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信願圓具而真切,真信切願而導行,信願行三而圓備,成就淨心而登科。」
念佛行人,信願但能圓滿具足,其信必真,是願必切。
真信切願必導以念佛正行也。
信願行三資糧,圓滿具備者,不問聖凡,不論根性;
無論理念或事念,皆得生淨土也。
唯理念者高品往生必矣;
而事念者,
如《彌陀疏鈔》云:
「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無有間斷。
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淨身,品位縱卑,往生必矣。
所謂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惡,但恐榜上無名耳。」
永明大師云:「求淨土者,縱饒未明道眼,也須成就淨身。」
念佛行人,欲得生淨土,安得以無信願行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守愚者理明而破著,小慧者事修而破執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守愚者著事,愚而甘愚;小慧者執理,慧而不慧。
著事執理,著此執彼,雙皆不圓也。
良應以理事雙修,事理交資,不可偏廢。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也。
彌陀疏鈔演義解:事依理起者,事不自事,因理而事。因自性彌陀,
故勸人念彌陀;因唯心淨土,故勸人生淨土。理得事彰者,理不自彰,由事乃彰,
因念彌陀,方顯自性彌陀;因求生淨土,乃悟唯心淨土。
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因是心作佛,方顯自心是佛故。
守愚小慧之輩流,當如是正信解淨土念佛之妙理,
守愚者理明而破著,小慧者事修而破執,
理事圓融,事理雙修,再以培植深厚之善根福德因緣,即善厚也。
如是建立得生之信願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守愚者著事,愚而甘愚;小慧者執理,慧而不慧。
著事執理,著此執彼,雙皆不圓也。
良應以理事雙修,事理交資,不可偏廢。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也。
彌陀疏鈔演義解:事依理起者,事不自事,因理而事。因自性彌陀,
故勸人念彌陀;因唯心淨土,故勸人生淨土。理得事彰者,理不自彰,由事乃彰,
因念彌陀,方顯自性彌陀;因求生淨土,乃悟唯心淨土。
由是心是佛,方乃是心作佛。因是心作佛,方顯自心是佛故。
守愚小慧之輩流,當如是正信解淨土念佛之妙理,
守愚者理明而破著,小慧者事修而破執,
理事圓融,事理雙修,再以培植深厚之善根福德因緣,即善厚也。
如是建立得生之信願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小慧者慧而不慧」...,小慧之流,此小慧之慧,係狂慧,偏慧,世智辯聰,雖有智慧,非真慧也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小慧者慧而不慧」
小慧之流,此小慧之慧,係狂慧,偏慧,世智辯聰,雖有智慧,非真慧也。
有從學問得者,有從工夫得者,有從邪師得者,種種不同。
其慧非自性正智之慧,謂之狂、偏或世聰也。
此流之輩,執理而事遂廢,無事修也。
彌陀疏鈔云:
「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卷。」
未知數他人寶,於已何涉。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又云:
「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即口口談空,步步行有。
所謂喫得肉已飽,而來尋僧說禪者。
如是小慧行人,則墮外邪,福盡則墮三途,無有休息也。
小慧者以執理而反受落空之禍,得生之信願不具也。
「信解善厚而信願」,守愚之輩,小慧之流,二者之病,在執著兩字。
故經云:眾生處處執處處著也。
當今之際,我等念佛人,非守愚之輩,即小慧之流,且以小慧之人居多也。
然小慧者反不如守愚者,何以故。
守愚鈍根之人,著事修行,不知理性。
雖不圓滿,但引以正信解,開其慧性,破其愚蒙,使由事入理可也。
蓋以鈍人自知不如,斤斤自守,無驕無恃,無過無非,善較厚也。
小慧利者不然,
彌陀疏鈔云:
「利者恃才高舉,常謂遠勝鈍人,今為此說,使知畫虎弗就,反落一等。」
正即畫虎不成反類成狗也。利者安得以守小慧而病之。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小慧者慧而不慧」
小慧之流,此小慧之慧,係狂慧,偏慧,世智辯聰,雖有智慧,非真慧也。
有從學問得者,有從工夫得者,有從邪師得者,種種不同。
其慧非自性正智之慧,謂之狂、偏或世聰也。
此流之輩,執理而事遂廢,無事修也。
彌陀疏鈔云:
「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卷。」
未知數他人寶,於已何涉。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又云:
「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即口口談空,步步行有。
所謂喫得肉已飽,而來尋僧說禪者。
如是小慧行人,則墮外邪,福盡則墮三途,無有休息也。
小慧者以執理而反受落空之禍,得生之信願不具也。
「信解善厚而信願」,守愚之輩,小慧之流,二者之病,在執著兩字。
故經云:眾生處處執處處著也。
當今之際,我等念佛人,非守愚之輩,即小慧之流,且以小慧之人居多也。
然小慧者反不如守愚者,何以故。
守愚鈍根之人,著事修行,不知理性。
雖不圓滿,但引以正信解,開其慧性,破其愚蒙,使由事入理可也。
蓋以鈍人自知不如,斤斤自守,無驕無恃,無過無非,善較厚也。
小慧利者不然,
彌陀疏鈔云:
「利者恃才高舉,常謂遠勝鈍人,今為此說,使知畫虎弗就,反落一等。」
正即畫虎不成反類成狗也。利者安得以守小慧而病之。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守愚者愚而甘愚」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守愚者愚而甘愚」,守愚之輩,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己百之等。
而過在守,乃高推聖境,畫地自限也。
此輩之流,著事而理無聞,理不明也。
彌陀疏鈔云:「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
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
如今世人,口念彌陀,心馳五欲,空談淨土,繫念娑婆。
守愚者,以著事而信心不切故,不具得生之信願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守愚者愚而甘愚」,守愚之輩,愚亦不能障道,故云人一能之己百之等。
而過在守,乃高推聖境,畫地自限也。
此輩之流,著事而理無聞,理不明也。
彌陀疏鈔云:「著事而迷理,類蒙童讀古聖之書。」
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
如今世人,口念彌陀,心馳五欲,空談淨土,繫念娑婆。
守愚者,以著事而信心不切故,不具得生之信願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雖以妄念念佛,但能 不 懷 疑、不 間 斷、不 夾 雜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
下愚鈍根之人,雖不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理雖無聞解,但以宿今善厚,多念佛之善根福德因緣故。
雖以妄念念佛,但能 不 懷 疑、不 間 斷、不 夾 雜。
願 離 此 生 彼,是則 生 佛 宛 然,淨穢歷然,
以我之生,求彼之佛,厭此五濁,欣彼樂邦,如是而具足信願也。
此與彼理性,全無交涉,此則事一心,屬事念也。
彌陀疏鈔云:
「以事一心,人皆可行,所謂夫婦之愚不肖,而與知與能者也。
如天普蓋,似地普蓋,大造之中,無棄物故。」
又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
演義解:相繼者,謂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
不入虛品者,謂但能念念接續,無有間斷,
則 己 能 伏 妄,得 少 分 淨 ,可成末品。
又或此人夙有靈根,即然此時頓明諦理,
隨其淺深,或中或上俱不可知,故曰不虛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
下愚鈍根之人,雖不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理雖無聞解,但以宿今善厚,多念佛之善根福德因緣故。
雖以妄念念佛,但能 不 懷 疑、不 間 斷、不 夾 雜。
願 離 此 生 彼,是則 生 佛 宛 然,淨穢歷然,
以我之生,求彼之佛,厭此五濁,欣彼樂邦,如是而具足信願也。
此與彼理性,全無交涉,此則事一心,屬事念也。
彌陀疏鈔云:
「以事一心,人皆可行,所謂夫婦之愚不肖,而與知與能者也。
如天普蓋,似地普蓋,大造之中,無棄物故。」
又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
演義解:相繼者,謂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
不入虛品者,謂但能念念接續,無有間斷,
則 己 能 伏 妄,得 少 分 淨 ,可成末品。
又或此人夙有靈根,即然此時頓明諦理,
隨其淺深,或中或上俱不可知,故曰不虛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信願具足與否,決定於善根信解之有無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淨土念佛,得生與否,決定於信願之有無。
信願具足與否,決定於善根信解之有無,
念佛行人善根信解與信願之緣,略可分四:
一、上智者解悟。二、下愚者善厚。三、守愚者著事。四、小慧者執理。
上智解悟而信願 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 守愚者愚而甘愚
小慧者慧而不慧 信解善厚而信願
信願圓具而真切 真信切願而導行
信願行三而圓備 成就淨心而登科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淨土念佛,得生與否,決定於信願之有無。
信願具足與否,決定於善根信解之有無,
念佛行人善根信解與信願之緣,略可分四:
一、上智者解悟。二、下愚者善厚。三、守愚者著事。四、小慧者執理。
上智解悟而信願 下愚不悟而善厚
善厚事念而信願 守愚者愚而甘愚
小慧者慧而不慧 信解善厚而信願
信願圓具而真切 真信切願而導行
信願行三而圓備 成就淨心而登科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圓頓教行人,唯圓解悟密因者,方見不生滅根性,依此為本修因,修因剋果。
然能圓解悟密因者,唯有上根利智之人,方能成辦。
而淨土念佛法門,一句彌陀名號,即是如來密因,
如是念佛人,不論根性,不問聖凡,
但能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決定往生淨土,一得往生,永不退轉,
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故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永明延壽大師亦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以是念佛人一得往生極樂淨土,盡皆圓解悟密因。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圓頓教行人,唯圓解悟密因者,方見不生滅根性,依此為本修因,修因剋果。
然能圓解悟密因者,唯有上根利智之人,方能成辦。
而淨土念佛法門,一句彌陀名號,即是如來密因,
如是念佛人,不論根性,不問聖凡,
但能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決定往生淨土,一得往生,永不退轉,
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故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永明延壽大師亦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以是念佛人一得往生極樂淨土,盡皆圓解悟密因。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眾生之 真心難悟,性定難明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夫眾生之真心難悟,性定難明。
何謂真心?
眾生所具,不生滅性,名如來藏,個個圓成。
何謂性定?
自性天真,不動明體,
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
本有真心,不能解悟,本然性定,無從修證。
《楞嚴經》云: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夫眾生之真心難悟,性定難明。
何謂真心?
眾生所具,不生滅性,名如來藏,個個圓成。
何謂性定?
自性天真,不動明體,
曰首楞嚴,人人具足。良由眾生,迷真起妄,認識為心,
本有真心,不能解悟,本然性定,無從修證。
《楞嚴經》云: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持佛名號,即多善根福德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一心不亂亦分兩種: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伏住煩惱,
乃至斷除見思二惑,皆為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斷除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二品,皆稱理一心也。
言助行者,不外止惡修善;即持守「五戒十善」也。
須知五戒十善受持圓滿,方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所云善男子善女人之當機者。
故《阿彌陀經》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今持佛名號,即多善根;
斷惡修善,即多福德;
是故正助雙修,即持戒念佛,因緣具足,得生極樂..
印光大師云: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
第三必須具足 真 信 切 願 。
戒為諸法之基址,
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
信願為往生之前導。」
淨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帶業往生。
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5
一心不亂亦分兩種: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伏住煩惱,
乃至斷除見思二惑,皆為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斷除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二品,皆稱理一心也。
言助行者,不外止惡修善;即持守「五戒十善」也。
須知五戒十善受持圓滿,方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所云善男子善女人之當機者。
故《阿彌陀經》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今持佛名號,即多善根;
斷惡修善,即多福德;
是故正助雙修,即持戒念佛,因緣具足,得生極樂..
印光大師云: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
第三必須具足 真 信 切 願 。
戒為諸法之基址,
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
信願為往生之前導。」
淨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帶業往生。
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5
單持一句萬德洪名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修行之法,有正功有助功;譬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
言正功者,即單持一句萬德洪名,
或大聲念、或小聲念、
或金剛持、或心默轉,
總要心裡想得清楚,口裡念得清楚,耳裡聽得清楚,
如相續不斷,
求得一心不亂,而證念佛三昧。
「持名念佛」可分事持、理持兩種:
事持者,深信西方有阿彌陀佛為我所念,我為能念,有能念之心,所念佛號。
以未能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之理;
但以決志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一心繫念於佛,心佛不相捨離。
事持念佛之法,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
口念心念,心念口念。
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
如是念法,不至昏散,念念相繼,無有間斷。
設若念久口燥,心念口不念則可,口 念 心 不 念 則 不 可 。
更有二喻,以喻念佛之法:
一當貓捕鼠,提起全副精神,身毛皆豎。
二當雞抱卵,放下一切思想,飲啄渾忘。
果能如是念佛,雖為事念,不但往生可必,而悟理亦自可期。
如空谷禪師云:「不必參究念佛是誰,直爾純一念法,亦自有悟日。」是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5
修行之法,有正功有助功;譬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
言正功者,即單持一句萬德洪名,
或大聲念、或小聲念、
或金剛持、或心默轉,
總要心裡想得清楚,口裡念得清楚,耳裡聽得清楚,
如相續不斷,
求得一心不亂,而證念佛三昧。
「持名念佛」可分事持、理持兩種:
事持者,深信西方有阿彌陀佛為我所念,我為能念,有能念之心,所念佛號。
以未能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之理;
但以決志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一心繫念於佛,心佛不相捨離。
事持念佛之法,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
口念心念,心念口念。
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
如是念法,不至昏散,念念相繼,無有間斷。
設若念久口燥,心念口不念則可,口 念 心 不 念 則 不 可 。
更有二喻,以喻念佛之法:
一當貓捕鼠,提起全副精神,身毛皆豎。
二當雞抱卵,放下一切思想,飲啄渾忘。
果能如是念佛,雖為事念,不但往生可必,而悟理亦自可期。
如空谷禪師云:「不必參究念佛是誰,直爾純一念法,亦自有悟日。」是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5
「印光大師」云: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淨土法門之精髓,持名念佛是也;
圓頓大法之奧秘耳根聞性是也。
以持名念佛融合耳根聞性,此雙融秘髓工夫,念彌陀聖號於一心。
即大勢至菩薩之「返念念自性」,
觀世音菩薩之「返聞聞自性」,雙融無上道,於一心也。
如是攝心念佛之法,極易得力,事半功倍,如順水揚帆,倍以順風也。
「印光大師」云:「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
又云:「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也。」
亦云:「都攝六根 為 念 佛 秘 訣。都 攝 注 重 在 聽 。」
念佛之時,心念得清楚,以耳根攝耳諦聽,
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
則六根通歸於一,一解六亡,
契以「捨識用根」,
巧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此攝心念佛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之妙法也。
此乃偈文之:「念佛聞中入,捨識且用根,妄心若除了,淨念以相繼。」是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淨土法門之精髓,持名念佛是也;
圓頓大法之奧秘耳根聞性是也。
以持名念佛融合耳根聞性,此雙融秘髓工夫,念彌陀聖號於一心。
即大勢至菩薩之「返念念自性」,
觀世音菩薩之「返聞聞自性」,雙融無上道,於一心也。
如是攝心念佛之法,極易得力,事半功倍,如順水揚帆,倍以順風也。
「印光大師」云:「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
又云:「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也。」
亦云:「都攝六根 為 念 佛 秘 訣。都 攝 注 重 在 聽 。」
念佛之時,心念得清楚,以耳根攝耳諦聽,
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
則六根通歸於一,一解六亡,
契以「捨識用根」,
巧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此攝心念佛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之妙法也。
此乃偈文之:「念佛聞中入,捨識且用根,妄心若除了,淨念以相繼。」是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信願持名,攝心念佛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念佛行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持名,攝心念佛,
即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此念佛妙行,正即以如來密因,稱性起修也。
故淨土念佛法門攝眾,普被三根,凡聖齊收,萬善同歸也。
另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異於一切通途法門,
以佛之願力故,只須伏煩惱,臨終蒙阿彌陀佛攝受接引,帶業往生。
往生即證三不退,且圓登四土,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淨土法門乃極圓極頓,至簡至易,最巧最妙,不可思不可議之無上微妙法門。
圓頓大法修學,其本因地最獨特圓妙之因心,實以念佛心是也。
乃偈文之:「圓解悟密因,獨妙本因地,實以念佛心。」是也。
「行」以上之信解,當生真信發切願,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
非真信不足以切願,
非切願不足以導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念佛行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持名,攝心念佛,
即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此念佛妙行,正即以如來密因,稱性起修也。
故淨土念佛法門攝眾,普被三根,凡聖齊收,萬善同歸也。
另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異於一切通途法門,
以佛之願力故,只須伏煩惱,臨終蒙阿彌陀佛攝受接引,帶業往生。
往生即證三不退,且圓登四土,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淨土法門乃極圓極頓,至簡至易,最巧最妙,不可思不可議之無上微妙法門。
圓頓大法修學,其本因地最獨特圓妙之因心,實以念佛心是也。
乃偈文之:「圓解悟密因,獨妙本因地,實以念佛心。」是也。
「行」以上之信解,當生真信發切願,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
非真信不足以切願,
非切願不足以導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信、願、行」三資糧,為修行之宗要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淨土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資糧,為修行之宗要,
而三資以信為首,故吾人修學淨宗,亦必以信為入門。
「蕅益大師」云:
「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三資若非有信心,不足以發願,若非有願力,不足以導引起行。
若非有持名妙行,不足滿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之願,而證明所信。
即平日所信,西方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願行之所成就。
既念佛往生,親見勝境,乃證所信也。
「蕅益大師」又云: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願行三資,
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
願則厭苦欣樂。
行則但持一句佛號,求得一心不亂,即求證念佛三昧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淨土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資糧,為修行之宗要,
而三資以信為首,故吾人修學淨宗,亦必以信為入門。
「蕅益大師」云:
「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三資若非有信心,不足以發願,若非有願力,不足以導引起行。
若非有持名妙行,不足滿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之願,而證明所信。
即平日所信,西方極樂,依正莊嚴,皆為彌陀願行之所成就。
既念佛往生,親見勝境,乃證所信也。
「蕅益大師」又云: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願行三資,
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
願則厭苦欣樂。
行則但持一句佛號,求得一心不亂,即求證念佛三昧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明心之要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欲成佛須依教理行果修證,教理者法門也,行者行門也。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而法門與行門之因緣,「印光大師」云:
「以眾生根性不一,故如來之教法萬殊。是以一代時教,隨機演暢。
法門雖浩若塵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歸元,皆證即心自性。
然於塵沙法門之中,求其不離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可瑧其域。
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最利末法,直出五濁者,無如淨土持名念佛之殊勝超絕也。」
由印祖開示悟明,明心之要,無如淨土法門;
淨心之要,無如持名念佛。
如是明了淨土念佛法門而生信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欲成佛須依教理行果修證,教理者法門也,行者行門也。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而法門與行門之因緣,「印光大師」云:
「以眾生根性不一,故如來之教法萬殊。是以一代時教,隨機演暢。
法門雖浩若塵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歸元,皆證即心自性。
然於塵沙法門之中,求其不離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可瑧其域。
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最利末法,直出五濁者,無如淨土持名念佛之殊勝超絕也。」
由印祖開示悟明,明心之要,無如淨土法門;
淨心之要,無如持名念佛。
如是明了淨土念佛法門而生信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信」: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信」: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能信能入,以夙植善根故,
又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十方諸佛,因地皆是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得證無上道果,
是故信為佛道根源。五根之首,
以信為之,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信而生,以是而為功德之母,
一切善法,由信而長。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信」: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能信能入,以夙植善根故,
又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十方諸佛,因地皆是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得證無上道果,
是故信為佛道根源。五根之首,
以信為之,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信而生,以是而為功德之母,
一切善法,由信而長。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4
念佛行人,信願既能真切,當修念佛正行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三)念佛行人,信願既能真切,當修念佛正行。
念佛之行持,偈語「念佛聞中入」即是明以持名念佛,融合耳根聞性,攝耳諦聽。
如是攝心念佛,
即是「印光大師」所云:
「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
念如來萬德洪名。」
此乃以最極簡易方便之法,契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究竟圓妙境界。
大勢至菩薩云: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攝心念佛之法,乃最簡易方便,最省力穩當,
且普被三根,若聖若凡,皆能契入,
此法實是末法行人,最契理契機之無上妙法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3
(三)念佛行人,信願既能真切,當修念佛正行。
念佛之行持,偈語「念佛聞中入」即是明以持名念佛,融合耳根聞性,攝耳諦聽。
如是攝心念佛,
即是「印光大師」所云:
「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
念如來萬德洪名。」
此乃以最極簡易方便之法,契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究竟圓妙境界。
大勢至菩薩云: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攝心念佛之法,乃最簡易方便,最省力穩當,
且普被三根,若聖若凡,皆能契入,
此法實是末法行人,最契理契機之無上妙法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3
《彌陀疏鈔》所云:「遂使彌陀慈父,垂手徒勤,倚門空望。」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彌陀疏鈔》所云:
「遂使彌陀慈父,垂手徒勤,倚門空望。」
我等眾生豈非上孤佛化,下負己靈。
今生遇此殊勝念佛法門,應如久客他鄉,乍聞家信,急念返鄉。
我等眾生當如是信願,精肯念佛,
急切求願往生,勿使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終日徒勤空望。
今生多生,生生墮落,無有窮己也;
一誤百誤,此生蹉過,多劫難逢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2
《彌陀疏鈔》所云:
「遂使彌陀慈父,垂手徒勤,倚門空望。」
我等眾生豈非上孤佛化,下負己靈。
今生遇此殊勝念佛法門,應如久客他鄉,乍聞家信,急念返鄉。
我等眾生當如是信願,精肯念佛,
急切求願往生,勿使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終日徒勤空望。
今生多生,生生墮落,無有窮己也;
一誤百誤,此生蹉過,多劫難逢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2
末法唯依念佛方能得度生死,何以故。下略陳有三: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末法唯依念佛方能得度生死,何以故。下略陳有三:
一、《法華經》云:「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彌陀疏鈔》云:「大事因緣者,引法華經文,彼經以如來出世,本欲度諸眾生,悉皆成佛,不得已故,全說三乘,後至機熟,會三歸一,方酬本意,故華嚴以後,法華以前,雖有種種法門,淺深不一,無非為此大事因緣,除此一大事外,更無二事。」又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也。
二、《彌陀疏鈔》云:「佛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鬥爭,輾展陵夷,後之又後,皆賴此念佛神力,救拔餘生,豈非至極悲心,預垂濟度。」又云:「已當濁世者,人壽二萬時,即入劫濁,釋迦出時,人壽百歲,久經濁世,已為可憫。正入鬥爭者,前五百年,解脫堅固,漸次五百,禪定多聞而及塔寺,今當鬥爭堅固之時,更為可憫,後之又後,乃至法滅,倍更可憫。」佛陀宣說淨土念佛法門,其大悲憫念眾生有三重,第一重佛在世時,憐此五濁,說難信之法。第二重佛滅度後,福慧日淺,罪障益深;佛滅法者,速超生死。第三重如大本言,佛滅久遠,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獨留此經住世度生,最後方滅。則知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沈,猶稱法炬。亦云:「譬之慈父,憂念後昆,心無盡故,置為生計,能使遠裔殘支,至於家破身貧,猶堪資藉,故曰至極悲心,預垂濟度。」
三、如來興出世,一代時教,宣說無量法門。彌陀疏鈔云:「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其最為方便,即方便中之方便也。其最方便者,略陳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不值佛世,謂釋迦已過,慈氏未來。得常見佛有三義,一、臨終之際,佛來接引。二、已生之後,常見彌陀;三、禪觀之中,得睹聖相。
(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小乘須斷盡見思,方出三界。大乘人直至命根斷盡,業識枯乾,始出生死,故云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三)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如布施必須三輪空寂;持戒則不缺不破,乃至隨定具足,方曰波羅密,誠非易修也。今茲念佛,不出一心,萬行具足故。
(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依餘法修,千生煉性,百劫調心,方得解脫。禪門雖云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如永嘉云: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生誑惑是也。今茲念佛,但稱念彌陀,疾登彼岸故。
此是佛陀至極悲心,憫念濁惡末法眾生,預垂濟度,遂於無量通途法門之餘,特開淨土念佛殊勝方便法門;即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人人可修,個個能成。亦即大集經所云:「萬修萬人去。」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2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末法唯依念佛方能得度生死,何以故。下略陳有三:
一、《法華經》云:「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彌陀疏鈔》云:「大事因緣者,引法華經文,彼經以如來出世,本欲度諸眾生,悉皆成佛,不得已故,全說三乘,後至機熟,會三歸一,方酬本意,故華嚴以後,法華以前,雖有種種法門,淺深不一,無非為此大事因緣,除此一大事外,更無二事。」又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也。
二、《彌陀疏鈔》云:「佛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佛成道時已當濁世,況今末法,正入鬥爭,輾展陵夷,後之又後,皆賴此念佛神力,救拔餘生,豈非至極悲心,預垂濟度。」又云:「已當濁世者,人壽二萬時,即入劫濁,釋迦出時,人壽百歲,久經濁世,已為可憫。正入鬥爭者,前五百年,解脫堅固,漸次五百,禪定多聞而及塔寺,今當鬥爭堅固之時,更為可憫,後之又後,乃至法滅,倍更可憫。」佛陀宣說淨土念佛法門,其大悲憫念眾生有三重,第一重佛在世時,憐此五濁,說難信之法。第二重佛滅度後,福慧日淺,罪障益深;佛滅法者,速超生死。第三重如大本言,佛滅久遠,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獨留此經住世度生,最後方滅。則知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沈,猶稱法炬。亦云:「譬之慈父,憂念後昆,心無盡故,置為生計,能使遠裔殘支,至於家破身貧,猶堪資藉,故曰至極悲心,預垂濟度。」
三、如來興出世,一代時教,宣說無量法門。彌陀疏鈔云:「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其最為方便,即方便中之方便也。其最方便者,略陳有四:
(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不值佛世,謂釋迦已過,慈氏未來。得常見佛有三義,一、臨終之際,佛來接引。二、已生之後,常見彌陀;三、禪觀之中,得睹聖相。
(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小乘須斷盡見思,方出三界。大乘人直至命根斷盡,業識枯乾,始出生死,故云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三)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如布施必須三輪空寂;持戒則不缺不破,乃至隨定具足,方曰波羅密,誠非易修也。今茲念佛,不出一心,萬行具足故。
(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依餘法修,千生煉性,百劫調心,方得解脫。禪門雖云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如永嘉云: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生誑惑是也。今茲念佛,但稱念彌陀,疾登彼岸故。
此是佛陀至極悲心,憫念濁惡末法眾生,預垂濟度,遂於無量通途法門之餘,特開淨土念佛殊勝方便法門;即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人人可修,個個能成。亦即大集經所云:「萬修萬人去。」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2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序言
佛陀大醫王,識有情無量病,與眾生無量藥。特以淨土妙門之阿伽陀法藥,療以群疚,普利群萌。夫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淨土念佛,實乃如來徹底悲心宣說之不可思議法門。夫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恆沙法海,靡不賅羅。末後普賢乃為證齊諸佛之善財,宣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等覺菩薩,已鄰佛地,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逆惡罪人,將墮阿鼻,若能稱念洪名,即預末品,法門之妙,無以復加。此之境界,豈凡情所可思議者哉。
世人每以念佛為愚夫愚婦所能修持,謂為淺近,鄙棄不學。致令如來究竟度生之心,鬱而未暢;眾生當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行人不修念佛,必欲別求玄妙。未知如來說法,無法不玄;所立行門,無門不妙。然大都皆限於上根利智,未能遍引群機。況夫自力修行,必至斷惑證真,方出三界,當生欲了脫生死,實難乎其難矣。印光祖師云:「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又云:「但自西徂東,由北至南,往返萬餘里,閱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爹叫娘。其有老實持戒念佛者,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矣。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淨土念佛法門,普被三根,不揀異類。以言玄妙,華藏海會法身大士之班,一致進行,回向往生淨土。言以易行疾至,但以信願真切,持名念佛,臨終十念一念,即蒙阿彌陀佛接引而帶業往生。一登蓮邦,圓證不退,長劫侍佛,親承彌陀教誨,終必一生補處,圓證無上菩提。是知淨土持名念佛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極權巧,異方便。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一生成辦,最簡易直捷之第一妙法。是如來度生勝異方便中之最勝方便。法界眾生,欲直出三界火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之超絕殊勝耳。尤極契合濁惡末法當今,我等罪障眾生,其攝心之種種修學,非勢不能為,即力不暇及,唯持名念佛一法,最為穩當簡易方便,是也。
晚學幸得人身,幸聞佛法。所不幸者,愧以業深障重,無法自力斷惑,速離三界生死。然又幸聞我世尊,大慈大悲徹宣殊勝絕超之淨土妙門,斷惡修善,懺除宿業,對西方淨土,頓生真信,切願求生,而一心念佛。令我障深之博地凡夫能仗佛慈力,免斷惑而帶業往生淨土,實莫大之幸也。兩土導師及祖師大德慈悲教化之深思,實非碎骨粉身所能報矣。晚學具縛下凡,根性庸劣,學淺障深。何足以測淨土妙門,絕待圓融,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廣大甚深微妙之義。述所些微之益,如墜露輕塵,雖不足以添江益嶽,然乃吾之罄竭愚忱耳。誠與我等有緣共策勉之,但願共體「是心是佛」發菩提心,真信切願,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普皆於報終壽盡,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佛以授記,同證「是心作佛」。唯如是與眾共結念佛殊勝法緣,同沾念佛往生成佛真實之利,方得冀報兩土導師祖師大德教化深思於萬一矣。
念佛速證菩提偈,法源於淨土五經、楞嚴經之實相妙理。古德常曰:「不知淨土,楞嚴乃破淨土之元勳。深明淨土,楞嚴實宏淨土之善導。」其二十五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念佛融攝耳根,圓融於自性,此乃契入性成無上道之絕超妙法。即偈文之「念佛聞中入」是也。註釋係以蓮池大師之疏鈔、藕益大師之要解、印光大師之文鈔、圓瑛老法師之楞嚴經講義為引證。其解依次開釋為五者:初序言,次緣起,三要旨,四綱要,五解義,是也。
晚學深知賢哲諸君,前輩大德,早已飽餐王膳,而猶略采野芹獻于座下者,唯表窮子思歸西有家鄉,面見彌陀慈父之寸忱,兼欲懺除宿世罪障,祈深體鄙懷,憫而納之。偈文述有訛處,當以淨土經論為正。尚誠仰大德諸君,不吝教正,是所至祈。
歲次丙子〈一九九六〉佛誕日謹識於台北妙音淨宗學苑
淨業凡人 廖榮尉和南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1
序言
佛陀大醫王,識有情無量病,與眾生無量藥。特以淨土妙門之阿伽陀法藥,療以群疚,普利群萌。夫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淨土念佛,實乃如來徹底悲心宣說之不可思議法門。夫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恆沙法海,靡不賅羅。末後普賢乃為證齊諸佛之善財,宣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等覺菩薩,已鄰佛地,尚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逆惡罪人,將墮阿鼻,若能稱念洪名,即預末品,法門之妙,無以復加。此之境界,豈凡情所可思議者哉。
世人每以念佛為愚夫愚婦所能修持,謂為淺近,鄙棄不學。致令如來究竟度生之心,鬱而未暢;眾生當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行人不修念佛,必欲別求玄妙。未知如來說法,無法不玄;所立行門,無門不妙。然大都皆限於上根利智,未能遍引群機。況夫自力修行,必至斷惑證真,方出三界,當生欲了脫生死,實難乎其難矣。印光祖師云:「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又云:「但自西徂東,由北至南,往返萬餘里,閱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爹叫娘。其有老實持戒念佛者,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矣。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淨土念佛法門,普被三根,不揀異類。以言玄妙,華藏海會法身大士之班,一致進行,回向往生淨土。言以易行疾至,但以信願真切,持名念佛,臨終十念一念,即蒙阿彌陀佛接引而帶業往生。一登蓮邦,圓證不退,長劫侍佛,親承彌陀教誨,終必一生補處,圓證無上菩提。是知淨土持名念佛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極權巧,異方便。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一生成辦,最簡易直捷之第一妙法。是如來度生勝異方便中之最勝方便。法界眾生,欲直出三界火宅,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之超絕殊勝耳。尤極契合濁惡末法當今,我等罪障眾生,其攝心之種種修學,非勢不能為,即力不暇及,唯持名念佛一法,最為穩當簡易方便,是也。
