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念 佛 決 定 要 求 生 西 方,切 不 可 求 來 生 人 天 福 報。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
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癡,令其淨盡無餘,方可了生脫死。
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
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故 念 佛 決 定 要 求 生 西 方,切 不 可 求 來 生 人 天 福 報。
離 信 願 以 教 人 念 佛 求 開 悟 之 開 示,切 不 可 依。

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
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
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
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復張靜江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7

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仗自力,
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了生死。
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

仗佛力,
須具 真信、切願、念佛,求 生 西 方 方 可。
以一向以西方淨土,無量壽無量光,
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
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
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

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求升反墜。
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
至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
此生既不能了,將來或可能了,
而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迴六道中者,當居多數也。(復張純一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7

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著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若 真 知 佛力、自力 之 優 劣,
則 斷 不 至 猶 執 著 於 唯 究 自 心,
謂識得即是道,而不須念佛求生西方也。

是 知 凡 夫 決 定 要 修 佛 所 開 示 之 特 別 法 門,
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

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著。(致羅世芳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7

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眾人之力,以成自事 。 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專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專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
抑或自力果愈於佛力耶?

夫人之處世,
大而創業垂統,
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眾人之力,以成自事。

至於了生死大事,乃雖有佛力而不肯倚仗,
欲顯出格之作略,
恐墮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謂大矣!
惜乎不知其所謂大也!(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7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 如 照 山 水,雖 數 十 重 蓊 蔚 峰 巒,一 照 俱 了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
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

今以喻明,
通 途 如 畫 山 水,必 一 筆 一 畫 而 漸 成;
特 別 如 照 山 水,雖 數 十 重 蓊 蔚 峰 巒,一 照 俱 了。


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
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
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可不哀哉!
願我同人,咸生正信。(近代往生傳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7

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土法門殊勝頌

淨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
盡人信念,盡人往生,佛有誓願,現有儀型。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7

然欲利他,先須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眾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然欲利他,先須自利。
若 非 自 己 先 出 生 死,何 能 度 彼 生 死 眾 生。

譬 如 溺 於 海 者,不 能 救 海 中 沈 溺 之 人。
如來所說了生死法無量無邊。唯淨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若欲即生了辦,捨此末由。

所謂淨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
果能信願真切,一心念佛。至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國。
既得往生,則俯謝凡質,高預聖流。
見佛聞法,證無生忍。
神通智慧,不可思議。
然後乘本願輪,回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

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令一切眾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
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
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
心願之義,如是如是。
若能顧名思義,身體力行。
可謂超格丈夫,火裏蓮華,如來真子,大士嫡孫矣。(與心願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

終 身 念 佛,心 常 冀 人 天 福 報 者,縱 令 精 進,因 其 心 願 尚 戀 此 娑 婆,
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

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復智圓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若不極力念佛求生西方,則隨業輪迴於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大率世之兒女之因,
總不出討債、還債、
報恩、報怨之四義。
此子係汝宿世欠彼債者,債清即去。
若還債及報恩者,則可得其孝養耳。
又汝已皈依佛法,當須曉得世間事事無常,
若不極力念佛求生西方,則隨業輪迴於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

此子之去,益當知一切事皆不可依靠,
唯有西方阿彌陀佛乃我等一切眾生之大倚靠。
從茲發感激心,發精進心,以自己所作種種功德,及所念佛之功德,同皆回向往生西方。

汝能如是,則此兒之死,即為汝作警策,
免汝被世間福報眷屬所迷,不生厭離娑婆之心,亦不生欣求極樂之心。
故當頭痛與汝一棒,汝反不在自己分上體察,生出怨天怨佛的種種愚見,
則成迷本逐末,不知自反矣。(復德暢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逆來順受,則後來之福,實難測度。故人當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發懺悔罪業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接汝與明道師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爾夭逝,不勝慨歎!
況汝教養多年,費若干精神錢財,心中能不感傷乎?

雖然,切不可以自己一向熱心公益,皈依佛法,何以不蒙佛佑,而為怨尤。
須知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惡業,無量無邊。
或我欠人之債,或人欠我之債,
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
以彼此有負欠故,致所生兒女種種不一,
有還債者,有討債者,
有報德者,有報怨者。

汝今生雖居心事事甚好,豈多劫多生,通通皆無罪業乎?
故人當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發懺悔罪業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

若能發懺悔心,不生怨尤,
則所謂逆來順受,則後來之福,實難測度。
汝此子者,大約是討債而來,債已討足,故隨即去世。
汝於債主已去,不生解脫業累之想,反生怨天尤佛之心,則成顛倒矣。(復德暢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
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
如種稻然,早種者先收;
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
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
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複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

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係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
然於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
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
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未能了知,
故不免有不合理之疑議。(復周頌堯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往生淨土,全仗信願, 不 注 重 信 願,不 能 與 佛 感 應 道 交--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
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

且 莫 只 以 一 心 不 亂,及 得 念 佛 三 昧 為 志 事,不 復 以 信 願、淨 念 為 事。

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 不 注 重 信 願,不 能 與 佛 感 應 道 交,
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復郁智朗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往生淨土,全仗信願, 不 注 重 信 願,不 能 與 佛 感 應 道 交--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
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

且 莫 只 以 一 心 不 亂,及 得 念 佛 三 昧 為 志 事,不 復 以 信 願、淨 念 為 事。

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 不 注 重 信 願,不 能 與 佛 感 應 道 交,
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復郁智朗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
老實頭顓蒙念佛,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
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往生。
淨土之妙,妙在於此。
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儻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迴,不得出離。
且莫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須知淨土法門為一切諸法彙歸之法海,
若能如是信者,其人現生即可高登九品,將來決定圓滿三覺。
有謂此語有過者,餘謂此過非我所敢承任,自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承任也。(淨土篇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
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
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
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
況已相應乎!
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讚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象。

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
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

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
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
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
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復慧空大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如 來 現 身 說 別 種 甚 深 妙 法,亦 不 至 搖 惑 吾 心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當此時世,任是神通聖人,
欲救國救民,捨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及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皆無成效。
漫說一二崇重他宗之知識所說者,不至搖惑吾心。
即令盡虛空,遍法界,如 來 現 身 說 別 種 甚 深 妙 法,亦 不 至 搖 惑 吾 心。
何以故,以理事決定無疑故。

須知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 一 真 信 切 願,念 佛 求 生 西 方 足 矣。
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
是則多亦歸少,少亦歸多,多少同為成就此事而已。
則多不為多,少不為少矣。(復唯佛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古語云:聰 明 不 能 敵 業,富 貴 豈 免 輪 迴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生死大海,非念佛無由得度。
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淨土經論,何由而知,固當日誦阿彌陀經,常看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
經,此名淨土三經,讀此則知彌陀之誓願宏深,淨土之境緣殊勝,行人之往生行相。讀此知念佛求
生西方一法,乃十方三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勝方便也。

