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287.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87.經上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說:「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兩種說法是否矛盾?凡夫到底能不能消除業障?

前面的說法是對六道眾生輪迴受報原因的普遍概括,眾生不能覺悟,當然就只能隨業力輪迴,有什
麼因必然得什麼果。
業因不亡,遇緣受報,那是眾生放逸任運,最後自然自食其果。
後面的說法是眾生因念佛而由迷轉悟,由凡轉聖,有念佛的因就必然得成佛的果。
所以說念佛一句,滅罪多劫。
凡夫變聖人,就如手掌翻覆之間。關鍵是看你願不願翻轉過來。兩種說法沒有一點矛盾,各有不同
的含義。
凡夫學佛,就是走向了覺悟之路,佛菩薩也由凡夫而來,學佛怎麼不會消除業障呢?
不能消除業障,那怎麼成佛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69..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69.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終一剎那間念頭,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
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成習慣後,自然脫口而出。
我們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會呼天呼地,喊爹喊娘,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慣,
念佛念到純熟時,不也是這樣嗎?

278.佛法即將滅盡之時,一切經典相繼消失,最後只有六字洪名現在虛空,眾生如果肯念,就能
往生,那真是太便宜了。
那個時候是人,這個時候也是人,佛既然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為什麼不現在就顯現在虛空,
使人念佛往生呢?
反而要優待法盡時的眾生呢?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都寫在牆壁上,男女老幼,盡人皆知,這不就是等於顯現在虛空嗎?
何況今天還有經典,很多眾生還能自覺念佛,難道不是佛優待今天的眾生嗎?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善知識弘揚正法,增加人們的正信,這難道不是今天比未來更便宜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56.念佛要求一心恭敬,自然就應該字字落實,清清楚楚,因此速度就不能太快,但念佛數目多多益善,這中間是否有衝突?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54.淨土法門雖然說很殊勝,但必須臨終不忘正念,一心稱名,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
如果修持的人被炮彈打死,或者突然遭遇天災人禍。
在這種情況下來不及念佛,是否障礙往生?

你所提的問題,對那些無真信切願實修的人才存在。
這些人即使沒有你所提的那些問題,也不能往生。在炮火連天、天災人禍時,還不去抓緊時間念
佛,那麼平素的懶散就可想而知,他的心本來就不在道啊!


256.念佛要求一心恭敬,自然就應該字字落實,清清楚楚,因此速度就不能太快,
但念佛數目多多益善,這中間是否有衝突?

字字清楚是條件之一,
勤奮多念也是條件之一。
如果追求清楚而念得太少,或者追求數目而念得含糊,所得功效都很小。
如果念得清楚,再加上勤奮,那就是既盡善又盡美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53.聽說觀音救生不救死,彌陀救死不救生,何必急求死去見彌陀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53.聽說觀音救生不救死,彌陀救死不救生,何必急求死去見彌陀呢?

這是俗傳謬論,

經上說「至心念佛一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不是彌陀救生的證據嗎?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這又難道不是觀音救死的證據嗎?

至於說念佛急求死去見彌陀,更加錯誤。
例如儲備糧食,是為了急求災荒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37...瞋恨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更怕持續不斷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37.我們念佛的人,在平時用功很好,
萬一起了瞋恨心和別人發生衝突,這個瞋恨心到臨終還不能忘記。
像這樣的人雖然念佛,能否帶業往生?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更怕持續不斷。
既然知道瞋恨害事,為什麼不趕快改正呢?
又為什麼還要延續到命終呢?
當前一念非常重要,
念瞋就會與佛相隔,
念佛就能與佛感應。
瞋能障佛,怎麼還談得上往生呢?

238.臨終時有魔化身為阿彌陀佛來引誘,怎麼辦?

這個事情不必憂慮,平素心念彌陀,臨終正念仍是彌陀,一定不是魔境,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啊!
如果平時雜修不專,念頭不一,臨終正念就沒有把握了。
到這個時候,即使明明知道是惡境,但自己也無法挽救了。
所以臨終助念特別重要。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16.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為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16.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從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師回答:「阿彌陀姓憍尸迦,父親名叫月上,母親
名叫殊勝妙顏,出自陀羅尼集。」還有《鼓音王經》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做妙喜,
國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國王,父親叫做月上轉輪王,母親叫做殊勝妙顏王后,生下三個兒
子,大兒子叫做月明,二兒子叫做憍尸迦,三兒子叫做帝眾。」這一段記載很詳細,
可告訴那個提問的人。但信佛有信佛的緣分,
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為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
請你轉告他,佛法是救眾生離苦得樂的大事,三寶是無上福田,千萬不要當兒戲看待,
如果隨便開玩笑,就會引來禍患,毀了自己的前途。


236.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能夠往生?