晚學幸得人身,幸聞佛法。所不幸者,愧以業深障重,無法自力斷惑,速離三界生死。然又幸聞我世尊,大慈大悲徹宣殊勝絕超之淨土妙門,斷惡修善,懺除宿業,對西方淨土,頓生真信,切願求生,而一心念佛。令我障深之博地凡夫能仗佛慈力,免斷惑而帶業往生淨土,實莫大之幸也。兩土導師及祖師大德慈悲教化之深思,實非碎骨粉身所能報矣。晚學具縛下凡,根性庸劣,學淺障深。何足以測淨土妙門,絕待圓融,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廣大甚深微妙之義。述所些微之益,如墜露輕塵,雖不足以添江益嶽,然乃吾之罄竭愚忱耳。誠與我等有緣共策勉之,但願共體「是心是佛」發菩提心,真信切願,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普皆於報終壽盡,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佛以授記,同證「是心作佛」。唯如是與眾共結念佛殊勝法緣,同沾念佛往生成佛真實之利,方得冀報兩土導師祖師大德教化深思於萬一矣。
念佛速證菩提偈,法源於淨土五經、楞嚴經之實相妙理。古德常曰:「不知淨土,楞嚴乃破淨土之元勳。深明淨土,楞嚴實宏淨土之善導。」其二十五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念佛融攝耳根,圓融於自性,此乃契入性成無上道之絕超妙法。即偈文之「念佛聞中入」是也。註釋係以蓮池大師之疏鈔、藕益大師之要解、印光大師之文鈔、圓瑛老法師之楞嚴經講義為引證。其解依次開釋為五者:初序言,次緣起,三要旨,四綱要,五解義,是也。
晚學深知賢哲諸君,前輩大德,早已飽餐王膳,而猶略采野芹獻于座下者,唯表窮子思歸西有家鄉,面見彌陀慈父之寸忱,兼欲懺除宿世罪障,祈深體鄙懷,憫而納之。偈文述有訛處,當以淨土經論為正。尚誠仰大德諸君,不吝教正,是所至祈。
歲次丙子〈一九九六〉佛誕日謹識於台北妙音淨宗學苑
淨業凡人 廖榮尉和南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1
64.口訣(言簡而義精者,斯之謂訣)..彌陀經之口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華嚴經之口訣———「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64.口訣(言簡而義精者,斯之謂訣)
金剛經之口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法華經之口訣———「惟一乘法無二無三」
華嚴經之口訣———「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彌陀經之口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十六觀經之口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62
64.口訣(言簡而義精者,斯之謂訣)
金剛經之口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法華經之口訣———「惟一乘法無二無三」
華嚴經之口訣———「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彌陀經之口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十六觀經之口訣———「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62
54.諸經宗要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54.諸經宗要
維摩經,以不思為宗
金剛經,以無住為宗
華嚴經,以法界為宗
涅槃經,以佛性為宗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53
54.諸經宗要
維摩經,以不思為宗
金剛經,以無住為宗
華嚴經,以法界為宗
涅槃經,以佛性為宗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53
48.自誤誤人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48.自誤誤人
末法時期,有一類學人,特別強調行菩薩道,不離世間,
要建立人間淨土,這個理想雖高,但不是生死凡夫所能為力,
必須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乘願再來,
或在此方已斷見思惑,並斷很多塵沙惑,才可以常在世間,自覺覺他。
未達這種地位,而欲常住五濁惡世,不但淨土建不起來,
恐怕自己反為穢土所轉,豈不誤人,而又自誤。(明倫論文)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47
48.自誤誤人
末法時期,有一類學人,特別強調行菩薩道,不離世間,
要建立人間淨土,這個理想雖高,但不是生死凡夫所能為力,
必須往生西方淨土之後,乘願再來,
或在此方已斷見思惑,並斷很多塵沙惑,才可以常在世間,自覺覺他。
未達這種地位,而欲常住五濁惡世,不但淨土建不起來,
恐怕自己反為穢土所轉,豈不誤人,而又自誤。(明倫論文)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47
47.慈照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47.行與願
慈照云:
有行無願,其行必孤,
有願無行,其願必虛
無行無願,空住閻浮
有行有願,真入無為
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根本也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47
47.行與願
慈照云:
有行無願,其行必孤,
有願無行,其願必虛
無行無願,空住閻浮
有行有願,真入無為
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根本也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47
32..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說:放生時,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32.金剛上師說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說:
「放生時,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或持咒,並代眾生發願,則能消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業障,
來世可轉生為種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32
32.金剛上師說
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說:
「放生時,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或持咒,並代眾生發願,則能消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業障,
來世可轉生為種有善根之人身,便可修佛成道,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32
27.世間人業障深重,所有一切經咒懺法都不能消除,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28..黃念祖老居士說:「我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27.念佛
清朝慈雲大師在觀經直指說:
「世間人業障深重,所有一切經咒懺法都不能消除,
最後這一句佛號可以消掉,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
28.求生淨土
黃念祖老居士說:
「我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27
27.念佛
清朝慈雲大師在觀經直指說:
「世間人業障深重,所有一切經咒懺法都不能消除,
最後這一句佛號可以消掉,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
28.求生淨土
黃念祖老居士說:
「我可以斗膽的向大家說:修什麼法門,如果不求生淨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27
205.心如明鏡,本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205.心如明鏡
人心如穀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本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202
205.心如明鏡
人心如穀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本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202
205.心如明鏡,本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205.心如明鏡
人心如穀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本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202
205.心如明鏡
人心如穀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本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已,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202
169..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69.信佛是求覺悟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
雪公云:一切眾生貪瞋痴充滿,何能誇心好?
日日口說妄語、綺語,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
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9
169.信佛是求覺悟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
雪公云:一切眾生貪瞋痴充滿,何能誇心好?
日日口說妄語、綺語,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
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9
164.力修淨業除重業..博地凡夫,逆境來時,常起煩燥心,怨天尤人,或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殊不知,多生多劫以來,所造惡業均須償報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64.力修淨業除重業
博地凡夫,逆境來時,常起煩燥心,怨天尤人,或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殊不知,多生多劫以來,所造惡業均須償報,
今日疾病纏綿,貧苦交道正為消償舊業,減輕業障,如是存心,
則能隨遇而安,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明倫》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4
164.力修淨業除重業
博地凡夫,逆境來時,常起煩燥心,怨天尤人,或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殊不知,多生多劫以來,所造惡業均須償報,
今日疾病纏綿,貧苦交道正為消償舊業,減輕業障,如是存心,
則能隨遇而安,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明倫》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4
163 龐老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62.空諸所有勿實諸所無
憨山大師云:
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施所無。此語不獨為老龐家傳之秘,佛祖皆然。
163.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龐老云: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1
162.空諸所有勿實諸所無
憨山大師云:
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施所無。此語不獨為老龐家傳之秘,佛祖皆然。
163.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龐老云: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1
155.《憨山老人夢遊集》非上上根人宜專修淨土..156.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55.非上上根人宜專修淨土
奉勸世之善士,聰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當自量根器,
參禪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
在諸人試自檢點,果是上上根人否,
果能一一頓悟否,果能當下便了百劫生死否,
如其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
專心修淨土門,回向西方極樂,永捨娑婆之苦。《憨山老人夢遊集》
156.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但觀一句阿彌佛,念念心中常不斷。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
只想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
佛土全收一念中,便自往生真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55
155.非上上根人宜專修淨土
奉勸世之善士,聰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當自量根器,
參禪固是向上一著,以此乃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
在諸人試自檢點,果是上上根人否,
果能一一頓悟否,果能當下便了百劫生死否,
如其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
專心修淨土門,回向西方極樂,永捨娑婆之苦。《憨山老人夢遊集》
156.憶佛念佛當來必定見佛
但觀一句阿彌佛,念念心中常不斷。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與彌陀親見面,
只想淨土在目前,日用頭頭無缺欠,
佛土全收一念中,便自往生真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時,不可更起差別見。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55
151.記數之法..152.念起即覺、覺之即無..153.境緣無好醜,好醜從心起,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51.記數之法
記數之法,普被三根,
上根不礙記,
下根必須記,故總以數期之。
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鈍者亦不失緣因善根。
倘託言事理一如,不須記數,
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幾希矣。
152.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起信論云:
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住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惟在於此。
153.境緣從心
四祖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從心起,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50
151.記數之法
記數之法,普被三根,
上根不礙記,
下根必須記,故總以數期之。
俾利者即此打成一片,鈍者亦不失緣因善根。
倘託言事理一如,不須記數,
恐上智少,下愚多,不至忘失者幾希矣。
152.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起信論云:
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住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惟在於此。
153.境緣從心
四祖曰:
境緣無好醜,好醜從心起,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50
143.普賢菩薩警策~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但念無常,慎勿放逸。144.唯有業隨身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43.普賢菩薩警策
普賢菩薩警策~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144.唯有業隨身
古德云: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一旦大限到來,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方知大夢一場。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42
143.普賢菩薩警策
普賢菩薩警策~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144.唯有業隨身
古德云: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一旦大限到來,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方知大夢一場。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42
136..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137.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36.不怕千萬事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
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137.命生於和暢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
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36
136.不怕千萬事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
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137.命生於和暢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
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36
125.心,忌滿;氣,忌盛;才,忌露。128.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25.心忌滿
心,忌滿;
氣,忌盛;
才,忌露。
128.臨喜臨怒看涵養
大事難事,看擔當;
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修己以清心為要,
涉世以慎言為先。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25
125.心忌滿
心,忌滿;
氣,忌盛;
才,忌露。
128.臨喜臨怒看涵養
大事難事,看擔當;
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
129.修己清心、涉世慎言
修己以清心為要,
涉世以慎言為先。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25
121.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謂大智。124..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21.大才大智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謂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123.聰明者之正邪
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
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
124.道德守之以謙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21
121.大才大智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謂大智。
122.智者不露才情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123.聰明者之正邪
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
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
124.道德守之以謙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21
115.積善,而望報於天者,無福。施恩,而求於人者,無德。117..是非窩裏,人用口,我用耳;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15.積善施恩勿求回報
積善,而望報於天者,無福。
施恩,而求於人者,無德。
116.毋口是心非
毋幸災樂禍,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處用耳勿用口
是非窩裏,人用口,我用耳;
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15
115.積善施恩勿求回報
積善,而望報於天者,無福。
施恩,而求於人者,無德。
116.毋口是心非
毋幸災樂禍,毋口是心非。
117.是非之處用耳勿用口
是非窩裏,人用口,我用耳;
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15
102.勤能補拙,儉以養廉。108..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02.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103.從寬及學厚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
聰明人不肯學厚,必歿天年。
106.積善為傳家寶
勤儉傳家之本,積善傳家之寶。
107.莫以小善而不為
莫以小善而不為,滴水雖微,漸盈大器。
108.言不如做、行須防錯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02
102.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103.從寬及學厚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
聰明人不肯學厚,必歿天年。
106.積善為傳家寶
勤儉傳家之本,積善傳家之寶。
107.莫以小善而不為
莫以小善而不為,滴水雖微,漸盈大器。
108.言不如做、行須防錯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了一件;
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了一樁。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02
89..群居守口,獨坐防心。92.瞋為功德賊..94..何以息謗,曰無辯;何於止怨,曰不爭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89.守口防心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90.怒是猛虎
怒是猛虎,慾是深淵。
91.慾不遏則滔天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慾如水不遏,則滔天。
92.瞋為功德賊
古云:瞋火為劫功德賊,最能燒人善根,可為善怒者切戒。
93.人侮不動色
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94.不爭止怨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於止怨,曰不爭。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88
89.守口防心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90.怒是猛虎
怒是猛虎,慾是深淵。
91.慾不遏則滔天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慾如水不遏,則滔天。
92.瞋為功德賊
古云:瞋火為劫功德賊,最能燒人善根,可為善怒者切戒。
93.人侮不動色
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94.不爭止怨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於止怨,曰不爭。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88
70.讓步即便宜..75.檢過要細心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70.讓步即便宜
學一分讓步,討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71.培福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72.人倫忍中全
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
73.責己寡過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74.改過與安心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
能安份,則鬼神無權。
75.檢過要細心
怒則實力消融,過則細心檢點。
76.樂道人善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70
70.讓步即便宜
學一分讓步,討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71.培福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72.人倫忍中全
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
73.責己寡過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74.改過與安心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
能安份,則鬼神無權。
75.檢過要細心
怒則實力消融,過則細心檢點。
76.樂道人善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70
20.念佛就是修定....21.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如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20.念佛就是定
祖師大德常勉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
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
障礙你的智慧,教我們一門深入修定,八萬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
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紙,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
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20
20.念佛就是定
祖師大德常勉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
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
障礙你的智慧,教我們一門深入修定,八萬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
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紙,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
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20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無量壽經云: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
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
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4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無量壽經云: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
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
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4
11.憨山大師云:念佛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1.念佛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憨山大師云:
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轉貪瞋,
以柔和而化強暴,以謙光而折我慢,
如此則是大悲心菩薩之行也。
12.「無所住」乃放下一切
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續,即是「生其心」。
倘欲抽減念佛以習定,則更是大錯。
《谷響集》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1
11.念佛是大心菩薩之行也
憨山大師云:
以念佛而消妄想,以慈悲而轉貪瞋,
以柔和而化強暴,以謙光而折我慢,
如此則是大悲心菩薩之行也。
12.「無所住」乃放下一切
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續,即是「生其心」。
倘欲抽減念佛以習定,則更是大錯。
《谷響集》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1
9.善惡禍福、身自當之...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9.善惡禍福、身自當之
無量壽經云: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0.念佛發願往生諸佛護行者
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者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09
9.善惡禍福、身自當之
無量壽經云: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10.念佛發願往生諸佛護行者
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者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09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序
《累我化生八千次》
《為汝說法四九載》
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世尊出興於世來來回回八千次,殷勤說法度眾生,
就是為了讓眾生,入佛知見,離苦得樂,廣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使眾生入如來藏,惠以真實
之利,實說唯說彌陀本願大海,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只要契機契理,隨類各得其解。
今之世人多不自量力行,雜修雜學,人云亦云,以多為滿,腳踏兩條船,
而不知一門深入,專一入道,自可大開圖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往往待幽冥使者到來,還在以手指月,終不得月,
大集經:
末法時修行,惟依念佛法門,才可以得度,了生脫死,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人人都可以去學,何需質疑。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00
序
《累我化生八千次》
《為汝說法四九載》
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捨濟含識,世尊出興於世來來回回八千次,殷勤說法度眾生,
就是為了讓眾生,入佛知見,離苦得樂,廣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使眾生入如來藏,惠以真實
之利,實說唯說彌陀本願大海,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只要契機契理,隨類各得其解。
今之世人多不自量力行,雜修雜學,人云亦云,以多為滿,腳踏兩條船,
而不知一門深入,專一入道,自可大開圖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往往待幽冥使者到來,還在以手指月,終不得月,
大集經:
末法時修行,惟依念佛法門,才可以得度,了生脫死,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人人都可以去學,何需質疑。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00
144.身心閑淡...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44.身心閑淡
古德云:
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42
144.身心閑淡
古德云:
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42
134.弘一大師論放生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34.弘一大師論放生
《弘一大師在泉州開元寺演講》
先問諸君:
(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
(五)欲往生否。
倘願者,今一最簡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34
134.弘一大師論放生
《弘一大師在泉州開元寺演講》
先問諸君:
(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
(五)欲往生否。
倘願者,今一最簡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34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用直覺比理解更重要..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
弘一大師對「念佛法門」只強調幾句話:
念佛,是佛學裏最切實,最簡單,最生動的門徑。
可是卻為了他的簡單,切實,沒有深奧的玄理,使知識份子懷疑。
對這門行徑,用直覺比理解更重要,
你先不要問「極樂莊嚴世界在何處」。
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虛心接收這項法門。
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華麗。」
《弘一大師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27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
弘一大師對「念佛法門」只強調幾句話:
念佛,是佛學裏最切實,最簡單,最生動的門徑。
可是卻為了他的簡單,切實,沒有深奧的玄理,使知識份子懷疑。
對這門行徑,用直覺比理解更重要,
你先不要問「極樂莊嚴世界在何處」。
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虛心接收這項法門。
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華麗。」
《弘一大師傳》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27
125.聰明與智慧之界限..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通達有為之事相,能以決斷謂之智。通達無為之空理,安忍於法謂之慧。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25.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
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
通達有為之事相,能以決斷謂之智。
通達無為之空理,安忍於法謂之慧。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25
125.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
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
通達有為之事相,能以決斷謂之智。
通達無為之空理,安忍於法謂之慧。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25
114.依法不依人...不合佛法真理,即同魔說...116.慈雲大師: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14.依法不依人
佛開示弟子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高,
如其所說,不合佛法真理,即同魔說,不可聽信。
115.無人識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
《五燈全書》
116.一句佛號能消一切業障
慈雲大師說:
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認識佛教157頁》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14
114.依法不依人
佛開示弟子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高,
如其所說,不合佛法真理,即同魔說,不可聽信。
115.無人識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
《五燈全書》
116.一句佛號能消一切業障
慈雲大師說:
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認識佛教157頁》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14
69.存誠慎獨...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動。君子所以存誠..70.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69.存誠慎獨
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動。君子所以存誠。
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70.離幻即覺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69
69.存誠慎獨
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動。君子所以存誠。
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70.離幻即覺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69
死盡偷心活計,收拾無窮妄想,換將一朵蓮花.. 52.起心總是大痴人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48.死盡偷心活計
死盡偷心活計,做成沒用生涯;
收拾無窮妄想,換將一朵蓮花。
50.身從業生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不造諸業,禍消福增。
娑婆念佛,極樂標名,一心不亂,上品位登。
52.大痴人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48
48.死盡偷心活計
死盡偷心活計,做成沒用生涯;
收拾無窮妄想,換將一朵蓮花。
50.身從業生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不造諸業,禍消福增。
娑婆念佛,極樂標名,一心不亂,上品位登。
52.大痴人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48
34.深潛不露...35.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閑忙莫變差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34.深潛不露
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西方確指》
35.人人念佛皆成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閑忙莫變差
念到一心不亂處,眾生家是法王家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34
34.深潛不露
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西方確指》
35.人人念佛皆成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閑忙莫變差
念到一心不亂處,眾生家是法王家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34
27.一世奔波夢一宵...昨日少年騎竹馬,今朝化作白頭翁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27.一世奔波夢一宵
春宵夢 夢春宵,一夢春宵夜復朝
昨日少年騎竹馬,今朝化作白頭翁
從此去 莫心焦,一世奔波夢一宵。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27
27.一世奔波夢一宵
春宵夢 夢春宵,一夢春宵夜復朝
昨日少年騎竹馬,今朝化作白頭翁
從此去 莫心焦,一世奔波夢一宵。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27
21.學道有三大錯...好多不好精,逐末不求本,求解不求證。..22.反躬責己...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21.學道有三大錯
學道有三大錯:
好多不好精,
逐末不求本,
求解不求證。
22.反躬責己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21
21.學道有三大錯
學道有三大錯:
好多不好精,
逐末不求本,
求解不求證。
22.反躬責己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21
17.改過..破戒雖惡,覆藏尤惡。無過雖善,改過尤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7.改過
破戒雖惡,覆藏尤惡。
無過雖善,改過尤善。
改過一途,三世諸佛,證菩提之通津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7
17.改過
破戒雖惡,覆藏尤惡。
無過雖善,改過尤善。
改過一途,三世諸佛,證菩提之通津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7
「病中方知身是苦,閒來多為他人忙。」
要為後代培福慧 妙蓮老和尚講述
一、閒來多為不急忙
古人有句話說:「病中方知身是苦,閒來多為他人忙。」對這下半句,我內心有些感歎;
閒時我們真為他人忙,那也是應該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嘛!可是「閒來多為他人忙」,
話是說的這樣動聽,其實說來都是為自己在忙。
若真為自己忙,那也未可厚非;但都是為了無關緊要的不急之務而忙碌,
甚至不應該忙的,也糊糊塗塗的在瞎忙。
唉!真是愚蠢的人呀!
