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問:若分修性。則善惡二途。乖平等之慈。失遍行之德


萬善同歸集卷第四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若分修性。則善惡二途。乖平等之慈。失遍行之德。


答:自行須離。約法即空。化他等觀。在人何別。是以初心自利。則損益兩陳。究竟利他。則善惡同化。

如夜行險道。以惡人執燭。豈可以人惡故而不隨其照。

菩薩得般若之光。終不捨惡。

華嚴經云。捨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

台教云。惡是善資。無惡亦無善。

法華經云。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念佛故。皆當忍是事。惡不來加不得用念。用念由於惡加。

又威音王佛所。著法之眾。聞不輕言。罵詈捶打。由惡業故還值不輕。不輕教化皆得不退。

又提婆達多是善知識。書云。善者是惡人之師。惡者是善人之資。

故知惡能資善。非能通正。豈有一法而可捨乎。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四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4

萬善同歸集卷第四


萬善同歸集卷第四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萬善同歸集卷第四


又云。萬善理同無漏者。夫萬善本有。皆資理發。理既無異。善豈容二。

本如來藏性。為萬善之因。亦名正因。親生萬善。

台教云。如輕小善不成佛。是滅世間佛種。

又云。善機有二。一感人天華報。二感佛道果報。若以佛眼圓照眾生萬善。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

荊溪尊者云。一毫之善。本趣菩提。如操刀執炬得其要柄。若以相心。如把刃抱火。

法華經中。明散心念佛。小音讚歎。指甲畫像。聚沙成塔。漸積功德。皆成佛道。

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種少善根終不敗亡。假使久遠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大海中。雖經久遠終不虧損。

是以大聖順機曲應。大小不忘。接後逗前。半滿豈廢。

或讚小而引歸深極。或訶半而恐滯初門。黃葉寧金。空拳豈實。皆是抑揚之意。權施誘度之恩。而不得教旨者。

但執方便之言。互相是非確定取捨。

或執小滯大。違失本宗。或據大妨小。而虧權慧。

又雖然宗大。大旨焉明。徒云斥小小行空失。運意則承虛託假。出語則越分過頭。斷正法輪謗大般若。深愆極過莫越於斯。歷劫何窮長淪無間。

淨名經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豈可執權謗實害有賓無。

但大小雙弘。空有俱運。一心三觀即無過矣。是以順法體。則纖毫不立。隨智用則大業恒興。體不離用。

故寂而常照。用不離體。故照而常寂。是以常體常用。恒照恒寂。若會旨歸宗。則體用俱離。何照何寂。曷乃據體而礙用。

執性而壞緣。理事不融真俗成隔。則同體之悲絕運。無緣之慈靡成。善惡既不同觀。冤親何能普救。過之甚矣。失莫大焉。

又先德云。夫善知識者。雖明見佛性與佛同等。若論其功未齊諸聖。須從今日步步資熏。

又古德云。蕈子比丘還債。雖不得理。猶有行門。今時多有學人。二事俱失。故知見性未諦。但是隨語依通。及檢時中正助皆喪。是以先聖終不浪階。撫臆捫心豈可容易。

是以六即揀濫。十地辨功。若以即故。何凡何聖。

若論六故。凡聖天隔。又若論其理。初地即具足一切地。

若言其行。後地則倍倍超前秖如纔登八地。一念利生。下地多劫不及。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四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4

問:說法為人。雖成大業。未齊極地。恐損自行。登地菩薩尚被佛訶。未證凡夫如何開演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說法為人。雖成大業。未齊極地。恐損自行。登地菩薩尚被佛訶。未證凡夫如何開演。


答: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圓門。亦可說法。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

般若經中校量。正憶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廣為人天巧說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勝。

