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複)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蕅益大師法語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
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
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
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

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
畢此一生,誓無變改。
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一得往生,永無退轉。
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
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
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
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
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
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
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
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
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
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恭錄 蕅益大師法語
http://book.bfnn.org/books/0552.htm#a20

(複)善根福德。但得聞佛名者即是多劫善根成熟。 即五逆十惡亦皆名善男女也

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唯 以 信 願 執 持 名 號。
T37n1762_p0371a28(05)║則一一聲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
T37n1762_p0371a29(09)║縱令散心稱名善根福德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T37n1762_p0371b01(06)║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承接引。
T37n1762_p0371b02(01)║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
T37n1762_p0371b03(05)║善男子善女人者。不揀在家出家。不論貴賤老少。
T37n1762_p0371b04(03)║亦復不拘六趣四生。
T37n1762_p0371b05(12)║但得聞佛名者即是多劫善根成熟。即五逆十惡亦皆名善男女也。
T37n1762_p0371b06(03)║聞說阿彌陀佛即聞慧。執持名號即思慧。
T37n1762_p0371b07(04)║一心不亂即修慧。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可德。
T37n1762_p0371b08(01)║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而為正行。

恭錄 CBETA T37 No. 1762《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7/1762_001.htm

(複)但以決志願求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CBETA 《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T37n1762_p0371b13(07)║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猶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T37n1762_p0371b14(01)║但以決志願求生故。
T37n1762_p0371b15(11)║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名為事持。

理持者信彼。
T37n1762_p0371b16(11)║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
T37n1762_p0371b17(04)║而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名為理持。

恭錄 CBETA T37 No. 1762《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7/1762_001.htm

大本十念寶王一念約平時耶約臨終耶

CBETA《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T37n1762_p0371c15(00)║問 大本十念寶王一念約平時耶約臨終耶。
T37n1762_p0371c16(01)║答 十念通於二時。若晨朝十念則屬平時。T37n1762_p0371c17(02)║T37n1762_p0371c18(20)║若十念得生則與觀經十聲稱名是同但約臨命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T37n1762_p0371c19(08)║問 既十念一念並皆得生。何故此經要須七日。
T37n1762_p0371c20(07)║答 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
T37n1762_p0371c21(07)║縱令觀經所明下品下生五逆十惡之人現世不曾修行。
T37n1762_p0371c22(02)║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得遇善友聞便信願。
T37n1762_p0371c23(01)║如此等事萬中無一。
T37n1762_p0371c24(10)║豈可不預辨資糧乃僥倖於萬一哉。

恭錄 CBETA T37 No. 1762《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7/1762_001.htm

(複)無願無行不名...真信。無行無信不名...真願

CBETA《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T37n1762_p0371c27(00)║問 既判信願屬慧行持名屬行行。
T37n1762_p0371c28(04)║則執持名號應是助行。何名正行。
T37n1762_p0371c29(08)║何得一一聲中皆悉具多善根福德。答 依一心說信願行。
T37n1762_p0372a01(03)║非有先後亦非定三。蓋無願無行不名真信。
T37n1762_p0372a02(03)║無行無信不名真願。無信無願不名真行。
T37n1762_p0372a03(04)║今全由信願而持名號。
T37n1762_p0372a04(12)║故一一聲中信願行三皆悉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T37n1762_p0372a05(06)║觀經所謂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T37n1762_p0372a06(02)║此之謂也。若使善根福德不多。
T37n1762_p0372a07(07)║安能除罪如此之大。問 臨終念力猛切故能除多劫罪。
T37n1762_p0372a08(03)║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 譬如日出群闇自消。
T37n1762_p0372a09(01)║稱佛洪名萬罪自滅。


恭錄 CBETA T37 No. 1762《阿彌陀經要解》卷1 蕅益智旭解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7/1762_001.htm

(複)截流大師...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

淨土警語    菩薩苾芻 行策 截流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
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社。
六時淨行。遂成千古芳規。
雖日功高易進。
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
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
以要歸淨土故也。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諦審發心。
那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與斯法會者。
須具真實信心。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
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

恭錄 行策大師 淨土警語 X62n1174_p0130a19(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4_001.htm

(複)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惺。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19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517c05(00)║凡曰有心。皆得成佛。

T48n2016_p0517c06(00)║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 答。

T48n2016_p0517c07(05)║若以眾生眼觀。只見眾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

T48n2016_p0517c08(04)║乃知諸佛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

T48n2016_p0517c09(02)║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惺。是以首楞嚴經云。

T48n2016_p0517c10(02)║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

T48n2016_p0517c11(04)║目擊而不知。如美玉沈泥。自埋高價。猶貞金混礫。

T48n2016_p0517c12(02)║空匿光輝。如法華經云。我昔欲令汝得安樂。

T48n2016_p0517c13(02)║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

T48n2016_p0517c14(01)║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

T48n2016_p0517c15(02)║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

T48n2016_p0517c16(01)║無所乏短。故知本覺常成。衣珠不失。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19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19.htm

(複)蓮池大師開示...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修行語錄 蓮池大師開示

※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生死事大。
※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樵擊鼓。
好靜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恭錄 修行語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947.htm#a04

(複)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X62n1185_p0381b10(05)║
蓮池大師示吳大峻曰。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
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
既疑情不起。
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
一心一意無間斷。純一不雜做去。

又曰。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
不知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
斯那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
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

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又答吳季立曰。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
經云。
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
何疑乎業深。
又古聖云。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何憂乎根鈍。
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2 X62n1185_p0381b10(05)║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2.htm

(複)大孝之大孝

蓮池大師曰。X62n1185_p0391b03(00)║

大孝之大孝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甫聞佛法。
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
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
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
或七七日。皆可也。
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又曰。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
一者承歡侍綵。而甘旨以養其親。
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
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

出世間之孝。
則勸其親齋戒奉道。
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
蓮胎託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
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
今見在家出家而眾中有具慶者。於是倍增感慨。
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91b03(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複)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蓮池大師 X62n1185_p0394c03(05)║

又曰。
予昔在鍊磨場中。時方丈謂眾曰。
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予以為設供也。
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

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
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
此二事迥出常情。
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

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
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
解 罪 愆 則 梁 皇 懺。
濟 厄 難 則 消 災 咒。
求 智 慧 則 觀 音 文。

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

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

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

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二三其心。莫肯信服。
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94c03(05)║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複)以苦為樂...人之在世也。自天視之。不勝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為樂也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14b13(00)

以苦為樂

廁蟲之在廁也。自犬羊視之。不勝其苦。
而廁蟲不知苦。方以為樂也。

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視之。不勝其苦。
而犬羊不知苦。方以為樂也。

人之在世也。自天視之。不勝其苦。
而人不知苦。方以為樂也。
推而極之天之苦樂。亦猶是也。
知此而求生淨土。萬牛莫挽矣。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14b13(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複)醉生夢死...貧賤...富貴...受用不同,其忙一也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恆言也,實至言也。
世人大約貧賤、富貴二種:

貧賤者,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
富貴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
受用不同,其忙一也。
忙至死而後已,而心未已也。
齎此心以往,而復生,而復忙,而復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經百千劫,曾無了期。

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73

(複)念觀音聖號...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念觀音

念觀音名號,
大則大應小則小應,絕無不應之理。
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
彼不見感應者,(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見正編石印普陀山志
序)亦未嘗無感應也。

觀音聖號,乃現今之大恃怙,當勸一切人念。
若修淨業者,念佛之外,兼念。
未發心人,即令專念。
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禍耳。待其信心已生,則便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
然念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如願耳。

念佛念觀音,均能消災免難。
平時宜多念佛,少念觀音。
遇患難,宜專念觀音。
以觀音悲心甚切,與此方眾生宿緣深故。
不可見作此說,便謂佛之慈悲,不及觀音,
須知觀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

即釋迦佛在世時,亦嘗令苦難眾生念觀音,
況吾輩凡夫乎。

恭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218

(複)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念佛與世緣

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
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
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
素位而行,方為得之。
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
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勸之。
倘不能於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
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恭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020

(複)縱舉世之人念佛,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念佛與效驗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效驗。
縱舉世之人念佛,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恭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024

(複)自利利他時宜....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自利利他時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
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
乃方可合於修行自利之道。

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
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跡上做,
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
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恭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038

(複)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還容易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求生西方 比 來生做人容易

求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何以故。
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
別的罪有無且無論。
從小喫肉殺生的罪。實在多的了不得。
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
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
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
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係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
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
想再做人。千難萬難。

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還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敬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212

(複)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問:
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
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
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
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
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
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恭錄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7

(複)讀佛。非念佛也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

《雲棲淨土彙語》卷1

念佛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里。
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14c05(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複)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有條件的信佛,他就不是誠心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16.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從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師回答:「阿彌陀姓憍尸迦,父親名叫月上,母親
名叫殊勝妙顏,出自陀羅尼集。」還有《鼓音王經》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做妙喜,
國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國王,父親叫做月上轉輪王,母親叫做殊勝妙顏王后,生下三個兒
子,大兒子叫做月明,二兒子叫做憍尸迦,三兒子叫做帝眾。」這一段記載很詳細,
可告訴那個提問的人。但信佛有信佛的緣分,
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為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
請你轉告他,佛法是救眾生離苦得樂的大事,三寶是無上福田,千萬不要當兒戲看待,
如果隨便開玩笑,就會引來禍患,毀了自己的前途。


236.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能夠往生?

淨土是大乘法門,功德是利他的事情,
念佛和做功德好比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但功德並不一定就是花費金錢,
勸人念佛就是真正的功德。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複)...瞋恨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更怕持續不斷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37.我們念佛的人,在平時用功很好,
萬一起了瞋恨心和別人發生衝突,這個瞋恨心到臨終還不能忘記。
像這樣的人雖然念佛,能否帶業往生?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更怕持續不斷。
既然知道瞋恨害事,為什麼不趕快改正呢?
又為什麼還要延續到命終呢?
當前一念非常重要,
念瞋就會與佛相隔,
念佛就能與佛感應。
瞋能障佛,怎麼還談得上往生呢?

238.臨終時有魔化身為阿彌陀佛來引誘,怎麼辦?

這個事情不必憂慮,平素心念彌陀,臨終正念仍是彌陀,一定不是魔境,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啊!
如果平時雜修不專,念頭不一,臨終正念就沒有把握了。
到這個時候,即使明明知道是惡境,但自己也無法挽救了。
所以臨終助念特別重要。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十二大願(六願)十願亡故男女等 六道四生盡昇天 地獄變成消遙境 血湖化作寶池蓮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42a02(00)║ 六願信心眾士女  皈依三寶道心堅
X62n1200_p0642a03(00)║ 有求有應速成佛  無魔無障早生蓮
X62n1200_p0642a04(00)║ 七願人人具佛性  無凶無惡善心堅
X62n1200_p0642a05(00)║ 無貧無苦無橫夭  有財有子福綿綿
X62n1200_p0642a06(00)║ 八願天下男子漢  知因識果孝為先
X62n1200_p0642a07(00)║ 無鰥無獨無災難  有船有櫓每俱全
X62n1200_p0642a08(00)║ 九願世上婦女輩  賢良柔和貌如仙
X62n1200_p0642a09(00)║ 無孤無寡無橫產  有根有葉果花全
X62n1200_p0642a10(00)║ 十願亡故男女等  六道四生盡昇天
X62n1200_p0642a11(00)║ 地獄變成消遙境  血湖化作寶池蓮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祝讚人人福壽全 西方勝境現其前 七日之前自知曉 更衣念佛等歸天 願我早滿菩提志 同登彼岸到西天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42a12(00)║ 十一願我壽命完  西方勝境現其前
X62n1200_p0642a13(00)║ 七日之前自知曉  更衣念佛等歸天
X62n1200_p0642a14(00)║ 十二願求臨命終  眾聖接引玉池蓮
X62n1200_p0642a15(00)║ 但我一見彌陀後  違入娑婆開法船
X62n1200_p0642a16(00)║ 懶僧祈禱已週圓  祝讚人人福壽全
X62n1200_p0642a17(00)║ 願我早滿菩提志  同登彼岸到西天
X62n1200_p0642a18(00)║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信心
X62n1200_p0642a19(00)║ 皆共成佛道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山中常見千載樹 世上希有壽百年 祈男祈女祈福壽 何勿祈求淨土天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41c06(00)║  醒世偈
X62n1200_p0641c07(00)║ 時時念佛要當先  浮生幻質不牢堅
X62n1200_p0641c08(00)║ 山中常見千載樹  世上希有壽百年
X62n1200_p0641c09(00)║ 多少聰明埋青草  許多愚癡赴黃泉
X62n1200_p0641c10(00)║ 祈男祈女祈福壽  何勿祈求淨土天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一句彌陀莫懈怠 行住坐臥常自在 願我早登下下品 祈求不生西方外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41a18(00)║ 一句彌陀莫懈怠  心中念念常自在
X62n1200_p0641a19(00)║ 直到命畢無間斷  臨終不到淨土外
X62n1200_p0641a20(00)║ 一句彌陀早皈依  脩行要學釋家禮
X62n1200_p0641a21(00)║ 恭敬拜念能如法  必定不在三界裏
X62n1200_p0641a22(00)║ 一句彌陀莫懈怠  行住坐臥常自在
X62n1200_p0641a23(00)║ 願我早登下下品  祈求不生西方外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善和十聲佛未滿  群牛退滅便消遙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41a06(00)║ 一句彌陀最直捷  無論十惡并五逆
X62n1200_p0641a07(00)║ 當初廣額回心轉  屠刀放壞後成佛
X62n1200_p0641a08(00)║ 一句彌陀最直捷  從前惡業易能滅
X62n1200_p0641a09(00)║ 劉光夫婦回心轉  六年功圓齊成佛
X62n1200_p0641a10(00)║ 一句彌陀最可超  縱有殺業易能消
X62n1200_p0641a11(00)║ 善和十聲佛未滿  群牛退滅便消遙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一息不來誰是我 六根纔動假虛名 誓願今生歸淨土 蓮華國裏見慈親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36c05(00)║ 子時念佛最心清  起坐披衣信願深
X62n1200_p0636c06(00)║ 一息不來誰是我  六根纔動假虛名
X62n1200_p0636c07(00)║ 逢緣不攀非為礙  遇境無著念自平
X62n1200_p0636c08(00)║ 誓願今生歸淨土  蓮華國裏見慈親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聲聲佛號身之寶 句句彌陀出世因 願我親見彌陀後 違入娑婆度有情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36a13(00)║ 寅時念佛要留神  靜坐蒲團天已明
X62n1200_p0636a14(00)║ 聲聲佛號身之寶  句句彌陀出世因
X62n1200_p0636a15(00)║ 安得西方今日到  好將妄念一時平
X62n1200_p0636a16(00)║ 願我親見彌陀後  違入娑婆度有情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複)寬著肚皮呵呵笑 由他惡口亂顛狂 時時妄想要勤掃 日日彌陀不可忘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35c21(00)║ 九月重陽菊花黃  人逢謗毀最難當
X62n1200_p0635c22(00)║ 寬著肚皮呵呵笑  由他惡口亂顛狂
X62n1200_p0635c23(00)║ 時時妄想要勤掃  日日彌陀不可忘
X62n1200_p0635c24(00)║ 念到心空魔王退  不勞彈指到西方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人間勝事無如念佛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人間勝事無如念佛