忙是應當的,但為什麼而忙呢?
為「發菩提心」而忙,為「利益眾生出苦海」而忙!
學了佛應該要比一般人更忙碌,就像出家人為弘法利生而忙碌不已,
所謂「著了袈裟事更多」啊!
在家居士如果能發菩提心,也為弘法利生而忙,那就忙得有代價、有意義了;
能如此忙,積善之人多福壽,全家積善子孫昌。
我想:為人父母者,大多數都是為自己的兒女忙;本來為兒女忙也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上一代也是這樣為我們忙嘛!
不過,我們現在已經學佛了,應當用智慧想想:
若不為國家立功立德,單單為兒孫在忙,有沒有意義?
值不值的?
費了千辛萬苦把兒女培育成人,如果他們對國家社會能有所貢獻,那還算忙的有代價;
或者雖談不上對國家社會有利益,但能安守本分、愚而安愚,也還算好;
要是去做惡、危害人民、擾亂社會,那你可忙得太冤枉、太冤枉了!
敬錄 要為後代培福慧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7.htm
一、閒來多為不急忙
古人有句話說:「病中方知身是苦,閒來多為他人忙。」對這下半句,我內心有些感歎;
閒時我們真為他人忙,那也是應該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嘛!可是「閒來多為他人忙」,
話是說的這樣動聽,其實說來都是為自己在忙。
若真為自己忙,那也未可厚非;但都是為了無關緊要的不急之務而忙碌,
甚至不應該忙的,也糊糊塗塗的在瞎忙。
唉!真是愚蠢的人呀!
忙是應當的,但為什麼而忙呢?
為「發菩提心」而忙,為「利益眾生出苦海」而忙!
學了佛應該要比一般人更忙碌,就像出家人為弘法利生而忙碌不已,
所謂「著了袈裟事更多」啊!
在家居士如果能發菩提心,也為弘法利生而忙,那就忙得有代價、有意義了;
能如此忙,積善之人多福壽,全家積善子孫昌。
我想:為人父母者,大多數都是為自己的兒女忙;本來為兒女忙也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上一代也是這樣為我們忙嘛!
不過,我們現在已經學佛了,應當用智慧想想:
若不為國家立功立德,單單為兒孫在忙,有沒有意義?
值不值的?
費了千辛萬苦把兒女培育成人,如果他們對國家社會能有所貢獻,那還算忙的有代價;
或者雖談不上對國家社會有利益,但能安守本分、愚而安愚,也還算好;
要是去做惡、危害人民、擾亂社會,那你可忙得太冤枉、太冤枉了!
敬錄 要為後代培福慧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7.htm
經云人身難得。猶芥子以投針鋒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X62n1194_p0541c02(01)║經云人身難得。猶芥子以投針鋒。佛法難遇。
X62n1194_p0541c03(04)║若盲龜而值浮木。要知人身尚難。況佛法哉乎。我今既得人身。
X62n1194_p0541c04(00)║復霑僧品。而獲其具戒者。真正千生有幸。
X62n1194_p0541c05(04)║若不趁此報身。早離苦海。求生樂國者。尚待何身。而再逃生耶。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X62n1194_p0541c02(01)║經云人身難得。猶芥子以投針鋒。佛法難遇。
X62n1194_p0541c03(04)║若盲龜而值浮木。要知人身尚難。況佛法哉乎。我今既得人身。
X62n1194_p0541c04(00)║復霑僧品。而獲其具戒者。真正千生有幸。
X62n1194_p0541c05(04)║若不趁此報身。早離苦海。求生樂國者。尚待何身。而再逃生耶。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一句彌陀佛。須憑心願行俱切。聞名尚成就。何況聲不絕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X62n1194_p0533c22(00)║ 一句彌陀佛。華嚴普賢願最切。文殊亦復然。
X62n1194_p0533c23(03)║ 執持勿休歇
X62n1194_p0533c24(00)║ 一句彌陀佛。蓮社列祖續傳說。佛號入亂心。
X62n1194_p0534a01(03)║ 亂心即是佛
X62n1194_p0534a02(00)║ 一句彌陀佛。難信之法甚希有。大千一訶子。
X62n1194_p0534a03(03)║ 何幸賜我口
X62n1194_p0534a04(00)║ 一句彌陀佛。普攝群機不思議。信受及稱揚。
X62n1194_p0534a05(03)║ 皆登不退地
X62n1194_p0534a06(00)║ 一句彌陀佛。五道橫流盡越出。聞名尚成就。
X62n1194_p0534a07(03)║ 何況聲不絕
X62n1194_p0534a08(00)║ 一句彌陀佛。須憑心願行俱切。此三賽符券。
X62n1194_p0534a09(03)║ 照票必收攝
X62n1194_p0534a10(00)║ 一句彌陀佛。無上醫王救一切。曆劫諸[病-丙+冗]痾。
X62n1194_p0534a11(03)║ 能服定消滅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X62n1194_p0533c22(00)║ 一句彌陀佛。華嚴普賢願最切。文殊亦復然。
X62n1194_p0533c23(03)║ 執持勿休歇
X62n1194_p0533c24(00)║ 一句彌陀佛。蓮社列祖續傳說。佛號入亂心。
X62n1194_p0534a01(03)║ 亂心即是佛
X62n1194_p0534a02(00)║ 一句彌陀佛。難信之法甚希有。大千一訶子。
X62n1194_p0534a03(03)║ 何幸賜我口
X62n1194_p0534a04(00)║ 一句彌陀佛。普攝群機不思議。信受及稱揚。
X62n1194_p0534a05(03)║ 皆登不退地
X62n1194_p0534a06(00)║ 一句彌陀佛。五道橫流盡越出。聞名尚成就。
X62n1194_p0534a07(03)║ 何況聲不絕
X62n1194_p0534a08(00)║ 一句彌陀佛。須憑心願行俱切。此三賽符券。
X62n1194_p0534a09(03)║ 照票必收攝
X62n1194_p0534a10(00)║ 一句彌陀佛。無上醫王救一切。曆劫諸[病-丙+冗]痾。
X62n1194_p0534a11(03)║ 能服定消滅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但行持終身。非一日之工。猶小溪之恒流。貴以綿綿不絕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X62n1194_p0532a12(01)║但行持終身。非一日之工。
X62n1194_p0532a13(04)║猶小溪之恒流。貴以綿綿不絕。勿以十暴一滯。
X62n1194_p0532a14(01)║生死事。雖宜急辦。而急中亦有權巧。未審是理者。
X62n1194_p0532a15(02)║未免虎頭蛇尾。否則被魔。即此義也。甯勿悲乎。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X62n1194_p0532a12(01)║但行持終身。非一日之工。
X62n1194_p0532a13(04)║猶小溪之恒流。貴以綿綿不絕。勿以十暴一滯。
X62n1194_p0532a14(01)║生死事。雖宜急辦。而急中亦有權巧。未審是理者。
X62n1194_p0532a15(02)║未免虎頭蛇尾。否則被魔。即此義也。甯勿悲乎。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佛言人命{ 無常 }。促於呼吸。二句之警。誠可痛醒矣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X62n1194_p0531a23(00)║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二句之警。誠可痛醒矣。
X62n1194_p0531a24(01)║然身從業識而來。心隨妄念而去。
X62n1194_p0531b01(08)║不以一心念佛正念分明者。臨終十死十迷。猶飛塵之亂吹。
X62n1194_p0531b02(05)║不知飄入何處。具佛性者。甯不畏乎。 但佛法如海。憑信方入。
X62n1194_p0531b03(02)║淨土一門。 信 尤 為 要。信心之先。更無善法。
X62n1194_p0531b04(02)║一信之後。決不再疑。此真信淨土。真實念佛。將來定得往生。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X62n1194_p0531a23(00)║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二句之警。誠可痛醒矣。
X62n1194_p0531a24(01)║然身從業識而來。心隨妄念而去。
X62n1194_p0531b01(08)║不以一心念佛正念分明者。臨終十死十迷。猶飛塵之亂吹。
X62n1194_p0531b02(05)║不知飄入何處。具佛性者。甯不畏乎。 但佛法如海。憑信方入。
X62n1194_p0531b03(02)║淨土一門。 信 尤 為 要。信心之先。更無善法。
X62n1194_p0531b04(02)║一信之後。決不再疑。此真信淨土。真實念佛。將來定得往生。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淨土極信錄敘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X62n1194_p0530c03(00)║ 淨土極信錄敘
X62n1194_p0530c04(00)║
X62n1194_p0530c05(00)║夫淨土一法。猶春雨澍地。杲日麗天。無根不潤。
X62n1194_p0530c06(02)║無機不燭。具信行願者。莫不往生。及至十惡狂夫。
X62n1194_p0530c07(03)║地獄相現。臨終十念橫超。苟非彌陀六八願力。孰能如此。
X62n1194_p0530c08(01)║可謂最圓頓之最方便也。蓮根大師。
X62n1194_p0530c09(07)║所述淨土極信錄者。專指是旨。作頌竭力稱讚。將彌陀經文。依次剖
出。
X62n1194_p0530c10(00)║佛祖誠言。篤實指陳。其間語句直捷。義周理蘊。
X62n1194_p0530c11(02)║而諸文等詠。無不切當。賢愚普益。不信而信也。正謂之曰。
X62n1194_p0530c12(00)║信行願三鼎具足。宗教律三學全修。
X62n1194_p0530c13(06)║句句從取捨之志發揮。字字由忻厭之心流出。誠苦海中。
X62n1194_p0530c14(04)║又添一津筏也。予三四展讀。忘其寢餐。猶洪鐘驚以癡睡。
X62n1194_p0530c15(02)║始生微甦。似狂風吹開靉靆。漸見光明。嗟乎。(予)下愚盲拙。
X62n1194_p0530c16(00)║知識淺陋。閱於是錄。如井蛙之望滄海。
X62n1194_p0530c17(05)║竟不知其為何如也。愧予惛朦如此。獲是利。而尚稍甦。
X62n1194_p0530c18(04)║況才達聰哲之士。遇斯法。而不覺本性。頓入淨土者哉。
X62n1194_p0530c19(03)║未之有也。願同志深生欽信。真實持名。日取日捨。急向西方。
X62n1194_p0530c20(00)║刻欣刻厭。共處玉蓮。云爾。
X62n1194_p0530c21(00)║X62n1194_p0530c22(19)║ 同治壬申夏六月舜江若愚山人境泰稽首拜撰於龍巖丈室之觀佛樓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X62n1194_p0530c03(00)║ 淨土極信錄敘
X62n1194_p0530c04(00)║
X62n1194_p0530c05(00)║夫淨土一法。猶春雨澍地。杲日麗天。無根不潤。
X62n1194_p0530c06(02)║無機不燭。具信行願者。莫不往生。及至十惡狂夫。
X62n1194_p0530c07(03)║地獄相現。臨終十念橫超。苟非彌陀六八願力。孰能如此。
X62n1194_p0530c08(01)║可謂最圓頓之最方便也。蓮根大師。
X62n1194_p0530c09(07)║所述淨土極信錄者。專指是旨。作頌竭力稱讚。將彌陀經文。依次剖
出。
X62n1194_p0530c10(00)║佛祖誠言。篤實指陳。其間語句直捷。義周理蘊。
X62n1194_p0530c11(02)║而諸文等詠。無不切當。賢愚普益。不信而信也。正謂之曰。
X62n1194_p0530c12(00)║信行願三鼎具足。宗教律三學全修。
X62n1194_p0530c13(06)║句句從取捨之志發揮。字字由忻厭之心流出。誠苦海中。
X62n1194_p0530c14(04)║又添一津筏也。予三四展讀。忘其寢餐。猶洪鐘驚以癡睡。
X62n1194_p0530c15(02)║始生微甦。似狂風吹開靉靆。漸見光明。嗟乎。(予)下愚盲拙。
X62n1194_p0530c16(00)║知識淺陋。閱於是錄。如井蛙之望滄海。
X62n1194_p0530c17(05)║竟不知其為何如也。愧予惛朦如此。獲是利。而尚稍甦。
X62n1194_p0530c18(04)║況才達聰哲之士。遇斯法。而不覺本性。頓入淨土者哉。
X62n1194_p0530c19(03)║未之有也。願同志深生欽信。真實持名。日取日捨。急向西方。
X62n1194_p0530c20(00)║刻欣刻厭。共處玉蓮。云爾。
X62n1194_p0530c21(00)║X62n1194_p0530c22(19)║ 同治壬申夏六月舜江若愚山人境泰稽首拜撰於龍巖丈室之觀佛樓
敬錄 CBETA X62 No. 1194 蓮根大師《淨土極信錄》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不慈...兒女是世上的,有了能力應給世上服務。要是因為父母,把子女累在家裏,在子女方面是小孝,在父母方面就是不慈啦!
王鳳儀嘉言錄
○舊家庭的家長都會裝鬼,一早起來不是說人就是呵人,甚至罵人、打人,
他氣別人也氣,氣就是鬼。
我會裝神,見人不對,我就一笑,樂就是神,神起就不傷人,
當時也不說他,等過幾天,他樂的時候,或是他問我,
或是我問他,把道理講明白,他也就悔改了。
就是小孩子不聽話,也說他聽話,好哭也說他不好哭,日子久了,自然能改過來。
○人有人性,物(動物)有物性,能知人的性,才能度人,能知物的性,才會用物。
離開物道,享不著物的福;離開人道,也享不著人的福。
若是管人,人准不服。
要會領人,誇他的好處,提他的陽光,他才樂意聽從。
對於物類,也要溫存它,不可以打罵,人和物是一理,這就是「率性」。
可是人總好管人,虐待物,簡直是推他下地獄,攆他下地獄。
○老人要知道兒女的好處,就是責備他,他也樂意。所以說:「找好處開了天堂路」。
○道是天道,人人都有,並沒有離開人,
因為人是天生的,什麼時候求,什麼時候應,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有,天並沒有把人忘了。
象當老人的,若是每天問老人怎麼當?
問過百天,准能得著命。
有不會的道,只要問真了,自有明白的一天。
可是人做事,若是不循天理,不孝老人,就是把天忘啦,天也就不理他啦!
○以志當人就是個真。若是老公公被兒媳婦罵了,
便該立志說:「你要能罵動我,算我當不起公公!」
能這樣定住就是佛,是佛就有神來保護。以意為主就是個樂,樂就是神。
○我明道以後,妻毀子謗,朋友絕交。
因為他們和我隔界,並不怨他們。
那年我在範家屯開會,我兒國華反對我、排斥我,在講臺上疾言厲色的,把教鞭敲得粉碎。
人不平,要替我管教兒子。我說不可!
他是怕我辦壞了,才大老遠地來攔阻,我若不是他爹,他再也不會著那麼大的急。
我是志界人,不用說他打黑板,他就是打我,我也不動,准當得起爹。
我若是動性罵他、打他,就是無道啦!
○兒女是世上的,有了能力應給世上服務。
要是因為父母,把子女累在家裏,在子女方面是小孝,在父母方面就是不慈啦!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14
○舊家庭的家長都會裝鬼,一早起來不是說人就是呵人,甚至罵人、打人,
他氣別人也氣,氣就是鬼。
我會裝神,見人不對,我就一笑,樂就是神,神起就不傷人,
當時也不說他,等過幾天,他樂的時候,或是他問我,
或是我問他,把道理講明白,他也就悔改了。
就是小孩子不聽話,也說他聽話,好哭也說他不好哭,日子久了,自然能改過來。
○人有人性,物(動物)有物性,能知人的性,才能度人,能知物的性,才會用物。
離開物道,享不著物的福;離開人道,也享不著人的福。
若是管人,人准不服。
要會領人,誇他的好處,提他的陽光,他才樂意聽從。
對於物類,也要溫存它,不可以打罵,人和物是一理,這就是「率性」。
可是人總好管人,虐待物,簡直是推他下地獄,攆他下地獄。
○老人要知道兒女的好處,就是責備他,他也樂意。所以說:「找好處開了天堂路」。
○道是天道,人人都有,並沒有離開人,
因為人是天生的,什麼時候求,什麼時候應,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有,天並沒有把人忘了。
象當老人的,若是每天問老人怎麼當?
問過百天,准能得著命。
有不會的道,只要問真了,自有明白的一天。
可是人做事,若是不循天理,不孝老人,就是把天忘啦,天也就不理他啦!
○以志當人就是個真。若是老公公被兒媳婦罵了,
便該立志說:「你要能罵動我,算我當不起公公!」
能這樣定住就是佛,是佛就有神來保護。以意為主就是個樂,樂就是神。
○我明道以後,妻毀子謗,朋友絕交。
因為他們和我隔界,並不怨他們。
那年我在範家屯開會,我兒國華反對我、排斥我,在講臺上疾言厲色的,把教鞭敲得粉碎。
人不平,要替我管教兒子。我說不可!
他是怕我辦壞了,才大老遠地來攔阻,我若不是他爹,他再也不會著那麼大的急。
我是志界人,不用說他打黑板,他就是打我,我也不動,准當得起爹。
我若是動性罵他、打他,就是無道啦!
○兒女是世上的,有了能力應給世上服務。
要是因為父母,把子女累在家裏,在子女方面是小孝,在父母方面就是不慈啦!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14
慈道
王鳳儀嘉言錄
第十二節 慈道
○愛人是害人,相著人就是欺負人。
做父母的都是自己害他們的兒女,任情嬌慣,溺愛不明,以致不務正業,家裏多一個浪子,世上多
一個遊民。
兒子越造業,他越去為兒子貪,簡直是推兒子下地獄,還說是兒子不成材,怕他將來受罪,就是不
義之財,也去貪求,這種財產留給子孫,和留毒藥給子孫有什麼不同?
自己造孽,兒孫受罪,真是自做自受!
○老人怕子女受罪、多置房產地業,預備夠下輩人生活的,這樣的老人,不是慈愛子孫,正是欺負
子孫,他以為子孫不能謀生,無力吃飯,所以大事準備。
對外人刻薄慳吝,專為子孫積蓄,子孫們什麼經驗也沒有,只能吃喝玩樂,
到後來真落到沒有飯吃不能生活了!
這樣的老人,可笑不可笑?
這樣的兒孫,可憐不可憐呢?
○怨是結冤的,惱是中毒的。
一般人遇著兒女不好,就生怨氣。
豈不知兒女不好,是你的命不好,叫你修命呢!
你不修命,反而怨恨子女,正是不要命啦!
兒女犯錯,父母要寬容、要領導、要責己、要正己,時間久了自會悔改,
這叫義氣。
不然,你怨他,他恨你,日久成仇。況且子女是祖先的遺德,你要怨他,正是欺祖。
○子女肯盡孝的,是由德上來的;
能敗家的,是由孽上來的。
要知子女的成敗,且看自己的行為是德是孽就是了。
○世人常罵人「缺德」,聽的人就生氣,不知道自反。
我認為遇著不成材、不知恥的兄弟妻子,正是德行不足的原故,
應該努力做德來彌補,時間久了不變就換啦!
要是不用德行來彌補,怨恨、打罵都是不中用的。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14
第十二節 慈道
○愛人是害人,相著人就是欺負人。
做父母的都是自己害他們的兒女,任情嬌慣,溺愛不明,以致不務正業,家裏多一個浪子,世上多
一個遊民。
兒子越造業,他越去為兒子貪,簡直是推兒子下地獄,還說是兒子不成材,怕他將來受罪,就是不
義之財,也去貪求,這種財產留給子孫,和留毒藥給子孫有什麼不同?
自己造孽,兒孫受罪,真是自做自受!
○老人怕子女受罪、多置房產地業,預備夠下輩人生活的,這樣的老人,不是慈愛子孫,正是欺負
子孫,他以為子孫不能謀生,無力吃飯,所以大事準備。
對外人刻薄慳吝,專為子孫積蓄,子孫們什麼經驗也沒有,只能吃喝玩樂,
到後來真落到沒有飯吃不能生活了!
這樣的老人,可笑不可笑?
這樣的兒孫,可憐不可憐呢?
○怨是結冤的,惱是中毒的。
一般人遇著兒女不好,就生怨氣。
豈不知兒女不好,是你的命不好,叫你修命呢!
你不修命,反而怨恨子女,正是不要命啦!
兒女犯錯,父母要寬容、要領導、要責己、要正己,時間久了自會悔改,
這叫義氣。
不然,你怨他,他恨你,日久成仇。況且子女是祖先的遺德,你要怨他,正是欺祖。
○子女肯盡孝的,是由德上來的;
能敗家的,是由孽上來的。
要知子女的成敗,且看自己的行為是德是孽就是了。
○世人常罵人「缺德」,聽的人就生氣,不知道自反。
我認為遇著不成材、不知恥的兄弟妻子,正是德行不足的原故,
應該努力做德來彌補,時間久了不變就換啦!
要是不用德行來彌補,怨恨、打罵都是不中用的。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14
不生氣 不上火...火逆的多吐血,氣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氣火就都消了
王鳳儀嘉言錄
第七節 不生氣 不上火
○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氣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氣火就都消了。
○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伏住氣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別生氣,若是生氣,氣往下行變成寒。
有事逼你,你別著急,若是著急,火往上行變為熱。
寒熱都會傷人。
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愁,氣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龍伏虎」。
能降伏住,他就為我用;降伏不住,他就是妖孽了。
○氣火是兩個無常鬼,能把他們降伏住,火變為「金童」氣變為「玉女」,我自己就成佛了。
被人惹得生氣,氣變為寒,被事逼得著急,急便是火。不能自主的就不能自了。
○稟性(脾氣)一動就是火,私心一動就氣。
古人說「降龍伏虎」就是把「氣火」制住。真能制住,身界還有不成的嗎?
○稟性用事,鬼來當家。
因為生氣上火一定害病,害病就是被鬼打倒啦!
正念一生神就來,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當神,甘願做鬼!
○生氣說話是「鬼」說話,上火說話是「妖」說話。
若能時時省察,常常涵養,就能「降妖除鬼」。
○修行人常說「一塵不染」。
我以為一切不著住才是「一塵不染」。
若是遇著不如意的事,就動了性(耍脾氣);不順手的事,就動了心,正是「染塵」啦!
○氣屬陰,火屬陽,誰使你不樂呢?就是他們兩個,志是能化他們的。
○火是由心裏生的,人心一動就生火。一著急,火往上升,一動念,火向外散。
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額外的貪求,火就妄動。
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著急,就不起火,該有多麼輕快!
○動性是火,心裏生氣才是氣。
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動,道心自滅,
爭貪的念頭就生出來了。
因爭生氣,因貪上火,氣火攻心,整天煩惱,就是富貴,也沒樂趣。
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我說把心掐死,該多麼省事!
