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論 帝京弘法寺 釋迦才撰
T47n1963_p0083b03(00)║ 淨土論序T47n1963_p0083b04(00)║
T47n1963_p0083b05(00)║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T47n1963_p0083b06(00)║夫淨土玄門。十方咸讚。彌陀寶界。凡聖同欣。
T47n1963_p0083b07(00)║然則二八弘規。盛乎西土。一九之教。
T47n1963_p0083b08(03)║陵遲東夏。余每披閱群典。詳撿聖言。此之一宗。
T47n1963_p0083b09(02)║竊為要路矣。其達之者。觖之稽穎。未悟者。
T47n1963_p0083b10(03)║矚而躊躇。若不馮此栖神。終恐沈淪永夜。
T47n1963_p0083b11(04)║今者總閱群經。披諸異論。撮其機要。撰為一部。
T47n1963_p0083b12(03)║名淨土論。然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
T47n1963_p0083b13(03)║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
T47n1963_p0083b14(00)║近代有綽禪師。撰安樂集一卷。
T47n1963_p0083b15(05)║雖廣引眾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混淆。
T47n1963_p0083b16(04)║後之讀之者。亦躊躇未決。今乃搜撿群籍。備引道理。
T47n1963_p0083b17(01)║勒為九章。令文義區分。品目殊位。使覽之者。
T47n1963_p0083b18(01)║宛如掌中耳。所願三福之教長弘。
T47n1963_p0083b19(05)║四誓之經永範。二八之觀齊闊。一九之生同歸。
T47n1963_p0083b20(03)║庶令六道孜孜長辭穢剎。四生擾擾。永處蓮臺。
T47n1963_p0083b21(02)║未及餘輝。俱遊淨域矣。
T47n1963_p0083b22(00)║ 稽首西方極樂界 阿彌陀仙佛世尊
T47n1963_p0083b23(00)║ 巧立弘誓救群生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b24(00)║ 端處蓮華臺王座 身放八方妙光明
T47n1963_p0083b25(00)║ 五眼遍視無餘界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b26(00)║ 五分圓明性常住 大悲應接壽無量
T47n1963_p0083b27(00)║ 以無緣慈攝眾生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b28(00)║ 寶界莊嚴含萬色 皆從如意珠玉生
T47n1963_p0083b29(00)║ 見聞嘗嗅觸滅罪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c01(00)║ 水鳥林管發清歌 其音演說甚深法
T47n1963_p0083c02(00)║ 眾生聞者獲不退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c03(00)║ 觀音菩薩大慈悲 等視眾生同一子
T47n1963_p0083c04(00)║ 寶手接引如慈母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c05(00)║ 勢至菩薩大自在 行坐傾動大千界
T47n1963_p0083c06(00)║ 化佛菩薩皆雲集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c07(00)║ 佛子眾集量如海 猶如眾星拱北辰
T47n1963_p0083c08(00)║ 等觀三界救諸苦 我願往生頭面禮
T47n1963_p0083c09(00)║ 我今披閱佛大藏 總集句義為九章
T47n1963_p0083c10(00)║ 讀者皆發菩提心 普願往生安樂國
敬錄 淨土論 帝京弘法寺 釋迦才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63_001.htm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我乃凡夫身。粥飯常戀戀。但有粥飯喫。伸腳眠至旦
二林唱和詩 知歸子 集
X62n1210_p0825a12(00)║有人夢為儒。嚴氣風策策。照鏡整衣冠。山雞弄羽翮。
X62n1210_p0825a13(00)║回看世上人。瓜田多履跡。一朝夢覺時。笑倒李太白。
X62n1210_p0825a14(00)║(太白有嘲魯儒詩)。
X62n1210_p0825a15(00)║有人夢為仙。腳底雲浩浩。御氣須臾還。已遍遊三島。
X62n1210_p0825a16(00)║回看世間人。小年易枯槁。一朝夢覺時。自身畢竟老。
X62n1210_p0825a17(00)║有人夢為佛。因明而立照。淨土一以歸。禪關握秘要。
X62n1210_p0825a18(00)║回看世間人。相量以蚓竅。一朝夢覺時。妄想殊可笑。
X62n1210_p0825a19(00)║我乃凡夫身。粥飯常戀戀。但有粥飯喫。伸腳眠至旦。
X62n1210_p0825a20(00)║問儒儒不知。問禪禪不薦。問道道不能。夢與夢相禪。
X62n1210_p0825a21(00)║我亦遊於儒。孔孟炳方策。程朱與陸王。大鵬振雙翮。
X62n1210_p0825a22(00)║紛紛覓劍徒。勞矣刻舟跡。獨有忠孝心。鐵華萬年白。
X62n1210_p0825a23(00)║我亦遊於仙。諸仙同浩浩。長恐鼇身翻。沒卻海中島。
X62n1210_p0825a24(00)║凡夫笑高真。問誰先枯槁。獨有忠孝心。後天而不老。
X62n1210_p0825b01(00)║我亦遊於禪。無止亦無照。問君何以然。禪門要非要。
X62n1210_p0825b02(00)║趙州雲門老。兩箇無一竅。獨有忠孝心。祖祖破顏笑。
X62n1210_p0825b03(00)║我友知歸兄。子母長相戀。薉土一何喧。淨土一何宴。
X62n1210_p0825b04(00)║提肝奉彌陀。布髮為之薦。大哉忠孝心。三教互相禪。
敬錄 二林唱和詩 知歸子 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10_001.htm
X62n1210_p0825a12(00)║有人夢為儒。嚴氣風策策。照鏡整衣冠。山雞弄羽翮。
X62n1210_p0825a13(00)║回看世上人。瓜田多履跡。一朝夢覺時。笑倒李太白。
X62n1210_p0825a14(00)║(太白有嘲魯儒詩)。
X62n1210_p0825a15(00)║有人夢為仙。腳底雲浩浩。御氣須臾還。已遍遊三島。
X62n1210_p0825a16(00)║回看世間人。小年易枯槁。一朝夢覺時。自身畢竟老。
X62n1210_p0825a17(00)║有人夢為佛。因明而立照。淨土一以歸。禪關握秘要。
X62n1210_p0825a18(00)║回看世間人。相量以蚓竅。一朝夢覺時。妄想殊可笑。
X62n1210_p0825a19(00)║我乃凡夫身。粥飯常戀戀。但有粥飯喫。伸腳眠至旦。
X62n1210_p0825a20(00)║問儒儒不知。問禪禪不薦。問道道不能。夢與夢相禪。
X62n1210_p0825a21(00)║我亦遊於儒。孔孟炳方策。程朱與陸王。大鵬振雙翮。
X62n1210_p0825a22(00)║紛紛覓劍徒。勞矣刻舟跡。獨有忠孝心。鐵華萬年白。
X62n1210_p0825a23(00)║我亦遊於仙。諸仙同浩浩。長恐鼇身翻。沒卻海中島。
X62n1210_p0825a24(00)║凡夫笑高真。問誰先枯槁。獨有忠孝心。後天而不老。
X62n1210_p0825b01(00)║我亦遊於禪。無止亦無照。問君何以然。禪門要非要。
X62n1210_p0825b02(00)║趙州雲門老。兩箇無一竅。獨有忠孝心。祖祖破顏笑。
X62n1210_p0825b03(00)║我友知歸兄。子母長相戀。薉土一何喧。淨土一何宴。
X62n1210_p0825b04(00)║提肝奉彌陀。布髮為之薦。大哉忠孝心。三教互相禪。
敬錄 二林唱和詩 知歸子 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10_001.htm
永永無退落。常行佛訓誥。拔濟甚疾速。悲願善引導。勤為愚者告。長為智者笑
二林唱和詩 知歸子 集
X62n1210_p0823a19(00)║西方阿彌陀。八萬四千好 (二)。
X62n1210_p0823a20(00)║起信苦不堅。聞法苦不要。[局-口+(囗@夕)]土遠乎哉。
心燈還自照。