《譬喻經》云
「昔有夫妻二人,禱天求子,婦即懷娠,生四種物:一旃檀米斗,二甘露蜜瓶,三珍寶錦囊,四七
節神杖。
其人歎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物?』

天神問曰:『汝欲得子何為?』
其人曰:『吾欲得子,將來望其養育耳。』

神曰:
『斗中之米,取之復盈;甘露瓶中,能消百病;
珍寶之囊,用之不竭;七節神杖,以備兇暴。
人間孝子,豈能如是?』
其人大喜,遂至殷富。

後他國聞之,遣兵往奪,其人擎杖,飛行擊退,保之終身。」
世人孜孜汲汲,無暇修行者,不過為妻子耳。
然妻子縱極趨奉,安能若此四物哉!

至於往生西方,則超生死,萬福莊嚴,所求如意,又豈四物之所可比哉!
故天上人間,第一勝事無如念佛。

清光緒二三年,北方數省大旱,有蔚州僧蓮某者,於村外小廟中住,有山東饑民突來,喊肚饑,要
吃飯,僧云:「我飯已吃過,無有餘者。」其人要更急,僧云:「我為汝另煮點。」其僧日課六萬
佛號。口雖許煮,欲將此一串珠掐完。其人意謂不與我煮,遂執斧,用背向頭一打,僧遂跌倒,其
人以挖煤鐵勺,挖兩勺腦肉,倒於煤中而去。其僧昏迷,不知人事。遂到鐘前,急撞數十下。村中
凡有官事,以撞鐘為號令,遂通來廟中,見僧仍臥被打之處,血流滂沱。而從屋至鐘前,來去皆流
有血跡。按之,猶有氣,因扶起喚醒,云:「被饑民所打。」遂去數十人四路追之,其人被執,願
為償命,拉至廟中,僧曰:「我與彼前生定規有怨,彼今打我,諸君又難為他,豈不是令我白受
打?不但宿怨不能解,更結新怨,我吃不起此虧,我尚有一千錢,與他令去。」其僧之頂遂長合,
而且仍復如平人之堅硬。但全頂無一毛,而周圍俱有傷痕,亦異矣哉。光緒十三年,(光)與其師
弟蓮如,由紅螺山朝五台,回至其僧廟中,時已六十餘矣,面目奕奕有光,一望即知其為有道之士
也。蓮如師指其頂,而為(光)言之。附之於此,以為啟信之助。民國十一年,釋印光記。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燈蛾之死於油火也,非死於油火也,死 於 見 也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撲燈蛾

燈蛾之死於油火也,非死於油火也,死 於 見 也 。

人方憐而驅之,彼必乘隙而投之,以為我之所見者,必不謬。
是以一往無前,死而後已也。

人之嗜聲色、嗜貨利、嗜賭博者,亦因彼之所見者,止在於此。
是以一往無前,直至死而後已也,何不借鑒於蛾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複)(復宗靈法師書)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 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

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
果能專精念佛,
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
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
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
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此等人 不認真 念佛,則 不得 往生。
非 此等人 雖念佛 亦不得往生也。

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
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饑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
下即列出議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
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
(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
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復宗靈法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複)出苦第一妙法 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印光大師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
則不懇切亦自懇切,
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
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複)成男作女經千遍,披毛戴角歷萬端。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究何歡。
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優曇大師)

攝心快向樂邦來,莫待無常老病催。
若使此生重蹉過,難逃永劫墮輪迴。
天邊落日勤修觀,世上空華莫用載。
念念直前無退轉,寶池坐看一蓮開。(蓮隱禪師)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4

(複)(復李慰農居士書) 今有淨土一法,若猶不肯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負佛天之恩德也,大矣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一生虛生浪死,倘無遇淨土法門之機緣,則生生虛生浪死矣。
縱此生不即墮地獄,而後一二三四生墮地獄,乃決定無可逃避之事。

人惟未見此苦,又不信佛言及古今載籍,則無從導引。
若無出苦之法,則無可如何。
今有淨土一法,若猶不肯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負佛天之恩德也,大矣。(復李慰農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複)(復林讚華居士書)講經,豈必年講一經,不可重覆乎 ? 然則日日吃飯,何不厭其重覆耶?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講經,豈必年講一經,不可重覆乎?然則日日吃飯,何不厭其重覆耶?

心經義理淵深,初機何由得益。縱有所得,亦只解路。
何如淨土法門 之 即聞即可實行乎!
即行願品,亦不必定要講多日。
佛以六百卷大般若之蘊奧,以二百六十字發揮無遺。
豈必要鉤枝延蔓,只取廣多以逞口辯乎?