○若是把人比做一棵白菜,生氣是受了風災,抱屈就是生蛆了,動性(耍脾氣)就是被雹子打了。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9
第七節 不生氣 不上火
○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氣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氣火就都消了。
○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伏住氣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別生氣,若是生氣,氣往下行變成寒。
有事逼你,你別著急,若是著急,火往上行變為熱。
寒熱都會傷人。
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愁,氣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龍伏虎」。
能降伏住,他就為我用;降伏不住,他就是妖孽了。
○氣火是兩個無常鬼,能把他們降伏住,火變為「金童」氣變為「玉女」,我自己就成佛了。
被人惹得生氣,氣變為寒,被事逼得著急,急便是火。不能自主的就不能自了。
○稟性(脾氣)一動就是火,私心一動就氣。
古人說「降龍伏虎」就是把「氣火」制住。真能制住,身界還有不成的嗎?
○稟性用事,鬼來當家。
因為生氣上火一定害病,害病就是被鬼打倒啦!
正念一生神就來,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當神,甘願做鬼!
○生氣說話是「鬼」說話,上火說話是「妖」說話。
若能時時省察,常常涵養,就能「降妖除鬼」。
○修行人常說「一塵不染」。
我以為一切不著住才是「一塵不染」。
若是遇著不如意的事,就動了性(耍脾氣);不順手的事,就動了心,正是「染塵」啦!
○氣屬陰,火屬陽,誰使你不樂呢?就是他們兩個,志是能化他們的。
○火是由心裏生的,人心一動就生火。一著急,火往上升,一動念,火向外散。
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額外的貪求,火就妄動。
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著急,就不起火,該有多麼輕快!
○動性是火,心裏生氣才是氣。
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動,道心自滅,
爭貪的念頭就生出來了。
因爭生氣,因貪上火,氣火攻心,整天煩惱,就是富貴,也沒樂趣。
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我說把心掐死,該多麼省事!
○若是把人比做一棵白菜,生氣是受了風災,抱屈就是生蛆了,動性(耍脾氣)就是被雹子打了。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9
若能不怨人就可以解無量的冤
王鳳儀嘉言錄
第五節 破迷
○人迷在什麼上受什麼害,所以富的,死在富上;貴的,死在貴上;多情的,死在情上。
能脫出來才算有道,脫不出來就是迷人。
○人說胡、黃、白、柳(狐仙、黃仙、蝟仙、蛇仙)會迷人,我說世上就是個萬迷陣,沒有一樣不
迷人。
上等人迷在理上,迷在文字或宗教上;
中等人迷在名利、兒女上;
下等人迷在酒、色上,一輩子也打不開陣;
最下等人迷在鬼神、吃穿上,死了拉倒,實在可憐!
必須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世人都被鬼迷住啦!
抱屈的是屈死鬼作祟,
生氣的是凶鬼作祟,
上火的是急鬼作祟,
怨人的是冤鬼作祟,
定不住性的是無常鬼作祟。
此外,好酒的是被酒鬼迷住了,好煙的是被煙鬼迷住了,好色的是被色鬼迷住了。
凡是有稟性、嗜好的,都是被鬼捉弄著啦!沒有鬼捉弄神的。
○世人學道,也被道迷。
聽說誰有神通,就去恭敬誰,給他磕頭;聽說哪位神仙有靈,就供奉上,給他燒香;聽說哪位神明
好,就給他修廟,以為是無量功德。這和小人諂媚有什麼不同?
那叫迷惑。
還有貪心用事的,為了求福,離道就更遠了!我才說,他修廟、我修神,他修房子,我修人。
○人有迷於財色、有迷於煙酒、有迷於兒女的,
沒有兒女盼兒女,過房兒子,抱養女兒,又為兒女爭貪,
忘了孝道,世界才壞的。
周圍的人迷我,恭敬我、抬舉我,說我有道,其實我沒有迷人,人偏來迷(信)我。
○世人都說念經是修好,只念不修哪能好?
吃素的人,人稱他為善人,其實吃素只是了斷迴圈,你不吃它,它不吃你。燒化紙錢說是解冤,人
的冤還不能解,怎能解鬼的冤呢?
那年我在錦州,邱老伯念了一早晨咒,我問他念什麼?
他說念解冤咒,能夠解冤。我說,若能不怨人就可以解無量的冤。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7
第五節 破迷
○人迷在什麼上受什麼害,所以富的,死在富上;貴的,死在貴上;多情的,死在情上。
能脫出來才算有道,脫不出來就是迷人。
○人說胡、黃、白、柳(狐仙、黃仙、蝟仙、蛇仙)會迷人,我說世上就是個萬迷陣,沒有一樣不
迷人。
上等人迷在理上,迷在文字或宗教上;
中等人迷在名利、兒女上;
下等人迷在酒、色上,一輩子也打不開陣;
最下等人迷在鬼神、吃穿上,死了拉倒,實在可憐!
必須四大界分清,才能不迷。
○世人都被鬼迷住啦!
抱屈的是屈死鬼作祟,
生氣的是凶鬼作祟,
上火的是急鬼作祟,
怨人的是冤鬼作祟,
定不住性的是無常鬼作祟。
此外,好酒的是被酒鬼迷住了,好煙的是被煙鬼迷住了,好色的是被色鬼迷住了。
凡是有稟性、嗜好的,都是被鬼捉弄著啦!沒有鬼捉弄神的。
○世人學道,也被道迷。
聽說誰有神通,就去恭敬誰,給他磕頭;聽說哪位神仙有靈,就供奉上,給他燒香;聽說哪位神明
好,就給他修廟,以為是無量功德。這和小人諂媚有什麼不同?
那叫迷惑。
還有貪心用事的,為了求福,離道就更遠了!我才說,他修廟、我修神,他修房子,我修人。
○人有迷於財色、有迷於煙酒、有迷於兒女的,
沒有兒女盼兒女,過房兒子,抱養女兒,又為兒女爭貪,
忘了孝道,世界才壞的。
周圍的人迷我,恭敬我、抬舉我,說我有道,其實我沒有迷人,人偏來迷(信)我。
○世人都說念經是修好,只念不修哪能好?
吃素的人,人稱他為善人,其實吃素只是了斷迴圈,你不吃它,它不吃你。燒化紙錢說是解冤,人
的冤還不能解,怎能解鬼的冤呢?
那年我在錦州,邱老伯念了一早晨咒,我問他念什麼?
他說念解冤咒,能夠解冤。我說,若能不怨人就可以解無量的冤。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7
天道...做事不可虧人,虧人就是虧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
王鳳儀嘉言錄
第四節 天道
○人做事要先聽聽天的口氣,人贊成的就合天心,人反對的,便違天意,誰說天不會說話。
○做事不可虧人,虧人就是虧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
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想見天心先看人的心,想聞天言先聽人的話,想知天意先察人的意,人就是天。
○人就是天,所以說話要憑天理,做事要順人心。人若抱屈就是怨天,人若循私就是違天,人若
養性就是事天,這叫天人一致。
○小人做事好欺天,因為他背著人,唯恐人知,終歸瞞不了人,就是瞞不了天。欺不了心,就是欺
不了地。
○如果有一個忤逆不孝的兒子,打他自己的爹媽,並沒有打別人的爹媽,可是人都恨他,這正是天
恨他。再如有一孝子,孝順自己的爹媽,並沒有孝順別人的爹媽,可是人全敬他,這是天敬他。
○罵人的人,打人的人,人必定不願意他。被罵的人,被打的人,人一定可憐他。這正是天心
發見處。
○人和天是通著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順天天就應,逆天就降災。若以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
天。
○以天命為主的是對天算帳,人若信天,天絕不負人。若是信不著人,就是信不著天。你不信人,
人也不信你。
○我的道就是人的道,信著人就是信著天了。人要能對天辦事,對天說話,對天算帳,照天理
去行事,才合天道。
○你要學好,人就要管你,不是人管你,是天管你。學道的人要注意,天要管你,你可不要生
氣呀!
○人得天道,才能享天福。天道雖遠,知天很難,可是縮回來,知性是最近的路。性中有天,命就
是人。知人、知性就知天,何必遠求呢?人為什麼要研究天呢?
因為與天道不合,離開天了,
不是任性,就是怨人,所以才招災長病。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6
第四節 天道
○人做事要先聽聽天的口氣,人贊成的就合天心,人反對的,便違天意,誰說天不會說話。
○做事不可虧人,虧人就是虧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
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想見天心先看人的心,想聞天言先聽人的話,想知天意先察人的意,人就是天。
○人就是天,所以說話要憑天理,做事要順人心。人若抱屈就是怨天,人若循私就是違天,人若
養性就是事天,這叫天人一致。
○小人做事好欺天,因為他背著人,唯恐人知,終歸瞞不了人,就是瞞不了天。欺不了心,就是欺
不了地。
○如果有一個忤逆不孝的兒子,打他自己的爹媽,並沒有打別人的爹媽,可是人都恨他,這正是天
恨他。再如有一孝子,孝順自己的爹媽,並沒有孝順別人的爹媽,可是人全敬他,這是天敬他。
○罵人的人,打人的人,人必定不願意他。被罵的人,被打的人,人一定可憐他。這正是天心
發見處。
○人和天是通著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順天天就應,逆天就降災。若以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
天。
○以天命為主的是對天算帳,人若信天,天絕不負人。若是信不著人,就是信不著天。你不信人,
人也不信你。
○我的道就是人的道,信著人就是信著天了。人要能對天辦事,對天說話,對天算帳,照天理
去行事,才合天道。
○你要學好,人就要管你,不是人管你,是天管你。學道的人要注意,天要管你,你可不要生
氣呀!
○人得天道,才能享天福。天道雖遠,知天很難,可是縮回來,知性是最近的路。性中有天,命就
是人。知人、知性就知天,何必遠求呢?人為什麼要研究天呢?
因為與天道不合,離開天了,
不是任性,就是怨人,所以才招災長病。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6
學佛
王鳳儀嘉言錄
第三節 學佛
○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真就是佛了。現今學佛的人,大都從「欲明明德於天下」上去
用力,不知從「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上入手,所以不能成佛。
○人都不知顧名思義,不知「我佛」,就是我自己。偏向外求,越求越遠。所以古人說:「佛在靈
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現今的人都被大帽子扣住了,學佛的人便以為佛是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學。若有人說要學佛,
就以為狂妄,認為是侮慢佛。其實這樣人是把佛看小啦!如果人人行佛道,人人是佛,那該有多麼
好!佛是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完了。
○佛的心裏,不但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並且願意能比佛更高幾等。人也必須把人教得比自己高,才
算對得起人。
○普通人以為別人的事與自己沒有關係,所以不注意。不知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我本是一體。
把人我一體做到了才是佛界人。
○人說佛國裏一人有飯吃,大家都有飯吃,一人有物用,大家都有物用。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我
的分別。所以沒有人我的分別才是佛國人。
○學「好」是學「好」,學道是學道,分不清可不行。某人開口就是佛,我專講我。佛是人的榜
樣,照佛說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
道,象開個謊花,不能結果。
○人都念已成的佛,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誰是未成的佛呢?世上人都是。我勸
他盡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豈不知佛不是空念成的,是由爭貪裏漏下來的,我不爭貪也勸人不爭
不貪,人還不信,真招笑。
○佛是人成的,今天不求人道,先求佛道,真是捨近求遠。我是從扛活(傭工)上得的道,人都輕
視我。
有一年某人士向我說禪機語:「芥子能藏須彌山」我說:「是我」。他說:「請解釋」,我說:
「我這個人活在世上,真象一粒芥子那麼藐小,可是我的心裏藏著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四個
大世界。不正是說我嗎?」
○八德是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應當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
意思。
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扛活全部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
這是我敢自信的。
○人不得道是由於性、心、身未能合一。
身子做事,心裏想別的,是心和身不合一;
遇著逆境受不了,生氣上火,是性和心不合一。必須三合一,才能得道。
要想成佛,還得四大界合一。
今人只用心念佛,身口與佛相違,怎能成佛呢?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5
第三節 學佛
○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真就是佛了。現今學佛的人,大都從「欲明明德於天下」上去
用力,不知從「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上入手,所以不能成佛。
○人都不知顧名思義,不知「我佛」,就是我自己。偏向外求,越求越遠。所以古人說:「佛在靈
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現今的人都被大帽子扣住了,學佛的人便以為佛是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學。若有人說要學佛,
就以為狂妄,認為是侮慢佛。其實這樣人是把佛看小啦!如果人人行佛道,人人是佛,那該有多麼
好!佛是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完了。
○佛的心裏,不但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並且願意能比佛更高幾等。人也必須把人教得比自己高,才
算對得起人。
○普通人以為別人的事與自己沒有關係,所以不注意。不知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我本是一體。
把人我一體做到了才是佛界人。
○人說佛國裏一人有飯吃,大家都有飯吃,一人有物用,大家都有物用。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我
的分別。所以沒有人我的分別才是佛國人。
○學「好」是學「好」,學道是學道,分不清可不行。某人開口就是佛,我專講我。佛是人的榜
樣,照佛說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
道,象開個謊花,不能結果。
○人都念已成的佛,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誰是未成的佛呢?世上人都是。我勸
他盡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豈不知佛不是空念成的,是由爭貪裏漏下來的,我不爭貪也勸人不爭
不貪,人還不信,真招笑。
○佛是人成的,今天不求人道,先求佛道,真是捨近求遠。我是從扛活(傭工)上得的道,人都輕
視我。
有一年某人士向我說禪機語:「芥子能藏須彌山」我說:「是我」。他說:「請解釋」,我說:
「我這個人活在世上,真象一粒芥子那麼藐小,可是我的心裏藏著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四個
大世界。不正是說我嗎?」
○八德是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應當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
意思。
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扛活全部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
這是我敢自信的。
○人不得道是由於性、心、身未能合一。
身子做事,心裏想別的,是心和身不合一;
遇著逆境受不了,生氣上火,是性和心不合一。必須三合一,才能得道。
要想成佛,還得四大界合一。
今人只用心念佛,身口與佛相違,怎能成佛呢?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5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王鳳儀嘉言錄
第一節 善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惡;
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壞就是惡;
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惡。
○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
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
吃點虧心裏就難過,占點便宜心裏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
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
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
此外,有人誇獎,心裏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裏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佔便宜就樂,吃虧就生氣,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學道,也算是個善人,他存的糧多,天旱糧漲
價,他就樂啦,下雨糧價落,他就愁啦,哪有一點善心呢?
○要想當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別人做的事,良心上過不去,自己不那樣做就是啦。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3
第一節 善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惡;
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壞就是惡;
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惡。
○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
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
吃點虧心裏就難過,占點便宜心裏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
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
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
此外,有人誇獎,心裏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裏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佔便宜就樂,吃虧就生氣,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學道,也算是個善人,他存的糧多,天旱糧漲
價,他就樂啦,下雨糧價落,他就愁啦,哪有一點善心呢?
○要想當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別人做的事,良心上過不去,自己不那樣做就是啦。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3
介紹袁了凡、王鳳儀兩位大善人
王鳳儀嘉言錄
介紹袁了凡、王鳳儀兩位大善人
于凌波
中國過去的農業社會,一般人對於「善人」都十分尊敬。那個時代,在城市或農村的社會中,有著
各種不同類型的善人。他們或修橋補路,或賑災恤貧;或冬設粥廠、夏施茶水;或施棺木、施湯
藥,種種善行,不一而足。
然而,時代進步到工商業社會,「善人」這個名詞在社會上消失了——像仁義道德,忠孝節義這些
詞彙被時代淘汰了似的。
此時此地,如果對人說仁義道德、說誠信貞節、說溫良恭儉,一定會被人視為異類、被譏為落伍、
迂闊。
當然,我不是說當代社會沒有人行善,據我所知,默默行善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在整個社會來說,
以農業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現代、以農業社會的慣用辭彙用於現代,一定會被人譏為不識時務。
像我這種不識時務的人、慣做些不識時務的事。在這個功利主義流行的社會中,我來介紹農業社會
的善人,豈不是不識時務?
但是我相信,也一定有人認同我這種舊觀念,認為善人值得推重,值得介紹,也值得學習。我現在
要介紹的兩位善人,
一位是明朝萬歷年間的袁了凡先生,
一位是清末民初的王鳳儀先生,現在先自袁了凡先生說起。
袁了凡先生名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
他是嘉善縣學生員,隆慶四年中舉人,萬歷十四年成進士。任寶坻知縣七年,升任兵部職方司主
事。未幾倭(日本)兵襲擊朝鮮,朝鮮向明庭乞援,經略宋應昌奏調了凡到軍中參贊軍事,兼督朝
鮮兵。在朝鮮時,提督李如松部下殺平民以冒功,了凡力爭,因之結怨,李如松乃引兵東去,倭兵
襲擊了凡,為了凡擊退,而李如松卻敗於倭兵。如松把責在推到了凡身上,劾他十大罪,明庭不
察,了凡被罷職。
他返回家鄉,行善益切,活到七十四歲逝世。到明熹宗天啟年間,追敘征倭之功,朝庭贈了凡官為
尚寶司少卿。
了凡為生員時即好學問,對於法律、算學、兵政、水利之學,無不熟練,而通達古今之務。
他在寶坻知縣任內,孜孜為縣民謀福利,他疏濬三岔河,築堤防水;發動鄉民沿海岸密植柳樹,海
水挾沙而上,遇柳樹而淤積下來,久之成堤。他於農村疏治溝渠,督民耕種,壙地日闢,人民生活
獲得改善。
他自己的生活,則不富而好施,居家則誦經坐禪,日有定課,公私遽忙,而未嘗暫輟。他的夫人十
分賢惠,助他為善,某年冬要為兒子製冬襖,將買棉絮,了凡說:「絲棉輕煖」,夫人曰:「我豈
不知,但絲貴棉賤,
我以貴易賤,多做些棉衣分給窮人穿。」
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無祿。」他的兒子袁儼,後來亦成進士,官廣東高要知縣。
世所流傳的《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晚年寫的四篇訓子文。
民國初年,由於靈巖山印光大師的闡揚,流通日廣。
近年來,淨空法師也提倡這本書,著有《了凡四訓講記》,錄製有錄音帶及光碟片,流傳世界各
地。淨師的皈依弟子們且組織了「了凡弘法學會」,專門弘揚這本書,以期對社會風氣有所改善。
至於這本書的內容與好處,各位讀了便知。
另一位清末民初的善人王鳳儀先生,名樹桐,鳳儀是他的字。
熱河省朝陽縣人,父名清河,母親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於清同治三年,家庭貧窮,從
小為人放牛,長大為人做傭工。
他天性奉親孝順,做人誠實,為人傭工,盡心盡力,決不偷懶。
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後,未幾母親逝世,他迎請祖父到家中奉養,鄉里人都稱他孝順。
他二十四歲患「瘡疾」纏綿不癒,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工作。
光緒二十四年,王鳳儀三十五歲,那年正月,在他內弟家聽一位楊柏先生講善書,講的是《宣講拾
遺》,那是一本專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故事的書,他逾聽逾有興趣,以後常隨楊柏聽講。有
一天聽講「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爭執,後來兒子聽了老家人薛保之勸,跪下認錯,母親承
認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歸於好。
王鳳儀聽了感觸頗深,
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責:「怪不得我生瘡癆,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點)我就生氣,我是愚人
呀。」
他一路責問自己:
「我專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對?看人不對我就生氣,那怎算對?」
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膚病竟疤了。
這以後,他經過了幾個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乃獻身入宣講善書的宣講
堂,他開始學識字,學善書格言,到各地為人講病,勸人為善,度人化世。後來他想:欲救人心,
必先教育。而教育須由家庭開始,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他叫他妻子白氏,先進入義縣雜木
林鄉義塾受學。
光緒三十三年,他開始試辦女學,由他妻子充任教員,他自己辦事理事務。
第一所義學試辦成功,翌年在錦州楊興屯設立了第二所女學。不意未幾引起界的誤會,有人造謠稱
他是邪教,經朝陽縣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訪,了解他祗是熱心辦學,別無其他,一場風波始告平息。
十年之後,各地仿效,民間辦女學成為一種風氣。到他六十歲以後,熱河及東北數十縣,辦學講道
的風氣大開,世人稱他為王善人。
民國十八年,他到北京與領導萬國道德會的江希張等人見面,眾人推舉他為禹國道德會宣道部主
任。他回到東北後,積極推動萬國道會的會務。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於民國二十六年夏曆十
月,七十四歲之年逝世。
當代高僧如倓虛法師、定西法師、樂果法師等,都是王鳳儀在宣講堂講善書時代的朋友。
台中的陳月嬌居士來印經會找我,稱要捐款印一本善書為她父親祈福。
她熟讀《了凡四訓語譯》、和《王鳳儀言行錄》兩本書,覺得內容都很好,一時難以取捨。
我為滿她心願,在王鳳儀言行錄中選出嘉言錄部分,編成《了凡四訓語譯‧王鳳儀嘉言錄合刊》,
她十分歡喜,我也有機會在此介紹這兩位大善人的行誼。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2
介紹袁了凡、王鳳儀兩位大善人
于凌波
中國過去的農業社會,一般人對於「善人」都十分尊敬。那個時代,在城市或農村的社會中,有著
各種不同類型的善人。他們或修橋補路,或賑災恤貧;或冬設粥廠、夏施茶水;或施棺木、施湯
藥,種種善行,不一而足。
然而,時代進步到工商業社會,「善人」這個名詞在社會上消失了——像仁義道德,忠孝節義這些
詞彙被時代淘汰了似的。
此時此地,如果對人說仁義道德、說誠信貞節、說溫良恭儉,一定會被人視為異類、被譏為落伍、
迂闊。
當然,我不是說當代社會沒有人行善,據我所知,默默行善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在整個社會來說,
以農業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現代、以農業社會的慣用辭彙用於現代,一定會被人譏為不識時務。
像我這種不識時務的人、慣做些不識時務的事。在這個功利主義流行的社會中,我來介紹農業社會
的善人,豈不是不識時務?
