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1月1日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
並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享受。
住的是高樓大廈,
穿的是綾羅綢緞,
吃的是山珍海味,
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如果把眼光向遠處觀察一下,
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人格與學識的偉大,
並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係;
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並不是外表形態之美。
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眾服務,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於人群。
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於道,最美善的莫過於德。」
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

反過來說,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佞,
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
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於後世。

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
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在拿古人來做證明。
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
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
桀、射、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
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
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
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為聲勢不集於我身而懷憂憤。
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
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捨了父母妻兒,
悄悄離開了迦毗羅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
剃了鬚髮,服僧伽梨,是為了求真理。
他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即負責宗教之祭師;剎帝利,為獨占軍政的武士;
吠舍,是業農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之間的不平等。

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父親淨飯王郊遊,
看到農人耕田的情況。農夫光著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裡工作,
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曬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
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羈勒之苦。
在用犁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蟲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著吃了牠。
太子感傷那農奴的貧賤疾病和眾生互相殘害的苦惱,
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使到閻浮樹下坐著靜思,
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制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淨化世間人生的妙法。

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後教化凡四十九年,
足跡遍及恆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眾生不知有多少。

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
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給他舉行灌頂大典立為太子,
並為娶善覺女耶輸陀羅為妃,闢寒暑溫三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
但佛仍無動於衷,
他是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這是寧受一時寂寞不願萬古淒涼的佳例。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日日日出
http://book.bfnn.org/books2/1873.htm#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