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蓮池大師法語---念佛難攝心乎

正是用功時節 李炳南

蓮池大師法語

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祖師,早年學禪,斷了見思惑,證了果,然後修淨土法門。
十三代的淨土宗祖師,除印光祖師不是學禪以外,其他都是學禪,證了果以後學淨土,他們證果後
才知道證果多麼的難。淨土的道理,我們不懂,
那祖師說什麼話,我們就信什麼,欲知山下路,必問過來人。
這篇法語是蓮池大師對學了多年的淨土學人說的「警眾法語」,這些法語就是祕密。

「予見新學後生,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
便謂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
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
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涌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難攝心乎
「予見新學後生」,所謂新學,不是學一、二年之初學者,至少是學了五、六年了,
初學者不算新學後生,我就可以說是新學後生。修學者每天跟祖師學,祖師怎麼教,就怎麼學,
有修有學;而我做公務員,有空才修學,沒空就沒學,不像出家師父認真修學,學六、七天比我學
一年要進步,所以我是新學後生。
學佛就如吃飯,一日三餐,天天要吃,不是吃一頓就可休息好幾日。

「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
念佛不在嘴,在心念,一念一句。

「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不念還不覺得,一念佛時妄想都出來了,愈念則妄想愈多。

「便謂念佛功夫不能攝心」,便以為念佛沒用處,心收攝不起來。
這不是初學者,是懂教理的大行家,他知道了生死之法,才疑惑這幾句話。
諸位只知道念佛,臨終有阿彌陀佛來接你,這樣糊里糊塗,迷迷糊糊的,怎能成功?
念佛並不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才來接你,
阿彌陀佛天天都來接你,就在你旁邊,人人跟前都有阿彌陀佛。
若我眼瞎耳聾,我麻木不仁,
我的心都沒在阿彌陀佛上,都在黃金美鈔上,阿彌陀佛又有什麼辦法呢?

生死根本就是念頭,沒念頭就絕對沒生死,所謂:「但盡凡情,別無勝解。」
只要把念頭去了就成佛了。
可是人人都有心,只要起念頭就有心,心識的作用就是見惑,是心的影子並非真心,
若把心影當作是你,就不知真心。
佛經三藏十二部都是方便法,給我們治病的,不生病則用不著藥,眾生有什麼病呢?
打妄想的病。諸位若都不打妄想,就成功了,也用不著聽經。
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妄想就起來。知道妄想是生死的本源者,全球上的人不多,能知道就不錯了。
知道妄念為生死根本後,就要不打妄想,也辦不到。
不但你辦不到,全球的人皆辦不到。
佛法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其他方便法好麻煩,
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太巧妙了,你心一起念頭,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

妄念一起就念佛,這是成佛最要緊的一句話,
修淨土的人深信者不多,還想有沒有其他更巧的法子。
以為成天念阿彌陀佛,沒念別的,這有什麼意思?
遇到關鍵時刻,佛號都沒用處了,只有黃金美鈔有用處。
如此,阿彌陀佛仍是佛,你仍是你。
佛的名字就是經,
而「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祕密不翻的咒王。
阿彌陀佛的法身,無處不現身,可是凡夫看不見。
其實念佛就是念佛的法身,佛號萬能極了,
只要口念耳聽心清楚,久久功夫自然成熟。

佛法最要緊的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學佛的人要先守戒,守戒後生定,定就是把心收攝起來,不起妄念了。
念阿彌陀佛攝心,就是要你得定,念久了就有定,有定才開智慧。
我們念佛不得定,怎麼開智慧?所以現在還這麼糊塗。

攝心就是要定,同修念佛十幾年,你是嘴念佛,心攝不住,
祖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真用功是要求定,任何宗派都是要求定,
如水要靜止才照得清楚,而其他的法門不容易得定,只有淨土念佛法門容易做。

恭錄 正是用功時節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17.htm

正是用功時節 李炳南

正是用功時節 李炳南

淨土難信之法

學佛必須先有目標,若沒有目標就沒有成就。每宗各有目標,看似普通,做起來皆做不到。
臺中不論講什麼經文都離不開淨土,臺中同修三十年來,二十年前還很好,這幾年來卻一年不如一
年,退步得幾乎不成樣。從前還看得出來有結果,我曾經拿出二十年前各單位發表的講演或文章來
看,內容都是正知正見,現在不行,亂七八糟的多,成就的少了。
佛法是五乘說法—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前二乘是世間法,後三乘是出世間法。
我們都是世間上普通人,佛先說世間的道理,也就是做人的道理,和生天的道理,
這兩乘就是世間法,這是佛法為度初機不得已所說的法。(世界各宗教說的也都是世間法,不究竟
的道理。)
佛的正法是出世間法,能出生死、跳出六道輪迴,這各宗教都不懂得。我已九十多歲了,平常也難
得多說,而說法講究契機,淨土法門大家都沒把握,還講別的做什麼呢?
淨土法門完全是出世間法,但是大家都錯用了,只拿來求家庭平安,升官發財。

出世間法又分兩乘,有大乘和小乘。
小乘只求出輪迴,生死只了一半,沒有全了,聲聞、緣覺屬於這類。
小乘人不在六道裡頭,但永遠不能成佛,學了一半就止住了,不能進步,
他自己有好處,對眾生無好處。
大乘是成佛,沒有成佛不算大乘,成佛才是最徹底。
而淨土法門是出世間法,是小乘還是大乘?是大乘。我說的話皆是佛經上的,看祖師的註解說的,
我怕諸位誤會,以為我妄作聰明,強說淨土是大乘。

但是,我懂淨土嗎?
這世界上沒有懂得的,出家二眾,在家二眾皆不懂得。
唯有佛懂得淨土法門,連十地菩薩也不懂得,
等覺菩薩快成佛了,也才懂一點。
所以阿彌陀經說,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難信在那裡?
淨土法門看似平常,做起來不平常,所以是難信之法。

淨土法門有什麼祕密可以成就?
沒有什麼祕密,教你怎麼念,你就怎麼念。
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就可成就,不是什麼妖魔鬼怪。能念阿彌陀佛,你的心就是阿彌陀佛,若
學妖魔鬼怪,心就成妖魔鬼怪。
淨土難懂之處,不但今日之下我們同學們愚笨不懂,自古以來全球上連印度也如此,
所以祖師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斷盡根本無明惑才能明了淨土法門,未證佛果前都難了解。
千言萬語就是要好好的信,不好好的信,壽命在呼吸之間,再後悔覺悟,時間已來不及了,
英雄好漢要識時務啊!

小乘斷見惑之後,成個羅漢要七番生死,成佛則要三大阿僧祇劫,很難成就。
能活上一百年很難,即使活了一百歲又算什麼?
一輪迴,隔陰之迷,什麼都忘了,算你幸運再成為人,你能遇到淨土法門嗎?
少了淨土法門,你怎麼成佛呢?
淨土法門的特別是當生成就,
與其他法門最大不同就在當生能往生西方,若不生西方就入輪迴。
而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身分還是凡夫,不是成佛,只是極樂沒有三惡道,較易繼續修學以至成佛。
此外,那兒雖有四土,但淨土是橫超法門,一旦橫超,用不著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
這橫出三界,橫超四土的法門,竟有人不信,不信怎麼修呢?


恭錄 正是用功時節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17.htm

愚夫愚婦自命

弘一大師晚晴集

80、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瞋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83、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
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
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
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
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
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
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
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
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恭錄 弘一大師晚晴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212.htm

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

弘一大師晚晴集

34、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
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歛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35、深潛不露,是名持戒,
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3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
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藥毒箭(蕅益大師)

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
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
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
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
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
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
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
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恭錄 弘一大師晚晴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212.htm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

弘一大師晚晴集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
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
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鍊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裏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
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
讚歎亦如此。毀謗亦如此。
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元無我人,為誰貪瞋?(圭峰法師)

21、
報緣虛幻,不可強為。
浮世幾何,隨家豐儉。
苦樂逆順,道在其中。
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
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23、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恭錄 弘一大師晚晴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212.htm

此愚癡人,以瞋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

弘一大師晚晴集

3、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
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
此愚癡人,以瞋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恭錄 弘一大師晚晴集
http://book.bfnn.org/books2/1212.htm

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瞋習最不易除。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不瞋 

瞋習最不易除。
古賢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
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
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能開百萬障門。」可不畏哉!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7.htm#a01

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吃虧 

古人云:「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時有賢人某臨終,子孫請遺訓,
賢人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不說人過 
古人云:「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豈有功夫檢點他人。」
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以上數語,余常不敢忘。

聞謗不辯 
古人云:「何以息謗?曰:無辯。」
又云:「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餘三十年來屢次經驗,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7.htm#a01

在家律要之開示

弘一大師文集—律學

在家律要之開示

凡初發心人,既受三皈依,應續受五戒。
倘自審一時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僅受一二戒,都可。
在家居士,既聞法有素,知自行檢點,嚴自約束,不蹈非禮,不敢輕率妄行。則殺生、邪婬、大妄
語、飲酒之四戒,或可不犯;
惟有在社會上辦事之人,欲不破盜戒,為最不容易事。
例如與人合買地皮房產,與人合做生意,報稅納捐時,未免有以多數報少數之事;
因數人合夥,欲實報則人以為愚。或為股東所反對者有之。又不知而犯,與明知違背法律而故犯之
事;如信中夾附鈔票,與手寫函件取巧掩藏,當印刷物寄,均犯盜稅之罪。
凡非與而取,及法律所不許,而取巧不納,皆有盜取之心跡,及盜取之行為,皆結盜罪。
非但銀錢出入上,當嚴淨其心;
即微而至於一草一木、寸紙尺線,必須先向物主明白請求,得彼允許,而後可以使用。
不待許可而取用、不曾問明而擅動;皆有不與而取之心跡,皆犯盜取盜用之行為,皆結盜罪。......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律學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4.htm#a04

佛法學習初步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餘報。
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
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四、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
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七、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八、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九、瞋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被於他之所惱害
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復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不偷盜:給施資財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不綺語:作利益語
八、不慳貪:常懷捨心
九、不瞋恚:恒生慈憫
十、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於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餘報,與上所列惡業之餘報相反。
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
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
譬如農夫,欲得米穀,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
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
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
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
令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
「淨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6.htm#a04

人生之最後--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
病重時

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
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
如壽未盡,雖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專誠,故能滅除宿世惡業也。
倘不如是放下一切專意念佛者,如壽已盡,決定不能往生,因自己專求病癒不求往生,無由往生
故。如壽未盡,因其一心希望病癒,妄生憂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時,亦可服藥,但仍須精進念佛,勿作服藥愈病之想。
病既重時,可以不服藥也。
餘昔臥病石室,有勸延醫服藥者,
說偈謝云:「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是謂大錯。」
因平日既信淨土法門,諄諄為人講說。
今自患病,何反捨此而求醫藥,可不謂為癡狂大錯耶!

若病重時,痛苦甚劇者,切勿驚惶。
因此病苦,乃宿世業障。或亦是轉未來三途惡道之苦,於今生輕受,以速了償也。

自己所有衣服諸物,宜於病重之時,即施他人。
若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如來讚歎品所言供養經像等,則彌善矣。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
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
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恭錄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http://book.bfnn.org/books2/1206.htm

修行兼顧家庭力行中道義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修行兼顧家庭力行中道義

我們身為一個在家居士,
修行之後對父母妻兒的關愛,應該比未修行之前更加強,更加深。
唯一有所差別的就是說你已經覺悟父子、母子感情再好,夫妻感情再好都是應該的,
但是總有一天會離開的,等到離開之後,你的心沒有顧慮之憂,這樣就是你已經開悟了。
並不是修行之後放棄了父母,放棄了妻兒,放棄了一切社會,這樣你修行要做什麼呢?
所以在家居士修行,一定要兼顧家庭,包括對父母的孝順,包括對子女的教育,
這都一定要親身做到,
尤其孝順父母是絕對的義務。
除了孝順父母之外,必須能使夫妻關係合和,
佛陀對夫妻之關係,特別鼓勵當太太的婦女,必須持守貞節,
及相夫教子(幫助丈夫,教育孩子)。這是家庭和平的基礎,
做太太的若無法相夫教子,那麼這個家庭就無法和樂圓融。
凡是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要適當應用現有的身份、地位,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盡自己該盡的職務,我是家庭主婦,我就應該盡家庭主婦之義務;
我做人家的先生,我賺錢盡義務;小孩也要讀書盡義務;
我做工人;我工作要盡義務……,
所以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必須儘量做到個人義務,那麼這個家庭就井然有序,和樂無涯。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1

切莫誤會分別心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切莫誤會分別心

切莫誤會分別心
有些學佛的人動不動就說:「不要起分別心」推測他們的想法,有許多是些誤會。
按分別心就是思考、思索與思維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尋等等求知的意思,
這是聞思修三慧裡的思慧的初步運用,也是求取開悟的基本功夫。

我們凡夫本來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觸佛法,
若不分別是非善惡、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
將來如何得救,如何解脫,就是佛法我們也得用心分別,至少能了解少許。

佛法裡所說的「無分別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後才能證得的「如如智」,
我們今天還是博地凡夫,若是一開始就不去分別,
豈不是等於不用腦筋,而變得更為糊塗了嗎?