X62n1210_p0823a21(00)║往生動念間。大夢忽大覺。永永無退落。常行佛訓誥。
X62n1210_p0823a22(00)║彼佛無量壽。光遠而有耀。與此惡眾生。機緣相感召。
X62n1210_p0823a23(00)║拔濟甚疾速。悲願善引導。女人及根缺。劣弱皆可到。
X62n1210_p0823a24(00)║決定勿復疑。專持[肆-聿+(爾-(平-十)+(釆-木))]陀號。
至彼極樂國。萬劫享清妙。
X62n1210_p0823b01(00)║鳥喚無常空。鳴韻喧不喿。(俗作噪)風林仙樂聲。
X62n1210_p0823b02(03)║委宛生窔竅。一池功德水。闌楯寶圍繞。[糸-八]黃青白華。
X62n1210_p0823b03(03)║亭亭出泥淖。內絕三毒煩。外謝群魔鬧。菩薩為良友。
X62n1210_p0823b04(03)║遠離諸倨傲。既得無生忍。定力莫可撓。還來三界中。
X62n1210_p0823b05(03)║破闇同日耀。回轉閻浮提。都作[局-口+(囗@夕)]方[白/儿]。
爾時見世尊。
X62n1210_p0823b06(03)║寧負世尊教。是義如不妄。勤為愚者告。是義如不然。
X62n1210_p0823b07(03)║長為智者笑
敬錄 二林唱和詩 知歸子 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10_001.htm
X62n1210_p0823a19(00)║西方阿彌陀。八萬四千好 (二)。
X62n1210_p0823a20(00)║起信苦不堅。聞法苦不要。[局-口+(囗@夕)]土遠乎哉。
心燈還自照。
X62n1210_p0823a21(00)║往生動念間。大夢忽大覺。永永無退落。常行佛訓誥。
X62n1210_p0823a22(00)║彼佛無量壽。光遠而有耀。與此惡眾生。機緣相感召。
X62n1210_p0823a23(00)║拔濟甚疾速。悲願善引導。女人及根缺。劣弱皆可到。
X62n1210_p0823a24(00)║決定勿復疑。專持[肆-聿+(爾-(平-十)+(釆-木))]陀號。
至彼極樂國。萬劫享清妙。
X62n1210_p0823b01(00)║鳥喚無常空。鳴韻喧不喿。(俗作噪)風林仙樂聲。
X62n1210_p0823b02(03)║委宛生窔竅。一池功德水。闌楯寶圍繞。[糸-八]黃青白華。
X62n1210_p0823b03(03)║亭亭出泥淖。內絕三毒煩。外謝群魔鬧。菩薩為良友。
X62n1210_p0823b04(03)║遠離諸倨傲。既得無生忍。定力莫可撓。還來三界中。
X62n1210_p0823b05(03)║破闇同日耀。回轉閻浮提。都作[局-口+(囗@夕)]方[白/儿]。
爾時見世尊。
X62n1210_p0823b06(03)║寧負世尊教。是義如不妄。勤為愚者告。是義如不然。
X62n1210_p0823b07(03)║長為智者笑
敬錄 二林唱和詩 知歸子 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10_001.htm
《淨土全書》卷1 龍舒淨土文 紫雲山人重刊
“淨土全書“卷1 龍舒淨土文 俞行敏惠公甫 重輯
X62n1176_p0144a03(00 ) ║淨土全書序
X62n1176_p0144a04 (00 ) ║
X62n1176_p0144a05(00 )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土淨也。
X62n1176_p0144a06(00 ) ║欲淨其心者。必專精其法。其法專則其功純也。
X62n1176_p0144a07( 02) ║往生淨土之書。實浩且繁。其持名之專。用功之精。
X62n1176_p0144a08( 03) ║莫尚於王龍舒淨土文矣。餘昔嘗閱其書。每置卷三嘆。
X62n1176_p0144a09( 02) ║欲廣流通。俾九州四海若緇若素。若男若女。
X62n1176_p0144a10(05 ) ║有厭離娑婆極苦。而忻羨安養極樂者。
X62n1176_p0144a11(10 ) ║皆得攝百千萬億三昧於一念佛三昧中。十二時間。純而弗雜。約而
易操。
X62n1176_p0144a12( 02) ║力省功倍。期孚效速。華開見佛。永脫輪迴。
X62n1176_p0144a13( 06) ║則此書誠為破障之前陣。割惑之利鋒。淨域之寶筏。入聖之要津。
X62n1176_p0144a14( 01) ║與茲棲水俞惠公居士。復原本龍舒。博綜經論。
X62n1176_p0144a15( 03) ║匯為全書。既以自利。兼以利他。觀其直捷信向願力弘厚。
X62n1176_p0144a16( 01) ║可謂入海而取明月之珠。登山而採連城之璧。
X62n1176_p0144a17( 03) ║無以加矣。刻成。乞餘一言。以為序。餘固知法專而後功純。
X62n1176_p0144a18( 01) ║功純而後心淨。心淨而后土淨。其將旦暮而遇之也。
X62n1176_p0144a19( 01) ║寧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而已哉。
X62n1176_p0144a20(00 ) ║康熙三年仲秋之月報恩琇頭陀題
敬錄 “淨土全書“卷1 龍舒淨土文 俞行敏惠公甫 重輯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6_001.htm
X62n1176_p0144a03(00 ) ║淨土全書序
X62n1176_p0144a04 (00 ) ║
X62n1176_p0144a05(00 ) ║蓋聞願生淨土者。必先淨其心。其心淨則其土淨也。
X62n1176_p0144a06(00 ) ║欲淨其心者。必專精其法。其法專則其功純也。
X62n1176_p0144a07( 02) ║往生淨土之書。實浩且繁。其持名之專。用功之精。
X62n1176_p0144a08( 03) ║莫尚於王龍舒淨土文矣。餘昔嘗閱其書。每置卷三嘆。
X62n1176_p0144a09( 02) ║欲廣流通。俾九州四海若緇若素。若男若女。
X62n1176_p0144a10(05 ) ║有厭離娑婆極苦。而忻羨安養極樂者。
X62n1176_p0144a11(10 ) ║皆得攝百千萬億三昧於一念佛三昧中。十二時間。純而弗雜。約而
易操。
X62n1176_p0144a12( 02) ║力省功倍。期孚效速。華開見佛。永脫輪迴。
X62n1176_p0144a13( 06) ║則此書誠為破障之前陣。割惑之利鋒。淨域之寶筏。入聖之要津。
X62n1176_p0144a14( 01) ║與茲棲水俞惠公居士。復原本龍舒。博綜經論。
X62n1176_p0144a15( 03) ║匯為全書。既以自利。兼以利他。觀其直捷信向願力弘厚。
X62n1176_p0144a16( 01) ║可謂入海而取明月之珠。登山而採連城之璧。
X62n1176_p0144a17( 03) ║無以加矣。刻成。乞餘一言。以為序。餘固知法專而後功純。
X62n1176_p0144a18( 01) ║功純而後心淨。心淨而后土淨。其將旦暮而遇之也。
X62n1176_p0144a19( 01) ║寧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而已哉。
X62n1176_p0144a20(00 ) ║康熙三年仲秋之月報恩琇頭陀題
敬錄 “淨土全書“卷1 龍舒淨土文 俞行敏惠公甫 重輯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6_001.htm
深信念佛法門可以了生脫死、遂懇切發願求生極樂。至誠恭敬,執待名號,如子憶母,憶念彌陀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念佛方法
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觀經》)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以上《楞嚴經》)
念佛心即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更不問念佛是誰,誰是佛。)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金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欲得心一:
第一要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懇切至誠。
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印祖)
三福:(求生極樂者應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三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八要:(徹悟大師)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反聞自性。(觀音法門)
