接受啊!
如果是錯在別人,那麼這個侮辱就不應該了;
縱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於是沒有侮辱啊!
不但是不應當怨恨,也實在是無可怨恨啊!
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夠忍耐小恥小忿,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
胸狹窄、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夠了解的道理啊!
明朝顏茂猷先生,是浙江省平湖縣人,曾經教戒他的子弟說:「凡是沒有經歷過從事忍耐功夫磨練
的人,絕對不會知道,忍這個字有多麼的困難啊!
若不是心中善惡的兩個念頭在交戰,也絕對不會體會到,忍這個字是多麼的奧妙啊!
一個人若不能夠忍辱耐苦,
縱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沒有了,
被人一折,也就墮下來了;
所以孟子說:『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來承擔,必定先要鍛練他的心志,使他學習磨練動心忍性
的功夫』,
這正是要人人都能夠參透這一關啊!
大約來講:
布施救濟別人,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瞋恨;
為別人打算,則不必避開別人的怨恨責難;
任事的人,必須要能夠任怨,
從事勸導教化的工作,也不要避開別人的譏諷批評。
有心寬厚待人,或是會遭到他人的譏笑侮辱;
這些種種的橫逆,也都會跟隨著善心善行而來;
若是不能夠明白個中的道理,那就不是一個真正能夠行善的人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1
受辱不怨。
【解釋】
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淺,不能夠感動他人;因此更應該要積德
累功,決不會去怨恨別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別人的侮辱,惟有當下自問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呢?
如果是的話,那麼別人的侮辱是理所當然的,我應該要接受啊!
如果是錯在別人,那麼這個侮辱就不應該了;
縱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於是沒有侮辱啊!
不但是不應當怨恨,也實在是無可怨恨啊!
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夠忍耐小恥小忿,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
胸狹窄、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夠了解的道理啊!
明朝顏茂猷先生,是浙江省平湖縣人,曾經教戒他的子弟說:「凡是沒有經歷過從事忍耐功夫磨練
的人,絕對不會知道,忍這個字有多麼的困難啊!
若不是心中善惡的兩個念頭在交戰,也絕對不會體會到,忍這個字是多麼的奧妙啊!
一個人若不能夠忍辱耐苦,
縱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沒有了,
被人一折,也就墮下來了;
所以孟子說:『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來承擔,必定先要鍛練他的心志,使他學習磨練動心忍性
的功夫』,
這正是要人人都能夠參透這一關啊!
大約來講:
布施救濟別人,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瞋恨;
為別人打算,則不必避開別人的怨恨責難;
任事的人,必須要能夠任怨,
從事勸導教化的工作,也不要避開別人的譏諷批評。
有心寬厚待人,或是會遭到他人的譏笑侮辱;
這些種種的橫逆,也都會跟隨著善心善行而來;
若是不能夠明白個中的道理,那就不是一個真正能夠行善的人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1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解釋】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為他極力的隱瞞;
不要衒耀自己的長處,更要韜光養晦,
涵養自己的德性。
【分析】
聽到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像我們聽到了父母的名稱,耳朵雖然可以聽聞,嘴巴卻是不可以說出來
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說出來,而耳朵也可以不去聽聞,那麼不就更好了嗎!要知道那一個人沒
有缺點呢?如果把別人的缺點彰揚出來,則不免就會傳播出去,減損了他人的聲望,而又墮落了他
人的操持,這種的罪過,究竟是誰該負責呢?
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是絕對不做這種事情的啊!
自己的優點長處,就應該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樣,把他的錢財都深藏不露;如果將錢財露出來,就會
有危險啊!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定會有他的長處和優點;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韜光養晦,涵養德性,這樣日新又新,然後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
老子說:「有盛德的人,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往往就像笨笨的樣子。」
子思在中庸也講:「君子的為人之道,外表不顯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顯
起來。」
這些聖人的訓誨,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因此我們都應當要仔細的好好的反省啊!
故事一: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會進行到一半,蠟燭突然熄滅了;有位臣子喝醉了,
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莊王愛妾的衣服,趁機吃豆腐;莊王的愛妾,立即就把這位臣子的帽帶拉斷
做為証據;並且向楚莊王報告,莊王聽了之後就說:「我賜宴群臣的目的,就是希望臣子們都能夠
喝的盡興;現在有人喝醉了,犯了過失,如果要我突顯愛妾的節操,而彰顯了臣子的過失,這種的
事情,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啊!」於是莊王就命令左右的侍者,不准點火;並且傳話:「與寡人飲
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帶拉斷,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沒有盡興啊!」群臣聽了楚莊王的話以後,全都
把帽帶給拉斷了,也就盡歡而散了。後來楚莊王與晉國軍隊作戰的時候,被晉軍團團的圍困住,戰
況激烈,十分的危急;這時候,莊王看見一個勇士毫不怕死,拼命的向前和晉軍作戰,因此而解除
了莊王被困的危機;楚莊王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裡喝醉之後,被自己的愛妾拉
斷帽帶的那位臣子蔣雄啊!
【嘉言】
張拱辰先生說:
「毋輕棄人之善,毋輕信人之言;
毋輕快人之意,毋輕談人之短。」
這些都是忠厚自持的方法,
而彰顯別人的短處,尤其是刻薄奸險的根本。
故事二:
宋朝的歐陽修,文章寫得非常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
可是他對待客人,總是多談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談及文章。
而蔡襄則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對待客人,也是多談文章,而不談及政事。
這兩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於韜光養晦,不會在別人的面前,衒耀自己的長處,
所以在歷史上都能夠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極其顯貴的地位。
故事三:
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這四位名士,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初四傑,這四
個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們四個人的才華蓋世,而且年紀又輕,將來從政
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顯貴的地位。
可是裴行儉見到了他們四個人卻說:「讀書人以後能不能夠發達久遠,鴻圖大展;應該是先要看他
有沒有寬宏的器識,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們四個人,文章雖然好,但是多顯得浮躁淺薄,
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不是享有爵祿福報的根器啊!楊炯這個人還稍微顯得沈靜收斂一些,他能
夠善終,就算是十分的幸運了啊!」後來這四個人的命運,果然如裴行儉所說的一樣。盧照鄰、王
勃、駱賓王三個人都是早死,只有楊炯活的比較久些。
【結語】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才能不如學術,氣節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誼。
從前的人,早就把這種道理說的很清楚了,
所以衒耀自己的長處,是君子所不為的啊!