淨土是大乘法門,功德是利他的事情,
念佛和做功德好比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但功德並不一定就是花費金錢,
勸人念佛就是真正的功德。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7.念佛用心念心聽的方法,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否相同?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07.念佛用心念心聽的方法,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否相同?
可不可以稱為實相念佛?
這個能的心和能聽的心是一還是二?

心念心聽與觀音圓通法門「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不很相同,
但能念能聽的心,並沒有兩個,聽的時候就是念的時候。
但也可說是兩回事,聽和念不是很清楚嗎?
好比太陽當空而照,照射當然就有光明,這個照射和光明,可以說是一個,但又不是一個啊!

208.古代大德說:
「能否往生,就要看這個人有沒有信心和願力;
等級高低,就要看這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

現在有人具備了信願行,但不能發大菩提心,只希望往生極樂國土享福,
這樣就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心相應。
如果這個人有很強的信心和願力,他是否能夠往生?

也能夠往生,只不過相當人天或聲聞的地位。
不發大心,難以候補佛位。
既然已經具備了很強信心和願力,又一心念佛,就具備了往生資糧,因為真心念一句彌陀就消八萬
四千劫大罪,他虔誠地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自然因念佛而得慈力加持而往生,
只因為不能發大菩提心,所以暫時還與佛相隔,只能相當人天或聲聞的果位。
但是,繼續修行,就會發大菩提心。不發大心,是不能成佛的。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5. 淨土法門說萬人修就有萬人去,為什麼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05. 淨土法門說萬人修就有萬人去,為什麼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
是他們因地發心不正呢,還是他們的修法不對呢,或者是佛順應世人「先以欲鉤牽」呢?

在這裏不能用「先以欲鉤牽」這句話,發心不正,修法不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本問答已反覆強調往生不是為了個人享受,而是為普度眾生,
只有往生後,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大學」學習,才能具備度生的本領。

因此,修淨土的人,發心要正,發心要正,
就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彌陀念破喉嚨,又有多大用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3. 「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憶和念是兩法,還是一法 念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03.《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
「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這句話有四個問題:
(1)憶和念是兩法,還是一法?
(2)念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
(3)所見的佛是化佛還是自性佛?
(4)如果是心憶心念,和禪家參話頭、看話頭有沒有不同?

第一個問題是屬於語法問題,中文裏面很多雙字詞,兩個字都是同義關係,例如「言語」、「思
想」、「行動」、「歡喜」等等,「憶念」也屬於這一類。
但要把它拆開來解釋,也未嘗不可。
憶就是記住不忘,
念就是念茲在茲。
第二,是用心念。
第三,是指自性佛。
第四個問題不要拘泥,經文圓通一切,不要以宗派畫範圍。
但要從法門來講,自然就有區別。
禪宗參話頭目的在開悟,
淨宗念佛目的在往生。

204.經上說「如果有眾生想要生到我的國土來,並且具有很堅定的信心,十次念我,
我就一定接引他往生。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決不成佛。」

又說:「堅持念佛名號,從一天一直堅持到第七天,一心不亂,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國土。」
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前面所說的堅定的信心,是指心中已經沒有一點雜念,徹底相信。
如果做到了這個功夫,那麼臨終一念就可以往生,何必還要十念呢?