都攝六根。(勢至工夫)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須將死字貼在額頭上。若將作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云:念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印光大師)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印光大師)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是念佛最妙要訣。
眼觀佛像,心念佛號,口誦佛名,聲從舌流,耳還注聽,攝歸自心。
又舌嘗法味、鼻嗅檀香、身感輕安、意耽禪悅、心懷法喜。
須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無住而得,欲不著無住,非竭誠盡敬不可。竭誠盡敬,乃修習佛法成始成終之要道也。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方知。(印光大師)
夫稱三昧者何,專思(觀真)寂想(止妄)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觀而止),想寂則氣虛神朗(止而觀)。(慧遠大師)
省常大師,念佛一聲,口出光明。
行住坐臥,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才遇病緣,便念無常,一心待死,求生西方。(省常大師)
若一心念佛,才能得一心。要相得一心,還得一心念。(慈舟大師)
妄想多,昏沈重,宜大聲念佛。
念佛方法六種:
一、勇猛念:太文弱來不得,如孝子報父母深仇,縱高崖深澗,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二、悲傷念:太灑落來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兒故。
三、感憤念:太和平來不得,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四、戀慕念:太淡泊來不得,如己所深愛物,魂夢繾綣,惟恐或失故。
五、踴躍歡喜念:如寒得衣,如饑得食,樂事現前故。
六、悔恨激切念:如死裏逃生,惡緣逼迫故。
總之心口相一,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念佛分事念、理念二法。
事念:深信念佛法門可以了生脫死、遂懇切發願求生極樂。至誠恭敬,執待名號,如子憶母,憶念彌陀,都攝六根,念念相續,久久純熟,打成一片。
理念:了達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全佛即心,全心即佛,心佛不二,一心持念。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念無間,證得一心不亂。
事有情理之切,執事廢理,猶不虛入品之妙。
理無獨立之能,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誚。
敬錄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07.htm#a02
○念佛方法
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觀經》)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以上《楞嚴經》)
念佛心即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更不問念佛是誰,誰是佛。)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金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欲得心一:
第一要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懇切至誠。
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印祖)
三福:(求生極樂者應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三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八要:(徹悟大師)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反聞自性。(觀音法門)
都攝六根。(勢至工夫)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須將死字貼在額頭上。若將作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云:念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印光大師)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印光大師)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是念佛最妙要訣。
眼觀佛像,心念佛號,口誦佛名,聲從舌流,耳還注聽,攝歸自心。
又舌嘗法味、鼻嗅檀香、身感輕安、意耽禪悅、心懷法喜。
須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無住而得,欲不著無住,非竭誠盡敬不可。竭誠盡敬,乃修習佛法成始成終之要道也。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方知。(印光大師)
夫稱三昧者何,專思(觀真)寂想(止妄)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觀而止),想寂則氣虛神朗(止而觀)。(慧遠大師)
省常大師,念佛一聲,口出光明。
行住坐臥,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才遇病緣,便念無常,一心待死,求生西方。(省常大師)
若一心念佛,才能得一心。要相得一心,還得一心念。(慈舟大師)
妄想多,昏沈重,宜大聲念佛。
念佛方法六種:
一、勇猛念:太文弱來不得,如孝子報父母深仇,縱高崖深澗,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二、悲傷念:太灑落來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兒故。
三、感憤念:太和平來不得,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四、戀慕念:太淡泊來不得,如己所深愛物,魂夢繾綣,惟恐或失故。
五、踴躍歡喜念:如寒得衣,如饑得食,樂事現前故。
六、悔恨激切念:如死裏逃生,惡緣逼迫故。
總之心口相一,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念佛分事念、理念二法。
事念:深信念佛法門可以了生脫死、遂懇切發願求生極樂。至誠恭敬,執待名號,如子憶母,憶念彌陀,都攝六根,念念相續,久久純熟,打成一片。
理念:了達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全佛即心,全心即佛,心佛不二,一心持念。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念無間,證得一心不亂。
事有情理之切,執事廢理,猶不虛入品之妙。
理無獨立之能,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誚。
敬錄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07.htm#a02
(省庵大師) 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也,於此二者宜加審察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勸修淨土
余少聞輪迴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悵悵然靡所依也。夫百年須臾耳,身家妻子之謀日固,悲歡得失榮辱之數日生,而死已隨其後矣。昔人謂念佛一門於居士尤為吃緊,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煩惱之海,一息不來而鐵床銅柱隨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敵此。(彭際清)