但是我相信,也一定有人認同我這種舊觀念,認為善人值得推重,值得介紹,也值得學習。我現在
要介紹的兩位善人,
一位是明朝萬歷年間的袁了凡先生,
一位是清末民初的王鳳儀先生,現在先自袁了凡先生說起。
袁了凡先生名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
他是嘉善縣學生員,隆慶四年中舉人,萬歷十四年成進士。任寶坻知縣七年,升任兵部職方司主
事。未幾倭(日本)兵襲擊朝鮮,朝鮮向明庭乞援,經略宋應昌奏調了凡到軍中參贊軍事,兼督朝
鮮兵。在朝鮮時,提督李如松部下殺平民以冒功,了凡力爭,因之結怨,李如松乃引兵東去,倭兵
襲擊了凡,為了凡擊退,而李如松卻敗於倭兵。如松把責在推到了凡身上,劾他十大罪,明庭不
察,了凡被罷職。
他返回家鄉,行善益切,活到七十四歲逝世。到明熹宗天啟年間,追敘征倭之功,朝庭贈了凡官為
尚寶司少卿。
了凡為生員時即好學問,對於法律、算學、兵政、水利之學,無不熟練,而通達古今之務。
他在寶坻知縣任內,孜孜為縣民謀福利,他疏濬三岔河,築堤防水;發動鄉民沿海岸密植柳樹,海
水挾沙而上,遇柳樹而淤積下來,久之成堤。他於農村疏治溝渠,督民耕種,壙地日闢,人民生活
獲得改善。
他自己的生活,則不富而好施,居家則誦經坐禪,日有定課,公私遽忙,而未嘗暫輟。他的夫人十
分賢惠,助他為善,某年冬要為兒子製冬襖,將買棉絮,了凡說:「絲棉輕煖」,夫人曰:「我豈
不知,但絲貴棉賤,
我以貴易賤,多做些棉衣分給窮人穿。」
了凡喜曰:「若如此,不患此子無祿。」他的兒子袁儼,後來亦成進士,官廣東高要知縣。
世所流傳的《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晚年寫的四篇訓子文。
民國初年,由於靈巖山印光大師的闡揚,流通日廣。
近年來,淨空法師也提倡這本書,著有《了凡四訓講記》,錄製有錄音帶及光碟片,流傳世界各
地。淨師的皈依弟子們且組織了「了凡弘法學會」,專門弘揚這本書,以期對社會風氣有所改善。
至於這本書的內容與好處,各位讀了便知。
另一位清末民初的善人王鳳儀先生,名樹桐,鳳儀是他的字。
熱河省朝陽縣人,父名清河,母親李氏,兄弟四人,他是老二。他生於清同治三年,家庭貧窮,從
小為人放牛,長大為人做傭工。
他天性奉親孝順,做人誠實,為人傭工,盡心盡力,決不偷懶。
他娶妻白氏,兄弟分家後,未幾母親逝世,他迎請祖父到家中奉養,鄉里人都稱他孝順。
他二十四歲患「瘡疾」纏綿不癒,為了生活不得不繼續工作。
光緒二十四年,王鳳儀三十五歲,那年正月,在他內弟家聽一位楊柏先生講善書,講的是《宣講拾
遺》,那是一本專講「忠孝節義,善惡報應」故事的書,他逾聽逾有興趣,以後常隨楊柏聽講。有
一天聽講「三娘教子」的故事,先是母子爭執,後來兒子聽了老家人薛保之勸,跪下認錯,母親承
認自己也有不是,母子言歸於好。
王鳳儀聽了感觸頗深,
在回家的路上他自悔自責:「怪不得我生瘡癆,我一看人家有毛病(缺點)我就生氣,我是愚人
呀。」
他一路責問自己:
「我專找人家的毛病,那怎算對?看人不對我就生氣,那怎算對?」
他深自悔悟,第二天,他身上的皮膚病竟疤了。
這以後,他經過了幾個月的思索,似有所悟,他決定以覺民化俗為己任,乃獻身入宣講善書的宣講
堂,他開始學識字,學善書格言,到各地為人講病,勸人為善,度人化世。後來他想:欲救人心,
必先教育。而教育須由家庭開始,於是他有了倡辦女學的志願。他叫他妻子白氏,先進入義縣雜木
林鄉義塾受學。
光緒三十三年,他開始試辦女學,由他妻子充任教員,他自己辦事理事務。
第一所義學試辦成功,翌年在錦州楊興屯設立了第二所女學。不意未幾引起界的誤會,有人造謠稱
他是邪教,經朝陽縣知事王迺斌明察暗訪,了解他祗是熱心辦學,別無其他,一場風波始告平息。
十年之後,各地仿效,民間辦女學成為一種風氣。到他六十歲以後,熱河及東北數十縣,辦學講道
的風氣大開,世人稱他為王善人。
民國十八年,他到北京與領導萬國道德會的江希張等人見面,眾人推舉他為禹國道德會宣道部主
任。他回到東北後,積極推動萬國道會的會務。王善人度人化世垂四十年,於民國二十六年夏曆十
月,七十四歲之年逝世。
當代高僧如倓虛法師、定西法師、樂果法師等,都是王鳳儀在宣講堂講善書時代的朋友。
台中的陳月嬌居士來印經會找我,稱要捐款印一本善書為她父親祈福。
她熟讀《了凡四訓語譯》、和《王鳳儀言行錄》兩本書,覺得內容都很好,一時難以取捨。
我為滿她心願,在王鳳儀言行錄中選出嘉言錄部分,編成《了凡四訓語譯‧王鳳儀嘉言錄合刊》,
她十分歡喜,我也有機會在此介紹這兩位大善人的行誼。
敬錄 王鳳儀嘉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8.htm#a02
一句彌陀最方便 不費工夫不費錢 但教畢世無間斷 何愁難到法王前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X62n1200_p0640c10(00)║ 一句彌陀最方便 不費工夫不費錢
X62n1200_p0640c11(00)║ 但教畢世無間斷 何愁難到法王前
X62n1200_p0640c12(00)║ 一句彌陀最方便 休言家事未曾閒
X62n1200_p0640c13(00)║ 手做生活口念佛 臨終帶業往西天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X62n1200_p0640c10(00)║ 一句彌陀最方便 不費工夫不費錢
X62n1200_p0640c11(00)║ 但教畢世無間斷 何愁難到法王前
X62n1200_p0640c12(00)║ 一句彌陀最方便 休言家事未曾閒
X62n1200_p0640c13(00)║ 手做生活口念佛 臨終帶業往西天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淨業學人 果能嚴德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時時好念佛》卷1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X62n1200_p0634c03(00)║ 時時念佛序
X62n1200_p0634c04(00)║
X62n1200_p0634c05(00)║楞嚴經云。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惟我世尊。
X62n1200_p0634c06(02)║曠劫精修。圓成八萬四千度生法門。因為接引法界眾生。
X62n1200_p0634c07(00)║統歸大圓鏡智。遺留三藏十二部經。在世奈何。
X62n1200_p0634c08(02)║末法之中。去聖時遙。薄福凡夫。幾人能睹。惟有淫詞小曲。
X62n1200_p0634c09(00)║能入耳目。邪心熾盛。不知不覺。造成三塗。
X62n1200_p0634c10(04)║嗟乎眾生流浪愛河。漂沉業海。生死輪迴。出沒須臾。不聞佛法。
X62n1200_p0634c11(00)║何有了期。一念失足。萬劫難復。(余)自慚業重障深。
X62n1200_p0634c12(01)║才疏慧淺。不通儒書音韻。權將塵勞苦惱。西方樂境。
X62n1200_p0634c13(01)║按月良時。編集斯錄。自約警策念佛。
X62n1200_p0634c14(07)║令他初心入門直徑。無非月月指示歸去法。時時提醒本來人。
X62n1200_p0634c15(03)║惟願善男信女。感入識田。永為道種。如能信行。
X62n1200_p0634c16(05)║願切同生西方淨土矣。
X62n1200_p0634c17(00)║ 光緒三年七月古杭西溪玉池道人謹識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X62n1200_p0634c03(00)║ 時時念佛序
X62n1200_p0634c04(00)║
X62n1200_p0634c05(00)║楞嚴經云。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惟我世尊。
X62n1200_p0634c06(02)║曠劫精修。圓成八萬四千度生法門。因為接引法界眾生。
X62n1200_p0634c07(00)║統歸大圓鏡智。遺留三藏十二部經。在世奈何。
X62n1200_p0634c08(02)║末法之中。去聖時遙。薄福凡夫。幾人能睹。惟有淫詞小曲。
X62n1200_p0634c09(00)║能入耳目。邪心熾盛。不知不覺。造成三塗。
X62n1200_p0634c10(04)║嗟乎眾生流浪愛河。漂沉業海。生死輪迴。出沒須臾。不聞佛法。
X62n1200_p0634c11(00)║何有了期。一念失足。萬劫難復。(余)自慚業重障深。
X62n1200_p0634c12(01)║才疏慧淺。不通儒書音韻。權將塵勞苦惱。西方樂境。
X62n1200_p0634c13(01)║按月良時。編集斯錄。自約警策念佛。
X62n1200_p0634c14(07)║令他初心入門直徑。無非月月指示歸去法。時時提醒本來人。
X62n1200_p0634c15(03)║惟願善男信女。感入識田。永為道種。如能信行。
X62n1200_p0634c16(05)║願切同生西方淨土矣。
X62n1200_p0634c17(00)║ 光緒三年七月古杭西溪玉池道人謹識
敬錄 CBETA X62 No. 1200《時時好念佛》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0_001.htm
惡趣往生類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惡趣往生類
龍子
《菩薩處胎經》云:
「有一龍子,謂金翅鳥曰:『我自受龍身,未曾殺生,觸撓水性,壽終之後,當生阿彌陀佛
國。』」
鸚鵡
唐貞元中,河東裴氏畜一鸚鵡,常念佛,過午不食,臨終十念,氣絕。
火化之,得舍利十餘粒,炯然耀目。
僧慧觀者,建塔以旌之。成都尹韋皋為之記。
鴝鵒
宋黃岩正等寺觀公,畜一鴝鵒,能言。常念佛不輟。
一日立化籠上,穴土葬之。未幾,舌端出紫蓮花一朵。
又 潭州有人養一鴝鵒,常念佛。
既斃,以棺葬之。忽生蓮花一朵,發其根,乃自其口中出。
蓮大師曰:
「鸚鵡、鴝鵒,人教以念佛,蓋常事耳。
今胡不見往生。
噫,譬諸世人,均聞念佛之教,
有信心念者,
有輕心念者。
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彼鸚鵡鴝鵒,何獨不然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惡趣往生類
龍子
《菩薩處胎經》云:
「有一龍子,謂金翅鳥曰:『我自受龍身,未曾殺生,觸撓水性,壽終之後,當生阿彌陀佛
國。』」
鸚鵡
唐貞元中,河東裴氏畜一鸚鵡,常念佛,過午不食,臨終十念,氣絕。
火化之,得舍利十餘粒,炯然耀目。
僧慧觀者,建塔以旌之。成都尹韋皋為之記。
鴝鵒
宋黃岩正等寺觀公,畜一鴝鵒,能言。常念佛不輟。
一日立化籠上,穴土葬之。未幾,舌端出紫蓮花一朵。
又 潭州有人養一鴝鵒,常念佛。
既斃,以棺葬之。忽生蓮花一朵,發其根,乃自其口中出。
蓮大師曰:
「鸚鵡、鴝鵒,人教以念佛,蓋常事耳。
今胡不見往生。
噫,譬諸世人,均聞念佛之教,
有信心念者,
有輕心念者。
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彼鸚鵡鴝鵒,何獨不然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惡人往生類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唐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群牛,作人語索命,於是大怖,喚其妻云:「速延僧為我懺悔。」
僧至諭之曰:「《觀經》中說:臨終惡相現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
和云:「地獄至急,不暇取香爐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自言
「佛來迎我」,即化去。
瑩珂
宋瑩珂,雖經出家,不忌酒肉。自念我為僧人,如此作事,將來墮落奈何?
令同住取《往生傳》讀之,每讀一傳,輒一首肯,乃向西而坐,絕食念佛。
越三日,夢佛告曰:「汝壽尚有十年,當自勉。」
珂白佛言:「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早生安養,奉事眾聖」。
佛言:「如是,後三日當迎汝。」
至期,請眾誦《彌陀經》,
乃曰:「佛及大眾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因感疾,謂同學道甯曰:「我今心識散亂,何藥可治?」
寧教以隨息念佛,明如所教至心持念。
至七日,力已困憊,寧又令想目前佛像,
久之,忽見二菩薩,次復見佛,瞑目而逝。
惡人往生,須念佛之心,百倍勇猛,方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泛緩,失足三途矣。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唐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群牛,作人語索命,於是大怖,喚其妻云:「速延僧為我懺悔。」
僧至諭之曰:「《觀經》中說:臨終惡相現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
和云:「地獄至急,不暇取香爐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自言
「佛來迎我」,即化去。
瑩珂
宋瑩珂,雖經出家,不忌酒肉。自念我為僧人,如此作事,將來墮落奈何?
令同住取《往生傳》讀之,每讀一傳,輒一首肯,乃向西而坐,絕食念佛。
越三日,夢佛告曰:「汝壽尚有十年,當自勉。」
珂白佛言:「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早生安養,奉事眾聖」。
佛言:「如是,後三日當迎汝。」
至期,請眾誦《彌陀經》,
乃曰:「佛及大眾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因感疾,謂同學道甯曰:「我今心識散亂,何藥可治?」
寧教以隨息念佛,明如所教至心持念。
至七日,力已困憊,寧又令想目前佛像,
久之,忽見二菩薩,次復見佛,瞑目而逝。
惡人往生,須念佛之心,百倍勇猛,方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泛緩,失足三途矣。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婦女往生類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婦女往生類
隋皇后 隋文帝後獨孤氏,雖處王宮,深厭女質,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八月甲子,辭世之日,異香滿室,一切音樂,自然震響。帝問闍提斯那,是何祥瑞,
答曰:「皇后專修淨業,得生其國,故有斯瑞。」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並州人。久患在床,夫勸以念佛,乃至心稱念者一年。
一日忽見淨土聖境,告其夫曰:「吾已見佛,後月當去。並囑父母,亦生西方。」
言訖,吉祥善逝。
李氏 宋胡門李氏,上虞人。夫喪後,日夜高聲念佛,及誦《彌陀經》,十餘年不替。
一日見僧覆以緋蓋,曰:「汝十五日子時往生」。
問師何人,曰:「是汝所念者。」李乃遍別姻親,端坐而逝。
眾見異樣光明照耀奪目,七日焚化,六根不壞,舍利不可數計。
次日焚化處,生一花,狀如白罌粟。
鄭氏 宋鄭氏,錢塘人。
日課《觀音經》,念佛不輟。
後病中索浴,浴畢,向西坐,問家人:「聞磬聲乎?佛與菩薩且至」。
已而喜曰:「佛菩薩皆至矣。」合掌而化。
王氏夫人 宋荊王夫人王氏,專修淨業,曉夕勤至。給侍之人,無不則效。
惟一妾懈慢,夫人責之,遂悔悟精進。
忽無疾而逝,後致夢他妾云:「蒙夫人誨,已生安養。」夫人未信也。
未幾,夢與妾同遊寶池,見一花天衣飄揚,題曰楊傑,一花朝服而坐,題曰馬圩。
復見金台,光明晃耀。
妾指曰:「此夫人生處也。」既覺,彌加精進,年八十一,
慶誕之晨,左右方獻壽儀,而夫人手秉香燭,向觀音大士前立化矣。
陸氏宜人 宋宜人陸氏,朝請王璵妻也。
常誦《法華》,篤意淨土,每一禮懺,必念佛萬聲,如是者三十年。
一日忽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即面西端坐,雙手結印而逝。
龔氏 宋錢塘龔氏,晝夜念佛,誦《彌陀經》。
後有疾,請亨律師指示,陳說未終,端坐而化。老妾於氏,亦念佛不輟。
一夕夢龔氏告云:「我已生淨土,汝七日當生。」至期果無疾而逝。
項氏 宋項氏,名妙智,寡居,有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佛。
終時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笑而脫。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專志念佛,寒暑無間。
報盡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蓮台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花飛墜,安坐而終。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齋念佛,歸章氏(*歸:舊時稱女子出嫁為「歸」),濟人凍餒。
因小恙,念佛尤力。忽見菩薩諸天聖眾,普現目前,即日吉祥善逝。
孫氏 宋四明孫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
後微疾,夢同八僧禮懺。既覺,沐浴更衣,請僧禮懺,於大眾前,端坐誦經,至一心不亂。
左手結印而逝,遠近皆聞空中樂音。
樓氏 宋樓氏慧靜,適寺簿周元卿(*適:女子出嫁)。嘗披玩《傳燈》,發明見地。
尤以淨土為指歸,念佛不輟。晚年有疾,忽見蓮花紫色,化佛無數,異香滿庭。
語家人,急助我念佛,俄頃坐逝。
秦氏 宋秦氏淨堅,厭惡女身,與夫各處,精持齋戒。
閱《華嚴》、《法華》、《光明》、《般若經》,無虛日。
晨昏修彌陀懺,禮佛千拜。久之,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終。
梁氏女 宋梁氏女,居汾陽,兩目俱盲,遇沙門勸令念佛。
越三年,雙目開明。
後忽見佛菩薩幡蓋來迎,即日坐脫。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婦女往生類
隋皇后 隋文帝後獨孤氏,雖處王宮,深厭女質,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八月甲子,辭世之日,異香滿室,一切音樂,自然震響。帝問闍提斯那,是何祥瑞,
答曰:「皇后專修淨業,得生其國,故有斯瑞。」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並州人。久患在床,夫勸以念佛,乃至心稱念者一年。
一日忽見淨土聖境,告其夫曰:「吾已見佛,後月當去。並囑父母,亦生西方。」
言訖,吉祥善逝。
李氏 宋胡門李氏,上虞人。夫喪後,日夜高聲念佛,及誦《彌陀經》,十餘年不替。
一日見僧覆以緋蓋,曰:「汝十五日子時往生」。
問師何人,曰:「是汝所念者。」李乃遍別姻親,端坐而逝。
眾見異樣光明照耀奪目,七日焚化,六根不壞,舍利不可數計。
次日焚化處,生一花,狀如白罌粟。
鄭氏 宋鄭氏,錢塘人。
日課《觀音經》,念佛不輟。
後病中索浴,浴畢,向西坐,問家人:「聞磬聲乎?佛與菩薩且至」。
已而喜曰:「佛菩薩皆至矣。」合掌而化。
王氏夫人 宋荊王夫人王氏,專修淨業,曉夕勤至。給侍之人,無不則效。
惟一妾懈慢,夫人責之,遂悔悟精進。
忽無疾而逝,後致夢他妾云:「蒙夫人誨,已生安養。」夫人未信也。
未幾,夢與妾同遊寶池,見一花天衣飄揚,題曰楊傑,一花朝服而坐,題曰馬圩。
復見金台,光明晃耀。
妾指曰:「此夫人生處也。」既覺,彌加精進,年八十一,
慶誕之晨,左右方獻壽儀,而夫人手秉香燭,向觀音大士前立化矣。
陸氏宜人 宋宜人陸氏,朝請王璵妻也。
常誦《法華》,篤意淨土,每一禮懺,必念佛萬聲,如是者三十年。
一日忽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即面西端坐,雙手結印而逝。
龔氏 宋錢塘龔氏,晝夜念佛,誦《彌陀經》。
後有疾,請亨律師指示,陳說未終,端坐而化。老妾於氏,亦念佛不輟。
一夕夢龔氏告云:「我已生淨土,汝七日當生。」至期果無疾而逝。
項氏 宋項氏,名妙智,寡居,有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佛。
終時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笑而脫。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專志念佛,寒暑無間。
報盡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蓮台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花飛墜,安坐而終。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齋念佛,歸章氏(*歸:舊時稱女子出嫁為「歸」),濟人凍餒。
因小恙,念佛尤力。忽見菩薩諸天聖眾,普現目前,即日吉祥善逝。
孫氏 宋四明孫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
後微疾,夢同八僧禮懺。既覺,沐浴更衣,請僧禮懺,於大眾前,端坐誦經,至一心不亂。
左手結印而逝,遠近皆聞空中樂音。
樓氏 宋樓氏慧靜,適寺簿周元卿(*適:女子出嫁)。嘗披玩《傳燈》,發明見地。
尤以淨土為指歸,念佛不輟。晚年有疾,忽見蓮花紫色,化佛無數,異香滿庭。
語家人,急助我念佛,俄頃坐逝。
秦氏 宋秦氏淨堅,厭惡女身,與夫各處,精持齋戒。
閱《華嚴》、《法華》、《光明》、《般若經》,無虛日。
晨昏修彌陀懺,禮佛千拜。久之,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終。
梁氏女 宋梁氏女,居汾陽,兩目俱盲,遇沙門勸令念佛。
越三年,雙目開明。
後忽見佛菩薩幡蓋來迎,即日坐脫。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居士往生類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居士往生類
周續之 晉周續之,雁門人。十二通五經五緯,號「十經童子」。
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廬山遠法師,預蓮社。文帝踐祚(*踐祚:皇帝即位),召對辨析,帝大
悅,時稱通隱先生。後居鍾山,專心念佛,愈老愈篤。
一日向空云:「佛來迎我。」合掌而逝。
宋滿 隋宋滿,常州人。計豆念佛,積三十石。開皇八年九月,飯僧畢,坐逝。
人見天花,並聞異香,滿乘空西去。
鄭牧卿 唐鄭牧卿,舉家念佛,開元中病篤,有勸進魚肉者,嚴拒不許。
手執香爐,願求往生,忽異香充蔚,寂然而逝。尚書蘇頲,其舅也,夢寶池蓮開,牧卿坐其上。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通《彌陀經》,念佛。
忽小疾,聞空中香氣樂音,似有人言:「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
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
孫良 宋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依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日誦佛萬聲,
二十年弗輟。忽命家人請僧念佛,以助往生。
僧集,念佛方半晌,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薩,已荷降臨。」退坐而化。
王闐 宋王闐,四明人,號無功叟。凡禪林宗旨,天臺教門,無不洞達。
著《淨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孫忠 宋孫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築庵念佛。後因病,請僧百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結雙印,
怡然而化。
合城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
二子亦專心念佛,相繼坐化。
沈銓 宋沈銓,家錢塘,同妻施氏,專修淨土。平時諸善,悉用回向。
後與妻先後命終,皆感化佛來迎,天樂徹耳之瑞。
唐世良 宋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念佛,誦《彌陀經》十萬遍。
一日忽曰:「佛來迎我。」言訖作禮,即便命終。
有人在道味山,夢西有異光,幡華天樂,空中聲云:「唐世良已歸淨土。」
陸俊 宋陸俊,錢塘人。少事公門,久之棄去,以淨土為業。
每對佛懺悔,垂淚交頤。臨終請圓淨律師,開示西方,諷《觀經》至「上品」,淨曰:「可以行
矣。」俊曰:「眾聖未齊,姑待之。」少頃,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吳子章 元吳子章,蘇州人。世業醫,與兄子才,同參雲屋和尚,
精勤念佛,合門奉法。
至正間,無疾合掌稱佛名,安然脫化。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居士往生類
周續之 晉周續之,雁門人。十二通五經五緯,號「十經童子」。
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廬山遠法師,預蓮社。文帝踐祚(*踐祚:皇帝即位),召對辨析,帝大
悅,時稱通隱先生。後居鍾山,專心念佛,愈老愈篤。
一日向空云:「佛來迎我。」合掌而逝。
宋滿 隋宋滿,常州人。計豆念佛,積三十石。開皇八年九月,飯僧畢,坐逝。
人見天花,並聞異香,滿乘空西去。
鄭牧卿 唐鄭牧卿,舉家念佛,開元中病篤,有勸進魚肉者,嚴拒不許。
手執香爐,願求往生,忽異香充蔚,寂然而逝。尚書蘇頲,其舅也,夢寶池蓮開,牧卿坐其上。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通《彌陀經》,念佛。
忽小疾,聞空中香氣樂音,似有人言:「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
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
孫良 宋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依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日誦佛萬聲,
二十年弗輟。忽命家人請僧念佛,以助往生。
僧集,念佛方半晌,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薩,已荷降臨。」退坐而化。
王闐 宋王闐,四明人,號無功叟。凡禪林宗旨,天臺教門,無不洞達。
著《淨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孫忠 宋孫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築庵念佛。後因病,請僧百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結雙印,
怡然而化。
合城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
二子亦專心念佛,相繼坐化。
沈銓 宋沈銓,家錢塘,同妻施氏,專修淨土。平時諸善,悉用回向。
後與妻先後命終,皆感化佛來迎,天樂徹耳之瑞。
唐世良 宋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念佛,誦《彌陀經》十萬遍。
一日忽曰:「佛來迎我。」言訖作禮,即便命終。
有人在道味山,夢西有異光,幡華天樂,空中聲云:「唐世良已歸淨土。」
陸俊 宋陸俊,錢塘人。少事公門,久之棄去,以淨土為業。
每對佛懺悔,垂淚交頤。臨終請圓淨律師,開示西方,諷《觀經》至「上品」,淨曰:「可以行
矣。」俊曰:「眾聖未齊,姑待之。」少頃,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吳子章 元吳子章,蘇州人。世業醫,與兄子才,同參雲屋和尚,
精勤念佛,合門奉法。
至正間,無疾合掌稱佛名,安然脫化。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王臣往生類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
嘗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阿彌陀佛國,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
彼國。」
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
臨崩,容色愉悅,共見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與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
後郡主早夭,死七日復生,謂其母曰:「兒見西方七寶池中,吾父及兄,三人皆有蓮花,後當生
彼。惟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報,願母及早念佛。」
言訖,復瞑目逝。
其母由是頓發信心,念佛不倦,以後相繼坐脫,臨終皆有瑞應。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聞。
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入廬山,預遠公蓮社,專志念佛,積久弗懈。
嘗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
居十五年,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
劉拜懇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俄而佛如言慰之。
一夕,又夢如來項有圓光,胸有卍字,指池中八功德水,令飲之,劉飲而甘美,覺來異香發於毛
孔,乃告眾曰:「淨土緣至矣。」
焚香對像祝曰:「我以釋迦如來遺教,知有阿彌陀佛,以香先供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及《妙
法華經》。願一切有情,俱生淨土。」
言訖,合掌面西而逝。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
嘗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阿彌陀佛國,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
彼國。」
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
臨崩,容色愉悅,共見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與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
後郡主早夭,死七日復生,謂其母曰:「兒見西方七寶池中,吾父及兄,三人皆有蓮花,後當生
彼。惟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報,願母及早念佛。」
言訖,復瞑目逝。
其母由是頓發信心,念佛不倦,以後相繼坐脫,臨終皆有瑞應。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聞。
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入廬山,預遠公蓮社,專志念佛,積久弗懈。
嘗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
居十五年,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
劉拜懇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俄而佛如言慰之。
一夕,又夢如來項有圓光,胸有卍字,指池中八功德水,令飲之,劉飲而甘美,覺來異香發於毛
孔,乃告眾曰:「淨土緣至矣。」
焚香對像祝曰:「我以釋迦如來遺教,知有阿彌陀佛,以香先供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及《妙
法華經》。願一切有情,俱生淨土。」
言訖,合掌面西而逝。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往生事略 夫臨去之際,既如此安閒,則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人奈何不於此際動一念乎?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往生事略
〔發明〕天下無憑無據者,其言不足信;有徵有驗者,其說必定真。
念佛往生,有徵有驗者也。
蓋天下萬事可假託,獨死生之事,纖毫不可假託。古今來聖賢豪傑,講道論德,修仁行義者,不啻
千萬,然其沒也,不過以疾臥床,斯為考終命矣(*考終命:老壽而死)。
若要預知時至,沐浴端坐,或聞異香盈室,或見天樂迎空,自生民以來,未嘗有一人也。
獨有念佛之人,此種祥瑞,不一而足,
是莫受用於念佛之人,亦莫尊貴於念佛之人矣。
夫臨去之際,既如此安閒,則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
人奈何不於此際動一念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往生事略
〔發明〕天下無憑無據者,其言不足信;有徵有驗者,其說必定真。
念佛往生,有徵有驗者也。
蓋天下萬事可假託,獨死生之事,纖毫不可假託。古今來聖賢豪傑,講道論德,修仁行義者,不啻
千萬,然其沒也,不過以疾臥床,斯為考終命矣(*考終命:老壽而死)。
若要預知時至,沐浴端坐,或聞異香盈室,或見天樂迎空,自生民以來,未嘗有一人也。
獨有念佛之人,此種祥瑞,不一而足,
是莫受用於念佛之人,亦莫尊貴於念佛之人矣。
夫臨去之際,既如此安閒,則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
人奈何不於此際動一念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4
念佛無枉用之力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念佛無枉用之力
世俗之事,謀而不成,則前功盡棄。
獨有念佛,縱有始無終,而從前所念,亦決不枉費。
昔有樵夫,遇虎登樹,一稱南無佛,多生多劫後,猶賴之以出家,漸至成佛者,
何況精誠一世乎?