後面說從一天到七天堅持念佛,就是希望做到這個地步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86.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84.佛經說往生西方,要具備「信願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夠往生?
信願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結善緣。
正行和助行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明知有過錯,卻不願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緣,
在「信願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

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如果不能具備,怎麼能得到圓滿的結果。
況且保持不良嗜好,臨終時就會有障礙。

186.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一生到那個國土,就馬上獲得了神通,
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

但所問「他們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個自己呢?
無量劫來,自己改頭換面不知有多少了。
修淨土的人,要發大乘心,並非只度自己的眷屬。
更不能因恩愛習氣不斷,而阻礙了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那麼我們不如造罪以後再來念佛。如果說念佛是消過去的罪業,不再去造新罪,那麼造了罪以後,
不又是過去的舊罪了嗎?
從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
某乙看見就驚奇地問:「為什麼要自殺?」
甲說:「我不是自殺,因為聽說某店有解毒的靈藥,我想買來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

先生所問不正是這不意思嗎?
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一個界限的,但改過從新卻是有界限的。不論是做好人,還是學佛,都從
他發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時間就是過去。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麼利益呢?
父母主張給他受皈依,但他長大退心了,是誰的過錯呢?
低頭一拜,罪滅恒沙。
念一句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小孩雖然暫時不理解,但是已經種下善根,怎麼能說沒有利益呢?
至於長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惡緣,但以前的種子堅如金剛,牢牢埋在第八識田中,
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還是有利益啊!
況且皈依的時候,不能預先就考慮他退心。
如果一開始就存有這樣的念頭,那麼還有誰來引人向善呢?
只能促進,不能促退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70.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還是有差別?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70.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還是有差別?
念佛功德,在於求定,就是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至於採取什麼念法,就沒有一定的限制,要
根據個人的習慣去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2.我吃素一月後就歸依,以後就長久吃素。
因為有家庭負擔,不能時常聚會念佛。又因為佛教經典太多,每部都是寶藏,但我們的生命很短,
每部都想受持,實在困難,
我只好選擇《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作早晚課誦,並終生信願受
持。
現在我每天早晨五六點鐘時念《普門品》,晚上十一點鐘時念《彌陀經》,念完後再念佛號千聲。
這個時間,這樣念誦,是否正確?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時就是一心不亂。
這樣的境界,每個人在家中朝暮課誦時都能得到。至於到一些佛教團體聚會念佛,不過是結緣隨
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參加,沒有關係。
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課萬萬不能間斷,早晨念《普門品》,晚上念《彌陀經》,未嘗不可。
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

不見禪家一句話頭要參究一生嗎?打法器的事,家庭環境許可就用,否則不用。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65.《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65.《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幾句話,意思雖然比較明瞭,但按文義講,很覺得拗口,怎麼去講,能夠好懂?
中國的文字,一個字有多種講法。
「於」在這裏是發語詞,是「對於」的意思,「於彼國土」就是「對於阿彌陀佛那個國土」的意
思。
下面三句必須連貫起來,並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暢。
意思是
「像那樣已經發願的人就已經往生了,
現在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發願往生的人一樣現在往生,
將來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往生的一樣將來往生。」
簡單地說就是
「已經發願的就已經往生,
今天發願的就能今天往生,
將來發願的就能將來往生。」

168.耳聾的人在臨終時,有人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聾子和啞巴列入八難,阻礙了接受佛法。
但佛法不可思議,能消除一切人的罪過。
對一個聾子來說,如果平素憑藉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種方便和機會,使他知道往生的
利益,
臨終時懸掛佛像,燒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麼也能獲得特殊的好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61. 依靠彌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極樂淨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眾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歷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歷盡多少辛苦!
他曾經唱道:「茹苦含辛揚淨土,臥薪嘗膽念彌陀。」
又說:「夜寢夙興依大士,朝參暮禮念彌陀。」
希望用多年來至誠念佛的淚水,滋潤西方蓮池的蓮心。
請問他一生這樣精勤念佛,始終不懈,臨終能夠帶業往生佛國嗎?

令兄是否往生,臨終時候,鄙人並未在場。沒有搜集根據,不敢輕易斷言。
但按佛陀的教導來說,誠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
令兄果然能夠有信心和願力,念茲在茲,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
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帶業。帶業往生是淨土的殊勝方便,也是淨土法門為什麼是易行道的主要原
因。
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彌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極樂淨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眾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59.念佛時,念在虛空,念在身體,有時念在虛空,有時念在身體,不知是好是壞?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59.念佛時,念在虛空,念在身體,有時念在虛空,有時念在身體,不知是好是壞?

