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顯示具有 雲棲 蓮池 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雲棲 蓮池 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蓮池大師云:

人之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遠求

彌勒佛曰: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

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181.教於始

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

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腐談,無關緊要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79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70.佛法貴行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大智度論》



171.以德者為師

蓮池大師云:

從師,非只要學文藝,要以德行為本,

但教我以文藝,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賢師也。

若遇賢師,須視如父母,敬如神明,終身依附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9

心空業空..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66.心空業空

心空業空~

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且空,病安從生。

《雲棲法彙》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4

蓮池大師 老實念佛 ,無論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蓮池大師

(蓮宗八祖也,諱袾宏,沈姓,仁和人,弱冠後,依性天和尚披剃,尋受具,遍參知識,禮五台,

感文殊放光,見雲棲幽寂,有終止志,山民苦虎患,師誦經施食,患即除,歲旱,循田念佛,雨隨

足至,於是化道大盛,師以念佛法門,普攝三根,著雲棲法匯廿餘種,提倡淨土,臨終前遍辭緇

素,至期念佛坐化,眾請留囑,

曰,老實念佛,年八十一。)



師云,

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

然高聲覺費力。默念亦昏沉。

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

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復覺昏沉,則不妨高聲。



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功夫深爾,字字句句當心念。



雜念是病,念佛是藥,

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

因念佛不親切也。

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

旋收旋散,旋散旋收。

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一句佛爾。

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聲,

好靜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

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

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盡心盡力念佛,

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半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

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公務,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

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辯融大師,門庭大振。

予自京師叩之,膝行再請。



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予受教而退,時同行者大笑。

謂這幾句話,那個說不出,千里遠來,只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錢。

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陵駕我們,

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嚀開示,

故此是他好處。

我至今猶著實遵守,不會放失。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歌 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歌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應修福慧。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孤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

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經史。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敬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

孝親之行 ◎蘭盆勝會,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進行道,得六神通。見亡母生餓鬼中,持飯往餉;飯化猛

火,目犍連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

月十五日一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僧,始克濟拔。」



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轉更資薦,遂生天上。繇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

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4

兵難不離 ...「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兵難不離



元印簡,山西寧遠人,八歲禮中觀沼公為師,十八,元兵下寧遠,四眾逃難,簡侍中觀如故。觀

曰:「吾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何當玉石俱焚?宜自逃遁。」



簡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苟免乎?」



明日城降,元帥史公天澤問曰;「汝何人?」



對曰:「沙門」。



「食肉否?」



對曰:「何肉?」



史曰:「人肉」。



對曰:「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史喜而釋之。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3

晉道安法師, 力役田舍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尊師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晉道安法師,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所重,

驅役田舍;至於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辨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暮歸更求餘經,

師曰:「昨經未讀,乃復求耶?」

答曰:「即已成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更與成具光明經一卷,將一千萬言,齎之如初,暮

復還經。

師令誦之,不差一字,方大驚歎。



贊曰:「安,清廟之圭璋也,置至耒耜而服勤不怨,今弟子才負寸長,禮貌衰則去矣!況田役耶?

況久於田役耶?吾於是三歎。」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3

不作齋會 旻曰:「大齋難得盡理,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清素之行第一



◎不作齋會



劉宋僧旻,七歲出家,以經義宗海內,號旻法師。修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或問:「和尚所修功德多矣!不聞建大齋會,恐福事未圓。」

旻曰:「大齋難得盡理,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

如復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彌難盡意,不如已之。」



贊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名曰圓滿;

乃至掩關僧半期之後,即於關中營營焉,晝夜經畫,預辦齋會,無復正念。

嗟乎!旻師之言,真萬世龜鑒也!」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1

雲棲蓮池袾宏禪師----最後垂示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2


X62n1177_p0226a06(00)║   杭州雲棲蓮池袾宏禪師


X62n1177_p0226a20(00)║    最後垂示


X62n1177_p0226a21(00)║師云。參禪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淨業一心不亂。


X62n1177_p0226a22(02)║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X62n1177_p0226a23(02)║良以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


X62n1177_p0226a24(02)║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豈非頓歟。


X62n1177_p0226b01(02)║誠哉末法之要津。曉得此意。禪宗淨土。殊途同歸。


X62n1177_p0226b02(00)║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


X62n1177_p0226b03(03)║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


X62n1177_p0226b04(00)║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


X62n1177_p0226b05(04)║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


X62n1177_p0226b06(02)║其有自負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


X62n1177_p0226b07(07)║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


X62n1177_p0226b08(03)║不足為報。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2.htm

己事辦方可為人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己事辦方可為人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且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惜口頭生醭;

龍天推出,方乃為人。

故辭法席者,願生生居學地而自鍛鍊。

予出家時,篤奉此語,佩之胸襟。

後以病入山,久久不覺漸成叢林。

然至今不敢目所居為方丈,不敢開大口妄論宗乘,

蓋與眾同修,非領眾行道也,

忝一日之長,互相激勸而已。

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責善焉,幸甚!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7.htm#a003

畜魚鶴--嗟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畜魚鶴



世俗畜小金魚者飼以蟣蝦,畜鶴者飼以細魚。

飼鶴則一食動以百計,

飼金魚則一食動以千計,積日而月,積月而年,殺業無邊矣!

