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能發露懺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

維摩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請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懺悔如發願,改過如實行。心須力行改過,才是真實懺悔。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鑪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飢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

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學佛的人,若能常常如此自警自勉,則道業決能成辦。

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

唐、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群牛作人語索命,於是、大怖,喚其妻云:速延僧為我懺悔!

僧至,諭之曰:觀經中說:臨終惡相現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

和云:地獄至急,不暇取香爐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自言:佛來迎我!即化去。(西歸直指四)

張鍾馗,唐時人,居長安,殺雞為業,臨死,見緋衣人驅群雞至,唱言:啄!啄!雞輒向上啄,兩目血流,痛不可忍!

有沙門宏道見之,為設像,勸令念佛,忽覺香氣滿室,群雞散去,師端坐而化。(淨土聖賢錄九)

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

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

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修此念佛法門,其利益之廣大,超出一切法門,真是不可思議!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

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與草木同腐矣。

勉旃,勉旃!

讀至此,如果不精進念佛,仍舊「因循怠忽」,那真是沒有血性,甘作行尸走肉:縱千佛出世,亦不能救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0

念佛一法,乃背塵台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念佛一法,乃背塵台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撮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

在家人,以事務多端,不能攝心修諸禪誦。

但,今時之出家人,事務亦不少,也未必能攝心禪誦。

所以、當今末法之時,無論僧俗,唯有專修念佛法門,當生才能解脫,所謂「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也。

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百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請「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

就照這個辦法,老實念去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0

淨土法門,「仰信」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七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所以蓮池大師於彌陀疏鈔中,明十種難信。

曇無讖三藏譯的「菩薩戒本經」,輕戒第二十七、就是「不信深法戒」。文曰:「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蕪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即犯此戒。

蕅益大曰:「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雖不即解,亦應「仰信」,不可輒生誹謗也。寄語來哲,特宜慎此。」

菩薩戒本經箋要)世人往往以凡情測聖境,以為「那有此事」?而致不信,甚至誹謗正法,造下無間罪業,殊堪憐憫!

彌陀要解,釋「流通分」云:

「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此經唯佛境 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

故云:「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9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

法華經普門品云:「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古今感應事跡,難於枚舉。閱「觀音本跡感應頌」,或靈感錄,可知。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賓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真語!實語!

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

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矚。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

造像經云:佛在天宮安居三月,為母說法;優陀延王渴仰思佛,乃造佛像。佛從天下,王頂戴佛像迎佛,佛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故佛像當作真佛看也。

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又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云:經典是諸佛之師,是法身舍利。不可作紙墨等看也。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9

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蕅益大師著「十大礙行跋」,尤為切要!茲錄之: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講者。

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

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鍛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

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欲為聖賢佛祖,如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汙泥:超登不退。

儻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

須於十大礙行,一一自驗

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靈峰宗論七之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9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祇承天者、宜順受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接手書,知不廢淨業,洵足嘉美。

而云「身心不安之至」,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纏綿,致不安耶?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

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

古德云:「前人騎馬我騎驢,千細思量我不如:回頭一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這就是「作退一步想」。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

妙葉大師云:「行道不求無病」(即十大礙行第一)。又云:「識病因緣,如病性空,病不能惱。」(皆見「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下)。

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確極!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此段文,出「孟子」的「告子」章下。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祇承天者、宜順受也

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

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

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

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

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

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讀以上這段文,宜參閱妙葉大師著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十大礙行」章。所謂十大礙行者:(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霑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9

大集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

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

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提心以證三昧者乎?

所以大集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而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這段文是說:念佛不可單靠心念,必須身口意三業互資,才能得益。宜參閱「念佛三昧寶王論」(唐.飛錫大師著)中明「高聲念佛」義。茲節錄而略釋之如次:

問……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聲喧里巷,響震山林,然後為道哉?」

問意謂:念佛,只要默念,如泉澄清,則三昧自至;何必大聲稱揚,聲喧里巷,響震山林呢?

