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複)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切莫磋砣,錯過今生。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

大劄奉悉,欣聞知難而進,甚以為慰。唯所提諸問,仍是您二十年來屢問之老問題。茲願再賈餘
勇,一試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為解決問題,宜先從問題之根下手。
您之病根有二,
一曰「唯看現實」,
二曰「但重功利」。
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當前一生中的情況,於是不能放眼宇宙。應知過去的時間是無量的,未來的時
間也是無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實現全部無窮盡的因果關係,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只有白癡才希望在電影挎貝中的半寸膠片,明瞭電影的全部故事。
只看手中的一小塊膠片,不問過去與將來,故名之曰「唯看現實」。
所謂「功利主義」,您認為做好事必須現世得福,這就是求利,
何況您還是急功近利。
您主張一切善惡之事,都應現世報應。
殊不知,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純,
其所得之福則如仰箭射虛空,福盡還墮,福力甚微。
以此微弱之福業,所感善報往往須遠待多生之後,
焉能盡望皆於當時而現報?
惡業亦然。故須知三世因果,
過去生中所作之因,當前所受者是;
將來生中所得之果,現在生中所作者是。
多劫以來,無量生中,種種業因,種種果報復雜錯綜,
實不可能皆於現世顯報。
但應深信業因果報三世相續,絲毫不爽。

(二)伸手與助手

這又是說了多年的問題。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
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
觀音大士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有求必應,是以欲鉤牽也;
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
從求佛變為學佛,從伸手變為助手。
如報載高田二君入水救生,捨己利人,這才是學菩薩之所行,成為菩薩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種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願是救人,有願必滿,他們救起了人。並且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犧牲了自
己。救了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他們成功了,同時也成仁了。
如同寫詩人寫了一篇登峰造極的詩,詩人犧牲了眠食健康,寫出了極優美的詩,
難道是得不償失嗎?
士各有志,詩人以詩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飯睡覺為生命。
伯夷叔齊求仁得仁餓死首陽,
難道說既應保全氣節又要吃飽肚子才正確嗎?

世尊因地投身飼虎,諸天人也只收拾遺骨造塔供養禮拜。
天人既能於菩薩身後,做這些工作,那為什麼不於半空中托住菩薩,
或於菩薩落地後,趕走餓虎呢?
這一點請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樣做,那就是幹擾這位捨身菩薩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沒有犧牲享受的詩人,沒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
沒有投身飼虎的菩薩,也就不會有今天捨身救人的高田二君,
那樣的人世將墮落為一個大動物園。

佛教徒萬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報。
蓮池大師發願文中,明白寫出「不求人天福報」。
修行的真實目的,是求覺悟。
佛者,覺也。我們學佛所為何事?
也只是普為眾生求覺悟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覺也。

(四)謹防業力發動

由上可見,每人無始以來功功過過,層出不窮,無量無邊,是為別業。
但個人所造之過,絕不孤立,
決與其他之人有關,於是互相牽連,功果複雜,又復無量無邊,是為共業。
共業決定世運,別業決定本人之命運。前因後果,有因必有果。
故云:「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
此上經文道出一切因果關係。

今君意見與此相違,實即與佛相違。
多少年來,堅持不改,此實應速行懺悔者也。
現生所受,乃多生以來之別業與共業所決定,
若無回天動地之功過,焉能輕改定業?
更有進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現在不知。
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頁,恰是受惡報的一頁,
於是便有飛來之禍。您之傷腿,即類此也。
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
又云「只怕業力發動」,故須日日防盜,夜夜防賊。
誰能知下一頁是什麼?(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慘被火車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脫生死

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
切莫磋砣,錯過今生。
「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
願共勉之。

