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7.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又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滿十聲已,滅罪往生。
龍舒淨土文中張善和,張鍾馗等,即是其人。(增廣文鈔卷二與謝融脫居士書)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
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增廣文鈔卷二復岳仙嶠居士書)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之極重罪人,由臨終阿鼻地獄之相已現,
生大恐怖,遇善知識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極。
雖所念無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應之,遂得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恒慚法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7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云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
(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
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智圓居士書)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
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
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
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
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
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
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
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七)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4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云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
(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
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智圓居士書)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
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
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
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
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
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
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
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七)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4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上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2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上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2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及,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文鈔卷一書一第八五頁「復周智茂居士書」)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增廣文鈔卷三序第六一頁「淨土釋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即所謂捨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習懷辛居士書)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七四頁「復朱德大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零一頁「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五六頁「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餘一切法,則決無此義。(文鈔三編卷三第六O五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六」)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文鈔三編卷四第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8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及,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文鈔卷一書一第八五頁「復周智茂居士書」)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增廣文鈔卷三序第六一頁「淨土釋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即所謂捨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習懷辛居士書)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七四頁「復朱德大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零一頁「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五六頁「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餘一切法,則決無此義。(文鈔三編卷三第六O五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六」)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文鈔三編卷四第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8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
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已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增廣文鈔卷一六十之六六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7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
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已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增廣文鈔卷一六十之六六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7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
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 生 西 方 之 誠,
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淨土之妙,妙在於此。
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
儻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迥不得出離。
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
嗚呼,
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
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
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
可不哀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篇序(民二十年))
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如來之萬德洪名,熏自己之無明業識。久而久之,習以成性。
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門之妙,莫此為最。(文鈔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6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
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 生 西 方 之 誠,
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淨土之妙,妙在於此。
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
儻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迥不得出離。
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
嗚呼,
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
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
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
可不哀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篇序(民二十年))
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如來之萬德洪名,熏自己之無明業識。久而久之,習以成性。
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門之妙,莫此為最。(文鈔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6
14.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4.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師於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云胡說巴道、)
答,養人不止一穀,治病不止一藥。
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
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4
14.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師於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云胡說巴道、)
答,養人不止一穀,治病不止一藥。
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
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4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問 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
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
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
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
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3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問 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
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
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
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
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3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
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
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
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
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
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
其為樂也,何能名焉。
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
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
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1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
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
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
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
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
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
其為樂也,何能名焉。
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
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
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1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
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
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文鈔三編卷一復甯德晉居士書九)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
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
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8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
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
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文鈔三編卷一復甯德晉居士書九)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
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
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8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
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
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
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
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7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
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
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
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
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7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
否則,夢也夢不著。