念佛不在身體,也不在虛空,奉勸你趕快把這些疑神疑鬼,虛幻不實的念頭統統打消。
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本旨。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再用耳細聽。不緊不慢,調勻氣息,
除了一句佛號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
此外還要嚴戒殺盜淫妄,多做慈善公益事業(並不是專指金錢,不要誤會),以求消滅魔障。小冊
子可以先看《歧路指歸》、《初機淨業指南》、《暗路明燈》、《佛法導論》等等,這些看懂後,
再去看經。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嗎?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適宜。必須不快不慢,心平氣和,心安理得,才能得力。

155.印光祖師回答信眾的書信中說
「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
我在未皈依三寶以前,沒有供奉觀音菩薩。所以現在每天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再念觀音菩薩
兩千。
這樣對嗎?
已經受了五戒,供奉了三聖像,可不可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呢?

印光祖師這一段告誡,另有用意。如果讀完全信,前後聯繫起來,你就明白主旨了。
當時正是患難世道,勸人念觀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觀音信仰,民間最為濃厚,勸念觀音,自然發
起往生之願。
其目的全在於度人往生極樂,苦口婆心,不能不理會。
請仔細讀《一函遍復》。
皈依以後,打算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想法很好。
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眾菩薩等禮誦常規不能不遵守。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減少自己的障礙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20.平時念佛到臨終時,不能如法行事,妻小哭纏,以致不能往生,
那麼最後的結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樣?

佛化家庭,就沒有這樣的憂慮了。
因此,學佛的人修己、化家、風社會,都是不可缺少的事,這並不是專為利他,
也正是減少自己的障礙啊!

121.學佛的人臨終前,預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是不是佛的指示?

有的是佛菩薩現象指示,也有的是淨功感通而知的。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3

115.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14.真正念佛的人臨終沒有中陰身,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沒有中陰身?
臨終佛現,即得往生,即字不可滑口讀過,這樣就無中陰身。

115.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
佛子平素修什麼法門,到臨終時,不為世俗事情牽掛,心仍舊停留在所修之道,這就是正念。

116.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一心不亂,經上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達不到這個程度,只要心口熟練,動念就有彌陀,也有把握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3

常常聽說念佛人著魔,心裏很生疑惑,難道佛不加持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69.常常聽說念佛人著魔,心裏很生疑惑,難道佛不加持嗎?

魔由自心生,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淨。
有了這兩個原因,就與佛產生了隔離,佛怎麼還能加持呢?

但是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滅,不能為害。以後功夫反而更進一
層,所謂不受魔難,難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時常要有慈悲心,沒有時間靜修,觀像默念,是否能夠成就?
行住坐臥默念一句佛號,淨念相繼,就會成就。

71.念佛是高聲好,還是低聲好?
高聲治昏沈,低聲治散亂,各有好處。做功課時,可以靈活選用,不必拘泥。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58.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54.做功課時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鬧,念頭不專一,心中起無明火,
念完後按情節輕重懲打孩子。
像這樣一瞬間的善惡,是否種下了不善的因數。
如果不教訓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雖善但內心動惡,也不是淨念。
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對治嗎?

念佛本來就是為了斷除無名,只因為念頭不專一又起無明,好像陰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層黑雲,
千萬使不得。
做完功課後教訓孩子,使他規矩一點,自然是好意,並非惡心,但應該恩威並施,獎懲結合,內心
不可真正發怒。
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規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嚴所致,是自己的業障,要發慚愧心,多責備自
己。
能夠這樣去觀想,就是調伏的一個好辦法。


57.念佛時常常回憶起幾年前或者更長時間以前從來沒有回憶過的事情,這是為什麼?
念佛功夫一加深,雜念自然減少,過去的事情就容易覺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條路才能走向極樂,
可以脫離危險。
在念佛這個時候,就是生死關頭,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斬斷,才能奔向極樂,稍一遲疑,就會落到火
坑。
這樣去觀想,就是信願懇切。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45.信願堅固的人,臨終沒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夠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5.信願堅固的人,臨終沒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夠往生?
臨終的時候,痛苦昏沈,一念之間,至關緊要,如果內心顛倒,或者外有惡緣,就壞了大事了。
請人助念,就可以防止這兩樁事情的發生。
但助念團並不是到處都有,所以平時佛化家庭,廣結善緣,就非常重要了。

46.因為平時念佛熏染,中陰身突然回憶起了佛號,可以往生嗎?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陰身往生的說法,但這個人的念力如何,大有問題,
中陰身是否能夠回憶佛號,就更成問題了。
因此要在平時養成淨念相繼的習慣,不要有在死後僥倖取勝的想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魔佛真偽

