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即楞嚴苦惱無畏,別列不盡諸難,皆攝此中。苦惱可約身心,眾生身受苦痛,心生惱亂,即一苦不惱,已可怖畏,況受諸苦惱耶。又眾生以無量百千萬億計,乃舉十方世界,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也。其機既多,苦惱自是不定,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諸苦惱遍於多人,或一苦惱迫於一人。同業同受,別業別受,一一無非業感也。
上明過現惡業感苦惱,聞是下,由過現善根得聞名,復由稱名功力得解脫。
功在何處?
即在一心稱名,或過現劫中世中。聞說 觀世音,有廣大慈悲,廣大靈感,
是以遭苦求救,一心稱名,菩薩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明鏡當臺,遇影斯鑑。
即時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令得解脫,此約事一心,
至誠懇切,可以感通,機心與聖心相交,即得解脫也。
若達理一心,自他不二,能所雙亡,苦性與念性俱寂,則無解不解,無脫不脫也。
二者之功,皆在一心,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問:菩薩一人,何以能赴多機?稱名一法,何以能敵多苦?
答:青霄圓月,影含眾水,善見藥樹,病愈千般,
天上人間之物,尚能如來,
何況菩薩圓通妙行,自在之力,豈可以凡情測度哉!
一總標尋聲救苦竟。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即楞嚴苦惱無畏,別列不盡諸難,皆攝此中。苦惱可約身心,眾生身受苦痛,心生惱亂,即一苦不惱,已可怖畏,況受諸苦惱耶。又眾生以無量百千萬億計,乃舉十方世界,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也。其機既多,苦惱自是不定,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諸苦惱遍於多人,或一苦惱迫於一人。同業同受,別業別受,一一無非業感也。
上明過現惡業感苦惱,聞是下,由過現善根得聞名,復由稱名功力得解脫。
功在何處?
即在一心稱名,或過現劫中世中。聞說 觀世音,有廣大慈悲,廣大靈感,
是以遭苦求救,一心稱名,菩薩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明鏡當臺,遇影斯鑑。
即時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令得解脫,此約事一心,
至誠懇切,可以感通,機心與聖心相交,即得解脫也。
若達理一心,自他不二,能所雙亡,苦性與念性俱寂,則無解不解,無脫不脫也。
二者之功,皆在一心,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問:菩薩一人,何以能赴多機?稱名一法,何以能敵多苦?
答:青霄圓月,影含眾水,善見藥樹,病愈千般,
天上人間之物,尚能如來,
何況菩薩圓通妙行,自在之力,豈可以凡情測度哉!
一總標尋聲救苦竟。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即楞嚴苦惱無畏,別列不盡諸難,皆攝此中。苦惱可約身心,眾生身受苦痛,心生惱亂,即一苦不惱,已可怖畏,況受諸苦惱耶。又眾生以無量百千萬億計,乃舉十方世界,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也。其機既多,苦惱自是不定,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諸苦惱遍於多人,或一苦惱迫於一人。同業同受,別業別受,一一無非業感也。
上明過現惡業感苦惱,聞是下,由過現善根得聞名,復由稱名功力得解脫。
功在何處?
即在一心稱名,或過現劫中世中。聞說 觀世音,有廣大慈悲,廣大靈感,
是以遭苦求救,一心稱名,菩薩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明鏡當臺,遇影斯鑑。
即時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令得解脫,此約事一心,
至誠懇切,可以感通,機心與聖心相交,即得解脫也。
若達理一心,自他不二,能所雙亡,苦性與念性俱寂,則無解不解,無脫不脫也。
二者之功,皆在一心,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問:菩薩一人,何以能赴多機?稱名一法,何以能敵多苦?
答:青霄圓月,影含眾水,善見藥樹,病愈千般,
天上人間之物,尚能如來,
何況菩薩圓通妙行,自在之力,豈可以凡情測度哉!
