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引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引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名超日月光,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 母憶子,若 子逃逝,雖憶 何為,
子 若 憶 母 , 如 母 憶 時 , 母 子 歷 生 ,不 相 違 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
一。

【按】此經的示念佛圓通,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返流旋一,六用不行也。
印光大師此為「念佛用功最妙方法。都攝六根者,
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
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
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
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
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
六根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方為淨念。
若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
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三摩地、亦三昧之別名,此云正定,亦示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復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號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足證憶佛念佛,必定見佛,自得心開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04

慧遠大師 蓮宗初祖 --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慧遠大師(蓮宗初祖也,賈姓,雁門人,學精儒老,年廿一,聞道安法師講般若經,因悟曰,儒老
皆糠秕爾,遂出家,誓弘佛教,安歎曰,使法流傳中國,其在遠乎,後入廬山,感雷雨運木以建東
林,又鑿池種蓮,因號蓮社,集眾六時念佛,求生西方,在山卅餘載,雖帝詔亦不出,曾三睹聖
像,均只默記,義熙十二年,佛再現,乃端坐入滅,年八十有三。)

師云,念佛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
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
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
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相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靈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
心,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
以奉法諸賢,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陰之降頹,懼來儲之未積。
於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興唯勤,庶夫貞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
仰援超步,拔茅之興。俯引弱進,乘策其後。
以此覽眾篇之揮翰,豈從文詠而已哉。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