尤其是現代人,常常把「值得驕傲」這句話掛在嘴邊,大家聽了也習以為常,並且不認為是錯的;
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惟有謙虛的人,才能夠真正的享有福報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8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解釋】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為他極力的隱瞞;
不要衒耀自己的長處,更要韜光養晦,
涵養自己的德性。
【分析】
聽到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像我們聽到了父母的名稱,耳朵雖然可以聽聞,嘴巴卻是不可以說出來
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說出來,而耳朵也可以不去聽聞,那麼不就更好了嗎!要知道那一個人沒
有缺點呢?如果把別人的缺點彰揚出來,則不免就會傳播出去,減損了他人的聲望,而又墮落了他
人的操持,這種的罪過,究竟是誰該負責呢?
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是絕對不做這種事情的啊!
自己的優點長處,就應該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樣,把他的錢財都深藏不露;如果將錢財露出來,就會
有危險啊!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定會有他的長處和優點;
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韜光養晦,涵養德性,這樣日新又新,然後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
老子說:「有盛德的人,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往往就像笨笨的樣子。」
子思在中庸也講:「君子的為人之道,外表不顯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顯
起來。」
這些聖人的訓誨,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因此我們都應當要仔細的好好的反省啊!
故事一: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會進行到一半,蠟燭突然熄滅了;有位臣子喝醉了,
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莊王愛妾的衣服,趁機吃豆腐;莊王的愛妾,立即就把這位臣子的帽帶拉斷
做為証據;並且向楚莊王報告,莊王聽了之後就說:「我賜宴群臣的目的,就是希望臣子們都能夠
喝的盡興;現在有人喝醉了,犯了過失,如果要我突顯愛妾的節操,而彰顯了臣子的過失,這種的
事情,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啊!」於是莊王就命令左右的侍者,不准點火;並且傳話:「與寡人飲
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帶拉斷,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沒有盡興啊!」群臣聽了楚莊王的話以後,全都
把帽帶給拉斷了,也就盡歡而散了。後來楚莊王與晉國軍隊作戰的時候,被晉軍團團的圍困住,戰
況激烈,十分的危急;這時候,莊王看見一個勇士毫不怕死,拼命的向前和晉軍作戰,因此而解除
了莊王被困的危機;楚莊王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裡喝醉之後,被自己的愛妾拉
斷帽帶的那位臣子蔣雄啊!
【嘉言】
張拱辰先生說:
「毋輕棄人之善,毋輕信人之言;
毋輕快人之意,毋輕談人之短。」
這些都是忠厚自持的方法,
而彰顯別人的短處,尤其是刻薄奸險的根本。
故事二:
宋朝的歐陽修,文章寫得非常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
可是他對待客人,總是多談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談及文章。
而蔡襄則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對待客人,也是多談文章,而不談及政事。
這兩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於韜光養晦,不會在別人的面前,衒耀自己的長處,
所以在歷史上都能夠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極其顯貴的地位。
故事三:
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這四位名士,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初四傑,這四
個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們四個人的才華蓋世,而且年紀又輕,將來從政
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顯貴的地位。
可是裴行儉見到了他們四個人卻說:「讀書人以後能不能夠發達久遠,鴻圖大展;應該是先要看他
有沒有寬宏的器識,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們四個人,文章雖然好,但是多顯得浮躁淺薄,
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不是享有爵祿福報的根器啊!楊炯這個人還稍微顯得沈靜收斂一些,他能
夠善終,就算是十分的幸運了啊!」後來這四個人的命運,果然如裴行儉所說的一樣。盧照鄰、王
勃、駱賓王三個人都是早死,只有楊炯活的比較久些。
【結語】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才能不如學術,氣節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誼。
從前的人,早就把這種道理說的很清楚了,
所以衒耀自己的長處,是君子所不為的啊!
尤其是現代人,常常把「值得驕傲」這句話掛在嘴邊,大家聽了也習以為常,並且不認為是錯的;
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惟有謙虛的人,才能夠真正的享有福報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8
蓮池大師:虛空一樣如如不動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說:
「人對於這個世間財色名利境界的誘惑,每個人對於抵擋這種誘惑的定力多不一樣,現在我就用比
喻來加以說明。
譬如這裡有堆火,火的旁邊放著五種不同的東西。
第一種東西像是乾草一樣,才碰到了火,就燒起來了。
第二種東西像木頭一樣,只要用風吹它一下,也就著火燒起來了。
第三種像鐵一樣,燒不動,但是燒久了,也就熔化了。
第四種像水一樣,不但不能燒,反而能夠把火給滅掉;
但是如果把水放進鍋子裡煮,還是會被火給燒開了啊!
第五種東西就像虛空一樣,要知道虛空中無物可燒,
任火怎麼的燒,它還是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啊!
而且火燒著燒著,燒久了也就自己熄滅了啊!」
所以要使心平等的人,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7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說:
「人對於這個世間財色名利境界的誘惑,每個人對於抵擋這種誘惑的定力多不一樣,現在我就用比
喻來加以說明。
譬如這裡有堆火,火的旁邊放著五種不同的東西。
第一種東西像是乾草一樣,才碰到了火,就燒起來了。
第二種東西像木頭一樣,只要用風吹它一下,也就著火燒起來了。
第三種像鐵一樣,燒不動,但是燒久了,也就熔化了。
第四種像水一樣,不但不能燒,反而能夠把火給滅掉;
但是如果把水放進鍋子裡煮,還是會被火給燒開了啊!
第五種東西就像虛空一樣,要知道虛空中無物可燒,
任火怎麼的燒,它還是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啊!
而且火燒著燒著,燒久了也就自己熄滅了啊!」
所以要使心平等的人,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7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陷害別人和讚嘆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藥,死喪則急需要殮葬,飢寒則急需要衣食等
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
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種的功德,上可以資薦祖先,下可以
福蔭兒孫;
要知道:
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
陷害別人和讚嘆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
所以說寧可用扶人的手,千萬不要開害人的口啊!
