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 魔考是真的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魔考是真的嗎?



魔考的觀念,不是出於佛教,而是出於一般被稱為齋教的民間信仰。

佛教所說的魔,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和天魔。

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

要得天魔的擾亂,必須是大修行人;除了天魔之外,其他三種魔,都屬於人為的。縱然是天魔的困擾,如果身心正常、精神穩定,也可以克服。所以,不會修行的人,或知見不正的人,易染魔擾;如有正確的知見和精進的修行,魔擾是不存在的。

所謂魔擾是由貪、嗔等自我中心的執著而產生的,我執越輕,離魔越遠;即使人皆難免面對死魔的降臨,但對修行者而言,若能以平常心來面對死亡,死亡就不是魔。

五蘊魔的意思,是指色、受、想、行、識。第一色蘊是指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處的環境,其餘四蘊則屬於心理活動,以及流轉於生死之間的精神主體。如果不出三界、未了生死,即在五蘊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於業力的推動。如能去除貪、嗔、疑而出三界,便能脫離五蘊魔的範圍。可見此魔不在心外,也不在身外。

所謂煩惱魔,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所謂心不由己,心隨境轉,事事牽掛,捨不得、放不下、求不得、丟不掉,都是出於自我中心的自私心理作崇;若能以慈悲心待人,以慚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精緒,煩惱魔便無可奈何。

至於天魔,他在天上,和一神教的宇宙創造神並行,他有無限的大力,他的形象變化多端,可能以猙獰的面目出現多半則以仁善的形態現身;不過他的目的,不論威脅利誘,都是要你脫離正道而行邪法。

佛法所說的天魔,是在修行者發起出離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時,魔宮震動,魔王發愁,因為即將有人出離三界,魔子魔孫減少,而佛法增長,因此,派遣魔子魔女、魔兵魔將,來擾亂修行之人。

如果是大修行人,魔王也會親自出動,務期留住此人於魔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例如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就有降魔的過程,所以,非大修行人,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一般的俗人終日在煩惱及五蘊之中打滾,也在生死之中流轉,能遭致天魔的出擊?

但是現在民間卻流行著魔考的信仰與傳說,信了一般齋教之後的人,如果事業順利、家庭平安、身體健康,就說是無生老母、明明上帝所賜,是信奉齋教的行為所致,應該全心的感謝,全力的奉獻。如果遇到不如意事,災難、病障、橫禍、鬼擾,就說是魔考,而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由於入了道門、成了道親,有所謂已在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所以,引來魔鬼的妒嫉,而給予種種的打擊。這不能埋怨無生老母、明明上帝,反而應該感謝、忍受,否則,如果經不起魔考而退失信仰,那就又要變成天堂無分、地獄有名。

這種說法,實在是愚疑的迷信,否則既有權力使人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為何不能助人消除魔障,還要說是魔考,使得接受魔考的人,不敢以人為的方式來捕救、改善他們的遭遇。

當然,佛教也有重罪輕報之說,以及提前受報之論;也就是說,若不修行,惡報尚不會現形,一旦精進修道,發出離心,行菩薩道,就會引來若干魔障,那可能是天魔,也可能是宿世的冤親債主,恐怕你出離三界之後,對你控制無方、需索無門,所以提早討還你的欠債。不過由於你的修行和發心的善功德力,能將本來是應該多生償命的,變成即生的病離,以此了結無量劫來的債務。

所以,這是基於因果觀點而言,不是無理的迷信。

而且,佛教還是主張在災難降臨之時,儘量設法處理改善,以盡人事,不是束手待死式地受盡折磨。佛法講因果也講因緣,過去的因,如果加上現在的緣,他的結果就會改變。

佛教不是定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努力論。一切的災難與不幸的遭遇,都是來自過去所造的,加上現在的未曾努力,不必怨天尤人,當以正常的方式作合理的改善

因此,遇到疾病及困擾,便稱為魔考的觀念,在佛教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被承認的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51