經云。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十方佛。

未曾有經云。說法有二大因緣。一者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

豈得不說。

又財施如燈。但明小室。法施若日。遠照天下。

大方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

但見解不謬冥契佛心。雖為他人亦乃化功歸己。既能助道又報佛恩。

儻不涉名聞。實一毫不棄。至於傳持法寶。講唱大乘。制論釋經。著文解義。拔不信之疑箭。照愚暗之智光。建法垣牆續佛壽命。

或取經西土求法遐方。或翻譯大乘潤文至教。或廣行經咒遍施受持。

開法施之門。續傳燈之焰。能將甘露。沃枯竭之心。善使金錍扶癡盲之眼。

經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決定無能報恩者。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3

問:靈知不昧。妙性常圓。何假參尋。遍求知識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靈知不昧。妙性常圓。何假參尋。遍求知識。


答:一切眾生悟裡生迷。真中起妄。秖為不覺。須假發揚。

法華經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又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惟願樂聞一句未聞佛法。

又云。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

起信論云。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人。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

法句經云。如裹香之紙繫魚之索。

佛語諸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暗則殃禍集。譬如紙索。近香則香。繫魚則臭。漸染翫習各不自覺。

頌曰。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芳潔。

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成。

是知初心。須親道友以辨邪正。方契真修。或涉權門日劫相倍。若得圓旨不枉功程。直至道場永無疑悔。及生自悟之時。惟證無師自然之智。決定不從人得。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3

問:一切凡夫常在於定。何須數息入觀而無繩自縛乎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一切凡夫常在於定。何須數息入觀而無繩自縛乎。


答:若法性三昧。何人不具。

若論究竟定門。唯佛方備。等覺菩薩尚乃不知。散心凡夫豈容測度。

故文殊云。譬如人學射。從麤至細。後乃所發皆中。我亦如是。

初學三昧諦緣一境。後入無心三昧。始一切時中常與定俱。所以不淨假觀數息妙門。是入甘露之津。出生死之徑。

故龍樹祖師云。觀佛十力中。二力最大。因業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死。

正法念經云。救四天下人命。不如一食頃端心正意。是以在纏真如昏散皆具。出纏真如。定慧方明。總別條然前後無濫。何專理是寧斥事非。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3

問:真源自性本自圓成。何藉修行廣興動作。經云。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名為戲論。若起妄修行。何當契本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真源自性本自圓成。何藉修行廣興動作。經云。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名為戲論。若起妄修行。何當契本。


答:起信論云。以有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亦因真如內熏。令此無明而有淨用。復因諸佛言教力。內外相資。令此妄心自信己身有真如性。能起種種方便修諸對治。此能修行。則是信有真如。由未證真。不名無漏。

妄念若淨真性自顯。又雖修無性。不閡真修。從妄顯真。因識成智。猶如影像能表鏡明。若無塵勞佛道不立。

古德云。真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妄現。無別真故。又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又若執本淨。是自性癡。若假外修。是他性癡。若內外相資。是共性癡。若本末俱遣。是無因癡。

長者論云。若一概皆平。則無心修道。應須策修以至無修方知萬法無修。

寶積經云。若無正修者。貓兔等亦合成佛。以無正修故。

台教云。行能成智。行滿智圓。智能顯理。理窮智寂。相須之道興廢不無。因權顯實。實立權亡。約妄明真。真成妄泯權妄既寂真實亦空。非妄非權何真何實。

牛頭融大師云。若言修生。則造作非真。若言本有。則萬行虛設。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3

問:五熱炙身投巖赴火。九十六種千聖同訶。幸有正科何投邪轍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五熱炙身投巖赴火。九十六種千聖同訶。幸有正科何投邪轍。


答:智論云。佛法有二種道。一畢竟空道。二分別好惡道。

若畢竟空道者。凡夫如即漏盡解脫如。如來語即提婆達多語。無二無別。一道一源。是以地獄起妙覺之心。佛果現泥犁之界。若捨邪趣正。邪正俱非。離惡著善。善惡咸失。

若分別好惡道者。愚智不等真俗條然。玉石須分金鈺可辨。且約修行門內昇降位中。自有內外宗徒邪正因果。善須甄別。不可雷同。

且教申毀讚之文。的有抑揚之旨。執即成滯了無不通。四悉對治縱奪料簡。若云總是。尼乾成正真之道。諸佛錯訶。若說俱非。藥王墮顛倒之愆。諸佛錯讚。是以興邪則成無益之行。廢正則斷方便之門。須曉開遮。寧無去取。