道綽禪師乃出格高僧,專弘淨土。
壽七十餘歲,一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
即二十歲講,五十多年,年須二三次方可。

徹悟語錄與一居士書云,一夏兩終楞嚴,何畏行願文長,而非七日所了乎?
七日過促,或作十日。
講經豈定規要任講者儘量東拉西扯,不在肯綮處指點乎。
汝之知見,是知涉博而不知守約。
欲以博益初機,則是門庭建設中事。
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愈病不在驢駝藥,皆守約之古訓也。

若不以淨土專修為事,欲遍通教義,亦非一函二函之所能得其目的也。
十要一書,為淨宗至要之書。
且勿作好高務勝之計畫,便可得至高至勝之利益。
一函遍復,亦人人當務之急。(復林讚華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以淨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西歸直指卷三

啟信雜說

〔發明〕
以淨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
以淨土之說,勸愚夫愚婦,化導亦易,因其胸無成見,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

獨是以其說告之吾輩讀書人,卻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膚淺套語牢結於胸,
故雖有至道而不欲聞,雖有良言而不欲聽也。
爰集指迷歸信之言,可與淨土相發明者,摘錄數條,以當法喜,名為《啟信雜說》。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迴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戀西大師偈云,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迴。
專念阿彌陀,不必懺宿業,只要仗佛力,決定能消滅。
專念阿彌陀,不必斷煩惱,只要佛聲現,決定當時少。
專念阿彌陀,不必尋方便,只要心常憶,決定成一片。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報四恩,只要佛不離,決定利群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語,決定生彼國。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生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戀西大師偈云,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迴。
專念阿彌陀,不必懺宿業,只要仗佛力,決定能消滅。
專念阿彌陀,不必斷煩惱,只要佛聲現,決定當時少。
專念阿彌陀,不必尋方便,只要心常憶,決定成一片。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報四恩,只要佛不離,決定利群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語,決定生彼國。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複)修行第一大關,---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民.印光大師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
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
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
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
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
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
何以故?
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
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
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
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
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
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
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
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
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
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
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
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
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
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
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
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
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
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恭錄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9

(複)修行第一大忌 -- 好名而惡實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修行第一大忌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實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虛名。
以故設種種法、妝點粉飾、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稱讚而已、其心行已汙濁不堪。
縱有修持、亦為此心所汙、決難得其真實利益。
此所謂好名而惡實、為修行第一大忌。


恭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232

(複)要忍!要忍!這是最好的一帖藥。

廣欽大師

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不平,起了煩惱,
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
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來,心裡安然無事,這才對,
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
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師父不在時,遇事境緣,
要記得師父曾說過的,
要忍!
要忍!
心安無事,這是最好的一帖藥。


恭錄 廣欽大師
http://www.buddhist.idv.tw/G036.html

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覺其非,即念阿彌陀佛..一聲啊耶,一聲阿彌陀佛..善哉!...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46、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機也。
死者,凡聖淨穢之關也。
病中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願。若於病中略一停想,則一切
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生死關頭,如何濟事?
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覺其非,即念阿彌陀佛,如是痛不自止。
一聲啊耶,一聲阿彌陀佛,晝夜不絕。
病癒,謂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彌陀佛,今病好,阿彌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
善哉!此病中之精進者也。

47、臨命終持名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
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
何以故?
六道輪回,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45

願力堅,功夫熟,晝既綿密,夜間亦然,則夢中自能念佛。此往生的兆也,當調和精進,勿退勿狂。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夢中持名

願力堅,功夫熟,晝既綿密,夜間亦然,則夢中自能念佛。此往生的兆也,當調和精進,勿 退 勿 狂。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45

成就他人持名...難中持名..凡難中有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43、成就他人持名
或靜處安置,或同結念期,或告以淨土之事,
或借以淨土之書,
或破其念佛之疑,
或堅其念佛之志。
一切功德,此為勝矣。
若於人臨命終時,為之念佛。
或令病人記取阿彌陀佛四字,隨憶隨念,得見如來,使此人氣盡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44、難中持名

凡難中有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
雖遍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
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
何以故?
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
則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
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能離難,勿轉念也。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43

結期...聚會持名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40、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侶。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
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捨乎我。

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憂孤寂乎?
若淨土法門,未能了了,須多購淨土書讀之。
如彌陀經、觀經、智者大師十疑論、
天如則禪師淨土或問、大佑禪師淨土指歸、
龍舒淨土文、淨土晨鐘、西方公據、西方確指、
雲棲法彙、彌陀疏鈔等書,宜勤披閱,此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
此外尚有舉不勝舉也,訪通曉淨土者叩問之。

41、結期持名

結期者,結七日為期也。
若獨自結期,可用乾糧、水果、生薑、麻油四種為食物,爐香、燈油、蒲團、坐椅、棉衣、風帽、
淨桶、草紙八種為用物,除十二種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與人來往,暢然念佛也。若有五六
人,同發心結期者,則必延請護七師一位。嚴立條規,約束在前。一切起居飲食香花燈果,護七師
照應全備,則同七者亦可於七日中至心念佛也。
若局於情見,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為之。
念佛警策下卷載:三峰禪師追頂念佛法,結期者不可不知。

42、聚會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會者,務先束約而後開口。
單念四字,一字一魚,用小引磬專擊陀字,不得參差錯落,反致紛心。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40

持而不持...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暫得勝境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38、不持而持
一事纔完,一語纔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39、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

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
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
此謂暫得勝境,
非真心空也。
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
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
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
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
譬如日與月,赫濯乘寶宮,旋繞須彌山,周流照天下。
噫!
此何如妙覺圓明哉。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38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若弘揚淨土一門,詳說念佛功德,則舉目動念,皆是莊嚴西方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36、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
板板持戒,不得出頭。
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關,跳出三界矣。
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
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

37、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經,皆從心起。心若無佛,教亦徒然。
然心中亦何人無佛哉?
自不念耳。
教下未有不看楞嚴者也,看楞嚴未有不輕勢至而重觀音者也。
即此一見,已成生死根本。
縱學遍種種知能,不過滋潤苦芽。
生死關頭,總不得力。
願速放下,往生西方,親覲彌陀。
若不能放下,即將此學經演說功德,回向西方。發四宏願,亦不唐捐。

若弘揚淨土一門,詳說念佛功德,則舉目動念,皆是莊嚴西方。上品往生,更復何疑?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36

不雜持名...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33、不雜持名

不雜者,即是止也。
止者,定之機也。
止雜念而正念現矣。
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
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
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
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34、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觀也。觀者,慧之機也。
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
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33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33、不雜持名

不雜者,即是止也。
止者,定之機也。
止雜念而正念現矣。
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
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
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
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34、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觀也。觀者,慧之機也。
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
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33

聲者心聲也,光者亦心光也...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然斷其言句,不能斷其真命脈也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30、光中持名

聲者心聲也,光者亦心光也。
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之處。安住於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於光明中而念佛也。
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

31、鏡中持名

心聲旋繞,心光煥發,心體自然披露矣。
夫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
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淨邦蓮萼,皆鏡中影也。
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
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加意勤習之。

32、不斷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
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然斷其言句,不能斷其真命脈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30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心念心聽持名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26、報答持名
天地君親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報之哉?
一切飲食供奉,立功揚名,衡以世間之法,報非不善,然究非了局。
我惟報以念佛,為彼回向西方,已為下一金剛種子,再出頭來,自有解脫時分。
況無邊罪障,悉能消釋乎。欲報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27、佈施持名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
所謂救一時之苦,佈施為急,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
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號,能消冤厲。
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佈施不可思議也。

28、心念心聽持名

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復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
心念心聽,則目自不能妄視,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動,一個主人翁,
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26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懇切耶。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23、愧奮持名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
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
方是念佛真境。
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馳,或念時心攝,歇即心昏。
又有正念佛時,間以雜語。如此雖念到終身,絕無靈感。
人之見之者,遂謂念佛往生,終成虛語也。豈佛之咎哉?

