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顯示具有 行策 截流 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行策 截流 大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修觀須了萬法唯心。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五三、修觀須了萬法唯心。

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從心造。

故知彌陀相好,自是我心本具,

定中所現,亦我心造出。

是心作相好,是心是相好,不從他得,不向外來,如是了達,方名如法修觀也。



「萬法唯心」,萬法是一切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心會現相,識會變化。

心是體,識是用,想什麼就變什麼。

歷史上有一個實例,宋朝末年,趙子昂善畫馬,常想馬的動作。

有一天中午他在家裡睡午覺,他太太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到他房裡,

一掀帳簾,看見一匹馬,這一嚇,也把他嚇醒了。

他如果想佛,豈不變成佛了嗎?

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

無論任何山川人物,心想什麼就能畫出什麼。

四聖六凡,世出世間,均為心識所變。

佛說阿彌陀佛的報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心緣不到,

但是佛的相好也是我們心中本來具足,

將來到了西方見佛也是我們心中自性所變。

「是心作相好,是心是相好。」此二語可以應用到一切處,

與觀經中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樣意味。

如法修觀,總攝一切法門,為佛說修行的總綱。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絕於心口耳間,使雜妄無間可乘,眾魔無路可入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五六、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絕於心口耳間,

使雜妄無間可乘,眾魔無路可入。神意怡悅,一塵不染,信願已堅,勝緣欣遇。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相續不斷,乃是念佛的密訣,

若不出聲,心中默念,也是一樣,

使雜念妄想無隙可乘,功夫純熟,邪魔無法干擾。

楞嚴經說,有五十種陰魔。此五十種配於五陰,色受想行識,

每陰有十種,其能力雖強,

但念佛人信願堅固,邪魔無法侵擾。

我們今天有如此的殊勝因緣遇到佛法,實為生平之大幸。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三十、禪淨二門,各宜專務,不必兼修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三十、禪淨二門,各宜專務,不必兼修。

但彼此相非,深昧佛旨。經云:不謗大乘,則謗者不生可知也。



有人說禪淨雙修、淨密雙修,還有說禪淨密三修,都不是好辦法。

修行貴專,雙修三修就分心了。

永明大師所說禪淨雙修不是對我們說的,是專對參禪人說的。

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看到當時一窩風參禪,不但不能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

勸他們念佛,他們貢高我慢,不甘心接受,

所以永明示現參禪的,在禪教裡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念佛求生淨土,

度化他們回頭念佛。

禪淨二宗均是佛說,皆大乘法,絕不可互相誹謗,否則即是誹謗大乘。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淨空法師講述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十七、示凝畜通禪人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

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

但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錯誤耳?



且念佛即是參禪,更無二致,

凡念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

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心不斷,如線貫珠;

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如此日用動靜中,不雜不亂,久之夢寐一如。

若是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死,生淨土之時節也。



若但口說念佛,心地不淨,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靈驗,縱到三生六十劫,亦無出頭分,

爾其勉之!







恭錄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049.htm#a17

示等愚侍者---一念遺失,便墮魔業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十八、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

心佛無二,念念不住,

能念不立,所念性空,

性空寂滅,能所兩忘,

是名即心成自性佛。

一念遺失,便墮魔業。





恭錄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049.htm#a18

示淨心居士---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十二、示淨心居士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

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嘗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斷多劫生死,

所謂滴水焉能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

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

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

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此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

若但將念佛做皮面,驢年無受用時。





恭錄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049.htm#a12

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為生死心,如救頭燃,志要一生取辦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十、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

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

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

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

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

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



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惟此淨土法門,世人以權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

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決不決耳。

若為生死心,如救頭燃,志要一生取辦,

譬若人患必死之症,有人覓還丹,喻參禪可救,一人授以海上單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生。

只在病者有決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覓還丹,只服此單方,頓令通身汗出,

絕後方甦,是時始知其妙耳。

勉矣!行之!決不相賺。





恭錄 淨宗法要 憨山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049.htm#a10

二一、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二一、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





念佛目的即在一心不亂,不夾雜是淨念,不間斷是相繼。

不必以快以多為勝,要不緩不急,念得心裡很清淨舒服,綿綿密密,

行住坐臥,佛號不斷。

在工作岡位不要想念佛,專心作事,

工作完畢後,把佛號提起。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二十、共住同行,宜防身護口,謙恭隨順,互相砥礪,互為標榜