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於現生了此大事,捨淨土一法,勿道不通一切法門,即通,亦不能究竟得其實益也。何以故,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
淨土法門,若具信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法相校,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南通張海橋居士書)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3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
否則,夢也夢不著。
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於現生了此大事,捨淨土一法,勿道不通一切法門,即通,亦不能究竟得其實益也。何以故,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
淨土法門,若具信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法相校,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南通張海橋居士書)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3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彙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於參禪。儻係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儻煩惱已斷若干,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為悟者,更不須說矣。
良以參禪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
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
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
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
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淨土之人,或視為淺近,而專致力於明心見性之禪,謂其能識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絡索一上也。
光言不足為憑,請詳閱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並光之文鈔,當不以光為謬妄也。
若真知佛力、自力、之優劣,則斷不至猶執著於唯究自心,謂識得即是道,而不須念佛求生西方也。
古人如圓觀,知過去未來,尚不能了。
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禪,今人何能彷彿,而且又復受生。
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
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署,不知居士肯信此說乎。(文鈔續編卷下致阮和卿居士書)
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
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沈。
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
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
橫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周志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2
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彙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於參禪。儻係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儻煩惱已斷若干,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為悟者,更不須說矣。
良以參禪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
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
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
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
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淨土之人,或視為淺近,而專致力於明心見性之禪,謂其能識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絡索一上也。
光言不足為憑,請詳閱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並光之文鈔,當不以光為謬妄也。
若真知佛力、自力、之優劣,則斷不至猶執著於唯究自心,謂識得即是道,而不須念佛求生西方也。
古人如圓觀,知過去未來,尚不能了。
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禪,今人何能彷彿,而且又復受生。
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
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署,不知居士肯信此說乎。(文鈔續編卷下致阮和卿居士書)
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
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沈。
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
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
橫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周志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2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眾生所求如願,這是實事,絕對不假,你念的無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誠心的程度不夠,更是無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念幾句,效果自然不大。
談到如願,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說,有人求了平安,就騎著車子,不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衝直闖,這樣子出了車禍,怎能怪佛不靈?自己長的像「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又沒有學識能力,還想討個電影明星做老婆,這種願怎麼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職權搞鈔票,如了願豈不是害了他?求發財,是為了吃喝玩樂,這個願還是不如的好,不然,會造下更多的惡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對於所求而未能如願的,時空也有關係,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認為凡事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計較,這是避免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難以說盡,簡單的說,不僅現在能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將來又能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實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願須做到利害兼顧,可如則如。好比說,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駕照,這正是佛菩薩慈悲的加被,應作報恩想才對。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願的,想必另有原因,但願能繼續修行,雖然失之東隅,必能收之桑榆。
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未能如願的事,以後都證明是對的。
客:我們所求的當然是屬於個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會行吉居祥,萬事如意,而且懂得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對於世事就不會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處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強,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對學佛就有興趣,信心也更堅定(意誠),又以成佛為期(心正),當然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就不會做(身修),
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樂(家齊),家家如此,社會自然安定(國治),國國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a9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眾生所求如願,這是實事,絕對不假,你念的無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誠心的程度不夠,更是無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念幾句,效果自然不大。
談到如願,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說,有人求了平安,就騎著車子,不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衝直闖,這樣子出了車禍,怎能怪佛不靈?自己長的像「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又沒有學識能力,還想討個電影明星做老婆,這種願怎麼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職權搞鈔票,如了願豈不是害了他?求發財,是為了吃喝玩樂,這個願還是不如的好,不然,會造下更多的惡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對於所求而未能如願的,時空也有關係,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認為凡事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計較,這是避免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難以說盡,簡單的說,不僅現在能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將來又能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實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願須做到利害兼顧,可如則如。好比說,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駕照,這正是佛菩薩慈悲的加被,應作報恩想才對。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願的,想必另有原因,但願能繼續修行,雖然失之東隅,必能收之桑榆。
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未能如願的事,以後都證明是對的。
客:我們所求的當然是屬於個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會行吉居祥,萬事如意,而且懂得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對於世事就不會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處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強,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對學佛就有興趣,信心也更堅定(意誠),又以成佛為期(心正),當然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就不會做(身修),
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樂(家齊),家家如此,社會自然安定(國治),國國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a9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會起邪念,產生造諸惡業的副作用。
賣官鬻爵,搶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帶來的後果。
一個神經正常,體格健壯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靜止下來,是很不可能的事,
因此就用佛念來代替妄念。好比關在籠子裡的猴子,總是跳個不停,假若給他一點食物,就會停止一下。我們的思想像猴子一樣的好動,且比牠更難管理,因為飽暖了思淫欲,飢寒了就起盜心,所以也要給它一點精神食糧,來制止它的妄動。
這種精神食糧,不是「西廂記」,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門,這是對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絕不准許小孩子玩刀,但是他們的手上現在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你怎麼辦?
我的意見是不能打,儘快地拿玩具或糖果來交換,才能避免危險。
我們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對念佛,等於贊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這樣做嗎?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別,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
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樣,因此不能說它是妄。後問與前答之理相同,舉一反三,恕不另贅。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7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會起邪念,產生造諸惡業的副作用。
賣官鬻爵,搶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帶來的後果。
一個神經正常,體格健壯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靜止下來,是很不可能的事,
因此就用佛念來代替妄念。好比關在籠子裡的猴子,總是跳個不停,假若給他一點食物,就會停止一下。我們的思想像猴子一樣的好動,且比牠更難管理,因為飽暖了思淫欲,飢寒了就起盜心,所以也要給它一點精神食糧,來制止它的妄動。
這種精神食糧,不是「西廂記」,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門,這是對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絕不准許小孩子玩刀,但是他們的手上現在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你怎麼辦?
我的意見是不能打,儘快地拿玩具或糖果來交換,才能避免危險。
我們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對念佛,等於贊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這樣做嗎?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別,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
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樣,因此不能說它是妄。後問與前答之理相同,舉一反三,恕不另贅。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7
(複)至誠懇切,可以感通,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即楞嚴苦惱無畏,別列不盡諸難,皆攝此中。苦惱可約身心,眾生身受苦痛,心生惱亂,即一苦不惱,已可怖畏,況受諸苦惱耶。又眾生以無量百千萬億計,乃舉十方世界,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也。其機既多,苦惱自是不定,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諸苦惱遍於多人,或一苦惱迫於一人。同業同受,別業別受,一一無非業感也。
上明過現惡業感苦惱,聞是下,由過現善根得聞名,復由稱名功力得解脫。
功在何處?
即在一心稱名,或過現劫中世中。聞說 觀世音,有廣大慈悲,廣大靈感,
是以遭苦求救,一心稱名,菩薩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明鏡當臺,遇影斯鑑。
即時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令得解脫,此約事一心,
至誠懇切,可以感通,機心與聖心相交,即得解脫也。
若達理一心,自他不二,能所雙亡,苦性與念性俱寂,則無解不解,無脫不脫也。
二者之功,皆在一心,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問:菩薩一人,何以能赴多機?稱名一法,何以能敵多苦?
答:青霄圓月,影含眾水,善見藥樹,病愈千般,
天上人間之物,尚能如來,
何況菩薩圓通妙行,自在之力,豈可以凡情測度哉!