即或現世不能往生,來世必出生死,非如世俗之讀書不就,枉費精神;經營不就,反虧貲本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念佛無枉用之力
世俗之事,謀而不成,則前功盡棄。
獨有念佛,縱有始無終,而從前所念,亦決不枉費。
昔有樵夫,遇虎登樹,一稱南無佛,多生多劫後,猶賴之以出家,漸至成佛者,
何況精誠一世乎?
即或現世不能往生,來世必出生死,非如世俗之讀書不就,枉費精神;經營不就,反虧貲本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有願必遂 宋呂文正公 :「不信佛者,勿生吾家,願吾子孫,世食天祿,護持三寶。」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有願必遂
宋呂文正公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封許國公。
每晨興禮佛時,
必祝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願吾子孫,世食天祿,護持三寶。」
後從子(*侄子)夷簡,封申國公。
每遇元日,拜家廟後,即叩禮廣慧禪師。
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國公,於天衣禪師亦如之。
左丞好問,於圓照禪師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於佛照禪師亦如之。
世世貴顯奉佛,果符公願。
夫文正所期,不過世願,猶能成就。
何況發菩提心,願生安養,而不遂其所求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有願必遂
宋呂文正公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封許國公。
每晨興禮佛時,
必祝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願吾子孫,世食天祿,護持三寶。」
後從子(*侄子)夷簡,封申國公。
每遇元日,拜家廟後,即叩禮廣慧禪師。
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國公,於天衣禪師亦如之。
左丞好問,於圓照禪師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於佛照禪師亦如之。
世世貴顯奉佛,果符公願。
夫文正所期,不過世願,猶能成就。
何況發菩提心,願生安養,而不遂其所求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眼藥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眼藥
世尊之將入涅槃也,摩耶夫人(淨飯王之後),在忉利天宮,得數種惡夢,
內一夢云:夢下界日輪忽沒,舉世黑暗,有無數羅剎,手執利刀,挑去世人之眼。
摩耶歎曰:「此必吾子釋迦如來,入涅槃之兆也。」
俄而阿那律尊者,果然升天來報矣。
世間誹謗三寶之書,皆挑去人之眼目者也。
末劫之人,福力愈淺,則此種書籍愈多;
智慧愈微,則奉此種書籍者愈眾。
故有福之人,必須早自覺悟,不被其挑,固為上也。
倘或已經挑傷,宜速以妙藥塗之。
藥何在?此書亦其一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眼藥
世尊之將入涅槃也,摩耶夫人(淨飯王之後),在忉利天宮,得數種惡夢,
內一夢云:夢下界日輪忽沒,舉世黑暗,有無數羅剎,手執利刀,挑去世人之眼。
摩耶歎曰:「此必吾子釋迦如來,入涅槃之兆也。」
俄而阿那律尊者,果然升天來報矣。
世間誹謗三寶之書,皆挑去人之眼目者也。
末劫之人,福力愈淺,則此種書籍愈多;
智慧愈微,則奉此種書籍者愈眾。
故有福之人,必須早自覺悟,不被其挑,固為上也。
倘或已經挑傷,宜速以妙藥塗之。
藥何在?此書亦其一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歸咎冥王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歸咎冥王
一人死,見冥王,據孽受罪。
其人曰:「早知如此,大王何不先通一信?」
冥王曰:「通過信矣。汝發漸黃,是第一信;
汝齒漸搖,是第二信;
汝力漸衰,是第三信;
汝之耳目漸昏聵,是第四第五信。
信之通也屢矣。」
有少年者泣曰:「彼信通矣,我猶未也。」
冥王曰:「通於爾亦多矣。爾猶憶某少年,有病死疫亡者乎?
某少年,有刀傷縊死者乎?
某少年有水溺火焚,狼吞蛇螫者乎?
皆汝信也。豈必呼名而告也?」
任汝有拔山蓋世之勇,掀天揭地之才,其能免於此間之對簿乎?
獨有超然事外,不唯免於此間之對簿,並能使冥王敬而禮之者,
則唯念佛往生之人。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歸咎冥王
一人死,見冥王,據孽受罪。
其人曰:「早知如此,大王何不先通一信?」
冥王曰:「通過信矣。汝發漸黃,是第一信;
汝齒漸搖,是第二信;
汝力漸衰,是第三信;
汝之耳目漸昏聵,是第四第五信。
信之通也屢矣。」
有少年者泣曰:「彼信通矣,我猶未也。」
冥王曰:「通於爾亦多矣。爾猶憶某少年,有病死疫亡者乎?
某少年,有刀傷縊死者乎?
某少年有水溺火焚,狼吞蛇螫者乎?
皆汝信也。豈必呼名而告也?」
任汝有拔山蓋世之勇,掀天揭地之才,其能免於此間之對簿乎?
獨有超然事外,不唯免於此間之對簿,並能使冥王敬而禮之者,
則唯念佛往生之人。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野狐喻 念佛往生,乃可死裏逃過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野狐喻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
未幾,果有欲棄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
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
俄有童子來,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無關於性命,仍復忍之。
俄復有人曰:「皮可補裘。」
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
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脫矣。
人在三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託胎為人,已難逃於一死,
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裏逃過。
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
若到桑榆遲暮,已將斷頭剖腹矣。
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野狐喻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
未幾,果有欲棄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
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
俄有童子來,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無關於性命,仍復忍之。
俄復有人曰:「皮可補裘。」
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
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脫矣。
人在三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託胎為人,已難逃於一死,
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裏逃過。
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
若到桑榆遲暮,已將斷頭剖腹矣。
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大貴人須知自慚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大貴人須知自慚
所謂貴人者,非爵尊位顯,學富五車之謂也,
謂其能去乎賤態也,謂其能去同乎禽獸之賤態也。
賤何在?
曰貪、曰淫、曰殺、曰盜是也,
此禽獸所同有也。
其外尚有可羞可恨者,莫如腹中化糞一事,無論珍饈百味,一入咽喉,便同津唾腦涎,隨之而下,
胃中即有黃色長蟲,屈伸宛轉於其內,經一晝夜,鑽齧消化,流注大腸,臭不可近。
積之既多,遂從大小便,分道湧出,醜惡之狀,同於犬豕。
此種賤態,偶一為之,已是可羞,何堪日日如此。
若有此賤態,不自覺知,不求厭離,便與禽獸無異。
故必自怨自艾,刻刻欲去此賤態,方是大貴之人。
六天之中,雖食天須陀味,然皆香潔輕清,無纖塵渣滓,身上香雲,湧現自在,百千萬國,
倏忽去來,無有涕淚痰涎,大小便利之穢,
故天人一爪甲,價值閻浮提地,然不可稱為大貴人者,以猶不免於輪回也。
是必超然出世,蓮花化生,而後可永絕此賤態也。此非孔孟之力,所能救吾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大貴人須知自慚
所謂貴人者,非爵尊位顯,學富五車之謂也,
謂其能去乎賤態也,謂其能去同乎禽獸之賤態也。
賤何在?
曰貪、曰淫、曰殺、曰盜是也,
此禽獸所同有也。
其外尚有可羞可恨者,莫如腹中化糞一事,無論珍饈百味,一入咽喉,便同津唾腦涎,隨之而下,
胃中即有黃色長蟲,屈伸宛轉於其內,經一晝夜,鑽齧消化,流注大腸,臭不可近。
積之既多,遂從大小便,分道湧出,醜惡之狀,同於犬豕。
此種賤態,偶一為之,已是可羞,何堪日日如此。
若有此賤態,不自覺知,不求厭離,便與禽獸無異。
故必自怨自艾,刻刻欲去此賤態,方是大貴之人。
六天之中,雖食天須陀味,然皆香潔輕清,無纖塵渣滓,身上香雲,湧現自在,百千萬國,
倏忽去來,無有涕淚痰涎,大小便利之穢,
故天人一爪甲,價值閻浮提地,然不可稱為大貴人者,以猶不免於輪回也。
是必超然出世,蓮花化生,而後可永絕此賤態也。此非孔孟之力,所能救吾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見聞固廣,若不得捷徑之方,超出三界,則於菩提種子,猶無分也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藏經不可不讀
雞犬牛羊,能鳴而不能語,較諸能言之人,人之能言者貴矣。
一字不識之人,但能以口言語,不能以手言語,而略識幾字者,能以筆通信於千里之遠,則略識幾
字者貴矣。
略識幾字者,雖能以手代口,終不能化一手為百千手,並不能留其手以至百千年,若能博通古今,
著書垂後,則能一書刷印百千書,一書留至百千年矣,其人不更貴乎?
雖然此猶世間之書也,若於儒書外,更能博覽佛藏,則一應天上天下,前劫後劫,以及龍宮海藏,
皆可略知其概,見聞不更廣乎?
雖然,見聞固廣,若不得捷徑之方,超出三界,則於菩提種子,猶無分也。
倘能博通三藏,復遇淨土法門,能篤信而奉行之,斯其福德智慧所由來,非三世五世之事矣。
或曰:龍宮海藏之文,雖係如來誠實之語,其如儒者之不信何?
曰:堯舜禹湯文武之事,若以告之不識字人,彼亦以為荒唐也。
是故佛書,誠不可不讀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藏經不可不讀
雞犬牛羊,能鳴而不能語,較諸能言之人,人之能言者貴矣。
一字不識之人,但能以口言語,不能以手言語,而略識幾字者,能以筆通信於千里之遠,則略識幾
字者貴矣。
略識幾字者,雖能以手代口,終不能化一手為百千手,並不能留其手以至百千年,若能博通古今,
著書垂後,則能一書刷印百千書,一書留至百千年矣,其人不更貴乎?
雖然此猶世間之書也,若於儒書外,更能博覽佛藏,則一應天上天下,前劫後劫,以及龍宮海藏,
皆可略知其概,見聞不更廣乎?
雖然,見聞固廣,若不得捷徑之方,超出三界,則於菩提種子,猶無分也。
倘能博通三藏,復遇淨土法門,能篤信而奉行之,斯其福德智慧所由來,非三世五世之事矣。
或曰:龍宮海藏之文,雖係如來誠實之語,其如儒者之不信何?
曰:堯舜禹湯文武之事,若以告之不識字人,彼亦以為荒唐也。
是故佛書,誠不可不讀也。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人身初未嘗有死,死之名,乃從肉軀得之。今之不信後世者,知有肉軀,而不知有真性也。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智者勿以短命自待
人身初未嘗有死,死之名,乃從肉軀得之。
蓋肉軀雖有變更,吾性本無變更,
譬諸遠行,或乘舟坐轎,或馳馬驅車,
舟車轎馬,肉軀也;
乘舟車轎馬者,真性也。
就肉軀論,長者不滿百年,
若言吾之本來面目,豈止天長地久,靜言思之,何等快樂。
今之不信後世者,知有肉軀,而不知有真性也。
是明明以短命自待也,亦見之謬矣。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智者勿以短命自待
人身初未嘗有死,死之名,乃從肉軀得之。
蓋肉軀雖有變更,吾性本無變更,
譬諸遠行,或乘舟坐轎,或馳馬驅車,
舟車轎馬,肉軀也;
乘舟車轎馬者,真性也。
就肉軀論,長者不滿百年,
若言吾之本來面目,豈止天長地久,靜言思之,何等快樂。
今之不信後世者,知有肉軀,而不知有真性也。
是明明以短命自待也,亦見之謬矣。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三世之說 讀書人有不信前世後世,因而不信淨土者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先要知三世之說
讀書人有不信前世後世,因而不信淨土者。
不知前世後世,即是昨日來朝,合下便有,並非佛家造出。
譬如五臟六腑,原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遂視為藥籠中物乎?
文昌帝君《勸士子文》,開口便謂「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是顯然有三世矣。
士子科名,皆經其掌管,豈其言不足信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先要知三世之說
讀書人有不信前世後世,因而不信淨土者。
不知前世後世,即是昨日來朝,合下便有,並非佛家造出。
譬如五臟六腑,原在病人自己腹中,奈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遂視為藥籠中物乎?
文昌帝君《勸士子文》,開口便謂「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是顯然有三世矣。
士子科名,皆經其掌管,豈其言不足信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人人愛此色身,誰信身為苦本。刻刻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
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匪堅,總歸磨滅。
長年者,偶至八九十而亡;短命者,不過二三旬而夭(*旬:十年為「一旬」)。
更有今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忽別下床鞋,幾多一息不來,便是千秋永別。
歎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發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痰
涎,汙如行廁。
冬寒夏熱,年年向瘧疾裏偷生,蝨咬蚊噆(*蚊蟲叮咬),歲歲從蛆蟲邊混過。此身無可愛樂,諸
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者尚逞風流,懵懂漢猶生顛倒。
或有骷髏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邊,帶麝帶香。羅衣遍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
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
不知頭痛眼昏,閻羅王接人來到。
加以鬢斑齒落,無常鬼寄信相尋。
個個戀色念財,儘是失人身之捷徑;
日日耽酒嗜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
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
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風刀:比喻人臨命終時,體中風大動搖,支解其體,好像刀割一
樣痛苦),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孥相惜,無計留君。
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
生者枉自悲啼痛切,死者但覺神識賓士。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過奈何岸(*奈何岸:古
人認為人死後要經過一「奈何橋」的地方才能魂散。因此「奈何橋」、「奈何岸」就是陰陽兩界的
交接處的代稱),見之無不悲傷;
入鬼門關,到者自然淒慘。
棄世方經七日,投冥漸歷諸司,曹官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
平生為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
在日造惡者,押入湯途、火途、刀途。
當初盡道因果荒唐,此際方知語言不謬,孽鏡裏件件分明,夜台中般般苦楚。
刀山劍樹,吃不盡萬種煎熬;
戴角披毛,填不了多少業債。
任汝心雄膽潑,免不得向鬼卒而低頭;
憑他謗道毀僧,挨不過對閻君而屈膝。
魂魄雖歸陰界,身屍猶臥棺中,
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
無錢財者,付之一堆野火;有體面者,埋諸萬里荒山。
昔時俏麗紅顏,翻成灰燼;
今日荒涼白骨,變作塵埃。
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而今何在?
青草邊漫留碑石,綠楊內空掛紙錢。想到梢頭結局,誰人能免如斯?
若欲跳出輪回,須是皈心正覺。
休向鬼窟裏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
是男是女總堪修,若俗若僧皆有分。
急求活路,當思身後之身;
切莫依回,仍做夢中之夢。
若明日更待明日,看看誤盡青春;
使後人復哀後人,累累增高白骨。
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台;
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
捨惡從善,改往修來。
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
使在在齊知覺悟,教人人共免沈淪。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他道難修。
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人人愛此色身,誰信身為苦本。刻刻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
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匪堅,總歸磨滅。
長年者,偶至八九十而亡;短命者,不過二三旬而夭(*旬:十年為「一旬」)。
更有今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床忽別下床鞋,幾多一息不來,便是千秋永別。
歎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發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痰
涎,汙如行廁。
冬寒夏熱,年年向瘧疾裏偷生,蝨咬蚊噆(*蚊蟲叮咬),歲歲從蛆蟲邊混過。此身無可愛樂,諸
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者尚逞風流,懵懂漢猶生顛倒。
或有骷髏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邊,帶麝帶香。羅衣遍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
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
不知頭痛眼昏,閻羅王接人來到。
加以鬢斑齒落,無常鬼寄信相尋。
個個戀色念財,儘是失人身之捷徑;
日日耽酒嗜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
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
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風刀:比喻人臨命終時,體中風大動搖,支解其體,好像刀割一
樣痛苦),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孥相惜,無計留君。
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
生者枉自悲啼痛切,死者但覺神識賓士。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過奈何岸(*奈何岸:古
人認為人死後要經過一「奈何橋」的地方才能魂散。因此「奈何橋」、「奈何岸」就是陰陽兩界的
交接處的代稱),見之無不悲傷;
入鬼門關,到者自然淒慘。
棄世方經七日,投冥漸歷諸司,曹官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
平生為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
在日造惡者,押入湯途、火途、刀途。
當初盡道因果荒唐,此際方知語言不謬,孽鏡裏件件分明,夜台中般般苦楚。
刀山劍樹,吃不盡萬種煎熬;
戴角披毛,填不了多少業債。
任汝心雄膽潑,免不得向鬼卒而低頭;
憑他謗道毀僧,挨不過對閻君而屈膝。
魂魄雖歸陰界,身屍猶臥棺中,
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熏地熏天。
無錢財者,付之一堆野火;有體面者,埋諸萬里荒山。
昔時俏麗紅顏,翻成灰燼;
今日荒涼白骨,變作塵埃。
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而今何在?
青草邊漫留碑石,綠楊內空掛紙錢。想到梢頭結局,誰人能免如斯?
若欲跳出輪回,須是皈心正覺。
休向鬼窟裏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
是男是女總堪修,若俗若僧皆有分。
急求活路,當思身後之身;
切莫依回,仍做夢中之夢。
若明日更待明日,看看誤盡青春;
使後人復哀後人,累累增高白骨。
彌陀好念,勿虛彼國之金台;
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
捨惡從善,改往修來。
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
使在在齊知覺悟,教人人共免沈淪。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他道難修。
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3
報恩法門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報恩法門
修淨土者,靜想吾一生以來,受恩最深者,莫如父母。
自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以及教訓養育,此恩此德,何能上報。
又念吾從無量劫來,託生之數,不可窮盡。則父母之恩未報者,亦不可窮盡。
此無量宿世父母,現今必有在地獄中,燒煮屠割者;
必有在餓鬼中,饑火焦燃者;必有在畜生中,負重牽犁者。
吾若不信有此,是猶母雞被殺,而小雞不信也。
吾若不思救度,猶小雞雖見母殺,而不知所以救度也。
興言及此,便當涕淚悲泣,舉身投地,
代為宿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師長眷屬,發菩提心,至心稱念聖號若干聲。
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若有至親骨肉,新遭喪亡者,亦回向在內。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1
報恩法門
修淨土者,靜想吾一生以來,受恩最深者,莫如父母。
自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以及教訓養育,此恩此德,何能上報。
又念吾從無量劫來,託生之數,不可窮盡。則父母之恩未報者,亦不可窮盡。
此無量宿世父母,現今必有在地獄中,燒煮屠割者;
必有在餓鬼中,饑火焦燃者;必有在畜生中,負重牽犁者。
吾若不信有此,是猶母雞被殺,而小雞不信也。
吾若不思救度,猶小雞雖見母殺,而不知所以救度也。
興言及此,便當涕淚悲泣,舉身投地,
代為宿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師長眷屬,發菩提心,至心稱念聖號若干聲。
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若有至親骨肉,新遭喪亡者,亦回向在內。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1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七可惜
彌陀有願,竟虛彼國之金台;
閻老無情,偏惹他家之鐵棒。
盆花野草,百計營求,而永無凋謝之寶林,不求託處。
現在身受饑寒,卻不思求生於衣食自然之所。
自古皆有死,卻未曾算到死歸何處。
一廛一宇,拮据經營,不求生於七寶莊嚴宮殿。
小小疾病,便求醫卜,卻不願生永無疾痛死亡之國。
涉水登山,猶欲參訪知識,彌陀現在說法,反不親近瞻依。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0
七可惜
彌陀有願,竟虛彼國之金台;
閻老無情,偏惹他家之鐵棒。
盆花野草,百計營求,而永無凋謝之寶林,不求託處。
現在身受饑寒,卻不思求生於衣食自然之所。
自古皆有死,卻未曾算到死歸何處。
一廛一宇,拮据經營,不求生於七寶莊嚴宮殿。
小小疾病,便求醫卜,卻不願生永無疾痛死亡之國。
涉水登山,猶欲參訪知識,彌陀現在說法,反不親近瞻依。
敬錄 西歸直指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5.htm#a00
戀西大師 奉告有緣之士,於持名時,只要令聲音不絕,不必注著一心不亂。音聲不絕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戀西大師
(諱古琨,廣信人,年十餘出家,旋即受具,既悟向上,復修淨業,自行化他,唯誠唯懇,後住明
州西方寺,以終焉,師自發心至終,日持佛號六萬,二時回向,寒暑無間,光緒十八年秋,略示
疾,無何,向西趺坐,念佛而逝,次年二月荼毗,眾見頂現十佛像,雙手各現一佛像,因師曾焚二
指,分供釋迦,彌陀,頂常然香供養十方諸佛故也。)
師云,
奉告有緣之士,於持名時,只要令聲音不絕,不必注著一心不亂。
音聲不絕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
所謂形直則影端,聲和則響順也。
可惜今時之人,佛尚不肯常稱。
於句句眾,有銷塵融滯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亂,豈非鳥無翼而欲飛,樹無根而欲茂。
所以每每念彌陀,每每無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別門去。
嗚乎哀哉,
淨土法門,衰敗至此,可謂極矣。
願我同倫,出聲記數,努力努力。
又當知出聲是口,記數是身。
故妙葉禪師云,能運身口之念,勿論其散。但不間斷,自能一心,亦即可名一心。
惟行之不休為度,故不必憂散亂矣。
偈云,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迴。
專念阿彌陀,不必懺宿業,只要仗佛力,決定能消滅。
專念阿彌陀,不必斷煩惱,只要佛聲現,決定當時少。
專念阿彌陀,不必尋方便,只要心常憶,決定成一片。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報四恩,只要佛不離,決定利群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語,決定生彼國。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戀西大師
(諱古琨,廣信人,年十餘出家,旋即受具,既悟向上,復修淨業,自行化他,唯誠唯懇,後住明
州西方寺,以終焉,師自發心至終,日持佛號六萬,二時回向,寒暑無間,光緒十八年秋,略示
疾,無何,向西趺坐,念佛而逝,次年二月荼毗,眾見頂現十佛像,雙手各現一佛像,因師曾焚二
指,分供釋迦,彌陀,頂常然香供養十方諸佛故也。)
師云,
奉告有緣之士,於持名時,只要令聲音不絕,不必注著一心不亂。
音聲不絕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
所謂形直則影端,聲和則響順也。
可惜今時之人,佛尚不肯常稱。
於句句眾,有銷塵融滯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亂,豈非鳥無翼而欲飛,樹無根而欲茂。
所以每每念彌陀,每每無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別門去。
嗚乎哀哉,
淨土法門,衰敗至此,可謂極矣。
願我同倫,出聲記數,努力努力。
又當知出聲是口,記數是身。
故妙葉禪師云,能運身口之念,勿論其散。但不間斷,自能一心,亦即可名一心。
惟行之不休為度,故不必憂散亂矣。
偈云,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迴。
專念阿彌陀,不必懺宿業,只要仗佛力,決定能消滅。
專念阿彌陀,不必斷煩惱,只要佛聲現,決定當時少。
專念阿彌陀,不必尋方便,只要心常憶,決定成一片。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報四恩,只要佛不離,決定利群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語,決定生彼國。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憨山大師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 但只將一句阿彌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憨山大師
(字德清,蔡姓,金陵人,十九出家,專心念佛,一夕夢阿彌陀佛現身空中,自後常若在目,參究
向上近十年,乃大悟,已而隱於嶗山,其地素不聞法,久之三歲孩子皆知念佛,聖慈太后,歸依座
下,尊禮備至,上怒太后厚施,捕師遣戍雷州,因中興曹溪道場,後蒙恩詔還,居廬山,專修淨
業,旋於曹溪,念佛坐化,年七十八,肉身現存。)
師云,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一片。
若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
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要將這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
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情牽纏遮障。
如此下苦工夫,久久成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
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
一切世事,都不思想。
但只將一句阿彌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
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
若遇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這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是生死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
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憨山大師
(字德清,蔡姓,金陵人,十九出家,專心念佛,一夕夢阿彌陀佛現身空中,自後常若在目,參究
向上近十年,乃大悟,已而隱於嶗山,其地素不聞法,久之三歲孩子皆知念佛,聖慈太后,歸依座
下,尊禮備至,上怒太后厚施,捕師遣戍雷州,因中興曹溪道場,後蒙恩詔還,居廬山,專修淨
業,旋於曹溪,念佛坐化,年七十八,肉身現存。)
師云,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一片。
若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
只恐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要將這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
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情牽纏遮障。
如此下苦工夫,久久成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矣。
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
一切世事,都不思想。
但只將一句阿彌陀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
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
若遇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這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是生死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
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紫柏大師 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只在歡喜煩惱處取證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紫柏大師
(沈姓,句曲人,出家後,禪淨雙修,均入壺奧,游京師,神宗甚重之,因改大藏梵策為方冊,師
荷法剛毅受嫉,忽妖書至,逮師拷訊,持理正而神色泰然,無何入獄,法司復受賄,欲加害,師
曰,既爾,何用汝為,遂索浴說偈,端坐而化,師生平所示念佛法門甚切,謂臨終正念,全恃平時
功深,今師來去自由,其平時所修,可想而知矣。)
師云,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只在歡喜煩惱處取證。
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
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
二者既不能動,生死境上,自然不驚怖,
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拋在腦後矣。
如何能得念佛靈驗。
若依我念佛,能於憎愛光頭,不昧此一句阿彌陀佛。
而現前日用,不能受用,臨終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爛。
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靈驗,過在於汝,與我無干。
又問學者云,汝念佛常間斷否。
答,合眼睡時,便忘記了。
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一萬年也莫幹,
汝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乃有出苦分。
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就痛哭起來。
直向佛前叩頭懺悔。或念千聲,或念萬聲,儘自家力量便罷。
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紫柏大師
(沈姓,句曲人,出家後,禪淨雙修,均入壺奧,游京師,神宗甚重之,因改大藏梵策為方冊,師
荷法剛毅受嫉,忽妖書至,逮師拷訊,持理正而神色泰然,無何入獄,法司復受賄,欲加害,師
曰,既爾,何用汝為,遂索浴說偈,端坐而化,師生平所示念佛法門甚切,謂臨終正念,全恃平時
功深,今師來去自由,其平時所修,可想而知矣。)
師云,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只在歡喜煩惱處取證。
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
是以煩惱也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
二者既不能動,生死境上,自然不驚怖,
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拋在腦後矣。
如何能得念佛靈驗。
若依我念佛,能於憎愛光頭,不昧此一句阿彌陀佛。
而現前日用,不能受用,臨終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爛。
若不依我法行,則念佛無靈驗,過在於汝,與我無干。
又問學者云,汝念佛常間斷否。
答,合眼睡時,便忘記了。
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一萬年也莫幹,
汝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乃有出苦分。
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就痛哭起來。
直向佛前叩頭懺悔。或念千聲,或念萬聲,儘自家力量便罷。
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空谷大師 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空谷大師
(名景隆,陳姓,吳縣人,幼不茹葷,好趺坐,若禪定然,從懶雲和尚參扣大法,年廿八,出家虎
丘,依石庵和尚於杭州靈隱寺,尋往天目,刻苦研究,忽有省,馳詣懶雲,遂蒙印可,師雖大悟心
宗,然自行化他,均在淨土,嘗著淨土詩一百八首行世,又自為骨塔於錢塘,且自作銘,及成,常
居其間念佛以待終,時年已七十上矣,後不詳。)
師云,
念佛一門,修行捷徑。
識破此身不安,世間虛妄。
唯淨土可歸,念佛可恃。
緊念緩念,高聲低聲,總無拘礙。
但令身心閑淡,默念不忘。
靜鬧閑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
阿彌陀佛,不越自心。然欲將心求悟,反成障礙。
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
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必往生淨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空谷大師
(名景隆,陳姓,吳縣人,幼不茹葷,好趺坐,若禪定然,從懶雲和尚參扣大法,年廿八,出家虎
丘,依石庵和尚於杭州靈隱寺,尋往天目,刻苦研究,忽有省,馳詣懶雲,遂蒙印可,師雖大悟心
宗,然自行化他,均在淨土,嘗著淨土詩一百八首行世,又自為骨塔於錢塘,且自作銘,及成,常
居其間念佛以待終,時年已七十上矣,後不詳。)
師云,
念佛一門,修行捷徑。
識破此身不安,世間虛妄。
唯淨土可歸,念佛可恃。
緊念緩念,高聲低聲,總無拘礙。
但令身心閑淡,默念不忘。
靜鬧閑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
阿彌陀佛,不越自心。然欲將心求悟,反成障礙。
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
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必往生淨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遵式大師 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或若失念,處處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遵式大師(葉姓,台州人,母禱觀音而生,廿歲受具,初學律,
繼入國清研習台教,又行般舟行,篤志安養,苦至嘔血,以死自誓,夢觀音指其口,引出數蟲,指端又
出甘露,服之,覺而疾愈,旋居寶雲率眾念佛,嘗著大小彌陀懺法,述淨土決疑,及晨朝十念,往生略
傳等行世,臨終時,炷香禮佛,願諸聖證明,往生淨土,已而念佛坐脫,年六十九。)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
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或若失念,處處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楞嚴經云,