□ 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因此可說,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閉關;相反的,閉關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閉關可能是淵源於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練,當喇嘛教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內地,閉關方式也日漸風行。

從修行的方法而說,有定時的、定期的功課以及一定時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證,專心修持某一法門;如果環境許可、事實需要,也可為期一年、三年,乃至於六年、九年、數十年。

但不一定是單獨地個人修持,例如:釋迦時代的結夏安居,中國大陸禪林的冬、夏兩季禪期,是集合許多人共同修行的。天臺宗祖師們所編的懺法、儀軌,都是結合六、七人,十數人共同結壇而修的。在佛世時的結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或於樹下,或於洞窟,或於自建的茅舍,或於居士家的空舍,各別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現在所說的閉關。

在早期的中國,也有一些禪者,於悟發之後,而由善知識囑其到水邊林下,山間洞窟,單獨過木食澗飲的修行生活數年。最有名的例子是終南山,據說那兒有七十二家茅蓬,原先都是個人修行,其中後來也有的漸漸成為一個個的寺院;但是住茅蓬的風氣,仍然歷久不衰。所謂住茅蓬,是自備炊具以及穀類、菜蔬的種子,入山披悺酢酡貯結茅為舍,以避風雨,長期遠離人間。不過這樣的修行法,雖類似閉關,而不是閉關。

近世的閉關修行有兩種人:一種是為避世俗事務的紛擾;另一種是為精進的禪修或潛心於經藏。前者等於是隱退修養,後者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僅為修養,只要有錢,或有外緣的護持,就可以辦到。進關之後,若不知修行的方法,也不懂深入經藏的門徑,那麼雖然閉關三年、五載,還是不可能有所成就。如為禪修及閱藏,也得已經有了禪修功夫的基礎,或已經摸到了進入經藏的門徑才可,否則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所謂大修行者的定義,應該是全心投入,至少已經開了心眼,而依舊不露聲色、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忍人之所不能忍,捨人之所不能捨,雖心淨如明鏡而不表現於外,雖言行如疑呆而悲智存於內。一旦因緣成熟,即能登高一呼,萬山相應,廣度眾生,有教無類而不著痕跡。

如果因緣未熟,雖終其一生,默默無聞也不減其生命之光輝。如寒山、拾得、豐幹,都是大修行的人,要不是後來的好事者,搜集了他們的詩偈,流傳於世,不然誰都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人物。比如,孟子所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就很類似佛教所說的大修行者的襟懷和風光。

因此,大修行者可以掩關,也不一定非要經過閉關的形式和過程不可。

如果因緣許可、事實需要,閉關的確也是擺下雜務、杜絕外緣,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50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通常,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厭離什麼呢?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須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離苦的意思。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商,是為了賺錢養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謀他日成家立業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終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就像處於逃亡狀態的犯人一般,心裏經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安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煩惱也就愈輕,最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


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厭離是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逃避既違背佛法所說的因果律,所以也不為佛法所許;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中觀論頌》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要厭離。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觸佛法就能頓悟,悟後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於人間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則以離俗出家最易得力。不過,出家是大丈夫事,並不是世間多數人可以做到的。因為第一、一般人不知厭離;第二、許多人雖知厭離卻無法厭離。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48

伏惑對修淨土法門的重要性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96.11.07)--

伏惑對修淨土法門的重要性


正以煩惑未斷,或恐復迷。

須知斷惑之人,便無凡情。既無凡情,何有生死。大悟之人,其悟縱與佛同,惑猶未斷除。必須念念覺照,庶免凡情用事。

藏忍父子,雖則悟處高深。只因我慢過甚,全體埋沒於人我情見之中。而猶欲為續佛慧命之第一高人。以致一錯永錯,而莫之能反。盡其智力,只做得個平侍者之身分。

可不哀哉。

如來深知末世眾生,煩惑難斷。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令其於臨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承侍彌陀,追隨海眾。從茲圓破無明,徹證自心。直至成佛而後已。