恭錄 谷響集 黃念祖敬答客問
http://book.bfnn.org/books/0104.htm#a04

(複)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 答曰。 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又古人云。不願生淨土則已。
T47n1972_p0299c12(05)║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生則永不退轉也。
T47n1972_p0299c13(00)║問曰。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帶業得生。
T47n1972_p0299c14(03)║又無退轉。此彌陀願力誠乎。不可思議矣。
T47n1972_p0299c15(04)║然則我於生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終然後念佛。
T47n1972_p0299c16(01)║可乎。答曰。苦哉苦哉。何等愚謬之言也。
T47n1972_p0299c17(02)║砒霜酖酒毒中之毒。
T47n1972_p0299c18(11)║今汝此言毒於砒霜酖酒者也。非特誤賺自己。
T47n1972_p0299c19(10)║又且誤賺天下曰僧曰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
T47n1972_p0299c20(09)║向所謂逆惡凡夫臨終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
T47n1972_p0299c21(03)║方遇知識。方得念佛。
T47n1972_p0299c22(12)║此等僥倖萬萬人中無一箇半箇。汝將謂人人臨終有此僥倖哉。
T47n1972_p0299c23(04)║豈不見群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
T47n1972_p0299c24(02)║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
T47n1972_p0299c25(06)║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
T47n1972_p0299c26(02)║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
T47n1972_p0299c27(09)║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
T47n1972_p0299c28(06)║七者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
T47n1972_p0299c29(03)║九者軍陣鬥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墜高巖傷壞性命。
T47n1972_p0300a01(00)║如此等十種之事。皆是尋常耳聞眼見。
T47n1972_p0300a02(02)║不論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業所招。
T47n1972_p0300a03(03)║現業所感。忽爾現前。不容迴避。爾又不是神通聖人。
T47n1972_p0300a04(00)║有宿命通能知臨終有業無業。
T47n1972_p0300a05(05)║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臨終好死惡死。
T47n1972_p0300a06(06)║如上十種惡緣忽然遭著一種。便休了也。
T47n1972_p0300a07(07)║便做手腳不得了也。便有知識活佛圍繞。救爾不得了也。
T47n1972_p0300a08(01)║便須隨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
T47n1972_p0300a09(02)║到那時要聞佛名不聞了也。直饒爾無此惡緣。
T47n1972_p0300a10(01)║只是好病而死。亦不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
T47n1972_p0300a11(01)║如生龜脫筒螃蟹落湯。痛苦逼迫怕怖慞惶。
T47n1972_p0300a12(01)║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無病而死。
T47n1972_p0300a13(05)║又或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怖死。擾亂胸懷。
T47n1972_p0300a14(04)║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
T47n1972_p0300a15(03)║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未死以前。
T47n1972_p0300a16(03)║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喚呻吟。問藥求醫。
T47n1972_p0300a17(00)║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
T47n1972_p0300a18(02)║更饒爾未病以前。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
T47n1972_p0300a19(02)║困頓龍鍾。愁嘆憂惱。只向箇衰老身上。左安右排。
T47n1972_p0300a20(00)║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未老以前。
T47n1972_p0300a21(03)║正是少壯之日。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
T47n1972_p0300a22(02)║俗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相。業識茫茫。
T47n1972_p0300a23(03)║念佛不得了也。更饒爾閑自在有志修行。
T47n1972_p0300a24(04)║稍於世相之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
T47n1972_p0300a25(03)║忽遭些子境界現前。一箇主人隨他顛倒。
T47n1972_p0300a26(04)║念佛不得了也。爾看他老病之時少壯清閑之日。
T47n1972_p0300a27(02)║稍有一事掛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
T47n1972_p0300a28(01)║何況爾更道。且做世間事業。
T47n1972_p0300a29(07)║爾真癡人說此癡話。敢保爾錯用身心了也。
T47n1972_p0300b01(07)║且世間事業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那一件有實效。
T47n1972_p0300b02(05)║那一件替得生死。縱饒廣造伽藍多增常住。
T47n1972_p0300b03(05)║攀求名位交結官豪。爾將謂多做好事。
T47n1972_p0300b04(07)║殊不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廣造伽藍等戒。豈不見道。
T47n1972_p0300b05(03)║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明。
T47n1972_p0300b06(00)║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
T47n1972_p0300b07(05)║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下增柴炭。
T47n1972_p0300b08(00)║劍樹上助刀鎗。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難復。
T47n1972_p0300b09(00)║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
T47n1972_p0300b10(01)║曾許爾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又不見。
T47n1972_p0300b11(01)║死心禪師道。世間之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
T47n1972_p0300b12(01)║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
T47n1972_p0300b13(06)║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
T47n1972_p0300b14(05)║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
T47n1972_p0300b15(06)║且據諸人眼裏親見耳裏親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
T47n1972_p0300b16(03)║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
T47n1972_p0300b17(08)║世人多云待老來方念佛。好教爾知。黃泉路上無老少。
T47n1972_p0300b18(04)║能有幾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
T47n1972_p0300b19(03)║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T47n1972_p0300b20(04)║又云。自從早年索妻養兒。經營家計。受盡萬千辛苦。
T47n1972_p0300b21(03)║忽然三寸氣斷。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
T47n1972_p0300b22(01)║齋得幾僧看得部經。燒得陌紙。
T47n1972_p0300b23(06)║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飯。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
T47n1972_p0300b24(04)║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撻財產。
T47n1972_p0300b25(03)║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較之。著甚麼急。
T47n1972_p0300b26(04)║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復引古德云。
T47n1972_p0300b27(02)║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內米生虫。
T47n1972_p0300b28(04)║庫中錢爛貫。日裏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
T47n1972_p0300b29(01)║莫教繩索斷。死心如此苦口勸人。
T47n1972_p0300c01(05)║曾許爾且做事業。待臨終方念佛乎。
T47n1972_p0300c02(08)║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
T47n1972_p0300c03(07)║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搜身心撥棄世事。
T47n1972_p0300c04(08)║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
T47n1972_p0300c05(05)║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
T47n1972_p0300c06(04)║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
T47n1972_p0300c07(02)║ 思 之 思 之。