古語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
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惜世人知者甚少,
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倘以凡夫知見,妄謂我已蒙三寶加被,已入聖流,
從茲生大我慢,
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則是由善因而招惡果。
末世之人,心智下劣,每受此病。
楞嚴經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也。
請以力修淨土法門自勉,則將來決定獲大利益矣。

須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諸佛烹凡煉聖之大爐韝。
九法界眾生,無一不入其中,能出其外者,以出則究竟成佛矣。
能 如 是 信,方 名 正 信,方 名 有 淨 土 耳。(復包右武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土法門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
有佛大慈悲力,何須(光)為?
近來之人,多多見異思遷。
有信心者,每每不知淨土之所以,
或學禪學教學密等法,若欲作大通家、善知識則可。
若欲即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或致因所學者多,藐視淨土。
由是既不能斷惑證真,以自力了。
又無信願念佛,以仗佛力了,
則將來三途六道之苦,當比此時之苦,勝百千萬倍矣。

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隨己所樂,
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
或恐捨此取彼,
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
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復馬宗道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屢信屢退,屢修屢造之跡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凡夫在迷,信心不定,故有屢信屢退,屢修屢造之跡。
亦由最初教者不得其道所致。
使最初從淺近因果等起,便不至有此迷惑顛倒也。
然已往之罪,雖極深重。
但能志誠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淨業,
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

故經云,世間有二健兒。
一 者 自 不 作 罪。
二 者 作 已 能 悔。
悔 之 一 字,要 從 心 起。
心 不 真 悔,說 則 無 益。

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愈病之望。
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矣。
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極,五逆十惡皆能往生。
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

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斷惑證真,仗自力以了生死,
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
若具真信切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人不得生者。
淨土法門乃即生了生死之無上直捷圓頓法門,
於此法門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務勝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論。
起信論實為學佛之綱要,然於劣根及初機人亦難得益。
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
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
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
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復周智茂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淨土一門 信願心海 -- 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信願心海

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
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使如來不開此法,
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脫生死,便絕無企望矣。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
由此之故,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
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過二乘之上,
猶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
修淨土人亦復如是,
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
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說淨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則不是疑法,便是疑自。
若有絲毫疑心,則因疑成障,
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實益也。
由是言之,信 之 一 法,可 不 急 急 講 求,以 其 深 造 其 極 乎 哉!

所言信者,須信知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
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
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
若信願具足則萬不一漏,
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指信願具足者言也。

既有真信切願,
當修念佛正行,
以信願為先導,
念佛為正行。
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
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
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ㄧ法。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
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
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
極閑極忙,既各有法。
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復陳錫周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6

勸足下一心念佛為佳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佛法廣大,方便多門。
念佛一法,知易行難。
若能一心不亂,亦是無上法門。
三根普被,帶業往生。念佛一法,尤其專心無二。

若學此學彼,縱將三藏十二部讀得爛熟,
仍 於 生 死 無 關。

勸足下一心念佛為佳。(復任慧嚴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
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

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
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
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
故我佛世尊,及歷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
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堿皆具足。
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
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
可謂最善形容者矣。(復高邵麟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若於此法能生信心,雖是業力凡夫,即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人人皆能修,人人皆能得其實益。
此佛法中之一特別法也。
三根普被,凡聖同修。
愚夫愚婦,皆能入於其中,大聖大賢不能超出其外。

若於此法能生信心,雖是業力凡夫,即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倘不於此法認真修持,
而於如來所說一切諸法中隨修一法,
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
或經百千萬生及百千萬劫,尚不能了者,
多多也。
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專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願,持佛聖號,
則於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復丁普靜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須將淨宗研究到無動惑處,方可泛閱各經論。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將淨宗研究到無動惑處,方可泛閱各經論。
倘淨宗未能了明,一經泛閱經論,難免隨經教知識語言轉,反將淨土置之度外。
今人稍於經教有得,即注重於研究。
稍於宗意有所發明,便注重於參究。
其源總因不知自己是業力凡夫,不能自證解脫耳。

極深妙者,即極平常者,
譬如一句佛號本極平常,念至及極,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均可悉得。
又如樹木,本極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幹成枝,出葉開華結果,實有不可思議之妙。
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實有諸己也。
若唯知其深妙,則多分難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說語矣。(復周群錚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今之學佛者,多半皆屬好高務勝,欲於大眾前作通家

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末世眾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決難如願。
至於各宗法門,俱應研究。
而智識淺鮮,世務紛繁之人,何能兼顧?

欲學余宗,必須淨土已得大通,了無疑惑方可。
若淨宗不通,一學余宗,稍有所得,便將淨土置之度外,
將來所得之益,只可作未來得度之因,
決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
汝於淨土,尚未知門徑,何得便欲學唯識?

今之學佛者,多半皆屬好高務勝,欲於大眾前作通家,
並非為了生死以學佛也。
汝欲學佛,
必欲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能如是者,乃真佛弟子。(復王智卓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修行之人,須具決烈之心,任彼誚謗,我總了無疑慮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修行之人,須具決烈之心,任彼誚謗,我總了無疑慮。
若聞人誚謗,便生退心,此種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淺所致。
不以佛所說者為依歸,而以愚夫愚婦所說者為根據。
固當長在生死輪迴中,永受三途之苦,
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難,
況了生死,超凡入聖,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佛,決定求生西方為宗旨。
若念佛人不願求生西方,即為違背佛教。
譬如王子寄居他國,不信自是王子,
但願終日乞食,不至餓死,便為志得意滿,
其知見之下劣,能不令人憐憫乎!(復楊宗慎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末世學佛 -- 知因果與修淨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

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
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諸餘法門,皆須煩惱斷盡,方可了生死。
否則縱令大徹大悟,有大智慧有大辯才,曉得過去未來,
要去就去,要來就來,尚不能了。
況具足煩惱者乎!
講淨土,要將淨土為佛法中之特別法門,
下凡與上聖共修之道,末世眾生不修此法,
則但種未來之善根,絕難現生出輪迴等道理詳說。