使藏忍知此,當即上品往生,證無生忍。普現色身。廣度群迷。

【印祖文鈔--揀魔辨異錄重刻序】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9:07:47

============================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96.10.17)--

伏惑對修淨土法門的重要性

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切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

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

而況享福之時,必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如置毒於醍醐之中,便能殺人。不善用心者,其過如是。

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庶淨土全益,通身受用矣。

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

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

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

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

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

【印祖文鈔--與徐福賢女士書】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10:19:03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4&Review=office2

正法與末法現象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96.12.12)--

正法與末法現象


佛在世,多以乳供佛者。

及佛滅後,有一居士以純乳煮粥,供養一大德。大德啜之而嘆。居士問故,答曰,居士之粥,雖為美味。然不如佛世飲水。以我福薄,眾生報劣,是以嘆耳。

佛福德厚,水勝乳味。眾生福薄,乳不及水。

末世眾生福更薄,切勿作越分想。

念佛法門,大家要修持。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婦從。在世為賢人,出世為佛弟子。

(印祖文鈔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下午 12:03:23

============================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96.11.28)--

正法與末法現象

如來出世,隨順眾生,為其說法,各令得益,亦復如是。

而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加以知識希少,外縱橫。修餘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希有之事。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

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

(印祖文鈔--淨土釋疑序)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9:05:46

============================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96.11.14)--

正法與末法現象

佛法至今,衰殘實甚。茫茫眾生,如盲無導。

縱有一二知識為之開示。以業深障重故,正智不開。雖聞正法,不生信向。縱生信向,亦屬浮泛。如醉如夢,了無定見。

一遇邪魔外道,則如蠅逐臭,如蛾赴火。蟻聚烏合,動盈千萬。(中略)

以此魔子,初則妄充悟道,人未歸附。近則妄充得道,故得遠近爭赴。且自謂我所說法,令人易於得道。

故一境若狂,咸相崇奉。妄充得道,須有事實,人方肯信。肆無忌憚,隨口亂說。常為人言,我能入定,超度亡魂,令其生天,或生淨土。能知一切亡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及三惡道。又知某人生西方上品,某人生中品,某人生下品。

由是之故,不但愚夫愚婦,靡然從風,即不明佛理之士大夫,亦以為實屬得道,而歸依信奉者,日見其多。

縱有智者斥其狂妄,由彼邪說入人深故,了不見信。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

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

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印祖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9:02:31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4&Review=office2

如何珍惜當下學佛因緣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96.12.26)--

如何珍惜當下學佛因緣

眾生心性,與佛無二。

佛則究竟斷盡煩惑,故能得大受用,法法頭頭,悉皆自在。眾生則全體在迷,反以佛性功德之力,以作起惑造業之本,可不哀哉。

縱有曉了此義,意欲背塵合覺,志心念佛者,但以熟處太熟,生處太生,故亦不易與佛相應也。

若患難臨身,果能一念投誠,無不立蒙感應者。以苦惱逼迫,一心求救,其餘一切情見,概不現前。

故其感應之妙,有不可思議者。

世間諸法,了無定相,禍福互相倚伏,損益惟人自召。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

汝果能常將遇難將終念佛之念,存之於心。則決定可以於此身報終之時,俯謝娑婆,高登極樂。為彌陀之弟子,作海會之良朋矣。願吾徒智章常存戰兢惕厲之心。以期不負彌陀世尊現身救苦之一番大慈悲恩。則幸甚幸甚。(戊辰八月)

【印祖文鈔三編第四→88.復智章居士書】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下午 05:33:37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4&Review=office2

夫覺王隨順世法曲徇機宜。欲顯無相之門。先明有相之理。因方便而開真實。假有作而證無生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9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01c11(00)║夫覺王隨順世法曲徇機宜。欲顯無相之門。