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省庵大師)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書於屋壁,銘之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幽溪大師)
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也,於此二者宜加審察。(省庵大師)
敬錄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07.htm#a01
○勸修淨土
余少聞輪迴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悵悵然靡所依也。夫百年須臾耳,身家妻子之謀日固,悲歡得失榮辱之數日生,而死已隨其後矣。昔人謂念佛一門於居士尤為吃緊,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煩惱之海,一息不來而鐵床銅柱隨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敵此。(彭際清)
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省庵大師)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聖藥。凡有志於求生極樂者,宜書於屋壁,銘之肌膚,時時莊誦,念念提撕。(幽溪大師)
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也,於此二者宜加審察。(省庵大師)
敬錄 修行法語‧淨土篇 懺雲法師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07.htm#a01
大經讚云:安樂菩薩聲聞輩,於此世界無比方,釋迦無礙大辯才,設諸假令示少分,最賤乞人立帝王,帝王復比金輪王,如是展轉至六天,次第相類皆如始,千萬億倍非其類,皆是法藏願力為,稽首頂禮大心力。」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二、釋迴向義者。但以一切眾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願成佛心,然依所修行業,未滿一萬劫已來,猶未出火界,不免輪迴。
是故聖者愍斯長苦,勸迴向西,為成大益。然迴向之功,不越於六。何等為六?一者、將所修諸業,迴向彌陀。既至彼國,還得六通,濟運眾生,此即不住道也。二、迴因向果。迴下向上。迴遲向速,此即不住世間也。迴施眾生,悲念向善。迴入去,卻分別之心。迴向之功,只成斯六,
是故大經云:「其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然勝進,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無迴復之難。」
故大經讚云:「安樂菩薩聲聞輩,於此世界無比方,釋迦無礙大辯才,設諸假令示少分,最賤乞人立帝王,帝王復比金輪王,如是展轉至六天,次第相類皆如始,以天色像喻於彼,千萬億倍非其類,皆是法藏願力為,稽首頂禮大心力。」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9
第二、釋迴向義者。但以一切眾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願成佛心,然依所修行業,未滿一萬劫已來,猶未出火界,不免輪迴。
是故聖者愍斯長苦,勸迴向西,為成大益。然迴向之功,不越於六。何等為六?一者、將所修諸業,迴向彌陀。既至彼國,還得六通,濟運眾生,此即不住道也。二、迴因向果。迴下向上。迴遲向速,此即不住世間也。迴施眾生,悲念向善。迴入去,卻分別之心。迴向之功,只成斯六,
是故大經云:「其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然勝進,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無迴復之難。」
故大經讚云:「安樂菩薩聲聞輩,於此世界無比方,釋迦無礙大辯才,設諸假令示少分,最賤乞人立帝王,帝王復比金輪王,如是展轉至六天,次第相類皆如始,以天色像喻於彼,千萬億倍非其類,皆是法藏願力為,稽首頂禮大心力。」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9
涅槃經云:「作業時黑,果報亦黑。作業時白,果報亦白。淨雜亦爾。」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涅槃經云:「作業時黑,果報亦黑。作業時白,果報亦白。淨雜亦爾。」又據淨度菩薩經云,人壽百歲,夜消其半,即是減卻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內,十五年已來,未知善惡,八十已去,昏耄虛劣,故受老苦,自此之外,唯有十五年在。於中外則王官逼迫,長征遠防,或繫在牢獄。內則門戶吉凶,眾事牽纏,煢煢忪忪,常求不足。如斯推計,可有幾時得修道業?如此思量,豈不哀哉,何得不厭?又彼經云,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一念起惡,受一惡身。十念念惡,得十生惡身。百念念惡,受一百惡身。計一眾生,一形之中,百年念惡,惡即遍滿三千國土,受其惡身。
惡法既爾,善法亦然。一念起善,受一善身。百念念善,受一百善身。計一眾生一形之中,百年念善,三千國土善身亦滿。若得十年、五年念阿彌陀佛,或至多年,後生無量壽國,即受淨土法身,恆沙無盡,不可思議也。今既穢土短促,命報不遠,若生阿彌陀淨國,壽命長遠,不可思議。是故無量壽經云,佛告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十方人天往生彼國者,壽命長遠,億百千劫,與佛同等,故號阿彌陀。」各宜量此利大,皆願往生也。又善王皇帝尊經云,其有人學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國者,憶念晝夜一日,若二日,或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復於中欲還悔者,聞我說是善王功德,命欲盡時,有八菩薩,皆悉飛來,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彌陀佛國中,終不得止。
自此已下,又引大經偈為證,讚云:「其有眾生生安樂,悉具三十有二相。智慧滿足入深法,究暢道要無障礙。隨根利鈍成就忍,三忍乃至不可說。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雜惡趣。除生他方五濁世,示現同如大牟尼。生安樂國成大利,是故至心願生彼。」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7
涅槃經云:「作業時黑,果報亦黑。作業時白,果報亦白。淨雜亦爾。」又據淨度菩薩經云,人壽百歲,夜消其半,即是減卻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內,十五年已來,未知善惡,八十已去,昏耄虛劣,故受老苦,自此之外,唯有十五年在。於中外則王官逼迫,長征遠防,或繫在牢獄。內則門戶吉凶,眾事牽纏,煢煢忪忪,常求不足。如斯推計,可有幾時得修道業?如此思量,豈不哀哉,何得不厭?又彼經云,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一念起惡,受一惡身。十念念惡,得十生惡身。百念念惡,受一百惡身。計一眾生,一形之中,百年念惡,惡即遍滿三千國土,受其惡身。
惡法既爾,善法亦然。一念起善,受一善身。百念念善,受一百善身。計一眾生一形之中,百年念善,三千國土善身亦滿。若得十年、五年念阿彌陀佛,或至多年,後生無量壽國,即受淨土法身,恆沙無盡,不可思議也。今既穢土短促,命報不遠,若生阿彌陀淨國,壽命長遠,不可思議。是故無量壽經云,佛告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十方人天往生彼國者,壽命長遠,億百千劫,與佛同等,故號阿彌陀。」各宜量此利大,皆願往生也。又善王皇帝尊經云,其有人學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國者,憶念晝夜一日,若二日,或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復於中欲還悔者,聞我說是善王功德,命欲盡時,有八菩薩,皆悉飛來,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彌陀佛國中,終不得止。
