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無始黑業

◎無始黑業(妙辯)
西方合論

今生雖不偷盜,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盜業未盡。
今生雖不邪淫,但值不隨意眷屬,即是淫業未盡。
今生雖不謗法妄語,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謗法及妄語業未盡。
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
當知前生無惡不造,一一當懺悔。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160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

◎如何念佛得無間斷
西方合論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

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頓悟。
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
一者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
二者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
三者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隨故。
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焰空華,無所有故。
五者信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
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
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
八者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
九者信佛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
十者信此身決定當死故。
若人具有如是信根,舉足下足,無非念佛。
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
但信有大小。若無甚深信力,如無羽之鳥,決定不得飛故。

恭錄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 # a159

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
西方合論

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
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
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隨彼方所,端身正向。
能于一佛,念念相續。
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阿難所聞佛法,猶住量數。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
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138

必生淨土 十大礙行

◎必生淨土
十大礙行

經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以上每句是一法行,
古人各有法訓一章,茲不能述,

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誦大乘經,解第一義,
親近善友,請問先覺,不執己見,不引己長,
志存忍辱,行當依經,
聽聞正法,不毀僧尼,
息世雜善,不貪名利,
遠離邪惡,處事必忠,
將過歸已,深誡綺語,
一心不亂,視人如佛,
捐棄伎能,唯求往生,
身必清淨,如是等無量善行,
悉宜修習,能助正道,更能割世染心,
於憎愛二境,無諸留難。
凝心如一,必生淨土。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98

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念佛法門(蕅祖開示)
淨土或問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賅羅八教,圓攝五宗。

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
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
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
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
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譚玄。
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
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
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
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
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
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
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
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
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
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
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
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
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
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珍重。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88

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念佛之門,多承開導,群疑盡釋,正信現前矣,但上文所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今世網中人,間有境緣順便,身意安閒者,則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撥棄者,又當何以教之
淨土或問

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
不論苦樂逆順,靜鬧閒忙,
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
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

不見古人道,
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
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

又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

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閒者,
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
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
種種結緣,種種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
凡一毫之善,皆須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83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為益最大—繫緣門
往生淨土懺願儀

繫緣門者,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
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或若失念,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楞嚴經云,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
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
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
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
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
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
雖依王法,當密作願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
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
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
故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
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
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恐煩披覽,
不復具說,誠哉此門,為益最大。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30

平時耶,臨終耶

◎大本十念與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

彌陀要解

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
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

一念則但約臨終。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
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
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18

唯以願信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善根福德因緣

彌陀要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唯以願信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
況一心不亂哉,
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
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託質寶蓮也。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13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決定往生

彌陀要解

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12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一經要旨(彌陀經)

彌陀要解

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持名,一經要旨。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05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如來聖教,雖則法門無量,隨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就路還家,復本心性。
然此諸法,皆仗自力,
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
契理契機,最簡最易,

故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時值末法,人根陋劣,捨此別修,欲於現生了生死大事者,難上加難矣!

淨宗九祖蕅益大師,以金剛慧眼,于闡揚淨土諸書中,
選其詞約理富者九種,併自著之彌陀要解,名為淨土十要,
可謂理圓詞妙,深契時機,
于上中下根,皆蒙利益,
吾輩凡夫依此,斷不至錯認路頭,執理廢事,其於淨土法門,功莫大焉!

此書原由大師門人成時師節要流通,惟不加復勘,即行付刊,致隱晦難通,
民初,李圓淨居士為令時人得其實益,乃重新編排增補,
並經印祖鑑定後廣為流通,千當世之際,大有利益!

恭錄 蕅益大師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00

由他譏,由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

蕅益大師

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
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
由他譏,由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
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裡召。
懸知蓮萼己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舟告」。

恭錄 蕅益大師
http://www.buddhist.idv.tw/H09.htm

速脫輪迴之苦

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

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
求生極樂世界。欲決定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云何為信?
一信阿彌陀佛願力
二信釋迦文佛教語,
三信六方諸佛讚歎,
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云何為願?
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
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
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
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
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
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
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1

念佛求生淨土

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

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
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餘一切戒定慧等為助,
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當,
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
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途: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
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
遠祖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經云:「末世憶憶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
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
夫能篤信西方捷徑,至誠發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
倘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
佛雖大慈為舟,如眾生不肯登舟何哉?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1

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蕅益大師開示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記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切願,力行為要耳。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蓋無願行不名真信,
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
※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
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恭錄 修行語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947.htm#a04

弘一上人覆心湛居士書閱《淨土十要》,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覆王心湛居士書(民國十三年)
弘一

損書承悉一一:小印倉卒鐫就,附郵奉慧覽。刻具久已拋棄,假鐵錐為之。石質柔脆,若佩帶者,宜以棉圍襯,否則印文不久將磨滅矣。朽人於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光法師。前年嘗致書陳情,願廁弟子之列,法師未許。去歲阿彌陀佛誕,於佛前然臂香,乞三寶慈力加被,復上書陳請,師又遜謝。逮及歲晚,乃再竭誠哀懇,方承慈悲攝受。歡喜慶倖,得未曾有矣。法師之本,吾人寧可測度?且約跡論,永嘉周孟由嘗云:法雨老人,稟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明蕅益大師),步武資福(清徹悟禪師),弘揚淨土,密護諸宗,昌明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二百年來,一人而已。誠不刊之定論也!孟由又屬朽人當來探詢法師生平事跡,撰述傳文,以示後世,亦已承諾。他年參禮普陀時,必期成就此願也。率以裁復,未能悉宣。二月四日 曇日方疏答

閱《淨土十要》,
宜先閱《念佛直指》、《淨土法語》、《淨土或問》、《淨土十疑論》,
復閱《西方合論》,
又閱《生無生論》,宜參觀《親聞記》,
最後閱《彌陀要解》,參觀《便蒙鈔》。

〔編者按〕弘一上人覆心湛居士書,其傾倒印光大師可謂至矣。嘗念善財南詢,百城煙水,事善知識,無有疲厭,大士高風,法門佳話。弘一上人,多才多藝,乘願再來,秉善財行,一瓣心香,供養光公,三度陳情,乞為弟子,虛懷謙德,於今之世,實罕其匹。三復此書,對之下拜。今大師西歸矣,「撰述傳文,以示後世」——願上人毋忘諾言!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32

對機說法避玄談,願把蓮宗獨力擔;代有異人為教出,靈峰之後又靈巖。....修淨業人如欲作大通家,當另請高明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十四
李慧澄


(民國二十年秋,聖定以疾歿於精舍。曾將其臨終以及前後情形稟師,且詢其能生西方與否。據師函示,判為中品下生。且告以當朝暮課誦時,稱彼法名,回向三七,以盡師生之誼。故當時余有挽聯云:「持齋共禮金仙,卿每云塵世聚散靡常,何似樂邦同命鳥;示疾遽登寶地,我自歎淨業機緣難熟,獨為忍土未歸人。」自聖定之亡,忽忽七年,不意師竟又西去。嗚呼傷已!)

文鈔正續兩編刊,法弱魔強下筆難;
警世苦心說因果,總斯只手挽狂瀾。
堂堂白日快西馳,不念彌陀更念誰(師聯語)?
總為修持了生死,轉於呵斥見慈悲。

(修淨業人如欲作大通家,當另請高明,屢見《文鈔》。)

蓮風迭扇奏膚功,萬論千經一句融;
勢至化身弘淨土,故應念佛證圓通。

(楊信芳女居士有師是勢至化身之夢,其記錄見第三十期《覺有情半月刊》。)

對機說法避玄談,願把蓮宗獨力擔;
代有異人為教出,靈峰之後又靈巖。


(第三句用吳梅村語)

回入娑婆誓願深,莫令慧日竟銷沈;
抑禪揚淨滋疑謗,誰識慈航一片心?

(佛徒多有疑師為揚淨抑禪者,不知末法眾生根機淺薄,而我慢習氣甚重,師特出手眼,告以自力之外必仗佛力,庶可往生,益見良工心苦。)

百萬人天紛雨泣,大千沙界灑芬陀;
社名弘化留弘願,奈此癡頑群眾何?
信願行三稱鼎足,樂邦惟此是傳燈;
罕言理性詳言事,慚愧僧成模範僧。

(師行起解絕之風,媲美古德,而自號曰常慚愧僧,即是大好模範。且其駐錫普陀法雨寺時,山上均稱為模範僧,人格偉大,感化可知。此正所謂實至名歸者也。)

百花深處松千尺,眾鳥喧時鶴一聲;
師表人天今已矣,睹茲遺像倍傷情!