如果能夠照著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故事四:
高郵地方有位叫張百戶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人,爬在已經翻了船的船背上,
載浮載沈,十分的危險,正在高喊著救命;張百戶大喊,請漁船前往搭救,結果漁船都沒有回應。
張百戶立即拿出了十兩銀子給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
結果救起之後,這個快淹死的人,原來就是張百戶的兒子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6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藥,死喪則急需要殮葬,飢寒則急需要衣食等
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
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種的功德,上可以資薦祖先,下可以
福蔭兒孫;
要知道:
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
陷害別人和讚嘆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
所以說寧可用扶人的手,千萬不要開害人的口啊!
如果能夠照著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故事四:
高郵地方有位叫張百戶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人,爬在已經翻了船的船背上,
載浮載沈,十分的危險,正在高喊著救命;張百戶大喊,請漁船前往搭救,結果漁船都沒有回應。
張百戶立即拿出了十兩銀子給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
結果救起之後,這個快淹死的人,原來就是張百戶的兒子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6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
凶狠的人,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能夠改惡向善,轉禍為
福。
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應該要為他歡喜讚歎,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積極的行善,
後福無量啊!
【分析】
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剛開始作惡事的時候,也只是因為當時的一念之差而已,
未必不能夠勸阻禁止啊!
就是已經做了惡事之後,仍然會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
世人每每拒絕做了惡事的人,就如同拒絕仇人一般,雖然他們想要洗心革面,從新做人,
卻是因為不為人所接納,而很難有勇氣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夠得到,但是人們都往往虛妄的分別計較;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
都是由自己做出來的,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別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實,破壞他人的
善事;這樣只是徒然的壞了自己的心術而已;
對別人來說,也沒有任何的損害。殊不知別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他、勸勉他、贊
揚他,使他能夠做的更完美,更圓滿;那麼別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這樣便是功德無量啊!
從凡入聖,萬善之門,是以發菩提心,最為殊勝第一了;
菩提心就像種子一樣,因為它能夠生出一切善法的緣故。
菩提心也像良田一樣,因為它能夠使眾生增長善法的緣故。
菩提心也像清淨的水一樣,因為它能夠洗除眾生心中一切煩惱的緣故。
菩提心也像熾盛的大火一樣,因為它能夠燒掉一切邪見的緣故。
涅槃經裡面說:「佛陀說修一種的善心,就能夠破除百種的惡業,
就如同很小的火,能夠燒掉一切的東西啊!
知道萬種的善事,都是從我們一念的好樂而產生的,
當全體善心現前的時候,也就是成就了我們的圓滿菩提常樂妙果。」
故事一:
于令儀晚上在家裡捉到了一個小偷,原來這個小偷就是鄰居的孩子,于令儀對他說:「你是因為貧
窮所逼,才做小偷啊!我現在給你十千錢做為資本,幫助你謀生,以後千萬別再做壞事了啊!」這
個小偷拿了錢正要離去,于令儀又叫他回來說:「你是個窮人,在深夜背著許多錢回家,恐怕會被
巡邏的人盤問,乾脆你就留在我家,等天亮之後再回去吧!」這件事情,于令儀終其一生,都從未
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都相繼的考中進士;別人都稱他是憐憫、勸導、感化惡人而得到的果
報啊!
故事二:
後漢時,有位叫龐統的人,每每稱讚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過其實,別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他是
什麼原因?龐統回答說:「當今這個時代善人少,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不良的風俗,增長自己的
道業;若是不盡量的讚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麼想要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啊!稱揚讚歎十個人,
其中若有五個發生錯誤;但是也有五個沒錯,這樣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勵,這
也就可以了啊!」關夫子的訓示曾講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龐統
先生可以說是善於體會這個訓示,而且身體力行,實在是有益於世道人心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5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
凶狠的人,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能夠改惡向善,轉禍為
福。
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應該要為他歡喜讚歎,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積極的行善,
後福無量啊!
【分析】
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剛開始作惡事的時候,也只是因為當時的一念之差而已,
未必不能夠勸阻禁止啊!
就是已經做了惡事之後,仍然會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
世人每每拒絕做了惡事的人,就如同拒絕仇人一般,雖然他們想要洗心革面,從新做人,
卻是因為不為人所接納,而很難有勇氣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夠得到,但是人們都往往虛妄的分別計較;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
都是由自己做出來的,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別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實,破壞他人的
善事;這樣只是徒然的壞了自己的心術而已;
對別人來說,也沒有任何的損害。殊不知別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他、勸勉他、贊
揚他,使他能夠做的更完美,更圓滿;那麼別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這樣便是功德無量啊!
從凡入聖,萬善之門,是以發菩提心,最為殊勝第一了;
菩提心就像種子一樣,因為它能夠生出一切善法的緣故。
菩提心也像良田一樣,因為它能夠使眾生增長善法的緣故。
菩提心也像清淨的水一樣,因為它能夠洗除眾生心中一切煩惱的緣故。
菩提心也像熾盛的大火一樣,因為它能夠燒掉一切邪見的緣故。
涅槃經裡面說:「佛陀說修一種的善心,就能夠破除百種的惡業,
就如同很小的火,能夠燒掉一切的東西啊!
知道萬種的善事,都是從我們一念的好樂而產生的,
當全體善心現前的時候,也就是成就了我們的圓滿菩提常樂妙果。」
故事一:
于令儀晚上在家裡捉到了一個小偷,原來這個小偷就是鄰居的孩子,于令儀對他說:「你是因為貧
窮所逼,才做小偷啊!我現在給你十千錢做為資本,幫助你謀生,以後千萬別再做壞事了啊!」這
個小偷拿了錢正要離去,于令儀又叫他回來說:「你是個窮人,在深夜背著許多錢回家,恐怕會被
巡邏的人盤問,乾脆你就留在我家,等天亮之後再回去吧!」這件事情,于令儀終其一生,都從未
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都相繼的考中進士;別人都稱他是憐憫、勸導、感化惡人而得到的果
報啊!
故事二:
後漢時,有位叫龐統的人,每每稱讚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過其實,別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他是
什麼原因?龐統回答說:「當今這個時代善人少,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不良的風俗,增長自己的
道業;若是不盡量的讚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麼想要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啊!稱揚讚歎十個人,
其中若有五個發生錯誤;但是也有五個沒錯,這樣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勵,這
也就可以了啊!」關夫子的訓示曾講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龐統
先生可以說是善於體會這個訓示,而且身體力行,實在是有益於世道人心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5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
矜哀憐憫孤兒,要盡力的教養他,成就他終身的事業;
撫恤寡婦,要盡力的保護她,成就她一生的貞節;
尊敬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寧;
愛護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
【分析】
孤兒寡婦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兒寡婦,而且又貧窮,那就更慘了,恐怕連性命都難保啊!
