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念佛工夫。慎勿因循。遠期他日

CBETA《淨業知津》卷1 靈巖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X62n1183_p0353b02(00)║念佛工夫。在於臨終時用。臨終所用的。
X62n1183_p0353b03(05)║在於平日間做。平日間做。若在色力強壯時。比老衰時好。
X62n1183_p0353b04(03)║是故慎勿因循。遠期他日。

恭錄 CBETA X62 No. 1183《淨業知津》卷1 靈巖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3_001.htm

凡修行而不得成功者。總因不真切念佛

CBETA X62 No. 1183《淨業知津》卷1 靈巖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X62n1183_p0352a18(00)║凡修行而不得成功者。總因不真切念佛。雖念佛。
X62n1183_p0352a19(01)║而仍有世間之貪求。不能一心一意。
X62n1183_p0352a20(07)║只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故也。
X62n1183_p0352a21(00)║念佛的人。要把念佛為切實事。其應酬世務。
X62n1183_p0352a22(03)║及料理身家。皆是外殼子事。切實不礙外殼子。
X62n1183_p0352a23(05)║外殼子不礙切實。得念佛之道矣。

恭錄 CBETA X62 No. 1183《淨業知津》卷1 靈巖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3_001.htm

《淨業知津》卷1 靈巖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CBETA 《淨業知津》卷1 靈巖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X62n1183_p0351c09(00)║世間稱為苦海者。因其苦處多而樂處少也。
X62n1183_p0351c10(03)║雖有樂處。終不免苦。其實世間。純是一團苦境。
X62n1183_p0351c11(05)║所以稱為苦海。其苦處之苦。人人皆知。不消再說。其樂處之苦。
X62n1183_p0351c12(01)║人多未知。吾今略說。富與貴。所樂也。但富有富的憂愁。
X62n1183_p0351c13(00)║貴有貴的憂愁。凡屬憂愁。即是苦。而憂愁之處。
X62n1183_p0351c14(02)║一家自有一家之事。千緒萬端。已不消細說。
X62n1183_p0351c15(05)║何況越是富貴。造惡業越多。趣大越容易。既造了惡業。
X62n1183_p0351c16(04)║轉眼之間惡報到來。真正苦殺人矣。豈不是苦海。
X62n1183_p0351c17(00)║既是得知了世間是箇苦海。何不跳出這苦海去。
X62n1183_p0351c18(01)║永離苦海。得大安樂乎。你若要求安樂。必要修行。
X62n1183_p0351c19(02)║若肯修行。必要念佛。
X62n1183_p0351c20(00)║你若肯念佛。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既念佛。
X62n1183_p0351c21(03)║必要發箇願。這箇願。不是要求現世好處。
X62n1183_p0351c22(07)║亦不是要求來世好處。何故呢。所說世間總是苦海。
X62n1183_p0351c23(07)║我不求苦海中好處。只求一口氣不來時。仍舊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X62n1183_p0351c24(00)║任他病苦纏身。我只一心念佛。所喫的。所著的。
X62n1183_p0352a01(02)║所用的。各各置之度外。心中所牽記的人。也不牽記。
X62n1183_p0352a02(02)║連自己的身體。也不管賬。生死隨他去。只是一心念佛。
X62n1183_p0352a03(01)║你若能如此。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
X62n1183_p0352a04(01)║照著你。你便身心清涼。一無罣礙。


恭錄 CBETA X62 No. 1183《淨業知津》卷1 靈巖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3_001.htm

如何持名事持理持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如何持名事持理持

佛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
無礙智,則得現前。」
故說種種法門,皆教以永離妄想,因眾生妄想紛紜,離想很難,無念心體,惟佛獨證,有相皆虛
妄,無念即如來。
無念是無妄念,
故又教以持名念佛,以念止念,至於無念,即妄想離,而佛智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相應
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最簡易,最直捷,最極圓頓。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說:
「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
止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
外,別得菩提。
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
因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賅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萬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
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
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賅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賅百行,四諦六
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蕅益祖師說: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聞而信,信而願,
乃肯執持,方名聞慧。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一、事持
深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雖未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等心佛不二之理,但以信佛的緣故,決志
願求生彼國土,即萬緣放下,一心繫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念玆在玆,如子憶母,
無時暫忘,此是思慧,即是事持。

二、理持
深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萬德洪名,為繫心之境,一心持
念,念極而空,徹悟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能所雙亡,心佛一
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令不暫忘,仍不廢事,此亦思慧,即是理持。

三、持念方法
不論事持理持,方法很多:
一、明持,
是高聲朗念,或低聲細念,宜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南無是梵語,音譯為拿摩,意譯為
歸命、歸依、救我、度我等義,表示恭敬與誠心。

二、默持,
凡靜坐、或人地有礙,不宜出聲念,
若污穢不潔之處,或沐浴、便溺、睡眠之時,出聲便不恭敬,只可無聲默念,
宜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

三、金剛持,
僅略動唇舌,半明半默念。

四、記數持,
為防懈怠,常持數珠記數念。

五、攝心持,
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攝耳諦聽,
初用口念耳聽,漸用心念心聽,神念神聽。
或用十念記數念。即六根都攝,心自清淨。
詳細方法,請參閱拙輯念佛三要。
因多雜念,故以念佛的一念,抵制萬念,,使萬念歸於一念,念到只有念佛的一念,沒有雜念,就
是一心不亂。

四、事理一心
一心也有兩種:不論事持理持,持到伏除煩惱,乃至見思惑先盡,皆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持到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親見本性法身佛,皆理一心。
事一心,我執已亡,不為見思二惑所亂,
理一心,法執已亡,不為空有二邊所亂,皆是修慧。

若到事理一心不亂,還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證念佛圓通,種種
靈異瑞相,皆得現前。但不可預存期效的心念,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就是。
因一心不亂,為淨業的歸宿,淨土的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願與共勉!
所以臨終時,須有善友助念,或用念佛的錄音帶助念,以確保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恭錄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92.htm#a05

如何信願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如何信願

甲 信須深信

蕅益祖師說:
「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生品高下,乃視持名之深淺」。
又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
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丙 簡易信願

以上所舉信願,偏於理持,若事持之信願,更為簡易。
印光祖師說: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婆娑極苦,西方極樂。
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求生決定現生得生。
由是堅定一心,
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
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
如此深信切願,定生極樂。

恭錄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92.htm#a04

有何捷徑信願持名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有何捷徑信願持名

因為眾生迷這本元真心,而起貪瞋癡等八萬四千煩惱,沉淪生死苦海,永無出期。
佛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俯就機宜,曲垂方便,廣說八萬四千法門,示以歸元之路,皆令眾生、
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了幻妄的生死,證真常的心性。但眾生根有利鈍,惑有厚薄,根利惑薄的,
或可即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可了。根鈍惑厚的,或十百千萬生可了,或十百千萬劫還不能了。這
是依通途教理修持,仗自己的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癡等煩惱惑業,難於登天。任你見地高,功夫
深,功德大,智慧大,若見思惑未盡,決不能出三界,了生死。究竟有何捷徑,能橫超三界,即了
生死,圓成佛果呢?(捷徑,是最近的路,即簡便速成的方法。)

淨宗九祖靈峰蕅益大師說:
「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
之中,求其最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又說:「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
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淨宗十二祖徹悟禪師云: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
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
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撞牆磕壁,墮坑落塹矣。
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
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
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者也,
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
不必另求悟門也。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
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
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
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
至極省要,至極捷徑,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
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云:
「唯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

因持名一法,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
祇要信願持名,求生極樂,
無論根的利鈍,惑的厚薄,現生命終,皆可蒙佛慈力,親垂接引,決定往生,
見思煩惱自斷,生死自了。
因為極樂世界,境緣殊勝,一一皆能增長功德智慧,圓證不退,圓超四土,圓證真常,圓成佛道。
故說:「淨土法門,為徑中捷徑,持名一法,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
因能持名的就是始覺,所持名的就是本覺,
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即始覺合乎本覺,就名為究竟覺矣。這是我佛一代
時教的特別法門,百千萬劫難遭遇,望勿當面錯過,後悔莫及。

恭錄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92.htm#a03

為何學佛成佛度生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第一 為何學佛成佛度生

世界大亂,方興末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餘燼,猶未熄滅,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又一觸即發,
核子競賽,毀滅尤大。
加以地震天災,危險莫測,無地可逃,無人能救。惟有速發利人利物、改惡遷善的大心,
常念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聖號,定蒙慈悲庇佑,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因觀音菩薩悲願甚切,代佛垂慈,尋聲救苦,一稱聖號,即蒙救護,感應甚速,靈驗不爽。
這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接引。
待信心已生,請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因為天災人禍,還是最小的危險,而輪迴的危險,更有甚於千萬億倍。
必須深信切願,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求了生死,求成佛道,廣度眾生,
纔是學佛的正因。
若信願堅固,千信即千生,萬修萬人去,即了生死,永脫輪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成佛度生,
福壽無量。這是從正因下手,果大功高如是,請大家一心念佛。


恭錄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92.htm#a01

蓮池大師曰: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
亦勝持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
勝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
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前。
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
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
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
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
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
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念佛勝餘功德者:
六度萬行,法門無量;
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
願淨業弟子,專其信願,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餘門者,尚當改修念佛。
況原修念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蓮池大師曰: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
亦勝持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
勝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
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前。
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
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
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
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
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
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念佛勝餘功德者:
六度萬行,法門無量;
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
願淨業弟子,專其信願,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餘門者,尚當改修念佛。
況原修念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如何接引眷屬學佛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如何接引眷屬學佛       (981115早餐)

學佛的同修,用念佛法門接引眷屬學佛,遇到家人反對不能接受時,自己要有耐心,認真念佛,使
念佛的殊勝功德利益,讓家人親眼見到,親身體會到,假以時日必定受感化。勸家人念佛,他不能
接受,想必是自己表現得不夠圓滿,不能令人心服口服,所以自己要回頭認真努力修學。

念佛,念是想,天天想佛,就是心上真有阿彌陀佛,
念念有阿彌陀佛;
有阿彌陀佛就是有阿彌陀佛的心、願、行。
換句話說,將《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那是真念佛。

念佛不是掛在口頭上;口頭上念佛是宣傳,是念給別人聽的,這是度眾生,
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念佛是「心願行」要與佛一樣。
「佛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佛願」是幫助法界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佛行」是真做,願不是假的、空的,要在日常生活中隨分隨力,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
悟。
這就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行的事業,佛門講的「如來家業」,也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在娑婆世界
第一方便法就是勸導,以講經說法勸勉大家,幫助大家開悟,這是言教;其次是身教,做樣子給眾
生看。
言教、身教若能做得圓滿,你的家人當然受感動,就能相信。

所以,念佛非常重要,其功德無量無邊,無比殊勝;
不但這一生的業障能消除,無量劫的業障也都能消除。
而消除就在一念之間,「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念念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就是與佛心相應;
念念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就是與佛願相應;
念念幫助一切眾生,就與佛行相應。
妄念是從業障變現出來的,妄念就是業障。
所以,我們念念都是佛,妄念就沒有了,業障也就消除了;
不念佛時,有妄念就是業障起現行。
所以要常念佛,不可間斷,業障才能消除。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一定得力,這是念佛的祕訣。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5

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

我們遇緣殊勝,遇到佛法,遇到大乘,遇到淨宗,遇到《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遇到好的同參道友,
這一生中要是不能成就,要怪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依舊天天造業。

起心動念為自己是造業。
言語損害別人,是非人我都是口業。
《無量壽經》上講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就是告誡我們口業是最嚴重的、最容易犯的。
看到眾生有過失,都不可以說;沒有過失還要造謠,還要懷疑人家有過失,這個罪業就更嚴重了。

一個人修學,受到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的影響,容易退轉,很難精進。
所以祖師大德提倡共修,佛七在一起共修,依眾靠眾,就是這個道理。

新加坡念佛堂,一天比一天殊勝,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每天念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這是常年佛
七。講堂每天講經兩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不中斷,真正是解行並重,定慧等持。中國五台山
寂度老和尚、九華山仁德老和尚、焦山定慧寺茗山老和尚,皆讚歎此道場是「世界第一道場」。

居士林從上到下一片和睦,人人笑容滿面,經上講的「常生歡喜心」,我們在此地見到了。希望大
家有機會到新加坡來參學,將這邊修學的方法帶到世界各地,在各個地區也能建立如是道場。我們
認真努力修學,不但自己這一生決定往生,我們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世界帶來和平,這就是佛家講
的自行化他,真實功德。希望大家好好念佛。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2

養 生 之 道--養 心 之 道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養生之道】

古人教我們,「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
這是養生之道,也是攝取營養的一個原則。
以佛法來講,真正的養生之道是懂得「養心」,
因為心能生種種法,心是能生,身是所生之法,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
身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這是一定之理。
但是世間懂得的人少,還是刻意向外尋求補充養分。

真修行人對於身體的養分,不向外求,完全向內。
經上講,色界天以上的天人以「禪悅為食」,禪悅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不是從外求得。所以佛說
「財、色、名、食、睡」這五樣都能捨棄,
這五樣稱為「五蓋」,將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蓋覆住,使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
這五樣是欲望,若對這五樣生起貪念,煩惱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那煩惱豈能斷得掉?

佛陀教弟子,對於飲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佛陀當年在世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
而且托缽只許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就回去修禪定。
這種作為,都是幫助我們克服欲望、貪心、煩惱,要懂得這個道理。

因為我們有這個色身,所以在飲食上的攝取,
不能不維護色身健康。
若身體不健康,要麻煩別人來照顧,住在道場也連累常住,這都不好。
但要明瞭,健康之道總在清淨心。
對自己決定是清淨心,清淨無為;對人、對事、對物要有大慈悲心,無所不為,我們才真正以行動
照顧大眾,幫助大眾。這都是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的。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施恩予人,幫助人,會有回報;欺負人、糟蹋人、侮辱人、陷害人,也有回報。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施恩予人,幫助人,會有回報;

欺負人、糟蹋人、侮辱人、陷害人,也有回報。

若回報得恰如其分,那還好;但報復往往都過了頭,就變成生生世世互不相讓,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國
與國之間的戰爭亦如是。兩國的百姓沒有什麼冤仇,有冤仇的是少數人,但是若他有權力,就會連累許
多人遭受災難,傷害許多人生命財產,遺患無窮,哪有不墮地獄的道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
真相,就曉得這樁事不能做。

所以,六道輪迴就是恩恩怨怨互相酬償而已,
我們明白了就會放下,知道世間不好玩。諸佛菩薩看得清楚,為我們指出一條光明大道,就是大乘
佛法,十方諸佛剎土。
在大乘法裡,又告訴我們一個特別的法門,諸佛剎土中,
最殊勝的報土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不僅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有六方佛讚歎;玄奘大師譯的
《彌陀經》,有十方佛讚歎;《
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讚歎。
一切諸佛如來,都勸我們求生彌陀淨土。
佛菩薩不會騙人,對佛菩薩的話決不能懷疑。
經典自古代代相傳,確實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有翻譯的人,有翻譯的處所,
證實經文可以相信。

在古代、近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往生的人很多。
我們仔細觀察他們具備的條件,大致上跟我們差不多,並不比我們強多少。
但最重要的,他們有堅定的信心,懇切的願望,
放下一切,老實念佛。
這點他們做到了,我們在這方面還差一點,這是我們要努力,要向他們學習的。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往生實例】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往生的故事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往生實例】

往年,香港何東爵士的老太太往生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也為香港佛教奠定了真實的基礎。
何東爵士一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只有老太太信佛念佛,但這家人非常開明,確實是信仰自由,彼
此和睦相處,互相尊重,這很難得。
所以不妨礙別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妨礙別人、侵犯別人,這是不懂自由;這是感情,不是智慧。

同理,我們現今生活在地球上,有許多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宗教信仰,彼此不能
相容,互相攻擊毀謗,甚至引發宗教戰爭,這些都是不懂自由的真義。不懂的原因,歸根結柢還是
教育問題,尤其是倫理道德教育。

而何東爵士的家庭是我們的好榜樣,從家庭展開就是世界的好榜樣。我們無論信仰哪一種宗教,對
於不同的宗教一定要尊重。
佛門裡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對於不同的宗派也必須要尊重,這是真正懂得自由,真正有智慧。

何東老太太往生時,對兒子、媳婦說,
「我一生當中對你們沒有任何要求,我往生時,要求你們念幾聲佛號送我往生。」
她的往生實在是開往生大會,親朋好友全到了,老太太交待清楚後,在念佛聲中安詳走了。
何東爵士一家人,親眼看到老太太念佛往生,以後全家都念佛了。
所以老太太度眾生真有一手,用講的講不通,就表演給你們看,最後一招把全家都度了。

老太太的往生,這是高度的智慧,最佳的示範。
世間什麼事都可以作弊、作假,唯這件事不能作假。
我在台中求學時,李炳南老居士常以這樁事勉勵我們,教導我們,
西方極樂世界真有,念佛人真能往生。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學佛就是學做人--善人善事可以學習,惡人惡事資助自己反省改過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學佛就是學做人       (981207早餐)

學佛就是學做人,學做一個好人,學做一個明白人。儒家講「止於至善」,佛法確實將這句話圓滿
做到了。「至善」是善達到極處,達到究竟圓滿。儒、佛都有一套達到至善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基
礎,可說是完全相同。儒家教學首先列出「三綱、八目」,佛法教學首先提出「四弘、六度」,這
兩者的精神與內容非常接近。可見孔老夫子與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教學、行持,不謀而合,
正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修學第一要發願,
儒家講要立志,立志作聖賢、做大事,而非立志作大官、發大財,享榮華富貴。
何謂大事?
佛家講「死生事大」,這句話把「大事」徹底圓滿說明了。
在佛法裡,大事因緣講到究竟圓滿處,就是普度眾生,也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
度」。「度」是比喻,度過生死苦海,度過六道輪迴,這才是大事。

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裡,永遠不能脫離;經上講的「可憐憫者」,指的就是六道眾
生。六道的情況,唯有佛菩薩清楚,而凡人迷在其中,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就是我們
生死與生活狀況的真相。

佛告訴我們,只要在輪迴裡,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
三善道壽命最長的是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是八萬大劫;
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一次的「成住壞空」,八萬大劫就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
有如此長的壽命。
而惡道時間之長,就更可怕了,《地藏經》云,地獄的壽命是無數劫。即使在畜生道,壽命雖然不
長,但是畜生愚痴,堅固執著這個身形就是自己,所以很難擺脫。世尊在世時,祇樹給孤獨園有一
窩螞蟻,世尊告訴弟子們:「七尊佛都過去了,這一窩螞蟻還沒有脫離螞蟻身,生生世世還投身作
螞蟻。」這個時間超過非想非非想處天人的壽命太多了。