恭錄 CBETA T47 No. 1972《淨土或問》卷1天如禪師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2_001.htm

(複)警世救人,功德無量--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有道德的君子雖然不能用金錢救濟他人的貧困,
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
人們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歸正覺迷卻癡。

又當人們陷溺在危急困難的情況下,得一語的勉勵,教他脫離危難之道,這就是善根,
勝於贈送他人財物的恩惠。

【前集一四二】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
亦是無量功德。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21

(複)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成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慎德於小事,施恩於無緣

人若想要進德修業,就要處處努力,必須在人所不注意的極微細事情上加以留意。
如果認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過錯,小的地方錯誤重重,
且認為小疵不致妨礙大體,那就錯了。
因為小事往往會變成大事,
而大事的結果都是由小事漸漸累積得來。
所謂:「千丈之提,壞於一穴。」
這話我們應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絕不希望人家報答,
世間有些人對人施恩了卻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壓迫。
這樣一來,「恩」很可能變成「仇」了。
所以,最好是施恩於不能報恩或是無力報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捨了恩德。

【前集一五六】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

6月5日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為來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實際上則有傷道德,貽誤終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華,舉動輕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難免會染上不良習氣,不如去和山中
隱退的老人談心。
官高位大的富貴之門,日子久了也難免沾染壞的習慣,趨向墮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
窮人相親近,反而比較有益。

聽街頭巷尾的傳聞消息,使人動氣,名利觀念便縈迴於心中不去,使情緒紊亂,
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聽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樂,心中就悠然自得。
其次是談論批評現代人的言行得失,這也是於人有損於己無益的事。
如果人把古聖先賢的立身處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蹟加以琢磨,
於本身的增進學識、修養道德都有很大的幫助,
何樂不為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詣未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
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6月6日

修身種德,事業之基

建築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穩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堅固。
人作一番事業,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礎,如果基礎不堅牢,事業也隨之不能悠久。
這基礎就是人間不可缺的道德。

有堅忍不拔的道德基礎,所營事業必定圓滿;
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業也必定更加悠久綿長。
反之,僅憑一時的利害而互相為用,縱使成功也不過是一時而已,絕不會悠久綿長。
這就像建築房屋一樣,根基不穩固的房屋是不會支持長久的。

古德說:「德為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
古人為政的基礎也在於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後方可以解決民生問題,所
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為基礎。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6月7日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我身和子孫的關係,好比是樹木的根和枝葉,根本堅固則枝葉必定茂盛繁榮。
根本薄弱,枝葉也就不會發達了,所以身心必須健全,才能期待子孫綿延不絕。

但是,這裡所指的「我身」,並不是肉體,而是體內的心。
心正則積德,子孫就蒙受更多的恩惠。
如果心執著於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義之事,則淪為社會上的害蟲。
這種人還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孫的繁昌,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6月8日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

《學佛入門》有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也就是說:心即是佛,人人皆備,只求諸內心,勿求於物外。