24、懇切持名

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
然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豈明佛性乎?
既悲矣,則當思出苦,
當思與一切眾生畢竟出苦,當思佛之所以稱大悲者,為其能拔眾生出苦也。
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懇切耶。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23

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宿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引起將來未完。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念佛。佛有無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緣即轉,無疑也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21、許願持名

持名原為往生,然諸佛威光,不可思議。
念彼名號,所願從心。
所以經言念佛,有十種利益也。
與其祈禱鬼神,雜修事懺,廣許惡願,旁信巫師,不如以念佛期之也。
或曰:其如不應何?
答曰:子未念佛,先憂不應。即此不應之因,必招不應之果。
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22、解釋持名

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宿緣照面。
不可再起惡念,引起將來未完。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
但隨因緣,勿忘念佛。
佛有無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緣即轉,無疑也。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21

老實持名...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實修行,最為難得....老實者,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19、老實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實修行,最為難得。
祖師云:參禪中,覓個癡鈍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癡鈍耳。
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
何以故?
老實者,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19

嗚乎!身為人役苦矣。不求出離,苦之苦矣!當知四字佛名,不論尊卑貴賤、老少男婦,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稱名號,求生極樂,不間不斷,現世自獲利益,沒世自得往生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忙中持名
能一句則一句,能十句則十句。
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
白樂天詩曰: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古人之用心,亦可見矣。

15、閒中持名
世間一切苦人,求閒不得,故不能修行。
今閒矣,又聞此念佛之法,務須綿密持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
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
一朝閻老來追,將何抵對耶?

16、尊貴持名
今世之福,從前世修來。
尊貴一輩,大半苦行高僧轉世。但雖有榮華,不能長久,設再造孽,必致沉淪。
當自思維,與其帶業歸去,不如借水行舟。
或置念佛堂,或選念佛僧,或刻淨土書,或置彌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
更宜決志往生,為富貴貧賤一切人修行榜樣。法王使者,尊勝何如!

17、卑賤持名
嗚乎!身為人役苦矣。不求出離,苦之苦矣!當知四字佛名,不論尊卑貴賤、老少男婦,
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稱名號,求生極樂,不間不斷,現世自獲利益,沒世自得往生。
阿彌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14

嗚乎!身為人役苦矣。不求出離,苦之苦矣!當知四字佛名,不論尊卑貴賤、老少男婦,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稱名號,求生極樂,不間不斷,現世自獲利益,沒世自得往生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忙中持名
能一句則一句,能十句則十句。
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
白樂天詩曰: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古人之用心,亦可見矣。

15、閒中持名
世間一切苦人,求閒不得,故不能修行。
今閒矣,又聞此念佛之法,務須綿密持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
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
一朝閻老來追,將何抵對耶?

16、尊貴持名
今世之福,從前世修來。
尊貴一輩,大半苦行高僧轉世。但雖有榮華,不能長久,設再造孽,必致沉淪。
當自思維,與其帶業歸去,不如借水行舟。
或置念佛堂,或選念佛僧,或刻淨土書,或置彌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
更宜決志往生,為富貴貧賤一切人修行榜樣。法王使者,尊勝何如!

17、卑賤持名
嗚乎!身為人役苦矣。不求出離,苦之苦矣!當知四字佛名,不論尊卑貴賤、老少男婦,
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稱名號,求生極樂,不間不斷,現世自獲利益,沒世自得往生。
阿彌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14

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然哉!然哉!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11、到處持名
不問淨處穢處,閒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但自回光返照。
自思曰:此等境界,我從久遠劫來,經歷過百千萬億遭也。
惟於念佛往生一事,未能辦得了當,所以輪回輾轉,不得出頭。
我今亦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
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則又生也。
雖至大小便利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
越苦越念,
越痛越念,
如兒呼母,那管母之嫌與不嫌。
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喚,則小兒之墮落坑廁者,有死而已,何日見母哉?

12、有定無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時,劃定常課,從今至死,不增不減。其餘十二時中,能念一句則念一句,不論高
聲低聲。
古人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然哉!然哉!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11

8、默然持名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8、默然持名

又或高聲低聲,都不相宜,手過珠又嫌煩瑣,金剛持仍嫌著跡。
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不出聲音。
但使繫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
聲不越竅,聞性內融。
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
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08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臥時,務常端正

2、戒口業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自思維,念佛之人不當如
是。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

3、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於一切行住坐臥時,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淨。當人自驗,誠不我欺。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02

當知念佛能轉凡為聖,為世出世間第一了脫之方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1、護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
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則舍。勿令纏綿,障我心念。
且我心念之所以纏綿者,意地用事故也。
若念到心地光明時,意地自妙於觀察。當知念佛能轉凡為聖,為世出世間第一了脫之方。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01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自序

若論淨土,法門廣大。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十方紛來,數如雨點。
於修行中不專念佛,於念佛中不專持名,而已高標姓字,穩坐金台。
此蓋或乘大願,或由妙悟,或備眾福,或秉戒力,或精觀想,故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以今言之,
觀既未易成就,戒又未易全持,
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回。
千佛慈悲,亦難救汝。
故持名一法,普攝三根,速歸淨土。
方便之勝,無過於斯。深淺合離,惟人自取。
勉矣前程,幸毋自誤。


敬錄 淨業持名四十八法 鄭韋庵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068.htm#a00

妙空大師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妙空大師
(鄭姓,江都人,少業儒,嘗同許雲虛,楊仁山,貫如法師等,商刻大藏經,旋出家,自號刻經
僧,凡十五年,已刻三千餘卷,寂後三載,而大般若經,始告完成,師自受具之後,持戒精嚴,過
午不食,生平著述尤富,後匯刻為樓閣叢書,其中大都為闡揚淨土之作,從而受化者甚眾,如蔣元
亮等,均蔚為人望,光緒六年,念佛而寂,年五十五。)

師云,
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
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況持名一行,普攝三根。方便殊勝,莫過於斯。

念佛人於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自清淨。當人自驗,誠不我欺。

口既念佛,則禁涉閒言。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應如是。則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掃蕩之。

念佛之人,勿雜惡念。
於必經之事,一過即捨。
久之意地清淨,遇事即有妙智觀察。此乃念佛,轉識成智之謂也。

所謂隨順持名者,昏沉則經行持,散亂則端坐持,或跪或立或臥,皆隨己便,
總使一句佛號不忘。此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也。