所以,佛菩薩常常提醒我們,警告我們,三惡道決定不能去,墮三惡道很容易,脫離三惡道就太難
了。佛菩薩雖然慈悲,應化在惡道度眾生,但惡道眾生愚痴至極,還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
比度人道要困難很多倍。雖然如此,佛菩薩還是不捨棄,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

六道眾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薩示現成佛也在人道。
什麼原因?佛菩薩示現在何處,是與那裡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才有應。
由此可知,人道與佛菩薩感應的力量大,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人間,示現作佛、作菩薩,
這是正理。

我們這一生能夠得生人道,機會非常難得可貴,可貴在容易覺悟、容易得度,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
機緣。
而這個機緣並不長,因為人的壽命很短促,縱然活一百歲,也是一彈指、一剎那而已。壽命短,顯
得這個機緣格外可貴,因此得人身若不聞佛法,實在可惜;而得人身沒有機緣聞佛法之人,確是佔
大多數。
在現代,佛法藉著科學技術,普遍向全世界宣揚,無論信與不信,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這是世間人有福。
若在這一生中,真正能脫離六道輪迴,就是真的成就。反之,這一生不能脫離六道,來生依舊免不
了輪迴;這一輪迴,不知道要輪迴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佛法。決定不可能生生世世都遇到佛法,
若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我們早就成佛了,可見這相當不容易。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成就,這並非難事,確實每個人都能做到,關鍵就在覺悟。知道
自己的毛病,就是覺悟;
將毛病改正,這是修行。
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無從改起。
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難,他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
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自以為是。
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就是菩薩沒有「自以為是」的觀念,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天
改過,這是覺悟的人。
迷人自以為是,即使反省也認為自己沒有過失,過失都在別人。殊不知見到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
的過失;幾時見不到別人的過失,自己的過失就沒有了。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見到別人有過失,就是自己煩惱習氣起現行。外面是緣,緣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引出來,這就是大過
失。所以會修行的人,所有的外緣都是善知識,善人善事可以學習,惡人惡事資助自己反省改過,
順逆都是善知識。在反省中,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菩薩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

若不明道理與事實真相,學佛不能從心地上真正做一個轉變,就是學佛也依舊造罪業,正是古人所
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
這個「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
僧是團體,無論出家、在家,學佛的團體都稱為僧團。

我們現在修學念佛法門,能幫助我們斷煩惱、長智慧,脫離生死輪迴,圓成佛道。
在無量法門裡,這是第一希有殊勝的法門,很不容易遇到。
尤其是現前這種共修的道場,不是人力所為的,是諸佛菩薩加持的,所以道場有諸佛護念、龍天擁
護。大家在此道場修學,應該格外珍惜這份希有難逢的因緣,要認真努力,決定在這一生中圓滿成
就。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如何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如何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

我們生生世世與一切眾生相處,有善緣,也有惡緣。有些人跟我們相處很投緣、很歡喜,這是過去
生的善緣;
有些人跟我們是冤家對頭,給我們帶來種種不如意,這是過去世的冤業。過去迷惑顛倒,種下這些
冤業,
現在覺悟明白了,要化解冤結,還是佛的這句話「孝敬」。
真誠心的孝順、尊重,冤結自然就能化解。

所以對於一切怨懟,我們要能隨順,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戒定慧,這是功德。
隨順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
清淨心重要,智慧心重要。你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就是隨順,這就有功。能夠成
就、增上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德。

所以,有一念怨天尤人,就是大錯特錯。
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逆緣,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決定是自己不善業累積造成的,
過失不在別人。
回過頭來,自己真正懺悔,改過自新,這是真修行。
是我沒有將他當作父母、師長看待,沒有孝順、尊重他,是我自己的錯,不是他的錯。
諸佛如來就是以這種方法成就的,我們想作佛、作菩薩,也沒有例外,還是這個方法。我們要將敬
人、敬事、敬物,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
念念都不能離開;一念離開是一念迷,一念相應是一念覺,
所以要在念念之間用功夫。大乘經不可不讀,不可不深解義趣,我們才能保持覺悟而不迷,才能得
到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看破、放下】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如何才能功夫得力       (981129早餐)

【看破、放下】

《彌陀經》中,世尊三次勸導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六方佛勸勉我們當信是經,也是勸告我們要相
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六方佛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此可知,世尊勸導我們求生淨土,也
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求生淨土,這個勸告是真實不可思議,懇切至極。

佛為何如此勸導?佛教化眾生,無非是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而往生極樂世界才是圓滿的破
迷開悟,得究竟樂,永不退轉,直至成佛。此是一切諸佛成佛道、度眾生的圓滿大願,所以一切諸
佛才苦口婆心的勸告。我們讀經研教要能深深體會這個意旨,認真努力,老實念佛,才不辜負一切
諸佛。

我們皆有此心念,何以功夫不得力?這是煩惱習氣在作祟,障礙我們的道業與精進。《金剛經》教
給我們非常重要的原則,破除障礙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佛法也要
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瞭事實真相。若我們本著經上所說的原理、原則,仔細觀察世出世間
一切現象,就能明瞭。明瞭事實真相,於世出世間法不再起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放下。放下之
後,不但在修行上沒有障礙,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也得大自在,和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遊戲神
通,無二無別。《金剛經》說,我、人、眾生、壽者全是假的,全是夢幻泡影,其存在的時間如露
亦如電,這是事實真相。

「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首先「四念處」就是教我們看
破。四念處所說的,與《金剛經》講的我、人、眾生、壽者全是假的,是一個意思。《金剛經》是
對大乘人說的,而四念處是下下根機之人得受用。所以,三十七道品如同六字洪名,三根普被,利
鈍全收,九法界眾生修學都不離此原則。

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觀此色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常」。仔細
思惟,一個人來到世間短短幾十年,縱然長壽活到一百多歲,也是一彈指,剎那之間。第四、「觀
法無我」,包括「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觀身、觀受、觀心都是屬於「我相」,與《金剛經》
的旨趣完全相同。看破之後,要放下;三十七道品裡的「四如意足」,就是放下,於世出世法都不
再放在心上。


恭錄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二)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483.htm#a07

勸常修念佛三昧

CBETA 《安樂集》卷1 釋道綽撰

T47n1958_p0015c24(01)║ 第一、問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
T47n1958_p0015c25(01)║仍不行餘三昧也?」 答曰:「今言常念,
T47n1958_p0015c26(03)║亦不言不行餘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
T47n1958_p0015c27(03)║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餘三昧也。」 第二、問曰:
T47n1958_p0015c28(02)║「若勸常修念佛三昧,
T47n1958_p0015c29(08)║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
T47n1958_p0016a01(02)║此云何知?如《摩訶衍》中說云:『諸餘三昧,
T47n1958_p0016a02(03)║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
T47n1958_p0016a03(03)║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
T47n1958_p0016a04(00)║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
T47n1958_p0016a05(02)║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
T47n1958_p0016a06(03)║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
T47n1958_p0016a07(01)║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恭錄 CBETA T47 No. 1958《安樂集》卷1 釋道綽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58_001.htm

《無量壽大經》云:「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安樂集》卷1 釋道綽撰

T47n1958_p0004c19(04)║《無量清淨覺經》云:「善男子、善女人,
T47n1958_p0004c20(00)║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
T47n1958_p0004c21(02)║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
T47n1958_p0004c22(01)║若復有人,聞開淨土法門,都不生信者,
T47n1958_p0005a01(01)║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
T47n1958_p0005a02(02)║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
T47n1958_p0005a03(01)║是故《無量壽大經》云:「憍慢弊懈怠,
T47n1958_p0005a04(04)║難以信此法。」

恭錄 CBETA T47 No. 1958《安樂集》卷1 釋道綽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58_001.htm

《念佛三昧寶王論》

《念佛三昧寶王論》

T47n1967_p0142a17(09)║《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
T47n1967_p0142a18(03)║箭發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隨佛方所,
T47n1967_p0142a19(03)║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即於念中,見三世佛。
T47n1967_p0142a20(03)║如彼習射,既孰之後,無心皆中。』非無念也,何耶?是以
T47n1967_p0142a21(00)║《方等》曰:『矻矻念,勿休息,佛當現也。』《瓔珞經》云:
T47n1967_p0142a22(00)║『道名一心,多想非道。』《坐禪三昧經》云:
T47n1967_p0142a23(04)║『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T47n1967_p0142a24(08)║如清冷海中金須彌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恭錄 CBETA T47 No. 1967 《念佛三昧寶王論》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67_003.htm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明‧四明鄞江沙門妙什集 法宣法師白話譯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明‧四明鄞江沙門妙什集 法宣法師白話譯

修行當中如果有的人宿世的業障即將消滅,微微見到殊勝的好相。
如果其人不能隱密蘊藏其德行,而使其傳聞至他人之耳,則其修行必定顛覆失敗。

所以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三次親自目睹阿彌陀佛之聖相,而其平日都未曾言語提及,
只有除了到臨命終時才向人言說。
所以大眾千萬要記得,不可隨便向人言說修行之工夫和感應,這是我至為祈禱、至為祈禱也!

恭錄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明‧四明鄞江沙門妙什集 法宣法師白話譯
http://book.bfnn.org/books2/1961.htm#a18

「菩提心」 「伏心菩提」

淨土精華 李炳南

《華嚴經》說圓教十行菩薩還得行十善業呢!

十善業通有漏和無漏,我們的身體不做種種壞事,嘴也別講壞話,心裡也別起壞念頭,一起壞念頭,就
有所警覺,要改掉心理的壞念頭。
改心理就行了,這比蕅祖的開示容易了!
信願行是菩提正道,我們念佛時,就把這三個字弄成一塊念,心一念佛,信願都在裡頭,就成了功,就
是菩提心。

「菩提心」在《大智度論》上列了很多種,其中五種菩提最要緊,我們得最低限度要有其中兩種。
一種是「發心菩提」,「發」什麼心呢?發自己了生死的心,我總得要出三界了生死,自己了生
死,超出三界了,但是其他眾生跟我是一體,眾生也是未來佛啊!
我先明白了佛法,他還不明白,我得幫他的忙,自度度他,發這種大乘心,這叫「發心菩提」。
學佛的人必得要發這個心。
修淨土的人常說「乘願再來」,但是,不要以「乘願再來」為由,不發菩提心,
現在咱們知道多少就說多少,咱們現在就幹。

第二叫「伏心菩提」,
怎麼「伏心」呢?「心」是打妄想的壞心,不是說好心。
凡是要出三界,得把見思惑斷掉,才得出三界,羅漢要斷見思惑出三界,得七番生死,才辦得到。
我們要是碰到好機會,打精進七,七天斷了見思惑,便宜吧!
雖然便宜,可不是勉強能辦到的,要不遇見明人領著打佛七,不但斷不了惑,七天裡還會著魔出了
神經病,這是不容易的事情啊!羅漢七番生死才斷惑,我們要七天斷惑,並不容易,那怎麼辦呢?
斷惑是把惑去除了,

「伏心菩提」的「伏」是壓住,
這些惑不必斷,只要設法叫它不起,它一起來就壓伏住,別叫他發作出來,這叫「伏」,
伏住就行!
伏住怎麼就行呢?他宗伏住沒用處,伏住惑還斷不了生死,伏住惑不起現行可生天,到不了別處
去。
淨土宗伏惑就行,伏惑叫帶業往生,
帶著見思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淨土宗有這種便宜。
不能「淨念相繼」,至少得「伏心菩提」,

別忘了十善業,身口意三業別犯惡業。
惑一起就壓,惑一起就壓,
以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來壓伏妄念,就能成就。

恭錄 淨土精華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16.htm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淨土精華 李炳南

淨土精華 李炳南

請看《阿彌陀經》「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這一段經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
七日,一心不亂。」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善根福德,要怎麼樣具足呢?「唯以信願執持名號」。
修淨土有三要,三要是「信願行」,這三個字怎麼個用法呢?
「信願行」這三個字,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薩心,非菩薩沒有這三個字。當菩薩不是光做了
好事就當菩薩,內裡得明心見性,懂得心性,外邊做種種的功德,救多少的人,這兩條缺一條就不
能算菩薩。

信願行的「信」,「信」這一字乃佛教最要緊的字,學什麼法門,就信那個法門,
咱們修淨土法門,就信淨土法門。

「執持名號」,
「名號」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執持」是捉住六字洪名,不斷地在心裡捉住他,不能放鬆。
好比要登上高山,拉著繩子往上走,身體怎麼疲乏,也不能放開手,一步步地往上走,你要一鬆手
就掉下來,這叫「執持」。
上不去,也別鬆手,到了安穩地處再鬆手。執持名號叫「行」,別的法門的行,是各人「行」各人
的法,在淨土法門,《觀無量壽佛經》是修十六觀法,阿彌陀經就是行六字洪名。要執持——抓得
住這句名號,須要信願,懂得教理有了信,相信你的心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一樣的;有
了「願」志向就不變了。
念這一句六字洪名,念的聲音就是化身佛,念這一聲佛,萬緣都放下,什麼也沒有,
叫「一念相應」,譬如插頭或開關接上了,就能點亮滿室的燈光,這就是相應。「一念相應一念
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就在眼前,當時就見了佛了。

信願行三個字懂得了,還要懂得三個全是一回事,那就是「菩提正道」。
懂得這三個字的用法了,你就得了菩提正道。「菩提正道」是菩薩修淨土的正道,離開這三個字就
沒有道。

念佛時懂得這個理,就可以萬緣放下了,放下萬緣,只要這一個心,這個「信」才夠得上。
我念佛,什麼也不要,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願」。
口裡執持名號,心裡有,心裡只在佛號上,心跟佛號是一個東西,
成兩個東西就不行了,那就叫心不在焉,心不在名號上,往別處走,那沒用處,那就變了心了。
心只在這個六字上,才算「行」。

這三個字合起來,在念佛時就是一樁事。先明此理,把心變好了,念佛時就不必再胡思亂想,
一句阿彌陀佛,信願行都在裡頭。
這樣的念,「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念這麼一句佛,善根也多了,福德也多了。
念佛時,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性什麼雜染都沒有了,這不是修本性的「善根」嗎?
惑也不斷自斷了,所以善根也有了。
福德怎麼也有了呢?福德是種種的善事,有善事就不做惡事,你在這裡念一句佛的功夫,還幹什麼
惡事呢?
你的心安在此,還能幹殺盜淫妄嗎?你還幹十惡業嗎?沒功夫幹!沒功夫幹,你這心就成了純善。
善根、福德都全了,所以是正因。

善根也是這一句名號,福德也是這一句名號,
這是蕅益大師說的,用不著修八正道,也用不著修六波羅密,
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句洪名,憑這個就能當善根,當福德。


恭錄 淨土精華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16.htm

少惱少病少私慾

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少惱少病少私慾

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晚
修道人最怕有煩惱,故說「煩惱無盡誓願斷」。
斷煩惱,對修行者是當務之急。
什麼境界來了不生煩惱,這才是有定力。
不生煩惱,就沒有那麼多私慾。私慾源於煩惱,而生出無明,隨著就有病痛。

無煩惱並非沒有人來惹你,故你沒有煩惱;
而是有人來擾亂你、碰你、打你,你都不生煩惱,這才真有定力。

恭錄 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316.htm#a056

過能改,歸於無

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過能改,歸於無

一九七七年三月一日普通開示
講於三藩市金山聖寺
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我為什麼在往昔的時候,造了很多的惡業?仔細的分析,皆因為在無始劫以來,由貪瞋癡三毒所生
出來。
從身生出殺盜淫的業,
從口生出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的業,
從意生出貪瞋癡的業。
所有的業,我現在都要懺悔。
所謂「瀰天大罪,一懺便消。」
有首偈頌:「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罪從心生,罪從心滅,所以將心懺。
用真心來懺悔所造的業,心裏把所造的過錯忘掉,罪業也沒有了。
所謂「過能改歸於無」,
如果有過不改,把它藏起來,不教人知道,那才是罪上加罪。
古時大英雄、大豪傑,勇於改過,
古人云:「君子之過,如日月蝕,人皆見之。即時更之,人皆仰之。」
君子有了過錯,好像日蝕和月蝕一樣,人人皆能看見,若能及時改之,人人皆尊敬而仰慕。
聰明人,有過必改;
愚癡人,才有過不改。
古人又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勿憚改,善莫大焉。」
有智慧的人,勇於改過,歡喜改過,所以人人仰慕他,讚歎他,知道他是君子。
古時子路聞過則喜,
大禹聞善則拜,
我們應作為寶鑑。

恭錄 宣化上人開示錄(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316.htm#a001

修持當如何用功,方收確切之效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問:修持當如何用功,方收確切之效。

答:一切法門,念佛第一,不必探奇好妙。
古德云,老實念佛,此一語可為苦海慈航。
但能信願行三者具足,自收確切之效。
念佛之法,當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四語為準繩。
六根不緣六塵境界,清淨其心,專念彌陀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不假參究觀想諸方便,自然得於自
心中開發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恭錄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7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光明遍照第十二) 黃念祖敬解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恒沙佛剎。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
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
或照百千佛剎。

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
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恭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光明遍照第十二) 黃念祖敬解
http://book.bfnn.org/books/0792.htm

樂貴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遠---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問,煙霞具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樂貴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遠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求很多的地方名勝古蹟,
以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風情與雅趣。
殊不知得趣不在多,會景不在遠,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間,
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頭,
都可以具有山谷煙霞的宏大景色。

古人作《陋室銘》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我們會景適趣的地方,不在多處與遠處,
而在心的深處,物的近處。

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種竹,
到了夏日也有乘涼納蔭的快樂。秋日的天高氣爽、晴風明月,
內心深處自有一番悠靜閒然的情趣發生。

【後集00五】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問,煙霞具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112

不憂患難,不畏權豪---君子處患難而不受,當宴遊而惕慮,通權豪而不懼,對惸獨而驚心。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不憂患難,不畏權豪

小人有患難才擔憂,心中只想沈醉於宴樂,不考慮後來的禍患。
君子遇患難,也絕不擔憂。他心中只有平心靜氣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難的方法。
如果事情已經到了不可勉強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處理,
心中絕沒有一點動搖。
當他宴飲的時候,也絕不耽溺聲歌,留連忘返,並且時時警惕,留心有所失誤之處。

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權力的豪門權貴,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趨炎附勢,一意逢迎,
順著有力者的意思來捏造黑白,顛倒是非。
對於孤兒寡婦無依無靠的人,則仗勢欺人。壓制別人受苦,自己則享受幸福。

君子則不畏懼權門的勢力,因為他心地公正光明,
所以無畏無懼。
對於孤寡無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壓迫,反而同情、救濟他們。

總之,小人受環境驅使而動亂了他的心,
因人之貧富貴賤不同而生兩樣的態度,即「欺軟怕硬」,君子則不是這樣。

【前集二二三】

君子處患難而不受,當宴遊而惕慮,通權豪而不懼,對惸獨而驚心。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105

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

俗語說:「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萬事不能盡如人意,不可隨自己的意思任意而為。

遭遇了困難他絕不悲觀想想一想世間還有不如我的人,我現在還是很幸福的,
則自然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了。

當我心中起了怠惰的觀念,不願工作的時候,便想一想世間勝過我的人太多 ,
人家尚且勤勉不輟,我又何能後人?
於是,怠惰的心理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前集二一五】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8月6日

不輕諾、不生瞋、不多事、不倦怠

心在歡喜的時候,乘著一時喜悅的激動,就不考慮一件事的善惡,而輕易答應他人的請求。但等到
答應以後,事情要辦的時候便發生困難了。這就失信於人,招致後悔。所以,我們不可輕易答應人
家的請求,一經答應則要實行辦到。但這必須在承諾一件事之先,要仔細考慮這件事情的善惡與後
果,能否實行。

其次,在喝酒喝醉了的時候,不可隨意動怒,動怒是最慎重的事。
特別是在酒醉之後,心容易激動,一旦發怒就不可收拾,結果「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再其次,不可乘著一時的高興而多事,
等高興過了必然產生厭倦而不成功,有始無終。

所以,當我們感情與平常不同的時候,就要多加注意,
不可隨意答應別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處理事情,多管閒事,以免招致後悔與失敗。

【前集二一六】

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困倦而鮮終。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97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真正達到學問淵博、道行高深的學問家、宗教家們,他們絕不說一句罵人的話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

有學問的人往往被無學問的人恥笑,
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險詐的小人排斥,
有道行修養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誹謗。

世間往往是認假而不認真。
但是真正達到學問淵博、道行高深的學問家、宗教家們,他們絕不說一句罵人的話,
看起來也絕不受他人的注意,
這是和氣不露頭角,居身處世的最好辦法。

以節義為外表的人,絕不是真正的節義。
以道學為號召的人,也絕不是真正的道學。
所以,標榜節義反而因節義受社會人士褻瀆,
以道學為號召的結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評和嘲笑。

君子不標節義、不榜道學,只是審慎而不做惡事,
亦不立善名受世間的褒揚。
因此,只有渾然和氣不露鋒芒,才是處世之道、度世之寶啊!

