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問曰。若入無心定中。或眠無夢時。息亦出入有壽命。何以故。言皆是識相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5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784c21(00)║問曰。若入無心定中。或眠無夢時。

T48n2016_p0784c22(01)║息亦出入有壽命。何以故。言皆是識相。

T48n2016_p0784c23(06)║ 答曰。無心定等。識雖暫無。

T48n2016_p0784c24(01)║不久必還生。識不捨身故。有識時多。

T48n2016_p0784c25(00)║無識時少。是故名識相。如人出行。

T48n2016_p0784c26(04)║不得言其家無主。苦樂憎愛精勤等。是心相應。

T48n2016_p0784c27(03)║共緣隨心。行心有故便有。心無故便無。

T48n2016_p0784c28(04)║以是故是識相。非我相。又云。復次四大。及造色圍虛空。

T48n2016_p0784c29(00)║故名為身。是中內外入因緣和合。生識種。

T48n2016_p0785a01(01)║身得是種。和合。作種種事。言語坐起去來。

T48n2016_p0785a02(02)║空六種和合中。強名為男。強名為女。若六種是男。

T48n2016_p0785a03(00)║應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

T48n2016_p0785a04(04)║既於地種中無男女相。乃至識種。亦無男女相。

T48n2016_p0785a05(03)║若各各中無。和合中亦無。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師子。

T48n2016_p0785a06(00)║和合亦不能生。無性故。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5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65.htm

大智度論問云。有出入氣。則是我相。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勤等。是我相。若無我。誰有是出入息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5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784c09(01)║ 大智度論云。有出入氣。則是我相。

T48n2016_p0784c10(04)║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勤等。是我相。若無我。

T48n2016_p0784c11(03)║誰有是出入息。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勤等。

T48n2016_p0784c12(02)║當知有我在內動發。故壽命心。亦是我法。若無我。

T48n2016_p0784c13(00)║如牛無御。有我。故能制心入法。不為放逸。

T48n2016_p0784c14(01)║若無我者。誰制御心。受苦樂者是我。若無我者。

T48n2016_p0784c15(00)║為如樹木。則不應別苦樂。愛憎。精勤亦如是。

T48n2016_p0784c16(00)║我雖微細。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

T48n2016_p0784c17(03)║可知為有。 答曰。是諸相。皆是識相。有識。

T48n2016_p0784c18(05)║則有出入息視眴壽命等。若識離身。則無。

T48n2016_p0784c19(06)║汝若云我常遍故。死人亦應有視眴出入息壽命等。

T48n2016_p0784c20(03)║復次出入息等。是色法。隨心風力。故動發。

T48n2016_p0784c21(00)║此是識相。非我相。壽命是心相應行。亦是識相。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5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65.htm

問。此佛之知見。如何開示悟入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5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781a03(01)║ 問。此佛之知見。如何開示悟入。

T48n2016_p0781a04(01)║ 答。若約教。天台文句疏。

T48n2016_p0781a05(03)║配圓教四位。開即十住。示即十行。悟即十向。

T48n2016_p0781a06(03)║入即十地。華嚴記釋大意云。謂開除惑障。

T48n2016_p0781a07(03)║顯示真理。令悟體空。證入心體。

T48n2016_p0781a08(08)║若禪門南北二宗釋者。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見。

T48n2016_p0781a09(04)║心不起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動名慧。慧能見。是佛知見。

T48n2016_p0781a10(00)║心不動是開。開者。開方便門。色不動是示。

T48n2016_p0781a11(01)║示者。示真實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即萬境常寂。

