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顯示具有 念佛法要 Y 妙空大師 y 龍舒淨土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念佛法要 Y 妙空大師 y 龍舒淨土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臨終三疑四關節錄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四關節錄

三疑者:
一疑我生業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
二疑心願未了,貪瞋癡未息,恐不得生。
三疑我雖念佛,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
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
故念佛人要諦信佛經明旨,必生疑心。
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憶劫生死重罪。
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
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矣。
今以三說,消彼三疑:
一、業本虛妄,心淨即空。
二、情同夢幻,醒歸何有,自肯息機,貪瞋隨斷。
三、功專念切,自心佛現。皆不必疑也。

四關者:
凡夫雖有信心念佛,或宿業障重,合墮地獄,承佛力故,將輕換重。
若因病苦,悔悟身心,投誠歸佛,當生淨土。
無智之人,不了此事,卻我今念佛,而有病苦,反謗彌陀,因此一念惡心,徑入地獄,一關也。
雖持戒念佛,而口談淨土,心戀娑婆,不種出世善根,惟求俗緣利益,致臨終遭病,怕死貪生,妄信師巫,殺戮生命,祈禱神鬼。
緣此心邪,無佛攝護,流落三途,二關也。
或因服藥,或被勸逼,破戒用葷,喪失善根,臨終追赴王前,任王判斷,三關心。
臨終繫念家財,愛戀眷屬,心放不下,失卻正念,墮鬼趣,或為蛇犬,守護家庭,宛如存日,四關也。
故楊提形言:「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修淨業者,要當酌實蠲浮,思專想寂,念念彌陀,全身放下,但能堅此一念,便可碎彼四關,則淨土蓮臺,的非遙矣。
【按】三疑四關,確為往生障礙,但能深信切願,一心念佛,則三疑斷而四關破矣。

敬錄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12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凡人命終欲生淨土,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
若得
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樂,脫生死苦,乃稱意事,脫敝衣,得換珍服,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

凡遇病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
須囑家人,及看病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話,家中短長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
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
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
待氣盡多時,方可哀泣。
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士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
若依此者,決定超生。
醫藥初不相妨。若殺物命,為藥求安,祭神祈福,但增罪業,反損壽矣。
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
死生事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能相代,思之思之!

敬錄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12



無上功夫,即於睡眠中得之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何顯慈居士睡眠攝心法

睡眠念佛,固不恭敬,宜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左股上,此名吉祥。
觀想自身跪在佛前,兩手合掌,恭敬默念,不可出聲。
床頭倘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直念到昏睡為止,夜醒亦然。
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
倘提神久念失眠,可令心止息,修臥禪法。
放下身心,一念不生,與坐禪同。
久習此定,雖睡眠而不顛倒。
在家人事務繁多,此時自由,可力修此法,無上功夫,即於睡眠中得之。

【按】東坡云:「唯五更可勾當自家事。」無論在家、出家、均宜力修此法,久則睡眠中亦能念佛不斷。
但不可提神過甚,只要心念心聽,即易入睡,不致久念失眠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06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念,名為十念。
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
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
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念心不散,專精為功。
名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
作此念已,發願迴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念正念,稱如來名,經十念頃,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生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作此願已,禮拜或不禮拜均可,但要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惟將不廢,自要其心,必生彼國。

敬錄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03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
是佛有願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歸依之心。
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復頂禮而退。至誠如此,無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
如不識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報。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二
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
復頂禮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迴向發願全偈一遍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
願向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復頂禮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
凡頂禮時,燒香作拜尤佳。
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此偈,得大福報。

 若念佛時,心想身在淨土,佛前合掌,恭敬念佛。
念菩薩時亦如此。
作拜及念偈時,亦想在淨土佛前恭敬作拜念偈。
惟有佛菩薩像時,不須如此,然須想其像,如佛與菩薩現身在此,受我禮拜,聽我念誦。
專志如此,其往生品第必高。如更加精進,每日念佛三次五次,或千聲萬聲,乃至晝夜念佛不輟,又以念佛法門,廣化世人,使更相勸化,必上品上生。

【按】此專為極忙或不識字人,所立簡易念佛法,及初學由簡易入,能擇一行持,日日志誠如此,無不往生。
若加晚課,或有暇即念,或作務時念佛無間,並廣勸化,生品必高。

敬錄  念佛法要(卷四)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01

蓮池大師普勸戒殺放生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蓮池大師普勸戒殺放生

人人愛命,物物貪生,何得殺彼形軀,充己口食。
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剝皮刮麟,或斷喉劈殼,
或滾湯活煮鱉鱔,或鹽酒生醃蟹蝦,
可憐大痛無伸,極苦難忍,造此彌天惡業,結成萬世深讎。
一日無常,即角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受罪畢時,仍作畜類,怨怨對報,命命填還,還畢為人,多病壽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藥,皆殺生所感也。

我今泣血稽顙,哀告世人,不敢逼你喫齋,且先勸你戒殺,
戒殺之家,善神守護,災橫消除,壽算綿長,子孫賢孝,吉祥種種,難可具陳。
若更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迴,入不退也。
諸仁者、有緣遇此,便請回心,決志受持,莫生疑悔。
如不能行,即以轉施他人,亦功德無量。

【按】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普勸念佛同道,戒殺放生,免為往生障緣也。

敬錄  念佛法要(卷)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4.htm#a25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念佛法要(卷三)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唐懷感大師釋淨土群疑論節引

至心念佛,即意業善行,稱佛名號,即口業善行,合掌禮佛,即身業善行,由此三業善行,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行願相扶持,即得往生。

闇室念佛,雖無聖教,初學之人,將斯闇室,絕諸視聽,心捨諸緣,專一念佛,易得三昧。
如處室內,正念佛時,有少隙光,照斯闇室,心便緣此,浪起思惟。
如絕斯明,一心不亂,此乃學者所知,非是浪為斯法。
因初學之輩,馳心五欲,攀緣六塵,若不約斯闇室,無由得成三昧。
後學成就,隨處遊行,不簡明闇,常能見佛,詎勞闇室而行念佛也。

觀經言:「是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稱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豈非苦惱所逼,念想難成,念聲不絕,至心便得。
今出聲學念佛定,亦復如是,令聲不絕,遂得三昧,見佛聖眾,常在目前。
大集經言:「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大念者大聲稱佛也,小念者小聲稱佛也。
現今學者,唯須厲聲念佛,三昧易成。
小聲稱佛,遂多馳散,此乃學者自知,非外人能曉。

【按】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大師精進三年,便證念佛三昧,此暗室厲聲念佛,三昧易成,係經驗所得,誠堪引證,願試行之。

敬錄  念佛法要(卷)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4.htm#a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