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吾人在睡眠中,有時感覺在似夢非夢之間有一物體壓在胸口上,俗謂之壓虎子,
四肢不能動彈,口不能言,而心中了了,
如即時默念 阿彌陀佛 或 觀世音菩薩聖號,則此壓虎子立時消失,
何況平時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稱念佛號則一切魔障均將遠離,冥冥中得到吉神擁護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念佛人到臨終時決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亂,
能否往生亦在最後一念,
臨終時心不顛倒是大福報。
凡夫平日修行難免放逸,到臨終時心裏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
室內應供一尊 阿彌陀佛接引佛像,並立一幡,
使臨終人以手持幡帶,助念之人句句佛號念的清清楚楚,臨終人聽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
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臨終時此二人亦必來接引。
慧遠大師一生當中有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到臨終時才對弟子言說,
可見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念佛人到臨終時決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亂,
能否往生亦在最後一念,
臨終時心不顛倒是大福報。
凡夫平日修行難免放逸,到臨終時心裏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
室內應供一尊 阿彌陀佛接引佛像,並立一幡,
使臨終人以手持幡帶,助念之人句句佛號念的清清楚楚,臨終人聽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
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臨終時此二人亦必來接引。
慧遠大師一生當中有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到臨終時才對弟子言說,
可見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懶惰為大隨煩惱之一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懶惰為大隨煩惱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
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進對治懶惰,
精進在修行上頗為重要,
恭敬供養三寶無有疲厭,常行精進,則能超出四魔境,
所謂四魔境是:
(1)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即不能明心見性,出離三界,身為四大五陰,覺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覺反而受其累。
(2)煩惱魔、煩惱有二十六種,天天被其所轉,被魔控制,自己不覺得。
(3)天魔、凡夫修道沒有相當功夫,魔王不會來找麻煩,三界是魔王的領土,凡夫欲出三界,脫離他的魔掌,他自然會來阻撓。
(4)死魔,死了之後,神智不清,迷惑顛倒,夢中的意識就沒有清醒時清楚,何況死後。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懶惰為大隨煩惱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
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進對治懶惰,
精進在修行上頗為重要,
恭敬供養三寶無有疲厭,常行精進,則能超出四魔境,
所謂四魔境是:
(1)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即不能明心見性,出離三界,身為四大五陰,覺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覺反而受其累。
(2)煩惱魔、煩惱有二十六種,天天被其所轉,被魔控制,自己不覺得。
(3)天魔、凡夫修道沒有相當功夫,魔王不會來找麻煩,三界是魔王的領土,凡夫欲出三界,脫離他的魔掌,他自然會來阻撓。
(4)死魔,死了之後,神智不清,迷惑顛倒,夢中的意識就沒有清醒時清楚,何況死後。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
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
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
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
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四種世人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四種世人:
(1)從冥入冥、前生未曾培福或從惡道而來者,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眾惡,來生又墮入三惡道。
(2)從冥入明、過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貧窮下賤,尚知因果報應,努力修善,來生自有好報。
(3)從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貴但不信佛法,多造眾惡,命終必墮惡道。
(4)從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養三寶,眾善奉行,生生積福,永遠享受不盡。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四種世人:
(1)從冥入冥、前生未曾培福或從惡道而來者,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眾惡,來生又墮入三惡道。
(2)從冥入明、過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貧窮下賤,尚知因果報應,努力修善,來生自有好報。
(3)從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貴但不信佛法,多造眾惡,命終必墮惡道。
(4)從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養三寶,眾善奉行,生生積福,永遠享受不盡。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講經說法並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
故學佛須要由 信 解 行 證 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
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 錯解經義,問題很大。
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註解而述,切勿講錯,
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
世人以歌舞為樂,學佛人以寂靜為樂,
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講經說法並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
故學佛須要由 信 解 行 證 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
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 錯解經義,問題很大。
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註解而述,切勿講錯,
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
世人以歌舞為樂,學佛人以寂靜為樂,
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快樂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
帝王宮室的快樂比不上天宮的快樂。
三禪天天人的快樂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快樂,
極樂世界的快樂如果與我們沒有份求不到的,佛豈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
佛也就不必說了,佛說淨土法門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
帝王宮室的快樂比不上天宮的快樂。
三禪天天人的快樂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快樂,
極樂世界的快樂如果與我們沒有份求不到的,佛豈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