自此已下,又引大經偈為證,讚云:「其有眾生生安樂,悉具三十有二相。智慧滿足入深法,究暢道要無障礙。隨根利鈍成就忍,三忍乃至不可說。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雜惡趣。除生他方五濁世,示現同如大牟尼。生安樂國成大利,是故至心願生彼。」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7
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一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廣,十信三賢,攝受正法,契會不二,見證佛性,明曉實相。觀照暉心,有無二諦、因果先後、十地優劣、三忍三道,金剛無礙,證大涅槃。大乘寬運,欲無限時住,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問有三番,問曰:願生淨土,擬欲利物者,若爾,所拔眾生,今現在此。已能發得此心,只應在此拔苦眾生。何因得此心竟,先願生淨土,似如捨眾生,自求菩提樂也?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如智度論云,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立得出難。
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
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二、大論復云,菩薩生淨土,具大神通,辯才無礙,教化眾生時,尚不能令眾生 生善 滅惡,增道進位,稱菩薩意。若即在穢土拔濟者,闕無此益,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5
第一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廣,十信三賢,攝受正法,契會不二,見證佛性,明曉實相。觀照暉心,有無二諦、因果先後、十地優劣、三忍三道,金剛無礙,證大涅槃。大乘寬運,欲無限時住,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問有三番,問曰:願生淨土,擬欲利物者,若爾,所拔眾生,今現在此。已能發得此心,只應在此拔苦眾生。何因得此心竟,先願生淨土,似如捨眾生,自求菩提樂也?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如智度論云,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立得出難。
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
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二、大論復云,菩薩生淨土,具大神通,辯才無礙,教化眾生時,尚不能令眾生 生善 滅惡,增道進位,稱菩薩意。若即在穢土拔濟者,闕無此益,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5
無量壽經:「生到我國土的眾生,一下子就橫把五惡道生死輪迴給截斷了。」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二、說明這裡和那裡,在修道上用功的輕和重,所獲得果報的真和假。如果想發心歸向淨土的話,只要花很少的時間禮拜、觀想、稱念彌陀佛,隨著各人壽命的長短,臨終之時,發光的蓮花臺就會來迎接行者,很快的就到極樂世界,馬上就證入不退的果位。所以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只要生到我的國土,如果不證到究竟滅度,而還會退轉的話,我就不取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地位。」
在這裡,要經過長久的時間,具足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果不滿一萬劫的話,仍然免不了三界火宅,顛倒墮落的受生,所以說用功很重,卻獲得虛假的果報。
無量壽經又說:「生到我國土的眾生,一下子就橫把五惡道生死輪迴給截斷了。」這是相對於彌陀的淨土,而把娑婆世界的五道,統統叫做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純粹是造惡業的歸向,所以叫做惡趣,而娑婆世界的人道和天道,是善惡雜業的歸向,所以也叫做惡趣。如果在這裡修行,以對治斷除煩惱的話,首先要斷除見惑,以脫離三惡道之因,息滅三惡道之果報。之後,再斷修惑,以脫離人天之因,斷絕人天之果報。這都是漸漸次第的斷除,不叫做橫加以截斷。如果能夠往生彌陀淨土的話,娑婆世界的五道,一下子就能頓然捨棄,所以叫做橫截五惡趣,就是截斷它的果報。惡道自然關閉,是關閉它的因緣,以上說明往生淨土所脫離的東西。上升之道無有窮盡,達於極點,是彰顯往生淨土所獲得的東西。如果能夠下定決心,迴願往生西方淨土的話,最多 這一生,最少十念,就都能往生。
一生到該國,就進入正定聚,這就和修道一萬劫的功德相等。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4
第二、說明這裡和那裡,在修道上用功的輕和重,所獲得果報的真和假。如果想發心歸向淨土的話,只要花很少的時間禮拜、觀想、稱念彌陀佛,隨著各人壽命的長短,臨終之時,發光的蓮花臺就會來迎接行者,很快的就到極樂世界,馬上就證入不退的果位。所以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只要生到我的國土,如果不證到究竟滅度,而還會退轉的話,我就不取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地位。」
在這裡,要經過長久的時間,具足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果不滿一萬劫的話,仍然免不了三界火宅,顛倒墮落的受生,所以說用功很重,卻獲得虛假的果報。
無量壽經又說:「生到我國土的眾生,一下子就橫把五惡道生死輪迴給截斷了。」這是相對於彌陀的淨土,而把娑婆世界的五道,統統叫做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純粹是造惡業的歸向,所以叫做惡趣,而娑婆世界的人道和天道,是善惡雜業的歸向,所以也叫做惡趣。如果在這裡修行,以對治斷除煩惱的話,首先要斷除見惑,以脫離三惡道之因,息滅三惡道之果報。之後,再斷修惑,以脫離人天之因,斷絕人天之果報。這都是漸漸次第的斷除,不叫做橫加以截斷。如果能夠往生彌陀淨土的話,娑婆世界的五道,一下子就能頓然捨棄,所以叫做橫截五惡趣,就是截斷它的果報。惡道自然關閉,是關閉它的因緣,以上說明往生淨土所脫離的東西。上升之道無有窮盡,達於極點,是彰顯往生淨土所獲得的東西。如果能夠下定決心,迴願往生西方淨土的話,最多 這一生,最少十念,就都能往生。
一生到該國,就進入正定聚,這就和修道一萬劫的功德相等。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4
第五個問題:證初地以上的菩薩,和佛同樣證了真如之理體,叫做生到了諸佛之家,自己已經能夠做佛,救濟運度眾生了,何必還要學念佛三昧,發願要見佛呢?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五個問題:證初地以上的菩薩,和佛同樣證了真如之理體,叫做生到了諸佛之家,自己已經能夠做佛,救濟運度眾生了,何必還要學念佛三昧,發願要見佛呢?
答:真如的理體,是廣大而沒有邊際的,和虛空一樣,難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一間黑暗的屋子,如果只點了一兩盞燈,雖然滿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顯得很暗。即使燈數漸漸增多,可以說是大大光明了,然而,又那裡比得上太陽光呢?菩薩所證得的智慧,雖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然而,又怎麼比得上如太陽光的佛呢?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0
第五個問題:證初地以上的菩薩,和佛同樣證了真如之理體,叫做生到了諸佛之家,自己已經能夠做佛,救濟運度眾生了,何必還要學念佛三昧,發願要見佛呢?