T48n2016_p0781a12(00)║南宗云。眾生佛智。妄隔不見。但得無念。

T48n2016_p0781a13(02)║即本來自性寂靜。為開。寂靜體上。自有本智。

T48n2016_p0781a14(02)║以本智能見本來自性寂靜。名示。既得指示。

T48n2016_p0781a15(02)║即見本性。佛與眾生本來無異。為悟。

T48n2016_p0781a16(05)║悟後於一切有為無為。有佛無佛。常見本性。

T48n2016_p0781a17(05)║自知妄想無性。自覺聖智。是故菩薩。前聖所知。轉相傳授。

T48n2016_p0781a18(00)║即是入義。海龍王經云。心不住內。亦不遊外。

T48n2016_p0781a19(00)║識無所住。度於一切墮顛倒者。乃至見諸法寂。

T48n2016_p0781a20(05)║觀諸法默。諸法寂寞。無行無處。諸法澹然。

T48n2016_p0781a21(00)║無所成就。普觀諸法。皆已如是。如是觀者。

T48n2016_p0781a22(01)║是為法觀。法觀如是。不見諸法之所歸趣。

T48n2016_p0781a23(02)║其有見法而不觀者。不以見法而成觀也。

T48n2016_p0781a24(03)║無求無曉。不知不見。是為見法。法華經云。不得諸法。

T48n2016_p0781a25(00)║不知不見。亦不分別。是男是女。昔人云。

T48n2016_p0781a26(01)║亦無見。亦無聞。無見無聞真見聞。又肇法師云。

T48n2016_p0781a27(00)║閉智塞聰。獨覺冥冥者矣。如是則默契寂知。

T48n2016_p0781a28(00)║俱通宗鏡矣。所以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

T48n2016_p0781a29(01)║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

T48n2016_p0781b01(02)║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

T48n2016_p0781b02(00)║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

T48n2016_p0781b03(01)║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

T48n2016_p0781b04(03)║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

T48n2016_p0781b05(02)║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

T48n2016_p0781b06(03)║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

T48n2016_p0781b07(00)║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T48n2016_p0781b08(01)║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

T48n2016_p0781b09(01)║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通之時。

T48n2016_p0781b10(02)║見非是通。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T48n2016_p0781b11(02)║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

T48n2016_p0781b12(02)║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65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65.htm

□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佛教相信在劫難逃、在數難逃之說嗎?


佛教不相信定命論,但是相信因果論


因果是可以改變的,過去已造的因加上現在的因,可以改變它的結果。但是佛說:定業不可轉,重業不可救。所謂定業,是造了極大的惡業,如五逆──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僧、出佛身血;又如譭謗三寶、殺人越貨、縱火決堤、強暴婦女等重大的犯罪行為,都是不可變轉的罪業。因為這些行為不僅造成他人生命的喪失,並長久影響社會的安定,所以必須受報。


古來已有「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的諺語。殺生太多,不免引起戰爭,而相互的殘殺與鬥爭,則會招致兵荒馬亂、十室九空、哀鴻遍野等劫難。


劫」是時間或時限的意思。惡因若累積到某種程度,便會發生某種災難,有的是區域性的,有的則是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但看造業人數的多寡和所造之業的輕重而定。今生造業不一定今生受報;但在過去世中,於不同的地方,各人造了某類的惡業之因,就會在未來世中的某個時代的同一環境中,受到相同的惡報。


「數」不是佛學名詞。屈原於《楚辭》的〈卜居〉內有云:「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此數是指占卜之術數;《書經》的〈大禹謨〉則云:「天之歷數在汝躬」,以及收錄於《文選》應璩所撰之〈與曹長思書〉一文內又云:「春生者繁榮,秋榮者零悴,自然之數,豈有恨哉!」這些都是講天理、命運或氣運之說。而將之與佛教的「劫」字配合,便產生「劫數」之說了。


佛教所講的「劫」,是梵語「劫波」(kalpa)的音譯,指非常長的時間過程,其有大、中、小劫。所謂小劫,若用比例來說,如果人類壽命最長可達八萬四千歲,最短僅得十歲,那麼,從八萬四千歲起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只剩十歲,再從十歲起,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如此一減一加的歷程,總稱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眾生所居住的世間分為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成一循環,是為一大劫。


據佛經所說,只有「住」的階段有眾生活動,其他三個階段,眾生應是遷到他方世界去。而在還沒有遷出之前,遇到「壞」的階段開始時,會有大火、大水或大風等的災變發生,稱為「劫難」,能把物質世界以至禪定世界全部摧毀。尚未脫離這個世界的眾生,就是在劫難逃。劫難之後,如果業報未了,業識──生命的主體,即轉生他方世界繼續受報;如果業報已了,不待劫難到來便生佛國淨土,從此超出三界,永遠不再遭受劫難的摧迫,稱為「出離苦海」。當然,若不修行佛法,要想脫離這樣的劫難是不可能的。


