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云何得生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云何得生

淨土十疑論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淨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云何得生。

有二種緣,一者自力,二者他力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實未得生淨土。是故瓔珞經云,始從具縛凡夫未識三寶,不知善惡因之與果。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菩薩戒,身身相續,戒行不闕,經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發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羅蜜等,無量行願。相續無間,滿一萬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

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即種性位。此約自力,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即能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厭離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迴願生彼彌陀淨土,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論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者,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數塵沙,說不可盡。略陳有五,

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

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

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教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

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

譬如劣夫 從 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轉輪王力也。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淨土者,亦可有漏凡夫應不得見佛身,然念佛三昧,並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隨分得見佛身麤相也

菩薩見微細相。淨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淨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淨土。隨分得見麤相,菩薩見微妙相,此何所疑,

華嚴經說,一切諸佛剎,平等普嚴淨,眾生業行異,所見各不同,即其義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36

◎偏念彌陀佛,為何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偏念彌陀佛,為何

淨土十疑論


等是念求生一佛淨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隨念一佛淨土,隨得往生,何須偏念彌陀佛耶。

凡夫無智,不敢自專,專用佛語故能偏念阿彌陀佛。

云何用佛語,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眾生 專心 偏念 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觀經,往生論等,數十餘部經論文等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故偏念也

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

觀經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有念者,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

釋迦佛說經時,皆有十方恆沙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證成一切眾生念 阿彌陀佛乘佛大悲本願力故,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 阿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何以得知,

無量壽經云。末世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國,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35

◎既云法性平等,又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得生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既云法性平等,又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得生

淨土十疑論


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云何生淨土

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

若不專繫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 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念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佛法性故,為此念 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云,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

智者若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無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無二故,熾然念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34

◎諸法體空,本來無生,何又求生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諸法體空,本來無生,何又求生

淨土十疑論


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捨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云,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云何通。

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

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捨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捨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為此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諸佛說法,常依三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

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瞋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

此則是謗法眾人,邪見外道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33

◎既以大悲為業,何又求生淨土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既以大悲為業,何又求生淨土

淨土十疑論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祇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菩薩有二種,

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

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

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維摩經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

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

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

又如鳥子,翅羽未成,祇得依樹傳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 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論云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受苦眾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32

為益最大—繫緣門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為益最大—繫緣門

往生淨土懺願儀


繫緣門者,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楞嚴經云,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

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

雖依王法,當密作願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

普賢願王云,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和合,即此意爾。

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恐煩披覽,不復具說,誠哉此門,為益最大。


敬錄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印光大師鑑定 李圓淨居士編排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