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修行 第一大關  印光大師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民.印光大師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

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漏盡通。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于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

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

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于一,淨境自會現前。《文鈔上.卷二.復崇明黃玉如書》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

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

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佛,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

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

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

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卻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

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然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文鈔上.卷二.復某居士書》

●彼念佛發光,乃屬魔境。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

倘以此為聖境現前,則將來恐致魔鬼附體,著魔發狂,不可救藥。

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遂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顛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須令其力依吾說,不以此境為是,即再發現,亦不生喜,亦不生懼,則其境自消。如賊入人家,認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賊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會,彼便無立腳處矣。《文鈔三編上.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測度。彼愚人唯知以醫藥治病,及禱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謂擔棄金,背道而馳之流類也。

汝以一病,得知工夫非泛泛悠悠,能得實益。又知佛法實有點石成金此係喻勿錯會,以凡作聖之功勳。亦屬宿世善根所使,亦係現世修持所得。宜善用心,勿以此為奇特而退墮前功,則將來當更有深益可得也。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

鐘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墾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

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

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

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

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

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淨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

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 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淨盡耳。

何愚癡一至於此。《文鈔三編上.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

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

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

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

當一心靜念,普為一鄉宣說,常在稠人中念。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文鈔三編.卷二.復劉慧焯居士書》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