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修行 第一大關  印光大師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民.印光大師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

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漏盡通。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于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

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

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于一,淨境自會現前。《文鈔上.卷二.復崇明黃玉如書》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

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

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佛,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

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

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

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卻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

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然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文鈔上.卷二.復某居士書》

●彼念佛發光,乃屬魔境。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

倘以此為聖境現前,則將來恐致魔鬼附體,著魔發狂,不可救藥。

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遂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顛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須令其力依吾說,不以此境為是,即再發現,亦不生喜,亦不生懼,則其境自消。如賊入人家,認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賊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會,彼便無立腳處矣。《文鈔三編上.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測度。彼愚人唯知以醫藥治病,及禱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謂擔棄金,背道而馳之流類也。

汝以一病,得知工夫非泛泛悠悠,能得實益。又知佛法實有點石成金此係喻勿錯會,以凡作聖之功勳。亦屬宿世善根所使,亦係現世修持所得。宜善用心,勿以此為奇特而退墮前功,則將來當更有深益可得也。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

鐘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墾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

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

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

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

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

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淨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

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 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淨盡耳。

何愚癡一至於此。《文鈔三編上.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

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

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

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

當一心靜念,普為一鄉宣說,常在稠人中念。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文鈔三編.卷二.復劉慧焯居士書》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9

《防著魔》 懺雲法師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防著魔》

民.懺雲法師

—講於七十七年暑假大專女生齋戒學會

(文字稿轉載自《慧炬雜誌》第三○一期)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發心真誠

現在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精神病太多。我們修行要發真誠心,為佛法,不離佛法才好。如果是「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就不會著魔。

精神寧定

世俗上所謂精神分裂,大多是這樣的:愛其人以至於屋上之鳥,恨其人以至於他屋上之鳥,恨得那麼厲害。一時愛、一時恨,精神就要分裂。要是能保持精神集中,就是戒定慧的定,寧靜安定,就沒有這些。我們由著心去,感情若是很猛烈激動,一貪一瞋、一憎一愛,就會精神分裂,所以要避免這些。

正當生活

還有,從事的職業一定要是正命。正命是正當的生活,也包括職業在內,要是不正當的生活,就差。

行善積德孝順仁厚

普通在世俗上,多做善事是陰德,不外顯出來給人家看,外面顯給人看是為了招名、招利,或是有什麼作用。像倓虛大師掃廁所還不給人看。做善事、做陰德,可以消災延壽。

再就是好好孝順父母,多忠厚仁義,比較好。

大體上,這是在世俗上求不著魔、不得精神病的辦法。這是有關世俗方面。

貪瞋妄想

在佛法中,要是打坐時盡打妄想,一邊貪心、淫欲心,一邊又念佛,這怕要著魔。

一邊打著罪惡的妄想,而又念著萬德洪名,怕要著魔,這是心。

其次就是瞋心,我想報仇,寫暗信、給暗箭,教他不知道,讓他吃虧受苦;這個信我怎麼編、怎麼寫,或是我怎麼報仇,這也是怕要著魔。在念佛的時候起這種心,也容易著魔。這是一貪、一瞋。

知相虛妄

還有呢?見了鬼、見了神、見了菩薩、見了佛,以為了不起,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事實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有一切的好相、瑞相我們不著,就不至於著魔。就怕說:「喔!可了不得囉!佛來摩我的頂了!」以至於「佛對我說法了!」要是自已一著,馬上就是著魔,這個經典裡頭有說明的。

還有呢?有過去世或今生死去的異性朋友來找了,或是異性的夫婦來找了,要是一認真,也會著魔。

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這個「著」(音啄)就是「著」(音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離了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這就是不著。

超出人我對待

在人事上,我們要看清楚,超出一等,不和一般人勾心鬥角,起我相、人相對待;可是我都知道,也不是傻瓜。以至於我超出他們,看得清楚明白,可以說就說,不可以說就不說,躲著敬而遠之。在人事上不去對待,不去糾纏。糾纏不清,也容易著魔。

不染名利五濁

再就是貪財、貪名這些事情。大家樂、飆車啊!都有點瘋狂,有點著魔!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社會病態;按阿彌陀經最後所說,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我們認清楚了才好。這是講到不著魔的事

般若空觀去惱障

倘使有點魔障的人,「不要」教他多拜佛、多打坐。拜佛多了、打坐多了,他不能用空觀把那一切煩惱空去,而煩惱和佛號或持咒誦經攪在一起,亂糟糟的,精神也容易出毛病。要是能空出一切再去用功,比較好!