T48n2016_p0801c12(00)║先明有相之理。因方便而開真實。

T48n2016_p0801c13(04)║假有作而證無生。非稱本懷。但施密意。於四俗諦中。

T48n2016_p0801c14(01)║立第二隨事差別諦。說三科法門。謂蘊處界等。

T48n2016_p0801c15(00)║今欲會有歸空。應當先立後破。須知窟穴。

T48n2016_p0801c16(01)║方可傾巢。只如五蘊初科。四大元始。以何為義。

T48n2016_p0801c17(00)║答。蘊者。藏也。亦云五陰。陰者。覆也。

T48n2016_p0801c18(03)║即蘊藏妄種。覆蔽真心。雜集論云。蘊者。積聚義。

T48n2016_p0801c19(02)║又荷雜染擔故名為蘊。如肩荷擔。此約俗諦所釋。

T48n2016_p0801c20(05)║若論真諦。無一法可聚。以各無自體。

T48n2016_p0801c21(02)║亦無作用。故楞伽經云。佛告大慧。當善四大造色。

T48n2016_p0801c22(00)║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

T48n2016_p0801c23(01)║作是學。彼真諦者。四大不生。於彼四大不生。

T48n2016_p0801c24(01)║作如是觀察。觀察已竟。名相妄想分劑。

T48n2016_p0801c25(03)║自心現分劑。乃至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

T48n2016_p0801c26(02)║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

T48n2016_p0801c27(01)║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

T48n2016_p0801c28(02)║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云。堪能妄想者。

T48n2016_p0801c29(00)║即計火大堪能成熟萬物之性。

T48n2016_p0802a01(05)║斷截色妄想者。即計可斷截性為地大。四大既空。

T48n2016_p0802a02(03)║五蘊無主。是以先觀色陰。從四大所造。

T48n2016_p0802a03(05)║展轉相因而生。四大中既無主宰。誰能合集以成色乎。

T48n2016_p0802a04(01)║以此觀之。色陰即空。色陰既空。四陰何有。

T48n2016_p0802a05(02)║善學真諦。第一淨心。不住一相。則無四大可生。

T48n2016_p0802a06(01)║故知一切莫非真覺。則一覺一切覺。

T48n2016_p0802a07(04)║統括一心無不覺故。外法本無名相。所見分劑。

T48n2016_p0802a08(03)║皆唯心量。以般若照五蘊皆空。聚沫之色既虛。

T48n2016_p0802a09(02)║水泡之受何有。陽焰之想非實。芭蕉之行唯空。

T48n2016_p0802a10(01)║幻識倏爾無依。空大湛然不動。窮四大根本。

T48n2016_p0802a11(01)║性相尚無。則六根枝條。影響奚有。身見既不立。

T48n2016_p0802a12(00)║妄識又無從。唯一真心。神性獨立。

T48n2016_p0802a13(03)║恒沙海藏。無量義門。該括指歸。理窮於此。不出一念。

T48n2016_p0802a14(00)║人法俱空。如持地經云。佛言。諸凡夫。

T48n2016_p0802a15(03)║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

T48n2016_p0802a16(05)║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

T48n2016_p0802a17(03)║以心意識合繫。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

T48n2016_p0802a18(01)║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

T48n2016_p0802a19(06)║不能如實知識陰。識陰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

T48n2016_p0802a20(05)║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

T48n2016_p0802a21(01)║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

T48n2016_p0802a22(03)║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持世。

T48n2016_p0802a23(00)║諸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如是正觀。

T48n2016_p0802a24(04)║知識陰從虛妄識起。所謂見聞覺知法中眾因緣生。

T48n2016_p0802a25(01)║無法生法想故。貪著識陰。故知諸陰。

T48n2016_p0802a26(04)║不出一念法空之心。所以永嘉集云。

T48n2016_p0802a27(07)║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者。謂歷歷分明。即是識陰。領納在心。