民間傳說的在劫在數,雖和佛法相關,卻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無法逃避而不知如何超脫。所以民間每經一段承平時代,便喪失憂患意識而形成歌舞升平、生活糜爛、道德墮落和思想腐敗等現象,某些預言就會因此傳出而呼告大眾:將有天災人禍、戰亂等發生,會有多少人死亡等等;甚至危言聳聽,說死裏逃生的人少如漏網之魚。其中有些預言說這是無可挽回的事情,但也有若干預言呼籲社會大眾及時端正人心,勸惡向善,回頭是岸,以挽救劫難於臨頭。這些預言大致是出於民間信仰的有心之士,也有的是出於佛教徒的化世方便。

有些人士基於在劫在數的觀念,以為那些殺人魔王的出世似乎也有道理,即不是他們要殺人,而是被殺的人需要他們來處理,否則善惡因果報應之說就無法完成。這種說法必須糾正,如果說魔王是應眾生須受劫難而來,則好比是劊子手行刑殺人,是執法而非犯法造罪。

其實,既被稱作魔王,就算是造罪而非「替天行道」的執法行為,唯有自然的災變及人力無從抗拒而遭的劫難,始為「天數」。所以,魔王殺人,惡業極重,也是要受惡報的。


如果是來自火、水、風等的天災殺人,則是自然的報應,其中沒有人格的魔力或出於某些惡人的意欲,乃是造業者直接受報。

所以在佛經中只有說火、水、風等自然的劫難,沒有說由魔或魔的代理人來執行眾生的惡報。

因為被魔王殺的人,雖然很可能是罪有應得,但也可能是出於魔王的一時憤怒,或出於惡人的偏激瘋狂,甚至會促成更多人假借替天行道的名義而塗炭生靈,這樣不僅不公正,也給宵小犯罪做惡的口實,


所以,佛教不贊成以魔王代替自然災害來殺戮眾生的說法。


眾生為了逃避劫數,必須修學佛法。

修五戒十善能免除三塗之苦,即刀兵、水火和地獄諸苦;

修禪定能暫時免除內心煩惱之苦;若能開悟而得智慧,即可出離三界的生死之苦。


如果自己沒有信心修好五戒十善及禪定智慧,也該多念 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同樣可以出離生死的範圍

可惜眾生只畏苦果,而不知避惡因。


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即時去惡向善,廣種福田,修學佛法,發菩提心,求成佛道,如此即可免遭受未來的劫數之難。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20

□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是的,有人作如此說,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緣的眾生受報。

比如有人說,虛雲老和尚遭受雲門事件,拷問毒打,遍體鱗傷,幾乎致死,是代全大陸的中國人受難。又有說某某大喇嘛或轉世者因害某種痛苦的疾病死亡,是為了替代全人類消業。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種種苦行,如冬天雪中臥,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為方式,來折磨肉體,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類大眾的平安、健康。其實這都是似是而非的見解,不是佛法的正見。


佛法所講的因果,是眾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別業受別報,多人造作相同的共業受共報;造惡業受苦報,造善業受福報。例如眾人都吃飯眾人都能飽,眾人不吃飯眾人皆饑餓;一人吃飯不能使得眾人皆飽,一人不吃飯也與眾人的饑飽無關。

所以說,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正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確能夠影響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眾都會受到益處;某時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時代的人都會受到幫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應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眾趨善避惡,使得鬼神調柔護持;但這也是由於當時、當地眾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現,不是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


如果大修行者也發生災難、惡疾,那有兩種可能

一是聖人示現凡夫相,視同凡夫,受災受難,是為了能接近凡夫大眾,感動凡夫眾生;

二是因為大修行者本身的業報所感,最後身的佛及羅漢還要受報,何況是一般凡夫階段的大修行者。


有的是因精進修行,使天魔恐懼,或往昔的冤家債主現生於神鬼道中者發愁,唯恐大修行人,出離生死之後,不再受其控制,無法索取所欠的債務,因此而有種種的大魔難、大疾病,紛紛降臨。也有由於大修行力,使得應墮地獄、畜牲、餓鬼的罪報,而以人間的災難、疾病來抵償,稱為重罪輕報。所以大修行者的災難、疾病都是好現象,不過不是為了代眾生消業障。