隋道綽禪師一生專弘淨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
可知一年之中當講四五遍,不以繁重為忌唯期人各悉知。
今人則必不肯如是重重屢講也。
古人以利人為本,今人以求名為本,
若專講淨土,人或輕之,所以不肯專精致力於此一法也。(復郭漢儒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凡修持宜專不宜雜,念佛一法,超過一切,
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
但以求生西方為主,
萬不可求來生福報,若求來生,便無往生之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
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
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燃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
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怠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
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
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
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示修行方法)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5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當遜其奇特。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歷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
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禪宗。
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
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
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既此一生,證大菩提。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
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
如斯大力用,請佛共宣揚。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
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譚,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歷劫難逢。幸得聞熏,勉力修習。(淨土問答並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
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
否則,夢也夢不著。

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
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
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事務,均無所礙。
但須各盡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而已。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
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
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
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
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
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復姚維一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足見自力了生死之難,佛力了生死之易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楞嚴有何不可研究,但須以淨土為主,則一切經皆發明淨土利益經也。
楞嚴開首征心如是難,則知末世眾生,猶欲以研究了事者,其為自誤誤人大矣。
而況二十五圓通,列勢至於觀音之前,其主持淨土也大矣。
至於發明五陰魔境處,破色受二陰,尚有著魔之事,
足見自力了生死之難,佛力了生死之易,
能如是研究,則其利大矣。

凡研究時必須息心靜慮,凝神詳閱,則如入大寶洲,必有所得。
倘如趕路之只圖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則不但經義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傷氣吐血等也。
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復周群錚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欲學佛道以脫凡俗,
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
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
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
願汝勉之。(復蔡契誠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雖讀大乘經典,仍以念佛為正行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雖讀大乘經典,仍以念佛為正行。
倘一心研究經義,將念佛付之腦後,大通家或可彷佛做到。
即生超凡入聖,恐讓愚夫愚婦,而自了無其分矣。

須知念佛法門乃教中之特別法門,
除此之外,勿道凡夫不能即生了,即已證初二果之聖人,亦不能即生了。

且莫心高,謂為明佛經義,便可得大利益。
若作此想,便與店鋪作司帳者無異,雖曰有數千數萬數十萬,經我料理,到底不是自家的,
及乎謝事,自己只得薪水之少數而已。(復章以銓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今有淨土一法,若猶不肯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負佛天之恩德也,大矣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一生虛生浪死,倘無遇淨土法門之機緣,則生生虛生浪死矣。
縱此生不即墮地獄,而後一二三四生墮地獄,乃決定無可逃避之事。

人惟未見此苦,又不信佛言及古今載籍,則無從導引。
若無出苦之法,則無可如何。
今有淨土一法,若猶不肯發心念佛,求生西方,其孤負佛天之恩德也,大矣。(復李慰農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講經,豈必年講一經,不可重覆乎 ? 然則日日吃飯,何不厭其重覆耶?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講經,豈必年講一經,不可重覆乎?然則日日吃飯,何不厭其重覆耶?

心經義理淵深,初機何由得益。縱有所得,亦只解路。
何如淨土法門 之 即聞即可實行乎!
即行願品,亦不必定要講多日。
佛以六百卷大般若之蘊奧,以二百六十字發揮無遺。
豈必要鉤枝延蔓,只取廣多以逞口辯乎?

道綽禪師乃出格高僧,專弘淨土。
壽七十餘歲,一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
即二十歲講,五十多年,年須二三次方可。

徹悟語錄與一居士書云,一夏兩終楞嚴,何畏行願文長,而非七日所了乎?
七日過促,或作十日。
講經豈定規要任講者儘量東拉西扯,不在肯綮處指點乎。
汝之知見,是知涉博而不知守約。
欲以博益初機,則是門庭建設中事。
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愈病不在驢駝藥,皆守約之古訓也。

若不以淨土專修為事,欲遍通教義,亦非一函二函之所能得其目的也。
十要一書,為淨宗至要之書。
且勿作好高務勝之計畫,便可得至高至勝之利益。
一函遍復,亦人人當務之急。(復林讚華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逆來順受,始名樂天;修身植德,方曰盡性;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猶豫而退悔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知逆來順受,始名樂天;
修身植德,方曰盡性。

世有愚人,不知夙生善惡,惟觀眼前吉凶。
見作善而得禍,便謂善不當為。
作惡而得福,便謂惡不足戒。
不知善惡之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

譬如三尺之冰,豈一朝之寒所能結;
百川之泮,亦豈一日之暖所能消。
切不可怨天而尤人,猶豫而退悔。(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何可只得一人天福報,深負佛恩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居士講演,只可專注淨土一法,不宜泛講。
泛講乃講經法師之事,居士何可開此一端。
以念佛法門,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淨土法門,
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為彼說其信願行,
令無知識、有智慧者各注重於此。
何可只圖擴張門庭,不計行人契機,
只得一人天福報,深負佛恩。(復章緣淨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 隨緣隨分,專精其志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
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
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
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故也。

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
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

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
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
否則 求 生 反 墮,乃 自 誤 耳,非 佛 咎 也。(復周群錚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淨土法門,貴乎實行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好高務勝,見異思遷,乃文人及虛浮學道者之通病。
了此則自知見異思遷者,皆由心中無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
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仗自力,於若禪、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歸,尚不容易,
況由此證無生而了生死乎!

淨土法門,乃普令一切聖凡,同於現生往生西方,
了生脫死之最捷、最圓、最頓,最簡易、最玄妙之法門也。
淨土法門,貴乎實行。今既知之,當隨分隨力行之,方有實益。
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聖號,以期近則消業障而增福慧,
遠則出三界以登九蓮,則仍是文人習氣。
有此習氣,欲真實了生死證無生之利益,實萬難萬難!(復張曙蕉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復溫光熹居士書) 生死捷徑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土法門,
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
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
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

此 諸 菩 薩 大 士 於 千 百 年 前,早 已 為 吾 遍 研 藏 教 ,
特 地 揀 出 此 不 斷 惑 業 , 得 預 補 處,即 此 一 生 ,定 出 樊 籠,
至 圓 至 頓,至 簡 至 易,統 攝 禪 教 律,而 高 出 禪 教 律,
即 淺 即 深,即 權 即 實,
殊 特 超 越 天 然 妙 法 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

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說淨土三經,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固用不著又復展轉求人開示也。
古人立言,各有所為,對機不同,故所說亦不同,
當自量自己是甚麼資格,則方可於古人對機之說,不致或失本意。

今人絕無古人之辦道之緣,
自己色力單薄,心量狹小,或復狂悖。
而所有知識,欲得古人之具眼者,實千萬中難得其一二。
有此仗佛力了生死之法門,猶然視作等閒,
尚欲向自力法門知識中討了生死捷徑,已經是不知利害。
況所見者,或有是大權所示之行於非道之人乎!
汝若死得下癡心妄想,決定會現生往生西方。(復溫光熹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復濟善大師書) 否則,了生脫死,當在驢年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無量壽、觀經、彌陀,雖文相不同,而義意則互融耳。
佛為九法界眾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於最勝者觀乎?
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
下 品 將 墮 地 獄 之 前,大 開 持 名 之 法,是觀經仍 以 持 名 為 最 要 之 行 。
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淨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由有此二經,則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
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緊要而忽之。