T48n2016_p0802a28(01)║即是受陰。心緣此理。即是想陰。行用此理。

T48n2016_p0802a29(02)║即是行陰。污穢真性。即是色陰。此五陰者。

T48n2016_p0802b01(03)║舉體即是一念。一念者。舉體。全是五陰。

T48n2016_p0802b02(04)║歷歷見此一念之中無有主宰。即人空慧。見如幻化。

T48n2016_p0802b03(01)║即法空慧。故最勝王經云。佛告善天女。

T48n2016_p0802b04(03)║五蘊能現法界。法界即是五蘊。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9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69.htm

問。音聲可聞。色塵有對。可言心變。只如時法無相。應為實有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8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00b06(03)║ 問。音聲可聞。色塵有對。可言心變。

T48n2016_p0800b07(02)║只如時法無相。應為實有。 答。有相尚空。

T48n2016_p0800b08(03)║無相何有。時亦無體。延促由心。以始從一念。

T48n2016_p0800b09(03)║終成於劫。念若不起。時劫本空。但有初中後等時量。

T48n2016_p0800b10(00)║皆是唯識之時。廣百論破時品云。

T48n2016_p0800b11(04)║復次是則一切若假若實。皆依世俗假相施設。

T48n2016_p0800b12(03)║云何汝等。定執諸法。皆是實體。 問。若一切法。

T48n2016_p0800b13(03)║皆非實有。如何現前分明可見。 答。鏡像水月。

T48n2016_p0800b14(03)║乾闥婆城。夢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見。豈實有耶。

T48n2016_p0800b15(00)║世間所見。皆無有實。云何以現證法是真。

T48n2016_p0800b16(01)║覺時所見。一切非真。是識所緣。如夢所見。

T48n2016_p0800b17(02)║夢心所見。決定非真。亂識所緣。如第二月。

T48n2016_p0800b18(03)║如是雖無真實法體。而能為境生現見心。因斯展轉。

T48n2016_p0800b19(00)║發生憶念。前後俱緣。非真有境。

T48n2016_p0800b20(05)║是故不可以生憶念。證法是真。法既非真。時如何實。 問。

T48n2016_p0800b21(00)║若緣妄境。生於倒見。境可是虛。見應是實。答。

T48n2016_p0800b22(00)║境既是虛。見云何實。如在夢中。謂眼等識。

T48n2016_p0800b23(01)║緣色等境。覺時知彼二事俱無。妄境倒心。

T48n2016_p0800b24(02)║亦復如是。愚夫謂有。聖者知無。問。有倒心境。

T48n2016_p0800b25(02)║二種皆虛。無倒境心。俱應是實。答。世俗可爾。

T48n2016_p0800b26(02)║勝義不然。以勝義中心言絕故。

T48n2016_p0800b27(07)║若於勝義心言絕者。云何數說心境是虛。為破實執。故且言虛。

T48n2016_p0800b28(00)║實執若除。虛亦不有。若實若虛。皆為遣執。

T48n2016_p0800b29(01)║依世俗說。非就勝義。勝義諦言。亦是假立。

T48n2016_p0800c01(02)║為翻世俗。非有定詮。問。現見心境。可言是無。

T48n2016_p0800c02(02)║憶念境心。云何非有。答。現見尚無。憶念豈有。 

T48n2016_p0800c03(00)║問。若一切法。都非實有。如何世間現造善惡。

T48n2016_p0800c04(01)║若無善惡。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

T48n2016_p0800c05(02)║若撥無因果。則無邪見。豈不怖此邪見罪耶。答。

T48n2016_p0800c06(01)║奇哉世間。愚癡難悟。唯知怖罪。不識罪因。

T48n2016_p0800c07(02)║一切善惡。苦樂因果。並世俗有。勝義中無。

T48n2016_p0800c08(02)║我依勝義。言不可得。不撥世俗。何成邪見。

T48n2016_p0800c09(03)║於世俗中。執勝義有。不稱正理。是為邪見。

T48n2016_p0800c10(00)║今於此中。為破時執。略說諸法。俗有真無。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8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