凡遇逆順淨穢,苦樂得失,一切境界時,務須保此一念。
不然念隨境界轉去,佛念從此斷絕,豈不可惜矣哉。

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面對心念,其誠敬可知。
不對像時,亦應如對像之誠敬。如此念佛,最易感通。黑業亦易消滅也。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靜細念佛,以堅固之。
當知智慧人能念佛,則使世間之念佛者益多,且令外道之修行者易返。
以有智慧之聲名以啟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故也。

老實念佛者,既不逞才能,又不求名利,最為難得。
以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一條大路。
又老實者,不於一句阿彌陀佛外,添一毫妄想也。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濟也,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
如此念佛,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
然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豈明佛性乎。
既悲矣,則當思出苦。而當思與一切眾生,畢竟出苦。
當思佛之所以稱大悲者,為其能拔眾生出苦也。
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宜如何懇切耶。

一事方畢,一語方罷,尚未打點念佛,而一句佛號即滾滾出來者,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
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捨乎我。
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憂孤寂乎。

病者,死之機也。死者,凡聖淨穢之關也。
病中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願。
若於病上,略一停想。則一切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
生死關頭,如何濟事。若病危時,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於心勿忘可也。
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
當知百劫千生,所有錯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
何以故,
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
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於心勿忘可也。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以利人為己任

龍舒淨土文

妙喜老人跋

龍舒王虛中日休博覽群書之餘。
留心佛乘。
以利人為己任。
真火中蓮也。

佛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
如來應世。予嘉其志。為題其後。
若見自性之阿彌。即了唯心之淨土。未能如是。則虛中為此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書于劉景文嬾窠云。雙徑妙喜宗杲 跋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01

不辜負龍舒居士勸人念佛之婆心焉

龍舒淨土文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能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
臨終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龍舒居士著成此書。曲盡婆心。
勸人修行念佛。語意懇切。循循善誘。
蓋欲勉人以必為。要人以必至。其愛人之心。
可謂懇且切矣。
普願讀者詳味其言。諦思其義。
息心實求其益。發菩提心。
生真信。願勇猛精進。持佛聖號。求生西方。
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如願往生極樂世界。庶不辜負龍舒居士勸人念佛之婆心焉。

戊戌年元旦日林俠菴頓首敬勸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01

蓮池大師普勸戒殺放生---如不能行,即以轉施他人,亦功德無量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附錄 蓮池大師普勸戒殺放生

人人愛命,物物貪生,何得殺彼形軀,充己口食。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剝皮刮麟,或斷喉
劈殼,或滾湯活煮鱉鱔,或鹽酒生醃蟹蝦,
可憐大痛無伸,極苦難忍,造此彌天惡業,結成萬世深讎。

一日無常,即角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受罪畢時,仍作畜類,怨怨對報,
命命填還,還畢為人,多病壽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
或死毒藥,皆殺生所感也。

我今泣血稽顙,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喫齋,且先勸你戒殺,
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陳。
若更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迴,入不退也。
諸仁者、有緣遇此,便請回心,決志受持,莫生疑悔。
如不能行,即以轉施他人,亦功德無量。

【按】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普勸念佛同道,戒殺放生,免為往生障緣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25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節引 --- 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 專則不別為一事, 勤則不虛棄一時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節引

念佛不能一心,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隨乎聲,
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

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
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偈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心行處滅,是諸佛常住真心,心行處有,是眾生生死業心,其間不容絲髮。
若能綿密加工,使此心無些空隙,方得幾分相應。
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謂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處,切宜慎之!

又工夫雖加,若未到銅山鐵壁,推不倒,移不動,猶未打成一片,切莫見些影響,便即歇手,
是為半途而廢,
必至棄其前功,毫無所益,
此又學道人大病,不可不知。
要知佛法大海,轉入轉深,斷非小小知見之所能盡,應盡形修習,造極為則,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
今汝等念佛,晝夜不能如一,亂想猶復間真,皆是用心不得力處。

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
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往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
微妙真實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

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為執持名號,
方得名為一心不亂。
淨業功成,直趨上品。

濁世凡夫,心智淺劣,未能深達至理,
當發大願,願生極樂,
然後至誠懇惻,稱於阿彌陀佛,
必使聲緣於心,心緣於聲,聲心相依,如貓捕鼠,久久不失,
則入正憶念三昧。

修淨業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只供一佛、一經,一
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多放一餘物,庭中亦掃除潔淨,使經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
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
並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
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淨業。

蓋汝生時撇得乾淨,拋得乾淨,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大限到來,洒洒落落,不作兒女顧戀身家
子孫之態,豈不是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目也。

至於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
專則不別為一事,
勤則不虛棄一時。

汝今晨起,即誦彌陀經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意備
也,此為上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十二
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於回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此為每日常課。餘工不必計數,或默
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持名之法,必須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
生極樂,坐寶蓮花,登不退地。
若餘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眾向導,報佛深恩。

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
佛要聲聲心心,不沚不掉,不浮不沉,念去。

回向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
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
而我心無所著,如虛空等,是名回向。

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諦觀,更無二
念,是名修行三昧。
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個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氣
趕去,謂可完卻一日課誦,
便有苟了局之念,非真修行矣。

大抵學道人,不遵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慎之慎之!

又諸經中,所談淨土依正莊嚴,須講誦明白,倘坐中,或經行,或禮誦時,淨土現前,便可覺了,
不為異境所惑。

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喜相,
不但在身上所行出來,始為牽連塵網,但心上略帶些子,即屬障道因緣,須要明白!
當令身禮阿彌陀,口誦阿彌陀,不涉分毫別念,便得洗滌乾淨,打破塵網,生極樂國。

若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但發個遠離求度之願,
將牢牢 歸向 極樂世界 見 阿彌陀佛之心,
換卻奔走名利之心,便即勞而覺路矣。


大凡修淨土人,
最忌是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
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
卻是夾雜也。
既夾雜,則心不專一,
心不專一,則見佛性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

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

有疾尚未即死,當息諸牽累,安心端坐,念身無常,今世無常,所有妄緣,一切放下。
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淨,
不唯愈汝今生之疾,
即生死病根,亦從此拔出矣。

【按】菩薩明示: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
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
足證能將歸向極樂之心,換卻奔走名利之心,放下萬緣,攝心多念,漸入念佛三昧,
臨終決生極樂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17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引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引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名超日月光,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 母憶子,若 子逃逝,雖憶 何為,
子 若 憶 母 , 如 母 憶 時 , 母 子 歷 生 ,不 相 違 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
一。

【按】此經的示念佛圓通,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
印光大師此為「念佛用功最妙方法。都攝六根者,
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
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
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方為淨念。
若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
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示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足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自得心開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04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節引 --- 若 人 欲 疾 至 不退轉地者,應以 恭 敬 心,執 持 稱 名 號。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節引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
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

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常見佛故,終無有退。

【按】此以念佛為勝方便,隨願得生,引經為證,修多羅,此云契經也。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節引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
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若 人 欲 疾 至 不退轉地者,應以 恭 敬 心,執 持 稱 名 號。