所以佈施恩惠,把孤兒寡婦列為最優先的對象。
孤兒的父母,寡婦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會感恩不盡啊!
老年和幼年,為人生所必需經歷的,這時候若是貧窮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
啊!
所以古代的聖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點,不過就是「哀此煢獨」,孔夫子的志向也不過是說:「老
安少懷。」這是什麼緣故呢?
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來啊!
而要做的善事實在太多了,而且也很難做的圓滿;
沒有財力的人,固然應當盡自己的心,量力而為;
而有財力的人,就應當著著實實的做出矜憫撫恤的事情,親親切切的做成敬老懷幼的工夫,
不可以說:「我只要有這分心就可以了」,這是不負責任的推拖之詞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3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
矜哀憐憫孤兒,要盡力的教養他,成就他終身的事業;
撫恤寡婦,要盡力的保護她,成就她一生的貞節;
尊敬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寧;
愛護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
【分析】
孤兒寡婦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兒寡婦,而且又貧窮,那就更慘了,恐怕連性命都難保啊!
所以佈施恩惠,把孤兒寡婦列為最優先的對象。
孤兒的父母,寡婦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會感恩不盡啊!
老年和幼年,為人生所必需經歷的,這時候若是貧窮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
啊!
所以古代的聖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點,不過就是「哀此煢獨」,孔夫子的志向也不過是說:「老
安少懷。」這是什麼緣故呢?
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來啊!
而要做的善事實在太多了,而且也很難做的圓滿;
沒有財力的人,固然應當盡自己的心,量力而為;
而有財力的人,就應當著著實實的做出矜憫撫恤的事情,親親切切的做成敬老懷幼的工夫,
不可以說:「我只要有這分心就可以了」,這是不負責任的推拖之詞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03
孝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小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
為人父母過度的憐憫自己的孩子,例如經常順著孩子的個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
經常讓他便宜,任隨他安逸享樂,教他執勞奉養父母,他便不習慣了。在別人面前孩子稍有過失,
父親不忍心督責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親。父親讚譽孩子的文學品行才藝能力,惟恐不在自己
之上,而孩子則必定要父親的文行藝能在我之下;積下了這些驕縱的習氣,在別人面前展不出手,
卻獨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於是就真得認為,老成之人沒有見聞知識了!
第二是習慣:
孩子的語言粗率慣了,便敢衝撞父母;行為簡易慣了,便敢不守禮節,任意的作為;父母分甘絕少
慣了,孩子於是就不記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給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慣了,孩子於是就不
再聞問父母的痛癢。
第三是樂縱:
孩子見到同輩,就不勝意氣風發,面對父母,就感到沒有意思;進入妻子的房間,就露出千般的趣
態;走進高大的廳堂,就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歡和他們見
面;則他的心中,怎麼還會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記怨:
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
這也是人之常情啊!
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飯的恩德,別人容易記在心裡;若是招待習慣久了之後,則嫌棄怨恨就會生出
來了。
一次的布施,別人會感恩;若是經常的接濟,則多寡的分別就會生出來了。
一次的見面,令人倍感親切;連續的見面,則猜測嫌疑就會生出來了。
況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習以為常,以為父母兄弟的親愛,是必然不會變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
本就不知道;況且還能夠想到母親懷胎養育的辛苦,生病時候的擔心受怕嗎?
所以人情有的時候,會顯得至為顛倒,至為古怪,而且還不自覺;孩子對於父母,往往就會如此,
因此不以恩而獲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說的幾種,都是人之習情;
然而子女未嘗沒有真性,只是積習久了,就不知道錯誤所在。
所以應該要急急的喚醒,
早早的克治,時時的思量;
不要認為父母慈心,自然就會原諒我;
不要認為世風澆薄,我還比別人好些;
要知道小不孝漸漸的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不孝啊!
又說:大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也有四種。
第一是私財:
錢財入我手,便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錢財,又認為是我有的錢財。
自己的錢財足夠了,就忘記了父母;而錢財不夠的時候,則覬覦父母的錢財;
父母不能自己養自己,要靠孩子養的時候,則又怨恨父母;甚至還發生了單身的父親、獨生的兒
子,因為錢財而互相殺害的事情;
兄弟互相推諉而拋棄父母不養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體是從誰的身體而來的?
自己的錢財是從誰而來的?我既然是不帶一個錢財來到世間,從嬰孩到現在生活都沒有缺乏,這是
誰的幫助呢?而今卻為了自己要多賺幾文錢,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計較啊!
第二是戀妻子:
愛戀妻子兒女,而不孝父母就嚴重了。有了美味的飲食和金錢,就想要娛樂妻子寵愛孩子;
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擁抱妻子兒女,
而使父母歡喜的念頭,也就愈來愈微弱了。
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誰的孩子呢?
父母撫養我,而我卻不照顧父母,則我養孩子又有何用呢?
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樂事,然而當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時候,怎麼會了解愛戀妻子呢?而妻
子在那時候又怎麼能夠照顧養育我呢?父母看見兒子長大成人、娶妻,不勝歡喜之至,怎麼可以有
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兒子呢?
第三是嫖蕩:
心中的欲火正是熾盛,加上對方誘惑非常的厲害;
這時候,就算家中有倚門傷心的人,他也不能夠了解啊!嫖蕩非常的浪費錢財,婆媳之間,為此而
發生了口角,甚至還激烈的責怪對方的不是,他也不能夠分辨啊!
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為著先生在外面嫖蕩睡不著,連屋外的風雨也為她傷心落淚;
年邁的雙親鬢髮已白,卻無人承歡膝下;甚至連微薄的物質供養,也因為兒子的嫖蕩而發生了危
機。
唉!嫖蕩的時候,瘋狂的意興能夠維持多久呢?卻忍心令自己最親愛的人傷心若此啊!
第四是爭妒:
以天地的無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遺憾;所以父母對於孩子們的感情,豈有不偏的道理;於是子女們
就互相的爭奪父母的寵愛,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纖悉計較,彼此相互的讒言毒害,而
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積了瞋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
這四種狀況乃是人之常情,恐怕連孝子也難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大不孝啊!