至於修時,果 真 至 誠 ,於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
非 一 定 須 作 麼 修 方 可 耳 。
心地清淨,聖境現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貧兒拾金,作極喜顛狀。
既有此狀,完全是凡情氣概。若不省察,難免著魔。儻不自量,亦危乎其危。

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視而譭謗之。
吾人當以諸佛諸祖為師,不當以此種高人為據,
則 可 即 生 蒙 佛 慈 力 ,往生西方。
否則,了生脫死,當在驢年。(復濟善大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吾人當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不須別修他法。
若仗自力修禪定,欲了生死,甚難甚難。
以其須至業盡情空,見思惑盡,方出生死。
佛在世時,見思惑業斷盡無餘者,固不乏其人。
末法時代,根性陋劣,斷惑證真者,誠不易得。
惟有淨土一門,能於臨命終時,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即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

又淨土法門,不可看得太輕。
以法身大士,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皆不能出此法門之外。
亦不可看得太難。
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但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往生一事,如操左券。

修淨土者,
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身三,口四,意三,皆歸於善,
是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次則受持三皈,具足五戒,不犯威儀。

次則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皆以孝養父母等世善為根本。

若依餘法門,皆仗自力。如渡海然,
有翼者固能飛渡。能浮者,已不足恃,況不能浮者乎。
仗佛力,則如乘輪渡海,須臾即達彼岸。
又如平民致身貴顯,殊非易事,而王子甫誕,即為儲君。
此其間自力他力,難易得失,不可同時而語也。

故知了生脫死,入聖超凡,捨淨土別無長策。
念佛一門,須信願行具足。
信之既深,則發願必切。
發願既切,則行持必力。
但念彌陀,莫加他法。
當以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心念耳聽,字字句句,
念得分明,聽得分明,
便是往生正因。
既以此法自行,必須又以此法化他,則化功歸己,
實為往生最勝資糧。(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淨宗之門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宗之門

真如法性,生佛體同。迷悟攸分,苦樂天殊。故我世尊特垂哀愍。雖於塵點劫前,早成佛道。又復
悲運同體,慈起無緣。不違寂光,示生濁世。出家修行,成等正覺。拯彼迷流,同登覺岸。說法四
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隨順機宜,循循善誘。大機則示以五蘊皆空,六塵即覺,畢竟一法不立,
直下萬德圓彰。小機則曲垂接引,為實施權,令其漸培佛種,以作得度因緣。
如上隨機所說種種法門,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故於如來普度眾生之懷,未能究竟舒暢。
由是於諸法外,又復特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指極樂世界,以為本有家鄉。
指阿彌陀佛,以為無上慈父。
令其發菩提心,持佛名號,以深信願,求生西方。
果能拳拳服膺,念茲在茲。
則以己信願,合佛誓願。
生佛相契,感應道交。
現生則業障消滅,福慧增崇。
臨終則蒙佛接引,托質寶蓮。
其有惑業已斷,則即登補處,速證佛乘。
縱令博地凡夫,通身業力,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預海會。惑不期斷而自斷,真不期證而自證。

此之法門,全仗佛力。
喻如跛夫日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則頃刻之間遍達四洲。
是輪王力,非己力也。
畢世修行者,固然如是。
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
良以佛視眾生,猶如一子。於善順者固能慈育,於惡逆者倍生憐愍。
子若回心向親,親必垂慈攝受。

又復眾生心性,與佛無二。
由迷背故,起惑造業,錮蔽本心,不能彰顯。
倘能一念回光,直同雲開月現。
性本不失,月屬固有。
故得歷劫情塵,一念頓斷。
喻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此實一代時教最妙之法,上聖下凡共由之路。
遍透九界之機宜,極暢如來之本懷。猗歟懿哉。
何可得而思議也。(南五臺山西林茅篷專修淨業記)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4

(淨業社開示法語)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
若唯務高深,談玄說妙,則如數他人寶,自無半錢分,
畢竟自己受用不著。
以業盡情空,方了生死。
但能談說,有何利益。

須知見思二惑,即是生死根本。
不到業盡情空地位,何由得了生死。
念佛則仗佛慈力,利益宏深。
故清涼國師說,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念佛法門,最合末法時機。

善導和尚說,若論學解,一切法門,都應當學。
若論修持,須擇契理契機者,方有實益。
念佛一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最為契理契機。
今人俱宜修持。
然念佛法門,亦有多途。求其妥當,惟有持名。
即如觀像觀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觀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觀實相,則誰能徹契。
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務為高遠,當事實行也。(淨業社開示法語)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3

(復淨善居士書)誰謂無寺宇不能宏法?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若真宏法利生,即以家庭露地,為演說利益處。
其修持不妨分作幾處,則不費力費財費事,
如趕集然,上集買物到家中受用。
善導、少康弘揚淨宗,閭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願聽;
如傳聖詔,各各遵行,誰謂無寺宇不能宏法?

須知有真心,自可勸化。
以身作則,俾人人各盡己分,
引古為範,庶家家即成道場。
當此大亂之世,正好宏法於無形跡中,
較彼大建築之吃力棘手,勞心擔憂者,相去大相懸遠也。(復淨善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3

(復鄧新安居士書)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善導和尚云,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復鄧新安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3

(復徐福賢居士書)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和尚四帖疏,為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
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
及令生 堅 固 真 信 , 雖 釋 迦 諸 佛 現 身,令 其 捨 此 淨 土 , 修 餘 法 門 , 亦 不 稍 移 其 志,
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及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諦信,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
及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
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
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
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復徐福賢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3

復永嘉居士書) 專 雜 二 修,其利無窮。 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 專 雜 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為
身業專禮,
口業專稱,
意業專念,
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一漏。

雜修為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
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復永嘉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3

(復姚維一居士書) 人之入道,各有因緣,因緣若到,則有莫明其妙之機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人各有所應盡之分,當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
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決定不能得真利益。
何也,以彼不能盡分於易處,何能盡分於難處。

出家一事,語其易則易於反掌。但穿一件大領,就是和尚。
而此種混光陰敗佛門之和尚,多半將來在三途中過活。欲得為人,恐萬中亦難得一二。
若要做頂天履地,上弘下化之和尚,則難於登天矣。

汝尚不能於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時,思立一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之程度,
何能出家即證果,而普度怨親耶?
只緣汝當做一出家,則百事不掛懷,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
汝欲清閒自在,逍遙快樂,則決不能做好僧。
以棄捨父母妻子,則成大罪矣。