二十、共住同行,宜防身護口,謙恭隨順,互相砥礪,互為標榜。

每日恆課,不得懈怠廢缺。

行住坐臥,不忘念佛。

恆課外,勿放身心空過,不得閒談雜話,放逸戲笑,誤己妨人。

不得披覽外書,吟詠詩偈,非唯唐喪光陰,亦乃孤負檀越,

應當自嚴自重,努力精進。



大師創辦蓮社,建念佛堂,集志同道合者一齊共修。

道場中的規矩一律平等,雖為住持當家,亦應共同遵守。



最易犯的過失為口過,所以要護持身口,

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對人要謙虛恭敬,隨順大眾。

恆課即早晚課,不可廢缺。



在家人如工作太忙,採用十念法。

慈雲灌頂法師教的十念法,盡一口氣為一念,

時間很短,再忙的人早晚各作一次應無問題。

只要一生中不缺,一樣可以成就。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十四、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發願,決走得生。永不退轉,親近彌陀。

十四、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

以諸善根,回向發願,決走得生。永不退轉,親近彌陀。



我們在一生中想獲得大圓滿功德,就是專念西方阿彌陀佛。

前面說過,專信專願專念,此三者後後勝前前。

專信不見得能專願,

而專願的人,一定專信。

同理,專願的人未必專行,

而專行的人,必定專願,

所以說專念為得生之秘訣。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十、苟得往生,則橫截五道,頓超不退。

十、苟得往生,則橫截五道,頓超不退。

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塞,心不專篤,

遇五欲時,如膠如漆。

遭逢逆境,結怨銜恨,而欲命終彼佛接引,豈非難事。

由此觀之淨土法門,藥也。娑婆貪愛,忌也。服其藥,復飽食其忌,可乎?



這一生如真能往生淨土,則此生即永脫輪迴,橫超六道。說五道不包括阿修羅。

不但往生西方圓證三不退,如一心專念,真心切願,現前即得三不退。

娑婆事業放不下,常常放在心裡,即不能往生。

若是口中有佛而心中無佛,亦無法成就。

所謂「放下」是放下心,不是放下日常的正當工作。

世間俗務若放在心上,心即不能清淨,遇到五欲就黏著了。

遇到逆境,怨天尤人,這樣想在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就難了。

要常自反醒,如仍有這些毛病,應深自警惕。

如同吃藥,也有些忌食的東西,與藥性衝突,若服藥同時又吃禁食之物,病怎能好呢?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

七、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





修淨土法門即信願行三資糧,只有這三個條件。

真正念佛人,隨緣度日就好了。「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如仍有錯誤的想法看法皆屬新殃,這個身體無量劫皆在六道輪迴,而今生是最後身,

生活愈簡單愈好,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小房子住可以遮避風雨,夠了。

身心皆無事,最好;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若不專念,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若不專念,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對我們提出最嚴重的警告。修行想在一生中成就,除了往生淨土之外,別無二法。

行策大師之前身是憨山,憨山為明末四大師之一,修行很有成就。

他是修禪的,而非修淨的,如其修淨,他就不來了。

他修禪回來再修淨,可見他對於禪教都很透徹。

往生西方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專信專願專念就行了。

如不能往生,後果即隨業流轉。

業力太可怕,仔細想想,從早到晚,一年到頭,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造的是什麼業。

言語行為,造善業在三善道,造惡業在三惡道。絕大多數的人,一生造作,善少惡多。

佛在唯識經論中告訴我們,心心所中,「惡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

善念連一半都不到,而且惡念的力量強過善念。

再從外面境界上看,善境界少,惡境界多。

不要看現前,某人權傾一時,作威作福,待一、二十年後再看其苦不堪言狀,我們見過多了。

要想離苦得樂,永脫輪迴,就必須專念,求生淨土。

恭錄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19.htm

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所謂真信者。

第一要信。

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

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

覺性未曾動。

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

雖無二位乃天淵。

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

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次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

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

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

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

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

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

所謂佛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

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也。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

皆可迴向西方。莊嚴淨土。



恭錄 行策大師 淨土警語 X62n1174_p0130b06(03)║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4_001.htm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祇是世間善人--行策大師 淨土警語

淨土警語 菩薩苾芻 行策 截流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

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社。

六時淨行。遂成千古芳規。

雖日功高易進。

乃末世行人罕獲靈驗。

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

以要歸淨土故也。今既廣邀善侶。同修淨因。若非諦審發心。


那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與斯法會者。

須具真實信心。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

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



恭錄 行策大師 淨土警語 X62n1174_p0130a19(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4_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