且內教外人。遺身各有二意。內教二者。一明自他性空。無法我二執。不見所供之境。亦無能燒之心。二惟供三寶。深報四恩。以助無上菩提。不希人天果報。

外道二者。一身見不亡。轉增我慢。迷無作之智眼。起有得之能心。二惟貪現在名聞。秖規後世福利。或願作剎利之主。或求生廣果之天。所以台教釋藥王焚身品云。境智不二。能所斯亡。以不二觀觀不二境。成不二行會不二空。作是觀時。若為法界見聞者益。故曰乘乘。

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赴火不為內眾之譏。良由內有理觀外曉期心。

故勝熱息善財之疑。尼乾生嚴熾之解。篤論其道行方有剋。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廢智不可亡。後學之徒無失法利。

文殊問經云。菩薩捨身非是無記。惟得福德。是煩惱身滅故得清淨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滅衣在。若得圓旨。明斷皎然。請鑒斯文。以為龜鏡。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3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夫性起菩提。真如萬行。終日作而無作。雖無行而遍行。

若云有作即同魔事。或執無行還歸斷滅。故知自心之外。無法建立。十身具足四土圓收。雖總包含不壞內外。皆稱法界豈隔有無。空中具方便之慧。不著於有。有中運殊勝之行。不墮於無。是以即理之事。行成無閡。即事之理。行順真如。相用無虧。體性斯在。

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攝之門。利己真修。無先七覺八正之道。攝四念歸於一實。總四勤不出一心。嚴淨五根成就五力。

若論施則內外咸捨。言戒則大小兼持。修進則身心並行。具忍則生法俱備。般若則境智無二。禪定則動寂皆平。方便則普照塵勞。發願則遍含法界。具力則精通十力。了智則種智圓成。愛語則俯順機宜。同事則能隨行業。運慈則冤親普救。說法則利鈍齊收。七覺則沈掉靡生。八正則邪倒不起。乃至備修三堅之妙行。具足七聖之法財。秉持三聚之律門。圓滿七淨之真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斷塵習之根源。

現病行憩聲聞之化城。示兒行引凡夫於天界。歷五位菩提之道。入三德涅槃之城。練三業而成三輪。離三受而圓三念。因從三觀薰發。果具五眼圓明。方能遊戲神通。出入百千三昧。淨佛國土。履踐無閡道場。

然後普應諸方。現十身之妙相。遍照法界。然四智之明燈。感應道交任他根量。不動本際跡應方圓。凡有見聞皆能獲益云云。

自彼於我何為。斯皆積善之所熏。成此無緣之大化。

還源觀云。用則波騰海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

肇師云。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言。

此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室包乾象手接大千。皆不思議之跡也。

然幽關雖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第三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3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淨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經文自有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

一定心如修定習觀上品往生。

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迴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

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

應預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故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迴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

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施。即餓鬼業。愚癡闇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

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

若心淨。即香臺寶樹淨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

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又經云。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華嚴經云。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

大集經云。欲淨汝界但淨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欲得淨果但行淨因。如水性趣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一生習惡積累因深。如何臨終十念頓遣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一生習惡積累因深。如何臨終十念頓遣。


答:

那先經云。國王那先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終時念佛。死後得生佛國。我不信是語。

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

智論問云。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勇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

故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昇沈。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熱萬仞之積草。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淨名經云。罪性不在內外中間。豈是虛誑。何堅不信。謗正法輪。執有所作罪根。實乃重增其病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淨名經云。罪性不在內外中間。豈是虛誑。何堅不信。謗正法輪。執有所作罪根。實乃重增其病。


答:佛語誠諦。理事分明。能拔深疑。善開重惑。若深信者。一聞千悟。稱說而行。既蕩前非。不形後過。步步觀照。念念無差。此乃宿習輕微。善根深厚。乘戒俱急。理行相從。斯即深達教門。堅持佛語。何須事懺。過自不生。