(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為汝詳言之。
若遇愛收徒弟之壞和尚,則便騙汝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
且安本分修淨土法門,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蓮邦眷屬,則其利大矣。(復卓智立居士書)

人之入道,各有因緣,因緣若到,則有莫明其妙之機感。

(光)一庸碌守分之粥飯僧。自光緒七年出家,只欲自了而已,絕無一念敢發利人之心。
(光)平生率真守愚,絕不肯以大話撐空架子,以自誤誤人。
文鈔中所說者,均屬人各能行,又能現生親得實益者。
即人謂(光)無知無識,但以愚夫愚婦所行之事教人,亦無所惜。
然亦有謂其合己機宜,由茲生信修持者,亦不乏人。(復姚維一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2

(復謝融脫居士書) 吾則 自量己力,不 隨 人 轉 ,雖 佛 祖 現 身,猶 不 改 作,況 知 識 所 說 乎 !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現今雖有知識,而僧多濫汙,同行乏人,若向上之志一衰,
則懶惰懈怠隨之,而不復振矣。
如不慧二十一歲辭親出家,亦可謂發心真,而立行猛矣。

至今五十三歲,若宗若教,毫無所得,圖負親恩,空為佛子。
所幸者淨土一法,於出家學彌陀經時,已生信心,
實未蒙一知識開示,以當時業師,與諸知識,皆主參究,所有開示皆破淨土。

吾則 自量己力,不 隨 人 轉 ,雖 佛 祖 現 身,猶 不 改 作 , 況 知 識 所 說 乎 !
(復謝融脫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2

(與體安和尚書) 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弟)以闡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業洪深,故於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
惟於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法,頗生信向。
十餘年來,悠悠虛度,毫未得益。
但自西徂東,由北至南,往返萬餘里,閱人多矣。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爹叫娘!

其有老實頭持戒念佛,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
其故何哉?
良以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
識波奔湧,因佛號以停凝。
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與體安和尚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2

(復馬宗道居士書)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菩薩度脫眾生之誓願,無窮無盡。
隨類逐形,種種方便而為感化。
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所云說法,
亦不專指口說。
或以身說。
或以歿後異跡說。

菩薩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現外道之跡,則彼外道無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
所示之跡,非言說所能窮其方便。
普門品所說,不過舉其大概而已。(復馬宗道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恒慚法師書) 當於佛菩薩之居處看,不當在眾生之居處看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菩薩多眾生少,佛菩薩少眾生多,此二語,
須在佛菩薩所居地土看。
譬如鄉間小民,只知鄉間之平民多,並不知國家輔弼,其多無數也。
然世間法不足敵喻,汝何不看華藏海眾之多,非佛剎塵數可喻乎!

佛能度眾生,而不能度無緣者。
故有番番示生示滅,令眾生番番種,番番熟,番番脫。

而眾生界無盡故,佛菩薩之誓願無盡。
汝以斷滅知見論,故有此種種之問也。
其問似乎有理,不知乃眾生之情見,渺不知佛菩薩之境界。
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將歎其菩薩多而眾生少也。
吾故曰,當於佛菩薩之居處看,不當在眾生之居處看也。(復恒慚法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鄭琴樵居士書) 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佛所說一切法門,雖高深玄妙,圓頓直捷,
皆須斷盡煩惑,
方可了生脫死。
若斷而未盡,則尚不能了。
況完全未斷者乎?

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

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
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
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
心與佛背所致。
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
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往生。
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
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於彼臨終親垂接引也。(復鄭琴樵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陳慧恭居士書) 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
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

彼矜奇競異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

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
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此其人為何如人,
此其事為何如事。
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
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復陳慧恭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岳仙嶠居士書)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若欲此生親得實益,當依淨土法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則可決定了生脫死。

若不依念佛法門,且莫說未得佛教之真傳者不能了,
即得亦不能了。
何以故。以得真傳,乃大徹大悟,非是實證。
證則可了,悟則未了。
修餘法門,皆須斷惑證真,方了生死。

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正助合行,
不但決定往生,而且品位優勝。
不但精粹純篤之人,決定往生。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

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
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

末世眾生,不依淨土,修餘法門。
但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緣而已。
以無力斷惑,則生死根尚在,
何能不發生死之苗芽乎哉!(復岳仙嶠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宗靈法師書)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

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
果能專精念佛,
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
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
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
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此等人 不認真 念佛,則 不得 往生。
非 此等人 雖念佛 亦不得往生也。

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
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饑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
下即列出議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
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
(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
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復宗靈法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劉智空居士書) 當 生 大慶倖,生 大慚愧,生 大淨信

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夫念佛一事,當隨各人力量,隨便出聲默念,大聲小聲,皆無不可。
何得一向大聲念,致令傷氣受病耶?

然汝此大病,雖由傷氣而起,
實無量劫來業力所現。
以汝精進念佛之故,
逐轉後報為現報,轉重報為輕報。
即此一病,不知消幾何劫數三途惡道之罪。

佛力難思,佛恩難報,
當 生 大慶倖,生 大慚愧,生 大淨信。

以淨土一法,自行化他。
俾家中眷屬,與一切有緣者,同生西方。(復劉智空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葉聘臣居士書) 即 生 速 了 之 無 上 要 道 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佛念眾生,比眾生念佛,當切百千萬倍。若肯依佛言教,念佛求生西方,決不至仍留娑婆。

小乘法任運自力了生死者,得七返六欲天,然後生人中證阿羅漢。
七返六欲天,其為年月莫能算也,是知了生死之難!

若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
則 無 有 不 於 現 生 即 生 西 方 者 ,
生 西 方 則 生 死 已 了 矣 。

當發懇切心,
此念佛法門實為佛大慈悲,
普渡一切無力了生死之眾生,
而 令 其 即 生 速 了 之 無 上 要 道 也 。(復葉聘臣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佛祖心燈禪淨雙勖合編流通序) 再 經 受生,沈沒者 居多,而 進修者 甚少矣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如來特開淨土一門,不獨為接引普通行人,
實為保護於宗於教有所悟證,
而未至凡情聖見俱不可得,煩惑淨盡,翛然解脫者。

夫已悟已證,未至其極。
若無淨土法門為之保護攝持,
則 此 諸行人,再 經 受生,沈沒者 居多,而 進修者 甚少矣。
感佛恩德,不禁令人哽咽涕零!(佛祖心燈禪淨雙勖合編流通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恒慚法師書) 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載,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不如是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青樓女子所作下賤,果能信仰於佛,
常生慚愧,常念佛號,求生西方,
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佛種種方便引誘眾生種出世因,故於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
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勢不能守故,