答:真如的理體,是廣大而沒有邊際的,和虛空一樣,難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一間黑暗的屋子,如果只點了一兩盞燈,雖然滿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顯得很暗。即使燈數漸漸增多,可以說是大大光明了,然而,又那裡比得上太陽光呢?菩薩所證得的智慧,雖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然而,又怎麼比得上如太陽光的佛呢?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10
大悲經云:「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五、依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 往生 意,亦得往生。」
六、如十方隨願往生經云:「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況其現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
是故彼經云:「現在眷屬為亡者追福,如餉遠人,定得食也。」
第七、廣引諸經證成,如大法鼓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繫意,稱念諸佛名號者,十方諸佛,一切賢聖,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是故此經,名大法鼓。當知此人,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又大悲經云:「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9
五、依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 往生 意,亦得往生。」
六、如十方隨願往生經云:「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況其現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
是故彼經云:「現在眷屬為亡者追福,如餉遠人,定得食也。」
第七、廣引諸經證成,如大法鼓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繫意,稱念諸佛名號者,十方諸佛,一切賢聖,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是故此經,名大法鼓。當知此人,十方淨土,隨願往生。」
又大悲經云:「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9
第四、觀無量壽佛經及其他的大乘經都說,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夠發願迴向,一定能夠往生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二、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到一行三昧的情形。
當時文殊師利問佛陀說:「世尊,什麼叫做一行三昧?」
佛陀回答說:「一行三昧就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在空曠安閒的地方,心念不散亂,向著佛所在的方向,端身正坐,也不去想佛的相貌,只是把心念,放在一尊佛上,專心稱這尊佛的名號,念念都不休息。就在念佛之中,就能見到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的諸佛。為什麼?因為念一尊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就和念無量諸佛的功德是一樣的,這就叫做菩薩修行一行三昧。」
第三、涅槃經上,佛陀說:「如果有人能夠以極專注的心,經常修念佛三昧的話,十方諸佛恆常見到此人,就像在他們眼前出現一樣。」
所以涅槃經中,佛陀告訴迦葉菩薩說:「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經常能夠以極專注的心念佛,不管是在山林裡,或是在聚落中,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不管是坐著或是躺著,諸佛世尊經常會見到此人,如同出現在眼前一樣,諸佛世尊常會停住而接受此人的布施。」
第四、觀無量壽佛經及其他的大乘經都說,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夠發願迴向,一定能夠往生。然而念佛這項修行,是最主要的道路,為什麼?從佛經中可以看出來,有開始及終結兩種利益。
如果想要開始修行善法的話,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如果想要滅除惡業,消除災殃的話,念佛就能對治所有的障礙。
所以經上說:「念佛的眾生,一直不捨念佛之心,壽命終結時一定能往生。」這就是開始念佛的益處。念佛終結的益處是,在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說,阿彌陀佛住在世間的時間很久,雖然有兆載永劫,但也有滅度的時節。當他般涅槃時,就只有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住持安樂國土,接引十方的眾生。阿彌陀佛滅度的時間,和他住世的時間同樣長久,而該國的眾生,就都見不到佛陀,
只有以前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的人,還能經常見到阿彌陀佛現在眼前,並沒有滅度,這就是終結時的利益。
修其他法門,而迴向往生的人,雖然也都能往生淨土,不過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後,他們有人看得見佛,也有人看不見佛。
所以在此勸告後代的人要仔細思量,以便能夠獲得久遠的利益。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8
第二、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到一行三昧的情形。
當時文殊師利問佛陀說:「世尊,什麼叫做一行三昧?」
佛陀回答說:「一行三昧就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在空曠安閒的地方,心念不散亂,向著佛所在的方向,端身正坐,也不去想佛的相貌,只是把心念,放在一尊佛上,專心稱這尊佛的名號,念念都不休息。就在念佛之中,就能見到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的諸佛。為什麼?因為念一尊佛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就和念無量諸佛的功德是一樣的,這就叫做菩薩修行一行三昧。」
第三、涅槃經上,佛陀說:「如果有人能夠以極專注的心,經常修念佛三昧的話,十方諸佛恆常見到此人,就像在他們眼前出現一樣。」
所以涅槃經中,佛陀告訴迦葉菩薩說:「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經常能夠以極專注的心念佛,不管是在山林裡,或是在聚落中,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不管是坐著或是躺著,諸佛世尊經常會見到此人,如同出現在眼前一樣,諸佛世尊常會停住而接受此人的布施。」
第四、觀無量壽佛經及其他的大乘經都說,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夠發願迴向,一定能夠往生。然而念佛這項修行,是最主要的道路,為什麼?從佛經中可以看出來,有開始及終結兩種利益。
如果想要開始修行善法的話,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如果想要滅除惡業,消除災殃的話,念佛就能對治所有的障礙。
所以經上說:「念佛的眾生,一直不捨念佛之心,壽命終結時一定能往生。」這就是開始念佛的益處。念佛終結的益處是,在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說,阿彌陀佛住在世間的時間很久,雖然有兆載永劫,但也有滅度的時節。當他般涅槃時,就只有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住持安樂國土,接引十方的眾生。阿彌陀佛滅度的時間,和他住世的時間同樣長久,而該國的眾生,就都見不到佛陀,
只有以前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的人,還能經常見到阿彌陀佛現在眼前,並沒有滅度,這就是終結時的利益。
修其他法門,而迴向往生的人,雖然也都能往生淨土,不過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後,他們有人看得見佛,也有人看不見佛。
所以在此勸告後代的人要仔細思量,以便能夠獲得久遠的利益。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8
第三問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一問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餘三昧者?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餘三昧也。
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三昧,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此云何知?如摩訶衍中說云,諸餘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第三問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無三昧經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無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鏡中,自見面上死相已現,不過七日。時有智者,教往問佛。佛時報言:「七日不虛,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難。」
尋即依教繫念,時至六日,即有二鬼來,耳聞其念佛之聲,竟無能前進。還告閻羅王,閻羅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又譬喻經中,有一長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夢見剎鬼索符來欲取之,不過十日。其人眠覺,惶怖非常。至明求覓相師占夢,師作卦兆云:「有剎鬼必欲相害,不過十日。」
其人惶怖倍常,詣佛求請,佛時報云:「若欲攘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持戒燒香,然燈懸繒旛蓋,信向三寶,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專心信向,剎鬼到門,見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緣斯功德,壽滿百年,死得生天。
復有一長者,名曰執持,退戒還佛,現被惡鬼打之。第四問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對治諸障,唯招世報,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不?答曰得,何者?如華嚴經十地品云:「始從初地,乃至十地,於一一地中,皆說入地加行道。」地滿功德利己不住道,訖即皆結云:「是諸菩薩,雖修餘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上妙樂具,供養三寶。」以斯文證得知,諸菩薩等,乃至上地,常學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無量行願,滿功德海,何況二乘凡夫,求生淨土,不學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通行通伴故。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7
第一問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餘三昧者?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餘三昧也。
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三昧,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此云何知?如摩訶衍中說云,諸餘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第三問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無三昧經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無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鏡中,自見面上死相已現,不過七日。時有智者,教往問佛。佛時報言:「七日不虛,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難。」
尋即依教繫念,時至六日,即有二鬼來,耳聞其念佛之聲,竟無能前進。還告閻羅王,閻羅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又譬喻經中,有一長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夢見剎鬼索符來欲取之,不過十日。其人眠覺,惶怖非常。至明求覓相師占夢,師作卦兆云:「有剎鬼必欲相害,不過十日。」