【前集一七八】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
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纔是居身之珍。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57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我身位居於高官高位,人們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華貴的衣服,
與其說是尊重人物,
不如說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賤的民間,人們都對我輕視。
某輕視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與德行,
多半是輕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
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來,在高官高位之時,人對我的尊敬並非真實,
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歡。
又我在民間,人對我的侮辱也並非真實對我侮辱,
所以我也無須發怒與計較。

從前有一個和尚穿著破衣服托著缽向一個富豪之家化緣,這富豪對他非常輕視,
連一文錢都不施捨給他。
後來這和尚換了金色燦爛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緣。
富豪把他請到內堂,供養一桌富盛的素齋。並且佈施了很多錢。

和尚於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脫下來,放在床上,
把素齋和佈施的錢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
而他自己連手部不觸一下。
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是什麼緣故?
和尚說,施主今天的供養不是供養小僧 是供養袈裟和小僧的衣服。
所以,我把素齋和怖施奉獻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們享受施主的盛意。
主人於是大感慚愧,連忙請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禮。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尊崇權勢而輕蔑貧賤是愚蠢的行為,
而和尚以巧妙的說教警戒富豪的愚癡。

【前集一七二】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
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51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

做善事不見善報,如草裡長冬瓜,善根暗長,慢慢的自然壯大。
做惡事不見惡報,如庭前積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見善報,也許是因為祖先有了餘殃波及他這一代,
或是還要延及他的子孫,
因此應當不斷積善修福以補償善行的不足。

又如做惡的人不見惡報,也許因為他的祖先尚有餘慶,
蔭及了他這一代或還要庇及他的子孫,等他的餘蔭完了之後,
如果他仍然怙惡不悛,則必定要受惡報。

【前集一六四】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6月13日

厚待故交,禮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易於親近新交的朋友,而疏遠舊日的朋友,
所以我們一旦遇到故舊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記,
一定要更比以前還要親切相對。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見之處就容易胡作。
我們應當在暗地裡比明面上,以還要光明正大的心跡來處理事情,
不要認為在人所不見之處就任意胡作妄為。
無論任何時候,也要不計其私才好。

我們對待老朽的人,應當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一六五】

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事,心跡宜越顯;待衰朽之人,恩禮當愈隆。

6月14日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所謂「勤勉」,本來就是為人之道,是實行道德仁義所應當奮勉不懈的一種行為,然而,世人竟誤
認為勤勉是增殖財貨以達到富貴榮華必經的手段。所謂「儉約」,本來是對於增殖財產、圖謀利潤
的一種淡泊行為,世人誤認為存貯財貨凍結不用是一種儉約行為,竟為他的吝薔行為作辯護。

世間事大多是如此,
本來為君子保身之守則,竟成了小人圖私利欲的工具,
比方說春秋時候有歐冶子製成的千將莫邪雌雄二劍。
這劍用在名將完成了克敵致勝的功業,
這劍要是落到壞人的手裡,就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凶器。

同一種東西,有兩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一六六】

動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
儉者淡於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
君子持身之符,反為小人營私之具矣,
惜矣!

6月15日

學貴有恆,道在悟真

「不退之輪」,輪是法輪的意思。
如來說法,摧破眾生的執迷邪見,轉成廣大正見,如車輪輾過的地方,邪見都被摧毀輾破。
所以,佛家所說的「法輪常轉」,又叫「不退轉輪」。
此處所說的不退轉輪,是「唯有前進而不後退」的意思。

僅憑著一時血氣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將起始就突然終止去做別的事情,
這樣忽做忽輟,絕不是出於本心的堅持,當然無法持續到永久。

如來說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燒而不滅熄的,
所以用「常明之燈」來比喻它。
如果僅僅從情識之中來分別道理,則有時解悟,有時迷惑,終不能大徹大悟,
所以說,從情識之解悟者,終非常明之燈。

【前集一六七】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
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43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成。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慎德於小事,施恩於無緣

人若想要進德修業,就要處處努力,必須在人所不注意的極微細事情上加以留意。
如果認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過錯,小的地方錯誤重重,
且認為小疵不致妨礙大體,那就錯了。
因為小事往往會變成大事,
而大事的結果都是由小事漸漸累積得來。
所謂:「千丈之提,壞於一穴。」
這話我們應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絕不希望人家報答,
世間有些人對人施恩了卻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壓迫。
這樣一來,「恩」很可能變成「仇」了。
所以,最好是施恩於不能報恩或是無力報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捨了恩德。

【前集一五六】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

6月5日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為來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實際上則有傷道德,貽誤終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華,舉動輕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難免會染上不良習氣,不如去和山中
隱退的老人談心。
官高位大的富貴之門,日子久了也難免沾染壞的習慣,趨向墮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
窮人相親近,反而比較有益。

聽街頭巷尾的傳聞消息,使人動氣,名利觀念便縈迴於心中不去,使情緒紊亂,
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聽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樂,心中就悠然自得。
其次是談論批評現代人的言行得失,這也是於人有損於己無益的事。
如果人把古聖先賢的立身處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蹟加以琢磨,
於本身的增進學識、修養道德都有很大的幫助,
何樂不為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詣未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
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6月6日

修身種德,事業之基

建築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穩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堅固。
人作一番事業,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礎,如果基礎不堅牢,事業也隨之不能悠久。
這基礎就是人間不可缺的道德。

有堅忍不拔的道德基礎,所營事業必定圓滿;
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業也必定更加悠久綿長。
反之,僅憑一時的利害而互相為用,縱使成功也不過是一時而已,絕不會悠久綿長。
這就像建築房屋一樣,根基不穩固的房屋是不會支持長久的。

古德說:「德為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
古人為政的基礎也在於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後方可以解決民生問題,所
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為基礎。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6月7日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我身和子孫的關係,好比是樹木的根和枝葉,根本堅固則枝葉必定茂盛繁榮。
根本薄弱,枝葉也就不會發達了,所以身心必須健全,才能期待子孫綿延不絕。

但是,這裡所指的「我身」,並不是肉體,而是體內的心。
心正則積德,子孫就蒙受更多的恩惠。
如果心執著於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義之事,則淪為社會上的害蟲。
這種人還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孫的繁昌,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6月8日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

《學佛入門》有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也就是說:心即是佛,人人皆備,只求諸內心,勿求於物外。

我們不要拋卻自家的寶藏去向人家乞討。
不要向人自誇所有,人人皆有良知與明德。
良知與明德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聖賢君子之道,只是求諸於本心,只是修心養性的工夫高人一籌。

須知道本無涯,學無止境。
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則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屬了。

【前集一六0】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
成。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35

一念能動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一念能動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敗,而遭到不測禍患。所以對於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謹慎。

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誡,因一言不慎而破壞了世間的和平,
有一事不謹而釀成了後世子孫的禍患。
因此,我們不能輕起一念,亂發一言,錯做一事。

古德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古代兵法說:「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滅。」
這樣看來,怎能輕舉妄動,草率的用事呢?

【前集一五二】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3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一以闢眾善之路,一以濬諸惡之源,相去宵壤矣。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夠不離於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取之以為借鑑而加以反省,
這樣的話,就成修養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貝了。
久而久之 便能進德修業,自能達到聖賢的地步。

反過來說,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歸咎於他人的過失,終日看旁人有何過失而妄自批評,
這樣的人其所做所為都是惡行。
不但傷人,且自傷其身。

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廣開眾善之門,
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則惡事日漸增多。
善人惡人的差別,只在這反省與否之一念罷了。

【前集一四七】

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
一以闢眾善之路,一以濬諸惡之源,相去宵壤矣。

5月27日

功名一時,氣節千載

一個人的事業和他所作的文章,無論多麼成功偉大、優良簡練,到了他死之後,
這股力量便化為烏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傳之萬代而不會改變,
精神的偉大便可以使後世的人受到極大的感化。

富貴與功名隨著時代的轉移而改變,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
現在貧困的人到了後代子孫也許就變成富貴了。
唯有人生的氣節,一直到千萬年之後都是不變的。

由此看來,事業文章功名富貴,與精神氣節來比較其價值實有天地之別,
所以,君子不可因尋求事業文章功名富貴,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與氣節。

【前集一四八】

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
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此也。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26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有道德的君子雖然不能用金錢救濟他人的貧困,
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
人們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歸正覺迷卻癡。

又當人們陷溺在危急困難的情況下,得一語的勉勵,教他脫離危難之道,這就是善根,
勝於贈送他人財物的恩惠。

【前集一四二】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
亦是無量功德。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21

陰惡禍深,陽善功小--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做惡事忌隱藏,所謂「陰惡是大惡」。做善事別忘顯露,所謂「陽善是小善」。

凡惡事顯露於外的人,則眾目所視十手所指,其惡行不得擴張,所以為禍尚淺。如果人做了壞事還
隱藏起來,覺得十分得意,他就加深罪名終至身敗名裂,所以說,惡之顯者禍淺。

做善事喜歡顯露於外面,使人家知道,功德是小些;
在暗中做的善事,功果反而很大。
這個道理很奧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夠解釋清楚。

按道理說,做善事顯示出來給人家看就不算真善,
這裡面含著沽名釣譽的心理存在。

所以,他的善行不會有多大的效用,也不會徹底去做完善事。
反之,要在暗中去救人濟世,則其立心為善,必定不計較名譽。地做的善事也必定徹底。
所以說,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前集一三八】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5月18日

應以德御才,勿恃才敗德

人不可不修養才智,更不可不培植道德、兩者都缺一不可。
才與德互相比較,德好比是才的主人,而才好比是德的奴僕。
有才無德的人,像一個家庭裡面主人被奴僕所欺,制度紊亂毫無條理,終至敗家亡身而後已。

一般人恃才傲物,就是沒有道德以養其身,只知逞能恃才,任意妄為,終亦受到嚴重的打擊。

所以,用人行政必須用才德兼備的人。
才能稍差但乃有德之士,不妨用他的德來補才能之不足,
將不至於像有才能卻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的事情弄壞了。

【前集一三九】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17

不誇妍好潔,無醜污之辱--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許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不誇妍好潔,無醜污之辱

天地間的事物,不限於美與醜,潔與污。一切長短、善惡、男女、上下、賢愚等等都是相對的。
一方面有了美,另一方面一定有醜,
沒有美就沒有了醜。
所以,僅有美而沒有醜的東西是不會成立的。人通常稱某人是善人,沒有惡人存在。
如果沒有惡人存在,善人也就不會存在。

有美的時候必定有醜,如果人能夠超越美醜的觀念而不掛在心,則無論怎樣醜陋也不會有人笑了。

清潔的相對是污穢,「嫌惡污穢,喜好清潔」是人之常情,
但是清潔和污穢並非是對立的,
應該用達觀的眼光覺悟到污穢與清潔本不是兩件事,
人能夠將精神超越到潔與不潔之間,則我不好清潔,也就沒有人能以污穢加諸於我了。

【前集一三四】

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許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13

戒疏於慮,警傷於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於慮也;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苦傷於察也;二語並存,精明而澤厚矣。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戒疏於慮,警傷於察

從人類整體的大處著眼,無論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說是同胞,
相互間以仁愛之心相處,那麼都有幸福。

人絕不可以存害人之心,你害人家,人家也一定反過來報復。
所以說,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這種道理。
人雖不應當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範壞人加害於你。

有些人把人家都當成和自己一樣去看待,這樣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
還有些人太聰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詐偽而嚴加防範,
兩相比較下,愚直的人使人願與他相親,聰明的人則人人都敬而遠之。

人有聰明固然不是壞處,但切戒破壞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處,這是不可不細加察者的。
以上的話我們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麼差誤了。

【前集一二一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於慮也;
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苦傷於察也;二語並存,精明而澤厚矣。

5月9日

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有很多的人對事表示疑惑,而我對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那就要擇善固執,不被群眾的疑慮所阻
礙。
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
多數人的意見,有時也未必合乎真理,
一個人的獨見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
如果自己確信,就可以排除別人的疑問。

古往今來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偉業,都是有別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見解。
其次,天下事不是一個人獨力所能成的,凡事應當多旁聽他人的意見,做為多方面的參考,
千萬不要任性而忽視他人的言語。

【前集一三0】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08

困苦窮乏,鍛鍊身心--橫逆困窮是煆煉豪傑的一副爐鎚,能受其煆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煆煉,則身心交損。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5月5日

大量能容,不動聲色
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騙我,而我能夠包容含蓄,不發一言,不表慍怒,所謂「喜怒不形於色,
是非不辨於言」,使他人無從捉摸我的內心深處。這其中的趣味是奧妙無窮,同時也藏著很大的機
謀與作用。

所謂「靜以制動觀人入微」,則他人對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騙了。

【前集一二六】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5月6日

困苦窮乏,鍛鍊身心
人受了種種災厄,置身於逆境的時候,如同在爐子裡鍊的鋼一般,
鍛鍊身心成為一個鋼鐵一樣的人。
所以,人能受得住災厄與逆境而不為它所挫折,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
未經過此種鍛鍊的人,則身體禁不住風霜折磨,
精神的修養也不充分,終究成不了一個偉大的人物。

古語說:「憂危啟聖智,厄窮見人傑。」
意思是人處在困窮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須知這正是促成我們向前發展的一個契機,
正是鍛鍊琢磨人們成為堅強偉大的人物。
人生來如果不受困苦,飽食暖衣,對任何事都任性去做,
那他就經不起挫折,受不了打擊,好比是在室內培養出來的花木,絕不會有健全的發展。

孟子說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話的意義是說天將要給一個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給他許多困難,
使他能夠戰勝困難、克服困難,養成了堅決奮鬥的意志,
對於任何困難都能突破,遭遇失敗也絕不悲觀,
永遠抱持樂觀的希望,不屈不撓接受鍛鍊,最後一定得到幸福與光明。

【前集一二七】

橫逆困窮是煆煉豪傑的一副爐鎚,能受其煆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煆煉,則身心交損。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05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
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
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
《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
喜讀它的人不少。
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
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
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
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
如蘿蔔、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
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
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
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
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
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
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
「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
「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
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
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
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
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
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
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
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
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
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00

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

《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T47n1972_p0302a01(00)║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豈非余所願也。
T47n1972_p0302a02(03)║奈何定力未成念頭無主。或舊學未忘。或邪想亂起。
T47n1972_p0302a03(00)║或境緣相觸照顧不牢。
T47n1972_p0302a04(08)║或情想紛飛遏捺不住。不覺念頭東走西走。
T47n1972_p0302a05(08)║眨得眼來千里萬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
T47n1972_p0302a06(07)║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豈特間斷而已哉。
T47n1972_p0302a07(03)║言之可慚。思之可慟。又當何策以治之。

答曰。
T47n1972_p0302a08(03)║嗚呼此天下學者之通病也。汝當間斷之時。
T47n1972_p0302a09(03)║若不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之念永無成就之期。
T47n1972_p0302a10(01)║余聞古人有二種痛鞭之策。今復為汝獻之。
T47n1972_p0302a11(01)║汝當諦而聽之。一曰報恩。二曰決志。三曰求驗。

T47n1972_p0302a12(00)║第一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
T47n1972_p0302a13(04)║佛恩國恩固未暇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非重恩。
T47n1972_p0302a14(01)║師長作成之德。豈非重德。爾最初出家。
T47n1972_p0302a15(03)║便說要報重恩。後來行腳。又說要報重德。
T47n1972_p0302a16(04)║離鄉別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爾總不顧。
T47n1972_p0302a17(01)║父母老病。爾又不看。及聞其死。爾也不歸。
T47n1972_p0302a18(02)║如今或在三塗受罪受苦。望爾救他。望爾他。
T47n1972_p0302a19(02)║爾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自救不了。
T47n1972_p0302a20(01)║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
T47n1972_p0302a21(05)║爾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云。不孝之罪當墮地獄。
T47n1972_p0302a22(02)║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
T47n1972_p0302a23(05)║又且不蠶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
T47n1972_p0302a24(04)║爾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
T47n1972_p0302a25(06)║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剋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
T47n1972_p0302a26(02)║須牽犁拽耙。償他始得。爾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
T47n1972_p0302a27(00)║淨土不成。酬償有分。
T47n1972_p0302a28(09)║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