譬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
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
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
晨起服飾已,向西合掌,連念阿彌陀佛。
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口氣,為十念。
氣之長短,聲之高底,念之緩急,皆隨己便。
念畢,三作禮而退。日日當行,以畢命為期。能如是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遵式大師(葉姓,台州人,母禱觀音而生,廿歲受具,初學律,
繼入國清研習台教,又行般舟行,篤志安養,苦至嘔血,以死自誓,夢觀音指其口,引出數蟲,指端又
出甘露,服之,覺而疾愈,旋居寶雲率眾念佛,嘗著大小彌陀懺法,述淨土決疑,及晨朝十念,往生略
傳等行世,臨終時,炷香禮佛,願諸聖證明,往生淨土,已而念佛坐脫,年六十九。)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
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或若失念,處處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楞嚴經云,
譬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
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
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
晨起服飾已,向西合掌,連念阿彌陀佛。
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口氣,為十念。
氣之長短,聲之高底,念之緩急,皆隨己便。
念畢,三作禮而退。日日當行,以畢命為期。能如是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法智大師 當依佛語,勿順人情,頓息攀緣,唯勤念佛。諸有志者,其各勉之。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法智大師(號知禮,金姓,四明人,父母禱佛而生,
七歲出家,深悟止觀玄旨,淳化中,受請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適明州旱,與慈雲同
修光明懺,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因敕易保恩院曰延慶寺,並賜法智大師之號,
師遂建念佛施戒會,率眾行道,後又建日觀庵,送想西方,臨終對佛發願已,端坐而寂,年六十
九。)
師云,生安養者,國土莊嚴,身心清淨,直至成佛,不墮三途。
經云,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若欲生彼,當稱彼佛名號,修彼佛慈,必為彼佛,本願攝取。
捨此報身,定生彼國。
具如經說,實非臆談。……俾成淨業,誓取往生。
況劫濁命光,其猶風燭。一息不至,三途現前。何得自寬,不思來報。
當依佛語,勿順人情,頓息攀緣,唯勤念佛。諸有志者,其各勉之。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法智大師(號知禮,金姓,四明人,父母禱佛而生,
七歲出家,深悟止觀玄旨,淳化中,受請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適明州旱,與慈雲同
修光明懺,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因敕易保恩院曰延慶寺,並賜法智大師之號,
師遂建念佛施戒會,率眾行道,後又建日觀庵,送想西方,臨終對佛發願已,端坐而寂,年六十
九。)
師云,生安養者,國土莊嚴,身心清淨,直至成佛,不墮三途。
經云,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若欲生彼,當稱彼佛名號,修彼佛慈,必為彼佛,本願攝取。
捨此報身,定生彼國。
具如經說,實非臆談。……俾成淨業,誓取往生。
況劫濁命光,其猶風燭。一息不至,三途現前。何得自寬,不思來報。
當依佛語,勿順人情,頓息攀緣,唯勤念佛。諸有志者,其各勉之。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曇鸞大師 地獄不可不懼,淨業不可不修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曇鸞大師(雁門人,少游五台,感靈異出家,嗜長生,
受陶隱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
問曰,佛有長生術否,支授以十六觀經曰,此佛教之長生法也,
鸞大喜,遂焚仙經,專修淨土,
雖疾病不稍間,魏主號為神鸞,
臨終誡眾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
地獄不可不懼,淨業不可不修,
因令弟子高聲念佛,向西稽首而去,眾聞天樂西來,良久乃寂。)
師云,於發願之外,更以法菩提心為最要,
往生與否,以此為衡。
又略論安樂淨土義云,云何名為十念相續,
答曰,比如有人,於曠野處,值遇怨賊,拔刃奮勇,直來欲殺。其人勁走,視渡一河,若得渡河,
首領可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為著衣渡,為脫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過,若脫衣
衲,恐不得暇。
但有此念,更無他緣。一念何當渡河,即是一念。
如是不雜用心,名為十念相續,行者亦爾。
念阿彌陀佛,如彼念渡,逕於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
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
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為十念相續。
又宜於平時,約三五同志,
共結要言,垂命終時,迭相開曉。
為稱阿彌陀佛名號,勉其願生,聲聲相續,使成十念也。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曇鸞大師(雁門人,少游五台,感靈異出家,嗜長生,
受陶隱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
問曰,佛有長生術否,支授以十六觀經曰,此佛教之長生法也,
鸞大喜,遂焚仙經,專修淨土,
雖疾病不稍間,魏主號為神鸞,
臨終誡眾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
地獄不可不懼,淨業不可不修,
因令弟子高聲念佛,向西稽首而去,眾聞天樂西來,良久乃寂。)
師云,於發願之外,更以法菩提心為最要,
往生與否,以此為衡。
又略論安樂淨土義云,云何名為十念相續,
答曰,比如有人,於曠野處,值遇怨賊,拔刃奮勇,直來欲殺。其人勁走,視渡一河,若得渡河,
首領可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為著衣渡,為脫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過,若脫衣
衲,恐不得暇。
但有此念,更無他緣。一念何當渡河,即是一念。
如是不雜用心,名為十念相續,行者亦爾。
念阿彌陀佛,如彼念渡,逕於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
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
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為十念相續。
又宜於平時,約三五同志,
共結要言,垂命終時,迭相開曉。
為稱阿彌陀佛名號,勉其願生,聲聲相續,使成十念也。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題思歸集(截句十首):
萬論千經語義繁。纂歸一卷便流觀。分明說與還家樂。好做豐碑指路看。
佛言祖語輯精賅。淨土詩成正可懷。漫道有家歸未得。鄉心無盡似西齋。
背父漂流五十年。現成家業在西天。思量金臂遙垂處。忍使如來望眼穿。
業淨情空未易幾。法王方便妙難思。而今識得還鄉路。驀直趨歸七寶池。
娑婆樂少苦尤多。欲斷生因可若何。浪子還家真樂事。原來慈父是彌陀。
佛念眾生如憶子。眾生背父久離鄉。莫教逃逝長違遠。功德池中水正香。
輪迴萬劫與千生。早備資糧信願行。十萬億程原在即。未應邊地住疑城。
迷途未遠莫遲歸。准擬蓮邦歸去來。到得家園團聚處。藕花香裏坐金台。
七重寶樹燦光華。九品香台四色花。都攝六根成淨念。始知安養是吾家。
法聽樓閣玲瓏處。身在毫光照耀中。水鳥風林都唱佛。無邊樂事是蓮宗。
書雲黃覺(一九四一年正月上元日)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
題思歸集(截句十首):
萬論千經語義繁。纂歸一卷便流觀。分明說與還家樂。好做豐碑指路看。
佛言祖語輯精賅。淨土詩成正可懷。漫道有家歸未得。鄉心無盡似西齋。
背父漂流五十年。現成家業在西天。思量金臂遙垂處。忍使如來望眼穿。
業淨情空未易幾。法王方便妙難思。而今識得還鄉路。驀直趨歸七寶池。
娑婆樂少苦尤多。欲斷生因可若何。浪子還家真樂事。原來慈父是彌陀。
佛念眾生如憶子。眾生背父久離鄉。莫教逃逝長違遠。功德池中水正香。
輪迴萬劫與千生。早備資糧信願行。十萬億程原在即。未應邊地住疑城。
迷途未遠莫遲歸。准擬蓮邦歸去來。到得家園團聚處。藕花香裏坐金台。
七重寶樹燦光華。九品香台四色花。都攝六根成淨念。始知安養是吾家。
法聽樓閣玲瓏處。身在毫光照耀中。水鳥風林都唱佛。無邊樂事是蓮宗。
書雲黃覺(一九四一年正月上元日)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
憶佛念佛 李炳南
憶佛念佛 李炳南
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
難信,因為信要堅固,必得八地以上菩薩才不會動搖。所以眾生要相信聖言量,依佛之願力,切實
修行,「一個願力,一個實修。」這甚為重要。
易行,只要能夠依佛教化去做,必定能夠成功。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包括三藏十二部,內容非三、兩天可以說清楚,
修行不可須臾離之。
古人說:「要知山下路,必問過來人。」過來人教你如何辦,你就得如何辦,就能成功。
淨土宗之「淨」字很重要,凡夫常不淨。因為凡夫整天打妄想,一彈指,好幾百個妄想,一個妄想
就是一番生死,太可怕了。整天妄想,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的。
有人問「有不打妄想,不起念頭的嗎?」佛才一念不起。淨土宗就是要讓念頭全部歸到淨念,不起
妄想。「辦得到嗎?」只要懂法子,就辦得到。
告訴諸位,什麼法子,就是「憶佛念佛」。
念佛,就是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這當然都是淨念。
但是這樣什麼職業也都不必幹了。
另有方法,就是憶佛,也就是心裏想佛,忘不了佛。
念佛是念茲在茲,憶佛是明記不忘、默而識之。
舉例:人人都忘不了錢,也忘不了吃飯,如此將想錢與想吃飯的心,變成想佛,
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這樣默而識之,不說而心裏有印象,就是憶佛。
大家必須將憶佛念佛這二句弄明白,就能得到莫大的利益。
大家要研究清楚,日久天長,
繼續不斷的念佛,並以忘不了錢與忘不了吃飯的心來憶佛。
敬祝
諸位一心不亂,法喜充滿。
敬錄 憶佛念佛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07.htm
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
難信,因為信要堅固,必得八地以上菩薩才不會動搖。所以眾生要相信聖言量,依佛之願力,切實
修行,「一個願力,一個實修。」這甚為重要。
易行,只要能夠依佛教化去做,必定能夠成功。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包括三藏十二部,內容非三、兩天可以說清楚,
修行不可須臾離之。
古人說:「要知山下路,必問過來人。」過來人教你如何辦,你就得如何辦,就能成功。
淨土宗之「淨」字很重要,凡夫常不淨。因為凡夫整天打妄想,一彈指,好幾百個妄想,一個妄想
就是一番生死,太可怕了。整天妄想,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的。
有人問「有不打妄想,不起念頭的嗎?」佛才一念不起。淨土宗就是要讓念頭全部歸到淨念,不起
妄想。「辦得到嗎?」只要懂法子,就辦得到。
告訴諸位,什麼法子,就是「憶佛念佛」。
念佛,就是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這當然都是淨念。
但是這樣什麼職業也都不必幹了。
另有方法,就是憶佛,也就是心裏想佛,忘不了佛。
念佛是念茲在茲,憶佛是明記不忘、默而識之。
舉例:人人都忘不了錢,也忘不了吃飯,如此將想錢與想吃飯的心,變成想佛,
什麼也是阿彌陀佛之所變化。這樣默而識之,不說而心裏有印象,就是憶佛。
大家必須將憶佛念佛這二句弄明白,就能得到莫大的利益。
大家要研究清楚,日久天長,
繼續不斷的念佛,並以忘不了錢與忘不了吃飯的心來憶佛。
敬祝
諸位一心不亂,法喜充滿。
敬錄 憶佛念佛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07.htm
念佛可度眾生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可度眾生第十一
法門無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獨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廣度群品。
或問:
念佛之人,厭苦求樂,願生淨土。捨此娑婆,取彼極樂,但求己利,是為小乘。而菩薩發心廣大,
捨己利他,不辭勞苦,不求安樂,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僅人中勤修萬行,乃至泥犁(地獄)苦
趣,餓鬼道中,馬腹驢胎,時出時入,苦樂情亡,取捨見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較,何啻滄海
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擇也?
答曰:
念佛修行,正是最穩當大乘之行,可以報答四恩,而能濟度三有。若不發心念佛,即欲救度眾生,
只恐於他無益,於己有損。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
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險孰甚。
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者,亦復如是。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
唯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
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
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塵剎土,顯六神通,行四攝法,廣度有情,
同生極樂。
去來自在,不被業牽。方能大作佛事,
念佛之人,自度已畢,發心度他,乘願利生,豎窮三界。
如《金剛經》所云: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是謂濟度三有。
故曰念佛可度眾生。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1
念佛可度眾生第十一
法門無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獨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廣度群品。
或問:
念佛之人,厭苦求樂,願生淨土。捨此娑婆,取彼極樂,但求己利,是為小乘。而菩薩發心廣大,
捨己利他,不辭勞苦,不求安樂,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僅人中勤修萬行,乃至泥犁(地獄)苦
趣,餓鬼道中,馬腹驢胎,時出時入,苦樂情亡,取捨見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較,何啻滄海
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擇也?
答曰:
念佛修行,正是最穩當大乘之行,可以報答四恩,而能濟度三有。若不發心念佛,即欲救度眾生,
只恐於他無益,於己有損。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
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險孰甚。
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者,亦復如是。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
唯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
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
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塵剎土,顯六神通,行四攝法,廣度有情,
同生極樂。
去來自在,不被業牽。方能大作佛事,
念佛之人,自度已畢,發心度他,乘願利生,豎窮三界。
如《金剛經》所云: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是謂濟度三有。
故曰念佛可度眾生。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1
無子人正好念佛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無子人正好念佛。
世人生子既多,負擔必重,撫養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經營,撐持門戶。
既然無子,清閒絕累,正好自嗟薄命,
夫婦同修,稱念彌陀,求生淨土,疾趣菩提,為大悲父。
則盡大地眾生,無非是佛之子,豈不快哉!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無子人正好念佛。
世人生子既多,負擔必重,撫養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經營,撐持門戶。
既然無子,清閒絕累,正好自嗟薄命,
夫婦同修,稱念彌陀,求生淨土,疾趣菩提,為大悲父。
則盡大地眾生,無非是佛之子,豈不快哉!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有子人正好念佛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有子人正好念佛。
俗云:「積穀防饑,生子養老。」
今既生子,長大成人,家業有托,宗祧有賴。
正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切莫千謀百計,為子為孫。
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如果兒孫有福,不必先人遺產,也能白手成家。
倘若兒孫不肖,任汝萬貫家財,不足以供數年揮霍,反令造業,反害兒孫,誠為失計。
好把世間,許多富貴人家,作個高抬貴手。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有子人正好念佛。
俗云:「積穀防饑,生子養老。」
今既生子,長大成人,家業有托,宗祧有賴。
正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切莫千謀百計,為子為孫。
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如果兒孫有福,不必先人遺產,也能白手成家。
倘若兒孫不肖,任汝萬貫家財,不足以供數年揮霍,反令造業,反害兒孫,誠為失計。
好把世間,許多富貴人家,作個高抬貴手。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少年人正好念佛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少年人正好念佛。
年華少壯,膂力方剛,既無老病之憂,正好發心念佛。
莫道修行尚早,務宜預布津梁。
豈不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當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
慎勿蹉跎歲月,虛度時光。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少年人正好念佛。
年華少壯,膂力方剛,既無老病之憂,正好發心念佛。
莫道修行尚早,務宜預布津梁。
豈不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當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
慎勿蹉跎歲月,虛度時光。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年人正好念佛 :「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老年人正好念佛。
桑榆晚景,歲月無多。如魚少水,斯有何樂。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急宜懇切志誠,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善導和尚偈云: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竹名,取搖動貌)。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老年人,請三復斯言,切莫萬般放不下。
總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
當知:「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老年人正好念佛。
桑榆晚景,歲月無多。如魚少水,斯有何樂。
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急宜懇切志誠,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善導和尚偈云: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竹名,取搖動貌)。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老年人,請三復斯言,切莫萬般放不下。
總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
當知:「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貧賤人正好念佛 今生貧賤,都由夙業所招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貧賤人正好念佛。
今生貧賤,都由夙業所招。
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貢高,故感此報。
既無田園產業,又無房屋棲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
自出娘胎,飽受眾苦,
正好念佛,求生淨土。
而七寶樓閣,不俟經營;自然衣食,隨念而至,可以永離貧賤之苦。
有此良好法門,慎勿錯過。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貧賤人正好念佛。
今生貧賤,都由夙業所招。
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貢高,故感此報。
既無田園產業,又無房屋棲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
自出娘胎,飽受眾苦,
正好念佛,求生淨土。
而七寶樓閣,不俟經營;自然衣食,隨念而至,可以永離貧賤之苦。
有此良好法門,慎勿錯過。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富貴人正好念佛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富貴人正好念佛。
今生富貴,都從前世修來。當知娑婆福樂,終不久長。
古云:「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正好趁此福樂,衣食無憂,受用具足,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登不退地,享無為樂。
西方邊地,猶勝天宮。娑婆福樂,何足與比?
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捨娑婆劣報,而得極樂淨身。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富貴人正好念佛。
今生富貴,都從前世修來。當知娑婆福樂,終不久長。
古云:「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正好趁此福樂,衣食無憂,受用具足,發心念佛,求生淨土,
登不退地,享無為樂。
西方邊地,猶勝天宮。娑婆福樂,何足與比?
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捨娑婆劣報,而得極樂淨身。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愚癡人正好念佛 -- 人無論智愚,而佛性一也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愚癡人正好念佛。
人無論智愚,而佛性一也。
愚癡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學,惑深業重,故感此報。若是聰明之人,則賢者多勞,念佛恐
難一心。而愚癡之人,則事少身閒,正好念佛。
又愚人心直,知見不多,容易生信起行。
而持名念佛法門,不假參究,不勞觀念,故不怕愚癡。
只要直心道場,將一句佛號,驀直念去,努力無間,即得成功。
古詩云:「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若不從茲勤努力,幾時撐得到灘頭。」
此數語,可為念佛之助也。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愚癡人正好念佛。
人無論智愚,而佛性一也。
愚癡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學,惑深業重,故感此報。若是聰明之人,則賢者多勞,念佛恐
難一心。而愚癡之人,則事少身閒,正好念佛。
又愚人心直,知見不多,容易生信起行。
而持名念佛法門,不假參究,不勞觀念,故不怕愚癡。
只要直心道場,將一句佛號,驀直念去,努力無間,即得成功。
古詩云:「修行如駕上灘舟,暫歇篙時便下流。若不從茲勤努力,幾時撐得到灘頭。」
此數語,可為念佛之助也。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聰明人正好念佛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聰明人正好念佛。
世人聰明難,而不為聰明所誤更難。
每見聰明,恒多自誤。
只因好奇好妙,反視念佛為平常。費盡心機,徒求世智,
哪知「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若肯以聰明用之於佛法,多看淨土經書,研究念佛宗旨。
了知持名念佛一法,為諸佛所護念,群賢所繼述,以一念而空塵念,藉一佛而證淨心。
專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達理念,親見自性彌陀,得生唯心淨土,
豈不快哉!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聰明人正好念佛。
世人聰明難,而不為聰明所誤更難。
每見聰明,恒多自誤。
只因好奇好妙,反視念佛為平常。費盡心機,徒求世智,
哪知「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若肯以聰明用之於佛法,多看淨土經書,研究念佛宗旨。
了知持名念佛一法,為諸佛所護念,群賢所繼述,以一念而空塵念,藉一佛而證淨心。
專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達理念,親見自性彌陀,得生唯心淨土,
豈不快哉!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念佛普攝群機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
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
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
善導大師云:「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
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念佛即是契理契機之法。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法門,對上中下三種根機,無機不攝。
有情眾生,具有知覺,但發真心,無一不能得度。
只要一心稱念六字洪名,不必廣學諸法。
善導大師云:「若要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緻力,方能速證實益。
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念佛即是契理契機之法。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10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
昔日世尊,於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
三歎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
然智,一切顯現。」
世尊親見此理,欲令眾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眾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致本有
佛慧,不得現前。
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隱沒。眾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
粗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
力,可以斷除。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
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
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
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閒,捨諸亂意。
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
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
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別,皆悉了知。
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念佛何以能具慧學?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具有佛慧。
昔日世尊,於菩提樹下,臘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
三歎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
然智,一切顯現。」
世尊親見此理,欲令眾生證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離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眾生雖具佛慧,奈為無始一念無明所誤,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無量妄想煩惱障蔽自心,以致本有
佛慧,不得現前。
喻如淨鏡,本具光明,而為塵垢所障,淨光隱沒。眾生之心如淨鏡,本具佛慧,如鏡中本有光明。
粗細妄想煩惱,如所有塵垢。鏡上塵垢,須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心中妄想煩惱,必仗念佛之
力,可以斷除。
佛之教人稱念佛名,
即授以擦磨心鏡,斷除妄想煩惱之法。
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則妄想自離,而佛慧自發。
此即念佛能發慧學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閒,捨諸亂意。
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
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阿難所聞說法,猶住量數。
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切分別,皆悉了知。
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此豈非念佛具足慧學之明證耶!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
《彌陀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
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
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
「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
既得一心,自然不亂。
果能不亂,才是一心。
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眾生之心,多隨境轉。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
心,念念分別,起滅不停,紛亂無緒。
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醜,則被色動。
耳根聞聲,無論是讚是謗,則被聲動。
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
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
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
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
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
如果專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
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
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
答曰:
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
叢裏過,葉葉不沾裳。
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
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於佛,
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
念佛亦復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別不生。
如古德云:「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
等處,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
《彌陀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
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
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
「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
既得一心,自然不亂。
果能不亂,才是一心。
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眾生之心,多隨境轉。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
心,念念分別,起滅不停,紛亂無緒。
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醜,則被色動。
耳根聞聲,無論是讚是謗,則被聲動。
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
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
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
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
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
如果專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
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
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
答曰:
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
叢裏過,葉葉不沾裳。
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
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於佛,
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
念佛亦復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別不生。
如古德云:「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
等處,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
《楞嚴經》云:
「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佛知眾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
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瞋癡之惑,造殺盜淫等業,毀諸戒律。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
塵等緣,亦復如是。
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
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
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號如馬韁。念佛者如御馬之人,其馬欲向各馬路賓士時,其韁在
手,即把勒回。
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
身業作殺盜淫,乃是意業所驅使。
意業不想殺盜淫,身業自不至犯戒。
口業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是意業所發現。
意業不想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
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念佛何以能具戒學?