其人惶怖倍常,詣佛求請,佛時報云:「若欲攘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持戒燒香,然燈懸繒旛蓋,信向三寶,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專心信向,剎鬼到門,見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緣斯功德,壽滿百年,死得生天。
復有一長者,名曰執持,退戒還佛,現被惡鬼打之。第四問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對治諸障,唯招世報,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不?答曰得,何者?如華嚴經十地品云:「始從初地,乃至十地,於一一地中,皆說入地加行道。」地滿功德利己不住道,訖即皆結云:「是諸菩薩,雖修餘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上妙樂具,供養三寶。」以斯文證得知,諸菩薩等,乃至上地,常學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無量行願,滿功德海,何況二乘凡夫,求生淨土,不學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通行通伴故。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7
華嚴經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七、依華嚴經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云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也?」是時比丘告善財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三昧門。何者?於此三昧門中,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能令眾生遠離顛倒。念佛三昧門者,於微細境界中,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三昧門者,能起一切佛剎,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三世不顛倒。」
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餘妙境界,出過數量,我所未知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7
第七、依華嚴經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云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也?」是時比丘告善財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三昧門。何者?於此三昧門中,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能令眾生遠離顛倒。念佛三昧門者,於微細境界中,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三昧門者,能起一切佛剎,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三世不顛倒。」
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餘妙境界,出過數量,我所未知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7
第五個問題:一切的眾生都具有佛性,久遠劫來,也應該遇見很多佛了,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死中輪迴,而出不了三界的火宅呢?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五個問題:一切的眾生都具有佛性,久遠劫來,也應該遇見很多佛了,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死中輪迴,而出不了三界的火宅呢?
答:大乘經上說,因為眾生不依照二種殊勝的法門,以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三界火宅。那二種殊勝法門?一種是聖道,一種是往生淨土。聖道法門,現在的人是很難證得的,一方面是由於佛陀涅槃已經很久遠了,一方面是因為佛理甚深奧,佛義甚玄微之故。
所以大集月藏經中說:
「在我涅槃之後的末法時期,雖然有億億的眾生修行,但卻沒有一個人能證得道果。」現在正是末法時期的五濁惡世之中,因此只有淨土法門,是可以通行的道路。因此無量壽經說:「如果有眾生,即使一輩子都在造惡業,只要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的名字,如果不能生我國土的話,我就不成佛。」一切的眾生,都不自量力,不要說修大乘的人,連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的道理,都未曾放在心上。就連修小乘的人,連見諦道證初果、二果,乃至於三果的斷五下分結,羅漢的除五上分結,不管是出家眾或在家眾,都沒有一個人有分的。縱然是生人間或生天的果報,也都必須要修五戒和十善才能獲得此果報,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的人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至於造罪惡的行為,則像暴風快雨般。
所以諸佛大慈悲,勸眾生歸向淨土。即使這輩子造作惡業,只要能經常一心一意精進的念佛,一切的障礙自然就能消除,一定能夠往生。為什麼大家不想一想這個道理,而都無心求往生呢?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6
第五個問題:一切的眾生都具有佛性,久遠劫來,也應該遇見很多佛了,為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死中輪迴,而出不了三界的火宅呢?
答:大乘經上說,因為眾生不依照二種殊勝的法門,以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三界火宅。那二種殊勝法門?一種是聖道,一種是往生淨土。聖道法門,現在的人是很難證得的,一方面是由於佛陀涅槃已經很久遠了,一方面是因為佛理甚深奧,佛義甚玄微之故。
所以大集月藏經中說:
「在我涅槃之後的末法時期,雖然有億億的眾生修行,但卻沒有一個人能證得道果。」現在正是末法時期的五濁惡世之中,因此只有淨土法門,是可以通行的道路。因此無量壽經說:「如果有眾生,即使一輩子都在造惡業,只要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的名字,如果不能生我國土的話,我就不成佛。」一切的眾生,都不自量力,不要說修大乘的人,連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的道理,都未曾放在心上。就連修小乘的人,連見諦道證初果、二果,乃至於三果的斷五下分結,羅漢的除五上分結,不管是出家眾或在家眾,都沒有一個人有分的。縱然是生人間或生天的果報,也都必須要修五戒和十善才能獲得此果報,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的人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至於造罪惡的行為,則像暴風快雨般。
所以諸佛大慈悲,勸眾生歸向淨土。即使這輩子造作惡業,只要能經常一心一意精進的念佛,一切的障礙自然就能消除,一定能夠往生。為什麼大家不想一想這個道理,而都無心求往生呢?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6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引聖教證成,勸信求生者。
依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有財首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世,亦名釋迦牟尼佛。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正法。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從善友語,入塔觀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見佛像,不能禮者,當稱南無佛。」還宮繫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夢見佛像。心大歡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
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常勤精進,恆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皆與授記。從是以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首楞嚴三昧。爾時王子者,今我財首是也。
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闇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經教既爾,何不捨難,依易行道矣。(安樂集卷上終)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引聖教證成,勸信求生者。
依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有財首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世,亦名釋迦牟尼佛。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正法。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從善友語,入塔觀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見佛像,不能禮者,當稱南無佛。」還宮繫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夢見佛像。心大歡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
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常勤精進,恆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皆與授記。從是以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首楞嚴三昧。爾時王子者,今我財首是也。
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
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闇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經教既爾,何不捨難,依易行道矣。(安樂集卷上終)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第五又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五又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第五又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繫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偈云: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貪營眾事務,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第四問曰:此等眾生,既云流轉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為多?
答曰:雖言流轉,然於三惡道中,受身偏多。如經說云:「於虛空中,量取方圓八肘,從地至於色究竟天。於此量內,所有可見眾生,即多於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惡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惡法易起,善心難生故也。
今時但看現在眾生,若得富貴,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復著樂者多。是故經云:「眾生等是流轉,恆三惡道為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為客舍故也。
依大莊嚴論,勸一切眾生,常須繫念現前,
偈云:「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貪營眾事務,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除斷五欲想。精勤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亂念。智者勤攝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必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馬用磑。若其鬥戰時,迴旋不直行。」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第四問曰:此等眾生,既云流轉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為多?
