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此係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

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孤負印光,實為孤負自己也已!

祖師慈悲,一再提示學佛必須恭敬,我等如仍春風馬耳,孤負自己甚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念佛.十念記數.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

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案照此法,發恆常心,努力用功,不達目的,決不懈退。此是祖師經驗之談,宜深信而力行之。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儘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伕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時人往往以為念佛容易;實則、一句佛號,人人會念,容易也:若要把一句佛號念好,念到一心不亂,則不容易。所謂:「三歲孩兒也會念,八十老翁未必念得好(謂得一心)」。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蕅祖曰:「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雖不即解,亦應仰信,不可輒生誹謗也。寄語來哲,特宜慎此。」(地持菩薩戒本箋要、釋第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如果要有念珠才會念佛的人,必須學習不用念珠念佛,即以十念記數法行之。因為、人至臨命終時,手不會拿念珠。

居士以年將半百,身繫樊籠,素未參尋知識;倘欲即生了脫,但當專主淨土一門。金剛、法華,且先置之度外。待淨土大通、一心已得後,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從事,恐智力不給,得彼失此,一法末精,二利咸失耳。

萬事莫於生死急,生死大事,如先辦之,急務也。其餘一切不妨從緩。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起,聲從口出,音從其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漬漬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抑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往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

三法具足,決定往生。

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

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蕅益大師語,見彌陀要解。正宗分三科畢,續云:「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

茲略引之:

此經以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以上明宗)

釋「應當發願」云:「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釋聞名執持云:「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

釋流通分云:「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

釋已今當願云:「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釋五濁云:「復次、祇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釋難信之法云:「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曰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暗室雖無人見,而天地鬼神咸知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暗室雖無人見,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楊震四知」。

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又曰:「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若能如是修者,將見舉動皆善,惡無從生矣。

是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此實正心誠意之宏規;切勿請釋氏瑣屑,不若儒者之簡捷也。

正心誠意: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如至而后意識,意識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念佛休嫌妄想多,試觀妄想起於何...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字字句句當心念.字字分明念...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若夫妄念滿腔,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則朋從於專注一境之正念矣。

所謂:調御得法,即寇賊皆為赤子:調御失道,雖手足亦作怨家。

在凡夫地,誰無妄念?

若念佛時,妄念紛起,古德所示對治之方,略錄數則,以資學習:

蓮池大師遺稿:「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待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又曰:「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所謂「字字句句當心念」,只依下文「十念記數法」行之,自能息妄。

念佛百問:「如何得除去雜念?(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省庵大師曰:「念佛休嫌妄想多,試觀妄想起於何,無心收攝固成病,著意遣除亦是魔。救火抱薪添烈焰,開隄引水作長河。直須字字分明念,念極情忘有甚麼?」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專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著衣吃飯、屙屎放尿,一切時、一切處,皆當以六宇洪名,置之心口之間。

但於如法時處,聲默隨宜;若大小便、睡眠,則只許默念,切勿出聲;默則功德齊等,聲則不恭;睡則又加傷氣,不可不知

這類文字,鈔中多有,讀者或致厭繁,似不必再抄了。惟筆者覺得「一番提起一番新」,真是百讀不厭;以多讀此類文字,尤感 印祖之徹底悲心也!

須知:

西方極樂世界,其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係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

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

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并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

是以信願最為要緊。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5

今生尚無正見,況來生乎!...「萬修萬人去」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已愚見,測度如來不思議大法,遂致北轅適越,不能了脫。

今生尚無正見,況來生乎!萬一復得人身,而被今生所修之癡福所迷,安望其更加精進以求出離也耶?

徹底道破一般修行者的病根!