老實說:我們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別心」的合理運用,
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深,則所見的真理愈高;我們的分別心用得愈精,則所見的真理愈明,
否則便不會有進步,等到能夠「不用心自用」的階段,那才可以「放心」。
所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那才是「無功用道」的境界。
那時節,我們才可以說:「不要起分別心」。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36

為何有些人行善後不覺得有善報?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長遠心行善必獲善報

為什麼有些人做善事後很快就產生感應,甚至發生奇蹟,
而有些人卻毫無作用,根本沒有善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乃是一般公認的現象,並沒有錯。
問題乃是在一個人所做所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惡,必須分辨清楚,才能正確的定論。
例如一個法官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屬的關說,做事絕不徇私。
又如一位老師在監考時非常嚴厲,一發現違規即照章處罰,這種「惡」便不是真正的「惡」。
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對任何人都很隨和,對罪犯的判決和處罰也非常具有「人情味」,處處予以通
融,則這種「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這些人將來的果報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
的那樣。

此外,為何有些人行善後不覺得有善報?這可能有下列幾個因素:

(1)此人可能業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與過去的業障相較,簡直還不成比例,
這時自然就會不能產生明顯的效果,正如一個曾經貪瀆或倒會幾百萬元,後來捐了幾千元或幾萬元
作善事,便想獲得善報是一樣不切實際,
因此必須長遠布施行善,持之以恆,將來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佛家曾云:「為善必昌,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餘殃,殃盡乃昌;
為惡必殃,為惡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餘昌,昌盡乃殃。」
一個人為善為惡之後,有時未能立即獲得應有的報應,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並非真正的「善」。
所謂「善」應該是純粹出於「利他」的動機,為解救別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顧一切的施予援手,完
全不考慮作此事後,將有何種的「回報」,
或對自己將有何種的「好處」。
如果在布施時,一再考慮「自身的好處」,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釣譽,
那麼基於這種「自私」的動機,則布施的意義就不一樣,
將來的「果報」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因此行善時最好不要心存回報。這種不求善報的布施,事實上反而能獲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
多的善報。

(3)如果經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
然而也可能平時由於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業障,
(例如曾經出手傷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節受損,
或心中常有貪婪、嫉妒、瞋恨等等不良的雜念,
或對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縱狗傷人,
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氣、廢水等等各種的公害,其他類似之事等等)

因此「一惡破九善」「火燒功德林」
善惡兩者互相抵銷,結果也就毫無功德可言。

正如一個人,經常在銀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卻也不斷開付支票,結果到月底結算,銀行存款所剩無
幾,甚至有時還會透支的現象一樣。
因此為人不僅要儘量行善積德,而且平時更要注意修持或嚴守戒律(不殺盜淫妄酒等等)
以免造成惡業抵銷善行,
正如一個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還要注意減少無謂的支出,這樣才能增進財富,
道理完全一樣,
因此修福與修慧兩者都很重要,
應該同時並重,不可偏廢才是。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35

定業真的不可轉嗎?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定業可轉嗎?

定業真的不可轉嗎?
不然,不然,如果定業真的不可轉,同樣是可怕的。
因為,定業既然不可轉,那麼作惡的人,再怎樣改過向善,也沒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惡報,悔改是
無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懺悔呢?
因此佛教認為定業是可以轉變的。如此豈非自相矛盾嗎?
一下子說是定業不可轉,一下子又說可以轉,
其實這是立場觀點不同的原因。同樣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觀點來看,
就會產生不同的結論,乃至是相反的結論。

定業不可轉是從果的觀點來看,所產生的結論。
定業可以轉,則是立足於因的觀點,所獲得的結論。
不過這樣的解釋,似乎不足以說明,同樣一個問題,何以會有相反的答案?
現在就從因果和因緣的觀點,
來探討定業為何不可轉,而又可以轉。

站在因果的觀點來說,定業是不可轉的,為什麼呢?
乃是由於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種了善因,必會感受到善良的果報,
種了惡因,也必然會感受到惡的果報。一個人造了什麼業,就要去領受所造的報應,這就是因果。
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公私分明,絕不寬貸,
所以從因果上來講,定業是不可轉的。
但從因緣上來說,就不同了。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何以故,乃是由於「因」要形成「果」必須依靠
「緣」來助成,因緣具足,才能結果,而「緣」可以改變「因」,既可改變「因」,
自然也就改變了「果」。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過去年輕無知,曾造下了一些惡業,後來年歲漸長,他覺悟了,
不但不會再造惡,反而不斷的懺悔過去所做的惡業,同時盡己所能的廣行善事功德,
如此他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受到後來所作善業的影響與改變。
如果懺悔的功夫足夠,過去所造的惡業都已清淨,那就不會再感受惡果,
以後他受到的,將是行善的善果了。
所以站在「因緣」上來講,定業是可以轉變的,
也就是說,當「因」還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轉變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宗教都注重懺悔,改過的原因。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知過能改,便不為過,
任何人都會在無意中做一些小惡業,知道以後就要懺悔,有過就悔改,惡業消失,
將來就不會再受惡報,
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這不是表示定業可以轉嗎?
佛經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誠心懺悔,重罪可以輕受,小罪當下更銷亡。
這顯示了定業也可以轉變的。

就以上所說,可以了解到,
立足於「因緣」的觀點上,定業是可以加以轉變的;
而站在「因果」上的觀點來看,定業就不可轉了。
但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點,定業不是那麼容易轉變的,
歷史上轉變了定業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輩。
如果我們造了定業,試問,我們能變得來嗎?
轉業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
所以我們要十分小心,千萬不能造罪業,
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
將來受罪,那時為時已晚了。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17

心無二用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為什麼要念佛?

首先我們來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
哭與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是
關心子女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

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世貪、瞋、痴的煩惱所造成的。
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
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比較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

因為我們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
如果想要教它放下來,怎麼能辦到?
故以念佛之藥,來治妄念之病;
倘能信之行之,必能得到奇妙的效果。
這個道理就像小孩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以糖果換之,自然會放。

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老實地念,妄想就會慢慢減少。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反而好像特別多。」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哪裡覺得有妄想。
現在開始學佛,才知道是妄想。
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交情太深,一下子想斷是斷不了的。
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哪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
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
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
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去想他,他也不會找你了。

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真理一樣。
假定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妄想就會減少到最低程度了。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02

感應與巧合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感應與巧合

人的一生隨時都有無數影響他命運的機緣從他的身旁眼前溜過,其造成禍福的結果,但憑各人的取
捨,但憑一念之間,上天並沒有對誰作特別的照顧,
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種何種因,得何種果,
譬如受持佛號必得不可思議之果,殺生必得短命災難之報。

業障重重無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壞的一面想,
聞正論而鄙視,逢君子而迴避,因此只有痛苦與失敗的機緣。

福慧厚重者,心存謙虛,凡事往好的一面看,
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練人生的試金石,
好事當榜樣,惡事當警惕,
兢兢戰戰,則人生自然會有許多巧妙的境遇。

比如今日大家談論佛法,有人認為痴人說夢話,不當一回事,
有人則認為如獲玉寶,非常歡喜形成了人生的轉捩點,
因此說:人生之境遇妙不妙,巧不巧,
只在一念之間的取捨而造成,
總之多種善因,巧事自然會輪到你身邊。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01

門餘大道 李炳南

門餘大道 李炳南

眾生修持八萬四千法門,為何不能成就?

以有三障故也。

一者無因希果:眾生之心,事事皆想不勞而獲,生前不願修持,但期死後得生善道,如喪家眷屬,
往往為死者誦經超度,期其超生。或樹幢幡,祝禱西方接引。或於夢境,幻見死後作神鬼,而得常
生不滅。是為眾生普遍之錯覺。

二者放逸畏學:眾生學佛難成,病在好逸惡勞,只知求福,不明佛法之妙用。經云:「佛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
何謂大事?以六道眾生皆不能為之者,此即生死大事也。
佛為此一大事出現世間,而眾生惟知求其消災延壽,如勸其了生死,鮮有能聞者,縱能聞之,而又
不能覺悟。

三者牽欲怠修:中國聖人教人以窒欲,窒之不得,則以禮樂治之,使其發乎情,止乎禮。今人崇尚
西洋文化,倡行縱欲狂歡,迷於聲光享樂,卒致身耽現前五欲六塵,而心散亂,如勸其修出世法,
未有能耐長久之苦勞。

有此三障,如不覺者,則蒙昧一生,命終隨業流轉而已,
若已覺之,無不感痛苦之極,蓋人壽短促如一瞬,人福享盡,命終即墮三途。
故有智者,無不痛感人世之無常,而急於研求解脫之道。然往往修工不深,轉世即迷,又造惡業。
例如我輩在此道場,無論聞說,皆非出於偶然,必由宿世工夫以致之,否則聞者不入,說者亦感為
難。然今世未聞佛法之時,無不迷惑造業。令少時亦曾謗佛經像,後以飽經戰亂憂患,始悔悟而學
佛。故知修學不成,一經轉世,解脫無期。
今者既又幸聞佛法,不求了脫,更待何時。欲求了脫,又苦於上述三障之不能除,
奈何奈何。

佛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釋迦牟尼佛遂說門餘大道,規勸眾生往生阿彌陀佛之極樂世界。

佛數無量,古有阿彌陀者,於諸佛之中,
慈悲第一,
願力第一,
鑒於眾生具此三重障礙,遂順眾生之心,造一世界,名曰極樂,
以此接引十方世界眾生之神識,前往享樂成佛。



恭錄 門餘大道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04.htm

最重要的二件事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最重要的二件事

◎修行中的我們就像是一個水桶,
我們努力持戒,就是努力補破洞,
以防止我們千辛萬苦積下來的功德有漏。
持戒第一戒殺,殺生是戒律中最首要最注重的。
不管是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第一重戒都是戒殺。
所以持戒第一當先以吃素戒殺為急。
我們努力行善,就是努力加水,以累積更多的福德資糧。
行善第一放生,因為放生就是救急救命的行動,善緣最深,福德最大,
十善第一為不殺生,推而廣之,就是放生,可以想見放生功德之大。
所以行善第一當以贖命放生為先。

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對於放生剖析得非常清楚:
「殺生即殺自心未來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來諸佛,
若放自心未來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恆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也。」

放生,慈悲三昧水

◎蕅益大師說:
「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
術莫於放生。放生一法,惟擴與久,一杯水不救車薪火,
設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車火未有不滅者,
今殺運紛紛,並同分惡業招威,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放生道理甚深

◎其實,放生的道理很深很深,
低劣愚下如我等凡夫,只能依教奉行實踐,尚不能領悟放生的真諦於萬一。
放生是放自心未來諸佛,放生是真念佛三昧,放生是恆轉法華經百千萬億部,
放生是慈悲三昧水,這種對放生有深刻的了解與體認,
也只有如蕅益大師這般具有甚深修持與高超智慧的祖師大德,才能夠有所領會。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209

平凡最高,老實最妙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善知識的最佳寫照

◎平凡最高,老實最妙,
世人都喜歡高妙,
殊不知最最高妙的正是那最最平凡老實的。
因為平凡,不管富貴貧賤,男女老少都可以受持;
因為老實,不管知識高低,根機優劣都可以得益。
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就是用平凡老實的指導,
真正真實地利益一切眾生。
如此看來,「平凡老實」正是善知識的最佳寫照。

當個明眼人

◎善知識不自以為善,非明眼人無法識其善;
惡知識不自以為惡,非明眼人無法辨其惡。
我們修行都要當個明眼人,明明白白地擇取善知識奉事親近,
千萬別糊里糊塗,渾渾噩噩,一窩蜂跟著亂學亂修,
蹉跎掉的不只是一生,更將被誤導墮入地獄就太划不來了。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201

百丈禪師云: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百丈禪師云:「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這是一代禪宗大德百丈禪師在叢林要則二十條裡對弟子提出的訓誨。
念佛才是我們修行中最穩穩當當的一條路,
因為念佛倚仗佛力,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依其本願慈悲攝受,
是修行成功的絕對保證,
參禪學教等等其他一切法門單靠自力,
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器愚劣,業障深重,是一點也行不通的。

參禪非易事
◎不只是百丈禪師,歷史上多少的禪宗大德都勸人念佛,求生西方,
就連淨土宗的大德,如蓮池大師,徹悟大師也都曾經在參禪上下過功夫,
但是因為參禪單靠自力,想要成就,大非易事,
祖師們在自己摸索了數十年後,
都深深體會到靠自力的淺薄危險與無法成功,
所以最後都回到淨土法門,老實念佛,求生西方,
並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作為終身奉行,
自利利他的唯一依靠。

趕快回頭念佛吧!切莫輕忽此事,至盼至盼!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88

引以為鑑---修行的借鏡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當生受用的大法

◎我們如果能老實聽從佛陀的教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如果能聽從祖師大德的開示,老實念佛,一門深入,就能夠當生受用,
在這一生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如果自視甚高,我慢不馴,還執意胡研瞎究,一點也不肯老實念佛,
一點也不肯求生西方,可以百分之一百地告訴你,這一輩子是空過了,
絕對絕對無法成就,絕對絕對無法了生脫死,
枉費了你一生萬般辛勤的修行,真是太可惜了!

引以為鑑

◎當周遭的同伴有人修行走上了歧路,甚至走火入魔,
落至不可收拾的下場,我們一方面寄予同情,盡量為其念佛回向,
一方面更應當引以為鑑,以戒慎惶恐的心,觀照自己,自我反省,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毛病,
因為別人所犯下的過錯,很可能也正是我們目前所不自覺的缺點,
如果不能改正過來,難保明日我們不會淪落至同樣的地步。

修行的借鏡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如果能夠經由別人受苦受難的慘痛實例,
當成我們自己修行的借鏡,好好地反省自己,懺悔改過,
我們才有可能日新又新,
一日日在學佛的道路上逐漸成長進步,

如果只是一味地以旁觀者的立場去看待別人的不幸苦難,
而不能反求諸己,拿來當作自己的殷鑑,
我們自己就一點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也算不上是一位真正學佛的弟子。

平實
◎「平實」是我們學佛人一生當秉持奉行的金科玉律。
唯有平凡,才能真正修行;唯有老實,才能真正得益!
自以為自己不平凡,一旦起了貢高我慢,心與佛隔,就去道日遙,不可能成就;
自以為自己高明,一旦自己不肯老實念佛,好高騖遠,就無法真實地得到學佛的利益!