如屠戶不能持殺戒,尚可持餘四戒。
娼女不能持邪淫戒,
酒保不能持酒戒等。
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載,
不以 一眚 棄其本具之佛性。
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不如是。(復恒慚法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東海居士書) 現修淨土,何可以 盡 未來際往生乎?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土法門以深信願,
念佛求生西方。
不可發 來生 及 生生世世之願,
有 此願 便不能決定往生矣。

一切法門,亦有現生即了生死者,然不過千萬之一二耳,
故須發生生世世之願。
汝謂盡未來際,帶業往生,此話殊失淨土宗旨。

現生即求佛慈接引,帶業往生。何可云盡未來際乎?
行菩薩道,當以盡未來際為限。
現修淨土,何可以 盡 未來際往生乎?(復東海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善覺大師書) 由 無 極慚愧 極信仰 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無量壽,乃至十念,咸皆攝受。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
此約平時說,
非約臨終說。

以其既有五逆之極重罪,又加以邪見深重,誹謗正法,謂佛所說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及念佛往生
之法,皆是誑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
由有此極大罪障,縱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 無 極慚愧 極信仰 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觀經下下品,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
其人恐怖不可言宣,
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餘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
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全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
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
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復善覺大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復郁智朗居士 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夫彌陀願王,十念尚度,況精進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
世有種人,志意下劣,雖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報,
此種人縱畢世修行,只得來生癡福而已!

有正信者自己以信願感佛,佛以慈悲攝受,感應道交,
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又何須問彼見佛與否,方可斷判也。(復郁智朗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真信 -- 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
淨土法門,專仗佛力。

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
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

又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
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捨淨土,無由解脫。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
當以信願行為宗,

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
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
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
此乃真所謂信也。(淨土法門說要)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當信 求生 決定克期得生,當信 念佛 定蒙慈悲攝受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土法門,
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
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
由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娑婆苦惱眾生。
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
當信 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 求生 決定克期得生,
當信 念佛 定蒙慈悲攝受。

由是堅定一心,
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
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
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
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
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譬如切事繫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
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

以阿彌陀佛曾有願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
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舊莫出。
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
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
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
了生脫死,豈易言哉!
以是不能普被三根,暢佛本懷。

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
專仗彌陀宏誓願力,
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
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
俾善根者,頓圓佛果。
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
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
由是諸大乘經,咸啟斯要,
歷代祖師,莫不遵行。(淨土決疑論)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
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
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至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
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

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
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
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
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
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臨終三大要)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難易天淵之別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種大願。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稱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知佛念眾生,如母憶子,
眾生若能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如子憶母。
自然上契佛心,感應道交。
現生蒙佛加被,業障消滅,諸緣順適。
臨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從茲入聖超凡,
了生脫死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業淨盡,方了生死者,
其難易奚啻天淵之別。(岳步雲為親所設佛堂說)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截流大師說,修行人不了生死,為第三世怨 , 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願,願願度生,
不但上善稱名,可以向往。
即五逆十惡,苟能起大慚愧,發露懺悔,無論一念十念,佛亦必攝受之。
時雨潤物,萬物無不沾益。
大海納川,百川悉足彙歸,萬修萬去,的實非謬。

世之人悠悠泛泛,不真參力究。
不真信切願;
或復兼修餘門,皆可謂無禪無淨。

雖感得來生福報,而因福造業,因業墮獄。
鐵床銅柱無人依靠,雖有佛力亦莫奈何!
截流大師說,修行人不了生死,為第三世怨,
可懼也矣。(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佛無一念棄捨之心;豈必親見光相者,方為蒙恩乎?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佛之愍念眾生,前自無始,後盡未來,
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六道凡夫,無一人不在大悲誓願彌綸之中。
譬如虛空,普含一切,森羅萬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含;
亦如日光,普照萬方,縱令生盲,畢世不見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為人。
使無日光照燭,便無生活之緣,
豈必親見光相者,方為蒙恩乎?(佛遺教經解序)

大覺世尊,視諸眾生,縱昏迷倒惑,備作五逆十惡,永墮三途惡道之人,
佛無一念棄捨之心;
必伺其機緣,冥顯加被,與之說法,俾了幻妄之惑業,悟真常之佛性,以至於圓證無上菩提而後
已。
於罪大惡極之人尚如是,
其罪業小者,其戒善具修,
禪定力深者,亦無一不如是也。(傅大士傳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佛尚不輕眾生,眾生何可輕眾生乎? 無一眾生或生棄捨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眾生視佛皆是眾生,
故聞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己之邪知謬見,多方譭謗。

須知父母於逆子,尚生棄捨之心。
佛於逆惡不信之流,愈生憐愍。
何以故,愍其惑業深重,失本心故。
以雖則現時背逆於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復絲毫不失。

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寶珠,蒙塵之秦鏡,在璞之荊璧。
愚人但見其外相,而不知其內容;
佛則遺外相而論內容,故無一眾生或生棄捨也。
然佛尚不輕眾生,
眾生何可輕眾生乎?(放生殺生現報錄序)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縱令絕無信心,亦不棄捨;曲垂方便,令種善根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阿彌陀佛像讚

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佛視 眾生皆是佛,
眾生 視佛皆是眾生。

佛視眾生皆是佛,
故多方化導,種種折攝之,
縱令絕無信心,亦不棄捨;曲垂方便,令種善根,
待其因緣時至,自然發生增長,依教奉行耳。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弘願與佛心 -- 如來恩德,窮劫莫讚,唯冀含識,悉副佛願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弘願與佛心

阿彌陀佛像讚
悲哀眾生,無所恃怙。孤露伶俜,如逃逝子。
縱聞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難破無明。
猗歟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願,三根等攝。
普令眾生,信願持名,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感應道交,如磁吸針。
如來恩德,窮劫莫讚,唯冀含識,悉副佛願。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1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來自靈巖的法音】自序

大矣哉!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淨宗,乃阿彌陀如來從真實本際、真實智慧、真實慈悲之本願心海所流現,
呼喚十方一切眾生之大圓滿法門。
故印祖常言,捨西歸捷徑,九界有情,
上何以圓成覺道。
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
下不能普利群萌。

幸矣哉!「文鈔三編」出塵於古寺舊湮之中,印祖之靈巖法語得以圓音。印光大師文鈔者,乃耀昏
衢之智炬,破見網之慧劍,實末世念佛人之良導也。
「文鈔」雖為淨宗之初階,(見愚)乃昏昧懵懂之輩,於初學印祖文鈔,或拘於「菁華錄」、「選
讀集」之廣行,而難沾靈巖法霖之益;或囿於俗目,困學記問於知見稠林之中。徒逐我執妄識幻現
之清淨心,以擬一心念佛之功,遂罔顧彌陀願海之攝取不捨、光明遍照,及囫圇印祖之「自力與佛
力」、「通途法門與特別法門之方便與究竟」之諄諄教誨。