(百花聯用古人句,以喻師之高行,似頗確當。)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7

雲棲法水久無靈,喜復靈巖見淨瓶,遠欲供齋無可供,報恩惟有念彌陀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十三
李圓淨

雲棲法水久無靈,喜復靈巖見淨瓶,
盡分敦倫儒即佛,息災護國語成經。
雙林遠謁歡初續,一葦輕違夢遂醒,
最後幸留常住相,許儂伴日比金星。(感夢赴木瀆進謁,二十五日合攝一影,距本師坐化生西才一七日。)
師今知我意云何,翹望吳門幽喟多,
亂世蒼生方痛苦,名山白業久蹉跎。
垣亡北斗樞安仰,舟失南針岸易訛,
遠欲供齋無可供,報恩惟有念彌陀。

註:李圓淨《人鑒》一書指上詩非彼所作,乃汪千紉作。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7

一心修淨業,兩字秉薪傳。(師云學佛以誠敬為最要)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十一
許屏仲
聞示靈巖寂,人天失導師;
鶴林驚月落,鷲嶺想風儀。
老實能專一,精誠在執持;
全憑行願信,芳躅繼蓮池。
癸亥聆師訓,皈依十八年;(癸亥讀師《文鈔》而發心念佛)
一心修淨業,兩字秉薪傳。(師云學佛以誠敬為最要)
證果生西讚,敦倫植福田,(學人妻許林性悟、女普慧入《淨土聖賢錄續集》)
文鈔新續集,讀罷淚潸然。

塵剎分身不可量,譬如一月印千江;
靈巖山上清涼夜,不動慈光遍十方。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7

......惟學常慚愧,莫隨生死流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葉青眼

奉和善覺上人悼我師印光大師原韻

我師竟示滅,重覲已無由;(生平六覲我師,法雨寺一、太平寺三、居士林一、報國寺一。)
淨行瓊難繼,宗風孰與儔。
遺書日月耀,拜奠鬼神愁;
惟學常慚愧,莫隨生死流。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7

西方大勢至....三百年來惟一人,弘老此語有見地,十餘萬人弟子中,愧我未得列名氏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廣覺

師是西方大勢至,卓錫靈巖歲方四,垂手而興古道場,山靈呵護空王寺。
法雲普覆閻浮提,遍潤焦枯各暢遂,老農村媼與販夫,莫不曉師之名字。
師惟一語教念佛,如子憶母無以異,都攝六根妄念空,安養往生非難事。
蓮風所扇滿寰區,日麗中天德廣被,說法不務妙與玄,實語開示有真旨。
三百年來惟一人,弘老此語有見地,十餘萬人弟子中,愧我未得列名氏。
遇機猶冀執巾瓶,稍聆淨土甚深義,孰知相見竟無緣,一旦寂光遽歸去。
本來無來今無去,法界一真相無二,群兒失母哭聲嘶,寒江昨漲感恩淚。
感恩之淚不易揮,非師盛德殊難致,三十餘年弘淨土,乘願再來此叔季。
數十萬言傳文鈔,緇素依歸咸所賜,我今展卷涕潸然,替人如師真不易。
陸沈天醉世如斯,又喪導師悲忍置,回心虔念阿彌陀,無眼耳鼻舌身意。

(師是大勢至化身。見楊信芳女士紀夢。)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7

印光大師圓寂感語......胡兆煥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印光大師圓寂感語
胡兆煥

昔我釋尊於無量法門中,特開淨土一門,以普被三根,使盡攝入彌陀願海。佛之功德,誠不可量!越千餘年,而遂有遠公之倡蓮社,為導歸極樂之資糧,自是厥後,淨宗大德,相繼踵興。迄今淨業學人,因持名而生西方者,有非算數之所能計,不可謂非末法眾生之大幸也!

印光大師以古佛之後身,乘再來之大願,宣蓮宗之妙諦,作接引之導師。初入儒門,繼行佛道,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立身行道之大原;以宏揚淨土,老實念佛,為唯一化度之徑路。故凡參禮老人者,其諄諄開示,罔不於此三致意焉。以是流通善書,不下億萬冊;宣揚法語,恒達千萬言。所表現於文字般若者,未嘗不依此準則,發揮而廣大之,非所謂現世人師當來佛祖者耶?今當殺機天發,浩劫臨前,苦海眾生,正求覺渡。忽傳慈雲驟黯,示寂靈巖,請住世以無緣,痛眾生之業重,至可悲也!曾記民十八時,煥由明道法師之介,得皈依師座,親炙法味。承勖以致力教育,栽植青年,當如苦行頭陀,不辭勞瘁,自居長者之身,實行菩薩之道,方不負言教身教之責,立人達人之心,能為學校培養一純正之學生,即為時代造成一救世之菩薩。善巧方便,辭義圓融,非藹然仁者之言乎?又以煥時任女子教育,因謂女子所處地位,於世間法實負有莫大之任務。何以故?以人類造就,肇基少年;少年教養,家庭時多;而肩家庭教育之責者,厥惟母教是賴故!可知女子之於教育權,實超男子而上之也。世人不察,不求實際,靳靳於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本則捨而末是逐,何淺之乎視女子也!得非錯量女子之大罪障乎?試翻古今來之歷史,其因受完善之母教,而建大事業,樹大功德,垂大名於宇宙者,殆不可以更仆數。《國風》之始《關睢》,瀧岡之傳《阡表》,文獻足徵,直可爭光日月,誰謂女子在家庭,無益於社會國家哉?從可覘老人於世法之解察,實有獨具隻眼者。以視一般之好離本位,競尚浮誇,以至貴至重之家庭教育權,而無形斷送於摩登二字之迷執中,其功其罪,相去可以道里計哉?由是知老人度世之心,以施教育為行菩薩道,可以釋誤執佛法為消極者之迷;以女子在家庭為操國家重要之教育權,可以醒醉心於女權者之夢。例此以推,老人於世出世間法,二面一體,已無分別相之可言,豈皮相之士所能度量哉!古人以儒童菩薩稱孔子,吾敢謂老人即時中之聖僧也!

煥自服膺師訓,恒拳拳勿失,雖於教育淨業兩事,俱無功德之可言,然仍能不敢自暇逸者,飲水思源,無非老人之所賜。然則老人今日之捨棄娑婆,往生極樂,能不使涕淚悲泣,誓願精修,蘄有以自慰,以報吾師之恩也歟?雖然,除卻世間,實無佛法,老人雖已離世,寧忘世間哉?其復將乘願再來,為無量眾生化導,有必然者。吾知二十年後有大心菩薩出現於世,則不特煥一人所焚香三頂以迎請者也!

胡兆煥蒙子書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5

從印光大師文字般若得到真正佛法......蔣文澤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從印光大師文字般若得到真正佛法
蔣文澤

澤性好奇,對於人生之由來,自幼輒思索不解。及長,偶得道家書數冊,欣為奇珍,遂慕長生,醉心飛升之說,同道多以煉丹為佛法,澤更極事崇重,躬行提倡,實不知何為佛法也!又墮其各皆說歸色身之教,至對真正住持三寶,加以輕視。
民十七年朝南海,抵普陀即聞本師洪名,且見有趨謁者。時本師居法雨,而澤因膠於煉丹中我慢之謬見,以為僧極平常人耳,以念佛為極愚夫事,我來普陀,志望活菩薩哀憐,使我得至人真傳,去訪僧人做甚?懷此謬見,更不趨謁。嗚呼!一念之差,畢生不得見吾師。返閩時,匆就普陀佛經流通處,請得佛書數種,抵家閱之。
不意所閱者,即是所厭之念佛法門(《淨土十要》、《初機淨業指南》等)。我從閱此幾本書後,於淨土遂生深信,尤其是《淨業指南》本師序文一篇,得益最深,以其示欣厭,釋疑惑,切近顯詳。澤因之志趨淨土,此澤由外道而入佛道之一因緣也。此後因慕淨土,輒訪修淨之士,乃由陳智順居士(本師信徒)贈我《嘉言錄》、《佛學半月刊》等。又李居士仕林,將本師示莊慧炬(詳述外道及煉丹之事)之信見示,澤讀之如夢初醒,既知往者摸索皆非(煉丹外道),又知來者趨正之路(淨土法門),欣幸何已!由是仰慕本師之心彌切。迨本師掩關吳門,乃恭函披陳懺悔,並乞皈依開示。乃荷慈允,賜法名德澤,並惠切要書籍十餘種,復信近千言,誨訓諄諄,愛護備至。嗣由弘化社、佛學書局請來佛書二三百種,法財豐矣。民廿六年後,聞蘇垣淪陷,深以為念,詢之上海道友,得悉本師移住靈巖,且云法體更健,慰甚。方冀障雲消時,赴蘇拜謁,不意噩耗傳來,竟爾西歸,悲傷何已!澤雖未覲師顏,而被化實深,蓋本師文字三昧,般若光明,無方不被,固不在覲面與否也!今後仰慕本師者,其惟精修淨業,聆師法音於《文鈔》之中,庶幾帶業往生,覲師於蓮池會上,隨師普化遍塵剎,是在我等之自勉耳!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5

哭師座光公......弟子智儼流淚謹述 ....:「今生不求人天福報,來生不願生富貴家。」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哭師座光公
費智儼

嗚呼!師座光公,今於庚辰年十一月初四日卯時已生西矣。而今已矣!弟子薰沐有年,從前面受諸訓誨,悉皆牢記於心不敢忘,今欲再有所請益,不可得矣。嗚呼已矣!