對曰:誠如所問。聲亦無爽;試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

答曰:所問,初聽、覺得很有道理,故云「誠如所問」。——夢東禪師云:「一句彌陀,攝心默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聲亦無爽」以下,是說明出聲念佛,容易攝心。以高聲念佛,很容易把散亂心收攝起來;可知出聲念,大有益處,故云「聲亦無爽」。

次明出聲念之益,故云「試為明之」。其益有二:一、卻除散心之要,「要存於聲」:取其能解除昏沉、散亂二病故。二、聲之不厲,其心則「竊竊然、飄飄然,無定」;取其能成定心故。只此好處,須以五事證成:

一、若厲聲念佛,如「拔茅」草,「連」根(「茹」)拔起;「乘策其後」,即「隨之而起」;謂用猛力拔除茅草,便能連根隨之拔起。「畢命」,猶云「盡力」。盡力一聲,一切煩念,霎時頓消,故曰「長謝百憂」。

「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

二、謂念佛的聲光所到之處(「報恩論云:「佛聲所到之處,即是佛光所照之處」」,一切惡鬼皆悉遠離,故云「萬禍冰消」。可謂「功德叢林,千山松茂」——此二句,顯聲之勝益。

「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浙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馬;其義三也。」

三、古時有高聲念佛,見諸瑞相。「金容散彩」,佛現妙相也。「寶華雨空」,天人散華也。——如:唐.懷感大師,精修念佛,感化佛現金色光;道綽大師,一生念佛,臨終之日,眾見化佛住空,天華如雨而下。

「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

四、如牽木石然,一人先唱,多人後賡,轉重為輕,聲之助力也。——這就是印祖所謂「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之義。

「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 ;其義五也。」

五、喻如戰鬥,兩陣相向,勝負未分之際,若一方面,用聲律以作戎軒,必能破彼強敵也。或眾聲吶喊,或金鼓並震,皆「律軒」意。

「具斯眾義,復何厭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葉夫佛意,不亦可乎。」

此總結上文。「喧」即高聲念佛。餘可知。

末引華嚴經偈云:「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華嚴偈,重在二「聞」字;念若無聲,誰能得聞?足證聲之勝益。以念佛之聲,令人聞之,能開宿善之芽故。如春雷一震,百草齊芽。音聲之勝,豈可輕誣?——律航法師,於火車中,亦大聲念佛,所謂「令種善根」;可謂深得「佛聲三昧」者也!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8

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縱五逆十惡,亦可永出輪迴,高預海會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末法眾生,根機陋劣;禪教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難,何況了脫?

唯有仗佛力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縱五逆十惡,亦可永出輪迴,高預海會。

觀無量壽佛經云:「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其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蕪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猜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7

「聞即往生」..淨土本不思議故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

為何說不能盡?

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

以不可思議故,所以說不能盡

試觀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

華嚴經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末,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見四十華嚴第四十卷,即別行流通的普賢行願品。

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云:「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是謂「聞即往生」。

又云:「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惟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與等者。」既是「惟除如來」,餘無等者,可知即是「位齊等覺」。

則「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者、有由來也。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語見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第九、求生淨土中。

文殊發願,

「文殊」,文殊師利菩薩,新譯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或妙吉祥。

悲華經: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文殊為第三太子,對佛發宏願已,蒙佛更名文殊師利。

又、文殊般涅槃經云:文殊示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後隨佛出家。

文殊菩薩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思歸集一)

普賢勸進

按悲華經:寶藏佛時,阿彌陀佛為輪王,菩薩為第八王子,對佛發大願已,蒙佛更名普賢。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云「勸進」。

如來授記放大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僅憑記憶,未檢原文。)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4

難信之法...若非無量劫來深植善根,何能聞此不思議法,頓生真信、發願求生乎?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然又幸得聞我如來徹底悲心所說之大權巧、異方便、令博地凡夫帶業往生之淨土法門,實莫大之幸也!

若非無量劫來深植善根,何能聞此不思議法,頓生真信、發願求生乎?

淨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彌陀經語),若非深植善根,怎能一聞頓信?

所謂難信,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有十種:

言難信者,略言有十:

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

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

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

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深障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

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

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

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卵濕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

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

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

縱信利根亦生;又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

故難信而曰「一切世間」,是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讀此可知:一聞淨土,十疑頓釋者,才能深信發願念佛求生也。若非久植深固善根,蜀克臻此?