如若垢重障深智荒德薄。但空念一切罪性不在內外中間。觀其三業現行。全沒根塵法內。如說美食終不充飢。似念藥方焉能治病。若令但求其語。而得罪消。則一切業繫之人。故應易脫。

何乃積劫生死。如旋火輪。以知業海渺茫。非般若之舟罕渡。障山孤峻。匪金剛之慧難傾。然後身心一如。理事雙運。方萎苦種永斷業繩。

所以祖師云。將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亦無虛空之量。始得報不相酬。

又教云。淨意如空此有二義。

一者離虛妄取。如彼淨空無有雲翳。

二者觸境無滯。如彼淨空不生障閡。既廓心境。罪垢何生。若能如是。名為依教。尚不見無罪。豈況有愆耶。

又罪性本淨是體性淨。契理無緣是方便淨。因方便淨顯體性淨。

因體性淨成方便淨。方便淨者。力行熏治。

體性淨者。一念圓照。本末相應內外更資。

故須理事相扶成其二淨。正助兼懺證此一心。

設但念空言實難違教。不信之謗非此誰耶。

南山四分鈔。問有人言。罪不罪不可得名戒者何耶。

鈔答。非謂邪見麤心言無罪也。

若深入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觀故言罪不可得。

若肉眼所見。與牛羊無異。

誦大乘語者。何足據焉。

是以理觀苦諦。事行須扶。如風送船疾有所至。猶膏助火轉益光明。豈同但保空言全無剋證。誑他陷己果沒阿鼻。捨生受身神投業網。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結業即解脫真源。罪垢不住三際。何不了無生而直滅。隨有作而勞功乎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結業即解脫真源。罪垢不住三際。何不了無生而直滅。隨有作而勞功乎。


答:夫罪性無體。業道從緣。不染而染。習垢非無。染而不染。本來常淨。業性如是。去取尤難。

一切眾生業通三世。真慧不發。被二障之所纏。妙定不成。為五蓋之所覆。唯圓乘佛旨。須於淨處嚴建道場。苦到懇誠。普代有情勤行懺法。內則唯憑自力。外則全仰佛加。遂得障盡智明。雲開月朗。

是以非內非外。能悔所懺俱空。

而內而外。性罪遮愆宛爾。

故菩薩皆遵至教。說悔先罪。而不說入過去。且登地入位。尚洗垢以除瑕。毛道散心。卻談虛而拱手。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首楞嚴經云。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法句經云。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何苦堅執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曠縱橫。虛壞履道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首楞嚴經云。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法句經云。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何苦堅執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曠縱橫。虛壞履道。


答:此破執情。非祛戒德。若見自持他犯。起譏毀心。戒為防非。因防增過。如斯之類實為迷倒。

淨名經云。非淨行非垢行。是菩薩行。故不著持犯二邊。是真持戒。

大般若經云。持戒比丘不昇天堂。破戒比丘不墮地獄。何以故。法界中無持犯故。此亦破著了諸法空。事理雙持身心俱淨。又若論縱橫自在。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帶習尚被境牽。現行豈逃緣縛。三業難護放逸根深。猶醉象無鉤癡猿得樹。奔波乍擁生鳥被籠。若無定水戒香慧炬。無由照寂。是以菩薩稟戒為師。明遵佛敕。雖行小罪由壞大懼。謹潔無犯輕重等持。息世譏嫌恐生疑謗。

夫戒為萬善之基。出必由戶。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華嚴經云。戒能開發菩提心。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

薩遮尼乾子經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法身。

月燈三昧經云。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卑下少聞見。能持淨戒名勝士。

智論云。若人棄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無異。若有雖處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

又大惡病中。戒為良藥。

大怖畏中。戒為守護。

死闇冥中。戒為明燈。

於惡道中。戒為橋梁。

死海水中。戒為大舡。

又如今末代宗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稱是執持小行。失於戒急。

所以大涅槃經佛臨涅槃時。扶律談常。則乘戒俱急。故號此經。為贖常住命之重寶。何以故。若無此教。但取口解脫全不修行。則乘戒俱失。

經云。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從定發慧。因事顯理。若闕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