猶憶皈依之年,在丁丑八月初六日,其時我師尚在報國寺掩關,得善友戴滌塵介紹,始得為皈依弟子。聞師當日開示有言:「今生不求人天福報,來生不願生富貴家。」是諄諄然即以念佛求生西方相期許。今我師已生西方矣,弟子如泣如訴,如夢如幻,傍徨何之?惟以師之印像,與西方接引佛像,一併供養左右,見師見佛,破涕為笑。然而人事無常,塵勞習重,師憐我愚,能援手同往乎?此晝夜思惟而欣盼者,恐徒然耳。嗚呼已矣!

事變以後,師駐錫靈巖。於戊寅秋初見時,即問:「常吃素否?勤念佛否?」弟子如實而對:「素吃十齋,每日誦經念佛四小時。」復語曰:「以如是之年,要吃常素,不應吃花素,念佛亦要加勤!」人非木石,如此善為誘誨,安有不動於心者。弟子退而即發願,自己卯年起,淨口吃常素;日課定為早晚午三課,佛號及大悲聖號加至一萬以上。是弟子之斷葷及加緊念佛,悉受我師誘誨之力,今則親炙無日矣。嗚呼已矣!

師在曩昔,常詢弟子從前作何事業,尚疑弟子為名利中人,或欲為大通家人。及至去年求請師座授戒,知弟子能放棄一切,確信弟子為真心念佛人。即於是年二月廿七日,從受五戒。又於八月初六日,從受菩薩戒。所以如是之求速進者,弟子敬禮瞻仰,以為是當代賢聖僧,難可值遇,猶之佛出世時,佛弟子千百萬人敬禮圍繞,皆以為佛難可值遇。今我師以時至而生西矣,猶之佛以時至而涅槃。當時佛弟子遭此大故,靡不涕泗悲淚。弟子於今,能不撫膺而痛乎?嗚呼已矣!

猶憶弟子於初學佛時,把玩因果及往生之書,恒無厭足。去歲以所述諸篇,錄成小冊,求請訓誨。乃謂:「汝不作大通家,欲以是書而流通乎?」隔數日,忽招滌塵及弟子至,謂:「此小冊子已經看過,所不足者,但有事實,未能加具理由,如人之有衣服,尚須加以風帽。且稍待。」又隔數月,交由滌塵帶回小冊,即已撰成甚長之序文。由果究因,由因證果,推闡如此其窮盡,發揮如此其透澈,如渡人船,如救世燈,如水中月,如鏡中影,廣大精微,蔑以加矣!故名其書曰《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今其序文刊入我師《文鈔續編》中,乃時光超忽,弟子印成之書,分散已盡,而我師《文鈔續編》,今方出版。不意一轉瞬間,物是人非,變遷異常,今序文猶在,而我師已不可得見矣。嗚呼已矣!

回憶師生西前三日,適值本寺妙真和尚升座之日,應召赴會,歡喜無量。時我師已病,入室問疾,精神轉佳,談話亦多,當時深恐煩勞,勸其休息而退。孰意回返只三日,而我師生西之信已到,弟子等悲不自勝,乃於初五晨,結伴疾車往靈巖。稍憩,群引入室,兀坐如常,但不能言,一拜之下,佇立而觀。真耶?夢耶?及觀其記錄,初四上午一時三十分,老人由床上起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方。」是時他人不見佛,我師當已見佛,故有如是云云。及自床移坐椅上之後,勸人念佛,囑咐後事,即端坐念佛。非所謂安詳而逝者乎?今其形雖可得見而不能言矣。嗚呼已矣!

獨念師已生西,而弟子猶居濁土,迷而不返,悵故鄉而不見,望樂邦其尚遙,如何如何?然而弟子雖愚,身在娑婆,志在西方,中心耿耿,何日能忘!則惟有專心念佛,不慢不荒,並對我師,嚴戒清涼,朝懸一像,夕燃一香,天橘子赤,殘菊花黃,或拜或跪,如癡如狂,如響斯應,如影方長,夢中無信,禪定有光,但願祈禱有靈,或可追隨於萬一耳!無如奮足前往,芳躅已遙,竟不可望而不可即矣。嗚呼已矣!

庚辰冬至弟子智儼流淚謹述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5

本師光公垂慈攝受記......葛志亮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本師光公垂慈攝受記
葛志亮

予髫齡失恃,少復惰學,長而無成,濫竽教育,誤己誤人,蹉跎半生。顧幼時即喜讀大乘經典,而不解其義。奈心為物誘,乍好乍惡,惑於虛榮,瞀於貨利,而命途多蹇,所謀輒左,百凡叢脞,潦倒年年。於是無明熾起,妄念紛馳,謂因果為無稽,天道皆子虛,一切三藏經典,盡屬□言與偽造,致有「佛教疑問求解」之作,不自知其罪也。辱荷大德居士,垂閔賜教,殷勤指導,至今思之,輒汗流浹背,深愧何以為報。後讀《印光法師文鈔》,益覺直指本源,如夢方醒。又承郭慧海、江味農二老諄諄誨示,批卻導窾,益悔往昔之非,遂發投誠自新皈依光公之願。

於二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隨郭慧海居士赴蘇,薄暮抵報國寺,叩謁師座於關前。次晨上午十時叩關,頂禮皈依焉。蒙賜名慧亮,並誡勿看運氣煉丹等外道之書,更示扶乩之妄。午後師尊又語我儕:「盍往靈巖一遭?」次日予等遂作靈巖之行。時寺名為崇報,方興土木,妙真師為監院,督察至忙碌。予等於二十九日上午返蘇,辭別師尊回滬。是年季夏六日,檢取篋中所有外道書籍,暨謗毀正法之印刷物,一併交付祝融。及七月朔,以輔庭居士尊人子彬先生逝世,予馳函稟告師尊。逾一星期,師慈諭降,以曾子三省吾身為勖,引申其義,勉予為人作事,處處須盡己之心,忠誠行之,兼示以喪祭應用素,現俗用葷之罪過。惜此書存南市敝廬,八一三後,未及攜出,致遭劫失矣。迨中元節後,楊欣蓮師兄自吳返,蒞郭府致祭,與予同膳時,述師尊囑其傳命,教予老實念佛,無怠無忽之訓為告。叮嚀囑咐,至再至三,使我感激涕淚,何啻挾纊!予生何幸,得遇恩師,猶可謂不辰耶?

廿三年甲戌歲,予充市紳張效良先生府中西席,地在南市機廠街。於榴月廿九日,氣候殊熱,午飯後,予在教室內,倚靠椅休息。朦朧間,見園中邊門啟處,一長身高大和尚,疾入予室,促予起起,趕快念佛。予愕然,視之,師也,即驚覺。噫,奇矣!我師之慈悲誘迪弟子,無遠弗屆,無微不至也信夫!今者師尊西逝,我儕皈依弟子,哀感靡極,顧事往如存,言猶在耳,各自努力遵行,老實念佛,之死靡他,毋使師尊東望曰:嗟!余弟子某也,欲求解脫證果,驢年驢年!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5

歸依印光大師回溯記......張一留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歸依印光大師回溯記
張一留

昔吾祖妣高太孺人,青年守節,念佛終身,予依依膝下,六字洪名,攝於耳,宣於口,融於心者,固自幼已然。稍長,讀於崇聖寺之梅花閣,旦暮隨僧,尊前頂禮,親近知識,即自此始。後流寓白門,附讀於獅子橋邊,隨喜於毗盧寺裏,行常問法,願切求師。一日,魏剛長居士訪予寓,笑謂子欲師而師至矣,光師為三叉河放生事,適自申來,盍就近歸投?予知師為蓮宗尊宿,心竊慕之,匪伊朝夕,即往,即拜,即受歸戒於觀音庵中。師知予有老母也,曰:「甘旨在蔬不在肉。」又知予被俗累於瞻園也,曰:「隨地隨時,皆可念佛,瞻園固無異祇園。」謹依伏之不敢忽。未幾回海上,予送之站,因待車,露坐於地,人聲鼎沸中,隱隱佛聲,一如平昔。而似粟紅粒,面臂皆盈,蓋夏夜多蚊,任其侵擾,而無動於中焉。一心念佛,四大能空,類如此。自掩關報國寺,予亦僦居吳門,欣在咫尺,問道益親。拙譯《淨土教史》竟,師見而喜之,手寫序文,原原本本千餘言,異常珍寶。今師西歸,愧無以報恩於萬一,回溯□略,用志不忘!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5

與皈戒本師印光大師之因緣......李傳書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與皈戒本師印光大師之因緣
李傳書

《覺有情半月刊》輯印光大師專刊,陳法香居士徵文於傳書。竊思本師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傳書幸侍杖錫,凡兩次。初在太平寺,得受三皈;其後在靈巖山,又受五戒。今師已示寂,其第三次當在極樂國矣。謹書志兆,並以自勖。