奉勸每一位學佛人,
把「平實」二字常刻心頭,
時時拿來檢驗自己,所言所行是否平凡?
所作所為是否老實?
把「平實」二字奉為圭臬,親身實踐,至死不休,
以期真正達成在今生了生脫死,往生西方的目標!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80

最高超最玄妙最最不可思議的無上大法!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文殊普賢菩薩都在念佛

◎觀佛三昧經中,文殊菩薩偈云:
「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連文殊、普賢等等大菩薩尚且在念佛,尚且求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而今很多人卻鄙視念佛,視念佛為淺近,
視念佛為愚夫愚婦之庸行,不願求生西方,
不願往生極樂。
可惜啊!可悲啊!
你自以為自己是什麼人,佛陀教我們求生西方,你卻不聽佛言,
把價值連城的無價寶珠當作一文不值的垃圾丟棄,
這只能怪自己不識好歹,有目無珠,有眼不識泰山,業障太重,沒有福報了!

特別法門

◎印光大師讚嘆淨土法門云:
「九界眾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淨土法門是如來一代時教之特別法門,
上中下根皆能得益,
一切法界眾生均當修習,
上至等覺菩薩,
下至販夫走卒,
只要肯念佛,一律都能借仗佛力救拔,超凡入聖,了生脫死,
一生成就的最高超最玄妙最最不可思議的無上大法!

平凡最高,老實最妙
◎「平凡最高,老實最妙」,
最最高妙的修行法門正是那最平平凡凡的,
最最深奧的修行學問正是那最老老實實的。
一句「南無阿彌佛陀」最最平凡也最最高妙!
一句「南無阿彌佛陀」最最老實也最最深奧!
我們如果能安心守愚,平平凡凡,
老老實實地執持一句佛號,自始至終,永遠不渝,
就是修持佛法所有眾生中的第一等人。

以身作則
◎「以言教服人難,以身教服人易」。所以學佛人想要弘揚佛法,
自利利他,最簡單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
嚴謹自己的生活,
莊嚴自己的行持,
嚴正自己的思維,
在生活中謙卑處世,虛心待人,
戒殺吃素,贖命放生,
老實念佛,求生西方,
使鄰里鄉人皆能感染到學佛的利益,
心懷喜悅,皈依學佛,同沐佛恩,這就是最有效也是最好的弘法。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68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無常終是到來

◎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我們每一天都正在一步步地老去,也每一天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生命的盡頭,
但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體認到生命的無常,真正地看破,真正地放下,
起身力行,及早為自己準備無可避免的生死大事。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當慚愧,發羞憤心,
起惶恐心,但念無常,
督促自己趕快修行,起真信,發切願,用倚仗佛力,
最快速最簡單最穩當最高妙的持名念佛的方法,
以一句至圓至鈍至簡至真的「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當生成就,
了生脫死,往生西方!

糾正自己

◎印光大師教我們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見一切人都是菩薩,
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我們應該學習「別人都對,就是我不對;別人都好,就是我不好。」的胸襟,
與其將精力時間耗費在看別人的不對,說人家的不是,倒不如反求諸己,把功夫用來觀照自己,
糾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看別人,對別人無益,於自己有損;看自己,自己能因此反省思過,改惡遷善,
別人也將因此感染默化,見賢思齊,其間的差別與結果實有天淵之別!

一句佛號統攝一切

◎蕅益大師云: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

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包括浩瀚三藏十二部所有一切教典,
統攝萬般禪教律密所有一切修行,
一句佛號具足所有的戒定慧,
淨土法門真的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

念佛就是禪

◎想學禪嗎?你應該念佛!因為大集經告訴我們,念佛即是無上甚深微妙禪。

念佛就是密

◎想學密嗎?你應該念佛!
因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六字洪名,全依梵文,未翻一字,是至簡至真之咒。

念佛就是教

◎想學教嗎?你應該念佛!因為念佛就是總誦,
一句佛號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濃縮精華,念一句佛號就等於總誦三藏十二部教典。

念佛就是戒定慧

◎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詮釋發揮的,不過「戒定慧」而已!
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具足一切的戒定慧!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最最圓滿的福德與智慧!

說盡天下一切好話,倒不如一語不發,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做盡人間一切善事,倒不如一事不做,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學盡世間所有學問,倒不如一字不識,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60

蓮池大師謙稱自己是下劣凡夫,印光大師謙稱自己是粥飯僧,是常慚愧僧。..而我們呢?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下劣凡夫

◎蓮池大師謙稱自己是下劣凡夫,

印光大師謙稱自己是粥飯僧,是常慚愧僧。

而我們呢?

我們每一個人背負著無始劫以來的我慢習氣,一點也不慚愧,一點也不謙虛,
學不到一分就自以為學得十分,
懂不到一分就自以為懂得十分,
行不到一分就自以為行得十分。
言行舉止總離不開貢高我慢,
但見人過,不見己非,常常自以為是,
總是不肯謙卑反省。

但看祖師大德的學問見解,操守行持雖是炫耀古今,
廣受萬人景仰,卻仍慚愧自謙到這種地步!
思及此處,
我們每一個人當慚愧痛哭,深感羞恥!
敢不見賢思齊,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在生活中反省改過,
慚愧懺悔,把自己的貢高我慢一點一滴地降伏,
就算不上是一個真正學佛念佛的人。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60

「 心 地 法 門 」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大地

◎一般人總以為地是最卑賤的,其實地是最尊貴的。
大地忍耐所有的風吹雨打,日曬火烤,
卻總是如如不動;

大地遭受萬物眾生的踩擠踐踏,拉撒便溺,
卻總是默默承擔;

大地蘊育所有一切的生命,供養所有一切的生命,
卻總是無言無語,無私無我,坦然付出;

大地總是沈沈地守護著一切的眾生,
讓一切生命世世交替,代代繁衍,
卻永遠地謙卑低下!

心地法門

◎我們常說「心地」「心地」,
就是提醒我們的心要學習大地一樣,
要學習大地的精神,
永遠地謙卑!永遠地慚愧!
永遠地不居功!永遠地不求名、不求利!
永遠地無名低下!永遠地老實平凡!
永遠地不受矚目!永遠地默默承擔!
永遠地深深付出!
這就是所謂的「心地法門」。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58

具足信願--- 「應當發願」 ,「應當發願」 ,「應當發願」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具足信願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講得非常清楚: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念佛的人只要具足信願,即使臨終十念,亦決定往生。
但為什麼我們念佛的人很多,但往生的人卻是很少?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在「信願」上仍是模模糊糊,做得十分粗淺不夠徹底。

說的多,做的少

◎且讓我們坦然地面對自己吧!我們都是說的多,做的少,
口中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為上卻是念念不忘五欲六塵,
心中所牽掛的還是自己的兒女私情,
腦中所計慮的還是自己的名位財富,
學佛念佛都是為了求自身的利益、求健康、求平安、求功名、求富貴,
真正能不計一切,單單純純但求往生的人是少之又少。
正因為信不深,願不切,貪戀娑婆,捨離極樂,心與佛隔,
所以我們念佛人成就者如鳳毛麟角,十分難得。

真信願者稀

◎我們常講「信願持名」,
但是不是真正對淨土法門有深信?
是不是真正對極樂世界有切願?
捫心自問,能真正起深信,發切願的念佛人畢竟不多。
正因為信不深,願不切,所以念佛人多,但成就者稀!

檢驗信願

◎檢驗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深信、切願,
但看自己在「捨」字上下了多少功夫。
捨一分,放下一分,自己的信願就做到了一分;
捨十分,放下十分,自己的信願就做到了十分。
如果嘴巴上口口聲聲說自己已具足信願,
但行為上仍處處計慮名利,攀取世緣,執著情愛,
一點也捨不了,一點也不能放下,
那就是假信虛願,自欺欺人,
想要求往生,只是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應當發願

◎發願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世尊在阿彌陀經裡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嚀我們
「應當發願」。
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大聖世尊在短短的阿彌陀經裡,卻一連三次,不厭其煩地教誨我們,
「應當發願」,
「應當發願」,
「應當發願」,可見發願是多麼多麼地重要啊!

發願

◎所以我們每一個念佛人都應當發願。
我們一定要從內心底真真實實地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了願,心與佛合,與佛才能感應道交。
有了願,才能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有了願,才能真正激發出自己斷惡修善,持名念佛的精進力量。
不發願,即使念佛念到了爐火純青,一心不亂,也無法往生,
因為心與佛隔,你自己不願意求往生,佛也沒有辦法接引你。

善根福德因緣

◎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被國。」
想求生淨土的念佛人,應當廣積福善,愈多的善根,愈多的福德因緣,
愈能成就我們念佛,愈能成就我們往生。
而多善根福德因緣最好的方法有二個:
一個是「戒殺吃素」,不再吃肉,不再造殺業,以免所有功德有漏有失;
不與眾生結血海深仇,以免臨終時疾病痛苦,怨家逼迫,
妨礙正念,不得往生。
另一個是「贖命放生」,放生是最大的功德,
也是最大的善根福德因緣,更是償還以前積欠殺債的不二法門。
在放生中,善根獲得最多的培植,
福德獲得最大的滋長,更因為救無數眾生的生命,而創造了無數的良因善緣。
所以吃素放生是念佛人必須必備的功課,
對自己的往生道業有決定性的影響,
每一個念佛人都當凜凜於此,千萬不可輕忽!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51

善導大師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念佛愈來愈重要

◎將來末法愈到了最後,念佛將會愈來愈重要。
未來的眾生,福更薄,業更重,
如今一部部寶貴的經典,將一一滅絕,不復可見。
到了最後佛教在人世間只留傳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苦難的眾生,依憑著這一句佛號,倚靠著彌陀慈父大慈大悲的本誓願力,
只要簡簡單單地執持名號,信願求生,便能借憑佛力救拔,永脫生死苦海。
如此可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是佛教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最最精華。

命光有限
◎我們的命光有限,不可能讓我們有太多的時間蹉跎。
學佛人不可三心兩意,一下子又要參禪學密,一下子又要鑽研經教。
應當老實念佛,一門深入,
好好地在念佛上下功夫,念久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包含在裡面。
其實所有禪教密律佛門一切的教法均統攝於此一句佛號之中。
老實念佛,所有的利益,你馬上可以得到。
不老實,今生只是結個法緣罷了,
談到了生脫死,是一點資格都談不上。

彌陀本願海

◎善導大師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釋迦牟尼佛所以示現娑婆五濁惡世,就是為了教我們苦難的眾生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老實
◎「老實」是末法時代學佛人應當切記於心的。
我們依止一位老老實實的善知識,並且在生活中老老實實的念佛,
老老實實的持戒,老老實實的改習氣,
老老實實的盡本分。
所有的修行都老老實實,一點也不談玄,一點也不說妙,
也沒有為名,也沒有為利,
只是老老實實地起深信,發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樣子學佛就容易成就了。

老實念佛
◎蓮池大師是明朝淨土宗的一代祖師,
臨生西前眾請留囑,
師曰:「老實念佛」。
一代祖師留下的就只是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
但這四個字卻已實實在在地把學佛人的行持總綱俱攝其中。
末法的今日,法弱魔強,群邪亂舞,
我們修行只要秉持著「老實念佛」這四個字作為修學行持的準則,
就無視於一切的魔難邪阻,就不致於迷惑顛倒,誤入歧路。

真正的佛弟子
◎一切修行不應離開念佛,
一切行持不應違背老實。

不念佛,修行不能成就;
不老實,修行不能得力。

秉持著蓮池大師「老實念佛」的遺訓,
我們唯有老老實實地持名念佛,才是個真正的念佛弟子。

真正學佛
◎我們若是真正在學佛,愈是學佛,一定是愈來愈單純;
愈是學佛,一定是愈來謙卑;
愈是學佛,一定是愈來愈慚愧。
單純到了最後,生活中只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充盈其中;
謙卑到了最後,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慚愧到了最後,好事完全向別人,過錯總是向自己。
有這種心量的人,就能夠在學佛道上真正成就!

學習的對象
◎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並非聲名遠播,萬人擁戴的大法師,
亦非學問淵博,通曉經論的大通家,
而是如黃打鐵這般平平凡凡,老老實實,
在生活中一心念佛的無名小卒。
只求往生,其餘一切都不計慮,
甘心做個愚夫愚婦,
如此才能與佛智暗合道妙,真正得到佛法的實益。

老實是寶,平凡是福

◎但看真正往生的人都是老實人,
不老實的人也許在世間賺得了虛名空譽,究竟於生西份上,成就者是少之又少。
所以老實是寶,
平凡是福,
能夠老老實實,平平凡凡地持名念佛,
信願求生的人,
就是第一等的念佛人。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42

慎防名利,遠離名利,時時督察自己,時時觀照自己,千萬不要去貪名求利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名與利

◎名與利是學佛路上二把最惡最猛的毒劍。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傑,多少才子高人,因為沾染了名,因為沾染了利,
都紛紛中箭落馬,毒發身亡,枉費一輩子辛勤耕耘,努力修行的心血。
貪名求利的代價,是一生只有空過,還得在輪迴中受報受苦,永無了時。

慎防名利
◎學佛人應當慎防名利,遠離名利,時時督察自己,時時觀照自己,
千萬不要去貪名求利,搞到最後,把自己生死大事置諸腦後,
修行只是一個追求名利的手段與藉口,這種人也許在世俗上贏得了掌聲與肯定,
究竟於了生脫死,往生西方份上是一點資格也談不上。

平實的一段開示
◎影響蓮池大師一生最重要的一句話,
是遍融大師開示的:
「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當時求教的行者,對此平淡無奇的開示,多大笑輕蔑,不以為然,
認為這幾句話那個不會說。千里企慕、遠來求教這位名滿天下的大師所開示的,
竟然只是這幾句沒甚高妙,根本不值半文錢的話。

但蓮池大師有大智慧,
知道這幾句話是遍融大師以一生行持深切體認過來的真實寶藏。
知道這正是大師的高明之處,
絕不談玄說妙,以高話來凌駕後學,
只是老老實實地把自己體認過最切近精實的工夫要點叮嚀開示,
讓後學真正從開示中得到利益。
是以蓮池大師一生老實遵守,不曾放失,故有超人不凡的成就!