第二決志者。若學專修。
T47n1972_p0302a29(03)║志須決定。爾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及乎看教。
T47n1972_p0302b01(03)║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
T47n1972_p0302b02(02)║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箇字。又要做幾首詩。
T47n1972_p0302b03(01)║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釐繫念。
T47n1972_p0302b04(03)║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爾卻志無決定。
T47n1972_p0302b05(02)║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
T47n1972_p0302b06(07)║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羈鎖業也。又且守護戒根。
T47n1972_p0302b07(02)║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
T47n1972_p0302b08(04)║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
T47n1972_p0302b09(04)║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
T47n1972_p0302b10(04)║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
T47n1972_p0302b11(03)║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何止熱鐵洋銅業也。
T47n1972_p0302b12(04)║又且斷除憎愛。志不決定。每於虛名浮利自照不破。
T47n1972_p0302b13(01)║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妒。
T47n1972_p0302b14(02)║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
T47n1972_p0302b15(03)║同入火坑。爾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
T47n1972_p0302b16(06)║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也。

第三求驗者。
T47n1972_p0302b17(02)║既學專修。當求靈驗。爾如今髮白面皺。死相現前。
T47n1972_p0302b18(00)║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要見佛。
T47n1972_p0302b19(01)║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頂。
T47n1972_p0302b20(01)║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
T47n1972_p0302b21(04)║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眾見一佛從口飛出。
T47n1972_p0302b22(03)║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飛出。如貫珠焉。
T47n1972_p0302b23(04)║此等靈驗萬萬千千。爾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
T47n1972_p0302b24(03)║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
T47n1972_p0302b25(03)║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
T47n1972_p0302b26(04)║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戒之戒之。

T47n1972_p0302b27(01)║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
T47n1972_p0302b28(00)║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
T47n1972_p0302b29(03)║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
T47n1972_p0302c01(00)║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現前。
T47n1972_p0302c02(03)║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
T47n1972_p0302c03(02)║亦名禪淨土也。然則永明所謂有禪有淨土。
T47n1972_p0302c04(02)║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T47n1972_p0302c05(04)║豈不驗於此哉。勉之勉之。

恭錄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2_001.htm

念念相續繫緣佛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

《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問曰。吾之言過矣。駟不及舌矣。承師之教。
T47n1972_p0300c09(01)║誰不寒心。奈何人心易進易退。一聞警策。
T47n1972_p0300c10(02)║勇猛精勤。忽於目前逢一障難。
T47n1972_p0300c11(07)║便轉念頭別求方便。都道淨業只是身後之事。
T47n1972_p0300c12(06)║於今目前無所利濟。從此身心一時放退。是亦無怪其然耶。
T47n1972_p0300c13(00)║答曰。汝之所見未廣也。豈不見經中道。
T47n1972_p0300c14(02)║受持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
T47n1972_p0300c15(06)║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
T47n1972_p0300c16(01)║
T47n1972_p0300c17(19)║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諸菩薩常隨守護。
T47n1972_p0300c18(11)║三者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T47n1972_p0300c19(06)║四者一切惡鬼若夜叉若羅剎皆不能害。
T47n1972_p0300c20(07)║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
T47n1972_p0300c21(12)║五者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鎖橫死狂生悉皆不受。
T47n1972_p0300c22(07)║六者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T47n1972_p0300c23(02)║七者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
T47n1972_p0300c24(01)║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T47n1972_p0300c25(00)║
T47n1972_p0300c26(17)║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
心無怖畏。
T47n1972_p0300c27(02)║正念現前。
T47n1972_p0300c28(15)║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蓮華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
藥。
T47n1972_p0300c29(02)║如上十種利益。經文具載。乃佛口之所宣也。
T47n1972_p0301a01(01)║既是現生來世皆有利益。
T47n1972_p0301a02(08)║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矣。但當精進不用懷疑。
T47n1972_p0301a03(00)║問曰。念佛之門多承開導。群疑盡釋。
T47n1972_p0301a04(03)║正信現前矣。但上文所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
T47n1972_p0301a05(02)║今世網中人間有境緣順便身意安閑者。
T47n1972_p0301a06(03)║則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撥棄者。
T47n1972_p0301a07(05)║又當何以教之。答曰。
T47n1972_p0301a08(14)║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問苦樂逆順靜鬧間忙。
T47n1972_p0301a09(06)║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
T47n1972_p0301a10(01)║兩不相妨。不見古人道。朝也阿彌陀。
T47n1972_p0301a11(04)║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又云。
T47n1972_p0301a12(04)║作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其有世緣稍重。
T47n1972_p0301a13(01)║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裏偷閑鬧中取靜。
T47n1972_p0301a14(03)║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
T47n1972_p0301a15(00)║不容一日放過。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閑者。
T47n1972_p0301a16(00)║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
T47n1972_p0301a17(01)║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
T47n1972_p0301a18(05)║種種結緣種種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
T47n1972_p0301a19(03)║几一毫之善皆須回向西方。如此用功。
T47n1972_p0301a20(05)║非惟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T47n1972_p0301a21(00)║問曰。泛言念佛未有其方。
T47n1972_p0301a22(07)║且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諭。幸詳以示之。答曰。
T47n1972_p0301a23(06)║念佛者或專緣三十二相。繫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
T47n1972_p0301a24(01)║或但專稱名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
T47n1972_p0301a25(00)║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為上。
T47n1972_p0301a26(05)║稱佛之法必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繫緣佛號。
T47n1972_p0301a27(02)║口中聲聲喚阿彌陀佛。以心緣歷字字分明。
T47n1972_p0301a28(02)║稱佛名時。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口相續。
T47n1972_p0301a29(01)║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T47n1972_p0301b01(03)║若不然者。滅罪良難。十念者。每日清晨。
T47n1972_p0301b02(05)║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
T47n1972_p0301b03(03)║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多少。
T47n1972_p0301b04(01)║唯長唯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
T47n1972_p0301b05(03)║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是十氣連屬不斷。
T47n1972_p0301b06(04)║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故名此為十念者。
T47n1972_p0301b07(04)║顯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

恭錄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2_001.htm

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 答曰。 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又古人云。不願生淨土則已。
T47n1972_p0299c12(05)║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生則永不退轉也。
T47n1972_p0299c13(00)║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
T47n1972_p0299c14(03)║又無退轉。此彌陀願力誠乎。不可思議矣。
T47n1972_p0299c15(04)║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
T47n1972_p0299c16(01)║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
T47n1972_p0299c17(02)║砒霜酖酒毒中之毒。
T47n1972_p0299c18(11)║今汝此言毒於砒霜酖酒者也。非特誤賺自己。
T47n1972_p0299c19(10)║又且誤賺天下曰僧曰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
T47n1972_p0299c20(09)║向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
T47n1972_p0299c21(03)║方遇知識。方得念佛。
T47n1972_p0299c22(12)║此等僥倖萬萬人中無一箇半箇。汝將謂人人臨終有此僥倖哉。
T47n1972_p0299c23(04)║豈不見群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T47n1972_p0299c24(02)║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
T47n1972_p0299c25(06)║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
T47n1972_p0299c26(02)║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
T47n1972_p0299c27(09)║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
T47n1972_p0299c28(06)║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
T47n1972_p0299c29(03)║九者軍陣鬥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墜高巖傷壞性命。
T47n1972_p0300a01(00)║如此等十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
T47n1972_p0300a02(02)║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業所招。
T47n1972_p0300a03(03)║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爾又不是神通聖人。
T47n1972_p0300a04(00)║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
T47n1972_p0300a05(05)║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
T47n1972_p0300a06(06)║如上十種惡緣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
T47n1972_p0300a07(07)║便做手腳不得了也。便有知識活佛圍繞。救爾不得了也。
T47n1972_p0300a08(01)║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
T47n1972_p0300a09(02)║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直饒爾無此惡緣。
T47n1972_p0300a10(01)║只是好病而死。亦不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
T47n1972_p0300a11(01)║如生龜脫筒螃蟹落湯。痛苦逼迫怕怖慞惶。
T47n1972_p0300a12(01)║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無病而死。
T47n1972_p0300a13(05)║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
T47n1972_p0300a14(04)║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
T47n1972_p0300a15(03)║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未死以前。
T47n1972_p0300a16(03)║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
T47n1972_p0300a17(00)║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
T47n1972_p0300a18(02)║更饒爾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
T47n1972_p0300a19(02)║困頓龍鍾。愁嘆憂惱。只向箇衰老身上。左安右排。
T47n1972_p0300a20(00)║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未老以前。
T47n1972_p0300a21(03)║正是少壯之日。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
T47n1972_p0300a22(02)║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相。業識茫茫。
T47n1972_p0300a23(03)║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閑自在有志修行。
T47n1972_p0300a24(04)║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
T47n1972_p0300a25(03)║忽遭些子境界現前。一箇主人隨他顛倒。
T47n1972_p0300a26(04)║念佛不得了也。爾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
T47n1972_p0300a27(02)║稍有一事掛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
T47n1972_p0300a28(01)║何況爾更道。且做世間事業。
T47n1972_p0300a29(07)║爾真癡人說此癡話。敢保爾錯用身心了也。
T47n1972_p0300b01(07)║且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
T47n1972_p0300b02(05)║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
T47n1972_p0300b03(05)║攀求名位交結官豪。爾將謂多做好事。
T47n1972_p0300b04(07)║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
T47n1972_p0300b05(03)║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
T47n1972_p0300b06(00)║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
T47n1972_p0300b07(05)║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
T47n1972_p0300b08(00)║劍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難復。
T47n1972_p0300b09(00)║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
T47n1972_p0300b10(01)║曾許爾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又不見。
T47n1972_p0300b11(01)║死心禪師道。世間之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
T47n1972_p0300b12(01)║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
T47n1972_p0300b13(06)║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
T47n1972_p0300b14(05)║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
T47n1972_p0300b15(06)║且據諸人眼裏親見耳裏親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
T47n1972_p0300b16(03)║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
T47n1972_p0300b17(08)║世人多云待老來方念佛。好教爾知。黃泉路上無老少。
T47n1972_p0300b18(04)║能有幾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古人云。
T47n1972_p0300b19(03)║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又云。
T47n1972_p0300b20(04)║自從早年索妻養兒。經營家計。受盡萬千辛苦。
T47n1972_p0300b21(03)║忽然三寸氣斷。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
T47n1972_p0300b22(01)║齋得幾僧看得部經。燒得陌紙。
T47n1972_p0300b23(06)║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飯。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
T47n1972_p0300b24(04)║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撻財產。
T47n1972_p0300b25(03)║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較之。著甚麼急。
T47n1972_p0300b26(04)║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復引古德云。
T47n1972_p0300b27(02)║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內米生虫。
T47n1972_p0300b28(04)║庫中錢爛貫。日裏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
T47n1972_p0300b29(01)║莫教繩索斷。死心如此苦口勸人。
T47n1972_p0300c01(05)║曾許爾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
T47n1972_p0300c02(08)║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
T47n1972_p0300c03(07)║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搜身心撥棄世事。
T47n1972_p0300c04(08)║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
T47n1972_p0300c05(05)║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
T47n1972_p0300c06(04)║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T47n1972_p0300c07(02)║思之思之。


恭錄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2_001.htm

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修行精進。徑生極樂

《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嘗有撫州一僧。經年旋繞其塔。
人問其故。
僧曰。因病入冥。閻王以陽數未艾。
得放還生。乃見殿左。供養畫僧一幀閻王禮拜殷勤。
遂叩主吏。
吏曰。此永明壽禪師也。
其修行精進。徑生極樂上品。王以為希有。
故圖像而禮敬之。

夫永明既悟達摩直指之禪。
又能致身於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
以此為末法之勸信。
故余謂其深有功於宗教者此也。
豈特永明為然。

如死心新禪師。作勸修淨土之文有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

又云。參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
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

又云。
汝若念佛不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又如真歇了禪師作淨土說有云。
洞下一宗皆務密修。
其故何哉。
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
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
又云。
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
得非淨業之見佛簡易於宗門乎。
又云。
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
無量法門悉皆能入。

至如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深禪師。
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靜靄禪師。
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
梁道珍禪師。唐道綽禪師。毘陵法真禪師。
姑蘇守訥禪師。北澗簡禪師。
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皆是禪門宗匠。
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則不約而同。
豈特諸大老為然。

余嘗聞一老宿言曰。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
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
因問其故。
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禪師。
是江西馬祖傳道之的子。
天下叢林依他建立。
從古至今。無一人敢議其非。
天下清規依他舉行。
從始至末。無一事敢違其法。
看他為病僧念誦之規云。
集眾同聲舉揚一偈。稱讚阿彌陀佛。
復同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
回向伏願云。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養。
此非淨土之指歸乎。

又看他津送亡僧。
大夜念誦回向伏願云。神超淨域。業謝塵勞。
蓮開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
此非淨土之指歸乎。

至於荼毘之際。別無所為。
但令維那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如是十唱而大眾十和。
總名之曰十念也。
唱畢復回向云。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
此非淨土之指歸乎。
自百丈以來。
凡所以津送禪僧。皆依此法。
然則所謂合五家之宗派。
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
豈不然乎。


恭錄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2_001.htm

淨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

《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T47n1972_p0292c06(00)║
問曰。廣大簡易既聞命矣。如禪宗悟達之士。
既曰見性成佛。其肯復求淨土之生乎。

答曰。
汝未之知耳。悟達之士政願求生。
古人云。不生淨土。何土可生。
汝但未悟。使汝既悟。
則汝淨土之趨萬牛不能挽矣。

問曰。佛祖出世為度眾生。學者但患大事不明。大事既明。
當行佛教。隨類化身。
入泥入水不避生死。廣度生靈。
今悟達之士。求生淨土。則厭苦趨樂。不顧他人。此非吾所願也。
答曰。
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耶。
爾將謂一悟之後習漏永除便得不退轉耶。
爾將謂一悟之後更無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
爾將謂一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之所撓耶。
審如是。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
動經恒河沙數劫者。寧無愧於汝耶。

古教有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昏。
況近時薄解淺悟而自救不了者乎。
縱有悟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志在度人者。
柰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
居此濁惡化此剛強。此亦先聖之所未許。
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濟多人於惡海。自他俱溺。
其理必然。
故往生論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
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

又先聖有云。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
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
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

今此國中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而況四惡趣苦因果牽纏。
外道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之相惑。
惡緣穢觸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
初心悟達之人。尟有不遭其退敗者。
所以世尊殷勤指歸極樂者。良有以也。
蓋彼彌陀現在說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
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眾生。
去來無礙也。
以是之故。雖上根利器。猶願託生。
況汝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
豈不見。
觀佛三昧經中。
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常生淨土。世尊復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

又不見。華嚴經中。普賢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以十大願主導歸極樂。
其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安樂剎。
又云。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利樂一切眾生界。

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偈云。
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又不見。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之願。
無量壽論。天親菩薩有願往之心。

又不見。大寶積經中。
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中。
指示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
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得無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勝數矣。

東土如廬山遠公合社高人。
天台賢首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淨土者。
又可得而勝數耶。
只如文殊普賢大菩薩也。
善財海眾遍參知識。悟同諸聖者。
馬鳴龍樹等亦菩薩也。亦禪宗以為大祖師也。
此諸聖人所悟所證。比今悟達之士。為何如哉。
彼尚願生樂國。親近彌陀。
而汝一悟之後。更不求生。則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寧無愧於汝耶。

今汝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
所修所證。誠有過于二菩薩二禪祖者乎。
所參知識所悟佛性。誠有過於善財海眾者乎。
所得無性法忍受佛印證。誠有過於淨飯韋提者乎。

淨飯國王佛之父也。七萬釋種佛之親屬也。
淨土之生倘無利益。佛忍自誤其父與親屬乎。
向謂得無生法忍者可許混俗度生。
今其父王親屬既得此忍。而尚記往生。
則汝求護持保養之意。豈不深且遠乎。

多見今之禪者。
不究如來之了義。不知達磨之玄機。
空腹高心習為狂妄。見修淨土則笑之曰。
彼學愚夫愚婦之所為。何其鄙哉。
余嘗論其。
非鄙愚夫愚婦也。
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
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
且成謗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
佛祖視為可哀憐者。

於是永明和尚深憐而痛哀之。
剖出心肝主張淨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

恭錄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2_001.htm

《淨土或問》卷1 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T47n1972_p0292b05(02)║
四料揀偈。其略曰。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看他此等語言主張淨土。壁立萬仞無少寬容。
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讚淨土耶。
此疑非小。師其為我辯之。
答曰。大哉問也。當知永明非過讚也。
深有功於宗教者也。惜永明但舉其綱。而發明未盡。
故未能盡遣禪者之疑也。余忝學禪。
未諳淨土。
然亦嘗涉獵淨土諸書。稍知其概。

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
所以釋迦慈父現在世時。為諸弟子說彌陀經。
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
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
及於經末。因諸佛所讚。
乃復自言。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此皆苦口丁寧勸人信向矣。

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
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
獨於淨土之說。則間有疑者何哉。
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
淨土修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
聞者不能不疑焉。
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
上而至於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亦生淨土。
下而至於愚夫愚婦與夫五逆十惡無知之徒。
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
悉得往生也。

所謂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
又無迷誤差別之緣。
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得離娑婆。
得生極樂。得不退轉。
直至成佛而後已也。
其廣大既如彼。其簡易又如此。
故雖智者亦不能無疑焉。汝如知此。
T47n1972_p0292c04(04)║則知永明之讚深有意焉而非過也。


恭錄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2_001.htm

《阿彌陀經》云「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九)答G居士

(一)論臨終往生,唯憑佛力。
(二)不聞不睹,何懼魔軍。
您所問(甲、乙、丙)三問題,試答如下:
甲乙兩問都是臨終之事:甲、無人引導,甚至幹擾。乙、心臟病發,臨終苦迫。因之畏懼,恐難往
生。此二問實際是一個問題。
其實皆因對淨宗是他力法門,體會未深。

蓋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安詳往生,決非專靠自力。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

淨土法門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彌陀願力加持。
行人如能信願持名符佛本願,則彌陀於行人臨終之際,必來接引。
如玄奘法師所譯之《阿彌陀經》云「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蓋因彌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祐行人,
故此行人臨終之時,才能不亂,正念往生也。

平日信願持名,主要靠自力;
臨終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
他力無邊,故不必有所疑懼。
如真欲往生,正好現在努力,提高正信,切願求生。
蕅益大師(蓮宗九祖)曰: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
蓋謂如有信願,即得往生,反之,則不能往生。
可見目前首應弄清楚淨宗的道理,深信切願,必得往生,
其餘一切,均不必多慮。

丙、疑懼有外道作祟,來擾身心。
此問題今日正好回答,因有實際事例可作證明。
今秋我在廣化寺念佛七講阿彌陀經宗要,
末後引用印光老法師開示,謂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見佛。
若有此躁妄求見之心,則為自家的冤對提供機會。他們必借機幹擾報復,破壞行人。講完後,有一
年老之女居士,前來問話。該人心情激動,神暗氣急,色憔悴,形容枯槁。連聲問曰:「您所講
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兩年多。因念觀音,就想見觀音。誰知見到觀音後,從此見種種相,擾
亂不息。於是白天黑天,開眼合眼都見。或見善相,或見惡形,心驚意怖,苦惱無窮。夜不能睡,
晝不能休。精神疲頓,神經緊張。無法可醫。縱滿室坐滿了人,仍見滿室都是惡相,遂致精神恍
惚,身心俱疲,苦惱萬分,命在旦夕。」末後並問是否應念大悲咒來除魔?