夫養蠶也,孳生六畜也,為飽暖而造此殺業也;

魚與鶴,供一翫視而已。

嗟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7.htm#a074

出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出神(一)

或問:「仙出神,禪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為也。

楞嚴云:『其心離身,反觀其面』是也。

而繼之曰:『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為也。」



又問:「神之出也,有陰有陽,楞嚴所云:陰神也,仙出陽神,禪者能之乎?」

曰:「亦能之而不為也。」或者愕。

曰:「毋愕也。爾不見初祖已沒,隻履西歸乎?

爾不見寶誌公獄中一身、市中一身乎?

爾不見溈山晏坐靜室,乃於庄上喫油[米*茲]乎?

然亦不名聖證,宗門呵之。



昔一僧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論遠近,皆能往來,亦能取物,正陽神也。』

先德責云:『圓頂方袍,參禪學道,奈何作此鬼神活計?』

是故吾宗大禁,不許出神。」



出神(二)



又問神有何過?

曰:神即識也,而分麤細。有出有入者麤也。

直饒出入俱泯,尚住細識。細之又細,悉皆渾化,始得本體耳。

而著於出入以為奇妙,

前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99

聞謗--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聞謗



經言:

「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

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瞋,則鵲噪鴉鳴,皆應發瞋矣!」



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為謗書,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

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

況一字一字,皆從篇韻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

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

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5

語錄--慎勿筆吾一時偶爾之談,刊為語錄。亦恐有誤人之過也

語錄



古人道明德立,足為人天師表,然後有語錄垂世。

大率有二:或門人所記,如六祖壇經之類是也。

或手自作之,如中峰廣錄之類是也。



我實凡夫,自救不了,為吾徒者,慎勿筆吾一時偶爾之談,刊為語錄。

不唯妄自尊大,又偶爾之談,

或有為而發,或因人而施,

未是究竟了義,而況聽者草草入耳,便形諸紙墨,

亦恐有誤人之過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5

口頭三昧,祇自瞞耳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湯厄(三)



予平日論到病中做工夫處,

亦知畢陵伽婆蹉所謂「純覺遺身」矣;

亦知馬大師所謂「有不病者」矣;

亦知永嘉所謂「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矣;亦知肇公所謂「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矣。及乎足入沸湯,從頭簡點,痛覺在身,誰是遺身者?

我今受病,誰是不病者?

鋒刀毒藥切於肌膚,誰是坦坦閒閒者?

四大五蘊實為吾身,實為吾累,誰是本空非有者?

乃知平日乾慧都不濟事。

若無定力,甘伏死門,彼口頭三昧,祇自瞞耳。

噫!可不勉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2

醉生夢死。貧賤-富貴。受用不同,其忙一也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恆言也,實至言也。

世人大約貧賤、富貴二種:

貧賤者,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

富貴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

受用不同,其忙一也。

忙至死而後已,而心未已也。

齎此心以往,而復生,而復忙,而復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經百千劫,曾無了期。

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73

戒殺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戒殺



天地生物以供人食,如種種穀、種種果、種種蔬菜、種種水陸珍味。

而人又以智巧餅之、餌之、鹽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謂千足萬足,

何苦復將同有血氣、同有子母、同有知覺、覺痛覺癢、覺生覺死之物而殺食之,豈理也哉?

尋常說:「只要心好,不在齋素。」

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慘心、毒心、惡心,孰甚焉?

好心當在何處?

予昔作戒殺放生文勸世,而頗有翻刻此文,不下一二十本。

善哉斯世,何幸猶有如是仁人君子在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56

世智當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世智當悟



智有二:

有世間智,

有出世間智。



世智又二:

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知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

二者明善惡、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

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三塗。

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

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



出世間智亦二:

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諦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

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

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為漸入。

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

何以故?

但得本,不愁末。

得末者,未必得本也。

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28

好樂--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同耳。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好樂

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同耳。

至濁者好財,其次好色,其次好飲。

稍清,則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詠。

又進之,則好讀書。開卷有益,諸好之中,讀書為勝矣!



然此猶世間法。又進之,則好讀內典。

又進之,則好淨其心。好至於淨其心,

而世出世間之好最勝矣!漸入佳境如食蔗喻。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