名利海

◎佛門裡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站在江邊,望著來來往往無數的船隻,
老和尚對著身旁的小沙彌開示,
從古至今,船來船往,
久久不歇,這些船上的人們所追逐忙碌的,
只有二件事,
一個是名,
一個是利,
如此而已。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名利海上的生死凡夫,
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看破,真正放下,
老實念佛,求生西方,
從漂泊中回歸極樂故鄉,
不再流浪生死,不再輪迴業海!

遠離名利

◎名利誤人,我們不只要淡泊名利,更要進一步遠離名利,
視名利為洪水猛獸,因為我們的根基太差,定力太弱,一點也抵擋不了名利的誘惑,
對治之道唯有遠離,
對於一沾染到名利色彩的行為,
一概敬而遠之,
如此才不致於迷惑顛倒,
忘卻了學佛了生脫死的真正目標。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36

末法時代念佛成就---點亮我們自己的心燈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末法時代念佛成就

◎佛陀早已明明白白地教誨我們,
正法時代持戒成就,
像法時代禪定成就,
末法時代念佛成就,
這些話已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末法時代,去聖日遙,
佛門法運日衰,眾生的根機一代不如一代,
我們福薄慧淺,業深罪重,沒有資格談持戒,也沒有資格談禪定,
唯有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
依靠至高至上至簡至真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才有可能了脫生死,永脫輪迴!

戒津是根本
◎連佛陀住世的正法時代,當時的前輩先賢福慧皆遠遠地超出我們末法的博地凡夫,
佛陀尚且肯定地教誨他們,持戒才能成就,
如此可見戒律是佛門所有一切教法的根本,沒有了戒律,修行如空中樓閣,是朝不保夕的。

努力持戒
◎我們生在末法時代的眾生,真正談到戒律,我們是一點資格都談不上。
我們每一個人從早到晚,或多或少,或重或輕,
或有意或無意都一直在犯戒。
我們只是能隨時發慚愧心,發懺悔心,盡可能地持戒,
盡可能地遠離五光十色的誘惑,
盡可能地清淨自己的生活,
隨時觀照,隨時反省,
拿戒律當成我們自己的規範,
因為犯戒罪過還是自己受,
持戒功德還是自己得,
持一分戒律,得一分利益,持十分戒律,得十分利益。
我們慚愧自己根機粗劣,未能持戒持得圓圓滿滿,
自當老老實實,懇切懺悔,竭誠念佛,
求佛菩薩加被,以期能在戒律上盡可能地往圓圓滿滿的方向實踐!

點燈
◎有許多人花了很多的錢財,去點所謂的「光明燈」,這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我們如果要點燈,就應該好好地點亮我們自己的心燈。
心是最光明的燈,
好好努力去點亮自己的心燈,就是最好最大的供養。
這種功德比起你花千千萬萬的錢,
去點千千萬萬的燈,
還要高出千千萬萬倍!

點亮心燈的方法
◎要如何才能點亮我們自己的心燈?
好好地在生活中虔誠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用一句萬德洪名來洗滌我們久遠以來為無明業障所蒙蔽的垢心,
再能在生活中嚴正自己的行持,
反省己過,
禮佛懺悔、
改惡向善,
吃素放生,
這就是最好最善點亮心燈的方法。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31

檢討過錯,自省懺悔,誓不再犯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犯戒有漏

◎犯戒的人就是有漏,守戒的人就是無漏。
戒律就是因果,沒有什麼藉口,
觸犯了戒律,就是觸犯了因果,是一定有感有應的。
所以學佛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在自己的行持上小心謹慎,
隨時觀照反省自己,好好地在戒律上下功夫,
別讓自己辛苦的修行變成有漏功德。

檢討過錯

◎我們的身體生了病,或者生活中遇到了挫折,
有不順遂,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愚痴的人只會自憐自艾,怨天尤人,用種種藉口來蒙蔽自己。
有智慧的人則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一定是自己違犯了戒律,一定是自己觸犯了因果,
才會有所報應,趕快檢討過錯,
自省懺悔,誓不再犯。

戒律

◎末法時代念佛的人不少,但成就者稀,
其中最大的關鍵乃在於戒律守不守得好這個問題。
若能持戒,謹言慎行,嚴格律己,所有一切功德都無漏無失,道業自然成就;
若不能持戒,散漫輕佻,為所欲為,所有一切功德都有漏有失,
如何能在道業上有所成就。

勤行禮懺
◎犯戒的人一定是有罪的,一定是要背負因果的,
唯一補救的方法就是老老實實地誠心懺悔,發露已過,痛切反省,誓不再犯。
我們應當每天在佛菩薩聖相前勤行禮懺,用懺悔的力量來消滅我們每天犯戒的過錯。

佛法式微

◎凡夫最可憐的地方就是不覺。犯了戒,功德都漏光了,仍不自知。
所以我們須要有善知識指正我們的缺點以及錯誤。
可惜末法今日,能看出我們毛病的善知識已經不多見,
能更進一步指正我們毛病的善知識更少,
而且能虛心領受善知識對我們指正與批評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難怪佛法式微,
能長進成就的人如鳳毛麟角,非常難得,
其間最大的原因就是緣於我們的我執我慢,不知慚愧,
不肯虛心納受善知識對我們的指正批評。

謙卑自省

◎可憐的眾生,由於愚痴,由於業障,
由於執著,由於我慢,由於不知慚愧,
由於不懂羞恥,即使遇到了難得的善知識為我們開示指正過失,仍復剛愎自用,目空一切,
任由功德一切有漏,咎由自取,實在是十分可惜。
我們應當趕快放下,放下一切我執我慢,
學習慚愧,學習虛心,
學習謙卑,學習自省,
如此才能真正在學佛道路上日起有功,真正獲得佛法的實益。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25

大忌—我慢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我慢

◎「知識愈高,我慢愈熾,習氣愈長,去道愈遠。」
學佛的過程中,我們千萬永遠要記得「慚愧」二個字。
永遠真實地抱持著謙卑無能的心情,向一切人一切事物學習,
良善的是我們的模範,
劣惡的是我們的殷鑑。
千萬不能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是個專家,以為自己已經有所成就,
如此乃犯了學佛大忌—我慢,以後障礙報應是一定逃不掉的。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22

人間大孝

人間大孝

◎蓮池大師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人世間最大的孝莫過於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供養父母再多的金銀珠寶,華屋大廈,都帶不走,
再多的承歡膝下,噓寒問暖都只是短暫虛假的,
唯有勸父母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才是真孝,
真正讓父母得到利益,願天下有心的子女們,勉力於此!

虛心自慚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
如果不能虛心自慚,
接受別人對我們的教導與批評,反而狂妄自負,目空一切,
這種人永遠不會進步,也沒有資格算是一個學佛之人。

修行的目的

◎我們修行過程中,所有一切的六度萬行,止惡修善,就是為了成就我們,
清清淨淨地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自淨其意

◎佛教的教義不外乎這十六個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淨其意」。
對我們念佛人而言,「自淨其意」,就是牢牢地抱住一句「阿彌陀佛」聖號,
用一念抵萬念,降伏妄念,清淨自心,
在執持名號的過程中,普現我們每一個人本來俱有的佛性。

應無所住
◎可惜世人多只注重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且執著自己所作功德,
結果所得功德只是成為人天福報,
翻為輪迴業緣,殊為可惜!

大部分的人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淨其意」。
學佛人當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來執持名號,
不執著斷惡修善的一切功德,
把所有功德完完全全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真正成就我們學佛成佛的道業。

無常
◎「榮華可喻花開落,聚散還同雲去留」,
天地萬事包括大自然的一切,
花開花落,雲聚雲散,
潮來潮往,日昇日落,
處處都是在為我們說法,告訴我們人世間唯一的真象—「無常」。

宇宙萬般都如同夢幻泡影,
閃電露珠般地虛幻短暫。
提醒著我們不要執著,
要真實地看破,
真實地放下,在生活中隨緣不變,做自己的主人。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10

發了願是一定要實踐的,切切不能發虛願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不能發虛願

◎發了願是一定要實踐的,切切不能發虛願。
對一般人而言,有了承諾而不兌現,尚且不對,
更何況是正信的佛弟子,對至高無上的佛菩薩發願。
所以發願一定要慎重,要量力而為,
切不可貪好浮華虛榮,
為了虛名頭銜去發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願,變成了虛願。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08

自己的家就是道場 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修行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自己的家就是道場

◎學佛就是覺悟,而非向外攀緣,
自己的家就是道場,
生活工作本身就是修行,
在生活中努力盡好自己的本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隨時隨地觀照自己,
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
起心動念,從而力行實踐,
改過遷善,這就是真正的學佛人。

學佛人的典範
◎一個平平凡凡能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盡力做好本分,
並能在生活中隨時反省,
隨時懺悔,慚愧有餘,虛心向上的人,
再能在生活中加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老老實實地執持名號,這就是一位我們學佛人的典範。

難行道易行道
◎想要成佛,
選擇禪、密、教、律都須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修行始能成功,
因為只靠自力,故難。
選擇淨土法門,
依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即可一生成就,超凡入聖,
因為依靠佛力,有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依其誓願,佛力加被,故易。

善知識的重要

◎末法時代,眾生業重福薄,學道人多,得道人少,
很多人用盡心血,花費了精神財力,努力學道,卻終是一無所獲,
這是因為缺乏善知識指導的緣故,沒有選對方法,走錯了路,迷失了方向。
所以依止一位如法的善知識是學佛路上不可或缺的,
在善知識的監督指導下修行用功,隨時請益,隨時修正自己,才不致空費心力,徒勞無功,
甚至走入邪魔外道而不自知。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104

內外功並行並重---內功是執持名號,一句佛號,死守不忘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警策

◎每個人初發心學佛都很單純,
想自利利人,行菩薩道,想成佛證道,普度群萌。

但在過程中大多數人卻常常走偏了路而不自知,
或者沾染了名聞利養,虛榮貪婪心一起,心就不清淨了;
或者忘了自己生死事大,而只終日汲汲營營於身外公益之事,
結果所做功德只成人天福報,還是要在六道中輪迴受苦。

莫忘初心

◎所以學佛的過程中要「莫忘初心」,
保持當初開始學佛的那一念「清淨心」,
必須時常抱持著「警覺」的心情,

如糾察般地省視自己的行為與動機,
所作所為是不是為名?
是不是為利?
是不是只重外緣不求自省?
是不是只求人天福報不求往生西方?
稍有沾上名利色彩,馬上懺悔修正,
稍有違背初衷,立刻慚愧改過,
如此才不枉此生學佛,才不致誤入歧途。

內功外功

◎學佛要內功外功並行並重。

內功是執持名號,一句佛號,死守不忘,行住坐臥,念茲在茲;

外功是六度萬行,斷惡修善,戒殺茹素,放生助人。

內功為正,
外功為輔;

內功是主,
外功是從,

惜世人多重外功而忽內功,捨本逐末,愚痴顛倒,
可惜啊可惜!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97

用忍辱來成就我們的道業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忍辱

◎忍辱是成就道業必經的過程,所以六度中特別有一個忍辱。
人生一切的成就就是靠忍辱,
所以金剛經中特別提及「得成於忍」。
經中告訴我們,世尊曾於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行,
並且面對歌利王割截其身體,四肢關節節節支解時,
仍能忍辱,不生瞋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後為然燈佛授記成佛。
所以,忍辱功德不可思議,學佛人當修忍辱行,以釋迦牟尼佛為師,
用忍辱來成就我們的道業。

觀照自己

◎面對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與諸多業障,
修行中的我們總是會不時地犯錯,動怒,與人摩擦、口角,
這時候我們便當時常觀照自己,
用慈悲的心來看待世間的一切,
用忍辱的心來對待生活中的橫逆。



◎所有金剛經,心經就是告訴我們要「捨」,
要捨掉一切,放下一切,不執著一切;
連捨的感覺也要捨,
連放下的感覺也要放下,
連不執著的感覺也沒有,
這才是真正的捨,真正的放下,真正的不執著。

懺悔

◎我們每天殺盜淫妄,
不管是言行舉止甚且是起心動念,
不知道犯了多少的罪業。
所以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又云:「業力之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既知吾人是個十足的業障凡夫,我們每天一定要懺悔,
用懺悔的力量來消除如恆河沙般地罪業。

罪從心起將心懺

◎「罪從心起將心懺」,
懺悔一定要從內心深處真真實實地發懺愧心,懺悔己過,誓不再犯,這才是真正如法的懺悔。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90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守一分戒律,得一分清淨,成就一分道業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戒為無上菩提本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守一分戒律,得一分清淨,成就一分道業;
守十分戒律,得十分清淨,成就十分道業。

學佛的根本
◎學佛的根本就在「戒定慧」三個字。
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所以學佛之人應該好好地在「戒定慧」三無漏學上下功夫。