我們不要拋卻自家的寶藏去向人家乞討。
不要向人自誇所有,人人皆有良知與明德。
良知與明德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聖賢君子之道,只是求諸於本心,只是修心養性的工夫高人一籌。

須知道本無涯,學無止境。
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則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屬了。

【前集一六0】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
成。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35

(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我身位居於高官高位,人們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華貴的衣服,
與其說是尊重人物,
不如說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賤的民間,人們都對我輕視。
某輕視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與德行,
多半是輕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
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來,在高官高位之時,人對我的尊敬並非真實,
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歡。
又我在民間,人對我的侮辱也並非真實對我侮辱,
所以我也無須發怒與計較。

從前有一個和尚穿著破衣服托著缽向一個富豪之家化緣,這富豪對他非常輕視,
連一文錢都不施捨給他。
後來這和尚換了金色燦爛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緣。
富豪把他請到內堂,供養一桌富盛的素齋。並且佈施了很多錢。

和尚於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脫下來,放在床上,
把素齋和佈施的錢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
而他自己連手部不觸一下。
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是什麼緣故?
和尚說,施主今天的供養不是供養小僧 是供養袈裟和小僧的衣服。
所以,我把素齋和怖施奉獻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們享受施主的盛意。
主人於是大感慚愧,連忙請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禮。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尊崇權勢而輕蔑貧賤是愚蠢的行為,
而和尚以巧妙的說教警戒富豪的愚癡。

【前集一七二】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
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51

(複)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

俗語說:「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萬事不能盡如人意,不可隨自己的意思任意而為。

遭遇了困難他絕不悲觀想想一想世間還有不如我的人,我現在還是很幸福的,
則自然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了。

當我心中起了怠惰的觀念,不願工作的時候,便想一想世間勝過我的人太多 ,
人家尚且勤勉不輟,我又何能後人?
於是,怠惰的心理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前集二一五】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8月6日

不輕諾、不生瞋、不多事、不倦怠

心在歡喜的時候,乘著一時喜悅的激動,就不考慮一件事的善惡,而輕易答應他人的請求。但等到
答應以後,事情要辦的時候便發生困難了。這就失信於人,招致後悔。所以,我們不可輕易答應人
家的請求,一經答應則要實行辦到。但這必須在承諾一件事之先,要仔細考慮這件事情的善惡與後
果,能否實行。

其次,在喝酒喝醉了的時候,不可隨意動怒,動怒是最慎重的事。
特別是在酒醉之後,心容易激動,一旦發怒就不可收拾,結果「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再其次,不可乘著一時的高興而多事,
等高興過了必然產生厭倦而不成功,有始無終。

所以,當我們感情與平常不同的時候,就要多加注意,
不可隨意答應別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處理事情,多管閒事,以免招致後悔與失敗。

【前集二一六】

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困倦而鮮終。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97

(複)只管顧牢一句阿彌陀佛。其餘任他天闢地崩

淨土極信錄 清廣福寺願西後學 智善戒香 述

既知命不可挽回者。當預先覺照。
X62n1194_p0543b01(04)║將一生所為善惡事業。心中和身放下。不必費心想好。
X62n1194_p0543b02(03)║亦不可愁眉寒心。憑他上天落地。
X62n1194_p0543b03(10)║我只管顧牢一句阿彌陀佛。其餘任他天闢地崩。悉非我事。
X62n1194_p0543b04(07)║靜靜待其起程可也。何則謂死即生也。又曰吉事。
X62n1194_p0543b05(08)║正猶棄獘衣而換珍服。舍垢水而赴華池。離苦趣樂。何酸之有耶。
X62n1194_p0543b06(03)║病者苟如是頓空。如是放下。如是想法。而一句阿彌陀佛。
X62n1194_p0543b07(01)║死不放鬆者。則縱有宿業現障。亦屬不妨。何者。
X62n1194_p0543b08(03)║以其阿彌陀佛。因地有願。決不誑人。必能慈光垂引。
X62n1194_p0543b09(03)║該攝受我。隨業往生。是以不必猶豫。此情。
X62n1194_p0543b10(07)║只要緊持佛名可也。