《楞嚴經》云:
「所謂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而念佛正是攝心之法。佛知眾生,第六意識妄想心,念念攀緣六塵境界,多諸散亂。
如妄心攀色塵之緣,而起貪瞋癡之惑,造殺盜淫等業,毀諸戒律。攀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
塵等緣,亦復如是。
佛教眾生,稱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
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惡。
妄心如馬,六塵如六條馬路,佛號如馬韁。念佛者如御馬之人,其馬欲向各馬路賓士時,其韁在
手,即把勒回。
既不攀緣,妄念自無,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攝心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得清淨,則眾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戒,亦由意業所起。
身業作殺盜淫,乃是意業所驅使。
意業不想殺盜淫,身業自不至犯戒。
口業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亦是意業所發現。
意業不想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口業亦不至犯戒。
故念佛稱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豈不是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念佛具足三學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具足三學 第九
持名念佛。
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之法。不假參究,不必觀想,不勞觀像,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
名。
或加「南無」(譯「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
念佛之法,貴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難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則無妨。
還要念念相續,勿令間斷。果然精進不懈,則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蕊日益增大,蓮花日見光榮。這個
蓮蕊,雖是無情之物,而有感應冥符之妙。
古云:「他年淨土蓮開日,憶得娑婆念佛時。」
念佛之法,易則甚易,幾歲孩童,一教便會,並沒有甚麼奧妙。難則誠難,八十老僧,尚念不好。
未得一心不亂,工夫總未成功。
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是以近來多有
向修淨土僧俗,捨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淨密同功,淨土則清淨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
途同歸,何必捨此取彼?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
以持戒為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
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又云:「食眾生之肉,即是度彼眾生。」
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
我只知菩薩具同體大悲,觀一切旁生,皆有知覺,與我悉皆同體,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將其身
肉,供我口腹。
若云食其肉即為度他,則對眾生,應當平等而度脫之。
何以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之度之。
而對蜈蚣、蚰蜒、蝮蠍、糞蟲之類,為何竟不食不度耶?
又對自己眷屬,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
此種妄言惑眾,分明貪求肉食,不能持戒,
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
自作教他,疑誤眾生,定招惡報。
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開葷。密功未成,淨戒先破,誠為可惜,豈不痛哉!
此為余所不贊同也。
《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 言 食 肉,得菩提路。」
又云:「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 皆 大 羅 剎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佛言如是,謹當遵從,
切勿被邪說所誤,以食肉為無礙之道。
豈不聞古詩云:「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又詩云:「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修行之人,不能勸人戒殺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殺生,悲心何在?
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識去取。
余平日總是勸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眾生來世債。
或有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切禽獸,原是天生被人吃的。
此是邪解,最能誤人,
令人造罪。
要知天生萬物,指米麥豆蔬等類,可以養人,並非指畜類。
一切畜生,貪生怕死之心,與人類無異。
若以強欺弱,殺食其肉,必結深冤,必欠命債,一定要報仇的。
世間殺劫,皆是殺生食肉所造成的。
古云:「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眾生不殺生。」
若人欲學密宗可也,而學吃葷則不可。
未曾念佛,而學密宗亦可。
既經念佛,而竟改途易轍,此皆信不深,願不切,良可歎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
可謂大陀羅尼(譯「大總持」)門,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
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經為定學藏,
律為戒學藏,
論為慧學藏。
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念佛具足三學 第九
持名念佛。
即《佛說阿彌陀經》所示執持名號之法。不假參究,不必觀想,不勞觀像,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萬德洪
名。
或加「南無」(譯「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
念佛之法,貴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難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則無妨。
還要念念相續,勿令間斷。果然精進不懈,則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蕊日益增大,蓮花日見光榮。這個
蓮蕊,雖是無情之物,而有感應冥符之妙。
古云:「他年淨土蓮開日,憶得娑婆念佛時。」
念佛之法,易則甚易,幾歲孩童,一教便會,並沒有甚麼奧妙。難則誠難,八十老僧,尚念不好。
未得一心不亂,工夫總未成功。
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須有秘奧玄妙之法,修之方能獲益。是以近來多有
向修淨土僧俗,捨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淨密同功,淨土則清淨三業,密宗則三密相應,實乃異
途同歸,何必捨此取彼?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
以持戒為小乘之行,大乘離相,有何持犯。
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又云:「食眾生之肉,即是度彼眾生。」
但未悉斯言出何經論?
我只知菩薩具同體大悲,觀一切旁生,皆有知覺,與我悉皆同體,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將其身
肉,供我口腹。
若云食其肉即為度他,則對眾生,應當平等而度脫之。
何以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之度之。
而對蜈蚣、蚰蜒、蝮蠍、糞蟲之類,為何竟不食不度耶?
又對自己眷屬,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
此種妄言惑眾,分明貪求肉食,不能持戒,
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
自作教他,疑誤眾生,定招惡報。
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開葷。密功未成,淨戒先破,誠為可惜,豈不痛哉!
此為余所不贊同也。
《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 自 言 食 肉,得菩提路。」
又云:「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 皆 大 羅 剎 ,報終必沉生死苦海。」
佛言如是,謹當遵從,
切勿被邪說所誤,以食肉為無礙之道。
豈不聞古詩云:「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又詩云:「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修行之人,不能勸人戒殺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殺生,悲心何在?
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識去取。
余平日總是勸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眾生來世債。
或有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切禽獸,原是天生被人吃的。
此是邪解,最能誤人,
令人造罪。
要知天生萬物,指米麥豆蔬等類,可以養人,並非指畜類。
一切畜生,貪生怕死之心,與人類無異。
若以強欺弱,殺食其肉,必結深冤,必欠命債,一定要報仇的。
世間殺劫,皆是殺生食肉所造成的。
古云:「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眾生不殺生。」
若人欲學密宗可也,而學吃葷則不可。
未曾念佛,而學密宗亦可。
既經念佛,而竟改途易轍,此皆信不深,願不切,良可歎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輕,乃是最簡單、最圓妙之無上法門,
可謂大陀羅尼(譯「大總持」)門,
能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不出經、律、論三藏。
三藏所詮,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經為定學藏,
律為戒學藏,
論為慧學藏。
一句彌陀名號,一心稱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學,其圓妙為何如耶!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9
佛云:「身為眾苦之本。」 世間大苦,莫甚於生死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世間大苦,莫甚於生死。有生則有身,有身則眾苦所集。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夫復何患?」
佛云:「身為眾苦之本。」
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無量劫來,捨身受身,不知經了多少生死。
輪迴六道,易報改形,頭出頭沒,無由了脫。
今得人身,須當猛省,切莫因循錯過,辜負此生。
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須假修行。六道之中,餘道難修。
一、天道。天中著樂,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殊勝,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間富貴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聞。
二、阿修羅道。修羅瞋心方熾,多好鬥諍,不肯修行。
三、地獄道。地獄依業受罪,神識昏迷,不能修行。
四、餓鬼道。餓鬼饑火交燃,呼號求食,不得修行。
五、畜生道。畜生愚癡成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
裴相國云:「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負所生,生死何時得了?
三界內之眾生,欲求了脫生死,豎出三界則難,橫超三界則易。
何謂豎出三界則難?
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定,二禪定生喜樂定,三
禪離喜妙樂定,四禪捨念清淨定。再修無色界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
處定。此八是世間有漏禪定,若不得第九滅受想定,則不能了脫三界生死,後一是無漏禪定。此九
定順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
中間經歷無量時劫,九定完成,方能豎出三界,得阿羅漢果。若但得前八種定,未進第九定,終不
能了脫生死。如郁頭藍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報享盡,還墮飛狸之身。
故謂豎出三界則難也。
何謂橫超生死則易?
即是念佛法門,
往生極樂。
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同在一個剎種。此剎種共有二十層,娑婆、極樂同居第十三層。
《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是平橫而過。
娑婆眾生,念佛功成,往生極樂,即是橫超三界,疾出生死。
便得圓證三不退,壽命同佛,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譯「無數劫」),
蓮花化生,即是最後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輪迴。
除乘願再來,入世利生,則各隨本願,非隨業而受生也。
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辦,故謂橫超生死則易也。
豎出三界,如蟻子上於高山。
橫超三界,如風帆行於順水。
又譬如毛筍內生一蟲,筍長成竹,蟲在竹中,欲求出離。
若向上咬竹節,咬穿一節,復有一節。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
此喻眾生,豎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
若從竹邊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
此喻眾生,精修念佛法門,橫超生死也。其難其易,不啻天淵。
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於臨命終時,是一最大關頭。
果然平日信願深切,淨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亂,或得事一心不亂,
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礙。
則其往生也,如入禪定,一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棲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倘若信、願、行三資糧,雖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則臨終時,還須道友助念,幫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
最怕臨終之時,以種種事緣,擾亂其心,打失正念,有礙往生。
凡為道友、徒眷、家屬,當明此理,助念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願往生。
最好將家務,以及身後各項,預早安排,交付清楚。
或立遺囑,以免臨命終時,有所掛礙。
並須嚴囑家庭眷屬,臨終之時,一齊助念,不得提起家務,種種情緣,牽絆之事,切忌啼哭,擾亂
其心。
臨命終時,一念若差,則不能往生,關係重大,請勿忽視。深望為眷屬者,當以助道為孝,勿以情
愛,而誤往生大事也。
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
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
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台。
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8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世間大苦,莫甚於生死。有生則有身,有身則眾苦所集。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夫復何患?」
佛云:「身為眾苦之本。」
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無量劫來,捨身受身,不知經了多少生死。
輪迴六道,易報改形,頭出頭沒,無由了脫。
今得人身,須當猛省,切莫因循錯過,辜負此生。
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須假修行。六道之中,餘道難修。
一、天道。天中著樂,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殊勝,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間富貴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聞。
二、阿修羅道。修羅瞋心方熾,多好鬥諍,不肯修行。
三、地獄道。地獄依業受罪,神識昏迷,不能修行。
四、餓鬼道。餓鬼饑火交燃,呼號求食,不得修行。
五、畜生道。畜生愚癡成性,但知食睡,不識修行。
裴相國云:「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
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負所生,生死何時得了?
三界內之眾生,欲求了脫生死,豎出三界則難,橫超三界則易。
何謂豎出三界則難?
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定,二禪定生喜樂定,三
禪離喜妙樂定,四禪捨念清淨定。再修無色界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
處定。此八是世間有漏禪定,若不得第九滅受想定,則不能了脫三界生死,後一是無漏禪定。此九
定順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
中間經歷無量時劫,九定完成,方能豎出三界,得阿羅漢果。若但得前八種定,未進第九定,終不
能了脫生死。如郁頭藍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報享盡,還墮飛狸之身。
故謂豎出三界則難也。
何謂橫超生死則易?
即是念佛法門,
往生極樂。
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同在一個剎種。此剎種共有二十層,娑婆、極樂同居第十三層。
《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是平橫而過。
娑婆眾生,念佛功成,往生極樂,即是橫超三界,疾出生死。
便得圓證三不退,壽命同佛,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譯「無數劫」),
蓮花化生,即是最後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輪迴。
除乘願再來,入世利生,則各隨本願,非隨業而受生也。
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辦,故謂橫超生死則易也。
豎出三界,如蟻子上於高山。
橫超三界,如風帆行於順水。
又譬如毛筍內生一蟲,筍長成竹,蟲在竹中,欲求出離。
若向上咬竹節,咬穿一節,復有一節。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
此喻眾生,豎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
若從竹邊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
此喻眾生,精修念佛法門,橫超生死也。其難其易,不啻天淵。
念佛法門,雖可橫超三界,速了生死,而於臨命終時,是一最大關頭。
果然平日信願深切,淨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亂,或得事一心不亂,
自可預知時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緣,不能為礙。
則其往生也,如入禪定,一彈指頃,托質寶蓮,業卸塵勞,神棲安養,圓證三不退也。
倘若信、願、行三資糧,雖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則臨終時,還須道友助念,幫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
最怕臨終之時,以種種事緣,擾亂其心,打失正念,有礙往生。
凡為道友、徒眷、家屬,當明此理,助念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願往生。
最好將家務,以及身後各項,預早安排,交付清楚。
或立遺囑,以免臨命終時,有所掛礙。
並須嚴囑家庭眷屬,臨終之時,一齊助念,不得提起家務,種種情緣,牽絆之事,切忌啼哭,擾亂
其心。
臨命終時,一念若差,則不能往生,關係重大,請勿忽視。深望為眷屬者,當以助道為孝,勿以情
愛,而誤往生大事也。
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
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
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台。
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8
念佛能斷煩惱 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能斷煩惱第七
煩惱之為害甚大,自有根本煩惱,發生枝末煩惱,本末重重,頭數無量。
世人多將「煩惱」二字錯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煩惱。
不知「煩惱」二字,乃粗細迷惑心之總名。
如貪心、瞋心、癡心、疑心、慢心、邪見心,是六種根本煩惱,
能生一切枝葉煩惱。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亂心、無慚心、無愧心、諂曲心、嫉妒心等,
皆是枝末煩惱,共有八萬四千之多。
以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眾生真性,故名為「煩惱」。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
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
惱,而了生死。煩惱是眾生內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請中西醫士,用各種藥品療治,而得痊癒。
唯此煩惱心病,中西醫士,皆束手無策;
一切藥品,皆不生效力。
只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門,都說稱念一句佛名,有何用處?
不知一句彌陀名號,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
如阿伽陀藥,能醫眾病。
世間之藥,尚有殊勝功用,以一藥能愈眾病。
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
余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
四步一聲佛號,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
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
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
又當寫經之時,一筆一句佛號,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
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
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
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或曰:
念佛求生西方,貪求極樂世界之樂,此是貪心用事。
貪是根本煩惱中第一種煩惱,貪心不除,何得謂為念佛能斷煩惱耶?
答曰:
貪之名雖同,而貪之實不同。世人貪著世間塵勞之樂,樂必招苦,此貪即是生死本。
今念佛貪求淨土極樂之樂,樂能離苦,此貪乃為解脫法。
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機之教。
觀見眾生,貪戀世間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念念不捨,以苦為樂。
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淨土,而得享受極樂之樂,乃為真樂。
但望人人都能貪求往生極樂,則對娑婆五塵欲境,自然不貪。雖同是貪心,實未可以一概論也。
余曾有勸修淨土一偈云:
「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7
念佛能斷煩惱第七
煩惱之為害甚大,自有根本煩惱,發生枝末煩惱,本末重重,頭數無量。
世人多將「煩惱」二字錯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煩惱。
不知「煩惱」二字,乃粗細迷惑心之總名。
如貪心、瞋心、癡心、疑心、慢心、邪見心,是六種根本煩惱,
能生一切枝葉煩惱。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亂心、無慚心、無愧心、諂曲心、嫉妒心等,
皆是枝末煩惱,共有八萬四千之多。
以是昏煩之法,而能惱亂眾生真性,故名為「煩惱」。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
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
惱,而了生死。煩惱是眾生內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請中西醫士,用各種藥品療治,而得痊癒。
唯此煩惱心病,中西醫士,皆束手無策;
一切藥品,皆不生效力。
只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門,都說稱念一句佛名,有何用處?
不知一句彌陀名號,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
如阿伽陀藥,能醫眾病。
世間之藥,尚有殊勝功用,以一藥能愈眾病。
何況萬德佛名,念之豈不成益?
余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
四步一聲佛號,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
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
又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
又當寫經之時,一筆一句佛號,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
故每教弟子寫經念佛,依教而行者,頗不乏人。
因此而念佛進步,能得真實受用,少起煩惱,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
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或曰:
念佛求生西方,貪求極樂世界之樂,此是貪心用事。
貪是根本煩惱中第一種煩惱,貪心不除,何得謂為念佛能斷煩惱耶?
答曰:
貪之名雖同,而貪之實不同。世人貪著世間塵勞之樂,樂必招苦,此貪即是生死本。
今念佛貪求淨土極樂之樂,樂能離苦,此貪乃為解脫法。
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機之教。
觀見眾生,貪戀世間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念念不捨,以苦為樂。
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淨土,而得享受極樂之樂,乃為真樂。
但望人人都能貪求往生極樂,則對娑婆五塵欲境,自然不貪。雖同是貪心,實未可以一概論也。
余曾有勸修淨土一偈云:
「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7
念佛莫求福報 -- 故勸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間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暖,豈不可惜?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莫求福報第六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
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
則答之曰:「為修來世。」
如是之人,就是願頭打錯了。
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受眾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
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
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
殊不知人間,萬般皆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
縱得富貴榮華,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
古德云:「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
又經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五欲不除,塵不可出。」
若求來世福報,轉生富貴之家,享受福樂。
哪知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只恐福中不肯修福,報終必墮苦趣。
其受樂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長也。
獅子峰云:「
個個戀色貪財,儘是失人身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
眼前圖快活一時,死後受苦辛萬劫。」
念佛本來可以離苦得樂,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則身在娑婆苦海,苦終不離。
娑婆是極苦世界,其苦無量,說不能盡。
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若發願修來世,再來做人,還是吃苦,豈不是打錯了願頭?
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
念佛之人,
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
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
「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永嘉禪師云:
「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當知求生淨土,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省庵大師云:
「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
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
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
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
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故勸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間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暖,豈不可惜?
應當願生淨土,
如《彌陀經》佛勸發願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6
念佛莫求福報第六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
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
則答之曰:「為修來世。」
如是之人,就是願頭打錯了。
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受眾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
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
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
殊不知人間,萬般皆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
縱得富貴榮華,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
古德云:「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
又經云:「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五欲不除,塵不可出。」
若求來世福報,轉生富貴之家,享受福樂。
哪知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只恐福中不肯修福,報終必墮苦趣。
其受樂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長也。
獅子峰云:「
個個戀色貪財,儘是失人身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
眼前圖快活一時,死後受苦辛萬劫。」
念佛本來可以離苦得樂,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則身在娑婆苦海,苦終不離。
娑婆是極苦世界,其苦無量,說不能盡。
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若發願修來世,再來做人,還是吃苦,豈不是打錯了願頭?
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
念佛之人,
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
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
「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永嘉禪師云:
「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當知求生淨土,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省庵大師云:
「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
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
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
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
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故勸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間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暖,豈不可惜?
應當願生淨土,
如《彌陀經》佛勸發願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6
念佛能消業障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能消業障第五
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
礙。即障蔽自己佛性,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
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
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
以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
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滅罪,亦復如是。
縱使業重障深,雖然念佛,依舊業識翻騰,妄想雜亂。
此皆發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難敵業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
經云:「多障眾生念佛觀。」果能一心稱念,是人當為諸佛之所護念,
彌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業障可以漸消,善根日益增長。
如憨山大師所云:「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奉勸諸人,不必貪求神通。
只要老實念佛,願生淨土,自可消除業障,臨終化佛來迎,永免無常之苦,而證真常之樂,
豈不善哉!
業之為力甚大,世間眾生,皆是隨業所轉,唯有念佛,可消業障。
即八哥之鳥,念佛亦得帶業往生。
昔人養一八哥,能學人言。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聲,八哥即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僧再念,八哥亦念。迨僧去後,八哥每日常時念佛。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
僧實奇之,遂與開導 有 念 念佛,及與 無 念 念佛,二種工夫。
八哥似有領會。
一日僧見其將死,遂與助念。
迨氣盡,立亡籠內。後僧為埋葬地中,數日地上生一蓮花。
僧即挖土,以究蓮自何生。乃見此蓮,生自八哥之舌。
後人頌曰:「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
當知八哥乃飛禽之屬,因學僧語,念佛尚能往生。舌出蓮華,足為明證。
而我等人倫,是為萬物之靈,若不發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負己靈。
故羅狀元云:「世上萬般渾是夢,無如亟早念彌陀。」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5
念佛能消業障第五
一切眾生,自從無始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從迷積迷,以歷塵劫,起心動念,多造惡業,能為障
礙。即障蔽自己佛性,業障不除,佛性不得現前。
故我釋迦如來,唱此念佛法門,教人消除業障。
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
以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
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滅罪,亦復如是。
縱使業重障深,雖然念佛,依舊業識翻騰,妄想雜亂。
此皆發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難敵業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
經云:「多障眾生念佛觀。」果能一心稱念,是人當為諸佛之所護念,
彌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業障可以漸消,善根日益增長。
如憨山大師所云:「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奉勸諸人,不必貪求神通。
只要老實念佛,願生淨土,自可消除業障,臨終化佛來迎,永免無常之苦,而證真常之樂,
豈不善哉!
業之為力甚大,世間眾生,皆是隨業所轉,唯有念佛,可消業障。
即八哥之鳥,念佛亦得帶業往生。
昔人養一八哥,能學人言。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聲,八哥即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
僧再念,八哥亦念。迨僧去後,八哥每日常時念佛。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
僧實奇之,遂與開導 有 念 念佛,及與 無 念 念佛,二種工夫。
八哥似有領會。
一日僧見其將死,遂與助念。
迨氣盡,立亡籠內。後僧為埋葬地中,數日地上生一蓮花。
僧即挖土,以究蓮自何生。乃見此蓮,生自八哥之舌。
後人頌曰:「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華發,我輩為人豈不知?」
當知八哥乃飛禽之屬,因學僧語,念佛尚能往生。舌出蓮華,足為明證。
而我等人倫,是為萬物之靈,若不發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負己靈。
故羅狀元云:「世上萬般渾是夢,無如亟早念彌陀。」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5
念佛有勝方便 :「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有勝方便第四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
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
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普攝群機。
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
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
時不拘閒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
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
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
《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
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
世。
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
即如諺云:「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帶業往生。
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
《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
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
奉勸諸人,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
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
不可如是思想。
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
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
唯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
正好閒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
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徑登不退。
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云:「餘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娑婆眾生,根鈍障深,發心修行者少。
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
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
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
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
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
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
或因內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
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
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
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證念不
退。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
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力行念佛不輟,
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
《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
不退有三:
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
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墜二乘地。
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
即初生彼國,下品眾生,莫不皆然。
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如是殊勝方便,
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勳,誰克臻此!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4
念佛有勝方便第四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
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
今略舉其殊勝之點如下:
念佛第一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普攝群機。
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總堪修。
人不分男女貴賤,處不論寺廟俗家,
時不拘閒忙動靜,但肯一心念佛,
無論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輪迴。其殊勝為何如也!
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
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彼皆發願,求生淨土。
《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全同:「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
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宏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
世。
我何人斯,而說何必念佛?
即如諺云:「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念佛第二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帶業往生。
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
《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
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
奉勸諸人,須審察明白,不可錯會。
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作業,依賴於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
不可如是思想。
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
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
唯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於後。
正好閒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
古語云:「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念佛第三殊勝方便,
即是可以徑登不退。
蓮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師云:「餘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娑婆眾生,根鈍障深,發心修行者少。
即有發心,而堅固不退者更少。
或因身見太重,保惜幻軀,稍涉辛勞,恐生妨礙,
始勤終惰,工夫不能前進。
或因環境惡劣,助道乏緣,正要發心修行,竟生諸般阻礙,無力排遣,遂退初心。
或因病魔纏繞,四大不得自由。
或因外魔作祟,現形種種破壞。
或因內魔撓亂,忽生異見邪解。
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誠難。
教中十信位菩薩,修習信心,或進或退,名為毛道眾生。如空中毛,隨風而轉。須經一萬劫,修行
信心滿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證念不
退。自此任運進修,念念流入薩婆若(譯「一切智」)海。
而念佛法門,古稱徑中捷徑。如果能生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力行念佛不輟,
命終決定往生,圓證三不退。
《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不退轉地」)。」
不退有三:
一、位不退,預入聖流,不墜凡夫地。
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墜二乘地。
三、念不退,任運增進,證入如來地。非獨彼國久修上士,得證三不退。
即初生彼國,下品眾生,莫不皆然。
乃至臨終十念功成,帶業往生者,亦皆得證三不退也。如是殊勝方便,
若非彌陀大願,持名奇勳,誰克臻此!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