三無漏學

◎如何在濁世中,心不為外境所轉,如如不動,
而且能把外境轉過來,化煩惱為菩提,化火焰為紅蓮,這就須要功夫,
必須要在「戒定慧」三無漏學上下功夫。

戒定慧

◎佛陀在涅槃時叮嚀弟子要「以戒為師」,
就是要佛弟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行為中處處小心謹慎,
隨時觀照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違反佛陀的戒律,時時省察己過,日日懺悔罪愆。
有了戒行,自然生出了定力,不致隨緣流轉,為外界所影饗;
有了定力,自然發出了智慧,能夠明辨是非,分別善惡。

紙上談兵,都是空談

◎聽得千萬句,不如行得一句,
學佛最重要的是行,也就是要實踐,
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的行持上,才能真正獲得實益,
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都是空談,一點用處都沒有。

學佛人的行持

◎學佛人的行持,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老老實實地執持「阿彌陀佛」聖號,
任憑山崩海嘯,地老天荒,絕不改變。
生活上的行為當以戒殺茹素為斷眾惡之首,
以贖命放生為行眾善之先。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84

學佛念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自性自度

◎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
學佛念佛,了脫生死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幫不了你。
師父把佛陀的教誨教你,就好比醫生開藥給你服,服不服藥還在於你自己,不服藥病不會好,
怪還是要怪你自己。
所以學佛念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
所謂:「自性自度」,奉勸學佛人要及早好好準備自己最重要的生死大事。

長遠心

◎學佛念佛一定要發長遠心。
因為修行的路如同爬山一般,不可能一下子就登上峰頂,
在過程中總是有諸多橫逆阻撓處處障礙著我們,
讓我們上上下下,進進退退。但是只要發長遠心去做,
3百折不撓地努力行去,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

念佛的秘訣

◎念佛的祕訣沒有別的,就是要多念,
生處轉熟,養成念佛的好習慣,
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老實實,
竭誠盡敬地執持下去,
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融入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當中,
久而久之,自能體會其中的奧妙。

高聲念佛

◎念佛時如果妄念紛飛,心識雜亂,不能專注的時候,必須要大聲念,
攝耳用心聽,自能去除妄念。
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
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心不散亂;七、勇猛精進;
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80

念佛是真正的究竟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念佛是真正的究竟

◎念佛才是真正的究竟,而且是三根普被,無機不攝。
試觀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末後普賢菩薩尚且教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夫華嚴乃世尊成道後為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導的無上經王,
都勸大菩薩念佛,
求生西方以圓滿佛果。
吾輩俗地凡夫,竟還藐輕念佛,視念佛為粗淺,視念佛為愚夫愚婦之行,真是愚痴昏昧,
可憐至極,無可救藥啊!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78

無常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把握機緣

◎宇宙萬物,天地萬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聚散有時,生滅無常。
大家有緣相聚在一起學佛,都是多生以來種下無數的菩提因緣成熟的緣故。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好好珍惜此一千載難逢的殊勝因緣,
但念無常,好好地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緣,
努力精進,勿懈勿怠,一生成就,了辦生死。

是日已過

◎普賢菩薩偈云: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普賢菩薩教我們要但念無常,時時刻刻想到無常大敵,
因為人命呼吸間,一息不來,輪迴路險,焉知何在?

無常

◎每天臨睡前,我們應當捫心自問,
自己今天為自己的生死大事準備了多少?
是不是又荒廢懈怠了一日?
人生的一切都是無常,
學佛念佛要趁早,
因為無常大限隨時隨地都可能到來,我們應當更積極地及早準備自己的生死大事。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69

忍辱是成就我們道業的最佳途徑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得成於忍

◎忍辱是成就我們道業的最佳途徑,所以金剛經教我們「得成於忍」。
學佛的人要常常慚愧懺悔,好事向別人,壞事向自己,不覺有功,但省已過,
面對周遭莫須有的毀謗阻難,也要甘之如飴,
因為這正好消除我們的業障,
成就我們的道業。

所以金剛經教我們「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執理廢事之病

◎印光大師說:「今之人通害執理廢事之病。」
末法時代眾生根器愚劣,學佛人不可好高騖遠,
應該多在事上下功夫,
也就是應該多在自身的行持實踐上下功夫。
否則縱你貫通三藏,博曉經論,於自己也了無實益,只成一般學問而已。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念佛人的行持,當把握「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二個大原則。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很生疏,我們就要多念,
時時鞭策自己行住坐臥常常提起這一句佛號,
久而久之,念成了習慣,即使不念的時候,佛號還是不自覺地由心中浮了起來,
這就是「無念而念」。
養成了念佛的好習慣,臨終最關鍵的時刻,
佛號自自然然便能提得起來,這樣往生就有把握了。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62

不能自殺。自殺如同殺佛一般,出佛身血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不能自殺

◎人絕對不能自殺,因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佛性,
此佛性與佛相比無貳無別,
每個人都具有未來成佛的資格。
自殺如同殺佛一般,出佛身血,
這種罪業是非常深重的。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62

寧可持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信為道源功德母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們不只是信,而且要深信。
比如說吃肉就是造殺業,即使不吃肉生命便不保了,
我們也堅持不吃肉,寧可持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
憑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深信。

反求諸己

◎我們在求佛菩薩的同時,也應當反求諸己,
捫心問自己,在心地上是不是真正真心誠意?
在行為上是不是真正改過向善?
是不是真實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努力積極地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個字上下功夫?
如果真能在心地上竭誠地求,
在行為上處處自省己過,
慚愧懺悔,心與佛合,行與佛同,與佛自然感應道交,佛菩薩必然加被!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60

要記得戒是拿來戒自己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以戒為師

◎以戒為師就是處處觀照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
起心動念,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戒律,
隨時隨地懺悔己過,
時時刻刻修正自己的行為。

戒自己,不是戒別人

◎要記得戒是拿來戒自己,
是用來改正自己的貪瞋癡種種的不對,
而不是拿來戒別人,用來批評別人犯戒,指責別人不如法。
戒自己,自己行為改正,可日趨聖道。
戒別人,無形中造了口業,增長我慢,對自己的修行沒有助益,反而造成了諸多障礙。

鏡子

◎把全副心力用在自身的念佛持戒上。
別人的一切都是菩薩示現,都是我的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們自己,
善者有為者當如是也,惡者當慎勿重蹈覆轍。
有緣的人我們以慚愧懺悔的心情與他互相檢討,
否則,但虛心深深慚愧自己劣為博地凡夫,力有未逮,
懇求阿彌陀佛慈悲接引,
自己能夠往生極樂,成就後重回娑婆廣度有情眾生。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57

「信願行」三資糧你具足了多少?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捫心自問

◎如果現在阿彌陀佛現身我們面前,大開西方極樂世界之門要接引我們去,
當場願意去的人還是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學淨土的人,信,信得不深;願,願得不切;行,行的不力。
依舊眷戀娑婆,對於世俗名利,兒女私情種種牽絆,
還是放不下的緣故。
大家捫心自問,對於極樂世界,
「信願行」三資糧你具足了多少?
對於娑婆世界的名利塵緣,你又放下了多少?

發菩提心

◎不管念佛、持咒、誦經或作任何功德,我們一定要發菩提心,
也就是心量要大,要迴向所有法界眾生,
正因為無私無我,功德自然廣大遍虛空,所得利益自然不可思議。
如果只侷限於自己及家人,因為發心狹隘,功德自然有限,所得利益自然要大打折扣了。

切記八個字

◎末法時代外道邪魔熾盛,
學佛人應當切記「老實念佛,以戒為師」八個字,
才不致於走錯走偏了路而不自知,辛苦勞力一生卻終無所獲,
辜負了自己今生達聞受持佛法的殊勝機緣。

老實念佛

◎老實念佛就是老老實實地把一句「阿彌陀佛」當作自己的本命元辰,
清清楚楚,綿綿密密地持念下去。
絕不為任何玄妙神奇的方法或任何有名望有學問的人所動搖。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53

生活上的實踐就這八個字「老實念佛,以戒為師」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深信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對西方極樂世界不只是信,
而且要深信,
對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及持名念佛必得往生深信不疑,
任憑任何阻撓誹謗,都不能動搖我們求生淨土的信心,
這才叫做深信。

切願

◎當我們深信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之際,
我們便當發願求生西方,
不只是願,
而且要切願,
切切實實地在內心裡厭離娑婆世界的無窮之苦,
欣求極樂世界的無窮之樂,
堅堅固固地立下往生西方的宏願,
任憑任何名聞利養,
病苦橫逆都不能改變我們求生淨土的心願,
這才叫做切願。

力行

◎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否,
最重要是力行,也就是要把深信切願發出的力量落實在生活的實踐上,
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了無實益。
生活上的實踐就這八個字「老實念佛,以戒為師」。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50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當此末法時代,我們應當切記印光大師的開示: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從內心謹謹慎慎地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隨時隨地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氣。
周遭旁人的缺失過錯,都如同菩薩示現,像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們別重蹈覆轍。

檢點自己

◎與其一天到晚批判評斷別人,倒不如回過頭來好好地檢點自己,
把對別人的要求落實在自身的實踐上,這樣子對自己的修行才有真正的幫助。

空套子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現代學佛人最大的缺點就是談起理論學問頭頭是道,是一回事,
而自身的行為實踐卻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此只是落得一副虛偽的空套子而已,有如數他人寶藏,
對於自己的修行,沒有任何真正的助益。

吃肉犯殺戒

◎真正的佛弟子是一定要吃長素的。
因為吃肉就等於殺生,每天犯殺戒,每天違背佛陀的戒律,
就好像學校裡的學生每天違反校規一樣,根本算不上是佛弟子。

鞭策自己茹素

◎對於一些業障深重,根緣未濟的人,不能完全斷了吃肉的惡習,
千萬別以為吃三淨肉、吃早齋、六齋、十齋就夠了,
還是要鞭策自己及早完全茹素,
因為只要有吃肉,還是造殺業,還是逃不開因果報應,
所有的功德還是有漏的。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29

今生如果不能念佛,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人天福報,都沒有辦法當生了脫生死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念佛人有大福報

◎能聽得進,信得及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人,
都是多生累劫以來累積了多少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於今生逢聞受持淨土法門。
所以能念佛的都是有大福報的人。

人天福報

◎今生如果不能念佛,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人天福報,都沒有辦法當生了脫生死,
還要再輪迴六道,實在是太可惜了。

戒定慧

◎修行要好好地在自己的行持上下功夫,六度萬行簡單地說就是「戒定慧」三個字。

以戒為師

◎學佛要「以戒為師」,隨時隨地留意自己的行持是否違背佛陀的戒律。
有戒行就有定力,不致為名利所惑,有定力就有智慧,能夠分辨正邪是非。

放生第一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正因為所有的眾生最珍貴的是自己的生命,殺了他,怨仇結得最深,救了他,他感激得最深。
所以說所有的罪過中,殺業最重,所有的功德中,放生第一。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10

放生三施俱備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放生三施俱備

◎六度萬行以佈施為首,佈施分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
放生花錢財買物救贖生命,是為財佈施;放生時為眾生物命皈依灑淨念佛懺悔,是為法佈施;
放生時救物生命,使其免受恐懼殺害,還其自由,是為無畏施;
三施俱備,放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放生還債

◎今生我們遭受的痛苦災難都是以前所造的殺業而來,
累劫多生以來,我們所造的殺罪,可能連虛空也裝不下。
放生就是還債,還多生以來所欠的殺債。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06

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

◎學佛最重要的是一個「行」字,也就是要實踐。
說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
否則就算你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
所以學佛之人應該好好地在自己的行持上下功夫。

養成念佛的好習慣

◎念佛要如何才能念得好?沒有什麼祕訣,
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念,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個念佛的好習慣,
娑婆世界裡我們的壞習慣太多,太容易懈怠,
好習慣太少,不容易精進,
常常念佛,把念佛當成一種習慣,
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
久而久之,念佛念到自己不念的時候,佛號也會不自主地從內心浮現出來,這樣子就容易成就了!


恭錄 蓮池警策 圓因法師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339.htm#a004

福、惜福、如何惜福 于凌波居士著

福、惜福、如何惜福 于凌波居士著

人在福中不知福,有幾多人能夠珍惜現在呢?
古人有謂:「井涸而後知水之可貴,病而後知健康之可貴,兵燹而後知清平之可貴,
失業而後知行業之可貴。凡一切幸福之事,均過去方知。」
幸福之事過後方知,
除了徒增悔恨與追憶外,於事何補?
我們何不珍惜現在,果能一念知足,約束個人無止境的欲望,當下娑婆即是樂土。
但是,此種境界,只有智慧高的人纔能體會得到。
世間芸芸眾生,以先天無明所覆蔽,迷闇無知者多,多又有幾個人能體會得「少欲知足」、
身心自在的安樂呢?