CBETA X61 No. 1154《淨土指歸集》卷1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X61n1154_p0379a03(00)║   魔佛真偽
X61n1154_p0379a04(00)║樝菴法師引大集經云。斷集諦是降煩惱魔。
X61n1154_p0379a05(03)║知苦諦是降陰魔。修道諦是降天魔。證滅諦是降死

魔。

X61n1154_p0379a06(02)║涅槃經云。佛去世後。五百歲中。魔道漸興。壞亂佛

法。

X61n1154_p0379a07(02)║然火就燥。水就濕。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淨

心。

X61n1154_p0379a08(03)║堅固諦信。至誠禮誦。悔過發願。吾知此人。若身若

心。

X61n1154_p0379a09(03)║則與彌陀氣類交接。智論云。如風吹樹。勢向西傾。

及其倒時。

X61n1154_p0379a10(00)║必從西偃。設使願力微薄。罪業深重。臨終相現。

X61n1154_p0379a11(02)║稱佛求救。以佛力故。魔無能為。若彼行人多雜魔

業。

X61n1154_p0379a12(02)║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現清白。內唯臭腐。詐偽欺

罔。

X61n1154_p0379a13(02)║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長為半分。

X61n1154_p0379a14(08)║揚自己一勺之水為萬斛。此人氣分。與魔交接。命終

之日。不墮惡道。

X61n1154_p0379a15(02)║得生魔宮。斯亦幸矣。當知萬法唯心。心淨佛迎。心

垢魔接。

X61n1154_p0379a16(00)║於理易曉。何須致疑辨魔。佛之真偽。

X61n1154_p0379a17(06)║唯教眼明白者識之。悠悠之徒。命終之時。風刀解體

精神霍亂。

X61n1154_p0379a18(02)║怕怖慞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偽哉。世有貪慢溢腹。

X61n1154_p0379a19(02)║是非填膺。平居之時。四魔之中。三不能識。臨終之

際。

X61n1154_p0379a20(02)║恐落魔宮。口言降天魔。而心存坐脫之法。願於豪貴

家。


X61n1154_p0379a21(01)║托生為人。一何可笑。


敬錄 CBETA X61 No. 1154《淨土指歸集》卷1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1/1154_001.htm

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決志西方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1

X62n1177_p0200b15(00)║ 問。聞師開示。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
X62n1177_p0200b16(03)║ 實不能晝夜高聲而念。學古人所謂音聲在唇舌之間。
X62n1177_p0200b17(01)║ 綿綿念去。此法何如。

X62n1177_p0200b18(00)║答。默念者。力弱氣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發他人也。
X62n1177_p0200b19(00)║更兼雜聲妄想。乘便打入。豈能成就淨業乎。
X62n1177_p0200b20(03)║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
X62n1177_p0200b21(01)║決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1.htm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

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
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
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
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

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
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
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
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

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
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
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
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

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
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
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

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
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
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
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
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
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
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9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





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



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



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



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







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



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



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



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







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



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



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



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







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



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



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







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



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



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



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



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



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



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9

修行中呈現境界、異相好嗎?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修行中呈現境界、異相好嗎?

所謂「異相」、「境界」,一般是指:於一念清淨或定中看到佛菩薩或護法金剛;看到佛、菩薩放
光,或說法、灌頂或見到自己端坐蓮花,靜靜聽佛講經,
或者發現自己全身發光,身體飄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甚至驚異地發現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們未來或宿命通能知人們過去世,
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陰府與親冤談話等等。

但邪魔外道為了混淆眾生的修行正道,常常變化佛、菩薩的莊嚴法相來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異
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煉者,有時在定中幻境中,也會有幻想、幻覺、幻聽的各種感應出現,
因此當所謂「異象」現前時,豈能不提高警覺、正邪不分?

所以聽到有人說:某某人擁有大神通,會治病、會抓妖、會除魔、會當眾變化成佛菩薩法相、能飛
天入地、翻江倒海、
能知過去未來、能與鬼神溝通……等等,
必須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說來大家會很納悶,到底在何種情況下,佛、菩薩才會真正現前呢?