傳書幼時,八識田中,無漏種子,固嘗圓具。蓋見先君誦經念佛,輒隨之禮拜,循聲誦念。十二歲,先君棄養,佛像送於寺院,遂失瞻禮。既長,入上海南洋大學肄業,醉心科學,於是邪見在胸,譭謗三寶,背覺合塵,恣行無忌。時先妣雖不念佛,而朔望茹素,戒食牛肉,家中貧不自給,然好周濟貧乏。十四年夏,患老弱之症,臥病半載,傳書信醫言,勸進牛肉汁,先妣不忍相拂,勉而飲之,然疾終不救。罔極未報,私心痛切,無以自解。

十七年正月,忽念世以佛法為迷信,而自漢迄今,明君賢相,達士通人,崇信稱揚,史不絕書,其故何耶?於是始動信佛之念,遂求友之善畫者,繪觀音大士像,懸諸中堂,出入瞻仰,猶未知恭敬供養也。會得內弟徐仲侯函,言其外舅陳飛青居士,由哈爾濱至滬,寓太平寺,有事轉告,囑往訪明道師,介紹相見。仲侯素不信佛,託與陳君接洽俗事,非以學佛勸也。傳書至寺,適本師駐錫寺中,當由知客師導至樓上,見一老和尚凝然中坐,僧俗環之,共坐進膳,蓋即本師也。師見予入,起邀同膳。予佯稱已食,坐室隅以待。食畢,輟碗箸,諸人環坐如故。師命予移坐其旁,熟視若相識者。予因問曰:「是明道師耶?願請介紹見陳飛青君。」師曰:「我是印光。」指對坐者曰:「彼是明道。陳居士適外出,請少待。」予乃默坐,聆師與眾所談,旨在勸人孝弟忠信,盡心安分。竊念和尚亦作儒家語耶?此非尋常粥飯僧所能道也。因油然生欽仰的心。

既而陳居士至,問曰:「君識印光法師耶?」曰:「未也。」「聞印光法師之道學耶?」曰:「頃聆其言,心甚服焉。」曰:「然則君宜頂禮。」予遂起,頂禮於師。禮畢,陳居士挽予至樓下進餐,復邀偕往覺園,聽諦閑法師講《徹悟禪師語錄》,翌日,講經圓滿。次日,復說皈依,予遂發願參加法會,隨眾皈依。陳居士聞之,曰:「何不更請印光法師為君一人別說三皈?君佛緣成熟,一旦而遇兩大善知識,何幸如之!」傳書乃歡喜踴躍,求之本師,於是日上午在太平寺皈依座下,當蒙印可,賜名德振。午後,復赴覺園,請諦師開示。當在太平寺時,師詢予所業。告以南洋中學教員。師正色曰:「校有女生乎?汝為人師,不可誤人子弟,當教人篤行孝弟,清厲貞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宜隨緣宣揚佛法。」繼又問:「發心經人勸乎?」曰:「非也,由謗生疑,由疑生信,欲以學佛報慈母恩耳。」師曰:「善哉!善哉!機緣熟矣。須知佛法難聞,知識難遇,汝既為佛弟子,當求了脫生死,求生西方,平時多多念佛,為父母回向,更須懇切懺悔譭謗三寶之罪,最要慈心不殺,從持六齋、十齋而至長齋,切莫自作聰明,妄自參究。執持一句佛號,保汝一生受用,報盡決定生西,聞佛說法,頓開佛慧,而汝父母亦得蒙佛加被,早生安養,斯為真孝,汝又何悲!」

自此以後,傳書恪遵師訓,專修淨土,忽忽十年。但恨障深慧淺,時進時退,未能勇猛精進。淞滬變後,居處不定,加以校務冗繁,人事倉卒,無法自勉,時虞退墮。廿九年三月,乃隨真達老和尚、德森法師,共朝靈巖,叩謁師尊,懇求警策。衷心惴惴,自慚放逸。孰料本師一見,並不加以呵斥,指傳書而溫語曰:「爾發蒼蒼矣。」予聞言憬然!蓋相別十有餘年,以為本師未必能憶皈依之面目,今遽以發白為言,豈非示以四大無常,人命在呼吸之間,勖以精進耶?本師既慈悲施化,傳書豈敢不自警覺!乃發願謝絕世俗應酬,求受五戒。蒙師慈悲,詳說戒相,從此預身毗尼法界。正擬人事稍閑,再至靈巖,懇求開示大法,以獲乘戒俱急之道,詎意本師化緣圓滿,遽歸安養,頓失明燈,潸焉涕落!所幸已得自度因緣,惟願師尊不違本誓,哀愍攝受,以冀他日蒙佛接引,長侍座下。並願一切有情及早念佛,同生極樂,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永不退轉,庶無負師尊出世之一大因緣也!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4

印光大師恩德追記......弟子戴滌塵敬述......專心念佛,純一無二為要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印光大師恩德追記
戴滌塵

塵本生死凡夫,愚昧無知,幼少讀書,時多疾病。對於奉佛持齋,早具信心,但持而不堅,時作時輟,甚以為愧。自皈依印光大師後,常觀《文鈔》,稍知學佛之理。甲戌春,在師座前受五戒,並蒙開示,是時塵雖有日課,而時間甚短。丁丑避難靈巖,朝夕親近師座,蒙賜以教誨,得聞種種淨土法門,使塵茅塞頓開,深知前非,當即發願一心念佛,以冀帶業往生。戊寅三月,侍家母至寺禮佛謁師。四月八日,家母在師前受五戒,塵受十戒,是午設齋供眾,願諸有情同生淨土。師書聯以贈曰:「勸親修淨盡儒道,祈眾往生暢佛懷。」師之恩德如是,塵受領之下,歡喜無量。九月中旬,承師允許合攝一影,塵作沙彌,侍立師旁,此真希有勝緣,無上樂事也。
己卯春,家中佛堂告成,師賜名曰純一,親書「純一佛堂」匾額,又賜以聯曰:「五蘊皆空,一法不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命塵云:「此後須專心念佛,純一無二為要。」所以誘掖而獎勸之者無微不至。冬月初,塵山居半月,常聞師在念佛堂開示,勸眾念佛,甚為懇切。十五日向師告辭,師諄囑云:「須多念佛與觀音聖號,莫貪世樂,逢此苦境當前,正好修持,休得耽誤!」次日臨行禮別,師又再三叮嚀云:「念佛要緊,慎勿因循,如遇親友,亦以此為勸。」塵聞命之下,感激涕零,及今思之,此乃師最後之警策也!今年因腿部蹩傷,不良於行,遲遲未曾上山。豈知十月廿九日消息傳來,云師法體違和,亟同鬱君赴山,由見源知客師導往關房,師方入睡,未敢驚動,略一瞻仰而出。次日復往,師坐座上,精神尚好。午後與費智儼居士同謁,蒙師略詢數言,即辭別下山。方期道體轉安,常住世間,乃未及三日,忽報師已西逝。
嗚呼!靈山一晤,竟成永訣!慈悲法語,從此不可得聞,能不悲哉?初五日晨,偕費居士等上山謁靈,見師遺體,端坐椅上,容貌顏色,與生時無異。午後二時,恭送進龕,蘇滬緇素來山叩送者甚多,師宏揚淨土,感人之深,於此可見。塵仰荷深恩,愧無可報,今後惟有敬遵遺訓,老實念佛,一心修淨,期報恩德於萬一也!

庚辰葭月十九日 菩薩戒弟子戴滌塵敬述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4

恭述本師德惠......張慧滋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恭述本師德惠
張慧滋

余世居南通,家道小康,性近紈褲,情耽五欲,且貪嗜滋味,宛然饕餮之徒。饗客則山珍海錯,羅列棋布,常事殺生,翻以為榮,不自知其罪也。偶於宴居時,忽獲鄰人持乘願再來化身示現之印光本師《正編文鈔》見惠,盥誦之餘,拂心眼之塵翳,洗肺腸之垢濁,使心境廓然,頓辨真妄。不覺快然叫絕曰:天下竟有如斯大德高僧乎!於是懍然於因果報應之不爽,不敢再事殺生,茹素之心,亦油然而生。孰知此念一萌,則無論平生最喜啖之魚肉雞鴨等美味,胥一變而為腥膻壞氣,嗅之胸頭欲嘔,不復下咽。捨而素食,則香清味旨,飯量亦陡增,乃發願長齋。家人以余體孱弱,誤認素食營養不足,恒以半途中止為慮,然歲月荏苒,迄今忽忽素食八載矣!雖不敢云精進,方寸聊可自慰。憶民國二十六年夏五,專詣蘇垣頂禮大師,恭受五戒。猥蒙啟迪,誨我不倦,並謂劫火炎炎,瞬息即發,宜速虔誦觀音聖號,生則逢凶化吉,歿則逕登蓮邦,分身普度,功德不可思議。受訓歸後,即於六月中浣,啟建個人佛七,身拜口念,每日以六枝香為定時,既不覺酷暑蒸鬱,復不疲憊,精神煥發。至圓滿日之最後一課,拜念俱作,念極情空,毫無罣礙,目前頓現金輪,光芒萬道,阿彌陀如來莊嚴金身,低眉卓立於金輪光中,約歷五分餘鐘始隱。身心怡然,有生以來未之有也!期滿,修函叩師,答謂三昧。嗣後啟建地藏佛七,復見雪白箕坐之地藏大士聖像等殊勝因緣,感應道交,誠非虛語!夫余孽障凡夫,烏克臻此境界?是皆吾本師慈悲加被之恩德所致耳!嗚呼!今吾本師捨無量眾生而般涅槃,薄海同悲,若失怙恃,其眾生之薄福也歟!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4