一總標尋聲救苦竟。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即楞嚴苦惱無畏,別列不盡諸難,皆攝此中。苦惱可約身心,眾生身受苦痛,心生惱亂,即一苦不惱,已可怖畏,況受諸苦惱耶。又眾生以無量百千萬億計,乃舉十方世界,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也。其機既多,苦惱自是不定,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諸苦惱遍於多人,或一苦惱迫於一人。同業同受,別業別受,一一無非業感也。
上明過現惡業感苦惱,聞是下,由過現善根得聞名,復由稱名功力得解脫。
功在何處?
即在一心稱名,或過現劫中世中。聞說 觀世音,有廣大慈悲,廣大靈感,
是以遭苦求救,一心稱名,菩薩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明鏡當臺,遇影斯鑑。
即時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令得解脫,此約事一心,
至誠懇切,可以感通,機心與聖心相交,即得解脫也。
若達理一心,自他不二,能所雙亡,苦性與念性俱寂,則無解不解,無脫不脫也。
二者之功,皆在一心,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問:菩薩一人,何以能赴多機?稱名一法,何以能敵多苦?
答:青霄圓月,影含眾水,善見藥樹,病愈千般,
天上人間之物,尚能如來,
何況菩薩圓通妙行,自在之力,豈可以凡情測度哉!
一總標尋聲救苦竟。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業的關鍵,不在能消與否,要問學了沒有?
修了沒有?
如果真的學到行到,絕對能消。
經云:「念佛一聲,能消八萬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語,由此證明確實能消。
假若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檢查結果是胃穿孔(宿世惡業),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脫離危險。大夫告訴他不要吃的東西他吃了,護士勸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惡化,一命嗚呼(死於非命),這是病人不與醫護合作而引起的意外,並不是醫療技術問題。
學佛修行和這道理相同。也就是說,學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見功效。
修行人也會死,是必然的,而死於非命則是偶然的。
這種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為宿世業力是主要原因。
好比說,以前我開出一張十萬元的支票(宿業),以後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為數量太少,到時候不夠,因此還是要負違反票據法的責任。
即是說,他雖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業力太強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
現在我們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凍結宿世惡因,不讓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
另一方面要使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並且使過去的善因,和現在的善緣加速成長。這是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最好的辦法,如見他死於非命,而對修行發生懷疑,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生死是一切眾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有人說,既然不免一死,我們又何必為衣食而奔走,乾脆餓死算了,你看行不行?
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實別人修不修,與我毫無關係,一般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剛好相反,不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這一點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4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業的關鍵,不在能消與否,要問學了沒有?
修了沒有?
如果真的學到行到,絕對能消。
經云:「念佛一聲,能消八萬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語,由此證明確實能消。
假若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檢查結果是胃穿孔(宿世惡業),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脫離危險。大夫告訴他不要吃的東西他吃了,護士勸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惡化,一命嗚呼(死於非命),這是病人不與醫護合作而引起的意外,並不是醫療技術問題。
學佛修行和這道理相同。也就是說,學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見功效。
修行人也會死,是必然的,而死於非命則是偶然的。
這種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為宿世業力是主要原因。
好比說,以前我開出一張十萬元的支票(宿業),以後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為數量太少,到時候不夠,因此還是要負違反票據法的責任。
即是說,他雖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業力太強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
現在我們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凍結宿世惡因,不讓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
另一方面要使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並且使過去的善因,和現在的善緣加速成長。這是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最好的辦法,如見他死於非命,而對修行發生懷疑,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生死是一切眾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有人說,既然不免一死,我們又何必為衣食而奔走,乾脆餓死算了,你看行不行?
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實別人修不修,與我毫無關係,一般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剛好相反,不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這一點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4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孫傳芳先生所謂叱吒風雲時,因理智與情感不調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試問怎麼學法?後來所謂倒楣,即是酒性已過,精神恢復正常,對酗酒失態,深感忸怩。也就是說,他息下狂心以後,才發現過去一切作為是錯誤的,因此發心學佛,志在悔改,這是一種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體表現。你認為是倒楣,以佛法來說,真是走運。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月有圓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諸惡業,在所不免,因此儒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勵人改過遷善,重新做人。
孫先生能懸崖勒馬,改往修來,實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惡醉強酒」,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有著天壤之別。我非憐其失意坎坷,而是讚他勇於悔改。
想不到閣下不學佛,是為了表現處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學佛的。略舉三則,以概其餘。所謂「人身難得」,而今幸得為男,此其一。「佛法難聞」,現已恭聞正法,此其二。處此濁世,又能棄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則一切具足,此外還想什麼?
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還想叱吒一番,那就各從其志,
倘能把學佛當著人生精神事業的副業,不特沒有不良的反應,
且對個人的前途,將有更大的幫助。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1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孫傳芳先生所謂叱吒風雲時,因理智與情感不調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試問怎麼學法?後來所謂倒楣,即是酒性已過,精神恢復正常,對酗酒失態,深感忸怩。也就是說,他息下狂心以後,才發現過去一切作為是錯誤的,因此發心學佛,志在悔改,這是一種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體表現。你認為是倒楣,以佛法來說,真是走運。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月有圓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諸惡業,在所不免,因此儒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勵人改過遷善,重新做人。
孫先生能懸崖勒馬,改往修來,實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惡醉強酒」,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有著天壤之別。我非憐其失意坎坷,而是讚他勇於悔改。
想不到閣下不學佛,是為了表現處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學佛的。略舉三則,以概其餘。所謂「人身難得」,而今幸得為男,此其一。「佛法難聞」,現已恭聞正法,此其二。處此濁世,又能棄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則一切具足,此外還想什麼?