利眾積德調身心

所以要是曾經有過精神病的人,或是現在多少精神有點異狀的人,就告訴他,教他多作些功德、利益大眾的事情;有這個德行,能調身心,這樣才好。大體如此。

修持回向還冤債

還有,倘使著了魔睡不著,就吃安眠藥、鎮靜劑,睡它幾天;著魔的人大多數都不能睡。

平常相反睡不好的人也怕要著魔;

最好能夠睡,說睡就睡,不睡就不睡,這樣比較好。

不能睡好的人,尤其是長夜漫漫不能睡,時常發作,大體都是怕有冤家。一天、兩天晚上睡不著,或者是因為喝湯、喝茶太濃厚,或者是在臨睡前有什麼事情,那就不必怕。如果常常這樣鬧,怕有冤家或者是魔障。

這時候就要用短期修持,好比但持往生咒,跟冤親債主回向;或者誦金剛經,十六分、十六分一半一半地誦,一切不必多;地藏經十三品,一品一品地誦,分開誦,不必太多。

此外,多做公益的事,多做陰德的事情,多做善事,慢慢就能調好。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10

《念佛著魔辨》 省庵大師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念佛著魔辨》

清.省庵大師

或問省庵曰:「參禪一門,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有諸否乎?」

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參禪念佛,論其難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論魔事,二俱不免。」

或者曰:「敢問何謂也?」

省庵曰:「魔事之來,其由有三:

(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覺察

今夫人適千里之路,苟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復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

參禪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俱不免錯誤之患。

參禪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厭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捨直截而求紆曲者,或兩路兼行兩路具失者,或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者,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

念佛一門,極圓極頓,至易至難

只如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淺言之,愚夫愚婦皆可為;深言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

今初心行人,或暫得輕安,自謂已得事一心者;

初開淺解,復自謂得理一心者。

或粗念不生,細念猶生者。

或勇猛過分,精進倍常,不知心外無佛,速求取證,不達善巧方便,急欲捨身,魔鬼因之遂入其體,為風為狂都不覺知,此善友不遇之過也。

夫眾生生死,以我見為本,我見不除,修行無益

然我見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發幹,無處不有;

是故,

見地高則我見俱高,

工夫進則我見亦進,

若不時時檢點,刻刻提撕,則念念發生,心心增長,

隨逐行人,雖死不離。

是故,學人心不虛,則自不覺察;

不覺察,故我見增長,少有所得,則生憍慢,譏嫌同學,誹謗行人,

雖有修行,終成魔事,此自不覺察之過也。」

或曰:「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念佛祗貴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則決定往生,何藉善友經教?」

省庵曰:「是何言歟!世間小技,尚不可無師,況念佛為出生死要門。若無善友經教,從何開發?誰為引導?

觀經下三品,皆是臨終善友開發,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則不必言矣!

須知從凡至聖,由易至難,莫不以善友經教為根本,汝不因經教,何由而知淨土法門,而生信向耶?」

或曰:「若因經教而知念佛,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

省庵曰:「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遍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豈不垂護念?如其護念,魔事何從?」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亂,則佛護念不虛

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是故吾言善友、經教、覺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覺察之心尤為最要,不可須臾暫離,若一念不覺,則一念顛倒;念念不覺,則念念顛倒。顛倒既起,魔事興焉,畢世工夫,一朝唐喪,可不畏歟

淨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

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土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

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宗可不自勉焉!

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塗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

是故修淨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方,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8

魔佛皆揮... 切忌墮在光影門頭 《夢遊集》 (節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夢遊集》答鄭崑嚴中丞 (節錄)

明.憨山大師

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最易得力。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

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元妙,這些思筭,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功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惟有心內煩惱,無狀橫生。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惱,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田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被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

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題,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箇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燄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則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

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持楞嚴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實樸樸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

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矣,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

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

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

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元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元妙。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熏般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元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爐,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渺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筭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彩,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這裏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拋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

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筭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牽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功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迷路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這裏透過始得。

大師此篇,雖不專為淨宗而說,然修淨宗者,欲求現生取辦,此數則乃必透之關,較之省庵法師念佛著魔辨,尤為指點親切。因附錄於此,以便學人隨時體驗,未必非淨宗之一助云。趙鉞謹識。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