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一心不亂念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
心本活潑靈通,云何言死
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將誰念佛
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

念佛須切實用功,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
雜念一起,即成障礙,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
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
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按】死心念佛之死字最,財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亂耶?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9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
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臥時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難念,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係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心向下想,則心便沉潛不浮動,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華,自可頓愈矣。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不為魔轉,即能上進故

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當於課誦回向後,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於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業不造,幸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消除宿業,超度怨家。
若難解結者,倘肯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無不即解結矣。
念佛氣悶,非體弱故,業障所使,但懇切至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仍須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
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按】大師係蓮宗十三代祖師,明示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久不退,自得一心,願深信切願而力行之。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8

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
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
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8



持名念佛 要 信真 願切 行純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民國卓三諦閑古虛大師語錄節要

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
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四字名號繫念在心。
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
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以破昏。
亦不必長用低聲,恐易散入昏,反起思慮。
當思慮起時,自覺心不歸一,須收來正念,默默持去,從口中念出,耳裏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純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

【按】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
願即單提正念,默默持去,久久純熟,自成三昧,如習射既熟,無心皆中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7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凡難中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遍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
何以故
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然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
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
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
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