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還想叱吒一番,那就各從其志,
倘能把學佛當著人生精神事業的副業,不特沒有不良的反應,
且對個人的前途,將有更大的幫助。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1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做別的事都講究資格,但學佛卻非常方便,
只要對佛法有緣,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眾生,都夠資格。至於讀書多少,與學佛沒有多大關係。當然學識好的,運用得當,對學佛很有幫助,否則,對造諸惡業也有幫助。
真正說來,學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緣,其他的客觀條件都在其次。
像六祖惠能大師,對世間學問可說是一竅不通,但後來對佛法卻能登峰造極。你不能說佛法東來,千有餘歲,只出了一個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並沒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後也沒有人說,惠能應世,空前絕後!因此,我認為只要你有信心去學,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鄉下人看百貨公同,望之儼然,不敢進去,恐怕到了裡面一定要買東西,沒有錢,只好望一望就走了。這就是說,有的人因為環境不好,或者是學識不如人,所以不敢學佛,真是太可惜!
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假若有困難,就在家裡念佛拜佛,一樣有功德。不過也要注意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目前雖然沒有力量布施供養,但心(思想)可千萬不要壞。
一定要隨時隨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6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做別的事都講究資格,但學佛卻非常方便,
只要對佛法有緣,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眾生,都夠資格。至於讀書多少,與學佛沒有多大關係。當然學識好的,運用得當,對學佛很有幫助,否則,對造諸惡業也有幫助。
真正說來,學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緣,其他的客觀條件都在其次。
像六祖惠能大師,對世間學問可說是一竅不通,但後來對佛法卻能登峰造極。你不能說佛法東來,千有餘歲,只出了一個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並沒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後也沒有人說,惠能應世,空前絕後!因此,我認為只要你有信心去學,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鄉下人看百貨公同,望之儼然,不敢進去,恐怕到了裡面一定要買東西,沒有錢,只好望一望就走了。這就是說,有的人因為環境不好,或者是學識不如人,所以不敢學佛,真是太可惜!
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假若有困難,就在家裡念佛拜佛,一樣有功德。不過也要注意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目前雖然沒有力量布施供養,但心(思想)可千萬不要壞。
一定要隨時隨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6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簡單的說,懺悔就是認錯、改過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們做錯了事,只要能誠懇的向對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做事為什麼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由於我見太深,貪心太重,對世間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確認識,和處理的經驗。難怪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樣看起來,一個人要想做到無過,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個好人也並不難,以世法來說,只要遵守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實出世間法,也沒有什麼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過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兩利,就不致犯過。再進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則去待人接物,定能成為離過絕非的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做錯了事,還滿不在乎,那就不對。
當知他也說過「過而能改」,和「過則勿憚改」。其實孔子說孰能無過,並不是說不是聖賢,就應該犯過。這種語氣,是給已經犯了過的人一點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
我講個懺悔的故事給你聽,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業。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實事。
以前在新竹開往台北的列車上,有位年輕的扒手,扒竊一位旅客的錢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來了。有人上前勸解,扒手說:「我惹爸爸生氣,讓他打幾下好了。」大家一聽是家務事,就一哄而散。於是他又小聲的向對方說:「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該做錯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請你不要報告警察,讓我重新做人。」此時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對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說:「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創造一番事業,為什麼不學好而毀滅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於是給他二十元車費,並且留下地址說:「將來有困難可以找我。」
由此看來,懺悔是能消除罪業的,不過懺而不悔,還是等於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懺悔的效果。
至於宿業懺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迴向西方,只要心誠,必定有效。譬喻說,罪性好比乾草,佛號猶如火柴,懺悔是動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決心要燒,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燒光,如明此理,就知道懺悔是可以滅罪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5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簡單的說,懺悔就是認錯、改過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們做錯了事,只要能誠懇的向對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做事為什麼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由於我見太深,貪心太重,對世間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確認識,和處理的經驗。難怪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樣看起來,一個人要想做到無過,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個好人也並不難,以世法來說,只要遵守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實出世間法,也沒有什麼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過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兩利,就不致犯過。再進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則去待人接物,定能成為離過絕非的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做錯了事,還滿不在乎,那就不對。
當知他也說過「過而能改」,和「過則勿憚改」。其實孔子說孰能無過,並不是說不是聖賢,就應該犯過。這種語氣,是給已經犯了過的人一點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
我講個懺悔的故事給你聽,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業。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實事。
以前在新竹開往台北的列車上,有位年輕的扒手,扒竊一位旅客的錢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來了。有人上前勸解,扒手說:「我惹爸爸生氣,讓他打幾下好了。」大家一聽是家務事,就一哄而散。於是他又小聲的向對方說:「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該做錯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請你不要報告警察,讓我重新做人。」此時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對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說:「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創造一番事業,為什麼不學好而毀滅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於是給他二十元車費,並且留下地址說:「將來有困難可以找我。」
由此看來,懺悔是能消除罪業的,不過懺而不悔,還是等於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懺悔的效果。
至於宿業懺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迴向西方,只要心誠,必定有效。譬喻說,罪性好比乾草,佛號猶如火柴,懺悔是動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決心要燒,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燒光,如明此理,就知道懺悔是可以滅罪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5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為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既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即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
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
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為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闆,清早從外面回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準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裡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9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為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既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即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
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
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為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闆,清早從外面回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準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裡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9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客:什麼是佛法?