恭錄 淨土極信錄 清廣福寺願西後學 智善戒香 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4_001.htm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一聲佛號一聲心」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要解》為申明前義,引證了元中峰國師與蓮池大師所說:「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之語。
明珠指傳說中的一種寶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濁的水裏,這盆水就澄清了。這是一個譬喻,濁水喻我們的亂心,我們在亂心中念一句佛號,佛號就如清水珠。這句佛號投入我們亂心裏面,亂心就不得不立即清了,所以說「亂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說,我們的亂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當,不可思議。
所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又說「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是心,念念即佛。
所以《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己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與淨宗都屬於果教,都是從果起修的。
凡夫念佛,即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譬如從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了饅頭,
這就是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為眾生捨身流血等等,無量功德圓滿。
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
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蒸好,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
佛號已成實,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
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
可見信願持名之法,真實是第一方便、無上了義,和最極圓頓了。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5

大勢至菩薩說,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大勢至菩薩說,我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沒有靠別的方法。就從這個念佛的心入無生法忍了。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大勢至菩薩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攝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歸到淨土。
所以我們念佛,就得到大勢至菩薩加持攝受。今天大家能夠參加道場,正是由於大勢至菩薩的攝受。
末後大勢至菩薩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表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
但平等不礙差別。
若論應機,那念佛就是第一。
所以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一句佛號,就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齊攝在佛號中了,一齊都清淨了。
一心專誠念佛,一聲接一聲。於是念佛的淨念自然相繼。
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圓通之法。
這裏所說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嚴大定。
它在果信叫作「大佛頂」,在因性叫做「首楞嚴」。
「首楞嚴」可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修「首楞嚴」者叫做菩薩。證大佛頂者即是如來。
大勢至菩薩說,欲入首楞嚴大定,在一切圓通法門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
由上可見,用眾生的凡心,信願持名,即可得無生法忍與首楞嚴大定的無上妙果。
所以《要解》說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5

持名念佛乃寶中之王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

《要解》說:
「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
一一行成,皆生淨上。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觀像如《般舟三昧經》裏所說,專看佛像,這叫觀像念佛。觀想就是《觀經》裏所說,觀日、觀水、觀佛相好等等十六觀,這叫觀想念佛,都是淨土的行。
還有五悔,是1、懺悔,2、勸請,3、隨喜,4、回向,5、發願。
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淨上。

但其中有正有助,信願持名這是正行,至於禮拜、供養等等就是助行。
正助齊修如同眾寶俱備,但持名念佛乃寶中之王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5

成佛的種子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議。
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得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來擾亂,可是魔所變美女到佛面前就變得醜陋不堪。又用種種武器向佛進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蓮花。魔就驚奇了,問佛有什麼功德,能有這樣威力。佛說你要問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問地神。於是地神就出來證明說,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一寸土地不是佛當年為了救度眾生,捨棄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見佛的功德難思。這個德咱們還能夠理解,至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的那個德,就更不可思議了。徹底打破無明,這個德怎麼能思議得到?

所以《要解》說:「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又「名號不可思議」,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作為成佛的種子,
何況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焉有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
一旦往生淨土,從此不再退轉。不退轉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從容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海,亦即如來的果海。
那還不成佛呀!
念不退是別教初地菩薩和圓教初住菩薩才能證到的境界。
往生的人不再墮凡夫地,叫作位不退。
常住大乘,不墮二乘地,叫行不退。
凡是往生的人都證位不退,同時圓證三不退。
可見持名功德,真實不可思議。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5

《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五 持名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
《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名以召德」。
這個名字,就給你招來了萬德。
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
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萬德不圓滿,怎麼能成佛?
既成了佛,名叫阿彌陀佛。
這個阿彌陀佛名號乃是萬德所成的。
如蜜蜂採集了多種鮮花,釀成了蜜,我們吃的是蜜,不要真截吃花粉。
我們念佛,同於吃蜜。這是佛採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們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
佛的名號就是蜜,這是萬德莊嚴圓滿的果實。
佛成了佛了,成就言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就具有萬德。
你念這個名字,就招來名號中的萬德。

如果還不容易體會,請再聽幾個譬喻。例如人們修房子,房上有了師傅,你作他的助手,師傅說我要灰,你就把灰給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 頭把 頭拿上去。
師傅說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來所要的物品。說灰就招來灰,說瓦刀就招來瓦刀。

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招來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無量功德,這個名字就這麼重要。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