事實上,有福並不是好事,《韓非子‧解老篇》中有一段話說的很明白:「人有福,則富貴至。
富貴至則衣食美,
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
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
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
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相反的,有禍也不是壞事,同上文續曰: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
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
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可活盡天年;
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
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謂之福,
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

先儒焦澹園曰:「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
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
我們冷眼旁觀世間眾生相,每見奢靡放逸,揮霍無度之人,到老來而能豐衣足食,福壽雙全者,
極為罕見。何以致之,他們先把福享盡了,甚至於透支了。現在台北萬華街頭的流浪漢中,
就不乏早年的富家子弟,或擁有房舍田產的富人。

中國數千年來的農業社會,有一條「天道循環」的規律,
那就是「富貴生奢侈,奢侈生貧賤,貧賤生勤儉,勤儉生富貴,富貴生貧賤。......」
週而復始,循環無已。
或曰,現在是工商業社會,農業社會的規律不適用了。
事實不然,中國文化中的天道循環,無非就是佛家的因果。
宇宙之間,自物質世界至人類社會,自然現象到精神活動,
何事無因,何事無果?
所謂「果由因生,事待理成。」
惜福者受福,
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
福、好比存款簿上的存款,你節樽使用,細水長流,可以長久保有餘福;
你不知節制,浪費揮霍,自然餘額無多,甚而出現赤字。
而揮霍浪費、驕奢放逸的後果,不僅是消耗福報,更造下無量惡業,必然要承受惡果。

福、是前生善業感得的果報。
我人要珍惜這果報,繼續造作善業,以積蓄來生的福報;
如果不知珍惜,以前生福報的資源,作為今生造作惡業的條件,那來生就三途有分了。

恭錄 福、惜福、如何惜福 于凌波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555.htm

「佛」剛離口,「南」又接上

知果畏因宜謹慎 逢緣遇境好修行 李炳南

若能念到打成一片,這一片佛號連綿不絕,當路擋住,
其他有漏念頭,無由起現行,無緣不生故。
故古人念佛,有追頂念法,
追頂也者,「南無阿彌陀佛」,
「佛」剛離口,「南」又接上,
不令有絲毫間隙,此念起時,他念不生,既不讓路,見思惑無由得起,貪瞋諸念既不起,
何有身口之殺盜淫妄?
反之,若一起貪瞋諸念,縱身口無造作,
一動念,內法塵即自染著,何能出輪迴耶?
故考究因果之理,也好念佛,也好從起心動念處修行,此是令未生者勿生。


恭錄 知果畏因宜謹慎 逢緣遇境好修行 李炳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12.htm

諸法之王---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不但特別為我們的苦惱眾生,創造一個美妙極樂的世界,
還發願親自來接引念佛的人,往生淨土。
所以,不止大慈菩薩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大勢至菩薩亦說:「念佛三昧,最為第一。」

佛在大寶積經,大般若經,大集經,大彌陀經以及其他大乘經典中,都稱揚讚歎阿彌陀佛,
功德不可思議,同時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亦皆稱讚阿彌陀佛,願力殊勝,功德難思,
勸導我們應當發願,往生彼國。

據說:中國唐朝法照大師,是一位戒行精嚴的高僧,朝五台山時,親見文殊菩薩,
即頂禮啟問:「末代凡夫,去聖遙遠,知識淺劣,不知修行何種法門,最為其要,
唯願大聖,斷我疑網。」
文殊菩薩說:「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過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
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禪定,乃至諸佛正遍知海,皆從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諸法之王,
汝當念諸法之王。」

照師問:「當云何念」?
文殊菩薩言:
「此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
汝當憶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文殊菩薩不但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也發願,往生極樂,
其回向偈是:「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說:觀世音菩薩變現種種身,救度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有情,
令得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如來,得聞法要,皆令當得,成菩提道。

唐朝慧日禪師,至北印度健馱羅國時,特別往城東大山,
在觀音菩薩聖像前,斷食七日,至誠祈禱,請菩薩開示修行法門,
觀音菩薩於空中出現,坐寶蓮華,身高丈餘,垂右手摩其頂言:「汝欲傳法,自利利他,
應當念佛,誦經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

既然諸佛菩薩,皆稱讚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
皆勸導我們念佛發願,求生彼國;
我們當然應該信受佛語,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了。

恭錄 念佛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905.htm

回向偈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回向是第一件要緊事。
凡念佛畢。既要回向。方是完全功德。
無論作何種功德。均可用此回向偈。
現在願力之大小。即可知將來結果如何。
願力愈大。結果愈大。願力既無。果從何來。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念佛之人。亦應當發大心。期得即了生死之實益也。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歸元第十二 發願求生西方。願要堅。念要切。如嬰兒之繫念慈母。刻刻莫忘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歸元第十二

發願求生西方。願要堅。念要切。如嬰兒之繫念慈母。刻刻莫忘。
平日既有實在工夫。到臨命終時。自然有把握。心自不為邪境所移。
(千鈞一髮之時、就是人臨命終、心中不亂、
此時眷屬、當為同聲助念、令其正念現前、自可隨佛往生、
若一哭泣、令生痛苦情愛、其害不小。)
試看許多人。臨命終時。被眷屬哭泣搬動。致令失其正念。不得往生。
仍受生死諸苦。
諸君諸君。此種業障。皆由自己平日未曾認真念佛所致。
果能堅切念佛。求生西方。
自然預告眷屬。令其助念。故得西方境界現前。蒙諸佛菩薩前來接引。
彌陀經不云乎。若人念佛。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阿彌陀佛。與諸菩薩。前來接引。即得往生西方。
念佛的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念佛的好處。實在不可限量。
所以念佛人。眼光要正大。
種種念佛的功德。要回向西方。以求生極樂。親見彌陀為目的。
只求見彌陀。不愁不開悟。
切勿以寶貴有限之光陰。為種種小見而念佛。
同一用功。所得者小。
猶如以明珠彈雀。
豈不可惜。
豈不可惜。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弭禍。早念一天佛。少種一天之惡因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弭禍第十

念佛切不可從緩。斷不可說我們無暇念佛。
若俟有暇再念。不知何日纔可有暇。
那是終無念佛之日。豈不自誤。
要之行住坐臥。均可念佛。無論一舉一動。
將一句阿彌陀佛牢記在心。無使或忘。既不荒廢事業。又不虛度光陰。
何嘗沒有工夫念佛。
因人無真信。故不肯切實去行。以無工夫推辭。是自暴自棄。
試問一人由早至晚。不知生多少念頭。其所生之念頭。大半皆屬私心。
其中難保不種惡因。種下惡因。斷無不收惡果。
不過收成之時間。有早有遲。因緣未成熟。故不發現。
因緣二熟。自然發現。
所以今人要及早念佛。早念一天佛。少種一天之惡因。少收一天之惡果。
勿待果報既見。始生後悔。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誤會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誤會第八

有許多人念佛。
不是為了自己求康健。
即為子孫求平安。
不知祇要能夠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求康健平安。自然康健平安。

若唯求康健平安。不求往生。則所得者少。所失者多矣。
又有以念佛作錢用。以念佛作營業者。所行所為。全是虛浮。
私心一團。雜念滿腔。前念未清。後念又生。念念不絕。
反謂多年念佛。何以無效。
全不考究佛何以為佛。念佛是何宗旨。
既不以佛之心為心。又不以佛之願為願。
更不知發願求生西方。
雖逐日念佛。亦不過福報而已。
福報有時而盡。仍不能跳出三界。脫離輪迴。

奉勸念佛的善男信女。當先辨明方向。庶不致走錯了道路。

(注意) 熟讀佛說阿彌陀經。並研究淨土各書。便知念佛之門徑也。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功德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功德第六

功者、
就是自已一心念佛。至誠不息。臨命終時。不為邪境所移。親見彌陀。

德者、
乃心存普渡。願無量無邊世界有情眾生。個個消除煩惱。一心念佛。
轉凡心為佛心。同生極樂。沒有什麼我人恩仇之分。
為人若是。方是真信佛。庶不愧為佛門弟子。
(眾生與佛、本無分別、其所以有分別者、心也、願也、所以念佛人、應當以佛之心為心、
以佛之願為願。)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不借此身來念佛。更待何時度此身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娑婆世界。苦海無邊。(娑婆世界、即吾人現在所住之世界。)
世人終日為名利奔走。無有休息。夜間做夢。也不安寧。累得身體瘦弱。致成多病之人。

雖有高堂大廈。金玉滿堂。愛子寵孫。試問兩眼一閉。可能帶得去麼。
豈不是大夢一場麼。
金剛經不云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人生七十古來稀。五濁惡世。
(今日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最易消耗人之精氣神。
精氣神竭。人就亡了。譬如燈油燒盡。必不能再發出亮光來。
一寸時光。一寸命光。光陰一去不再來。
從速念佛。求生西方為妙。念到一心不亂。即免輪迴之苦。
因輪迴是自己臨命終時之念頭造成。
臨終時的念頭。是平日常常轉動的妄念造成的。
念者是人心中有所注意而生。
人心注意念佛。自然是念佛的念頭。

可知念一聲佛。即免生一雜念。
常常念佛。就常常斷除雜念。
雜念不生。天真不滅。何輪迴之有。(輪迴者、即人死後投生、如車輪、運轉不息、或投人身、或
墮入異類、全憑人臨命終時之念頭而定、生生不已、苦不可言。)
入輪迴易。
再投人身難。
不借此身來念佛。更待何時度此身。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念佛三字訣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念佛三字訣

◎敘義致第一 佛教人念佛的意思。不是小可。就是要我們凡夫一念成佛的。
別的小術。都有祕訣。此等超凡入聖的大事業。若無祕訣。誰人肯信。
因為要你們信。所以將諸佛祕訣說出。
若肯照行。則九品蓮臺。定有你們的座位矣。
祕訣是甚麼。就是信願行三個字。

◎勸生信第二 
一、要信西方有極樂世界。黃金為地。極其快樂。
二、信彼處有阿彌陀佛。早已發願。要接引我們念佛眾生。
三、信念一句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功德最大。
四、信他種修行。要經多劫。滅盡惑業。方能了生脫死。阿彌陀佛。獨慈悲念佛的人。
特于臨終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西方。見佛聞法。業空性朗。安樂自在。
回入娑婆。普度眾生。
五、信修來生富貴。則貪名圖利。易於迷昧。
若修仙道。則天仙之福享盡。苦相又現。仍墮輪迴。
惟念佛人。雖帶業往生。只有前進。終不退轉。
六、信念佛人佛常護念。無一切災禍。
七、信念佛人能超拔自己祖宗。及一切鬼神。到處有善神保佑。魔鬼不敢近身。
八、信念佛人往生淨土。不再入六道輪迴。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永無退緣。決定成佛。

◎勸發願第三 
一願 捨娑婆世界一切貪瞋煩惱。往生極樂世界。
二願 不作惡業。免致墜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受極苦故。
所作善業。不求生神道。以有貪瞋業難解脫故。
不求再生人道。以迷多悟少故。
不求生天道。以報盡還墜下界故。
但專心一意。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
三願 不獨我一人往生。並廣度一切眾生念佛往生。
四願 將持戒布施持經咒等所得功德。皆回向淨土。為我與法界眾生往生之助。
五願 任如何痛苦厄難。不改往生之願。

◎勸修行第四 
行法頗多。為初機人求簡便。略開三法。

一定課念。早起焚香念阿彌陀佛身金色八句偈。每句、一拜。
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一拜即繞念、或跪念、坐念、立念阿彌陀佛五百聲。
或一千聲。多至萬聲以上更好。
但宜日有定課。不可時多時少。
念完接念發願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亦可。
接念三歸依三拜完。至晚照前法行。
每日兩次為終身定課。

二隨緣念。每日除早晚功課外。無論行住坐臥。在家出外。總將一句阿彌陀佛頓在心頭。
念在口中。莫令間斷。

三差別念。若精神昏沈時。或妄想起時。即高聲念佛。能令鬼神聞聲皆得解脫。
念久疲勞。即低聲細念。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不念出聲。謂之金剛念。
此法能除妄想。令心得開。
又一句頂一句。一句追一句。謂之追頂念佛。能令妄想不入。
若得閒時。跏趺端坐。令鼻息極細。
存心默念。口閉無聲。耳自聞念。
因心耳在佛。妄想不起。
斯謂坐禪念佛最妙之法。易得三昧也。

◎總誡勸第五 
以上三字。
信要堅固。一切外道毀謗不信。邪魔誘引不信。
願要牢強。不因痛苦退願。不因名利退願。
行要專切。不以艱難不行。不以事牽不行。
此三個字。
是諸佛菩薩所說。歷代祖師相傳。為念佛往生的妙法。

譬如有人將朝南嶽。先要信南嶽是個求福得福的處所。方肯發願去朝。既發願朝山方肯起行。
若兼程前進。定然得到南嶽。
今念佛人若不信西方。則不肯發願。
不發願則不肯修念佛行。
不修念佛行。則不得往生。
所以我說信願行三個字。是念佛往生的祕訣。
以佛法廣大無邊。唯念佛最為切要。
而信願行三。又為念佛法門之最切要法。
以是之故。名為祕訣。
以此祕訣。普示一切有緣眾生。令彼各各依之念佛。同得往生淨土。
方合阿彌陀佛的本願。方是念佛人的大慈大悲心。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1

何以要勸人念佛---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念佛

何以要勸人念佛。因為人人皆有佛性。
其本性所以未明者。煩惱惑業蒙蔽故也。
猶之一面古銅鏡子。鏡面堆積塵垢。自然糢糊不能照人。
須日日擦之。久久塵垢去盡。光明豁然顯露矣。
人能恭敬念佛。念念掃盡妄念。心地自然光明。
勸一人信佛念佛。功德無量。
以信佛念佛者。決定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決定必成佛道。
既成佛道。決定廣度眾生。
展轉化度。無有止境。
故有不可思議之功德也。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淨土輯要 序 苦行居士原著---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淺深、合機者妙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淺深、合機者妙。
時當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來宏誓願力、其誰能斷煩惑以出生死、
見本性而證無生乎。
譬如病入膏肓、雖和緩亦無從措手、
然肯服此阿伽陀萬病總治之藥、
則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者、固人人皆可親得、而了無所難焉。
何也、
以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決于臨終蒙佛接引、即獲往生也。
既往生已、長時親炙彌陀、參隨海眾、尚當圓滿菩提、徹證究竟涅槃、
況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乎。
是知當此時節、唯此一法、最為合機。
若捨此仗佛力之法門、而修仗自力之法門、
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
縱令上根、亦斷難以即生成辦、多皆但種來因、難得實益。
以故古今知識、極力宏揚此法、
以期上報佛恩、下度同倫也。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淨土輯要 序 苦行居士原著---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淺深、合機者妙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淺深、合機者妙。
時當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來宏誓願力、其誰能斷煩惑以出生死、
見本性而證無生乎。
譬如病入膏肓、雖和緩亦無從措手、
然肯服此阿伽陀萬病總治之藥、
則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者、固人人皆可親得、而了無所難焉。
何也、
以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決于臨終蒙佛接引、即獲往生也。
既往生已、長時親炙彌陀、參隨海眾、尚當圓滿菩提、徹證究竟涅槃、
況所謂斷煩惑以出生死、見本性而證無生乎。
是知當此時節、唯此一法、最為合機。
若捨此仗佛力之法門、而修仗自力之法門、
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
縱令上根、亦斷難以即生成辦、多皆但種來因、難得實益。
以故古今知識、極力宏揚此法、
以期上報佛恩、下度同倫也。


