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淨土或問 ◎ 屈禪讚淨,此疑非小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屈禪讚淨,此疑非小

淨土或問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看他此等語言,主張淨土,無少寬容,無乃自屈其禪,而過讚淨土耶,此疑非小。

大哉問也。

當知永明非過讚也,深有功於宗教者也惜永明但舉其綱,而發明未盡,故未能盡遣禪者之疑也,

余忝學禪,未諳淨土,然亦嘗涉獵淨土諸書,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

所以釋迦慈父現在世時,為諸弟子說彌陀經。預知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及於經末,因諸佛所讚,乃復自言,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此皆苦口叮嚀,勸人信向矣。

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

獨於淨土之說,則閒有疑者,何哉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不疑焉

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上而至於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亦生淨土,下而至於愚夫愚婦,與夫五逆十惡無知之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獲往生也

所謂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迷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得離娑婆,得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也

其廣大既如彼,其簡易又如此故雖智者,亦不能無疑焉,汝如知此,則知永明之讚,深有意焉,而非過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63

◎念佛三昧—永明壽和尚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念佛三昧—永明壽和尚

念佛三昧寶王論

法華三昧者,即念佛三昧也。

是以如來名此勝定,為三昧寶王,為光明藏,為除罪珠,為邪見燈,迷衢者導,王子金印,貧夫寶藏,空三昧,聖三昧陀羅尼,真思惟,最勝觀,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無盡藏,勝方便,大慧光明,消惡觀法三昧等,

故知教理行果,八萬四千波羅蜜門,皆是念佛三昧之異名也,

夫如是,則獻一華,遍奉於三世塵剎,

念一佛體通於未來世雄。

如大地而為射的,豈有箭發而不中者哉,不然則為思益經畏空捨空行空索空之誚耳。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62

◎何不求自心,而求外佛耶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何不求自心,而求外佛耶

念佛三昧寶三論

子謂念佛三昧無上妙禪,非心行中求者,不然也,為子明之,

夫心之為行者,行於三境也。

一行善境,即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

二行不善境,謂貪瞋癡等,諸惡境界,

三行無記境,謂其心不住,善惡不緣,

若論夫理性,理遍前三,語其順理,唯留善境經云,所謂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者,謂不了法性體無慳貪,違於法性而不行施,縱施住施,不能捨施,非垢如何,若能了知隨順法性,行檀波羅蜜,無慳施相,善順於理,非淨如何,不善無記,乘於法性,不可與善聯鑣也。

故勝天王問佛,云何菩薩通達禪波羅蜜,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行禪波羅蜜,當觀此心,此行於何境,若善,不善,無記境界,若行善境,則勤修習,譬如蓮華,不停水滴,一不善法,不得暫住。

據斯金口,豈有不善無記而不擯之哉。

是則順理善心,行於善境,熾然念佛,解脫在心行中。

若謂念佛心行而非解脫者,不善無記二種心行豈得有哉。

如斯解脫,迷之則滯於浩劫,悟之則證如反掌。習禪明鏡,允茲在茲。如來世雄,考彼群定,以念佛三昧為禪中王。諸餘三昧有待有對者,皆匹夫之定耳。

然寶王三昧,不住尊相,不住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槃相,煩惱相,菩提相,靜相,亂相,成正覺相,度眾生相,坐道場相,無所得相,以是等相,皆悉不住

猶如夢覺,廓無來去,

大品云,無去無來是佛,夫如是,則尚遣乎中道,豈住於邊徼哉。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60

◎無念是三昧,直超無念,更何迂迴,而用於念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無念是三昧,直超無念,更何迂迴,而用於念

念佛三昧寶王論

楞伽經云,用楔出楔。俗諺云,使賊捉賊,今則以念止念,有何不可。況念之熟也,不謀而自成,不用力矣。

如劍客舞劍,忽揮之青雲。以鞘背承,未嘗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虛,音合桑林之舞。此念之熟也。不亦明焉。

起信論云,若知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名為隨順。

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

況乎無念之位,在於妙覺,蓋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之初相者,所謂無念非菩薩十地所知。

而今之人,尚未階十信,即不依馬鳴大士,從說入於無說,從念入於無念,實恐慕崇臺而輕累土,倒裳索領,其可得哉。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57

(複)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



徹悟大師遺集 喚醒、了睿輯錄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

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

佛於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捨金轉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此但萬行中內外財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

然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

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

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

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皈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輾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

噫。

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

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拼命念佛而已。復何言哉



敬錄 徹悟大師遺集 喚醒、了睿輯錄

http://book.bfnn.org/books/0097.htm#a01

◎六度萬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無所念心者,絕諸亂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六度萬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