宋朝的韓魏公(韓琦)說:
「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獨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稱大舜也。」
處在父母不慈情況下的子女,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絲毫的火氣,要比平常為子女的,更要加倍謹慎的
事奉父母;
有仁慈心的父母,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轉而憐憫孩子;
若是沒有仁慈心的父母,既然不能夠感化他們,就更不可以觸犯他們啊!
也只有自己克盡人子之道,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
若是一昧的見父母的不是,心中充滿了憤恨,消遣不能,擺脫不下,就必定將有遏抑不住的時候;
這就是微根不除去,遂至橫決成災啊!
恐怕到那時候,責備父母不慈的罪輕,
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就沒有辦法逃脫了啊!
【嘉言】
羅先生曾說:
「孝子事奉雙親,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煩惱心;
不可使父母有驚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悶心;
不可使父母有難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唐先生的親恩歌說道:「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
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言產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肚裡如今痛得慌,叫人為
我簡衣裳;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直從剪下胞衣
後,再過三朝纔是人。尿屎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番極苦辛。聽
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週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
抱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喫,徹夜開胸在外邊。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一從放出標來
後,盡日何曾喫米湯。磕箇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幸
得兒生兩歲零,依檯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生得孩兒性氣歪,任他情性
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兒今頭髮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痛殺親心難割
捨,不能常在膝頭邊。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喫得幾文錢。娘
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
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金少嵩先生說:「按喪禮的敗壞,至今已是到了極點了。現代人事事都認為,古人的喪禮不正確;
而且現在還有在服喪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趕著辦完結婚的事情,這尤其是荒誕不經啊!古代的君
子在為父母居喪守孝期間,就是吃到好的食物,都不會覺得甘美;聽到音樂也不會覺得快樂;平日
生活起居,還仍然為父母的逝世感到難過,三年之中都是這個樣子。現在居然有人昧著良知不顧天
理,反而在七七之中結婚,置父母之喪於不顧,而去追求夫妻之間的快樂;為人子女的,若是這
樣,簡直就是大不孝啊!若是父母教其子女這樣做,就是教子女大不孝啊!而且在凶中而行吉事,
對夫妻雙方都不好;這種習俗,不知道是誰始作俑者,到今天已經是相習成風了。甚至連詩禮之
家,也發生了這種的事情,實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這種壞風俗,實在應當要痛切的戒除!」
沈龍江先生說:「為人子女事奉雙親,沒有比送終這件事情更大了。若是連為父母送終的這件大
事,都無法盡心的話,那麼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盡心了啊!有的是因為家裡的兄弟多,就彼此
的互相推諉;因而將父母的喪事草率的處理完事,導致了日後的後悔和遺憾。我認為為人長子的,
力量能夠獨自辦理的,就應該獨力的去辦;不必再派其他的弟弟;做人家弟弟的,自己能夠獨力去
辦,也應該當作是自己的責任,不要使長兄的負擔過重;各人各自的盡心,爭先的出力,這樣才是
做人家兒子的道理啊!若是有心想靠別人一分,便是在自己的心上,就有了一分不能盡心的地方
啊!」
故事一:
太和人楊黼,辭別了家中的老母親,獨自的前往四川,去拜訪無際大師;
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問楊黼說:「到那兒去啊?」
楊黼回答說:「我去四川拜訪無際大師。」
老僧說道:「你去拜訪無際大師,還不如去見佛啊!」
楊黼就問:「那麼佛在那裡呢?」
老僧說:「你只要回家,就會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黃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
楊黼聽了之後,就馬上的趕回家去。當楊黼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夜深人靜門已關了;
楊黼就敲著門,在外面等候著;這時候,他的老母親一聽,是兒子在外面叫門的聲音,就喜出望
外、急急忙忙的,隨手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兒子太過興奮,跑出去開門的時
候,連木屐都穿反了;
楊黼一見到母親這個樣子,就是老僧所講的佛的樣子完全一樣;因此而突然的驚醒覺悟了。
從此以後就留在家中竭力的孝敬母親,並且還為孝經做了好幾萬字的註解;
楊黼在為孝經做註解的時候,硯台的水快用乾了,忽然之間,硯台裡面的水,卻又盈滿了。別人都
認為:這是因為楊黼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所得到的感應啊!
【嘉言】
彌勒菩薩說: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彫刻;
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7.htm#a13
小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
為人父母過度的憐憫自己的孩子,例如經常順著孩子的個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
經常讓他便宜,任隨他安逸享樂,教他執勞奉養父母,他便不習慣了。在別人面前孩子稍有過失,
父親不忍心督責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親。父親讚譽孩子的文學品行才藝能力,惟恐不在自己
之上,而孩子則必定要父親的文行藝能在我之下;積下了這些驕縱的習氣,在別人面前展不出手,
卻獨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於是就真得認為,老成之人沒有見聞知識了!
第二是習慣:
孩子的語言粗率慣了,便敢衝撞父母;行為簡易慣了,便敢不守禮節,任意的作為;父母分甘絕少
慣了,孩子於是就不記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給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慣了,孩子於是就不
再聞問父母的痛癢。
第三是樂縱:
孩子見到同輩,就不勝意氣風發,面對父母,就感到沒有意思;進入妻子的房間,就露出千般的趣
態;走進高大的廳堂,就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歡和他們見
面;則他的心中,怎麼還會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記怨:
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
這也是人之常情啊!
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飯的恩德,別人容易記在心裡;若是招待習慣久了之後,則嫌棄怨恨就會生出
來了。
一次的布施,別人會感恩;若是經常的接濟,則多寡的分別就會生出來了。
一次的見面,令人倍感親切;連續的見面,則猜測嫌疑就會生出來了。
況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習以為常,以為父母兄弟的親愛,是必然不會變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
本就不知道;況且還能夠想到母親懷胎養育的辛苦,生病時候的擔心受怕嗎?
所以人情有的時候,會顯得至為顛倒,至為古怪,而且還不自覺;孩子對於父母,往往就會如此,
因此不以恩而獲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說的幾種,都是人之習情;
然而子女未嘗沒有真性,只是積習久了,就不知道錯誤所在。
所以應該要急急的喚醒,
早早的克治,時時的思量;
不要認為父母慈心,自然就會原諒我;
不要認為世風澆薄,我還比別人好些;
要知道小不孝漸漸的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不孝啊!