答曰:雖言流轉,然於三惡道中,受身偏多。如經說云:「於虛空中,量取方圓八肘,從地至於色究竟天。於此量內,所有可見眾生,即多於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惡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惡法易起,善心難生故也。
今時但看現在眾生,若得富貴,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復著樂者多。是故經云:「眾生等是流轉,恆三惡道為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為客舍故也。
依大莊嚴論,勸一切眾生,常須繫念現前,
偈云:「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貪營眾事務,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除斷五欲想。精勤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亂念。智者勤攝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必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馬用磑。若其鬥戰時,迴旋不直行。」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一切惡法,猶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正法念經云,菩薩化生告諸天眾云:「凡人經此百千生,著樂放逸不修道,不覺往福侵已盡,還墮三塗受眾苦。」
是故涅槃經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復如是。」
是故又彼經云:「勸修不放逸,何以故?
夫放逸者,是眾惡之本。不放逸者,乃是眾善之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亦如須彌山王,於諸山中,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中,為最為上。何以故?
一切惡法,猶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正法念經云,菩薩化生告諸天眾云:「凡人經此百千生,著樂放逸不修道,不覺往福侵已盡,還墮三塗受眾苦。」
是故涅槃經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復如是。」
是故又彼經云:「勸修不放逸,何以故?
夫放逸者,是眾惡之本。不放逸者,乃是眾善之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亦如須彌山王,於諸山中,為最為上。
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中,為最為上。何以故?
一切惡法,猶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5
問:無量壽大經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有世人,聞此聖教,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云何?問:諸大乘經論皆言,眾生畢竟無生,云何天親、龍樹菩薩,皆願往生也?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問曰:無量壽大經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有世人,聞此聖教,現在一形全不作意,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類,何者?經云「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發信心,預自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
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迭相開曉,為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剋念也?
又問曰:諸大乘經論皆言,一切眾生畢竟無生,猶若虛空,云何天親、龍樹菩薩,皆願往生也?
答曰: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者,有二種義,一者、如凡夫人所見,實眾生、實生死等。若據菩薩,往生畢竟如虛空、如兔角。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緣生。因緣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無生,不違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又問曰:夫生為有本,乃是眾累之元。若知此過,捨生求無生者,可有脫期。今既勸生淨土,即是棄生求生,生何可盡?答曰:然彼淨土,乃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眾生愛染虛妄執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3
問曰:無量壽大經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有世人,聞此聖教,現在一形全不作意,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類,何者?經云「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發信心,預自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
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迭相開曉,為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剋念也?
又問曰:諸大乘經論皆言,一切眾生畢竟無生,猶若虛空,云何天親、龍樹菩薩,皆願往生也?
答曰: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者,有二種義,一者、如凡夫人所見,實眾生、實生死等。若據菩薩,往生畢竟如虛空、如兔角。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緣生。因緣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無生,不違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又問曰:夫生為有本,乃是眾累之元。若知此過,捨生求無生者,可有脫期。今既勸生淨土,即是棄生求生,生何可盡?答曰:然彼淨土,乃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眾生愛染虛妄執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3
問曰:大乘經云,業道如秤,重處先牽。云何眾生一形已來,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無惡不造,云何臨終遇善知識,十念相續,即得往生。若爾者,先牽之義,何以取信?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問曰:大乘經云,業道如秤,重處先牽。云何眾生一形已來,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無惡不造,云何臨終遇善知識,十念相續,即得往生。若爾者,先牽之義,何以取信?
答曰:汝謂一形惡業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輕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者,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豈可得言,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是故遺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眾生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緣者?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妄想,依煩惱果報眾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若聞滅除藥鼓聲,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緣。
三、云何在決定者?彼人造罪時,自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起,是為決定。又智度論云,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惡心,即能傾三界之福,即入惡道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3
問曰:大乘經云,業道如秤,重處先牽。云何眾生一形已來,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無惡不造,云何臨終遇善知識,十念相續,即得往生。若爾者,先牽之義,何以取信?
答曰:汝謂一形惡業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輕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者,正明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豈可得言,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是故遺日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眾生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緣者?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妄想,依煩惱果報眾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若聞滅除藥鼓聲,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緣。
三、云何在決定者?彼人造罪時,自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起,是為決定。又智度論云,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惡心,即能傾三界之福,即入惡道也。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3
大智度論,廣施問答。問曰:但一切眾生,從曠大劫來,備造有漏之業,繫屬三界,云何不斷三界繫業,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大智度論,廣施問答。
問曰:但一切眾生,從曠大劫來,備造有漏之業,繫屬三界,云何不斷三界繫業,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有二種解釋,一、就法來破。二、借喻以顯。言就法者,諸佛如來有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思議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有如是等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下第二有七番,立借喻以顯。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豈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盡也。
第二、譬如癖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於千里。豈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三、亦如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望。豈可得言,以數十年仕,備盡辛勤,上下尚不達而歸者,言彼富貴無此事也。
第四、猶如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行,便乘虛空,飛騰自在。豈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昇虛空也。
第五、又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倏爾兩分。豈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斷索也。
第六、又如鴆鳥入水,魚蚌斯斃皆死,犀角觸泥,死者還活。豈可得言,性命一斷,不可生也。
第七、亦如黃鵠喚子安,子安還活。豈可得言,墳下千齡,無可甦也。
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汝豈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
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汝以三界繫業為重,疑彼少時念佛為輕,不得往生安樂國,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3
大智度論,廣施問答。
問曰:但一切眾生,從曠大劫來,備造有漏之業,繫屬三界,云何不斷三界繫業,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繫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有二種解釋,一、就法來破。二、借喻以顯。言就法者,諸佛如來有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思議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輕為重,以重為輕。有如是等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下第二有七番,立借喻以顯。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豈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盡也。
第二、譬如癖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於千里。豈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三、亦如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望。豈可得言,以數十年仕,備盡辛勤,上下尚不達而歸者,言彼富貴無此事也。
第四、猶如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行,便乘虛空,飛騰自在。豈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昇虛空也。
第五、又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倏爾兩分。豈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斷索也。
第六、又如鴆鳥入水,魚蚌斯斃皆死,犀角觸泥,死者還活。豈可得言,性命一斷,不可生也。
第七、亦如黃鵠喚子安,子安還活。豈可得言,墳下千齡,無可甦也。
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汝豈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
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汝以三界繫業為重,疑彼少時念佛為輕,不得往生安樂國,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敬錄 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禪師撰 凡夫居士譯
http://book.bfnn.org/books3/2036.htm#a0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