迨拜讀雪廬老人往生前「淨土安心法門」之遺訓,及黃念祖老居士對善導大師之推崇及史傳之正
訛,(見愚)之淨宗觀念始由元宋以降之宗派多元性,導歸入盛唐時代之專一與純然。在承恩曇
鸞、道綽、善導三位祖師慈悲法露之後,再三拜閱「印光大師文鈔全集」。自此(見愚)竊思印祖
之不夾雜任何宗派色彩,捨自力全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之原始淨土觀,實傳承自此三大祖師。此三
師亦是於淨宗諸位祖師中,唯一有著法脈相承,無瑕地傳承阿彌陀佛本願慈悲之淨宗風貌者也。在
「文鈔正篇」首頁,印祖已然為念佛人開宗明義道出淨宗此一清淨傳承: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有大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曇鸞,鸞
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鸞法師,肉身菩薩也。唐則
有道綽,踵曇鸞之教,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三經,幾二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
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於中外矣。」

印祖所教示的念佛生活,非欲人行如廬山蓮社般之團體式念佛,
而是善導大師「素其位而行」之平民式念佛,
故印祖於「文鈔」中屢言「蓮社乃提倡之所,不宜常常在此念,平常在家念」,
無非欲人真實領納著佛心慈悲之念佛,如實地回歸生活之道,
正傳承著天親菩薩在往生論所教示的「回向利益他行成就」,
或曰「還相回向」。
淨宗法門所謂「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實本乎於此,人間淨土亦肇建於此也。
善導大師入京三年而引導全長安城變成一個念佛大道場,即其證也。

印祖對曇鸞、道綽、善導大師之尊崇,以及靈巖山「專修專念」的道風,
可由節錄文鈔諸文中窺知一二。

「隋道綽禪師一生專弘淨土,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當講四五遍,不以繁重為忌唯期
人各悉知。
今人則必不肯如是重重屢講也。
古人以利人為本,今人以求名為本,若專講淨土,人或輕之,所以不肯專精致力於此一法也。」

「期中略觀經疏閱三遍,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
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良以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又以古人聞理性當體便是,則進行彌速;今人聞此等語言,則廢弛道業,但欲任己業識茫茫之天真
耳。
往生論註,閱一遍文義顯豁直捷,真能上繼匡廬,下啟天臺西河長安等,宜細看之。」

「善導疏不用諦觀等深意,但直譯經文,
俾中下根人,易於趣入;及其趣入,不言諦觀,而諦觀自然了了矣。
可謂契理契機,善說法要,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

「善導彌陀化身也,
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餘法門之師所奪,
力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捨淨土,為
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
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

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
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

「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為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
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淨土,修餘
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及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故(見愚)在遨遊印祖慈悲法海之餘,
仿前賢選錄文鈔之遺風,僅取一瓢與諸君共飲之,
集文曰「來自靈巖的法音」,為印祖慈悲之法流另辟蹊徑。
欲念佛同行之人於今浮泛夾雜、人云亦云之淨土法門中,
回歸素樸純淨的念佛之道,
一同吹拂著靈巖慈悲的道風,
品嘗彌陀清淨的甘露!

淨宗見愚 學/一九九八年仲秋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0

印光大師開示--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印光大師開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
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或小聲唸。或默唸。
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恭錄 印光大師開示

論因果事理

印光大師法語擷錄 印光大師著述

論因果事理

因果者。
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
若無因果。則善無以勸。惡無以懲。遑論明明德以止至善。斷煩惑以證菩提乎。
由其知有因果也。則必趨吉避凶。改過遷善。閑邪存誠。克己復禮。
冀入聖賢之域。期登極樂之邦。
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強而行之。
同得格物欲以顯良知。出迷途以登覺岸。
續錄九四頁十至十三行 現在世界之劫運。吾人所受種種災難。皆是過去惡業所招。以致感受現在苦果。
故知此惡業者。即過去惡因之所造成也。
欲免苦果。須去苦因。過去已種之苦因。念佛懺悔。乃能消去。
現在如不再造苦因。將來即能免受苦果。

何謂苦因。貪瞋癡三毒是。
何謂善因。濟物利人是。
若人人明達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害自無從起。
唯今人不明因果之理。私欲填胸。無惡不作。祇知有己。不知有人。詎知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
己。續錄一零八頁四至八行

恭錄 印光大師法語擷錄 印光大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859.htm#a06

教育子女

求子之道 印光大師著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者。母教尤重。
若於兒女初開知識時。其母即以因果報應。及做人之理事為訓。
則大時便知好歹。不被惡黨邪說所惑。而為賢人善人。
若小時任性嬌慣。大則無主宰。便隨邪說而靡。欲其反正。百難得一矣。

當今之時。若不以因果報應。為救國救民之專劑。則縱有作為。無大功效。
以彼不以實行為事。
但以空談敷衍了事。因果。乃標本同治之法。
凡夫初發心。如來成正覺。皆不出因果之外。
狂人以因果為小乘而輕藐之。乃為自便於肆無忌憚之惡作。與空口快活之大話耳。

教育子女

富貴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禍亂。則必至無以自立。
今全去用人。親自操作。
一則習勞。而能和血脈。
二則少閒。而消諸妄念。
實為愛兒女之根本辦法。

男有分,女有歸

善教兒女,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以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
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

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須知男有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
其權極大。令女子參政等為平權,直是不識皁白者之亂統也。



恭錄 求子之道 印光大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0.htm#a07

求子之道 印光大師著

求子之道 印光大師著

求子之道

求子之道。人多背馳。
汝欲得身體龐厚。性情賢善。福、慧、壽、三。通皆具足之子。

須依我說。方可遂心。世人無子。多娶妾媵。常服壯陽之藥。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
非求子之方也。
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種之。或不出、或出、亦難成熟。
第一要斷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當與婦說明。彼此均存此念。
另屋居住。若無多屋。決須另床。
平時絕不以妻作妻想。當作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
待身養足後。待婦月經淨後,須天氣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
從此永斷房事。直到生子過百日後,或可再行。

婦受孕後,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宮常開。致易墮胎。
此種忌諱。人多不知。
縱有知者。亦不肯依。
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
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說命不好。反將行房當常事。
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

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錢。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無利益之心、之話、之事。均不存、不說、不行。滿腔都是太和元氣。生機勃勃。