紀念印光大師......弟子范古農和南謹述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我之紀念印光大師
范古農

印光大師,一生道業,及往生瑞相,記載已富,無容讚辭。茲所陳者,為個人與大師因緣,及所感想而已。大師之教滿天下,而世得而聞者,實肇於民國紀元。憶其時閱上海有正書局出版之《佛學叢報》,得讀署名常慚者文,但知為普陀山僧。及徐蔚如居士發行《印光法師信稿》,而始悉其洪名。其後廣集《印光法師文鈔》,而師之言教,藉以風馳。農與大師之因緣,亦漸引發於是矣。

夫農之學佛也,閱經始於《圓覺》,讀論始於《起信》,聞法始於《彌陀》。以農惟聖言之是量,故一任佛說之虛實縱橫,但有信崇,決無疑訝。故聞《彌陀經》念佛往生之事(宣統三年在平湖報本寺聽華山法師講《彌陀疏鈔》),即知佛無妄語,因必克果;況《疏鈔懸談》,發明經之要旨,並知淨土一宗,為佛法中修行最簡最妙之品,於念佛雖未實行,而信根已立。及研讀《大乘起信論》至「修行信心分」,始知念佛得生他方佛土,實如來為學佛眾生所設之勝方便。農自惟鈍根,於修行十萬劫信心成就之久遠,保無遇緣退轉者。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若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常得見佛,終無有退。此勝方便,若不奉行,不獨辜負佛恩,亦且自塞修路。於是發心念佛,自行勸他。民七受皈戒後(寧波觀宗寺第一次傳戒,農皈戒同依上諦下閑老法師為師),即供佛念佛,定有常課。自是厥後,在杭講學,亦輒以《淨土十要》、《普賢行願品》等為同學解釋。當時西湖尊宿,若常寂光微公(微軍老和尚)、彌陀寺智公(智慧老法師)、定慧寺弘公(虎跑出家弘一法師),咸以提倡念佛為務,而農得追隨其間,於淨土法門,乃深入而不可拔矣!時乃廣覽淨宗著述,《大師文鈔》與《徹悟語錄》,同其條達,而峻直則過之,洵為末法之南針,後學之津梁也。

先是鄉友戚則周居士,發心念佛,特赴普陀請求皈依,大師憫其至誠,命名智周。農雖無緣親近大師,而於戚居士處,常得間接領教,無殊親炙。逮民國九年,大師偕周群錚等居士遊杭,農謁之於常寂光,始睹德容。十四年率婦禮普陀大士,再謁大師於法雨寺藏經樓,承賜婦法名智徹。十八年佛成道日,於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記錄大師開示。嗣凡佛學書局編印淨宗典籍,必請大師為之序。凡南北人士發心學佛,輒為介紹皈依大師。農於佛學雖復涉獵各宗,而修持必以淨土為歸,二十餘年不改其志者,蓋大師之道風有以策持之也。我師諦公,教在天臺,行在淨土,與大師同歸一途。農於大師雖未舉皈依形式,而心皈也深且久矣。故凡奉書,必稱弟子,而大師謙虛,視同友誼,於弘揚淨土處,輒蒙獎許,蓋有不勝惶愧者耳。師在滬時,常得趨太平寺請益。師閉關報國後,僅於二十四年夏初,送友靈巖佛七,過蘇請示;及二十六年夏五,送友求戒,謁師二次。事變以來,師迎住靈巖,農避難返滬,滿擬上山趨謁,迄未得成。今歲佛誕,農鑒於家累,與婦謀舍宅為寺,撰文陳情,請師印可,派人接收。師以時局未寧,人選難得,囑待機緣。農等之求願未遂,若失怙恃,即擬撥冗上山親謁請求,豈料一再蹉跎,而大師已捨農等而去矣!

嗚呼!大師教人,專以淨業為宗。《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正因。大師恒言,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非第一福乎?恭敬三寶,戒殺戒淫,非第二福乎?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求生淨土,非第三福乎?世人以大師之提倡因果,涉及《陰騭文》、《感應篇》為嫌,豈知大師以悉檀因緣,令其深信因果,通達佛乘,方便善巧,無逾於此!故因是而得發心歸佛者,不可算數也。經又云:「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大師教人,悉依經量,深契佛因,而或以導俗淺之者謬矣!夫大師之生也,為弘淨宗而來。大師之寂也,為示生西而去。大師乎,其為淨土菩薩乘願再來者乎?而今淨宗同仁,咸推大師為本宗第十三祖,以繼十二祖徹公(紅螺資福徹悟大師)之後,不亦宜哉!

庚辰臘八大師生西之五七日 弟子范古農和南謹述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4

紀念印光大師......王宗懿女士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紀念印光大師
王宗懿女士

宗懿曩家吳門,時過報國寺,拜見印光大師。
師無別語,惟教老實念佛,及念觀世音菩薩兩事,至為著重。又以今日人心日變,皆由婦女失教,以致倫常日乖,言下深為太息。故凡有豔裝婦女來見者,師必呵斥,不少假借。予幸不被責,以為可教也。
宗懿前發願書《地藏菩薩本願經》一部,以資先祖父母冥福,書畢請示於師。
師見字體不整,未覽畢,即厲斥。
謂大乘經典,諸佛慧命,書寫不論工拙,要以誠敬,一筆不怠,庶幾獲益;若專求字體帖學,文飾美觀,轉失恭敬,致貽褻慢之咎。宗懿深自惶慚,旋更寫《阿彌陀經》呈覽,師雖色霽,猶諄諄誡以寫經字體之不可玩忽。宗懿因遂請師題語,藉以警策,供諸佛前。迨丁丑國變屋毀,倉卒經籍不及攜出,而師之手跡亦埋叢殘。將俟事定歸蘇,或得尋現,當旃檀維護,如親師之謦欬也。
今師既登安養,吾輩惟依其念佛法門,老實做去,冀師冥感,庶不負師之弘願大德耳!

庚辰十一月皈依弟子宗懿記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4

弘一大師 :『 三百年來第一人 』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聞印光大師生西僭述鄙懷
竇存我

大師竟捨棄我輩眾生去了,化緣既息,我們想再見大師的色身,是不可能了!從前我們以為大師色力強健,再住世二三十年,總可以的,現在大師忽以無常警悟眾生,令我們知色力強健之不可恃,人命在呼吸間,必須從念念遷流處吃緊著力,親證真常,方為一了百了。果能親證真常,便可仍舊與大師晤對,和從前一樣。
《法華經》上說:「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眾見我滅度,廣供養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不滅。余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上法。」倘使我們真切依從大師遺教修持,我們是終有再見大師之一日的,並且大師要時時與我們以加被的。倘使我們不依教修持,便是大師住世,我們也等於不見的。佛滅度三千年了,我們現在受用的,還是佛的白毫光中功德。佛為甚麼不常住世?《法華經》上佛自己說:「為凡夫顛倒,實在而言滅。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墮於惡道中。」大師的忽示滅度,也許有緣故罷!

大師宗眼圓明(徐蔚如居士語),深入華嚴性海(許止淨居士語),
弘一大師推為三百年來第一人,卻單提淨土,不但以淨土應時之機,確承佛訓,亦以巨集淨即是巨集禪,即是巨集華嚴也。禪須離心意識參,末法濁智流轉,參禪則易於語錄中相似語依稀仿佛卜度,易為情識所縛。修淨則一句洪名,太陽當空,群暗皆消,識情更無著腳地,正是深妙禪。華嚴境界,深廣無邊,須五蘊皆空,入圓五品位,始有修證可言。末法時代,即五蘊最初之色蘊,亦未易言破,更何從而入華嚴境界?淨土則承佛願力,見一佛即見一切佛,入一剎即入無量剎,正是華嚴事事無礙法門。故大師之說淨土,淺處正是深處。今大師已往西方,我等欲報師恩,捨努力專修,力宏淨土法化,以利群生外,更有何法呢?