【按】此論證明其他法門均難行道,惟信願持名為易行道。
智者大師云:「難行者,在五濁惡世,於無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
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
如人水路行藉船力,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
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譯曰不退轉。足證捨難就易,往生極樂,即得不退轉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15

天親菩薩無量壽經論節引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天親菩薩無量壽經論節引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一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為生彼國意故。
二讚歎門、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三作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四觀察鬥、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
一、觀察彼國土莊嚴功德,
二、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三、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五迴向門、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按】菩薩宗量壽經作願生偈論。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故又名往生論。
與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觀經,為淨宗三經一論。
曇鷥大師註云:「彼無礙光如來名號,是智慧相,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謂不知如是實相身,
有三種不相應:
一、信心不淳,若存亡故。
二、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此三句展轉相成,
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
無決定,故念不相續。
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
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
迴向有二:
一、往相,以己功德,迴施一切眾生,願共往阿彌陀如來安樂佛土。
二、還相,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
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故言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註久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得自日本,始刻行於世,
印光大師附印十要之後,足證早晚課,須禮佛讚佛,
發願迴向,
惟觀察門、係觀想念佛,持名者不必兼修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14

禪宗秘密經節引 --- 念由心念,念念不雜,念念是佛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禪宗秘密經節引

爾後淨法菩薩、重白佛言:「如來昔說法時,教諸眾生,惟淨其心,若人心淨,則佛土淨。
又說一切眾生,念阿隬陀佛名號,決生淨土。
若心淨則佛土淨者,則淨心立地成佛,何必念佛求生淨土?
若淨土必須念佛,何以如來又說,一切心淨,則佛土淨?
惟願說此二種法門,無使學禪那人,與念佛眾生,致起疑惑,互相詆謗,礙修行路。」

佛言:
「善男子,如來昔說法時,曾言如是兩種方便。
然彼眾生,不解如來所說念佛之義,
又不達如來所說心淨則佛土淨之旨。

但執著文字,
謂言:念佛係我口念。
不知念由心念,念念不雜,念念是佛。
佛在汝心,汝心作佛,即自己色身,成就慧身。
生淨土者,亦當如是。

今眾生顛倒,口雖念佛,心不契佛,我與佛殊,淨土遠矣。

至於唯心淨土,原教諸眾生,修習禪定,一心不亂,利欲塵勞,煩惱妄想,
一切棄捐,靈臺方寸,空空洞洞,渾渾默默,湛寂無物,是名心淨。

心清淨故,則我本來真佛道場,不染不穢。
如今眾生修習禪定,人我妄想,憧擾於心,貢己卑人,好諛趨利,
倚大勢豪,結好貴人,其坐禪始念,不覺不知,流入俗網,
從前苦行,皆作富貴根原,心則不淨,如何得佛土?

故如來昔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善男子,若彼習禪定者,真能入佛知見,
唯心淨土,佛知此人,決定成佛。
彼念佛人,唯心念佛,決生淨土。
二俱不然,菩提路遠,彼自失功德,勿謗如來。」

【按】依此經證明,禪淨均屬唯心,亦均入門方便,
而念佛名號,尤方便中之最勝方便,
較為契機。
願一門深入,不必雙修,尤不可互相詆謗。

坐禪三昧法門經節引

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按】依此經坐禪惟念佛,足證禪淨不二,所不同者,
禪重明心見性,
淨重信願往生耳。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12

稱揚諸佛功德經節引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稱揚諸佛功德經節引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誦諷念,
當起廣遠無量歡喜,安立其意,念使真諦十萬億信心,念斯如來,其人當得無量之福,
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後,皆當往生彼佛剎土。
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念不忘捨,阿彌陀佛將諸比丘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毀斯等正覺之
心。
其有最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讚說之者,信不狐疑,當相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
斯等普當於彼佛國,具滿眾願。
其有不信讚歎稱揚阿隬陀佛名號功德,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
足證持名法門,信尤為要。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06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
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
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
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
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
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
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
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
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
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
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五百佛,來迎此人,一時
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
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
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
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善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
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
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
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
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
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不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
復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隬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
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大悲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
解,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
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說知見。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
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
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事,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
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
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按】此經首明修三福為淨業正因,發三心即便往生。
末明九品往生之因果,令業障重者,以稱名為正行,由稱名故,能除罪多劫,即得往生。

龍舒云:「至誠心者,至誠歸向,無苟且也。
堅固心者,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
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淨土,如探海底珠也。
三世諸佛與法界眾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靈峰云:「觀經專明作觀,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當知人根雖鈍,而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稱名者,不勞觀想也。」
心作、即心想念,心是、即心是佛也。

印光大師:「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往生之因果耳,但期了知即已,不必作觀,
祈一心持名,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也。」
不云具足十稱,而曰十念者,楊仁山居士以「稱名之時,一心專精,無他念間,惟有稱名之念,十
念相續,即得往生。」
足證末世眾生,多業深障,
應發三心,老實稱名,並隨緣兼修一福二福,
或具修三福,迴向淨土,以期品位增高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03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
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
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
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
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
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
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
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
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
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
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五百佛,來迎此人,一時
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
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
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
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善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
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
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
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
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
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不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
復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隬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
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大悲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
解,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
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說知見。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
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
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事,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
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
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按】此經首明修三福為淨業正因,發三心即便往生。
末明九品往生之因果,令業障重者,以稱名為正行,由稱名故,能除罪多劫,即得往生。

龍舒云:「至誠心者,至誠歸向,無苟且也。
堅固心者,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
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淨土,如探海底珠也。
三世諸佛與法界眾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靈峰云:「觀經專明作觀,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當知人根雖鈍,而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稱名者,不勞觀想也。」
心作、即心想念,心是、即心是佛也。

印光大師:「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往生之因果耳,但期了知即已,不必作觀,
祈一心持名,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也。」
不云具足十稱,而曰十念者,楊仁山居士以「稱名之時,一心專精,無他念間,惟有稱名之念,十
念相續,即得往生。」
足證末世眾生,多業深障,
應發三心,老實稱名,並隨緣兼修一福二福,
或具修三福,迴向淨土,以期品位增高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03

劉慧仲念佛安寢

劉慧仲念佛安寢

予舊相識劉慧仲。湖州長興人。
以夜夢多恐懼。勸以念阿彌陀佛。
慧仲至誠高聲。念一百八遍。當夜遂安寢。次日如前念誦。
自此皆得安寢。以此見佛力廣大。無所不可。
此予序所謂安靜形神者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八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8

見殺生念佛得福--龍舒淨土文 卷第八

見殺生念佛得福

觀音感應記云。
饒州軍典鄭鄰。死至陰府。以誤追來放還。
閻羅王告云。汝還人間。勉力為善。
汝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得受生。汝亦得福。
由此推之。足以見念阿彌陀佛。
誠可薦拔亡者。可增延福壽。不特身後生西方而已。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八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8