佛說一切大小權實法門,皆須仗己功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若惑業有一絲毫,生死決定難出:是以從生至生,從劫至劫,展轉修持;或有力量充足,直進不退,即能了脫者。多皆旋覺忽迷,暫進久退,經塵點劫,不能出離;所以爾我今日尚為凡夫,皆坐不知如來普被三根、至極圓頓之淨土法門故也。

縱然知有淨土法門,如果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也是不能當生解脫。世有幾人能像印光祖師勇猛精進,當生成就?然而、「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欺而退屈」,我們得趕快努力修學。「有志者,事竟成」。

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

即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若心識不迷,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聲,或止一聲,當下命終,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觀經下品下生章,係金口誠言)。

既往生已,即已高預海會,永出輪迴,漸次進修,以圓佛果。

若此逆惡罪人,不聞此不思議法,經塵點劫,難出地獄;餓鬼畜生尚難得,況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

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五逆十惡的大罪人,只要臨終之時心識不迷,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決定得生。這是世尊金口所說理應深信。但難在「心識不迷﹂耳!別說造五逆十惡的重罪, 就是普通常人,到臨終時,多是糊裡糊塗,心迷識亂,縱有善知識致之,亦未必能念,況善知識難遇乎!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

有這麼堅定的志向,決定「萬修萬人去」。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5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

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

要生西方,怎可怕死?

報盡必死,怕之豈能不死?

台灣在日據時,某地有個日本淨土真宗的佈教所,供一尊阿彌陀佛像。有一位老太婆,每日早晨五點鐘就來佈教所禮佛,跪在佛前,大聲祈求:「阿彌陀佛啊!這個世間太苦了!我要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呀!請您大慈大悲,趕快接引我去西方呀!」天天如是。

有個看守佈教所的年青人,把佛座下面的地方作臥榻,清晨被老太婆求生西方的聲音吵得不能安睡;有一天早晨,那位老太婆又來「求生西方」了,這青年突然想出一個辦法,待老太婆正在求「阿彌陀佛啊!快快接引我去西方呀!」那青年在佛座下就說:『好——吧,明——天——我就來——接——你——去!』那老太婆一聽,怕死了!拔腿就跑,再也不來了!那個青年也就從此得安睡到日頭出了!一笑!

喻如無足之人,一步難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達家鄉,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達家鄉。而歸家之人,斷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廢之也。

這段是印祖的謙虛話。但也可以借來看作:有正知正見的人,他自己雖未必能一一如法行持;但他能正確地指示人們歸家的大道,聽者只要依其所示的光明大道邁進,決能到達目的地(生西方、成佛道)啊。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3

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戒殺)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殺而食之,何能下咽?

若知此義,即喪身失命,亦不能吃一切肉矣。

然、佛之教人,循循善誘,上根則令其全斷,中下則令其漸減,而遂至於全斷耳。

梵網菩薩戒輕垢第三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楞伽經: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如云:眾生從本以來,常為六親故:不淨氣分所生長故;眾生聞氣,悉生恐怖,如旃陀羅,狗見驚吠故;……

楞嚴經云:食肉之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云何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蓮池大師曰:「世人食肉,或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知覺。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

又云:「人之食肉,是大怪事,然不以為怪者,良由家世襲而為常,鄰里比而成俗,習行既久,不覺其非,反以為是,又奚怪乎?

今有殺人而食者,人必大駭而亟誅之,不習行故也。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見戒殺文)。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3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方可臻其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原夫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所謂大事因緣者,無非欲令眾生 開 示 悟 入 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

第以眾生之根性不一,故如來之教法萬殊;是以一代時教,隨機演暢。法門雖浩若塵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歸元,皆證即心自性。

然於塵沙法門之中,求其不離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方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禪教律,統攝一切禪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濁者,無如 淨土 持名念佛 之殊勝超絕也!

誠所謂: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萬水之朝東也。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2

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復鄧新安居士書

善導和尚云: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

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

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

善導和尚:淨宗二祖。事跡見第十頁。

「若欲學解」等語,見善導大師著「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卷四、釋上品上生章。原文如下: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此下,說一譬喻,警策行人,勸速念佛,至為切要,文繁不錄,宜檢閱之。

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其法,備在彌陀要解,及淨土諸書中,當尋繹之,茲不多贅。

常讀印光大師嘉言錄及文鈔菁華錄,則對於信願念佛一法,必能徹底了知矣。

須知: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應修,亦無一人不能修。

佛法,人人可修,人人能修。而世人多有不肯學、不肯修者,殊可惜、可愍也!

居士當以研究大乘經論、開圓頓解為先導;

信願持名、求生西方為正行

至於居心行事,或恐過起於不知,福消於不覺;當詳閱安士全書,及法苑珠林,自然法法頭頭、有所取則;心心念念、無或逾越矣。

這段開示,至為切要。修淨業者,宜依此力行之。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