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紀念印光大師......弟子范古農和南謹述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我之紀念印光大師
范古農

印光大師,一生道業,及往生瑞相,記載已富,無容讚辭。茲所陳者,為個人與大師因緣,及所感想而已。大師之教滿天下,而世得而聞者,實肇於民國紀元。憶其時閱上海有正書局出版之《佛學叢報》,得讀署名常慚者文,但知為普陀山僧。及徐蔚如居士發行《印光法師信稿》,而始悉其洪名。其後廣集《印光法師文鈔》,而師之言教,藉以風馳。農與大師之因緣,亦漸引發於是矣。

夫農之學佛也,閱經始於《圓覺》,讀論始於《起信》,聞法始於《彌陀》。以農惟聖言之是量,故一任佛說之虛實縱橫,但有信崇,決無疑訝。故聞《彌陀經》念佛往生之事(宣統三年在平湖報本寺聽華山法師講《彌陀疏鈔》),即知佛無妄語,因必克果;況《疏鈔懸談》,發明經之要旨,並知淨土一宗,為佛法中修行最簡最妙之品,於念佛雖未實行,而信根已立。及研讀《大乘起信論》至「修行信心分」,始知念佛得生他方佛土,實如來為學佛眾生所設之勝方便。農自惟鈍根,於修行十萬劫信心成就之久遠,保無遇緣退轉者。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若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常得見佛,終無有退。此勝方便,若不奉行,不獨辜負佛恩,亦且自塞修路。於是發心念佛,自行勸他。民七受皈戒後(寧波觀宗寺第一次傳戒,農皈戒同依上諦下閑老法師為師),即供佛念佛,定有常課。自是厥後,在杭講學,亦輒以《淨土十要》、《普賢行願品》等為同學解釋。當時西湖尊宿,若常寂光微公(微軍老和尚)、彌陀寺智公(智慧老法師)、定慧寺弘公(虎跑出家弘一法師),咸以提倡念佛為務,而農得追隨其間,於淨土法門,乃深入而不可拔矣!時乃廣覽淨宗著述,《大師文鈔》與《徹悟語錄》,同其條達,而峻直則過之,洵為末法之南針,後學之津梁也。

先是鄉友戚則周居士,發心念佛,特赴普陀請求皈依,大師憫其至誠,命名智周。農雖無緣親近大師,而於戚居士處,常得間接領教,無殊親炙。逮民國九年,大師偕周群錚等居士遊杭,農謁之於常寂光,始睹德容。十四年率婦禮普陀大士,再謁大師於法雨寺藏經樓,承賜婦法名智徹。十八年佛成道日,於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記錄大師開示。嗣凡佛學書局編印淨宗典籍,必請大師為之序。凡南北人士發心學佛,輒為介紹皈依大師。農於佛學雖復涉獵各宗,而修持必以淨土為歸,二十餘年不改其志者,蓋大師之道風有以策持之也。我師諦公,教在天臺,行在淨土,與大師同歸一途。農於大師雖未舉皈依形式,而心皈也深且久矣。故凡奉書,必稱弟子,而大師謙虛,視同友誼,於弘揚淨土處,輒蒙獎許,蓋有不勝惶愧者耳。師在滬時,常得趨太平寺請益。師閉關報國後,僅於二十四年夏初,送友靈巖佛七,過蘇請示;及二十六年夏五,送友求戒,謁師二次。事變以來,師迎住靈巖,農避難返滬,滿擬上山趨謁,迄未得成。今歲佛誕,農鑒於家累,與婦謀舍宅為寺,撰文陳情,請師印可,派人接收。師以時局未寧,人選難得,囑待機緣。農等之求願未遂,若失怙恃,即擬撥冗上山親謁請求,豈料一再蹉跎,而大師已捨農等而去矣!

嗚呼!大師教人,專以淨業為宗。《觀無量壽佛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正因。大師恒言,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非第一福乎?恭敬三寶,戒殺戒淫,非第二福乎?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求生淨土,非第三福乎?世人以大師之提倡因果,涉及《陰騭文》、《感應篇》為嫌,豈知大師以悉檀因緣,令其深信因果,通達佛乘,方便善巧,無逾於此!故因是而得發心歸佛者,不可算數也。經又云:「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大師教人,悉依經量,深契佛因,而或以導俗淺之者謬矣!夫大師之生也,為弘淨宗而來。大師之寂也,為示生西而去。大師乎,其為淨土菩薩乘願再來者乎?而今淨宗同仁,咸推大師為本宗第十三祖,以繼十二祖徹公(紅螺資福徹悟大師)之後,不亦宜哉!

庚辰臘八大師生西之五七日 弟子范古農和南謹述

敬錄 印光大師永思集 陳海量居士編
http://book.bfnn.org/books2/1287.htm#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