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
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
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
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
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
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謂大錯。」
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
今自患病,何反捨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
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
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
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
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6.htm

(複)弘一大師 人生之最後..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
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
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
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
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
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謂大錯。」
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
今自患病,何反捨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
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
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
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
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6.htm

(複)弘一大師 人生之最後..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
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
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
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
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
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謂大錯。」
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
今自患病,何反捨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
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
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
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
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6.htm

(複)佛法學習初步...善業 惡業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餘報。

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
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四、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
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七、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八、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九、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復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不偷盜:給施資財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不綺語:作利益語
八、不慳貪:常懷捨心
九、不瞋恚:恒生慈憫
十、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於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餘報,與上所列惡業之餘報相反。
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
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
譬如農夫,欲得米穀,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
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
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
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
令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
「淨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6.htm#a04

(複)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吃虧 

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
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不說人過 
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
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聞謗不辯 
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
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7.htm#a01

(複)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

弘一大師晚晴集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
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
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鍊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裏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
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
讚歎亦如此。毀謗亦如此。
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元無我人,為誰貪瞋?(圭峰法師)

21、
報緣虛幻,不可強為。
浮世幾何,隨家豐儉。
苦樂逆順,道在其中。
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
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23、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恭錄 弘一大師晚晴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212.htm

清蓮飄香 道證法師主講

清蓮飄香 道證法師主講


前言

「清蓮飄香」乃道證法師入山修行後,首次之錄影說法,其攝製過程之艱辛,由道祥法師所述之「攝影見聞記」即可見一斑。

道證法師出家前,以郭惠珍醫師之身份,演說了「學醫與學佛」、「傾聽恒河的歌唱」、「朝聖之旅」等一系列感人至深之佛法,近年來由《明倫月刊》陸續連載、出書,獲得海內外讀者極大之回響。而「清蓮飄香」乃其出家後另一番心路歷程,由其長年病中念佛之親身體驗,更明示「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理,閱後思之,實足發人深省。

普願見聞者「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同皆老實念佛,現生得安樂,報盡生淨土,乘願再來,普利群萌,阿彌陀佛。

編者謹識

敬錄 清蓮飄香 道證法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270.htm

《阿彌陀經》的宗要

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關鍵。
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深信切願,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願:「欣慕極樂,厭離娑婆」。看來這事很容易,實際並不容易。
尤其是「厭離娑婆」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
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
還不是在留戀嗎?
總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
兒女呀,夫婦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己的愛不真啊,
計較我對你很真,你對我不真,很傷心!
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
所以要真正的厭離,對於這一切都不留戀。不是說都要出家,許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他又有新的關係,有和他相親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覺形成幫派,團結一派打擊別人。
出家而在家,還是留戀娑婆。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展到真實厭離,毫無留戀。
信心堅定,欣願極樂,老實持名,三資糧就圓滿了,這是小本《阿彌陀經》的宗要。



敬錄 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101.htm#a02

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一)世尊唯說彌陀願海

中國可以說是一個淨土宗的國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理解淨土宗的殊勝的,還是很希有。中日共尊舉世敬仰的善導大師有兩句話:「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說世尊為什麼出興於世,到人間來說法,來度眾生,開演種種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說彌陀如來的本願。
這兩句沒有什麼特殊的名詞術語。就是佛所以興出世,唯一要說的是彌陀的本願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確實十分希有。
大家想想看,佛說這麼多法,怎麼說就是說彌陀本願海呢?
這裏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經語深。
我們一輩子把這兩句話能夠真正明白了,就沒有白來一趟啊!
這話只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水平才能說得出。
所以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人稱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彌陀,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我能聽到這樣殊勝的開示,深感佛恩。由於感恩故想報恩,所以今天抱病來到這個念佛道場,為彌陀本願大海敬申供養淨宗心要。

佛法是傳心之法,心法的綱要稱為心要。淨土三經中《阿彌陀經》稱小經,《無量壽經》稱大經。有的竟當作一部經,《阿彌陀經》稱小本,《無量壽經》稱大本。所以我們就從這兩部經研究淨土宗要。因為《無量壽經》稱為淨宗第一經,《阿彌陀經》則是流傳最廣天天念誦的經。

敬錄 淨宗心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101.htm#a01

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各離,合則成串,心不離佛,口不離念,如線貫珠,相續不斷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夏蓮老昔年在極樂庵念佛七道場所作四偈,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實經驗。

偈云:

其一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既無音節,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聲不攝念,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如此念法,永難成片。

其二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懇切綿密,
沈著安閒,聲合乎心,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其三佛號如珠,念頭如線,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心不離佛,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相續不斷。

其四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真勤真專,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還請自驗。

以上四偈是夏師關中真實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門的要領。
古云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以上四偈,正是過來人所說的話。
希望聞者與《要解》一併參究,深信切願,老實念佛。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7

印光大師云:「光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七)後語

念祖這次向諸位彙報和請教,開始於七月初十日蓮花生大士聖誕,今日結束,又喜逢大勢至菩薩聖誕,因緣很好。
現道場已進行至第五日,會中或有人會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見佛見光之類的感應,這對於修持很有妨礙。
印光大師有一段開示,針對這個通病,一針見血,作了開示。
印光大師云:「光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
於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
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我們對於印老這段開示,應銘記在心。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