佛也就不必說了,佛說淨土法門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捨於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先離我相,能不憍慢才不為人所惱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發菩提心之後,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憍慢二字真害人不淺,自己覺得了不起,我的學問比你們高,
我的地位也比你們高,我的智慧更比你們高,
你們要恭維我、要服侍我、要捧著我,人人見了又厭又嫌又怕,
最好遠遠的離開這位先生。
捨於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先離我相,能不憍慢才不為人所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發菩提心之後,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憍慢二字真害人不淺,自己覺得了不起,我的學問比你們高,
我的地位也比你們高,我的智慧更比你們高,
你們要恭維我、要服侍我、要捧著我,人人見了又厭又嫌又怕,
最好遠遠的離開這位先生。
捨於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先離我相,能不憍慢才不為人所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心甘情願的承受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八識田中有十法界的種子,但種子大小不一樣,種子多寡也不一樣,
習慣念佛的、喜歡念佛的是念佛的種子力量大。
我們今生既有機緣親近大乘佛法,即應把握時機,不使空過,
要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鄉,現在在娑婆世界不過是客居而已。
心理轉變,環境也就跟著轉變,
我們如果真有這樣心願,雖然處在五濁惡世,也就感覺非常自在。
△凡夫的五陰是業報,人身就是為酬業而來,
前生造的業,這一生要受果報,
既知是受報,對現前環境應泰然處之,逆來順受,要心甘情願的承受,
但是不能再造新業,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念佛法門,念佛與六道均不相應,
僅與極樂世界相應。
△內不受六根的控制,外不為六塵境界所轉,才能得到自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八識田中有十法界的種子,但種子大小不一樣,種子多寡也不一樣,
習慣念佛的、喜歡念佛的是念佛的種子力量大。
我們今生既有機緣親近大乘佛法,即應把握時機,不使空過,
要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鄉,現在在娑婆世界不過是客居而已。
心理轉變,環境也就跟著轉變,
我們如果真有這樣心願,雖然處在五濁惡世,也就感覺非常自在。
△凡夫的五陰是業報,人身就是為酬業而來,
前生造的業,這一生要受果報,
既知是受報,對現前環境應泰然處之,逆來順受,要心甘情願的承受,
但是不能再造新業,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念佛法門,念佛與六道均不相應,
僅與極樂世界相應。
△內不受六根的控制,外不為六塵境界所轉,才能得到自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真三昧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
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的進修,
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
但是這種三昧謂之外道三昧,非真三昧。
見屬於心想,心理上的見解,是個名詞。
愛,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不能離開。
慢,是恃我高舉。
宋仁宗時有大覺禪師,頗有道行,
皇帝一日派內侍持最名貴的龍腦缽一具賜予禪師,
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缽燒掉,並對內侍說:
請你回去報告皇帝,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貪愛世間事物。
這樣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
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的進修,
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
但是這種三昧謂之外道三昧,非真三昧。
見屬於心想,心理上的見解,是個名詞。
愛,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不能離開。
慢,是恃我高舉。
宋仁宗時有大覺禪師,頗有道行,
皇帝一日派內侍持最名貴的龍腦缽一具賜予禪師,
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缽燒掉,並對內侍說:
請你回去報告皇帝,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貪愛世間事物。
這樣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靜裏乾坤大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靜裏乾坤大」,
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的多。
動就有範圍有大小。
若是在定中,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人命呼吸間,必須愛惜光陰,努力精進,內無妄念,外不攀緣,
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計劃一個好的遠景。
福報是前生修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麼,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靜裏乾坤大」,
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的多。
動就有範圍有大小。
若是在定中,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人命呼吸間,必須愛惜光陰,努力精進,內無妄念,外不攀緣,
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計劃一個好的遠景。
福報是前生修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麼,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邪命有五種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邪命有五種:
(1)無道作有道,
(2)誇耀自己的功德,貪求名聞利養,
(3)迎合信徒心理,違背經教,占卜吉凶,
(4)高聲顯威,希求人之恭敬,
(5)述說某某供養若干,希求他人仿效。
此五種均謂之邪命,果能斷盡希求名聞利養之心,則此五種均不存在。
蓮池大師與同修拜山,參訪某一大德,叩請開示。
大德曰:你弘法利生不要為了名聞利養,
大眾聽了下山回去之後,都在暗笑說這一兩句普通開示誰不會講,
何勞我們千里拜山,咸表失望,
而蓮池聞後,至誠接受,終身信守不渝,後來成為一代祖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邪命有五種:
(1)無道作有道,
(2)誇耀自己的功德,貪求名聞利養,
(3)迎合信徒心理,違背經教,占卜吉凶,
(4)高聲顯威,希求人之恭敬,
(5)述說某某供養若干,希求他人仿效。
此五種均謂之邪命,果能斷盡希求名聞利養之心,則此五種均不存在。
蓮池大師與同修拜山,參訪某一大德,叩請開示。
大德曰:你弘法利生不要為了名聞利養,
大眾聽了下山回去之後,都在暗笑說這一兩句普通開示誰不會講,
何勞我們千里拜山,咸表失望,
而蓮池聞後,至誠接受,終身信守不渝,後來成為一代祖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經云:「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佛法的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兩句是世間法,後兩句是出世間法,
心裏沒有壞的念既只能說是善,心中沒有念頭,意才淨。
淨是一切無著,心中不動念頭就生智慧。
佛開示我們不要著言語文字相,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經傳入中國的尚不及梵文佛典之一半,
卷帙浩繁,佛自己說沒有說了一個字,
經云:「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即此意也。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佛法的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兩句是世間法,後兩句是出世間法,
心裏沒有壞的念既只能說是善,心中沒有念頭,意才淨。
淨是一切無著,心中不動念頭就生智慧。
佛開示我們不要著言語文字相,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經傳入中國的尚不及梵文佛典之一半,
卷帙浩繁,佛自己說沒有說了一個字,
經云:「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即此意也。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