大師教人,除令深明因果,念佛求生西方外,常說閑邪存誠,克己復禮,敦倫盡分,止惡修善。更提倡家庭教育,女子教育,以培根本。而要之以誠敬為主,此似與宋儒的「主敬存誠」相近,但是宋儒乃從禪宗轉手而來,他的說誠敬,是專從理說,是無物件的;大師說誠敬,是從事說,是有物件的,正是救宋儒之弊。所以宋學易於偽,大師的兼巨集儒教,是真巨集儒教的。

大師是主潛修的,自出家後四十年,不作住持,不作法師,一種真樸的風度,是較之被人天推出以後大宏法化的最後二十年,我們更要注意的。我們不但要遵從大師的言論,更要效法大師早年的生活。

大師自奉極簡,每飯只粗菜一碗,吃完以饅頭將菜碗擦淨食之,或以開水蕩洗飲之。
在報國寺時,有一次因菜中用醬油稍好,將明道師大加呵斥,責其虛消信施,言「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亦無法消受,哪可更吃好菜!」我們看見大師自律之嚴,自奉之儉,和虛己的慈懷,想著自己在家驕奢我慢的習氣,真是慚恨無地。
我們侍坐於大師前,是一滴水也不許糟蹋的,我曾經將喝剩的半杯水倒於痰盂中,大受喝斥。卻是奇怪,我從那次被喝斥後,才似見到佛菩薩超情離見之境界,才領解了佛法的真意,才覺得平日昏肆的罪惡。那一次的呵斥,是與我以大利益,終身不忘的。哎!大師的精嚴,佛法的高深,是到了如何程度啊!大師的衣服,是自己洗的,房間的地,是自己掃的。
有一次,一弟子送來饅頭四個,被侍者遺忘,隔兩日才想起,已經壞了。侍者大為悔恨,欲自取食。大師說:「你吃是要壞肚子的,我吃還不要緊。不過以後小心,不要糟蹋施主的東西呀!」說完,就自己拿來吃了。我那次在旁看見,竟感動得要流淚。想大師的慈悲謹嚴,是如何境界啊!

大師的《文鈔》中,世出世法,皆曾說到。我讀後有一點淺見的驚奇,是不但三藏十二部大師皆知,竟連世法諸書好像皆曾過目,並且皆不遺忘。譬如林文忠寫經跋語中,曾說《新唐書》將《舊唐書》中關涉佛法的記事刪去二千餘條,這句話倘非《新舊唐書》皆精熟是說不出的。世間博學的人,如此精熟的恐也少罷。我們知道大師是二十一歲出家,出家以後,便苦行練磨,一意潛修的,這許多書是何時閱讀,真使淺見的我只有驚奇了!

今春江浙奇旱,大師日持大悲咒以救民,竟感甘霖普降,轉為豐年。像這許多護國佑民的密行,我們所知者只是滄海之一滴罷了!今大師長往西方,我們怎樣繼續大師的願力?我想除努力進修外,好好辦理弘化社,護持靈巖道場,最是要事了。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4

關於印光大師之名稱...出家人有法派,亦如俗人之有輩分....故凡簡稱前輩,應以下一字為妥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關於印光大師之名稱
陳立鰲

出家人有法派,亦如俗人之有輩分。
如印光大師之「印」字,弘一法師之「弘」字,凡共一法派出家者,其法名之上一字胥得相同,如弘傘法師、弘如法師與弘一法師同一法派是也。
今人崇尚簡稱,如「印老」、「印公」、「弘師」、「弘公」之類,固屬尊稱前輩,然下走重思之,似尊之未盡其道。幸印光大師之同門未嘗出名,否則如盡云「印公」「印師」,安知其何所指?猶之如僅云「弘公」或「弘師」,其稱弘一法師耶?抑指弘傘法師耶?或為弘如法師耶?
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世稱遠公,未聞有人稱其為慧公也。且遠公同門有慧永、慧持諸大師,若稱慧公,其指誰耶?
故凡簡稱前輩,應以下一字為妥。又蓮池、紫柏、憨山、蕅益,世稱明季四大師,四師在日,世人僉以法師、禪師稱之,迨其入寂,乃尊為大師。
印光法師,一代龍象,正其名稱,應作印光大師,斯名正而言順矣。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3

印光大師 :「每日量己之力念佛」,千百句好,數十句也無不好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跋印光大師自述
葉青眼

本師自述,一一無非悲心流露,雖曰自述,實所以化人。
如其中所言:「無論在家出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如此,何有一個不盡職的人?且各盡職分,任何都無窒礙,可以普攝一切人入佛學。人道一點無虧,然後進求佛道,然後可望感應道交,超凡入聖,往生西方,掃除一切躐等空泛無實大毛病。本師教義如是,此本師之所以為大也!

又「每日量己之力念佛」,此一句話,實為大開方便法門,尤望大家特別注意。
蓋吾人日在生活隊裏掙扎,縱使曉得佛理是好,無如實際上做不到,因佛學深廣故也。
大師知之,曰:「每日量己之力念佛」。謂之「量力」,千百句好,數十句也無不好,因念一句佛,八識田中即種下一光明種子,同時也滅卻八萬四千煩惱之一部分,又極方便,無礙做生活。吾同僑有意進修乎?對於此一層語,應莫再說困難,請加特別注意。吾人每以本師生平弘化足跡不及閩粵,何況南洋為憾。今自得大師法語,苟能體而行之,亦無異得見大師也。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3

印光大師聖德觀......{ 弟子蘇宗禪於十二月初五夜 在皈光蓮社西寮房寫 }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印光大師聖德觀
蘇宗禪

印光大師,應時化導,暢佛本懷。末世眾生,去聖時遙,迷背本覺,逐妄反真。如《法華經‧壽量品》中所明,世尊為大事因緣,觀可化機,示生世間,權巧說法,廣度人天,數如恒沙。繼法化流入震旦,代有高僧,蓮宗自廬山初創,以下如雲棲、紅螺,其中或禪或淨,或禪淨圓融,無不應時而設。
然前人風俗敦厚,根器高超。故吾師自二十一歲辭親出家,苦行五載,遍參知識,淹通宗、教,首駐紅螺,息影普陀,披閱藏經,研討有得,垂二十載,樓門不下,古今罕聞。
自然身心泰然,宗眼圓明,遍觀當來,魔王住世,眾生業重,大劫將至,苦不可言,於是作不請師,興無緣慈,單提淨土,一門深入。
竹如比丘尼記師軼事,謂光緒十八年,師住北京圓廣寺,一日緩步西直門外,有年近十五六歲丐童,向師乞錢。師曰:念一句佛,與汝一錢!丐童不念。師又曰:念十句佛,與汝十錢!仍不肯念。師將錢袋取出,約有四百多錢,和顏謂之曰:汝儘管念,我盡此一袋錢給完為止。
丐童大哭,終不肯念。
師歎曰:太乏善根。
大師經此因緣,深感現前之人障深慧淺,念六字洪名,尚難啟口,
何況要契理契機,圓融無礙,談何容易!且邇來歐風東漸,禮義喪失,八德淪亡,甚至弒父殺兄。見此現象,人道幾息,是故一身荷擔,直下承當。永明壽師作《四料簡》,吾師作《決疑論》,於佛法上說信願行,老實念佛;世法上說閑邪存誠,敦倫盡分,提倡念佛,推行母教,挽回末運,坐致太平之基。大師自被龍天推出,近二十年,大弘法化,逢人便說,有筆則書。或有利根,聞則信受;或有暗鈍,久化方歸。由是各處咸立淨業社、居士林,弘揚佛法,闡明因果,風行海內外,蒙慈光而獲益者,譬喻算數不能及!
噫!吾師之德,可謂至矣!雖天地不足喻。粗說如是,廣說不盡。

弟子蘇宗禪於十二月初五夜 在皈光蓮社西寮房寫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3

光公覺範永垂後世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光公覺範永垂後世
謝真淨

印光大師,示生斯世,大弘淨土,其必為乘願再來人也。師處吾國禪宗積勢之下,獨主淨土念佛,初則晦跡於普陀,繼則弘法於全國,使無量士女,皆皈依信仰,而淨土大行,此非乘願度生而何!蓋吾人一生事業之困通否泰,恒由夙世因業之力,確定果報命運於其間,不容絲毫改易,分外妄得。而況弘揚出世大事,得人天之信仰者,豈有為具縛凡夫所可無因而幸致!故知光公必為往古祖師,或法身大士,觀於因緣已熟,時節已至,乘願而再來者無疑。此固非余之強詞傅會,誠為事實所共見者耳。

今光公化緣已盡,所作已辦,已度者度竟,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淨土法門,光光不盡,永傳來葉,遂示涅槃,捨此色身軀殼,往生淨土矣。而光公之弘法大業,行實文鈔,則永為舉世矜式,長垂不朽。今竭愚誠,謹摭公之覺範,以為自他秉則,足以遵公之教而不悖者,略舉四端,掬告於世。

總論光公一生事業,其立為宗旨,發為言論,行為事實,具一貫之模範者,是惟「切實」而已也。蓋切實二字,為德之至貴,事之至利,而獨人之至難行。若世間出世間之事業,在在本於切實而為,則世間之政治文教,必臻良善;而出世了生死,亦必無曲折費力,或浮虛不竟之弊。故光公弘法切實之德,彌為今人後世所珍儀莫忽!