恭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a02

關於十念法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關於十念法

淨土宗確是確是異方便,面面俱到地照顧,從此也顯見佛和祖師們的用心良苦。
對於學佛忙碌的人,無暇念佛修道,特開出十念法,
僅在每晨面對佛像焚香,禮拜後念十口氣佛,即算修完早課。
於是大家都按此法修習,念十口起就算完畢。

殊不知此十念法是教忙碌的人無暇用功打坐專念而致,
用短時間,以氣來攝心,
使妄念不生而清淨本心的妙法。
當心清淨下來後,
即在行、住、坐、臥中念茲在茲地保持此清淨心,
而不是十念後,即可任意亂想或胡作非為的。
所以在面對佛十念後,還須在四威儀中綿綿不斷地念佛,
千萬不要以為十念即算完事。


恭錄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59.htm

世法與佛法不二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世法與佛法不二

用功人還常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世法也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世法,
而常常厭離工作,奇入深山修空或整日坐在座上不動。
殊不知這樣坐下去,只是枯木禪,不得活用,
將來頂多證得羅漢果,弄得不好還易落入無記,成為死水,不能成佛也,不能往生西方。

因此我們用功念佛,須知一切世法均是佛法,
盡管盡力去做不要執著,就是佛法。
淘米燒飯、洗衣漿裳就是念佛;
工作寫文、設計構思無非念佛。
這樣作事念佛兩不誤,
既不會引起別人的誤解,
說佛法是消極離世的,
也不會墮入沉空滯寂的死水而落入土、木、金、石的誤區死果。


恭錄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59.htm

修法當中的兩條歧路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修法當中的兩條歧路:

念佛修道有二條歧路不可不知,
一是昏沉入睡,
二是落入無記。

(一)初心念佛總是妄念紛飛,名為掉舉。漸漸功深定下來了又易昏沉入睡。
昏沉入睡往往易和入定混淆使人搞不清楚,
因為初入定者免不了有些若昏若睡的現相,
不知者以為這是入睡了趕快警醒,因而破壞了定境,深為可惜。
現在把定和睡辨別一下,免犯錯誤。
初入定者雖有些若昏若睡,但身體不倒,手印不散,佛號不斷,此時應靜靜地保持不動。
睡則身體倒,手印散,佛號斷,此時應警覺,睜開雙目,高聲念佛,驅散睡魔,再慢慢攝心入定。

(二)落入無記。
一心念佛,毫無所求的人不易落入無記。
有些人念佛,壓念不起,求迅速入定,往往易落無記。
記謂無記,即沉空滯寂,毫無知覺,這與三昧大有區別。
得念佛三昧,雖妄念消融,身心世界化空,但不是毫無知覺,
而是了了靈知不昧,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修念佛三昧應該知其所別。

恭錄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59.htm

誤解---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誤解三:

(一)修來世

西方淨土難生,念佛只有修修來世享福,不受貧窮苦難。
這個誤解在一般念佛人中普遍流傳,害得修淨土人太失信心,
只想來世做人享福而喪失了往生西方成道了生死的慧命,
真是冤者枉也。
上面說過生西方上品上生是不易,但下品下生沒什麼困難,
只要你真心相信,切願往生,一心嚮往往生西方的好處,
放下娑婆世界的一切事物、人情,真是萬修萬人去,沒有一個留落下來的。
所以我今天特別提出這個問題,勸大家清醒,不要聽人瞎說而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二)怕念多

初心人念佛妄念不可能立刻停息,總是念起念落,紛飛不息。
但念佛者往往誤會自己根基不好,不堪修道,
或者以為念佛反而妄念多不如不念,因而不修斷送了自己的慧命,真太可惜。
不知念佛時知道自己妄念在動正是好事,因為在不念佛忙亂時,心念亂動一點看不見。
現在因為念佛,心比較靜了才能看見妄念在動。
這猶如從縫隙間照進的陽光中能看見屋內的灰塵一樣;
又如混水沉澱下來上面的水清時才能看見下面的沙泥一樣。
所以這是始覺慧光,得空的前兆,是大好的事,不須害怕念多,
只要耐心地念下去,妄念就漸漸地由多而少而沒有了。

(三)怕落空

念佛人因誠心專念佛號,念到妄念消停,佛號念不出來時,即生恐懼,以為離開了佛落空了,
馬上提起佛號重新再念,殊不知此時正是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淨土現前時。
因無人指點,不在此時猛著精彩,抓住良機,認清本來面目而錯失念佛三昧,
斷送了將來上品往生的良機,真是可惜。


恭錄 淨土修證心要 元音老人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59.htm

問: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雪廬老人網路專輯—淨土問答

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答: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恭錄 雪廬老人網路專輯—淨土問答
http://www.bfnn.org/hsuehlu/answer/answer34.htm

問: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雪廬老人網路專輯—淨土問答

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答: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恭錄 雪廬老人網路專輯—淨土問答
http://www.bfnn.org/hsuehlu/answer/answer34.htm
雪廬老人網路專輯—淨土問答

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答: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恭錄 雪廬老人網路專輯—淨土問答
http://www.bfnn.org/hsuehlu/answer/answer34.htm

深信因果、多修陰德---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契道之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深信因果、多修陰德

時下之人,最大毛病在於「不信因果報應」,
然而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皆不離因果,今先以此開啟話題。

因果之事,錯綜複雜;因果之理,深奧難懂;類歸之,有善、惡、無記、有漏、無漏等等差別;
造作之時,或由善轉惡,或由惡變善,種種不一,解之難盡,
故僅提出與因果有密切關係,又較易了解之「道德」談談。

何謂道?
能利益大眾,與人慈惠者便是道。
何謂德?
行而得其應得之益者便是德。
德又分陽德、陰德。
陽德顯明,屬於有漏,為善欲人知之,待得好名或得陽報,福隨之盡。
陰德隱匿,屬於無漏,為善不欲人知,雖不為名、不為利,而陽報陰報兼而有之。
反之,惡亦有陽惡、陰惡。
陽惡昭彰,人皆知之;
陰惡心懷惡毒害人,未來報在三塗,最是當戒。
由上得知因果報應,絕對不虛,
吾人到佛堂來,佛堂是道場,沒有德性,所修何道?
故宜不造惡,修陰德,既修陰德,陰陽二報俱在其中。

口念耳聽、百八不亂

既信聖言量,持彌陀名號,然執持之功,亦有淺深,
譬如今之學制,有小學、中學、大學,程度各各不同;
念佛第一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
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
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

然吾等程度,小學耳,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功夫純熟處,一心只有佛,
不為外境所亂,此即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
——吾人且捫心自問,誰念到「一心不亂」?

至於念佛念到「心念心聽」,是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
吾人更談不上。

而「神念神聽」是實相念佛,
已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無人懂得。

諸位且別小看這「口念耳聽」,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
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

以上所說,是念佛方法,至於數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參考:

「念佛不必求多念
但念百八心不亂
其中若有一念差
掉轉珠頭皆不算」

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於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
(按:請參閱龍舒淨土文卷四修持法門第六。)
我之所說,一依於經典祖師之語,諸位但勤練習「念佛一心」去。
敬祝

光壽無量


恭錄 契道之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11.htm

如何對淨土建立往生的信心?

淨土探究(上) 大寂法師著

四、往生淨土的三個要素

淨土法門,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門,要修淨土法門,首先一定要明白往生的三個要素,
就是信、願、行。要想往生淨土,一定得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更要深刻的了解信願行的意義。
我先大概的介紹信願行的基本含意。

(一)如何對淨土建立往生的信心?
什麼是信呢?
信就是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告訴我們,在這個地球世間的西方,
經過十萬億個佛國,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的存在,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教化的淨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還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及阿羅漢等聖賢眾,現在都圍繞在阿彌陀佛的身旁,聽佛說法。
我們問問自己—如果知道現在有佛在那裡出世說法,又有方法可以去聽佛說法,
你難道不願意馬上去見佛嗎?
當然在現今我們這個世界裏,有很多人弘揚佛法,佛書多得是汗牛充棟。
然而如果你深入去研究,你便會發現眾說紛紜,各家有各家的觀點和理論。
倘若沒有大根器,是很難將千頭萬緒的佛法融會貫通。
現在我們既然知道極樂世界有佛出世說法,為什麼我們不去呢?
當我們見到佛後,還愁不開悟,不能了脫生死嗎?

(二)如何發願往生淨土?
當然見佛要有很大的善根因緣。要怎樣才能見到佛呢?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要發願,要至誠懇切的發願到極樂世界去。」
發了願後,你就要每天想—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終生心心念念不改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願力。

(三)如何實行往生的理想?
釋迦牟尼佛又說:「發了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願後,就要去做,去實行。要怎樣去實行呢?
行有正行和助行。
正行最主要的就是念佛。
助行就是要我們隨喜隨力供養三寶、塑造佛像、印經建寺、布施放生、建橋築路、賬濟災民等等。
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個意思是說,我們要種下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個善根福德是指的什麼呢?就是方才講的供養三寶、布施、印經等等。

五、什麼是往生西方最好的助行?
當然我們今生只要誠心誠意的念佛,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早日見佛,蓮品增上,便要有助行成就才可以。
而最好的助行,就是我們自己念佛,去勸化別人也念佛,
我們自己求生淨土,也去幫助別人求生淨土,助念團就是最好的助行。

恭錄 淨土探究(上) 大寂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2.htm#a003

春風解凍,和氣消沐--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謹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纔是家庭的型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春風解凍,和氣消沐

住一個家族裡面,家裡的人有了過失,就立刻冷言厲色的加以譴責,
不但不能使對方改過,反而引起反感,不能收到改過遷善的效果。
但是,家裡的人有了過失也不能夠輕輕的放過不問,
因為姑息過錯,就是養奸為惡,
等到一錯再錯,到了不堪收拾的地步,要改正挽救都來不及了。

所以,家裡人有了過錯,必須加以糾正。
如果對於他的過錯,認為是屬於不便明白說出來的,就必須假藉別的事情,
打個比喻說使他了解,希望他將來不要再犯錯誤;
如果他仍不了解,只好暫時放下不談,以後有機會再說給他聽,一直等到他漸漸的了解為止。
這就像春風解凍的情形一樣,以春天的和暖氣候,逐漸的把嚴寒凍結的堅冰,次第的消化掉。
如果人能夠有這樣的氣度,家裡的人過失就能改正了。

家庭中既沒有爭吵的氣氛,又不發生極大的過失,
所謂春風化雨一團和氣,這樣的家庭,能說不是家庭的模範嗎

【前集0九六】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謹之;
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纔是家庭的型範。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96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梳頭,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貧窮的人家雖然住在茅屋草舍裡,衣食困苦,
但如果能夠講求清潔,整頓好屋裡屋外,那麼,在貧苦環境中不失清雅的風格。

貧寒的婦女雖然衣服穿得襤褸,
但頭髮梳得乾淨,衣服穿得整潔,雖然看不出華麗美觀的形象,也自然有一番雅致的風度氣質。

君子生在天地間,其心的潔白清明,氣質品格的高尚,
即使流落到困窮失意的境遇,也千萬不可頹靡懈怠自暴自棄,
如果妄自菲薄墮落了品格,那就等於明珠埋於糞土,美玉出了瑕疵,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前集0八四】

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梳頭,景色雖不艷麗,氣度自是風雅。
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弛哉。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84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人做了惡事之後,心裡面怕人家知道他的過錯,這樣的人還有良心存在,
雖然做了一次惡事,如果給他悔過的機會,他仍然可以歸到善的道路上來。

至於良心泯滅的人,他做了惡事自己還不知道,這樣的人已經到了不堪救藥的地步。

行善是好的事情,任何人都應該努力為善,
但是如果做了善事後,卻希望快快把這種行為讓人家知道,
這就不是真心為善,
不過是為了虛榮和野心而為善,這種人的善行之中掩藏著惡心的種子。

【前集0六七】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67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這一個世界可以叫做「憂世」,也就是佛說的「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
在這一世界裡,本是苦惱不能斷絕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
當你以為很合適的時候,節外生枝的事情出來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遇到任何的惡劣環境與打擊時,
要能夠堪忍才活得下去。
我們常常聽人說:「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苦惱的上面還有苦惱,
當苦惱到了極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時候,
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安慰,不免有置身事外的快樂感覺。

人世是悲苦是無情,
用這樣的心來看人生,則入於耳、映於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
其結果就陷於悲觀的深淵了,於是,造成了厭世自殺、憤世嫉俗的人生觀,而葬送了一生,
這樣的人一生是沒有什麼趣味的。
結果,一顆脆弱的心靈,不得不回返自然。
人們必須抱著勇氣,以這個有限的身力去嘗試那無限的憂愁。

本來人生是多苦的,但我們必須征服這些苦惱,
不可以抱著失敗的心情。
如果我們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天上的月亮,就成了以淚眼觀月,
而月亮也就帶著憂愁了。
如果以歡悅的心情去看,月亮也就帶著微笑了。
人生尋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時間的苦放下來,由苦的裡面找出樂趣來,
所以說「苦中有樂」。

人生是苦痛的業力現場,
而其中又被命運的力量奇妙的支配著,
有時自己走到奇妙的環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非常幸福,
在這得意的舞台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過去的苦痛,
這時候就撒下了失意的種子,
所謂:「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
如果不能及時割去苦惱的根苗,得意之時一過,失意之悲哀便馬上跟蹤而來。

【前集0五八】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58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人免不了對人施恩惠或受人恩惠。如果對人施了點恩惠,不要念念在心,
因為君子是不計名利只求實是的,做了對得起良知的事。心裡應該安慰。
可是,對人家有了一絲一毫的過失,就要捫心自問:為什麼會造成此一錯誤呢?
痛切反省,然後對自己才有真正進步,理智才能趨向更善的境界。

總之,人施恩於我,我不能一刻忘記,古人一飯之恩尚且圖報,可為榜樣。
反過來說,人家留下的怨讎,要忘得一乾二淨,以培養我們坦蕩恢宏的心胸

一個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呢

【前集0五一】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2月21日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對於施捨恩惠給人家,斷不能有一點點虛榮作祟的心理,要完全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心,
切不可存有已經施捨了的念頭。
對外說,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處的想法存在。
只要以這種虔誠佈施的人,縱令是一小斗米,也勝過施萬鍾米的功德!