又須至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依此念)愈多愈好。
早晚禮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臥、都好念。
睡雖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褲、不可赤體。宜默念、不宜出聲。
默念若字多難念。可去南無二字。但念觀世音菩薩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無礙。

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婦也如是存心、行事、念。
及至臨產、還念。
臨產不可默念。要出聲念。旁邊照應的人。須大聲幫他念。管保了無苦痛難產之事。
臨產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氣病。

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氣。生大氣則墮胎。
兼以乖戾之氣、過之於子。子之性情,當成凶惡。
又餧兒奶時。必須心氣和平。若生大氣、奶則成毒。重則即死。輕則半日一日死。決無不死者。
小氣毒小。雖不死、也須生病。
以故愛生氣之女人的兒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餧、雇奶母餧、都是一樣。
生了大氣。萬不可餧兒奶。須當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氣和。過半天再餧。
餧時先把奶擠半茶碗,倒了。奶頭揩過、再餧、就無禍殃。

若心中還是氣烘烘的。就是一天、也餧不得。餧則不死,也須大病。
此事古今醫事、均未發明。近以閱歷,方知其禍。

女子從小,就要學柔和謙遜。
後來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
凡兒女小時死病。多一半都是其母生氣之故。
少一半是自己命該早死。
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殺兒女。不知有幾恆河沙數。可不哀哉。


恭錄 求子之道 印光大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60.htm#a01

【十九】求子三要

天下太平之根本 印光大師著

【十九】求子三要:

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
此三要事,務期實行。再以至誠,禮念觀世音,
求賜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能所求如願,不負聖恩矣。

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者。若不節欲,則精氣薄弱,必難受孕。
即或受孕,必難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決定孱弱。
既無強健勇壯之身,亦無聰敏記憶之心力,未老先衰,無所樹立。
如是求子,縱菩薩滿人之願,人實深負菩薩之恩矣。

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華國之子,必須敦倫盡分,孝親敬長,
善待眷屬,愍恤僕使,此行之家庭者。
至于鄉黨親朋,俱宜和睦勸導。俾老者善教兒女,幼者善事親長。
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戒殺護生,喫素念佛,願生西方,永出苦輪。
普為同人,懇切演說,
令培出世之勝因,咸作守道之良民。
能如是者,一舉一動,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為模範。
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樹立。菩薩固能滿人之願,人亦可慰菩薩之心矣。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者。古昔聖人,皆由賢父母之善教而成,
況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賢善。
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
其行必須孝友恭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
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而聽,聽則心歸于一,功德更大。
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
若未洗漱及至不潔淨處併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

若至臨產,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送子出,若閉口念,必受氣窒之病。
產婦自念,家屬皆為助念,決定不會難產,亦無產後各種危險。
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
及兒初開知識,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
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
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
及說做人,必須遵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
否則形雖為人,心同禽獸矣。不許說謊,不許撒顛,不許拏人什物,不許打人罵人,
不許蹧踐蟲蟻、字紙、五穀,東西。舉動行為,必期于親于己有益,于人于物無損。
又須令其常念觀音聖號,以期消除惡業,增長善根。幼時習慣,大必淳篤,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
之流類。如此善教,于祖宗則為「大孝」;于兒女則為「大慈」;
于國家社會則為「大忠」。
余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
其在斯乎。
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負稱為「太太」云!
願求子者,咸取法焉,則家國幸甚!(續編求子三要)


恭錄 天下太平之根本 印光大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500.htm#a02

家庭教育 總論

天下太平之根本 印光大師著

家庭教育總論

【首篇】世亂極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徙勞。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
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不於此講求,治何可得乎。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
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
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
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資聰明。

及至初開知識,即為彼說做人之道理。
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
及三世因果之罪福,六道輪迴之轉變。俾彼心中常常有所恐怖,有所冀慕。
再令念佛、念觀世音,以期增福增壽,免災免難。
不許說謊話,說是非,打人罵人。不許糟踐字紙,糟踐五穀,糟踐一切東西。
不許亂喫食物。不許與同里群兒聚戲。稍長,即令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
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

幼時如是,愈讀書愈賢善,不患不到聖賢地位,光宗耀祖也。
否則任性驕慣,養成敗類,縱有天資,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則讀的書愈多愈壞。
古今大奸大惡之人,皆是有好天資大作用之人。只因伊父母先生,均不知教學聖賢,躬行實踐。
止令學文字,為應世謀利祿之據,其智識之下劣,已到極底。
以馴至於演出廢經廢倫,爭城爭地,互相殘殺之惡劇。
此種禍亂,皆彼父母先生,不知教子弟之道所致。
自己縱無大惡,而壞亂世道人心之罪,當與彼子弟同受惡報於永劫矣。

吾故曰,
教子為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為尤要。
以人之幼時,專賴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內,母則常不離子。母若賢慧,則所行所言,皆足為法。
見聞已熟,心中已有成規。再加以常常訓誨,則習已成性。如鎔金鑄器,模型若好,器決不會不
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為緊要也。
以賢母由賢女而來,若無賢女,何由而有賢母。
無賢母,又何由而得賢子女哉。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

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
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不知讀書為學聖賢,
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
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
諫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

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有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故得此尊稱。
若不以學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尸。
唯知飲食男女之樂,則與禽獸何異。
人之一字,尚是冒名,況與天地共稱三才乎。
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
無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瞋癡之修德耳。
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而啟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
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欲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
書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經云,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
幸其為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欲所錮蔽,永為沉淪苦海之下愚
眾生乎。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
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



恭錄 天下太平之根本 印光大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500.htm

54.我念佛可以求來生出家為僧住持佛法嗎?

54.我念佛可以求來生出家為僧住持佛法嗎?

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眾生者,則可。
若或雖有智願,未斷見思。縱能不迷於受生之初,亦復難保於畢生多世。
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緣,難免迷惑。
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
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淪者,實繁有徒矣。
如來為此義故,令人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
然後乘佛慈力,及己願輪。
迴入娑婆,度脫眾生。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
未斷見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淨宗斷斷不許也。(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


恭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54

28我工夫淺薄,業力深厚,怎麼能往生淨土呢?

28我工夫淺薄,業力深厚,怎麼能往生淨土呢?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
謂已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
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
觀經所說,何可不信。
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增廣文鈔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恭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8

一函遍復

印光大師文鈔論集

一函遍復(語雖拙樸,義本佛經。若肯依行,其利無窮。)(民國二十一年)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信,
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
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
令生西方。

願,
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
願速往生彼樂世界。

行,
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
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閒忙,立一課程。
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
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
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

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
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
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敬錄 印光大師文鈔論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244.htm#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