僧:人之初。(嬰兒沒有分別心,自然沒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麼是世間法?
僧:趙錢孫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間法)
客:這樣又太簡單。請說明學佛目的和要領,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離若得樂,轉凡成聖,是學佛的目的。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是學佛的要領。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是學佛的方法。
客:何謂一切惡?
僧:損人利己者是。
客:何謂一切善?
僧:自他兩利者是。(倘能損己利他更好)
客:何謂一心念佛?
僧:無一切念,謂之一心念佛。
客:無一切念,那念什麼?
僧:念諸眾生。(度眾生是諸佛的本願,是故念之。)
客:這樣說,我又糊塗了。
僧:以前還不是這樣。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後導眾生出苦海,證菩提。
客:你有辦法使我學佛沒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頭。
客:你說我不能學佛是不是?我並非不願學佛,而是生活忙碌,沒有辦法。
僧: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談到生活,佛法並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訴我們要務正業,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眾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沒規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沒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族精神,
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
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
客:笑云:這樣說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穫甚豐,以後再來請教。
僧:請教倒不敢當,只要對佛法有興趣,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6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客:什麼是佛法?
僧:人之初。(嬰兒沒有分別心,自然沒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麼是世間法?
僧:趙錢孫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間法)
客:這樣又太簡單。請說明學佛目的和要領,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離若得樂,轉凡成聖,是學佛的目的。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是學佛的要領。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是學佛的方法。
客:何謂一切惡?
僧:損人利己者是。
客:何謂一切善?
僧:自他兩利者是。(倘能損己利他更好)
客:何謂一心念佛?
僧:無一切念,謂之一心念佛。
客:無一切念,那念什麼?
僧:念諸眾生。(度眾生是諸佛的本願,是故念之。)
客:這樣說,我又糊塗了。
僧:以前還不是這樣。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後導眾生出苦海,證菩提。
客:你有辦法使我學佛沒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頭。
客:你說我不能學佛是不是?我並非不願學佛,而是生活忙碌,沒有辦法。
僧: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談到生活,佛法並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訴我們要務正業,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眾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沒規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沒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族精神,
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
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
客:笑云:這樣說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穫甚豐,以後再來請教。
僧:請教倒不敢當,只要對佛法有興趣,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6
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這問題很簡單,以後如果再來談及此事,你就這樣說:「先生!他信某教,當大官,發大財,是實事。如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是因為信某教的關係,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還是騎著破舊的腳踏車,『為他人作嫁衣裳』到處奔走,他並沒有讓你過幾天官癮,也不曾送你一輛小包車,以慰辛勞。就算我見利忘義,信你們所信的教,你能保證也能當大官發大財?可是你們的教友,在社會上幹什麼的都有,當大官的並沒有幾個,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對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對你的用心,卻不敢領教。
從我國歷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偉人,那幾位是因信仰你們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
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不是『升官發財』。你想以名利搶購我的信仰,『道不同』,絕不會因止渴而飲鴆,遺禍將來!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別人批評我趨炎附勢;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換取所應得的報酬。他們富而且貴,是從過去生中布施供養修來的,如像你說的那麼簡單,請問美國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國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認為做個現代國民,氣節最重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
千萬不要忘了我是黃帝的子孫,應該繼承先聖先賢的遺志,為國家民族創建事業,
若是力不從心,也須做到敦倫盡分,樂道安貧。
如果只圖現前幸福,不顧未來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話,口裡喊首復興固有文化,這種作法,總不免貽笑大方。其實名氣再大,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難免一死!好的流芳,壞的遺臭,鹿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論。有空不妨讀讀歷史,藉以培養認識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認賊作父,恐難免後人唾罵!殯儀館,一般人認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點時間去看看,保證可以治好你貪圖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為謬,我很歡迎駕臨茅舍,同參般若,共話無生。」
請你把這段話心平氣和地向他說完,相信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大門口最好是貼一副對聯: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4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這問題很簡單,以後如果再來談及此事,你就這樣說:「先生!他信某教,當大官,發大財,是實事。如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是因為信某教的關係,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還是騎著破舊的腳踏車,『為他人作嫁衣裳』到處奔走,他並沒有讓你過幾天官癮,也不曾送你一輛小包車,以慰辛勞。就算我見利忘義,信你們所信的教,你能保證也能當大官發大財?可是你們的教友,在社會上幹什麼的都有,當大官的並沒有幾個,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對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對你的用心,卻不敢領教。
從我國歷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偉人,那幾位是因信仰你們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
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不是『升官發財』。你想以名利搶購我的信仰,『道不同』,絕不會因止渴而飲鴆,遺禍將來!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別人批評我趨炎附勢;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換取所應得的報酬。他們富而且貴,是從過去生中布施供養修來的,如像你說的那麼簡單,請問美國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國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認為做個現代國民,氣節最重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
千萬不要忘了我是黃帝的子孫,應該繼承先聖先賢的遺志,為國家民族創建事業,
若是力不從心,也須做到敦倫盡分,樂道安貧。
如果只圖現前幸福,不顧未來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話,口裡喊首復興固有文化,這種作法,總不免貽笑大方。其實名氣再大,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難免一死!好的流芳,壞的遺臭,鹿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論。有空不妨讀讀歷史,藉以培養認識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認賊作父,恐難免後人唾罵!殯儀館,一般人認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點時間去看看,保證可以治好你貪圖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為謬,我很歡迎駕臨茅舍,同參般若,共話無生。」
請你把這段話心平氣和地向他說完,相信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大門口最好是貼一副對聯: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4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我們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和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子女們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
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痛苦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貪、瞋、癡的煩惱所造成的,
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
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
因為我們的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
如果憑空的教他放下來,怎麼辦到?