我對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壓制,若去壓制,即是在作對。
則這個結子,拉得更緊,更不易解開了。」
於是我告以一法:
「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結一茅蓬,率眾共修。但該處山精野鬼,時來幹擾,
或現佛菩薩相,或現虎豹惡形。
大眾驚擾,不能清修,
力勸大德遷移,但大德不為所動。
三年後,野鬼俱寂,諸相皆無。
大德曰:『野鬼伎倆千般有盡,老僧之不聞不睹無窮』。
可見不聞不睹,不去管它,則魔惱自息,
古云『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正此意也。」
她當時要求小女寫下來交給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講《淨修捷要》。
講畢,該女居士煥若兩人,體態安詳,容光煥發,精神奕奕,特來道謝。蓋小女所寫之字條送到
後,諸相俱隱,幹擾全清,大患頓除矣。可見「不聞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盼您一試。

再者《十往生經》云:
「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
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可見您若切願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薩於一切時,一切處,來加護持。
那還怕什麼外道的幹擾呢?
末後,請聽一頌:

不聞不睹 平等大智
無愛無憎 不捨不取
般若妙用 不可思議
智光照處 魔障頓息
毋用排遣 不須對治
一心平等 諸魔絕跡
外道邪法 無能為力
自在安然 何必疑懼
捨諸分別 一念單提
深信切願 持佛名字
一聲佛號 萬德圓俱
如海一滴 具百川味
念佛求生 契佛本誓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9

古經「一心不亂」文為「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八)答F居士

答臨終一念可以往生
承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何以臨終一念亦得往生?
此問切要。
蓋信願持名之功德,超情離見,不可思議。

正如蕅益大師所示: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蓋直指稱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蕅師所示,正與古經相符。六朝襄陽石經於「一心不亂」下,尚有二十一字,
文為「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古靈芝、大估諸師皆尊石經。幽溪大師更謂今經訛脫,讀經者應補入此二十一字。
若補入此二十一字則《阿彌陀經》與《大經》之十念必生,
《觀經》之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寶王論》之臨終一念得生,均一味無殊矣。

稱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頓顯果德。
蕅益大師謂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一念亦得往生。
夏師云:「念佛即是自心現。」
古云:「一聲佛號一聲心。」
蓋信願稱名時,即是當人妙明真心顯現之時,故其功德微妙難思。
蓮池大師謂《觀經》臨終十念得生,因念者頓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

至於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願有缺故。
蕅益大師曰: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
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8

諾那祖師開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須兼修西方淨土。」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六)

答D居士

一、論密淨兼修
拜讀大劄,欣悉您已持誦蓮師咒二十餘年。今又發勇猛心,奉持齋戒,摒棄煙酒,志心精進,欲出
生死。不勝讚歎之至!您所提出,密淨兩門如何進修問題,既承下問,敢不掬誠奉告:

君現難明者蓋以令師,XY二老一密一淨,各主專修,莫衷一是。
就我所見,兩者咸為無上殊勝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發菩提心,隨修一門,皆有所成。

現君已選定密法為主,並欲即生了脫生死,則不可不兼修淨土也。
先師夏蓮老曾開示曰:「淨宗乃是密教顯說。」故知密淨本來不二。
且諾那祖師開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須兼修西方淨土。」
可見您修蓮師為本尊,亦必須兼修淨土也。
惜諾祖寶貴之開示,多為後人所忽,甚可歎也。

X老主「一門深入」甚是。
腳踏兩隻船,一山望見一山高者,則世間小事亦不能成就,況了脫生死之大事因緣乎!
故《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者,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必備條件,
「一向專念」正X老所謂「一門深入」之真義也。
但「一門深入」不宜理解為除此一句蓮師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
是經於往生正因品,首明「聞此經典,受持讀誦」,乃正因中首要之因。
此經即指《無量壽經》。
且《觀經》亦以「讀誦大乘」為往生極樂國土之淨業正因。
可見讀誦《無量壽經》及一切大乘經典,皆為往生極樂之正因。

且知識份子欲習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資。尤其是仁者於無上道尚屬初機,故首須廣讀大乘,端正知
見。如人行路,先須方向正確也。仁者之機,正宜行解並重,密淨兼修。
近代大德圓瑛法師曾對我曰:「密淨兼修好,萬修萬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緣,亦正宜於此
「萬修萬人去」之無上妙法。您說「已習慣於持咒,不必另換他法,但隨時隨地一句蓮師心咒,自
念自聽,一心做愚夫愚婦。」果能如是,則決不是愚夫愚婦也。
君不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只是憶佛念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入三摩地。
此真大菩薩之殊勝行徑也,但此話說來容易,做到甚難。
只念一句咒,這點做到很容易。
但「隨時隨地,自念自聽」實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萬人中也難有一個半個。
為逐漸落實您自己之言語,同時為滿足您出離生死之勝願,我建議如下:

(一)您已發心持戒,持齋很好,盼堅持。

(二)應發菩提心,首先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等。)

(三)繼續持誦蓮師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記數,多多益善,退休後每日至少不應少於一萬,
(我現註經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萬。)每日記數念之外,並應隨時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彌陀佛淨土,每日課程圓滿,均須虔誠祈願。

(五)持誦《無量壽經》(我已寄上),並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每日至少十念,多則更好。彌陀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今又密淨兼修,
故萬修萬去。

(七)每月初十日讀蓮花生大士應化因緣經(已寄上)。
如有同修需要此經,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見認為,根據您之學法因緣與當前環境,以上實為契機應緣之最佳方案。拙見如是,謹供參考。

二、論求生極樂淨土

「必兼修淨土」者,實為諾祖所傳之心要,
故蓮花精舍之共願為「同生極樂」。
可見蓮舍成員,人人均必以此為願,如有異說,決非我先師之徒也。
當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淨土之一法。
修禪、習密、學教,無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則不可。
蓋「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懼」,
今生修證縱不無進益,但來世一墮母胎,往往昧失前因。
試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乾乾淨淨,焉能保證來世不忘本願?
生死不斷,則惡趣緣多;再失人身,何堪設想!
故云「誓盡此生出娑婆」。
切盼仁者亦以此為誓願。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6

「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函云:「欲修禪定,終不能定。」此正合規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終不能定。
又云:「但口裏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實難入定。」仁者之見,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
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個「無所住」,何嘗有些許般若氣息?
無住生心,才是金剛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讀佛典,看《金剛經》。深體無住生心之妙,當時
便領會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
蓋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
一句佛號聲聲相續,即是「生其心。」
倘欲抽減念佛時間以習定,則更是大錯,
念佛是易行道,餘者皆難行道,
乃龍樹菩薩之開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趨坎坷之途,何其顛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

靈峰《要解》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則在念佛之深淺。」
當前首要是決定往生,
先不管品位高低,
但當深信切願,
靠定這一句佛號,靠定這一法,
同靠一座山相似,無論如何也動他不得,
這才決定生。
看來品位也不會低。
若於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誦經,明天要打坐,後天想持咒,大後天又欲參禪,這樣修法,對於
「信、願、行」的第一個「信」字,早已七折八扣。
信願不堅,欲生極樂,是真背道而馳也。
以上乃剖心瀝血之言,
望三思之。

二、勸放下萬緣單提一念

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
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
「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

所謂萬緣,
不僅柴米油鹽、妻兒子女、富貴榮華、
地位聲名、功勳事業、學術文章等等世俗之緣,
應捨應放;
實則您今日信中,所問之咒名,與所求之聖像等等,總之,亦在萬緣之中。
以上對於初修,當然是正事。
但對於您八十一高齡,終身習淨之老修行,則應一刀斬斷,一齊放下。
萬緣放不下,則此一念決定提不起。
往生之關鍵,在於一念。
不管你是在家中念,還是在寺中念,
所貴者是你的念是否一。
您當前迫切之務,就是把一切善緣、善行、善法等等,
完全打疊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聲名號。
一句念完,又是一句,
老老實實,綿綿密密,
一直念到佛來接引,
一氣念到花開見佛。
這樣念,決定往生;
這樣修,也即是萬修具備。
切不宜頭緒過多,百端並舉,東張西望,顧此失彼。

誦經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應繁多。
總以隨時隨地持名為主,其他一切均是助行,
不宜喧賓奪主。

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繼。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5

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

大劄奉悉,欣聞知難而進,甚以為慰。唯所提諸問,仍是您二十年來屢問之老問題。茲願再賈餘
勇,一試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為解決問題,宜先從問題之根下手。
您之病根有二,
一曰「唯看現實」,
二曰「但重功利」。
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當前一生中的情況,於是不能放眼宇宙。應知過去的時間是無量的,未來的時
間也是無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實現全部無窮盡的因果關係,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癡才
希望在電影挎貝中的半寸膠片,明瞭電影的全部故事。
只看手中的一小塊膠片,不問過去與將來,故名之曰「唯看現實」。
所謂「功利主義」,您認為做好事必須現世得福,這就是求利,
何況您還是急功近利。
您主張一切善惡之事,都應現世報應。
殊不知,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純,
其所得之福則如仰箭射虛空,福盡還墮,福力甚微。
以此微弱之福業,所感善報往往須遠待多生之後,
焉能盡望皆於當時而現報?
惡業亦然。故須知三世因果,
過去生中所作之因,當前所受者是;
將來生中所得之果,現在生中所作者是。
多劫以來,無量生中,種種業因,種種果報復雜錯綜,
實不可能皆於現世顯報。
但應深信業因果報三世相續,絲毫不爽。

(二)伸手與助手

這又是說了多年的問題。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
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
觀音大士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有求必應,是以欲鉤牽也;
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
從求佛變為學佛,從伸手變為助手。
如報載高田二君入水救生,捨己利人,這才是學菩薩之所行,成為菩薩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種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願是救人,有願必滿,他們救起了人。並且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犧牲了自
己。救了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他們成功了,同時也成仁了。
如同寫詩人寫了一篇登峰造極的詩,詩人犧牲了眠食健康,寫出了極優美的詩,
難道是得不償失嗎?
士各有志,詩人以詩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飯睡覺為生命。
伯夷叔齊求仁得仁餓死首陽,
難道說既應保全氣節又要吃飽肚子才正確嗎?

世尊因地投身飼虎,諸天人也只收拾遺骨造塔供養禮拜。
天人既能於菩薩身後,做這些工作,那為什麼不於半空中托住菩薩,
或於菩薩落地後,趕走餓虎呢?
這一點請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樣做,那就是幹擾這位捨身菩薩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沒有犧牲享受的詩人,沒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
沒有投身飼虎的菩薩,也就不會有今天捨身救人的高田二君,
那樣的人世將墮落為一個大動物園。

佛教徒萬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報。
蓮池大師發願文中,明白寫出「不求人天福報」。
修行的真實目的,是求覺悟。
佛者,覺也。我們學佛所為何事?
也只是普為眾生求覺悟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覺也。

(四)謹防業力發動

由上可見,每人無始以來功功過過,層出不窮,無量無邊,是為別業。
但個人所造之過,絕不孤立,
決與其他之人有關,於是互相牽連,功果複雜,又復無量無邊,是為共業。
共業決定世運,別業決定本人之命運。前因後果,有因必有果。
故云:「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
此上經文道出一切因果關係。

今君意見與此相違,實即與佛相違。
多少年來,堅持不改,此實應速行懺悔者也。
現生所受,乃多生以來之別業與共業所決定,
若無回天動地之功過,焉能輕改定業?
更有進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現在不知。
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頁,恰是受惡報的一頁,
於是便有飛來之禍。您之傷腿,即類此也。
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
又云「只怕業力發動」,故須日日防盜,夜夜防賊。
誰能知下一頁是什麼?(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慘被火車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脫生死

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
切莫磋砣,錯過今生。
「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願共勉之。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4

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

大劄奉悉,欣聞知難而進,甚以為慰。唯所提諸問,仍是您二十年來屢問之老問題。茲願再賈餘
勇,一試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為解決問題,宜先從問題之根下手。
您之病根有二,
一曰「唯看現實」,
二曰「但重功利」。
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當前一生中的情況,於是不能放眼宇宙。應知過去的時間是無量的,未來的時
間也是無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實現全部無窮盡的因果關係,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癡才
希望在電影挎貝中的半寸膠片,明瞭電影的全部故事。
只看手中的一小塊膠片,不問過去與將來,故名之曰「唯看現實」。
所謂「功利主義」,您認為做好事必須現世得福,這就是求利,
何況您還是急功近利。
您主張一切善惡之事,都應現世報應。
殊不知,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純,
其所得之福則如仰箭射虛空,福盡還墮,福力甚微。
以此微弱之福業,所感善報往往須遠待多生之後,
焉能盡望皆於當時而現報?
惡業亦然。故須知三世因果,
過去生中所作之因,當前所受者是;
將來生中所得之果,現在生中所作者是。
多劫以來,無量生中,種種業因,種種果報復雜錯綜,
實不可能皆於現世顯報。
但應深信業因果報三世相續,絲毫不爽。

(二)伸手與助手

這又是說了多年的問題。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
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
觀音大士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有求必應,是以欲鉤牽也;
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
從求佛變為學佛,從伸手變為助手。
如報載高田二君入水救生,捨己利人,這才是學菩薩之所行,成為菩薩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種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願是救人,有願必滿,他們救起了人。並且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犧牲了自
己。救了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他們成功了,同時也成仁了。
如同寫詩人寫了一篇登峰造極的詩,詩人犧牲了眠食健康,寫出了極優美的詩,
難道是得不償失嗎?
士各有志,詩人以詩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飯睡覺為生命。
伯夷叔齊求仁得仁餓死首陽,
難道說既應保全氣節又要吃飽肚子才正確嗎?

世尊因地投身飼虎,諸天人也只收拾遺骨造塔供養禮拜。
天人既能於菩薩身後,做這些工作,那為什麼不於半空中托住菩薩,
或於菩薩落地後,趕走餓虎呢?
這一點請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樣做,那就是幹擾這位捨身菩薩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沒有犧牲享受的詩人,沒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
沒有投身飼虎的菩薩,也就不會有今天捨身救人的高田二君,
那樣的人世將墮落為一個大動物園。

佛教徒萬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報。
蓮池大師發願文中,明白寫出「不求人天福報」。
修行的真實目的,是求覺悟。
佛者,覺也。我們學佛所為何事?
也只是普為眾生求覺悟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覺也。

(四)謹防業力發動

由上可見,每人無始以來功功過過,層出不窮,無量無邊,是為別業。
但個人所造之過,絕不孤立,
決與其他之人有關,於是互相牽連,功果複雜,又復無量無邊,是為共業。
共業決定世運,別業決定本人之命運。前因後果,有因必有果。
故云:「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
此上經文道出一切因果關係。

今君意見與此相違,實即與佛相違。
多少年來,堅持不改,此實應速行懺悔者也。
現生所受,乃多生以來之別業與共業所決定,
若無回天動地之功過,焉能輕改定業?
更有進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現在不知。
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頁,恰是受惡報的一頁,
於是便有飛來之禍。您之傷腿,即類此也。
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
又云「只怕業力發動」,故須日日防盜,夜夜防賊。
誰能知下一頁是什麼?(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慘被火車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脫生死

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
切莫磋砣,錯過今生。
「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願共勉之。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4

勸繼續懺悔 念佛求生 --- 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三 答A居士

一、勸繼續懺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來信收到,此信實是您能否往生的關鍵,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
從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發心很真誠,用功也很勤。
(二)對於自己要求很嚴格,並敢於直率的說出自己的缺點。
(三)為懺悔自己過失,曾哭過數十次。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優點。
但目前成為障礙者,則由於(一)嗔毒較深,(二)更重要的則是,對於教理的瞭解,還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輕敵之病,常以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煩惱,一切太平,
這實是不符合實際的主觀願望。應知貪嗔癡三毒,多劫以來,染入我們的心田,
如油入面。在和麵時摻入一些油是極其容易的;
但摻入之後,想再從面中取出這些油,那就難如上青天了,
所以經典中說世尊的常隨弟子中,許多已證阿羅漢,但三毒所殘留的習氣,仍保留不斷,
只有如來才能斷殘習。
蓋「久反之地,非一戰所能成功」,
故首先勸您,不可喪失信心。犯錯誤,怎麼辦?
那很自然,那就是懺悔。再犯怎麼辦?那就再懺悔。一切罪從懺悔滅,

故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中云:「我此懺悔,無有窮盡。」
普賢菩薩尚且盡未來際,懺悔不休,
我們凡夫焉能因為懺悔數百次,哭過幾十次,但脾氣不改,愧見如來,便半途而廢呢?