一曰弘揚淨土,廣度群品,當機切實也。光公《文鈔》有云:「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當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捨淨土,則莫由解脫。」光公此論,即謂現今之世,宏揚佛法,惟淨土為當機也。又云:「淨土法門,統攝禪教律密,而超出禪教律密,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農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咸可往生。是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趨向。以其為如來普度眾生之要道,眾生即生出苦之妙法故也。」光公此論,又即謂佛法之中,惟有淨土法門最為廣大超勝也。而於《文鈔》之中,復論禪宗不適現代之原故云:「參禪一法,非現今人所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抉擇,二則學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每以古人機語,執為實法,致使後輩徒效其輕佛淩祖,撥果排因而已。故知今人於宗、教兩門,開眼尚難,何況實證?其有慈悲願深、生死心切者,宜隨遠公、智者、永明、蓮池,專致力於念佛求生淨土一門也。」蓋光公切實覷破禪宗,不適現代,難了生死之弊。切實認明淨土,三根普被,簡易當機之益。故光公不願充善知識,支援禪宗門庭,而以大誓弘力,廣宣淨土,遂致蓮宗大行,三根普利,無量善信,得明徑路修行,皆得了脫生死。此即光公弘揚淨土,當機切實之大利益也。

二曰敦重人倫,使民德歸厚切實也。光公生逢斯世,方值禮教破壞,邪說倡狂之時,非孝非禮之說,甚囂塵上。遂大倡淨土,宏興佛法,既使眾生明本具之佛性,生極樂之蓮邦,了生死之八苦,證涅槃之四德;亦且陰翼郅治,顯淑民情,消禍亂於未萌,崇道德於世間也。又作《佛教以孝為本論》,及《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等,光大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父慈子孝、夫婦相敬之人倫,大聲疾呼,痛乎言之,而一以指歸心地,勸修淨土為根本。凡遇弟子皈依者,及作書諭善信時,必諄諄焉懇懇焉,以敦倫盡分、信願念佛為囑。此皆以切實之悲心,救濟澆漓之民俗,不居治國之位,而行教化之道,使民德復歸於淳厚者也。光公又切觀乎婦女之為妻為母者,其負家庭教育之職任綦重,故云:「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必須修養身心,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念佛淨業,方能養成善良子女。」若此至箴,真為女界之救藥也!今婦女界徒藉男女平等之名,行浮奢虛榮之實,惟以爭奪參政、賓士交際為外騖,不知從修養心地、整理家庭、教育子女做起,斯又何怪乎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均擾擾不安?故謀齊家治國者,公之言為不易矣!今無量善信,凡受公教導之惠,俾明安身立命之法,及了生脫死之道,而無忝所生者,何其盛哉!如是覺範,誠可為後人所皈依則效者也。

三曰提倡因果,流通經書,恤難濟災,示人以為善切實也。光公生逢斯世,又值干戈不息,戰禍連綿之際,而水旱天災,亦交迫迭至。迄於最近丁丑事變為止,公心惻災黎之眾,每次輒募集捐款,以助濟之。一生守戒謹嚴,衣食極苦,身無餘物,所得皈依弟子供養之錢,悉以移恤災民,或印施淨土經典,及提倡因果諸書。使世人皆曉然於因果之不虛,畏於惡果,則預弭惡因,勤修善因,而共得善報。並定流通經典十六法,以示世人推行。時時切合當世之急需,而能實施其善利,然毫無居功之念,痛誡世人,莫求後世福報,惟以回向西方,信願念佛,至誠求生淨土為教。此真為光公萬世不朽之覺範,永為後人所皈依則效者也。

四曰以竭誠盡敬,教人淨業切實也。蓋誠者,專心一志也。敬者,心不浮亂也。竭誠盡敬,則定力日強,妄念日消,淨業日長矣。苟能求生西方,專心一志,而竭其至誠;修行念佛,心不浮亂,而盡其恭敬,此人當然非娑婆之久客,必定是淨土之佳賓也。所以光公作《竭誠方獲實益論》,開導備詳,勸人恭敬佛法經書,切實無比。近代自禮教破壞以來,社會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潑為提倡,遂致身業、語業以及意業,皆放蕩恣肆,漫無忌憚,毫不知莊敬日強、不誠無物之義。故光公切中時弊,一以竭誠盡敬,莊敬三業,恭敬三寶,至誠念佛,求生淨土為教。學佛之士,若能守戒行善,信願念佛,處處切實於竭誠盡敬上而修行,則又何患不往生淨土,如操左券哉!此光公之覺範,永為後人所皈依則效者也。

綜上以觀,故知光公一生,弘法利生,惟以切實是修,惟以切實是行,惟以切實是教。曰宏揚淨土,廣度群品,則當機切實也;曰敦重人倫,則使民德歸厚切實也;曰提倡因果,流通經書,恤難濟災,則示人以為善切實也;曰竭誠盡敬,則教人淨業切實也。言行相符,慈悲至極,種種切實,非此四端能盡,若欲遍悉深知,自有光公《文鈔》及《嘉言錄》在。世人學佛者,使皆從公之言,遵公之教,身體而力行之,心心切實,步步切實,是則了脫生死,無不切實;銷歸自性,無不切實。故能生為賢善,歿登淨土,花開見佛,悟證無生,入正定聚,一生成佛,圓明大覺妙心,永證諸法實相,而究竟自性矣!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3

印光大師與鄔崇音居士書(一九三五年)

與鄔崇音居士書(一九三五年)

崇音居士慧鑒:前三日,接到《歧路指歸》二本,見後附之徽章,頗不謂然。民國二年,北京法源寺道階法師,做佛誕紀念會,以釋迦佛像為徽章,光絕不知其事。
事後,道階來普陀,送光一徽章,光痛斥其褻瀆。至十二年,仍復如是。上海亦仿而行之,今居士亦仿而行之,作俑之罪,始於道階。道階尚能講經,而於恭敬尊重,完全不講,亦可歎也。彼會中所來之一切人員,各須身佩一徽章,若佩之拜佛,亦不合宜;佩之拜人,則彼此折福。然現在由道階提倡,已成通規,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然以居士過愛,不能不為一說耳。放生一事,即上海一處亦辦不了,何可大張全國之名?全國人民通在水深火熱中,無法可救,而況全國放生會乎!
光以勸人吃素為真放生。大場以前之放生,一住兵,則通為兵作食料,以後永無戰爭則可,否則又是為兵儲蓄食料耳。居士護生熱心,可謂第一,然須詳審情理,方可得其實益。諦閑法師,慕慈雲懺主之名,祈盧子嘉以西湖為放生池,大家都去放生,壞人偷捕,政府屢次要賣,諸居士幾次贖,用數千圓,猶令遷之他處。此之殷鑒尚不知,而徒張闊大之名乎?祈慧察。

印光謹復 乙亥五月十五日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16

印光大師永思集..信願念佛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致龔宗元居士書(一九三一年)

宗元居士鑒:吾人從往劫來,固有種善根之時,但以未遇仗佛力即生了脫之法門,
故致仍然在六道輪迴中,不能自出也。
汝之幼時,隨母信佛,乃是天性,及後飽服韓歐之毒,則其惡習也。
至於夢中所見之境,亦屬宿世善根所致,而迷之至深,故致一時尚難立即回頭也。
此之關係,極險極險,若不自振,則長此迷昧,恐連佛名亦莫由聞矣。
今既知之,當為努力。又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各別。
他種法門,皆仗自力;
唯此法門,全仗佛力。南方宗門頗多,切不可參入宗門,圖得禪淨雙修之嘉名。
宗門總以看念佛的是誰為開悟之一著,而絕不講信願求生,
勿道不悟,即看得到念佛的本來人的面目,只算得是悟,
去了生死,尚大遠在,若不到業盡情空地位,決定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又不注重信願求生西方,則與佛相背,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以念佛人帶著宗門氣息,則得利益處少,失利益處多也。
教則更為難以得力。而密宗語氣甚大,危險之極。

汝且專注於信願念佛一門,而輔之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則可決定住生矣!
又凡居心動念行事,須以真實不虛為主,庶可不虛此生,不虛此遇矣!
餘詳文鈔嘉言錄,此不備書。
光老矣!無力應酬,祈勿常來信,唯慧察是幸!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13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引言

一代大師,印光尊者,入滅靈巖,人天雨淚!尊者將示寂,誡門人曰:「死後為我作傳讚誄聯頌揚者,即是斂大糞向我頭上堆」。而各方緇素,情有不能已於言者,紛以雲門乾屎橛,著尊者首。下走承無我長者囑,後從而斂之,擔糞之譏,其惡能免?顧緬懷大德,敘述因緣,誄聯傳讚,以寄永思,實至名歸,庸復何傷!方今劫火洞然,山崩地坼;群兒爭長,血濺梵天;魔居肺腑,罔識焚身;無量眾生,倒懸阿鼻。翹首法幢,何期摧折!空山日沒,人海淚枯,迦陵鼓舞,杜鵑含悲,閻浮七眾,同哭大師!吾知尊者天耳聞之,撫蓮台而歎曰:鏡花水月,夢中佛事,小別娑婆,焉用悲為?陳子多事,復輯《永思》,法性離言,去道彌遠。噫!是下走之過矣。

大師荼毗之翌日 淨業弟子陳海量書於《覺有情》半月刊社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00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引言