還有,以東西救濟他人的,自己如果計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好少、代價怎樣,
希望將來得到別人同樣價值或超此價值的回報,
這樣有求報念頭的施捨,
雖然你是以百鎰的巨金施惠於人,實際上卻達一文的功德也不會有。

【前集0五二】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51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一失敗就陷於悲觀、自暴自棄的人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種人無論如何總歸失敗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在社會上籌謀大事業時,沒有人開始就預期失敗,
但實際上看起來,成功的人很少,失敗的人反而太多。
失敗的人,遂窮勢蹙,雖有手足,雖有才華,亦徒增悲觀,徒嘆奈何了。
這時候,最妥當的辦法要一心清靜,
想想原來謀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無缺點落後之處?
如最初的出發點錯了,其事失敗是一定的。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有當初出發的正心,必定成就光輝燦爛的事業。

一失敗就陷於悲觀、自暴自棄的人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種人無論如何總歸失敗。

人在成功之時,絕想不到日後會否有遭失敗之處,
那顧首不顧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後果不堪想像。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最要緊的是在功成時急流勇退。
在得意的時侯,當思末路的來臨,
最好是退讓給更賢明的人繼其事業,
自己則善治其身,靜心修養。

如能知返靜修,他日明心見性,直證菩提,實是極佳良策。

【前集0三0】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親其末路。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30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這樣勤於自己的事業,原是很好的事。
但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限度,如過於憂愁,就不能保養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健康了。

對於事物不可過分執著,所謂執一己的偏見或過於熱情都是不當,
要以淡泊的態度減免私欲。所謂:「明月清風不要錢。」人心像這般淡泊,
富貴公侯非我所願,心境自清涼,會無憂無慮,何等高逸。

但什麼事都不可走向極端,
假如太淡泊了,沒有一點熱中,冷面冷心,這樣就不能廣救世人,有利社會,
豈不枉生一世。一個人必須為國家、為人民謀福利,不然就喪失生活的意義了。

總之,採取中庸的態度處世做人最可稱頌,最值得效法。

【前集0三九】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通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29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我們生在世間,尤其是大丈夫本應立功建業,但不要過度被功名心所驅使,
或以齷齪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榮與威嚴,
這樣是會引起種種禍端的。
不如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去為一生事業努力,才是偉大的功業。

對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
但我們施捨的時候應以仁心施捨,並且了解「捨」的真義。
真正的捨,絕不是捨一點小惠於人,心中抱一種希望報酬的心理,
如有一絲一毫這樣的心理,就是貪不是捨了。
真正的捨,要像蠟燭般犧牲自己給人以光,
又如太陽的光熱照著大地,都是沒有任何條件的。
不望代價,
不望酬勞,
如此才符合施捨的真義。
否則施恩求報反而招怨,
要無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說六度,
第一度是佈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在行菩薩道時,左手施人,右手沒有想受報。
佛經上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此是不朽的名言,
我們要好好遵守去做,發揚我們的德澤。

【前集0二八】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威德,無怨便是德。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28

攻入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攻入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處世須注意的,是和朋友交,能常見到他的不當行為,然後忠告他,使他改過,
不過,不可過分的嚴格或使人難堪。要事先考慮一下。
我的忠告,我的責難,其人到底能否接受而去改正。

所以。當場的胡亂攻擊、過於為難的責備,都是不適宜的,而適度的諫言卻足以使人去惡為善。

至於教導他人向善,不要論調過高,
必須考慮他的能力,以及他能否遵從、能否服膺為原則。
這樣能使人因其不同的才智而達於至善,
就他的性格給予適當的啟示,必能發生很大的效果。

【前集0二三】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23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利人便是利己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
一是把人壓倒自己佔先,
還有一種是與人為善互讓互諒;
前者是競爭的行為,後者是謙讓的行為。這兩種態度完全不同。
中國學者辜鴻銘認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上面,談不上什麼文明,他們是憑著相互競爭
的思想而發展進步。我們再看看東方,以中國而論,是在物產特別豐富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文
化發展即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

今天的世間許多人都以為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
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麼都不行而以為自己什麼都行。
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為,人類的和平哪有保障?
為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當有不落人後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立得定,
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若於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爭奪,
而不能互相協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到:「處世讓一步為高。」渡世讓一步,就表現氣節崇高,道德高尚,
即符合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誰持有這三樣就如同持有三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心,
是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即是節儉省用的意思,
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
現在的人不論什麼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其志,從這裡就生出了煩惱。
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
如能在人間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
現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當作已做完十分,那就發生了兩分的缺陷。
所以老子說的儉,豈不是渡世三寶?
再說到不敢為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字,
對人要讓,持己要儉,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
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進步的張本」,也就為進步的根基。
這句話乍看像矛盾,實際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奧的意味,
就是精進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眾生的真理。
佛家說:「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濟渡眾生的菩薩道,
更進而成為偉大的如觀音、地藏等菩薩。
可見已開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來為一切眾生服務,去濟渡眾生,
行菩薩道,這就成為進一步成佛證道而具備了基礎。

人類皆以腳跑步,跑時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繼之於後,一腳停止。
如果兩足齊出,就違反了跑步的方法,會顛仆倒下,所以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
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顛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進步的基礎。

待人不要過分苛酷,責備人太過分了不大好,
因為會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禍的根源,這一點是不可不注意的。
俗語云:「窮鼠咬貓。」
故對人實應寬大,待人寬一分即是福田。
古人說得好:「自蕭如秋霜,接人如春風。」
意思是說對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涼,
對待人如同春風的溫和,
這就是在交際上要寬一分,
結果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從表面看,世間哪有這樣的傻瓜,利益給了別人卻使自己喪失利益?
人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結果反而下能為利自己,而為利他計劃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樣。
舉一個例子來說,做商人的只是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壞的物品高價賣出,
如果存這不良的心理,雖一時賺錢,時間久了誰也不來買他的貨。
相反的,好的東西要賣得便宜的話,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較少,
漸漸的,買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
利益不就越來越大了嗎?
所以,買賣生意要使買的人喜歡而賣的人也喜歡,皆大歡喜。
這是道德的標準,也是利益的根基,
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不難了解,利人實實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17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如果只為一己利益去交際,不能叫真誠的交誼。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還要親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誼。

真誠為朋友的人,要互相勸善規過,互切互磋,互琢互磨,
遇到了禍患則共同去擔負,喜樂幸福也共同去享受。
同悲共喜,難兄難弟一般。
這樣才能算得上有俠義心,交際的原則也才合宜。
如果只為一己利益去交際,不能叫真誠的交誼。

其次,做人是要有積極修養的工夫,磨練自己的人格,不為外物玷染了純潔的心。

在惡俗的社會裡行善渡世,對於惡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個程度。
如果只為一己的超然,不問世道的興衰,
這樣的人最多也不過獨善其身,絕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
所以,一個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須變俗,與社會的步調一致。
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態,就沒有用了。
在俗中而不失一點純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穢了本心,
這樣才是一個覺者。

總而言之,與友人交際,遇到患難要去拯救,
這是與人交往必須要帶三分的義俠心。
一個非常人物的活動,任憑遇到什麼變故,也要抱定堅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須帶三一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15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菜根譚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走山邊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強搶先,就有墜落深谷的危險。
處於這樣的場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讓他人過去,這才合乎禮儀,
而又是最安樂的辦法。
還有,對於有滋養成分的美味食物,
你不可一個人獨食,要分三分給人家吃。
這樣的做法,就是謙讓之德,
對於做人處世,不但一點沒有危險,反而是得到安樂的無上法門。

《易經》云:「天道之盈也虧,乃視益謙之有無。」
故此,假設把他人壓倒而自己先登,橫取他人之物以滿足自己,
這種一時的利益,實是變為痛苦的根源,
也可以說是違背天道。
天是抑惡揚善的,邪到底不能與正匹敵。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說:「誰也見到圓滿的月,但是十六夜就虧了。人生在世,亦復如是。」
這含有哲學的意味,可給我們警惕。
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惡」(邪僻、偏狹、妄佞)的行為,絕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三】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13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1月1日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
並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享受。
住的是高樓大廈,
穿的是綾羅綢緞,
吃的是山珍海味,
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如果把眼光向遠處觀察一下,
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人格與學識的偉大,
並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係;
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並不是外表形態之美。
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眾服務,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於人群。
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於道,最美善的莫過於德。」
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

反過來說,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佞,
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
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於後世。

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
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在拿古人來做證明。
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
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
桀、射、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
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
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
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為聲勢不集於我身而懷憂憤。
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
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捨了父母妻兒,
悄悄離開了迦毗羅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
剃了鬚髮,服僧伽梨,是為了求真理。
他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即負責宗教之祭師;剎帝利,為獨占軍政的武士;
吠舍,是業農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之間的不平等。

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父親淨飯王郊遊,
看到農人耕田的情況。農夫光著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裡工作,
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曬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
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羈勒之苦。
在用犁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蟲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著吃了牠。
太子感傷那農奴的貧賤疾病和眾生互相殘害的苦惱,
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使到閻浮樹下坐著靜思,
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制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淨化世間人生的妙法。

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後教化凡四十九年,
足跡遍及恆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眾生不知有多少。

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
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給他舉行灌頂大典立為太子,
並為娶善覺女耶輸陀羅為妃,闢寒暑溫三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
但佛仍無動於衷,
他是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這是寧受一時寂寞不願萬古淒涼的佳例。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01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財富,大學問或充分的閒暇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自利利他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財富,大學問或充分的閒暇,
只要發心行善,多行無畏施,
儘量利用機會幫助別人,服務大眾,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進大家的幸福,
隨時身體力行,實踐各種美德,便是一種功德無量的善行。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63

破執著不等於可以亂來---執著於「不執著」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破執著不等於可以亂來

許多人以為佛家破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要,
連做人的規矩,處事的原則都可以不必再去堅持,
而可以變得隨隨便便,該上課的不去上課,該吃飯的時間不去吃飯,該睡覺不去睡覺。

有人問:「你何以如此?」他說:「佛教人不要執著嘛!為什麼一定要上課、吃飯、睡覺呢?」
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便是會錯意了。
佛說性空是根據緣起說的,脫離緣起去談空,去破執,便落入取空、邪空了。
緣起有緣起的結果,不讀書、不吃飯、不睡覺,各有其不良的後果,
與佛家的宗旨,離苦得樂相違背,所以是不對的。
一個人若修到阿羅漢的境界,是可以不須讀書、吃飯、睡覺,
但凡夫卻不能。
讀書、吃飯、睡覺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緣」。

在緣起性空的哲學中,
一切的萬物、名言都無絲毫的絕對真實性,都不應執著,
但因緣果的法則卻是極端的真實而超越時空的,
那些「因」加上那些「緣」,會產生什麼「果」,這是一定不變的。
所以佛家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
所以說因緣果的法則,是超越時空,萬古常新的。
人際關係的和諧,以及高度的處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緣起法則可循,
所以做人不能沒有規矩,處事不能沒有原則。

印順導師說得好:「緣起性空的哲學要落實於八正道的實踐才無弊害。」
這真是透徹之言,
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一個人口口聲聲說他不執著,
於是他故意不按時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鈕釦,
故意隨地吐痰,故意在車上高談闊論,
故作瀟灑豪放狀,行為不顧到公共利益、社會秩序。
在佛教說是「被法縛」,說清楚一點,他已執著於「不執著」,
因為他的心已念念不忘於「不執著」這種反常失態的表現,
乃是另一種形態的執著,同樣會帶來許多麻煩。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15

念佛就是修行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業來分別。
若身行惡事,
口說惡言,
意起惡念,即不是修行人。

如果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
念佛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
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
妄念既正,則意業清淨,此即意業修行。
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起行,
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攝六根,則身業清淨。
如能做到三業清淨,才是真正修行人。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10

念佛就是修行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與不修行,就在身、口、意業來分別。
若身行惡事,
口說惡言,
意起惡念,即不是修行人。

如果聲聲不離佛號,則口業清淨。
念佛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唯有佛,佛外更無心,
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
妄念既正,則意業清淨,此即意業修行。
眾生身業都為意業所驅使,意業不起念,身業無起行,
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攝六根,則身業清淨。
如能做到三業清淨,才是真正修行人。


恭錄 修行精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9.htm#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