您說發一次脾氣,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燒光,這是根據於「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而
來的。但我們想要正確理解經論中的一句話,那就需要聯繫其他經論中文句,融會貫通來理會。例
如,經論中說我們看經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剛,決定不消」。這就是說念佛和誦經的功德,如
同人吞食了金剛鑽(鑽石),這是決不會消失的。於是這句金言,便同您的體會,燒光了一切功
德,完全矛盾了。那麼,這相矛盾的兩句話應如何融會來正確瞭解呢?現在我做個譬喻。例如有人
被法院凍結了他在銀行中存款,這筆錢他當時完全不能動用,就和沒有這筆錢一模一樣,這就是
「火燒功德林」之原意。但是這筆錢並沒有被沒收,沒收了,那才真是燒光了。現在只是凍結,仍
承認這筆錢是他的,這就是「決定不消」之義。
我這個譬喻,可引證佛經。佛在世時有一人因八萬劫前遇虎,失聲念了一句南無佛,
八萬劫後得遇釋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為僧,而證阿羅漢。
試想,此人在八萬劫中應該生過多少氣,發過多少嗔心火,
但這句南無佛的功德「決定不消」,終於憑其功德而證阿羅漢。
同時根據這段經中開示,證明嗔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報推遲了八萬劫。

修禪定的人,一發脾氣,於是禪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發的神通,也不出現了,
必須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復。

至於修淨的人,臨終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決定不能往生。
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極樂的願望,此時都失效了。
這即燒盡功德林之意。所以我們必須忍辱護嗔心,如能忍辱則嗔心漸漸的自然不起了。

您來信問我有什麼辦法?現在「辦法」已躍然於紙上矣!辦法是:
(1)恒修懺悔。
(2)修行忍辱,善護己念。
在這兩方面的無上武器,便是一句佛號。

(一)懺悔,有理懺與事懺。理懺者,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
是謂心空則罪消也。是以「若欲懺罪者,端坐念實相」,若能心契實相則諸罪自然消除。
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懺者(又名作法仟),乃修懺法(例如大悲仟)以懺除罪業。目
前有先師所編之《寶王三昧懺》,又名《長壽懺》,正在印製。印好後,會寄送您一本,您可照懺
軌禮拜懺罪。

但更重要者,《觀經》說「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勸您一心持名,是即無上殊勝之懺悔。

(二)忍辱護念:《金剛經》中忍辱仙人,實是我們之良師,
仙人是說法度眾,反被誣衊為調戲婦女,並用刀來節節支解,
可是仙人當時無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於我相,
若無我相,還有誰會生氣?

所以生氣者,只是為了它違反了我,
污辱了我,冤屈了我,
欺負了我,侵害了我,
處處都是因為多了個我。
若能無我,則一切煩惱,都除了根,
便必然隨之消滅了。
正因為多了個我,於是處處有障礙。

例如有人罵我是「蠢豬」,當他罵完了,這句罵人的話也當時消滅完了,
何處還有這兩個字的音聲?「蠢豬」這句話本身就是肥皂泡
(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他已罵完,於是這個肥皂泡已經消滅。
可是自己不依不饒,還死抱著這個已滅的肥皂泡不放。大發脾氣,真是加倍的愚癡。
所以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儘量秉著經中無我無人的開示,來待人接物,應付一切。

例如有人罵我,請問罵人的人是誰,挨罵的人是誰,那句罵人的話是什麼,
實際上一切皆不可得。
故云:「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何苦來。自己要鬧個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嗎?
《首楞嚴經》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我們何嘗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來。
所以要一心念佛,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
古云:「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那還有什麼脾氣可發?

奉勸您進一步把功課集中在持佛名號。
隨時隨地,心中常提這句佛號。
您念佛看經的功德,與懺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決定不消,盼您繼續努力。
根據您的信願行,都已有基礎,但能堅持下去,決定可以往生。

淨土宗稱為他力門,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
只要我們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那麼在我們臨終,阿彌陀佛自然實踐其本願,前來迎接,加持行人,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見唐玄奘大師譯的阿彌陀經,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我們凡夫往生,都是帶業往生,您這些嗔恨之業,便都托彌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礙了。


二、勸看破世緣,一心念佛

讀來信,對於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離婚,兒子不很聽話,自己又有病,許多折磨集中一身,
確甚苦惱。但您在煩惱堆裏,仍然信心不退,
並堅持念佛,很是難得,實應讚歎!

您的苦惱,證實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難。它是「進一退九」,進一步便要退九步。
就像您想用功,這是進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發火吵架,這便是退了九步。
同時也說明如果有一種因緣使您進步,例如您看了《淨土資糧》很想發心,
可是偏有種種煩惱來使您退步,這又是退九。
這就叫娑婆世界。這是修行人個個都共同的,
只是表現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
誓於今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

實際上,夫妻兒女只是一台戲。在臺上您是母親,下了台您是誰?所謂母子,其實都是戲,都是假
的。您是過於認真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
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馬上就要幻滅的。老實說來您的兒子在當前年
青人中還是不錯的,您是「愛之深,責之切」。演變至今,幾乎形同水火了。您現在應當認清目前
是演戲,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實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
演什麼還不知道。希望您看破這台戲,往生極樂,蓮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
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
這兩句對於您很合適。
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
因為在「難能」,所以「可貴」。
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不能期望懺悔幾次,便能永斷。
只有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改正。
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懺悔,這就是進步。
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
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云「帶業往生」或云「帶惑往生」。
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
也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
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
《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
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萬不要被這些假像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極樂,全看他有沒有信和願,
如都有,那就能去,
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氣的大小(當然,臨終時正發脾氣,則不能往生)。
反之脾氣很好,念佛也好,但信願不足則去不成。
所以您當前應多讀《淨土資糧》來增進自己的信願。
至於您的脾氣,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縱,發了就好好懺悔,
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問臨終時是否有魔怪變成佛形來誘騙?
蕅益大師說,臨終時不是魔擾時。
也即是說,臨終時沒有魔擾,見佛即是見佛。
總之您只要在臨終時把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著念,這便一定往生。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3

勸真實發心,善處逆境---- 抓住 這一生機會 永 超 生 死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答小女

勸真實發心,善處逆境

(一)任何一個人,如果不願意醉生夢死,一直糊塗到進火葬場,那就首先必須明白這一件事:
為什麼要活著?
活著是為瞭解決什麼問題?

人身難得,哪方面難得?天比人聰明,有福有壽;天比人好,為什麼不說天身難得?
因為在解決根本問題來說,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樂放逸,不像人能精進;
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這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最好機會是人身,
但這個機會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
三途一報五千劫,如何得了!
因此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活著就是為解決生死,
也就是抓住這一生機會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著便必然有這些事。表面看來,這些事與出生死有矛盾。
怎麼辦?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離開衣食住行與社會聯繫。
所以要抓綱,一綱舉萬目張,一領提全衣順。所以在頭腦中要有出生死這條綱。
萬變不離其宗,萬目皆隨於綱,
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

例如,要做好工作,為了什麼?
如果其目的、動機落在佛法上,那麼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
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場中,忙得腳跟不點地,
可是,內心深處,是個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騙佛,
表面是佛教徒,實質上何異於魔子魔孫!
同樣,整天拜佛燒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災延壽、富貴榮華,
妻兒子女,人間福報,這就叫做愚中倍人。
不明佛法是愚癡,知道佛法還是這樣,故曰倍人。
既是在家人,當然有無窮無盡的世間事,只要從出世法出發,並落實到出世法上,
世法又何嘗有妨礙呢?
但是當有不同的機會時,選擇什麼,這是檢驗自己最好的儀器,
是自己有沒有真實發心的真實表現。
老是為了世間而犧牲出世間,那還談得到什麼發心呢?

(三)有的時候是不容你自己選擇的。例如我的上幹校和你的下農村,是不由分說。
這類的事,大的小的,酸、鹹、苦、辣、甜樣樣俱全,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怎麼辦?
既然無容選擇,當然也就無法逃避。那就要逆來順受,化火宅為清涼,
轉毒藥成甘露,善於利用,善於轉變。

一切事物皆有兩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
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
一切事物對於我們的根本大事,同樣有以上兩方面,就看我們會不會用,會用就能轉。
但能轉物即同如來。
「轉物」二字多少人錯會,以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樓搬走了,才是轉物。
不對,那是聖末邊事。應知,轉煩惱為菩提才真是轉物。
例如:文革時我在河南幹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厭惡。對於自己的家庭與自己的前途一籌莫
展,無能為力。整天勞動,身同牛馬。這是好事是壞事?
可是我當時覺得,人不願和我說話,我正好一句話不說。
既然許多事我盤算也無用,乾脆就不想。
於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個飛躍,壞事變為好事。

對於你來說,現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還是壞事?
應該說有好有壞。工作單位要垮臺,經濟上沒有收入,
從世法看,這都是壞事。
但必須重視這當中有一件大好事:現在可以有全部的時間和最好的因緣,來學佛和修行。
這不但是在家人所難有的,出家人同樣也難於求到;
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樣使好的方面落實,是現在的首要問題。
關鍵是這三段話要理解清楚:
第一是發心;
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選擇;
第三,在無選擇之中,則從兩方面下手。避免其壞的方面,落實其好的方面,當然無往而不利。

這一段話雖不圓滿,但萬分重要,應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絕不辜負這一生。好好努力!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2

幽溪法師淨土法語

《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98b04(00)║

幽溪法師淨土法語
嗣法門人正知較
X62n1197_p0598b05(00)║夫修行法門。如來對證之良藥也。藥隨病廣。
X62n1197_p0598b06(03)║數逾恒沙。求其至捷徑。最簡要者。莫如念佛。求生淨土。
X62n1197_p0598b07(02)║可謂疾成覺道之秘訣也。蓋出離生死。仗三種力。一自力。
X62n1197_p0598b08(00)║二他力。三本有功德力。若惟務悟明心地。裂無明網。
X62n1197_p0598b09(00)║出愛欲河。或佛作祖。謂之自力。是為沒量好漢。
X62n1197_p0598b10(02)║
X62n1197_p0598b11(22)║真大丈夫佛世及正法中諸大菩薩聲聞及諸大祖師是其人也。像末之世。根器譾劣。有雖修而不悟。
X62n1197_p0598b12(03)║悟而不精。內照似脫。對境仍迷。縱使不迷。猶然坏器。
X62n1197_p0598b13(03)║
X62n1197_p0598b14(23)║菩薩有隔陰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隨流此自力之無功。出塵之不效。一錯百錯。實可寒心。
X62n1197_p0598b15(02)║是以諸佛菩薩。曲垂方便。有仗他之法門焉。此之法門。
X62n1197_p0598b16(01)║經論亦夥。求其苦口叮嚀。極言稱歎。列祖宏通。
X62n1197_p0598b17(03)║人心崇奉。惟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為究竟。
X62n1197_p0598b18(07)║言言闡淨土之惟心。句句演彌陀之本性。悟此者。達生心與佛心平等。
X62n1197_p0598b19(00)║
X62n1197_p0598b20(20)║心土與佛土無差修此者獲妙觀與妙境相符自力與他力兼濟。況本有功德之力。無始性具者。
X62n1197_p0598b21(03)║
X62n1197_p0598b22(23)║因此全彰曠劫積累者藉之頓發故得娑婆報滿淨土現前蓮華化生。不迷生陰。一入永入。更不退轉。
X62n1197_p0598b23(04)║故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數甚多。比在娑婆入道。塵境麤強。
X62n1197_p0598b24(01)║險難惡途。無處不有者。固不侔矣。然而說之匪難。
X62n1197_p0598c01(02)║行之為難。行之匪難。心要為難。此昔人所誡。我輩當遵。
X62n1197_p0598c02(01)║楊次公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X62n1197_p0598c03(03)║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尚矣。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98b04(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優曇和尚---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

《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93a22(00)║  

優曇和尚蓮宗寶鑑
凡修念佛之人。欲生淨土。每念世間一切無常。
成必有壞生必有死。
若不親聞佛法。則捨身受身。輪轉三界。四生六道。無解脫期。

我今有緣。得聞正法。
得修淨業。唯佛為念。捨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
受諸快樂。永脫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
纔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蕩身心。莫生疑慮。
直須西向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
及無數化佛。現在其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絕。
於諸世間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
若或心念起來。但要急稱佛號。於念念中除滅罪障。
若病人昏困。不能自然。則看病人。當方便警策。勸而諭之。
如此用心。助令命盡。只此一念。決定往生淨土。
命若未盡。自得安甯。
慎勿妄起留戀世間之心。當存自存。當死須死。
但辨往生。
何須疑慮若解此理。如脫敝服。以著上衣。
一捨凡身。便登佛地。奇哉偉哉。至矣盡矣。
真信修行之人。端的是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
只此一念。即是化佛。
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
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劍。
只此一念。是開黑闇之明燈。
只此一念。是度苦海之大船。
只此一念。是脫生死之良方。
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
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
只此一念。達惟心淨土。
但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
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
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
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
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
如是一念。分明不昧。
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93a22(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飛錫法師高聲念佛

飛錫法師高聲念佛

飛錫法師高聲念佛

問。方等經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
兼稱佛號以祈勝定。
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
何必聲喧里巷。響震山林。然後為道哉。

對。聲亦無爽。夫辟散之要。
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無定。
有五義焉。
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一也。
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二也。
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三也。
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四也。
與魔軍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五也。
喧靜兩全。止觀雙運。協夫佛意。不亦可乎。
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夫玄音之扣塵累每銷。滯情融朗。
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華嚴經。
甯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又問。
一念十念往生淨土。何者為正。
對。
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
如佛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
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如箭射。
今念佛生淨土。亦一念善業成。登極樂土如臂屈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不須兩念。
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
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斯皆一念也。
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
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十稱以助其一念。若心盛不昧。
一念生焉。猶植絲髮。其茂百圍也。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77c08(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恭錄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第十一
問曰:想佛即是無想,已經恭聞開示了。然而大乘方等經典之中,為了修習無上深妙之禪定,而令
其淨念相繼、想於佛的白毫相,並且兼帶稱念佛號,以祈求殊勝之禪定。
等到契入之後,則心佛兩忘,這是真實存在之事。
但是只要心中默念佛號,如同泉水澄靜一般,則念佛三昧自然能夠達到。
又何必一定要高聲念佛、喧動於鄉里街巷,響聲震動於山林之間,
然後才稱之為修道呢?

對曰:你所問的固然沒錯,但是出聲念佛也沒有過失。我嘗試為你說明之,所以者何呢?
去除散亂的重要方法,最重要的是存在於音聲。音聲如果不振奮激厲,則心念便暗自竊竊然、
飄飄然而散亂不定。聲音如果能夠振奮激厲,就如同拔除茅草而拔起一連串其它之草,
並且乘著策杖於其後,以畢命之心與之相對,永遠斷除其擾亂之憂患,這就是其第一個意義也。
以切近身心者來說,音聲及正念之光照所及,萬般惡念所引生的災禍,便如同冰霜般消散。
而種種功德之叢林,便如千山中的松樹一樣茂盛不凋,這就是其第二個意義也。
就遠一層來說,念佛往生淨土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的金容,乃是光明熒煌並且散放萬彩祥光,
其說法時七寶天華淅瀝瀝如雨般從虛空而降下,
這些種種殊勝就如同以手指指著手掌一般容易,這些皆是因為高聲念佛所致的,這就是其第三個意
義也。
又如同牽引搬動巨木大石,因為太重而無法運載向前,但是只要以洪亮的聲音同時發出呼號,
則木石便隨聲而飄然輕舉,這就是其第四個意義也。
此外與魔軍敵眾相爭戰時,大家旗鼓相當正面遭遇之時,如果將音聲律調用於軍隊車馬之調動,
以堅定齊整之心,而攻破於強敵,這就是其第五個意義也。
音聲既然具有如是眾多之意義,又何必厭惡之呢?

因此不如喧聲與寂靜兩者並重並全,
並以止觀同時運用,合乎於佛陀之旨意,這樣不是很好嗎?
定慧如果能夠均等,則能同時相忘於心佛了,這就如同你所問的問題了。

是故廬山慧遠大師的〈念佛三昧序〉云:「功德高廣而容易進修,則無如以念佛為先。
我常常覺察到佛號不可思議的音聲,
每次扣動心弦時,
心中只要聽聞佛號,
則塵勞牽累,
每每便可銷除。
滯著的執情,也融通開朗起來了。
如果不是天下間至極深妙的念佛法門,又有誰能夠如此玄妙呢?」
如果要說到有什麼證明者,就無如《華嚴經》的偈頌說:
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真是如此,則佛號的音聲遠震十方,開啟眾生的善根、萌生菩提心芽,
猶如大地一聲春雷,驚螫而震動百草,
怎麼可以輕視念佛之聲,而誣蔑之呢?


問曰:高聲稱念、與低聲稱念佛陀名號之差別,我已恭敬承受其義理。
可是十方世界的淨土,皆有如來世尊,獨獨面向西方,
這不是非常的執著嗎?

對曰:你問的就不對了!
此乃是大乘方等佛經中,釋迦如來作如是說,不是人間法師之意旨啊!
豈可以毀謗於大乘方等經典呢?


問曰:我已恭聞教典之意旨了,可是不知其義理何在?

對曰:也有其道理。
就如同愚痴之人,見到觀世音菩薩有十一個面相,
隨即施設問難說:「為何不安立十二個面相呢?」
如果隨順其語言,安立十二面,
此愚痴人便又問難說:「為何不安立十一面呢?」
如今你以東方,而問難為何要面向西方,其道理也是如此。
如果還是迷昧而未能覺醒者,即以此色身令其注意身心之安置,不背向於西邊這一方,則其不久自
然可以了悟。
如果還不了悟,則實在是不可教化,但可令人悲憫而已。
此外《勝天王經》〈二行品〉當中,說明如來有八十種隨形好,其中有一個隨形好之光明功德,名
之為『一切相不背他』也,那麼佛也不可以背向之。
佛陀常常面向於一切眾生,不會像怨賊仇人一般,不欲正面相見,
這是佛陀慈悲之至啊!即是不背於佛之道理啊!

智者大師,自從其撫玩塵土的童年開始,以至命終於六十耳順之年,
躺臥時必定合掌,
端坐時必定面向西方。
到了即將命終之時,令人讀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九品往生之經文。
命終時光明照滿山林,天樂連續不斷演奏,而後往生於西方淨土。
那麼面向西方之意義,不是非常弘大嗎?