故以念佛之藥,來治療妄念之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這個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給他一塊糖,自然會放。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的念,妄想就會慢慢的減少,以至於沒有,因此我們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並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買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樂上去了,「心不在焉,雖食而不知其味」,可惜,為了音樂下那麼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麼「萬世師表」的尊稱,就得換成「人天師表」了。
關於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
不管是出聲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須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
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麼效果,所以夢東禪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們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時,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個數目,什麼時間念都可以,開始念多少,以後不管怎麼忙,也要念夠數,
一曝十寒,難見功效!這一點非常重要。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別多似的。」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那裡知道有妄想,現在學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斷不了的。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那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
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想他,他也不會找你的。
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道理一樣。
假若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就沒有妄想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8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我們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和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子女們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
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痛苦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貪、瞋、癡的煩惱所造成的,
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
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
因為我們的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
如果憑空的教他放下來,怎麼辦到?
故以念佛之藥,來治療妄念之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這個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給他一塊糖,自然會放。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的念,妄想就會慢慢的減少,以至於沒有,因此我們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並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買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樂上去了,「心不在焉,雖食而不知其味」,可惜,為了音樂下那麼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麼「萬世師表」的尊稱,就得換成「人天師表」了。
關於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
不管是出聲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須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
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麼效果,所以夢東禪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們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時,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個數目,什麼時間念都可以,開始念多少,以後不管怎麼忙,也要念夠數,
一曝十寒,難見功效!這一點非常重要。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別多似的。」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那裡知道有妄想,現在學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斷不了的。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那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
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想他,他也不會找你的。
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道理一樣。
假若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就沒有妄想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8
事雖有別,理卻相同...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需要常常念。
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
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來,所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
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如果說「只要誠心,何必常常」的理論是正確的,
那麼大家吃飯總算誠心罷,也只要吃幾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
假使說吃飯和念佛不一樣,我認為事雖有別,理卻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妄想;使前六識不攀緣,則第七識就無所執,第八識也無所藏,不執著就不會造諸惡業,當然不會遭惡報。
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進動力(攀緣),慢慢的即可退回原處,如把船頭調個方向,再加上動力(念佛)順流而下,必能早日到達終點,還我淨明!
梁丘據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宴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至常至。嬰非有異於人者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難及也。」
由此看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常常念佛,才能達到目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5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需要常常念。
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
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來,所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
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如果說「只要誠心,何必常常」的理論是正確的,
那麼大家吃飯總算誠心罷,也只要吃幾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
假使說吃飯和念佛不一樣,我認為事雖有別,理卻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妄想;使前六識不攀緣,則第七識就無所執,第八識也無所藏,不執著就不會造諸惡業,當然不會遭惡報。
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進動力(攀緣),慢慢的即可退回原處,如把船頭調個方向,再加上動力(念佛)順流而下,必能早日到達終點,還我淨明!
梁丘據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宴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至常至。嬰非有異於人者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難及也。」
由此看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常常念佛,才能達到目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為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
因為眾生的識心善於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為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眾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現在來說事,屠刀殺害眾生的生命,將來一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聞聽因果而放下屠刀,大作佛事,悔改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從前有位潤額和尚,未出家之前,以殺羊為業,有一天又準備殺羊;羊子哀叫,剛好五祖弘忍大師來了,就向羊子說:「兩腳不修,活遭剝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問是什麼原因?祖說:「前生你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時此地殺了你,所以現在你又殺牠,將來呢!牠又殺你。」屠夫聽完了這段話,把羊子放了,跪求出家,因其額闊,故名之。由於他勇猛精進,改往修來,果成大器!