又說:大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也有四種。
第一是私財:
錢財入我手,便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錢財,又認為是我有的錢財。
自己的錢財足夠了,就忘記了父母;而錢財不夠的時候,則覬覦父母的錢財;
父母不能自己養自己,要靠孩子養的時候,則又怨恨父母;甚至還發生了單身的父親、獨生的兒
子,因為錢財而互相殺害的事情;
兄弟互相推諉而拋棄父母不養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體是從誰的身體而來的?
自己的錢財是從誰而來的?我既然是不帶一個錢財來到世間,從嬰孩到現在生活都沒有缺乏,這是
誰的幫助呢?而今卻為了自己要多賺幾文錢,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計較啊!
第二是戀妻子:
愛戀妻子兒女,而不孝父母就嚴重了。有了美味的飲食和金錢,就想要娛樂妻子寵愛孩子;
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擁抱妻子兒女,
而使父母歡喜的念頭,也就愈來愈微弱了。
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誰的孩子呢?
父母撫養我,而我卻不照顧父母,則我養孩子又有何用呢?
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樂事,然而當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時候,怎麼會了解愛戀妻子呢?而妻
子在那時候又怎麼能夠照顧養育我呢?父母看見兒子長大成人、娶妻,不勝歡喜之至,怎麼可以有
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兒子呢?
第三是嫖蕩:
心中的欲火正是熾盛,加上對方誘惑非常的厲害;
這時候,就算家中有倚門傷心的人,他也不能夠了解啊!嫖蕩非常的浪費錢財,婆媳之間,為此而
發生了口角,甚至還激烈的責怪對方的不是,他也不能夠分辨啊!
妻子抱著小孩,整夜都為著先生在外面嫖蕩睡不著,連屋外的風雨也為她傷心落淚;
年邁的雙親鬢髮已白,卻無人承歡膝下;甚至連微薄的物質供養,也因為兒子的嫖蕩而發生了危
機。
唉!嫖蕩的時候,瘋狂的意興能夠維持多久呢?卻忍心令自己最親愛的人傷心若此啊!
第四是爭妒:
以天地的無私,人尚且感到有所遺憾;所以父母對於孩子們的感情,豈有不偏的道理;於是子女們
就互相的爭奪父母的寵愛,或是兄弟而觭觤不平,或是姊妹而纖悉計較,彼此相互的讒言毒害,而
家道就因此而衰微了;累積了瞋恨喜怒,而孝心就因此而衰弱了。
這四種狀況乃是人之常情,恐怕連孝子也難避免,而其流弊遂成了大不孝啊!
宋朝的韓魏公(韓琦)說:
「父慈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獨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此古今所以稱大舜也。」
處在父母不慈情況下的子女,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絲毫的火氣,要比平常為子女的,更要加倍謹慎的
事奉父母;
有仁慈心的父母,自然就會受到感動,轉而憐憫孩子;
若是沒有仁慈心的父母,既然不能夠感化他們,就更不可以觸犯他們啊!
也只有自己克盡人子之道,不要使自己陷入了忤逆不孝的大罪;
若是一昧的見父母的不是,心中充滿了憤恨,消遣不能,擺脫不下,就必定將有遏抑不住的時候;
這就是微根不除去,遂至橫決成災啊!
恐怕到那時候,責備父母不慈的罪輕,
而忤逆父母不孝的大罪,就沒有辦法逃脫了啊!
【嘉言】
羅先生曾說:
「孝子事奉雙親,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煩惱心;
不可使父母有驚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悶心;
不可使父母有難言的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
唐先生的親恩歌說道:「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
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莫言產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肚裡如今痛得慌,叫人為
我簡衣裳;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直從剪下胞衣
後,再過三朝纔是人。尿屎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番極苦辛。聽
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想他歲半週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
抱兒眠;只因乳是孩兒喫,徹夜開胸在外邊。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一從放出標來
後,盡日何曾喫米湯。磕箇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幸
得兒生兩歲零,依檯傍凳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生得孩兒性氣歪,任他情性
使將來;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兒今頭髮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痛殺親心難割
捨,不能常在膝頭邊。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喫得幾文錢。娘
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
半毫真;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金少嵩先生說:「按喪禮的敗壞,至今已是到了極點了。現代人事事都認為,古人的喪禮不正確;
而且現在還有在服喪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趕著辦完結婚的事情,這尤其是荒誕不經啊!古代的君
子在為父母居喪守孝期間,就是吃到好的食物,都不會覺得甘美;聽到音樂也不會覺得快樂;平日
生活起居,還仍然為父母的逝世感到難過,三年之中都是這個樣子。現在居然有人昧著良知不顧天
理,反而在七七之中結婚,置父母之喪於不顧,而去追求夫妻之間的快樂;為人子女的,若是這
樣,簡直就是大不孝啊!若是父母教其子女這樣做,就是教子女大不孝啊!而且在凶中而行吉事,
對夫妻雙方都不好;這種習俗,不知道是誰始作俑者,到今天已經是相習成風了。甚至連詩禮之
家,也發生了這種的事情,實在是周公孔子的罪人,這種壞風俗,實在應當要痛切的戒除!」
沈龍江先生說:「為人子女事奉雙親,沒有比送終這件事情更大了。若是連為父母送終的這件大
事,都無法盡心的話,那麼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盡心了啊!有的是因為家裡的兄弟多,就彼此
的互相推諉;因而將父母的喪事草率的處理完事,導致了日後的後悔和遺憾。我認為為人長子的,
力量能夠獨自辦理的,就應該獨力的去辦;不必再派其他的弟弟;做人家弟弟的,自己能夠獨力去
辦,也應該當作是自己的責任,不要使長兄的負擔過重;各人各自的盡心,爭先的出力,這樣才是
做人家兒子的道理啊!若是有心想靠別人一分,便是在自己的心上,就有了一分不能盡心的地方
啊!」
故事一:
太和人楊黼,辭別了家中的老母親,獨自的前往四川,去拜訪無際大師;
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問楊黼說:「到那兒去啊?」
楊黼回答說:「我去四川拜訪無際大師。」
老僧說道:「你去拜訪無際大師,還不如去見佛啊!」
楊黼就問:「那麼佛在那裡呢?」
老僧說:「你只要回家,就會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黃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
楊黼聽了之後,就馬上的趕回家去。當楊黼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夜深人靜門已關了;
楊黼就敲著門,在外面等候著;這時候,他的老母親一聽,是兒子在外面叫門的聲音,就喜出望
外、急急忙忙的,隨手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兒子太過興奮,跑出去開門的時
候,連木屐都穿反了;
楊黼一見到母親這個樣子,就是老僧所講的佛的樣子完全一樣;因此而突然的驚醒覺悟了。
從此以後就留在家中竭力的孝敬母親,並且還為孝經做了好幾萬字的註解;
楊黼在為孝經做註解的時候,硯台的水快用乾了,忽然之間,硯台裡面的水,卻又盈滿了。別人都
認為:這是因為楊黼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所得到的感應啊!