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務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這就是前說十種難信中的第九種

以為:淨土法門是接引鈍根的老太婆的;像我這種上根利智的人,應當修學高深的大法,何必作老太婆?

這自謂上根的人,怎不比比過去的高僧如廬山遠公、天台智者、永明壽公等祖師們

難道遠公等不是上根嗎?

難道自己的智慧超過祖師嗎?

這般人,總是淨土緣淺,又未遇真實博通佛法而又深通淨土法門的大善知識,所以不能生起深信、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實在可惜!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3

生死難了...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與融明大師書

融明大師的行實,無從查考;唯據書末有「恐汝於淨土法門錯過,便可惜三年護關之一番辛苦」句,可知融師是曾親近印祖、且為印祖護關的大德。

古人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

這四句話,是古人說的。古人,是指古德高僧。而古德說此四句話,也是完全根據佛陀所說的經典。

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六章說:「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

佛經中,人身難得的語句很多,不克一一引錄;且引祖語一則,以明其義。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有「人身難得」一章,其文曰:

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語、誰不知之?

知之、而漫不加意,與不知同。

昔須達為佛營室,佛視地上螻蟻,而謂達言:此蟻,毘婆尸佛以來,經今七佛,尚在蟻身。夫一佛出世,歷年甚久,矧曰七佛乎?

釋迦而後,過五百餘萬歲,而慈氏下生,名第八佛;未知此蟻脫故身否?縱脫蟻身,未知何日當得人身也!

今徒見舉目世人比肩相摩,而不知得之之難如是。既得人身,漠然空過,真可痛惜!……

滿智法師曰:

嘗聞得人身之難,難如獨眼龜泛於大海中尋浮木孔;是最難者人身,最苦者亦人身,最易失者亦人身,修行最易有成就者亦唯人身。

望知苦者,假借此人身,於人身之外,速另求一更善之道,以免再入輪迴。

——竹窗隨筆分類略篇、警策篇中,第一即「人身難得」,後有滿智法師批語,今照錄。惟文中「獨眼龜」,據涅槃經,是「盲目龜」耳。

「中國難生」:佛經中的「中國」,是指有佛法處;有佛法 處即中國,無佛法處即邊地。縱得人身,若非生在有佛法處,怎能聞到佛法?

「佛法難聞」:是說:縱然得到人身,又得生在中國——有佛法處,可是、要聞佛法,談何容易?若無善根,如「城東老母」,與佛同生一世,仍是不見不聞。今時佛法已很普遍,而真得聞法起信修學者,又有幾人?

生死難了」,更不用說了請讀下文: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所不幸者,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速出三界,了生脫死耳

大師在寫這信時,很謙虛地說「自愧業深障重,無力斷惑」;

但大師已得往生西方上品,生死是已經了啦。

我們讀大師文鈔到這裡,就應當自愧了!

因為我們才是真正業障深重、無力斷惑——別說斷惑,就是要伏惑,也絲毫未能,豈不愧煞!?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3

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其有老實頭,持戒念佛,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

其故何哉?

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渟凝。

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中略)

既「視淨土若穢物」,怎可謂之「通宗通教」?

難道淨土非宗非教?

真實通宗通教的人,決定不會「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今此所謂通宗通教,卻又視淨土如穢物者,只是他自己「自命」為「通宗通教」耳

既是「自命」,則非真通;不但不是真通,甚至根本「不通」!難怪到了臨終就要「手忙腳亂,呼爺叫娘」了!

這種「自命」的人,也只能在「平時」自命;到了臨終,就不能「自命」了;縱然想要「自命」,也「自」不來了!多可憐哪!

至於肯老實持戒念佛的人,雖然他的信願還未達到極點,臨終也不見有異香、天樂等瑞相,但卻能安然命終,得生佛國。

眾生心水,本來澄清;由妄分別,而致昏動。八識的妄波雖然奔湧,只要息心念佛,識浪自會渟凝。

所以,自命通家的「上智」,卻不如老實頭的「下愚」;

弄巧者,往往反成大拙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2

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歸淨土。又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歸淨土。又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可能是據「百丈清規」。

清規七、病堂規約云:「輕病人,宜靜住念佛。」

又云:「重病入堂,便應付託後事,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百丈禪師叢林二十要則云:「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良藥……」(見禪門日誦)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2

「欲無煩惱唯念佛,暢佛本懷在往生」;橫超三界,永出輪迴,一生不退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三根普被,故云「普攝上中下根」。

云何「高超律教禪宗」?