要知世間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影響我們慧命的安全,對治的方法,就是一個「忍」字,如果不能忍,屠刀是放不下的。
要想忍,又必須把「我」看淡些,倘若功夫做到「無我」的地步,自然就可以忍了。
所謂放下屠刀,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須努力。
至於立地二字,要作開始解,不能作馬上會,才是正確的答案。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6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為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
因為眾生的識心善於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為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眾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現在來說事,屠刀殺害眾生的生命,將來一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聞聽因果而放下屠刀,大作佛事,悔改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從前有位潤額和尚,未出家之前,以殺羊為業,有一天又準備殺羊;羊子哀叫,剛好五祖弘忍大師來了,就向羊子說:「兩腳不修,活遭剝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問是什麼原因?祖說:「前生你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時此地殺了你,所以現在你又殺牠,將來呢!牠又殺你。」屠夫聽完了這段話,把羊子放了,跪求出家,因其額闊,故名之。由於他勇猛精進,改往修來,果成大器!
要知世間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影響我們慧命的安全,對治的方法,就是一個「忍」字,如果不能忍,屠刀是放不下的。
要想忍,又必須把「我」看淡些,倘若功夫做到「無我」的地步,自然就可以忍了。
所謂放下屠刀,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須努力。
至於立地二字,要作開始解,不能作馬上會,才是正確的答案。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6
你為什麼要出家?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你為什麼要出家?
很多人都這樣的問我,但答案都不一樣,有一次賣車票的也問我為什麼要出家?
因為車子已到,我只好問她,你為什麼不出家?她很滿意的說,有道理。因此有許多候車的乘客也笑了起來。今天如果這樣答覆各位,未免太掃興。
以前我對宗教沒有興趣,民國四十年住在汐止,有一位同學拉我去教堂,當時借故推辭了,後來他就送我一本聖經,我說早已看過,但他堅持要我再看。因為天天下雨,沒有事做,也只好翻來看看。反覆的看了幾遍,更覺得毛病太多,於是把書還了他,同時問了幾個問題,也沒給我說清楚。春節前駐新竹,公餘之暇,就看看諸子的學說,對歷代詩詞特別感興趣,到了四十九年調嘉義,朋友送我幾本佛教的書籍,看了以後,歡喜的不得了,因此關於詩詞不想再看了。
五十年是我的大劫難年,因為四弟在土城工作,因公死於車禍!而自己又患肺結核,在這種情況下,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於是就有幾位知己的朋友,勸我結婚,我說:「各位的好意,由衷感謝!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解除我的痛苦,就算我願意結婚,誰又能保證有那位善良的女人會嫁我,婚後也能夫唱婦隨,並且最會生孩子;一定先生男的,絕對好養,長大了又能光宗耀祖,顯親揚名。假如說這些都不成問題,可是我快四十啦,還有幾天好活呢?萬一停止了呼吸,留下了寡婦幼子,不能盡養育之責,孩子長大了不忠不孝,禍國殃民,我死了也不免挨罵。」而且我沒有孝順我的父母,就是有個兒子也享不了福。
此時老胡氣呼呼的說:「照你這樣想,什麼都完了!唉!到今天我才認識你還是這麼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因此大家就不歡而散。
病情一天天的惡化,好不容易才住進醫院,治了兩年,不但沒有好,反而更糟,內科主任查房,看我的片子說沒有希望,我並不因此而難過,覺得人總是要死的,怕也沒有用,從此拒絕了藥物治療,每天讀一部法華經,有空就念佛,目的是祈求父母康健,亡弟生西,此外一無所求,晚間參加壽光精舍晚課,經文戒法師慈悲教授,頗有心得。
那時候有位患友喀血,情況十分危急,於是就去拜佛,
云:某某人,有家室之累,子女尚幼,萬一不幸,何以為生,弟子願以十年壽命相贈,使其早日康復,以當家事。因弟子隻身在台,毫無他累,生死不足為懷,願佛慈悲,納受悃誠!後來他真的好了,使我高興萬分。
到了五十五年四月,奇蹟出現了,院方給我一份健癒卡,和人事命令,就向新單位報到。那裡的工作很輕鬆,讀書的時間很充足,早晨四點起床背誦早課。在公務方面,因為有奉公守法的習慣,長官們很器重我,同事們見我學佛,所以都叫我和尚。十月底退役令下來了,戎馬生涯即告結束,就在台中中興嶺開闢果園,作為今後生活的背景。因為技術不如老農,吃了三年苦,一無所穫,後來一想,既然決心出家,又何必怕餓死!國際局勢這樣混亂,朝不保夕,如果沒有過過和尚癮,死了也不安心。因此決心放下一切,到台北去和明音法師商議出家有關事宜。由於因緣關係,最後在雙十節的早晨,禮拜上慈下瑞大和尚為剃度恩師,上午就到臨濟寺受戒去了。
說也奇怪,小時候我很喜歡和小孩子們用泥土做佛像,供在圍牆的石洞裏。讀初中時,學校設在五祖寺(弘忍大師道場),星期六如果不回家,就到大師的塔後看書,感覺特別的舒適。有一天不知為什麼,虔誠的對祖像默禱,佑我出家。看見出家人穿的布草鞋,十分歡喜,回家就要求母親做給我穿。她老人家說:「你又不是和尚!為什麼要穿那種鞋子?」以後每次回家總是提出這個要求,後來以絕食一餐為手段,才請別人代做一雙,滿我的願。
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現在真的做了和尚,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傷心?還是高興!