一總標尋聲救苦竟。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圓瑛上人講述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按悲華經,過去善持劫中,寶藏佛世,有無量淨轉輪王,
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
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楞嚴經:菩薩自陳圓通文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又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生無量劫中作佛, 號 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倒駕慈航,入於苦海,隨緣赴感,無處不周。
此菩薩現為彌陀左輔,與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
凡聞名見相,咸生歡喜之心,禮念供養,甲於一切菩薩,皆由此菩薩,不思議願行之力所感,故得如是。
觀世音三字,具境智能所,觀字去聲,非眼觀之觀,乃智觀之觀。菩薩六根封境,一一無非智照現前,觀為能觀之智,世音即所觀之境。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按悲華經,過去善持劫中,寶藏佛世,有無量淨轉輪王,
第一太子,三月供佛齋僧,發菩提心,若有眾生,受三途等苦惱,凡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眼天耳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菩提。
寶藏佛云:汝觀一切眾生,欲斷眾苦,故今字汝,為觀世音。
楞嚴經:菩薩自陳圓通文云: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成就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又大悲經云: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生無量劫中作佛, 號 正法明如來。
大悲願力,安樂眾生,故現為菩薩耳,倒駕慈航,入於苦海,隨緣赴感,無處不周。
此菩薩現為彌陀左輔,與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
凡聞名見相,咸生歡喜之心,禮念供養,甲於一切菩薩,皆由此菩薩,不思議願行之力所感,故得如是。
觀世音三字,具境智能所,觀字去聲,非眼觀之觀,乃智觀之觀。菩薩六根封境,一一無非智照現前,觀為能觀之智,世音即所觀之境。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序二
如來知見,眾生同具,佛若不說,誰能自知,故我世尊,示生世間,成等正覺,普為九界眾生,隨機宣說妙法,必使機理雙契,解行俱圓,以致斷惑證真,復本心性而已,又以鈍根眾生,斷證難期一經再生,進一退萬,一乘上士,親證法身,不歷僧祇,速成佛道等因緣,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俾九法界上聖下凡,同于現生,往生西方,上士則圓滿菩提,下根亦親登不退,其保護撫育之恩,窮劫說不能盡矣。
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
當此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希少,魔外縱橫,若無此法,其何能淑,以故法流震旦,二千年來,所有智識,或專或兼,或顯或潛,各修此法,以期究竟自利利他也。圓瑛法師,宿具慧根,久研教觀,跡雖住持宗門,心實注重淨土。然圓人受法,無法不圓,隨人意樂,為講諸經,佛學書局,匯集諸著排印流通。名為圓瑛法彙。首以阿彌陀經注,以示法師注重淨土之意,竊以淅江昔有雲棲法彙,近有諦閑講錄,圓瑛法彙,同為險道之導師,苦海之慈航,有緣遇者,何幸如之。光粥飯庸僧,除念佛外,一無所知。承師不棄,命為序引,只得略陳所知,以塞其責,而文不貼題,一任大通家之指斥譏誚云爾。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首夏古莘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02
序二
如來知見,眾生同具,佛若不說,誰能自知,故我世尊,示生世間,成等正覺,普為九界眾生,隨機宣說妙法,必使機理雙契,解行俱圓,以致斷惑證真,復本心性而已,又以鈍根眾生,斷證難期一經再生,進一退萬,一乘上士,親證法身,不歷僧祇,速成佛道等因緣,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法門,俾九法界上聖下凡,同于現生,往生西方,上士則圓滿菩提,下根亦親登不退,其保護撫育之恩,窮劫說不能盡矣。
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也。
當此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希少,魔外縱橫,若無此法,其何能淑,以故法流震旦,二千年來,所有智識,或專或兼,或顯或潛,各修此法,以期究竟自利利他也。圓瑛法師,宿具慧根,久研教觀,跡雖住持宗門,心實注重淨土。然圓人受法,無法不圓,隨人意樂,為講諸經,佛學書局,匯集諸著排印流通。名為圓瑛法彙。首以阿彌陀經注,以示法師注重淨土之意,竊以淅江昔有雲棲法彙,近有諦閑講錄,圓瑛法彙,同為險道之導師,苦海之慈航,有緣遇者,何幸如之。光粥飯庸僧,除念佛外,一無所知。承師不棄,命為序引,只得略陳所知,以塞其責,而文不貼題,一任大通家之指斥譏誚云爾。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首夏古莘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02
保持「今心」念佛時,仍不可忘加上自己虔誠之心、恭敬之力,使所持之每句佛號皆發自內心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然保持「今心」念佛時,仍不可忘加上自己虔誠之心、恭敬之力,使所持之每句佛號皆發自內心。如何知有用心念?