勸惡口者

勸惡口者

身口意謂之三業。
藏經所言果報多因口業者。
以口易發也。

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飯來遲。乃云生於母腹。不如生於鹿腹。後果生於鹿腹中。
又有人以食與之。
若不如意。則云。不如與狗。後乃生為狗頭。
是皆口業果報也。

所謂惡口者。
乃惡怒之口。
唯言語不溫和耳。
今人所為惡口。真為穢語矣。惡口果報。固己不佳。
若穢語。則地獄畜生之報也。
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惡口穢語為常。

奉勸世人。力以戒此。
常念阿彌陀佛。以洗滌口業之穢惡。
聞人惡口穢語。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滌耳根之穢惡。
願以此生念佛之善業。洗滌累世以來之穢惡。
如此則善念日熟。惡業日消。
又能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則災難可消。福祿可永。身後必於淨土中上品生矣。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勸罪惡人

勸罪惡人

有罪惡人當自念云。
我平生罪惡既多。
一旦閉眼之後。當奈之何。
須急懺悔迴心。
念阿彌陀佛。
3發大願云。願我見佛得道之後。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害之人。
使皆生淨土。念念不絕。念自純熟。
則可漸除惡業。增長善緣。定生極樂世界。
若能轉此以化人。使更相勸化。非徒現世可以滅罪。身後亦福報無窮。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勸賣酒者

勸賣酒者

賣酒者當自念云。
五穀本以養人。
今糜爛為酒。使人飲之亂性多為不善。是誰之過。
宜常自懺悔。
念阿彌陀佛。發大願云。願我賣酒以來。一切壞五穀之罪。悉以消滅。
見佛得道之後。盡度脫所用為酒五穀種蒔之時。
一切所殺微細眾生。及一切致力眾生。及一切飲酒之人。使皆生淨土。
如是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則可以滅罪而長福,身後必中品生。

勸開食店者

開食店者當自念。
我以眾生之肉。割切烹炮。謀利養生。
我有骨肉。欲安欲樂。
我養生之業。乃由殺眾生而得。極為惡業。
若能改業。此為上也。

若未能改。
且省去鱔魚螃蟹螺蛤等難死之物。
及微細命多之物。
隨分用肉。此為次也。

若又未能。且常念阿彌陀佛。遠勝不念。
次懺悔發大願云。
願我見佛得道之後。
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眾生。及一切所用肉之眾生。使皆生淨土。
念念不絕。念自純熟。亦生極樂世界。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則可消滅罪業。身後福報無窮。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勸多屯蹇者

勸多屯蹇者

多蹇屯者。
勿怨天。勿責人。
皆己之業緣所致。若見人歡喜者。得歡喜報。
惱害人者。得惱害報。
行方便者。得如意報。
阻難人者。得齟齬報。
種種皆本於前世之所為。
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是今生所以多屯蹇者。乃前世不為善事。不作福業。
已往者既不可悔。自此以後。
當勤懺悔。
常念阿彌陀佛。
非徒可消除宿障。又可增長善緣。
後世生極樂世界。無復有此屯蹇矣。莫言後世遠。閉眼即是。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獲福。身後必中上品生。

勸骨肉怨憎者

骨肉怨憎者。
當自念云。
我以前世惡業。故招此報。或殺彼命。或負彼債。或惱害彼。
若作善緣必不至此。若能懺悔宿業。痛自責己。
不復與人為惡常念阿彌陀佛。以解怒心。以消惡緣。
願生極樂世界。與己相聚者。皆諸上善人。無復有此患矣。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獲福報。身後必中上品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勸工匠

勸工匠

為工匠者。
當自念云。我為人造屋宇。或為人作器用。
雖為善業。然以前世不曾修種。
故今生自不富足。
所造之屋。乃他人居。
所作之器。乃他人用。
若不如是。衣食虧闕。當隨分為善。
為人造作之時。物不過望。事則盡心。此亦種福。
常念阿彌陀佛。用斧斤時。亦一心常念。
使念念不絕。念自純孰。定生極樂世界。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
現世獲福。身後必中上品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勸商賈

勸商賈

為商賈者。
當自念云。平生販賣。寧無欺偽。
若是疋帛。皆由蠶命而得。不可謂全無過惡。
一旦命盡。隨業緣去。
不如懺悔為善。隨分營生。

命若多財。自然漸有。
命若財少。多得亦失。
況人生財數有限。急求而數滿。則致早終。
緩求而來遲。則可延壽。
宜以此存心。常念阿彌陀佛。

願見佛得道之後。
先度一切與己交涉眾生。
次度一切冤親。
次度一切有緣無緣眾生。
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
定生極樂世界。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
現世獲福。身後必中上品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勸在公門者

勸在公門者

在公門者。當自念云。彼為有官。我乃事彼。
彼尊我卑。彼逸我勞。奉事常喜。
得以無虞。或有觸忤。加之譴責。是我前世所修不及於彼。
故至於此。我但小心謹行以保此身。
事無大小。隨宜方便。目前人見歡悅。必無後患。
積善不已。福及子孫。
當思在公門者。其子孫榮顯。必祖上積德。天道昭明。不可不信。
更常念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
又轉以此化人。使更相勸化。非徒現世獲福。身後可中上品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龍舒淨土文卷第六--勸諭

龍舒淨土文卷第六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修淨土者。宜隨其所以為善。以資進修之功。
故此卷名特為勸諭。若不識字人。全賴慈仁君子。發菩薩心。為彼解說。
此布施之大者。先後之序。
乃自近及遠。或自急及緩。不拘其人高卑。

恭錄 龍舒淨土文 卷第六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6

無窮無極之壽樂---普勸修持八

普勸修持八

且若人苦飢者與之一食。
苦寒者與之一衣。已為大惠。

況彼沉淪六道。無有出期。
我指示以此法門。使直脫輪迴。受無窮無極之壽樂。其惠豈可窮盡哉。

金剛經云。若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不如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退。其福勝彼。
蓋以布施者。不免受世間福報。有時而盡。
若信此經典。則有悟真性之漸。其為福則無時而盡。
所以勝於彼也。以予觀之。
豈唯信金剛經者如此。

若勸人以淨土。其福報亦然。
何則。淨土更無輪迴。已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
生於彼者。雖未成佛。乃成佛之階梯。
是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眾生作佛也。
凡作佛者。必度無量之眾生。彼所度之眾生。
皆由我而始。則其福報。
豈不勝於以恒河沙等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乎。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普勸修持六----下品下生

普勸修持六

下品下生者。
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
則變地獄形相為蓮華。亦生淨土。
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

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十聲念阿彌陀佛。
非謂身後請人念也。
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
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

經云。
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
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
人何苦不於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
又云。
譬如銕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
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
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
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
又如平生為惡。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
又如蟣蟲。萬死萬生。不能一里。
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復如是。
切勿疑也。

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
或云。
人平生為惡殺害眾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
其所殺所苦之眾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
答云。
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
彼此無出期者乎。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