恭錄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http://book.bfnn.org/books2/1952.htm#a11

蓮宗必讀總序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77c08(00)║

蓮宗必讀總序

淨土法門者。乃諸佛究竟之法也。
故彌陀因地。
觀此理而大誓普收。
釋迦果成。稱此理而廣舌深讚。
彼則鉅賢至聖。咸舒藻以為盟。此則覺德鴻儒。
盡擒毫而作誓。挺身立行。力修此道者。列宿塵沙。莫況其多也。
下至惡逆凡夫。十念便登寶土。
飛禽畜類。隨稱亦達金池。
此非彌陀願力。安能若是。

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靈峰云。於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直捷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是故淨土三經並行。古人獨以彌陀經為日課。豈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無遺。
統宗教無外。尤不可思議也哉。
其名號功德。自何而始。
乃因六八大願之所莊嚴。九品悲心之所成就也。
然彼佛願力。雖不可思議。
若厭離不深。則娑婆業繫不脫。故藉五王八苦之緣。
以作進修之策。而進修儀軌甚多。唯慈雲行願。最為切要。
其上根之士。一聞便信。
中下之輩。多諸疑惑。
智者十疑論。統淨宗一切疑問。振菩提大道之綱。
斷疑生信。厥功最巨。
善導云。修餘行業。迂僻難成。
唯此法門。速超生死。若專修者。十即十生。
法照大師。感文殊告曰。汝今念佛。正是其時。
當知念佛。諸法之王。
慧日感觀音亦云。汝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二大士皆法王長子。親口傳授念佛法門。殷勤如此。可不信哉。
飛錫。永明。四明。慈照。優曇。天如。妙協。楚石。幽溪等。
乃傳宗列祖。闡教聖師。皆撰文述偈。深勸往生。
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
蕅益法師。每見學者。未識方隅。靡慚濫吹。
或云念佛散心無益。或云念佛須一心不亂。
或云念佛須參究是誰。
詰其信願。毫無所知。可悲也夫。
如意珠王。遇此等人。而成瓦礫。
以此故述信願持名歷九品說。行者宜勤覽之。
又云。
得生與否。全田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堅密云。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
只貴一心受持。甯羨依稀解悟。
省庵云。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徹悟云。淨土一門。
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
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
故要解云。一聲阿彌陀佛。
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
唯佛與佛能究盡。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如上所述。咸遵佛祖誠言。
非敢臆說。撮其詞明義顯最切要者。會成一冊。
以便朝暮莊誦。刻刻提撕。如面聆法音。不敢疑貳。名之曰。
蓮宗必讀。
余為障緣深重。濁智騰波。非專修一行。生死難脫。
匪憑聖教。信願難階。
況去聖時遙。邪風競起。正行之人。多被惑亂。
是故必讀此書。然後必生淨土。
愧鄙見隘劣。焉敢公諸勝友。但自為鞭策。而作往生左券。
敬摘諸文而謬為之序。 戊辰仲春淨業弟子古崑謹集
敬採佛祖誠實言  成就往生決定信
普願法界諸眾生  速脫輪迴生安養
願我早登下下品  免得娑婆受苦辛
待吾一見彌陀後  盡未來際度群生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77c08(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別?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 李炳南

問:課誦常遇自己幼童吵鬧,念不專而起無明,念畢按情懲打,似此剎那分心善惡,
是否種下不善因地。若不教訓,吵由他念自我,內動惡外雖善,亦非淨念。求示良法調伏二心!
(顏佛兆)
答:念佛本能斷除無明,而因不專更起無明,猶晦月而覆黑雲,大為不可。
誦畢教訓子女,使就軌範,自是善意,並非惡心,
但宜恩威兼施,
不可真實發怒。
應知子女不達規矩,乃是自己家教不良,又是我所招之障,
皆當發慚愧心而自責,能如是觀,亦調伏之一端也。

問:功課外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六字四字功德,有否分別?(寬觀)
答:六字者當然恭敬,四字者急時方便耳。

問:近四個月以來,我對念佛忽感興趣,除了做買賣以外我就專心念佛,
現在連書本也懶得去看了,故以為「多看書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專心讀書,而想要專心念
佛,這是不是可以?或者要兩者並重?(林良柱)
答:念佛與看書同進最佳,求其行與解相應也。果無暇,信不退,單念佛亦可。

問:念佛功德無量,如不念出聲,而只以心裏默念可得同等功德?
又今人念佛可以生西,然則佛之所以成佛念誰?如誰也不念那麼如何成佛,後人當也可以學習了。
(黃大川)
答:念佛不限出聲與默念,佛度眾生,法門無量,念佛乃諸法之一法,惟取其易而隱也。居士云「誰也不念」這名「無念三昧」,正是佛法,只怕人都做不到。要知念佛念到極處,就是活潑潑地「誰也不念」。但此「誰」字當「一切」解,才有是處。

問:常常聽到念佛人著魔,頗覺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陳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淨所致。
有此兩因,自於佛隔,何能加庇。
然能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滅,不能為害。
此後功夫,因是反更進一層,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也。

問:信佛的人,時懷慈悲心,但沒時間靜修,觀想默念,是否有成就?(衡鈺)
答:行住坐臥默念,淨念相繼,當能成就。

問:念佛聲音是高聲或低聲為宜?為何多念愈好?(莊慶賢)
答:高聲治昏沈,低持治散亂,各有妙用。誦時或低或高,臨時採用,不必拘泥一法。


問: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吳銘琨)
答:佛子平素所修何種法門,至臨終時,而不為世俗諸事牽掛,心仍在其所修之道,即是正念。

問: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賴棟梁)
答:一心不亂,經語至明,縱不到此,只能心口熟練,動念就是這個,亦有把握。

問:弟子慚愧家事多忙,一日隻念佛號一萬二千,其他什麼都不會念,不知後來能否成就?(朱
密)
答:法門貴精不貴多,如此甚善。祇特尊者,念笤帚二字,尚能證果。況念萬德洪名乎。古人云:「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居士果能什麼不會,只會念佛,勝於空談者多矣。決定成就!

問:明年五十九歲,運氣不好,請問老師,念佛能消災過運否,須用何方法?請示。(何居士)
答:除非短命,誰不經過五十九歲,
竟謂運氣不好,實是世俗之迷信,
學佛者要求正知正見,豈可信此荒唐之說。
經云:「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若果誠心念佛,未有不消之災。
倘信世俗不經之談,
便知念佛而無誠心。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恒,至臨終自身朦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徐福快)
答:如此恐無把握。但積有善因,自招善緣,屆時或有不可思議之感應。

問:平常念佛到臨命終時,未得能照著法行事,妻小哭纏,以致不能往生。
那麼一生念佛是不是同平常不念佛人一樣?(李俊)
答:家庭佛化,即無此慮矣。是故學佛者,修己化家,俱是不可少之事,
此不獨專為益他,且正是減自己之障礙也。

問:學佛人將死前,預知其死時日,是否佛之指示?(鍾林招)
答:有佛菩薩現相指示者,亦有淨功感通而知者。


問:坐禪時,周身震動,有師言,此為外道,應自控制,專心用功,
然周身血液尤流動震栗,是否一心念佛即可?(龐乾善)
答:前條言修淨,此處又言禪,淨乎禪乎何尚未定?
禪如有師,雖云有承,然腳踏兩船,不免落水,
所謂不禪不淨,二門具破,
倘無師承,閉目枯坐,恐落黑山鬼窟,
周身震動,尚是小毛病,
或一味盲修瞎煉,更怕有大魔境在。

問:靜坐念佛微微感頭痛,因有腦神經衰弱,是否由病業所感,或可一意專念,不予理會?(龐乾
善)
答:所生狀態,病與業兼而有之,或再有念不如法,以作增上,亦未可知。
倘念時不能心平氣和,過於緊張,亦能發生是病。
居士云「一意專念,不予理會。」
是矣,然必須止念調息,不緩不急,綿綿密密,如深潭流水,不興微波,自可愈所疾矣。

問: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周慧前)
答:六字恭敬,四字方便,過快過慢皆非得宜。須心平氣和,不快不慢,能輕安為是。

問:曾閱印光祖師答眾弟子總信內有云:
「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
愚小在未皈依三寶以前,未供奉觀音菩薩,
所以現在每日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
次念觀世音菩薩二千,是否可以?
已受五戒,供有三聖像後,可否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周慧前)

答:印祖此一段訓言,當別有用意,若能讀此信全文,自明其旨也。
至於皈依以後,擬專念彌陀,亦甚佳,
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眾,諸禮誦之規定,不可不遵也。


恭錄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176.htm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 李炳南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 李炳南

問:不吃長齋,可不可以家庭上奉敬三聖像?(李俊)
答:可供三聖像,但茹葷腥之時,宜用短幔遮住佛像,以免不潔。

問:習氣未能盡斷者,不知可以信佛念佛否?(蕭慧心)
答:為除習氣,始學念佛,為習氣未盡,正宜加工念佛。

問:有人說釋迦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同為一體,是不是?(寬珠)
答:法身可云如是,報化則否。


恭錄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第十二)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176.htm

56. 觀察力的訓練要如何入手?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56. 觀察力的訓練要如何入手?

觀察力的訓練因為沒有模式,沒有一定的努力方式,
只有自己去嘗視,從而檢討(當下或事後)修正,一定要以無所得的心態去試驗。

事實上,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斷的在運用觀察力,只是自己並不覺察,
可以試著觀察或檢討自己看電視或看電影的方式,
絕對不是整個畫面從頭到尾都注意到,
而是隨興的從頭看到尾,
有時注意男女主角或配角的演技、穿著、髮型,
有時注意佈景、風景、音樂,所得到的只是支離破碎的印象,
我們從欣賞影片所得到的片段印象,而得到一些感受式的結論,
其實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內容,因為我們的觀察力確實很差,
所以才為有每一次欣賞但結論不一樣,
因為一次比一次更清楚,不過看多了會疲憊,反而散漫。
這就是我們捉摸不定的「心」。

一般人也會由於工作需求或興趣,
而發展特別的觀察力(洞察力),
如音樂家的聽覺音感會特別敏銳:文學家在詩、詞、文章的表達修辭很流暢;
畫家可以將所畫的人、物、風景用素描、水彩圖畫、油畫方式準確的表達。
事實上,觀察力可以不由朝外的訓練達到,
可以由觀察自己達到,沒有模式,
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立一切見」。
因為任何的「見」都是絆腳石,也都有極限,
只有「空」才是最高、最真實的「見」,
但如何達到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有人說禪宗是「無門關」,
這個門就是自己。

透過對自我的觀察,也就是對身、口、意的觀察,
客觀不執著,無所得的觀察,
你就是觀察者,也就是被觀察者。
觀察「身」,也就是行為,因為速度較慢比較容易:
觀察「口」,速度稍微快一點,就比較困難,常常說了不該說的話,說完才後悔;
觀察「意」,因為心念比閃電的速度還快,就更困難了,簡直無從觀察起。
以吃飯為例,一般人吃飯時不是看報紙、電視,就是想別的事,
充份「利用」時間,或「陶醉」在吃的幻象裏,
沒有「平常心」的吃。
事實上,由看電視或看電影的經驗,觀察自己吃飯也就像看電視畫面一樣跳來跳去。
我們可以不必鎖定要觀察自己的行為、或言語、或心念,只是觀察。

如吃飯時,吃到飯裏有石頭或菜壞掉等,一般人一定是內心不滿或咒罵,
其實最直接了當的方式是吐出來,
內心的不滿或咒罵,
只會浪費時間,
還會影響吃飯的心情,
吃到壞東西,不必透過思考就知道,
而內心的不滿或咒罵只是一種慣性,
要中止這類無意義的浪費時間、心力,
透過觀察力是比較好的方式。
只要去練習,記得的時候儘量作,
忘了就算了,但最好是經常記得。

事實上,觀察力可以廣泛的運用在世間法及出世間法,
只有透過對自己觀察,才能擴展自己的觀察力,
客觀的看清自己的盲點,從而慢慢改進;
其他如人際關係、工作能力、閱讀能力……也會跟著改善。

一般人情緒的困擾如莫名其妙的快樂、生氣、悲傷,
只因為一些念頭生起,產生了這些情緒,
排斥它是排斥自己,
喜歡它是執著自己,
沈溺於這種心境是浪費時間,
客觀的觀察自己,才會慢慢認識自己的盲點,
當看清楚自己盲點時不要排斥,才有可能改進。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56

54. 靜坐時或平時的心態,為什麼不能批判?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54. 靜坐時或平時的心態,為什麼不能批判?

物理學上,只要有作用力,一定會有反作用力;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有因必有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批判的本身就是妄念,
既不能批判自己,也不能批判別人,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而不是去批判他人的身口意,
既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會引起惡緣,

用客觀、如理思惟、不帶情緒的心去修正,
也就是不執著的心去修正。
只要帶有執著就是批判,批判的本身也會造業,果報就是自作自受的,多不值得。

六祖有云:「他非我不非」,
一直在管他人的是非,只會增加自己的邪見,
事實上既然有時間管人閒事,為什麼不將心放在自己身上用功。

達摩祖師的報冤行教導我們,就當作是我們欠別人的,不跟別人計較,
這絕對不是消極的逆來順受,
而是不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地方打轉。

一般人都有「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習慣,
雖然說是修自己,但行有餘力也要幫助別人,
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不執著的自利利他,
利他需要善巧,就是用柔軟、慈悲的心去幫助他,
而不是去批判他。事實上不能批評任何人,
因為一切都是因果,只要多積福報就會感召善緣。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54

44. 如何練習觀照?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44. 如何練習觀照?

練習觀照要從心著手,就是用「心」去觀察,才能照見,
客觀的、直接的、當下的,不透過思維的觀察。

觀照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只有觀照才能看到問題的本源,也就是妄念,分別意識、批判、高低、好壞、美醜等等二分法,
只有看清楚,才能斷分別意識,「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最後才能悟空。

入手處從自己下手,
觀察自己的身、口、意……
先從速度較慢的著手,記得的時候就練習,忘了就算了,

只有放下執著去練習,如觀察自己吃飯、穿衣、洗澡等速度較慢,
較容易觀察到的;
一段時間後,觀察言語就此較容易了,到最後心念的觀察才能得力。

觀照就如同我們看電視或電影一樣,只是「看」,
並不一定要將注意力放在特定的某一點上,
電影上的風景、人物、音樂、對話、劇情不斷在變,
看,是平行、同步的運作,
錄影帶還可以倒帶再看,
但我們過去所發生的種種,只能回憶,不可能再重來一次,
所以禪宗強調「當下」,也就是普門品所云「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每個人的個性、所受的教育、價值觀、認知,行為模式都不一樣,
所以觀察的模式也不一樣,事實上沒有必要特別修正,
唯一需要的是客觀,
雖然面對同一部影片,但所觀察到的內容、重點及內心的感受、反應完全不一樣,
隨著自己的好惡,看到喜歡的情境還不斷的回味,
看到醜陋的畫面產生厭惡,看到恐怖的畫面會想逃避,刺激的畫面覺得很過癮……,

因為喜歡就產生執著,因為討厭、恐怖就不想面對;
因為刺激還想更刺激,
這就是無明,
事實上人生的旅途,不管好或不好,我們都要面對,
客觀的面對,想躲也躲不掉,雖然外境可不必面對,
但內心是無法躲藏的,
當看清楚時,才能不斷自我調整,只有不執意著觀察,才能減低妄念的幹擾,
解除自我模式的束縛,
事實上觀察沒有任何模式,日久功深,觀察方自然會細膩、敏銳,深度、廣度皆有,
才能認清萬事萬物的本源,
事實上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都是自己,
沒有差別也就是「心」,也就是智慧的源頭。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44

44. 如何練習觀照?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44. 如何練習觀照?

練習觀照要從心著手,就是用「心」去觀察,才能照見,
客觀的、直接的、當下的,不透過思維的觀察。

觀照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只有觀照才能看到問題的本源,也就是妄念,分別意識、批判、高低、好壞、美醜等等二分法,
只有看清楚,才能斷分別意識,「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最後才能悟空。

入手處從自己下手,
觀察自己的身、口、意……
先從速度較慢的著手,記得的時候就練習,忘了就算了,

只有放下執著去練習,如觀察自己吃飯、穿衣、洗澡等速度較慢,
較容易觀察到的;
一段時間後,觀察言語就此較容易了,到最後心念的觀察才能得力。

觀照就如同我們看電視或電影一樣,只是「看」,
並不一定要將注意力放在特定的某一點上,
電影上的風景、人物、音樂、對話、劇情不斷在變,
看,是平行、同步的運作,
錄影帶還可以倒帶再看,
但我們過去所發生的種種,只能回憶,不可能再重來一次,
所以禪宗強調「當下」,也就是普門品所云「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每個人的個性、所受的教育、價值觀、認知,行為模式都不一樣,
所以觀察的模式也不一樣,事實上沒有必要特別修正,
唯一需要的是客觀,
雖然面對同一部影片,但所觀察到的內容、重點及內心的感受、反應完全不一樣,
隨著自己的好惡,看到喜歡的情境還不斷的回味,
看到醜陋的畫面產生厭惡,看到恐怖的畫面會想逃避,刺激的畫面覺得很過癮……,

因為喜歡就產生執著,因為討厭、恐怖就不想面對;
因為刺激還想更刺激,
這就是無明,
事實上人生的旅途,不管好或不好,我們都要面對,
客觀的面對,想躲也躲不掉,雖然外境可不必面對,
但內心是無法躲藏的,
當看清楚時,才能不斷自我調整,只有不執意著觀察,才能減低妄念的幹擾,
解除自我模式的束縛,
事實上觀察沒有任何模式,日久功深,觀察方自然會細膩、敏銳,深度、廣度皆有,
才能認清萬事萬物的本源,
事實上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都是自己,
沒有差別也就是「心」,也就是智慧的源頭。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44

要以什麼心態修習禪定?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38. 要以什麼心態修習禪定?

就是平常心,無所得的心,不放逸的心,沒有分別的心,不執著的心,無所住的心等等。

禪定的修習是一條漫長的路,而這條路上歧路特別多,
只要心態上有所偏差,就偏離了佛陀的教導。
也就是慈悲和智慧,

禪定的修行整個重點在於心,
內在的清淨柔軟,
慈悲和智慧會帶來禪定的成長與內心的喜悅。

密勒日巴尊者說過心氣無二,心與氣是一體的兩面,
只有不執著的智慧,氣脈才會真正的開展,
反之太執著氣的人,會落人現象界的陷阱。

心是本體,氣是現象,只有真正認識心的本質,也就是愛、慈悲、智慧等等,
放下貪、鎮、疑、慢、疑五毒的妄念,禪定的修行才會順利。

「鐵杵磨成繡花針」這句話用在禪定的修行是相當好的,
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只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只有恒心、耐心、堅毅不拔的努力,
不與妄念相應的精進修禪定,
總有一天會達到禪定的最高成就,
也就是滅受想定。

感受是騙人的,所有的覺受、境界,都是一種現象,
甚至是幻象,
太在意現象的人,修習禪定絆腳石一定特別多,
甚至迷途也不自知,
金剛經有一句話是最好的說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就是放下五官的感受,直接以心去面對禪定的修行,禪定的境界就自然展現。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38

念佛靜坐如何修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23. 念佛靜坐如何修?