許多老朋友見了我都是說:「你的個性那麼強,怎麼能做得了和尚?」
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對這件事你們不能不承認是外行,告訴你,我的個性就是和尚性,要不然,就做不了和尚。」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5
你為什麼要出家?
很多人都這樣的問我,但答案都不一樣,有一次賣車票的也問我為什麼要出家?
因為車子已到,我只好問她,你為什麼不出家?她很滿意的說,有道理。因此有許多候車的乘客也笑了起來。今天如果這樣答覆各位,未免太掃興。
以前我對宗教沒有興趣,民國四十年住在汐止,有一位同學拉我去教堂,當時借故推辭了,後來他就送我一本聖經,我說早已看過,但他堅持要我再看。因為天天下雨,沒有事做,也只好翻來看看。反覆的看了幾遍,更覺得毛病太多,於是把書還了他,同時問了幾個問題,也沒給我說清楚。春節前駐新竹,公餘之暇,就看看諸子的學說,對歷代詩詞特別感興趣,到了四十九年調嘉義,朋友送我幾本佛教的書籍,看了以後,歡喜的不得了,因此關於詩詞不想再看了。
五十年是我的大劫難年,因為四弟在土城工作,因公死於車禍!而自己又患肺結核,在這種情況下,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於是就有幾位知己的朋友,勸我結婚,我說:「各位的好意,由衷感謝!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解除我的痛苦,就算我願意結婚,誰又能保證有那位善良的女人會嫁我,婚後也能夫唱婦隨,並且最會生孩子;一定先生男的,絕對好養,長大了又能光宗耀祖,顯親揚名。假如說這些都不成問題,可是我快四十啦,還有幾天好活呢?萬一停止了呼吸,留下了寡婦幼子,不能盡養育之責,孩子長大了不忠不孝,禍國殃民,我死了也不免挨罵。」而且我沒有孝順我的父母,就是有個兒子也享不了福。
此時老胡氣呼呼的說:「照你這樣想,什麼都完了!唉!到今天我才認識你還是這麼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因此大家就不歡而散。
病情一天天的惡化,好不容易才住進醫院,治了兩年,不但沒有好,反而更糟,內科主任查房,看我的片子說沒有希望,我並不因此而難過,覺得人總是要死的,怕也沒有用,從此拒絕了藥物治療,每天讀一部法華經,有空就念佛,目的是祈求父母康健,亡弟生西,此外一無所求,晚間參加壽光精舍晚課,經文戒法師慈悲教授,頗有心得。
那時候有位患友喀血,情況十分危急,於是就去拜佛,
云:某某人,有家室之累,子女尚幼,萬一不幸,何以為生,弟子願以十年壽命相贈,使其早日康復,以當家事。因弟子隻身在台,毫無他累,生死不足為懷,願佛慈悲,納受悃誠!後來他真的好了,使我高興萬分。
到了五十五年四月,奇蹟出現了,院方給我一份健癒卡,和人事命令,就向新單位報到。那裡的工作很輕鬆,讀書的時間很充足,早晨四點起床背誦早課。在公務方面,因為有奉公守法的習慣,長官們很器重我,同事們見我學佛,所以都叫我和尚。十月底退役令下來了,戎馬生涯即告結束,就在台中中興嶺開闢果園,作為今後生活的背景。因為技術不如老農,吃了三年苦,一無所穫,後來一想,既然決心出家,又何必怕餓死!國際局勢這樣混亂,朝不保夕,如果沒有過過和尚癮,死了也不安心。因此決心放下一切,到台北去和明音法師商議出家有關事宜。由於因緣關係,最後在雙十節的早晨,禮拜上慈下瑞大和尚為剃度恩師,上午就到臨濟寺受戒去了。
說也奇怪,小時候我很喜歡和小孩子們用泥土做佛像,供在圍牆的石洞裏。讀初中時,學校設在五祖寺(弘忍大師道場),星期六如果不回家,就到大師的塔後看書,感覺特別的舒適。有一天不知為什麼,虔誠的對祖像默禱,佑我出家。看見出家人穿的布草鞋,十分歡喜,回家就要求母親做給我穿。她老人家說:「你又不是和尚!為什麼要穿那種鞋子?」以後每次回家總是提出這個要求,後來以絕食一餐為手段,才請別人代做一雙,滿我的願。
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現在真的做了和尚,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傷心?還是高興!
許多老朋友見了我都是說:「你的個性那麼強,怎麼能做得了和尚?」
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對這件事你們不能不承認是外行,告訴你,我的個性就是和尚性,要不然,就做不了和尚。」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5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