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複)修行第一大關,---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民.印光大師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
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
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
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
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
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
何以故?
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
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
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
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
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
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
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
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
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
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
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
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
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
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
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
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
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
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恭錄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