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以私廢公。
【解釋】
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分析】
以個人的喜怒恩怨,而廢棄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人以私廢公,就會邪正不辨;那
麼朋友鄉黨之間,就會有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嫌疑了。一個人若是以私廢公,更進而愛憎不當;那
麼就會連自己的家人,父子至親骨肉,也都會變成怨家了。
人情蒙蔽的害處,莫甚於此啊!無論是賢愚貴賤,每個人都有這種的毛病,只是輕重不同罷了。知
道這個毛病的害處,就應當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執的性情;
平下心來,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夠這樣做,便是有大學問、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大臣趙抃、范鎮兩人,因為議論朝政,意見不合而結下樑子;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痛恨范
鎮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過失,就乘著皇上問到:「范鎮的為人怎麼樣啊?」王安石便回答說:
「趙抃對范鎮的為人,了解最清楚了!」於是皇上就問趙抃,趙抃說:「范鎮是忠臣。」皇上就再
問道:「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
奏,請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給仁宗,范鎮總共等候了一百
天,奏章才批了下來;范鎮為了這件事情,急得頭髮和鬍鬚都白了,所以范鎮不是忠臣,那又是什
麼呢?」趙抃覲見皇帝,說完話之後,就退了下來,
王安石就責問他說:「你不是和范鎮有仇嗎?」趙抃說:「我不敢因為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道
啊!」
故事二:
從前洛陽縣令孔翊,在衙門的庭前,放置了一個火盆,凡是有關說請託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燒
掉,連看都不看;他說:「縣令與百姓最親近了,官場上難免會有許多的請託;若是照辦的話,則
百姓就會受害;若是不照辦的話,就不免會得罪人;惟有請託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時候,我不拆開,
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燒掉;
在我來講,我不知道請託的是什麼事情;而在請託的人來說,也不至於得罪他們啊!
因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標準,審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據,怎麼可以以私廢公呢?」後來
孔翊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
竊人之能。
【解釋】
竊取他人的技能,據為己有。
【分析】
例如竊取別人的文章,以為是自己的文章;竊取別人的謀畫,以為是自己的謀畫;竊取別人的功
勞,以為是自己的功勞;竊取師傅的教誨,以為是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必定會
遭受到譴責。
故事:
周朝的時候,梁山發生山崩,晉國的國君就召見大夫伯宗,了解山崩的情形。大夫伯宗在前往晉見
國君的途中,遇到一位車伕;就問他說:「你最近有沒有聽到些什麼消息啊!」車伕回答說:「梁
山發生了山崩,崩落下來的土石,把河流都壅塞住,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
聽說晉君為了這件事情,正要召見大夫伯宗,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伯宗就問車伕說:「那
要如何解決呢?」車伕說:「很簡單,只要晉君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梁山去哭泣祭拜,那麼河水
就會流動了。」伯宗就用車伕的建議,向晉君報告,晉君採納照辦之後,河水就開始流動了。晉君
就問伯宗說:「你是怎麼知道用這個方法的呢?」伯宗回答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啊!」孔子聽
到之後就說:「伯宗這個人,快要絕後了啊!因為他竊取了別人的善行,以為是自己的善行啊!」
後來伯宗果然遇害身亡,他卿大夫的官位,也就斷絕了。
【結語】
唉!伯宗只是竊取了別人的一句話,尚且會遭受到如此嚴厲的天譴,那麼其他更惡劣的行為、果報
不說也就可以知道了啊!
蔽人之善。
【解釋】
隱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別人知道。
【分析】
佛經說:「善這一個字,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的行願了。」
所以人若是有一句的善言,一件的善行,就應當要表揚才對;而且還要惟恐表揚的不夠,不能夠使
他的善言善行發揚光大;
這樣做,不但可以成就他本人的美譽,而且可以打動別人的善念啊!
也可以使得大家彼此的傳播勸導,那麼行善的人,就會愈來愈多了;這實在是一件樂事,為什麼要
去隱藏遮蔽它呢?
所以隱蔽別人善行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毫無好善之心,恐怕還有嫉妒的念頭呢!所以才會不願意
彰顯別人行善的美德,恐怕這樣會突顯自己的罪惡,這種人就是天下不祥之人啊!
故事一:
晉朝的歷史學者陳壽,在作三國志的時候,就和丁梁州說:「您若是肯借我一千斛的米,我就為您
作一篇很好的傳記。」
丁梁州沒有答應陳壽的請求,因此陳壽就不替他作傳。等到陳壽所寫的三國志完成之後,大家都譏
評諷刺陳壽存心不公,寫的有問題,後來陳壽竟然遇害而死。
故事二:
從前有兩位讀書人,奉命編纂整理江陰縣的縣誌。他們偶然見到舊縣誌裡,記載有兩位守節婦人的
事蹟;
認為這件事情平淡無奇,就把這兩位節婦的記載刪除掉。
當天晚上,城隍廟裡的道士,就聽到有兩位婦人在向城隍哭訴說:「我們兩個人一生吃苦守節,死
了之後,我們守節的事情,就被記載在縣誌上,
現在卻無緣無故的被人給刪除了啊!」
城隍聽了之後說道:「這兩位讀書人,本來是應該可以考取功名的,既然他們隱蔽別人的節義善
行,就應當削除他們的官祿。」
兩位婦人聽了城隍的這番話,就向城隍泣謝禮拜後,就離去了。
後來這兩位讀書人,聽到了這件事情,就駁斥的說:「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打妄語嘛!」到了明
年,兩位讀書人果然因為考試的成績太差,而被奪除廩生的資格;因此抑鬱悲憤而死。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