先以禪定之姿坐著,然後慢慢的、專心的、虔誠的默念佛號。
可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自己喜歡的佛號,
字字分明,
對於一個剛開始習禪的人而言,要靜下來,坐著專心念佛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身體的不適應盤坐、及妄念像瀑流一樣,很快會將佛號忘了,
注意力就會在腳酸、背痛等生理現象或潛意識中一些念頭,
如「昨天那頓飯很好吃」、「電視或電影的精彩情節」、
「所喜歡的人」、「所討厭的人」等情境拉走,
等到想了一會兒才覺察到,就產生懊悔在意的心念,批判完自己之後再回到佛號上。

事實上,被妄念拉走是很正常的,
只要覺察到後再回到佛號上就對了,
懊悔、批判只是浪費時間、心力,完全沒有必要,
只要被妄念拉走的次數愈來愈少就對了,

平時,除了在靜坐中念佛,行住坐臥當中也要念,
這樣進步才快,如同在世間法的學習射箭一樣,不可能一開始就一箭中的,
必需日積月累不斷的練習,日久功深自然百發百中。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22

禪定重點在於心的品質,而不在於腳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16. 禪定可採用那些姿勢?

通常採用單盤、雙盤、緬甸坐、跪坐、正襟危坐等六種。
建議用緬甸坐、單盤、跪坐、正襟危坐四種。

初學者可採用:
(1) 緬甸坐:有助於胯骨的鬆開。
(2) 單盤:容易造成脊椎側曲,所以一定要左右腳輪流, 可鬆開在上面那只腳的膝蓋關節。
(3) 跪坐:最適合在飯後坐,可以幫助消化,
但要在軟墊上較佳,時間在五分~三十分之間。起坐後要按摩膝蓋小腿。

(4) 正襟危坐:適合年歲大、腿較僵硬的人坐,
坐椅子只坐十五公分~二十公分左右,大腿與地面平行。

而散盤,是臨時盤腿用,真正在禪坐時不用比方法:
雙盤,難度較高,初學者最好不要嘗試,
因為禪定重點在於心的品質,而不在於腳。

長期的禪定,會讓全身脈輪逐漸打開、通暢,筋骨柔軟,
如此自然而然就可以雙盤。
膀骨緊的人,可用手握金剛拳,以掌面輕敲臀部骨頭尖點周圍處,
此可慢慢鬆開跨骨,切忌用拉筋的方式,拉開膀骨及膝蓋關節。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16

進入禪定的訣是什麼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4. 進入禪定的訣是什麼?

把握身放鬆、息調柔、心無念三要訣,自然容易入定境。

5. 身如何放鬆呢?
進入禪定最大的障礙來自於緊張。
初學者可以用站立的方式,從頭部到腳,檢查、調整骨骼、肌肉,然後慢慢坐下;
也可以先躺下放鬆五分鐘到十五分鐘,然後右側臥慢慢坐起來。

放鬆不是鬆弛,而是鬆緊恰當,
也就是身在負荷力最小的狀態,只要身放鬆調得好,
幾乎沒有身體的感覺,也是沒有身體的障礙,自然能久坐不疲。

在靜坐中發覺身體有狀況,也要適時加以調整。

6. 息如何調柔呢?
呼吸的方式及頻率,取決於身體的耗氧量,
當我們打哈欠、伸懶腰就是一種自發式的呼吸調整方式,並不需要動念。

所謂的息調柔就是自然不造作的呼吸方式,
隨著我們的身心狀態,自然而然從粗呼吸──細呼吸──斷息。

7. 心如何無念?
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不與妄念相應,即是無念。

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般人歷緣對境的反應模式就是不斷的攀緣,
內心從來沒有一刻安定。
時下流行一句話:「跟著感覺走真好」,
其實,跟著感覺走就是跟著妄念走,如何從妄念的瀑流中,到達清明的岸上,才是禪定的目的。

透過觀察力的訓練,較容易達到,因一般人的觀察力都放在他人身上,很少放在自己身上,
當我們客觀的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時,就比較容易從妄念的瀑流中掙脫出來,
當你看清楚時,妄念的作用力就逐漸消失了。

在此提供一個不花一秒鐘的方法,
就是客觀的觀察自己吃飯,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吃飯上,心無旁騖的吃飯,
也可以說安心的吃飯,
記得時就練習,
忘了就算了,
要沒有罣礙的練習,只要耐心地練習三個月左右,
就會慢慢瞭解什麼是觀照力,
當觀照力愈來愈清明時,也就是被妄念牽著鼻子走的次數愈來愈少。

妄念是友伴,不是敵人。
妄念就是業力的變現,
也可以說妄念就是你自己,當覺察到時,既不能喜歡,也不能討厭,
更不能逃避,必須客觀的面對,就不會迷失,也不會被騙,
到最後你才能真正認識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妄念的奴隸。
如同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因為一切的一切,都要回歸到自己的內心,只有心解脫了,才能禪定中得到自在。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04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1. 禪定的前行是什麼?

修習禪定是屬於比較高級的修行方式,
若想在禪定上,減少障礙,懺悔及守戒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步驟。


2. 為什麼修習禪定之前,要先懺悔業障呢?

佛法講因果輪迴,
不只是今生曾造下惡業,連過去生在廣大無窮的時空中,每個人都曾造下無邊的惡業。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裏的懺悔業障中云:「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
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所以,如果不透過懺悔就貿然靜坐,很可能會障礙重重,
縱使有小小境界現前,那也只是到此為止,難以更上一層樓。
即使是大修行人再來人間,也必需透過懺悔業障,才能化解隔陰之迷,
更何況是一般人呢?

最簡單的懺業障的方法,就是行住坐臥中不斷的念懺悔文: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鎮疑,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3. 為什麼修習禪定之前,要有守戒的基礎呢?

戒、定、慧三無漏學,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若能以戒律作為基礎,就不容易再造惡業,自然就容易增長定力。

大乘菩薩道需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其中也提到了持戒,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持戒要有善巧,不要把自己弄得精神緊張,
動輒得咎。
因為戒律的本質是陶冶並非是束縛,當我們透過戒律的陶冶時,就能慢慢的清淨身口意,也容易增
長定境。

最簡單的持戒方法是:
諸惡莫作。
若犯了戒,懊悔只是浪費時間、精神,只要至誠懇切的懺悔,就能消重罪。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01

命運的改善

改善自己的命運 文珠法師講述命運的改善

欲想改善自巳的命運,可從三方面進行:

(一)改善心念
(二)改善行為
(三)廣修福慧
(四)廣結善緣

(一)改善心念
人的心念,喜怒無常,愛惡不一,喜愛時,良善如天使;憎惡心生,則惡毒如魔鬼。天使令人幸
福,魔鬼給人製造惡運。故改善命運,第一秘訣,就是要注意自己心念,時刻檢討自己,每天有多
少善念,又有多少惡念,知其善而精進,知其惡而不為,努力止惡,積極行善,自然轉禍為福,變
苦為樂。
古人言: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成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成福報;心命俱
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好心,陰陽恐虛
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所謂修心,即修改心中貪瞋痴種種心理毛病。因為眾生自從無始時來,迷失真心,愚痴闇蔽,貪瞋
熾盛,順境則貪,逆境則瞋,作諸惡業,流轉生死,六道昇沉,苦多於樂。若能修學佛法,以布施
對治慳貪,以慈悲對治瞋恨,以智慧對治愚痴,徹底取消心理毛病,轉移貪心、瞋心、痴心成為不
貪、不瞋、不痴三種善根,自然可以改善自己的運程。

(二)改善行為
改善人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嚴持五戒。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三)廣修福慧
若想徹底改善命運,除了改善心念,改善行為,嚴持五戒,奉行十善外,還要廣修福慧。因為有福
無慧,只是痴福,福盡還墮。反之,有慧無福,變成窮慧,難免貧窮困苦。所以古人說:修福不修
慧,大象掛櫻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傳說:從前有兩個出家人,
師兄多聞佛法,持戒修慧,但不修福;
師弟則勤勞忍苦,布施修福,但不持戒修慧。
結果,
師兄得證四果,因不修福,故很少人供養。
師弟由於破戒墮落畜道,受大象身;但因修福,投生王宮,飲食豐足,
常佩種種寶物裝飾其身,以供國王坐騎。

有一天,師兄出外化食,空缽而還,途見大象寶物嚴身,無限感慨的說:「我不如你,你不及
我。」
因為他們各有所偏,雖證聖道,仍有遺憾。

因此,我們學佛,不但要多聞佛法,增長智慧;還要布施修福。例如:
我們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教導眾生,是修福;
實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造福社會,利樂群眾生是修福;
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修福。
但在此同時,當廣學般若,運用智慧來領導布施持戒等福行。
將施等功德,迥向眾生,迴向佛道。如是以智行導福行,又以福行助智行。
福慧雙修,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福慧具足,
則何止改善惡運,還可取消煩惱,解脫生死,究竟離苦得樂,
證得佛道無上而又永恆的福樂。
是以廣修福慧,該是徹底改善命運的無上法寶。

四)廣結善緣
人與人之間,能和諧共處,親善和睦,全靠緣份。
人與人間,互怨互恨,互相鬥爭,甚至互相殘殺,也是緣份。
特別是家庭父子、夫婦、子女、親戚朋友之間,是否關係良好,幸福快樂,更要講緣份。
緣份能令人幸福歡笑,緣份也能使人悲傷苦惱。
因為緣份有善惡,善緣令人喜愛,互相關懷與照顧;惡緣令人憎恨,互相鬥爭,你死我活。
所以說:夫妻是緣,是善緣,是惡緣,無緣不成夫婦;兒女是債,是討債,是還債,無債不來。

恭錄 改善自己的命運 文珠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923.htm#a03

命運的主宰

改善自己的命運 文珠法師講述

命運的主宰

因為眾生心念,飄忽不定,時而思善,時而思惡,策動身口的語言行動,
便形成一種或善或惡的慣性,貯藏在自己八識心田中,作為一種引生未來生命的力量,佛教名之為
業力種子。
當因緣聚會時,此業力種子自然引生或苦或樂的果報體,同時也註定一生或苦或樂的運程,此即是
俗語所謂:命中註定。

眾生憑藉業力種子,依據一定的因果法則,營造眾生的命運。
由於業力種子有善惡,故人的命運有好醜。
又業種子有共業與不共業的分別,故人的遭遇,運程各異。
不共業是指人個別單獨行動的結果;共業是由社會群眾共同操作而形成。
各人的成就與感受都不一樣,這完全是由人個別所作或善或惡的業種子決定。

業報差別經言:一切眾生繫於業,隨業自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法華經說: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所以眾生的生命,是高貴或下賤,
眾生的享受,是上等或低級,皆是由自己的業力安排。
業力能將各人身心活動的善惡行為所應得的代價,很公平分配給各人自己享受。
故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人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恩人,
也可能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人間貧富貴賤,福祿壽夭,智愚得失,皆由自己一手做成,
甚至上天堂,落地獄,六道昇沉,生死輪迴,皆唯心所現。

華嚴經言:「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
正法念處經:「心能造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果報。」
可知心念是支配人間禍福的主要力量,亦是人行為的決策者,
我們欲想改善命運,首先要改善自己的心念。

恭錄 改善自己的命運 文珠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923.htm#a02

來世如何得到幸福快樂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來世如何得到幸福快樂

佛陀開示長生居士四件現生得快樂的方法後,接著又開示四種可以引導在家眾身後快樂的德行,
也就是死後來世的快樂。

第一、「信」:
應當堅信道德精神與理智的各種價值。
「信」不是所謂的迷信,而是要堅信道德,這種的價值很重要,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要配合,
道德的觀念要建立,包括理智的智慧,
不能口說有道德觀念,但是所走的卻是不正見。

第二、他叫你要信「戒」:
應當克制自己,不可有心毀傷殺害生物,
不能有偷盜詐欺,不可有邪淫,不可有妄語、欺騙,
不可有飲酒過量亂性來產生造惡業。

第三、「施」:
應當奉行慈慧,對於財物無所貪著。
佛陀意思就是說,你自己本身瞭解戒,戒就是五戒,
那麼你瞭解五戒行為,這個就是你在修,現在安樂,來世也是安樂。
佛陀所說的施,是應當奉行慈悲,做得到,你去做,不能貪,
布施的重點就是叫你捨貪,捨掉貪著。

第四、「慧」:
應當要瞭解苦、集、滅、道,徹底的滅除一切苦,證入涅槃的智慧。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8

佛陀遭遇種種波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佛陀遭遇種種波折

佛陀也曾遭遇很大的波折!什麼波折呢?
我們以最簡單的來說,當時佛陀離家出走為了要悟正法出家修行,
遇到很多波折,修苦行,找不到門路,甚至斷食,還險些被水沖走,
身旁五個比丘誤會離開,然後弘法的時候,
受到外道婆羅門及其他宗教的種種的排斥、譭謗等等。
譭謗之外還想盡辦法要害死他,包括提婆達多用酒把象灌醉,要踏死佛陀,
甚至在山頂上推石頭想將佛壓死,結果壓到佛陀的腳,腳流血,波折很多喔!

別以為成佛之後都沒有事情,都一樣的,最後年紀大了以後,
佛陀唯一的孩子羅侯羅,也比佛陀早死,
佛陀左右手的弟子,也就是目犍連和舍利弗,
兩個人都是佛陀的左右手,也都一一往生了。
你想想看,佛陀本身有沒有波折?
有!佛陀的波折很多,但是佛陀他瞭解這個波折的原理,
就是我們已經有自我產生了,所以他的心沒有被波折痛苦影響,
雖然外在波折很多,但是他的內心還是安穩的、自在的。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4

佛陀遭遇種種波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佛陀遭遇種種波折

佛陀也曾遭遇很大的波折!什麼波折呢?
我們以最簡單的來說,當時佛陀離家出走為了要悟正法出家修行,
遇到很多波折,修苦行,找不到門路,甚至斷食,還險些被水沖走,
身旁五個比丘誤會離開,然後弘法的時候,
受到外道婆羅門及其他宗教的種種的排斥、譭謗等等。
譭謗之外還想盡辦法要害死他,包括提婆達多用酒把象灌醉,要踏死佛陀,
甚至在山頂上推石頭想將佛壓死,結果壓到佛陀的腳,腳流血,波折很多喔!

別以為成佛之後都沒有事情,都一樣的,最後年紀大了以後,
佛陀唯一的孩子羅侯羅,也比佛陀早死,
佛陀左右手的弟子,也就是目犍連和舍利弗,
兩個人都是佛陀的左右手,也都一一往生了。
你想想看,佛陀本身有沒有波折?
有!佛陀的波折很多,但是佛陀他瞭解這個波折的原理,
就是我們已經有自我產生了,所以他的心沒有被波折痛苦影響,
雖然外在波折很多,但是他的內心還是安穩的、自在的。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4

被罵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有所過犯,另一種自己沒過犯,純屬誤會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一個人受別人毀謗是常有的事,

何況被罵只不過是給自己做檢討的一個機會罷了,
人家罵我們,我們檢討看有道理沒有?
如果是有理的,他就是在教我,
假如是無理的,那就隨順因緣吧!
因為被罵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有所過犯,另一種自己沒過犯,純屬誤會。

若是有過犯就應該生起慚愧的心,
慚愧就是懺悔,不對就應該趁此機會檢討改善,
若是沒錯就把它當作一陣風,這樣吹過去而已!

因為對方所說的不實在,是沒道理的,
既然我不是如他所說的,
所以他就不是在罵我了,
何況人家要罵你,你要接收起來,才罵得到你,
就像我打電話給你,你要拿起話筒來聽,我才能把話傳給你,
假使電話鈴響,你卻不接,要怎麼跟你說話呢?
這道理又像耳朵的聽神經,耳朵會聽見聲音的動靜,這是自然的,
縱便是聾子,仍能聽到靜的聲音(無聲),但聽見歸聽見,聲塵的生滅並不損於聞性。
何況它們只是精神跟物質而已,根本不損於自己,與自己又有何干呢?

天親菩薩說過一句話,我感覺不錯所以拿出來做比譬:
他說罵有二種:
一者是實,
二者是虛,
若是對方所說的是實在的,我們應該起懺悔、慚愧的心,
若是對方所說的是虛偽的,那就跟我沒關係,與我無關,有如聲音,也如風,都不損於我,
是故應該要忍。

天親菩薩所說的這句話,我覺得很好用,
包括夫妻之間,或與任何人相處,對我們都很受用。
一個家庭的夫妻生活,若能互相忍辱,家中就能和氣,
家庭若和氣,自己就減少煩惱,對方也能夠反省覺悟,不再為了小事就產生糾紛。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4

老師授求生技能 師父授涅槃功夫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老師授求生技能 師父授涅槃功夫

如果沒有老師教我們社會的知識及求生的技能,那我們如何在社會求生存?
除了老師教我們求生存的知識及技能之外,另外修行人教我們心地的安靜也不可或缺。
一般的老師是教我們一些求生的條件,
而出家修行的師父會教我們心靈的環保。
老師及師父教給我們身心安住平穩的條件,自己的身心安和二項,就建立在這個地方。
我們如果能守住這二項,
依照他們所教導的方式,先做好慈心不殺,就是生慈悲心不殺害生靈,然後繼續修好十善業。
十善業是人人必須要修的。
不管你是修行人也好,不是修行人也好,
是出家人也好或不是出家人也好,都應該修十善業,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由於我們過去的行為,現在要自己去承擔業力牽引而來的結果;
而你現在所做的行為,又將成為你自己未來的果報。
因此你最後所受的果報並非操縱在別人,而是取決於你自己一切的行為。
也就是說,你現在的行為會感召以後的結果,
你的結果是由你的行為感召而來的。
因此,果報現前時,求佛、菩薩、鬼神是無濟於事的。
正所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是這個道理。
在此你可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因為這不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哩!
至於他們的能力只能隨機告訴你斷惡修善、自淨內心罷了!
就看你自己聽不聽了。
佛陀發現了業力的輪迴,觀眾生在輪迴當中,無法超脫,
於是慈悲說三十七道品度化眾生出生死苦海。
至於出不出煩惱苦海,就看你聽不聽話了?
你有業力的輪迴就產生一切行為和業,那麼這個業的當中,還有分很多,
屬於無記業者(非善非惡),沒辦法感引他去輪迴,
如果是有意的(有心念的),那麼就有輪迴,被你的業力拖著輪迴,
這種各位應該都知道,我們也說過很多遍了。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