一代大師,印光尊者,入滅靈巖,人天雨淚!尊者將示寂,誡門人曰:「死後為我作傳讚誄聯頌揚者,即是斂大糞向我頭上堆」。而各方緇素,情有不能已於言者,紛以雲門乾屎橛,著尊者首。下走承無我長者囑,後從而斂之,擔糞之譏,其惡能免?顧緬懷大德,敘述因緣,誄聯傳讚,以寄永思,實至名歸,庸復何傷!方今劫火洞然,山崩地坼;群兒爭長,血濺梵天;魔居肺腑,罔識焚身;無量眾生,倒懸阿鼻。翹首法幢,何期摧折!空山日沒,人海淚枯,迦陵鼓舞,杜鵑含悲,閻浮七眾,同哭大師!吾知尊者天耳聞之,撫蓮台而歎曰:鏡花水月,夢中佛事,小別娑婆,焉用悲為?陳子多事,復輯《永思》,法性離言,去道彌遠。噫!是下走之過矣。

大師荼毗之翌日 淨業弟子陳海量書於《覺有情》半月刊社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00

念佛如乘轉輪聖王輪寶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今以喻明較之,印光大師云: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
念佛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
念佛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
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
此以明證在一切修行法門中,欲圓證佛果,能疾捷取證者,
其本因地之因心,實以念佛心,最為獨疾奇妙。是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念佛如乘轉輪聖王輪寶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今以喻明較之,印光大師云: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
念佛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
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
念佛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
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
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
此以明證在一切修行法門中,欲圓證佛果,能疾捷取證者,
其本因地之因心,實以念佛心,最為獨疾奇妙。是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須知現身成佛,唯 釋 迦 牟 尼 佛 一 人 也。此外即 古 佛 示 現,亦無 現 身 成 佛 之 事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約禪密言,印光大師云:
「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
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
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
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
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
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
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
密宗現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
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

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須知現身成佛,唯 釋 迦 牟 尼 佛 一 人 也。此外即 古 佛 示 現,亦無 現 身 成 佛 之 事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約禪密言,印光大師云:
「禪宗每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乃大徹大悟也。
言見性成佛者,以親見自性天真之佛。
名為成佛,乃理即佛與名字佛也,非福慧圓滿之究竟佛也。
此人雖悟到極處,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
若能廣修六度,於一切境緣,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清淨無餘,
則可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佛世此種人甚多,唐宋尚有。
今則大徹大悟,尚不易得,況煩惱淨盡者乎。
密宗現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與禪宗見性成佛之話相同。
皆稱其工夫湛深之謂,不可認做真能現身成佛。

須知現身成佛,唯釋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現,亦無現身成佛之事。」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印光大師云:「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淨土,皆屬狂妄也。」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佛陀於《大集經》云: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學佛行人,定要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而測。
對念佛求生淨土,必深信切願。

印光大師云: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
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

若其未生淨土以前,

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 視作 墮 落 因 緣,了 無 一念 冀 慕 之 想。

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亦當 視 作 紆 曲 修 途,了 無 一 念 希 望 之 心。

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
回視人天王等,及出家為僧,不知淨土,
修餘法門,歷劫辛勤,莫由解脫者,
如螢火之與杲日,蟻垤之與泰山矣。
可勝悲哉,可勝悼哉。」
又云: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
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
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
決定 不 生 一 念 欲 受 之 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
佛之誓願,方能攝受。
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
印光大師亦云:「末世凡夫,欲證聖果,不依淨土,皆屬狂妄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無上第一法門 極圓滿之大法也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印光大師云: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
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
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
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
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
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有。」
又云:「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開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
往生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如是而知淨土念佛法門,乃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門也。

夫淨土法門者,乃極圓極頓之法也。
圓頓大法者,小根不能修也。
唯茲淨土念佛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若聖者,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
若凡者,下之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亦可預入其中。
此法門者,不勞斷惑,其修法又極簡易也。
故人人可修,個個能成,帶業往生橫出三界,
下品往生者,亦皆圓證三不退,圓登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佛道,一生成辦也。
如是至圓極頓,圓滿速疾真實利益。
故淨土念佛實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極圓滿之大法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十方世界,唯此最為超勝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以楞嚴淨土較之:《印光大師》云:
「楞嚴一經,不知淨土者讀之,則為破淨土之元勳。
知淨土者讀之,則為宏淨土之善導。
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難,淨土往生之易,
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
若不仗佛力,雖陰破一二,尚或著魔發狂,為地獄種子。
而且二十四圓通之工夫。 今 人 誰 能 修 習。
唯如子憶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
但得淨念相繼,自可親證三摩。知好歹者讀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
淨土念佛之法,重在信願。
印光大師云:
「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
何以故,
以志心念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
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
又云:
「以仗佛慈力,且極容易生。
但以念佛為因,生後見佛聞法,必定圓成佛道。
十方世界,唯此最為超勝。
一切修持法門,唯此最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此以教理行果明證,其本因地之因心,實以念佛心,最為獨超勝妙。是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印光大師云:
「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
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
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
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
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
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迴異。雖于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
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
以同年而語也。
如來以是義故,普令眾生緣念于佛。

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
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
圓頓法門之修學雖屬殊勝究竟,但教理高深玄妙,非上根利智者不契機也。
契機者欲依此了生死,亦不知要經若干劫數也。

印光大師云:
「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
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
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
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
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也。」

敬錄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1.htm#a06

43印光大師說:「三淨肉及肉邊菜,乃為下根人所立法也。」45..文殊乃七佛之師,自言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43.三淨肉
印光大師說:「喫素不難,貪口腹而欲吃素則難,三淨肉及肉邊菜,乃為下根人所立法也。」

44.放生
蕅益大師說:
「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於放生。放生一法,唯擴與久。
一杯水不救車薪火,設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車火未有不滅者。
今殺運紛紛,並同分惡業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45.文殊示諸佛皆念佛而生
文殊乃七佛之師,自言我於過去,因觀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
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密,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43

印光大師說:凡屬弘揚佛法之書,皆不得示有版權。若示,則弘法之功德,不敵阻遏流通之罪過矣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3.不得示有版權
印光大師說:凡屬弘揚佛法之書,皆不得示有版權。
若示,則弘法之功德,不敵阻遏流通之罪過矣。

4.苦、集、滅、道

境苦生厭 此苦諦慧也
厭苦則不敢造業 此集諦慧也
因不生則果不生 此滅諦慧也
殷勤知悔 即道諦慧也

敬錄 茅蓬札記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72.htm#a02

208.印光大師:持名念佛..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今人教理觀法,皆不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208.持名念佛
印光大師云: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相等法,
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
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
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
今人教理觀法,皆不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昇反墮,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202

161《印祖法語》.寧可著有,不可著空。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61.寧可著有
寧可著有,不可著空。
以著有,雖不能圓悟佛性,尚有修持之功;
著空,則撥無因果,成斷滅見,壞亂佛法,貽誤眾生,其禍之大,不可言喻矣。
《印祖法語》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1

27.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28.勤懺消罪..29..善根在者轉生,惡貫盈者墮獄,懺悔須及未死時,死後無著力處矣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27.懺悔與淨土法門
懺悔與淨土法門~
發露懺悔,於淨土法門,最易相應,
所謂心淨則國土淨也。
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印光大師全集》

28.勤懺消罪

勤懺消罪~

人身易失,定業難逃,惟望哲人志士,深信不疑,
趁此一息尚存,可懺彌天之惡,如其作輟因循,百年如箭,
一到四大分張之際,懊悔寧有濟於事耶。《感應篇》

29.懺悔須及時

懺悔須及時~

善根在者轉生,惡貫盈者墮獄,懺悔須及未死時,死後無著力處矣。《草堂警句》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27

15.印光大師法語~世有多不自量力人,往往以菩薩所行之事,直引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16.十地菩薩不離念佛..17.等覺菩薩尚須求生西方

15.世人多不自量力行
印光大師法語~
世有多不自量力人,往往以菩薩所行之事,直引為己任,
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16.十地菩薩不離念佛
華嚴經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惟有真實的智慧才選擇此法門。

17.等覺菩薩尚須求生西方
等覺菩薩,欲求圓滿佛果,尚須求生西方,
何況我等凡夫業障深重,倘不致力於此,是捨易而求難,可惑之甚矣。
《印祖法語》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5

4.老老實實念佛...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禪是近路,禪與淨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4.老老實實念佛
奉勸諸位,總要老老實實的念佛求生西方,
才不辜負如來說這個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成始成終的總持法門。
《印祖法語》

5.念佛是大乘中最近之路

古德云:
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禪是近路,禪與淨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03

157.妄心是因,夢境是果。若無妄心,決無夢境。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57.妄心
妄心是因,夢境是果。
若無妄心,決無夢境。
此決定不易之論也。
《印祖嘉言錄》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57

150.真修行人,於塵勞中煉磨,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方為實在工夫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50.真修行人
被境所轉,係操持力淺,則喜怒動於中,好惡形於面矣。
操持者,即涵養之謂也。若正念重,則餘一切皆輕矣。

是以真修行人,於塵勞中煉磨,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方為實在工夫。
《印祖嘉言錄》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