即念每句佛號時,耳都聽得清清楚楚、心記的明明白白;能聽清楚,表示心在;
否則一念忘了現在心,雖口念佛,耳未聽明,表心跑走了,雜亂心攻入也。此即「心不在焉,聽而不聞」,
憨山大師也言:「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不能離心,一離心即無功夫。此乃用功之命脈處,多散亂眾生能由此加功用行,散亂自然減少。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5
然保持「今心」念佛時,仍不可忘加上自己虔誠之心、恭敬之力,使所持之每句佛號皆發自內心。如何知有用心念?
即念每句佛號時,耳都聽得清清楚楚、心記的明明白白;能聽清楚,表示心在;
否則一念忘了現在心,雖口念佛,耳未聽明,表心跑走了,雜亂心攻入也。此即「心不在焉,聽而不聞」,
憨山大師也言:「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不能離心,一離心即無功夫。此乃用功之命脈處,多散亂眾生能由此加功用行,散亂自然減少。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5
管他散心、一心,你還是安守本分、老實念佛;從朝至暮,不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順逆境界,還是一聲阿彌陀佛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多少修行者常有急功近利的通病,然遊子背佛離家已甚久遠,怎能在短期內返家?
所謂「欲速則不達?諸位只要精進用功,管他散心、一心,你還是安守本分、老實念佛;從朝至暮,不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順逆境界,還是一聲阿彌陀佛。
加諸時間執持久了,功夫上了路就能任運而持。時候一到,淨業自成,即可得到寂靜輕安的法樂,證得念佛三昧。到那時你的妄想已成正智,光明普照了。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6
多少修行者常有急功近利的通病,然遊子背佛離家已甚久遠,怎能在短期內返家?
所謂「欲速則不達?諸位只要精進用功,管他散心、一心,你還是安守本分、老實念佛;從朝至暮,不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順逆境界,還是一聲阿彌陀佛。
加諸時間執持久了,功夫上了路就能任運而持。時候一到,淨業自成,即可得到寂靜輕安的法樂,證得念佛三昧。到那時你的妄想已成正智,光明普照了。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6
念佛的正確目標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四、阿彌陀佛最第一
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不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就能一生成辦。得聞如此超勝、方便、直接的特別法門,若不一心奉持,失之交臂,太可惜了。聰明人!好好想一想!要放下五欲,不要自找受苦!其實諸凡果報,皆是唯人自招,請不要再自找苦吃了!
佛陀無上大醫王,能治眾生一切生死大病。他有的是甘露不死之藥。什麼甘露不死之藥?諸佛之聖號。諸佛之聖號中。「阿彌陀佛」聖號最尊第一;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淨土持名念佛即是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非一般所說的十方佛。何以故?念一佛心易專,且一句「阿彌陀佛」具足無量光、無量壽,圓具萬德莊嚴;稱念聖號,能令我們亦得無量光壽:聲聲業障消、福慧長。縱然不知佛功德之不可思議,只要稱名,彌陀智慧之光、功德之水自然加臨身上,洗盡無始一切塵染。
再說,為何要念佛?就是為了成佛。成佛做什麼?為廣度眾生。為什麼要令眾生離苦得樂。得什麼樂?佛法清靜無為之樂,涅槃寂靜之樂。因此,我們要發大菩提心來念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才是念佛的正確目標。捨此而別求是外道邪眾,非真佛子也。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4
四、阿彌陀佛最第一
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持名念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不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就能一生成辦。得聞如此超勝、方便、直接的特別法門,若不一心奉持,失之交臂,太可惜了。聰明人!好好想一想!要放下五欲,不要自找受苦!其實諸凡果報,皆是唯人自招,請不要再自找苦吃了!