【嘉言】
彌勒菩薩說: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栴檀彫刻;
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7.htm#a13
慈心於物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慈心於物。
【解釋】
凡是積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親親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萬物啊!
【分析】
慈就是仁心,為萬善的根本。慈有兩種的意義,
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
二是戒除殺生,並且還要放生;
這是積德累功的本,也是做善人的根!
大藏經說:「人若是不殺生,愛護動物的生命,以及放生布施食物,就會得到長壽的果報。」現在
一般人家的小孩子玩遊戲,經常會傷害到像蜻蜓、麻雀、小鳥等類的小動物,這是家長們應該要痛
切禁止,不要讓小孩傷害小動物,這樣不只是會傷害到那些小動物的生命,損害孩子的福報,而且
助長了孩子的殺機;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做人就不懂得仁慈寬恕了啊!至於家中的僕人,常會將熱
水澆潑在地上,或是燒材掃地的時候,多會傷害到蛀蟻之類的小虫,這也是應該要戒除的啊!
凡是
見到了一切的眾生,投身到死地,例如飛蛾撲向燈火,蟲子墮在網子裡,麻雀小鳥被打傷,螞蟻被
踏到,魚蝦被網住等等,
都應該要方便的去救護,保全牠們的性命,這些都是福報大壽命長的人所行的善事啊!
普賢行願品說:「若是能夠使得眾生歡喜,則一切如來都會歡喜啊!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根本的緣故。因為眾生的緣故,而生起了大悲;
因為大悲的緣故,而生起了菩提心,因為有了菩提心的緣故,才能夠成就正覺。
對於眾生來講,最愛的就是自己的身命了;
對於諸佛而言,眾生就是他們的最愛啊!
所以能夠救眾生的身命,則能夠成就諸佛的心願啊!」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諸佛菩薩千言萬語,無非不是在教人救拔眾生的痛苦;
而邪魔外道千言萬語,無非不是在教人吃眾生的肉啊!
所以我們知道勸人放生,則是啟發了人的慈悲心;這就是永劫常樂的善因啊!
而勸人殺生,則是啟發了人的殘忍心;而為永劫遭受怨仇罪孽的根本啊!
所以同樣是一句話,可以造福,也可以造禍,所以我們講話,怎麼可以不謹慎呢?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經作了一篇戒殺的文章勸化世人,
他說:「每個人都愛護自己的生命,而動物也是一樣的貪生怕死;
所以怎麼可以殺牠們的身體,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呢?
殺生的時候,或是用利刀剖開了牠們的肚子,或是用尖刀刺穿了牠們的內臟;
或是剝牠們的皮,或是刮牠們的鱗;
或是割斷了牠們的喉嚨,或是劈開了牠們的外殼;
或是用滾湯活活的煎煮鱉鱔,或是用鹽酒生醃了螃蟹和蝦子。
可憐啊!牠們遭受到如此大的痛苦,卻是無處可以伸冤啊!
而且這種的極苦,實在是難以忍受啊!
人們造下了殘殺生靈這種彌天的罪業,與被他們所殺害的生靈,因此而結下了萬世的血海深仇。
一旦無常到來,就要立即墮入地獄,在地獄中受到鑊湯、爐炭、刀山、劍樹、種種的苦刑啊!
等到地獄的罪苦受完了之後,仍然必須要投生作畜生,來償還以往殺生食肉的命債啊!
還完了命債,再投生為人;則是多病而且早死;
因此我今天在此哀告世人,普遍的勸導大家要戒殺;
並且更要隨著自己的能力來放生,
加持念佛,這樣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德,也必定能夠隨著自己的願望往生極樂世界;
永遠脫離了六道輪迴的苦海,普度眾生,功德無量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7.htm#a22
慈心於物。
【解釋】
凡是積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親親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萬物啊!
【分析】
慈就是仁心,為萬善的根本。慈有兩種的意義,
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
二是戒除殺生,並且還要放生;
這是積德累功的本,也是做善人的根!
大藏經說:「人若是不殺生,愛護動物的生命,以及放生布施食物,就會得到長壽的果報。」現在
一般人家的小孩子玩遊戲,經常會傷害到像蜻蜓、麻雀、小鳥等類的小動物,這是家長們應該要痛
切禁止,不要讓小孩傷害小動物,這樣不只是會傷害到那些小動物的生命,損害孩子的福報,而且
助長了孩子的殺機;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做人就不懂得仁慈寬恕了啊!至於家中的僕人,常會將熱
水澆潑在地上,或是燒材掃地的時候,多會傷害到蛀蟻之類的小虫,這也是應該要戒除的啊!
凡是
見到了一切的眾生,投身到死地,例如飛蛾撲向燈火,蟲子墮在網子裡,麻雀小鳥被打傷,螞蟻被
踏到,魚蝦被網住等等,
都應該要方便的去救護,保全牠們的性命,這些都是福報大壽命長的人所行的善事啊!
普賢行願品說:「若是能夠使得眾生歡喜,則一切如來都會歡喜啊!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根本的緣故。因為眾生的緣故,而生起了大悲;
因為大悲的緣故,而生起了菩提心,因為有了菩提心的緣故,才能夠成就正覺。
對於眾生來講,最愛的就是自己的身命了;
對於諸佛而言,眾生就是他們的最愛啊!
所以能夠救眾生的身命,則能夠成就諸佛的心願啊!」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諸佛菩薩千言萬語,無非不是在教人救拔眾生的痛苦;
而邪魔外道千言萬語,無非不是在教人吃眾生的肉啊!