念佛三昧寶王論

菩薩念佛三昧經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安住無者心。觀法何名佛,攝心恆相續。金色非如來,四陰亦如是。離色非如來,想色應當知。此是佛世尊,最勝寂靜處。善能滅一切,外道諸邪見。如龍王降雨,澤及於一切。此經明六度萬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夫佛生於心,般舟無念而已至。

境出於我,法華不速而自來。

無所念心者,絕諸亂想也

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

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隨佛方所,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即於念中見三世佛。如彼習射,既熟之後,無心皆中,非無念也,何耶,是以方等曰矻矻念,勿休息,佛當現也。

瓔珞經云,道名一心,多想非道

坐禪三昧經云,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如清泠海中,金須彌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56

◎有念有思,有生有滅,安得無所念心而修念佛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有念有思,有生有滅,安得無所念心而修念佛

念佛三昧寶王論

無念之說,人多泣歧。不細精研,猶恐迷徑,今以理事門辨之,言理門者。真無念也。

釋曰,有之與無,即此念而本無矣。

何者。佛從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觸,佛不自佛,心不自心,安得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豈有哉。

無心念佛,其義明矣。

故世人謂念佛,有念也。吾則謂念佛,無念也。更何惑焉。

又念即是空,焉得有念,非念滅空,焉得無念念性自空焉得生滅又無所念心者,應無所住也

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無所念心者,從無住本也。

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無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

不異之旨,此明中道矣。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55

◎所念之佛,窮玄極聖,能念之人尚在凡位安得叨竊,言同正覺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所念之佛,窮玄極聖,能念之人尚在凡位安得叨竊,言同正覺

念佛三昧寶王論

三昧海經云,所念之佛,如出胎師子王,喻佛果也。

能念佛人,如在胎師子王,喻佛子也。

因果雖殊,威神相繼。論其佛也,更何異焉。

欲令在胎師子,便能哮吼飛落走伏者,未之有也。

出胎之後,可翹足而待,曾何闕矣,而因果相同,其義一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54

◎寧起有見,不起空見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寧起有見,不起空見

念佛三昧寶王論

夫至人冥真體寂,虛空其懷,雖復萬法並照,而心未嘗有,則真智無緣,故無念可名。

俗智有緣,故念想以生。

又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名第一義中道之理也。

此顯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諦之理也。

恆沙萬德,皆依俗諦,此顯報身矣。

想即是空,名真諦之理也。

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顯化身矣。

是則以三觀觀三諦,證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種三法,有何不可。

而欲擯於清淨之想,取無想之想耶。

塞於禪定之門,而取成佛之閾耶。

楞伽密嚴經,皆曰:

寧起有見如須彌者,謂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極樂淨國,故曰寧起有也。

起空見如芥子者,謂撥無因果,諦于念佛,生阿鼻地獄,故云不起空也。

吁可畏者,其在茲焉。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51

◎佛光與魔光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佛光與魔光

念佛三昧寶王論

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無影不耀眼。

楞伽偈曰,佛地名最勝,清淨妙莊嚴,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熾燄不壞目,周輪化三有。

光之真也,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淨

光之偽也,令念佛人心躁動恍惚,

涅槃經云,澄渟清淨,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明矣。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50

◎一念十念往生 何者為正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為正

念佛三昧寶王論

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猶如箭射。

今之念佛生於淨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

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

打僧罵尊,雖非正逆,是五逆之類也。

又一念者。如經云,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

又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

嬉戲往來,不離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

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

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

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髮,其茂百圍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49

◎遍緣一切,皆見如來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遍緣一切,皆見如來

念佛三昧寶王論

起心遍緣六塵三業,仍發妙願,入佛境界,一一緣起,不離如來,名悉皆見矣。

此是圓見,非由眼也,故涅槃經云,聲聞人雖有天眼,名為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可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

又如勝天王經中,佛告天王,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心緣自在。緣一切色,願得佛色,無所得故心緣眾聲,願得如來微妙音聲。心緣眾香,願得如來清淨戒香。心緣諸味,願得如來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緣諸觸,願得如來柔軟手掌。心緣諸法,願得如來寂靜之心。心緣自身,願得佛身,心緣自口,願得佛口。心緣自意,願得如來平等之意。

天王,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有一心一行空過,不向薩婆若者,遍緣諸法,而能不著。觀見諸法,無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薩修習諸行,皆因外緣而得成立。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47

◎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

念佛三昧寶王論

夫心之二也,生於群妄,群妄雖虛,惑者猶滯。

滯之不釋,聖以之憂,玄韻暢而無說,法身空而具相,相之不明,說之不圓,一味之旨,絕言之路,詎可知其所歸歟。

三昧之宗者,欲令弱喪知不二法門,存乎語默,匪唯淨名杜口,文殊興讚而已矣。

何則,夫帝網未張,千瓔焉覿。宏綱忽舉,萬目齊開。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

一言以蔽,其在茲焉,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

即定慧齊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者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