佛陀無上大醫王,能治眾生一切生死大病。他有的是甘露不死之藥。什麼甘露不死之藥?諸佛之聖號。諸佛之聖號中。「阿彌陀佛」聖號最尊第一;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淨土持名念佛即是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非一般所說的十方佛。何以故?念一佛心易專,且一句「阿彌陀佛」具足無量光、無量壽,圓具萬德莊嚴;稱念聖號,能令我們亦得無量光壽:聲聲業障消、福慧長。縱然不知佛功德之不可思議,只要稱名,彌陀智慧之光、功德之水自然加臨身上,洗盡無始一切塵染。
再說,為何要念佛?就是為了成佛。成佛做什麼?為廣度眾生。為什麼要令眾生離苦得樂。得什麼樂?佛法清靜無為之樂,涅槃寂靜之樂。因此,我們要發大菩提心來念佛——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才是念佛的正確目標。捨此而別求是外道邪眾,非真佛子也。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4
內心有誠,外行自然恭敬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二、精進至誠除昏散
大家畢竟是具縛凡夫,雖發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時非昏沈即散亂,此是用功之魔敵。散亂不除,昏沈亦解不了。
人雖靜坐,若妄想又浮動,散亂即來。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強敵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戰,不能散散漫漫,懈懈怠怠地空過命光。
不過凡夫都有昏沈之障,只是輕重有別,切勿因此而起大煩惱。
功夫愈是用不上,就愈要精進莫生退心;唯有精進才能道業相應。猶如茶可止渴、飯能止饑,可是半口茶、一口飯何能止饑?飯量大者,吃二、三碗不能飽,令其吃個五、六碗總有飽的時候吧!
念佛的功夫也是要 多念 常念,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
若功夫一直用不上,就應念念生大慚愧心;自覺業深障重,方致多生障礙。慚愧心一生,就能發出至誠心來念佛。古德云:「一分誠敬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十分感應。」只要至誠念佛,雖妄想仍多,可先不必理會,否則亂上加亂,此之謂:「欲免煩惱徒增妄,趨向真如亦是邪。」
當知前人曾言:「一句彌陀法中王,雜亂紛飛也無妨;萬里浮雲遮天日,人間處處有餘光。」只要能抱定至誠心,驀直念去,保住身口不造惡,雖散心持名,亦能得生,此既是淨土法門「帶業往生」之廣大殊勝處。
念佛念了十幾年還是沒功夫,究竟有否用至誠心在念?果真至誠念佛,怎不得感應?
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而且「誠於中,形於外」,
內心有誠,外行自然恭敬;端身合掌、威儀嚴整、眼不張望,心也靜下來、不胡思亂想,久之功夫就能用上路。
心毫無至誠,當然一切都定不住了;站也辛苦、坐也難受,又是昏沈、又是散亂了!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2
二、精進至誠除昏散
大家畢竟是具縛凡夫,雖發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時非昏沈即散亂,此是用功之魔敵。散亂不除,昏沈亦解不了。
人雖靜坐,若妄想又浮動,散亂即來。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強敵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戰,不能散散漫漫,懈懈怠怠地空過命光。
不過凡夫都有昏沈之障,只是輕重有別,切勿因此而起大煩惱。
功夫愈是用不上,就愈要精進莫生退心;唯有精進才能道業相應。猶如茶可止渴、飯能止饑,可是半口茶、一口飯何能止饑?飯量大者,吃二、三碗不能飽,令其吃個五、六碗總有飽的時候吧!
念佛的功夫也是要 多念 常念,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
若功夫一直用不上,就應念念生大慚愧心;自覺業深障重,方致多生障礙。慚愧心一生,就能發出至誠心來念佛。古德云:「一分誠敬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十分感應。」只要至誠念佛,雖妄想仍多,可先不必理會,否則亂上加亂,此之謂:「欲免煩惱徒增妄,趨向真如亦是邪。」
當知前人曾言:「一句彌陀法中王,雜亂紛飛也無妨;萬里浮雲遮天日,人間處處有餘光。」只要能抱定至誠心,驀直念去,保住身口不造惡,雖散心持名,亦能得生,此既是淨土法門「帶業往生」之廣大殊勝處。
念佛念了十幾年還是沒功夫,究竟有否用至誠心在念?果真至誠念佛,怎不得感應?
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而且「誠於中,形於外」,
內心有誠,外行自然恭敬;端身合掌、威儀嚴整、眼不張望,心也靜下來、不胡思亂想,久之功夫就能用上路。
心毫無至誠,當然一切都定不住了;站也辛苦、坐也難受,又是昏沈、又是散亂了!
敬錄 念佛法樂知多少 妙蓮老和尚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705.htm#a0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