所以我們知道勸人放生,則是啟發了人的慈悲心;這就是永劫常樂的善因啊!
而勸人殺生,則是啟發了人的殘忍心;而為永劫遭受怨仇罪孽的根本啊!
所以同樣是一句話,可以造福,也可以造禍,所以我們講話,怎麼可以不謹慎呢?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經作了一篇戒殺的文章勸化世人,
他說:「每個人都愛護自己的生命,而動物也是一樣的貪生怕死;
所以怎麼可以殺牠們的身體,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呢?
殺生的時候,或是用利刀剖開了牠們的肚子,或是用尖刀刺穿了牠們的內臟;
或是剝牠們的皮,或是刮牠們的鱗;
或是割斷了牠們的喉嚨,或是劈開了牠們的外殼;
或是用滾湯活活的煎煮鱉鱔,或是用鹽酒生醃了螃蟹和蝦子。
可憐啊!牠們遭受到如此大的痛苦,卻是無處可以伸冤啊!
而且這種的極苦,實在是難以忍受啊!
人們造下了殘殺生靈這種彌天的罪業,與被他們所殺害的生靈,因此而結下了萬世的血海深仇。
一旦無常到來,就要立即墮入地獄,在地獄中受到鑊湯、爐炭、刀山、劍樹、種種的苦刑啊!
等到地獄的罪苦受完了之後,仍然必須要投生作畜生,來償還以往殺生食肉的命債啊!
還完了命債,再投生為人;則是多病而且早死;
因此我今天在此哀告世人,普遍的勸導大家要戒殺;
並且更要隨著自己的能力來放生,
加持念佛,這樣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德,也必定能夠隨著自己的願望往生極樂世界;
永遠脫離了六道輪迴的苦海,普度眾生,功德無量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7.htm#a22
積德累功。歡喜去做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積德累功。
【解釋】
積德就要像積錢一樣,漸漸的積,就漸漸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築牆一樣,漸漸的築,就漸漸的高
了。
【分析】
德若是不去積,德就不會崇高;功若是不去累,功就不會增大;如果能夠像農夫盼望秋收一樣的認
真,能夠像商人想賺大錢一樣的努力;今天積了一德,明天又積了一德;今天累了一功,明天又累
了一功,就是想要修成神仙,也不是件難事啊!
而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條的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而修成地仙,
要行三百條的善事,每天行一件,只要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
只怕人不能發心去做,或是做到了一半,就中途而廢啊!
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進心、堅永心;
不要因為吝嗇錢財而中止,
不要因為怕人譏笑而懷疑,
不要習慣於安逸而不能夠奮發,
不要被私欲所牽絆而影響了果決,
不要因為事大而怕難,
不要因為善小而忽略;
不要以事情忙為理由而推諉,
不要為了矜惜自己的名節而不救患難;
總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間斷、勿鹵莽、勿圖報、勿務名。
凡是遇到了一切的善事,都要歡喜的去做,委曲的成就,
這樣才是真正的積德累功啊!
故事一:
紫虛元君說:
「從前有位傅先生,從小就喜歡學道,他進入到焦山的石室之中。過了三年,忽然遇到了太極真
人,給他一個木頭鑽子,要他用這個木鑽,去鑿穿一個很大的石頭。並且還提醒他說:『你若是用
木鑽鑿穿了這塊大石頭,我就會來度你。』傅先生就不停的鑽,一直鑽了四十七年,大石頭忽然就
穿透了,而太極真人果然就來度他。」
要知道積功累德,雖然不在於鑽石頭,而是借著它來說明:人就是怕不去做,或是做了一半就中途
停止!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傅先生鑽石頭,就是一個明顯的証明啊!
故事二:
宋朝的時候,鎮江有位太守名叫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都不曾間斷過;
有人向他請教,葛繁就說:「我並沒什麼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別人的事情而
已。」
因而就用手指著座椅間的踏板說道:「如果這個踏板放的不正,就會碰傷人的腳;所以我就將它擺
正;
別人口渴了,我就請他喝杯水,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啊!
從宰相到乞丐,也都能夠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行之長久,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7.htm#a21
積德累功。
【解釋】
積德就要像積錢一樣,漸漸的積,就漸漸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築牆一樣,漸漸的築,就漸漸的高
了。
【分析】
德若是不去積,德就不會崇高;功若是不去累,功就不會增大;如果能夠像農夫盼望秋收一樣的認
真,能夠像商人想賺大錢一樣的努力;今天積了一德,明天又積了一德;今天累了一功,明天又累
了一功,就是想要修成神仙,也不是件難事啊!
而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條的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而修成地仙,
要行三百條的善事,每天行一件,只要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成功!
只怕人不能發心去做,或是做到了一半,就中途而廢啊!
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進心、堅永心;
不要因為吝嗇錢財而中止,
不要因為怕人譏笑而懷疑,
不要習慣於安逸而不能夠奮發,
不要被私欲所牽絆而影響了果決,
不要因為事大而怕難,
不要因為善小而忽略;
不要以事情忙為理由而推諉,
不要為了矜惜自己的名節而不救患難;
總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間斷、勿鹵莽、勿圖報、勿務名。
凡是遇到了一切的善事,都要歡喜的去做,委曲的成就,
這樣才是真正的積德累功啊!
故事一:
紫虛元君說:
「從前有位傅先生,從小就喜歡學道,他進入到焦山的石室之中。過了三年,忽然遇到了太極真
人,給他一個木頭鑽子,要他用這個木鑽,去鑿穿一個很大的石頭。並且還提醒他說:『你若是用
木鑽鑿穿了這塊大石頭,我就會來度你。』傅先生就不停的鑽,一直鑽了四十七年,大石頭忽然就
穿透了,而太極真人果然就來度他。」
要知道積功累德,雖然不在於鑽石頭,而是借著它來說明:人就是怕不去做,或是做了一半就中途
停止!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傅先生鑽石頭,就是一個明顯的証明啊!
故事二:
宋朝的時候,鎮江有位太守名叫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都不曾間斷過;
有人向他請教,葛繁就說:「我並沒什麼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別人的事情而
已。」
因而就用手指著座椅間的踏板說道:「如果這個踏板放的不正,就會碰傷人的腳;所以我就將它擺
正;
別人口渴了,我就請他喝杯水,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啊!
從宰相到乞丐,也都能夠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恆,行之長久,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7.htm#a2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