至於代受果報、代消業障的觀念,是沿襲神教的思想而來。


比如,耶穌基督是代世人贖罪而死於十字架上;中國的民間信仰也相信菩薩能夠代眾生消業障,比如,相信藥師佛既號稱「消災延壽」,必能代眾生消業,或認為地藏菩薩入地獄度眾生,也就是為了代眾生消業;更有人為了父母及親人的消災、延壽,而有發願自己吃素、出家,或者減壽、借壽等的信仰,這些觀念和做法雖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卻不相應。


我們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眾生,使眾生獲益;就像是用鏡子接受到陽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處,也能得到光明一樣。可是如果是盲者,還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見到光明的,還是因為他有眼睛,那便是說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幫忙。


所以,佛教對於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壽等的迷信行為,不予贊成。


有人認為修行人或者是通靈的靈媒,能夠為人消業、治病、趕鬼、驅魔,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的確受到肯定。但是佛說定業不可轉,該受的果報,必須接受;民間信仰的宗教力量,雖也能夠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


用咒術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為他人的業障做一時的阻擋,但是如果阻擋太多,或勉強阻擋,施術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會受到反擊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擋山洪爆發,必定也將被洪流沖走,這不是代眾生消業,那是他自己造業而受到果報。他違背因果,雖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暫時不受報,事實上卻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決沒有造了惡業,而能不受惡報的道理;違背自然,即是違背因果。


不論以咒術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須基於相對的原則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轉變,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產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應道交;這還是在合理的原則下,所產生的效果,不是代為消業。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18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佛教的教法可以涵蓋許多不同內容的層次,從民間信仰的層次、高級宗教的層次、哲學的層次以及到達實相無相的層次。

若從實相無相的層次而言,這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教的基礎,因為佛法主張離欲、無所求、無所依、無所執著才是解脫;不執著有無、善惡、嗔愛、得失等任何一邊,故稱為佛法無邊,稱為究竟自在;所以,也就無須求取加持或給予加持。

但是人間屬於凡夫的世界,雖然以知識能夠理解無求、無欲的解脫境界才是究竟自在一旦遇到身心的病障、家人的災難、事業的不順,就會自然而然期待外力的支援、神力的加持、佛菩薩的救濟。因此,加持雖非佛法的究竟,佛教為了接引方便,和適應大眾的需要,並不否定和反對加持的信仰和作用。

加持的功能,來自咒力、願力和心力。持咒功力深厚的人,咒的本身產生了感應力,能夠感通鬼神,協助並加持人;願力強的人能夠以發願心感通諸佛菩薩以及護法龍天的護持和救濟;心力強的人可以直接影響被加持者的心向,加強他們的意志,轉變他們的觀念,所謂逢凶化吉、消災、治病,都是以精神的心力為主宰。

加持的力量,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所謂神力的加持,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

實,不是叫他躲債、逃債、逃避現實。當然,可由加持力來緩和、緩衝當面的壓力和衝擊,然後借力化力,以化解衝擊和壓力於無形。

從民間信仰的層次而言,加持力屬於他力而非自力,那就是以加持者的心力、願力及咒力直接來解除被加持者的問題,這是一般人所共同企求和信仰的。因為不須自己的修持,不須付出相對的代價,就能解決重大的危機,這也是民間的鬼神信仰普遍的原因。可是,累次的加持,只能阻擋禍患於一時,不能解決問題於永久;好像托庇於權威人士的勢力,而逃避黑社會或債主的追索,當庇佑的勢力消失或失勢之時,災難會再度降臨,再且變本加厲。

佛法則不然,如為冤孽、宿債所困擾、障礙,則以加持者的慈悲力和修持力來感化、疏導那些冤家、債主的仇恨、執著、報復之心,使之脫離委屈而轉生善道,被加持者也就因此而得到消災免難、吉祥如意的效果。不過事後,必須歸依三寶、修持佛法、造福眾生;否則會再造惡業,重受苦果。

有人持大悲咒於水中,有人以咒願力或祝福加予念珠、法物乃至於普通的物品上,而使之成為有治病、避邪、安宅、降福等的靈物。這是由於咒願力以及加持者的修持力、福德力、心力,而使被加持的物品產生力量。但是依加持者的功力深淺,使得被加持物的時效有長有短,屬於感應的範圍,只要如法修持,就能做到,是純他力的。

如果被加持者自己不修行,就等於向銀行貸款,受過加持之後,雖有一段時間的幸運,過了不久,問題更多,債務更重。因此,加持只是一種方便,不是根本辦法。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