故云。贖常住命之重寶。何得滅佛壽命壞正律儀。為和合海內之死屍。作長者園中之毒樹。眾聖所責諸天所訶。善神不親惡鬼削跡。居國王之地生作賊身。處閻羅之鄉死為獄卒。諸有智者宜暫思焉。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空即罪性。業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懺悔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空即罪性。業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懺悔。


答:若煩惱道理遣合宜。苦業二道。須行事懺。投身歸命雨淚翹誠。感佛威加。善根頓發。似池華得日敷榮。若塵鏡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緣滅。眾罪消而五陰舍空。

最勝王經云。求一切智淨智不思議智不動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應懺悔滅除業障。何以故。一切諸法從因緣生故。

經云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須知炬滅暗生。要須常然懺炬

彌勒所問本願經云。彌勒大士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晝夜六時正衣束體。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說此偈言。我悔一切過。勸助眾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

大集經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如是百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可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

又經云。然諸福中。懺悔為最。除大障故。獲大善故。

論云。菩薩懺悔銜悲滿目。況不蒙大聖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長劫受殃。

婆沙論云。若人於一時對十方佛前。代為一切眾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盡。

高僧傳。曇策於道場中行懺。見七佛告曰。汝罪已滅。於賢劫中號普明佛。思大禪師行方等懺。夢梵僧四十九人。命重受戒。倍加精苦。了見三生。智者大師。於大蘇山修法華懺證旋陀羅尼辨。沙門道超於道場中修懺。獨言笑曰。無價寶珠我今得矣。

東都英法師講華嚴經。入善導道場。便遊三昧。悲泣歎曰。自恨多年虛費光陰勞身心耳。

高僧慧成學窮三藏。被思大禪師訶曰。君一生學問。與吾炙手。猶未得暖。虛喪工夫。示入觀音道場證解眾生語言三昧。經云。晝夜六時行上法者。如持七寶滿閻浮提供養於佛。比前功德出過其上。經云。不能生難遭之想。今生末世但見遺形。理宜端肅。涕零寫淚欷歔咎躬。如入廟堂不見嚴父。

故思大禪師行方等。而了見三生。高僧曇策入道場。而親蒙十號。智者證旋陀羅尼辨。道超獲無價寶珠。此皆投身懺門。歸命佛語。致茲玄感。頓躡聖階。是以懺悔。劑至等覺。謂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故須洗滌。

又法身菩薩尚勤懺悔。豈況業繫之身。而無重垢

所以十八不共法中。三業清淨。唯佛一人。南嶽大師云。修六根懺。名有相安樂行。直觀法空。名無相安樂行。妙證之時。二行俱捨。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六念法門。十種觀相。雖稱助道。徇想緣塵。瞥起乖真。何如淨念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六念法門。十種觀相。雖稱助道。徇想緣塵。瞥起乖真。何如淨念。


答:無念一法。眾行之宗。微細俱亡。唯佛能淨。

故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況居凡地又在初心。若無助道之門。正道無由獨顯。且六念之法。能消魔幻。增進功德。

扶策善根十觀之門。善離貪著。潛清濁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盡修禪之妙軌。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獲到岸之功。力備功終。船杖俱捨。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張帆。猶云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

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聲。事業常如此。西方佛自成。若禮拜則屈伏無明。深投覺地。致敬之極。如樹倒山崩。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三藏勒那云。發智清淨禮者良由達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無有閡。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閡閡想。今達自心虛通無閡。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禮一切佛即是禮一佛。以佛法身體用融通故。禮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華。種種供養例同於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文殊云。心不生滅故。敬禮無所觀。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冥合。名平等禮。

法華懺云。當禮拜時。雖不得能禮所禮。然影現法界。一一佛前皆見自身禮拜。

略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滅佛意而毀金文。據偏見而傷圓旨。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