讀後文可知。簡言之:此皆全靠自力,

淨土則仗佛力,故云「高超」;橫超三界,永出輪迴,一生不退,故是「高超」。

淨土三經,可知「諸佛」之「徹底悲心」。

「欲無煩惱唯念佛,暢佛本懷在往生」;得生佛土,乃暢佛之本懷,是謂徹底悲心。

觀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謂「示眾生本具之體性」。

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五性:一、定性聲聞,二、定性緣覺,三、定性菩薩,四、不定性,五、無性—無三乘之無漏種子,但有人天有漏種子。

真常:謂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共證真常」,謂同成佛道。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善財初參德雲比丘,德雲即教伊念佛

歷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最後參普賢菩薩,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導華藏海眾同歸極樂。(見華嚴經入法界品及四十華嚴)可知:九界眾生要成佛道,不能離此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阿伽陀藥,萬病總治

唯此法門,能普利一切眾生。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2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

宋代元照律師云:「大覺世尊,一代名教,大小雖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四法收之,鮮無不盡。」(阿彌陀經義疏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既然「必定見佛」,就是「得道捷徑」。「現前(在)」就得「見佛」,更是徑中之徑

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

大悲經云:「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

法華玄贊曰:「佛正法時,教行證皆具足;像法時,惟有教行,無證果者;末法時,則惟有教,而無行證。」

月藏經明五五百年:佛滅後,第一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塔寺堅固;第五五百年,鬥諍堅固。

「昔」是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今」是末法時,故「果證全無」。

但此三時五期分別,不適就其最著者言之,並非一定不易;雖在末法時代,非無果證之人;佛祖為掖進未來,故作是說耳。

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故知:未法之時,唯修淨土念佛法門,求生彌陀佛國,才能了脫生死,才有「果證」;捨淨土,則無果證。

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釋尊滅度近二千年,故云「去聖時遙」。

今時「人」的「根」性如何「陋劣」,

只要讀完印公文鈔,也可以體會得到:

就是反觀自己,比比古德,也可知道。

十住婆沙論明難行道與易行道;全靠自力修證的法門,是難行道。

念佛法門,一方面自己努力,具足深信、切願、力行念佛;一方面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攝受、加護,是謂易行道,易得解脫。

善導大師云:「仰惟 釋迦此方發遣, 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觀經四帖疏)釋迦世尊此方發遣—叫大家 念佛 求生西方,阿彌陀佛彼土來迎—接引往生,這就是佛力。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2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弁言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弁言

我常常這樣想—也曾這樣說:

修淨業者,每日應讀印光大師文鈔數篇—少則一二篇,多則三五篇,奉為日課,淨業才能日益增長。

不但是修淨業者所必讀,就是凡學佛者,無論是修那一法門,學那一宗派,也要讀一讀印公文鈔,以文鈔中,不僅是闡揚念佛法門,而是法法圓備—印公雖自謙謂不是大通家,

其實、他老人家,是無法不通、無法不曉的;

如不信,請一讀文鈔便知。

因此,我說:印光大師文鈔,真是學佛的指南!不但是學佛者必讀印公文鈔,我認為:只要是人,凡是想做人者,也必讀印公文鈔;以文鈔中,處處闡明做人的道理;若能依照印公所示的方法來做人,才能把人做好,且能成為一個人格最完美的人!

我既然這樣想、這樣說,所以、我也就學習這樣做。下文是我閱讀文鈔的摘記,或略加引釋,或略舒感懷,隨筆記之。—中華民國六十八年端午節。

會性於民國六十八年夏曆五月起,舉筆開寫讀印祖文鈔記,以「拾得」筆名,連載於明倫月刊。

茲有讀者發心印單行本,承徐醒民居士賜序,謹此致謝!中華民國七十七年歲次戊辰九月十九日,會性識於普門丈室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