經云:「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我們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薩莊嚴妙相,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太深太重,宜自懺悔!不要怨天尤
人……。
只要真心悔過,精進向道,深心念佛,必能獲得諸佛菩薩慈光普照。


在修持時十分虔誠,且自己的悲心與佛菩薩大悲心相應時,佛、菩薩就會現前,
另一種情形是由於行者於修持過程中;直觀佛、菩薩法相(圖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識田
中,所以修持時就會由識田中浮現出來。
唯學佛弟子應著重於諸佛菩薩身、口、意三密相應,切莫單著眼於身相,

另避免「魔擾」的最重要觀念;就是於一切相「不執著」。
所謂不執著並不是像木頭一樣毫無感覺,修持若有現象現前是一定會知道的,
但是在現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勝或者期待它,起了一連串關於它的聯想與妄想,
這樣就成為「執著」,便易著魔。

總之,於修行中各種境界、異象絕非真實,皆係幻起,切勿執著,
若有境界也好,沒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尋憶念,
否則善境即是著魔。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楞嚴經「七趣總結」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
如來說為可哀憐者。……」因此於諸種修持,自心清淨,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被境轉,乃
修行至要法門。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7

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問: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
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
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
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
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恭錄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7

省庵法師---真正發菩提心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真正發菩提心也。
X62n1197_p0603c17(03)║
此菩提心。
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
何等為十。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師長恩故。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眾生恩故。
六者念死生苦故。
七者尊重己靈故。
八者懺悔業障故。
九者求生淨土故。
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
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
而我愚癡不知信受。
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
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
心無暫捨。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
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
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
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此恩此德。邱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
救度眾生。從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
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云何念父母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
推乾去濕。嚥苦吐甘。才得成人。

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
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埽不給。
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
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
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
十方三世普度眾生。
則不唯一生父母。 生 生 父 母。俱蒙拔濟。
不唯一人父母。 人 人 父 母。盡可超昇。
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云何念師長恩。
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
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
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
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

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
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
若求小果。僅能自利。
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
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云何念施主恩。
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
三時粥飯。四季衣裳。
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
從則竭力躬耕。尚難餬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
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甯知愛惜。
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閒庭。優悠卒歲。
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
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
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
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
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云何念眾生恩。
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
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
以理推之。豈無報效。
今之披毛帶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
今之蝡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

每見 幼 離 父母。長 而 容 貌 都忘。
何況宿世親緣。
今則張王難記。
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
苦痛誰知。飢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
非經不能陳此事。
非佛不能道此言。
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
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
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
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云何念生死苦。
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
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昇沉片刻。
俄焉而天。俄焉而人。
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
鐵窟暫離而又入。
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
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
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
洋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麋。
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
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
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
煎熬盤裏。但聞苦痛之聲。
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
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
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
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
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
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
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
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噉其親而未識。
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
昔日寇讎。今成骨肉。
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

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
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

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
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
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
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
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
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
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
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
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於大地。
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
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
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
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
人身難得而易失。
良時易往而難追。
道路冥冥。別離長久。
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
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
自他兼濟。彼岸同登。
曠劫殊勛。在此一舉。
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云何尊重己靈。
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
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
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

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
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
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
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
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一孤佛化。
不負己靈。
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云何懺悔業障。
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
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今我等日用之中。
一舉一動。恒違戒律。
一飧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
亦應無量。
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
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
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
豈不可愧哉。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
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
身口併切。聲淚俱下。普為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
惡報難逃。
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云何求生淨土。
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
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易故一生可致。
難故累劫未成。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末世修行。無越於此。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
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號。
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
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
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
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
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
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
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
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

正法像法。皆已滅盡。
僅存末法。有教無人。
邪正不分。是非莫辨。
競爭人我。盡逐利名。
舉目滔滔。天下皆是。
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
僧是何名。衰殘至此。
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
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
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
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
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
頓忘鄙陋。
忽發大心。
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
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

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
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
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
從於今日。盡未來際。
畢此一形。誓歸安養。即登九品。
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
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
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
正法得以久住。
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X62n1197_p0605b20(03)║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603c17(03)║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X62n1197_p0603b09(00)║    淨業學人彭際清訂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

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

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

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

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



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

不可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趣向。

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



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

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

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

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

名之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

如是發心。

名之為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

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

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

如是發心。

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

我願方成。如是發心。

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

如是發心。

名之為小。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

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

如是發心。

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

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

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

亦無虛空之相可得。

如是發心。

名之為圓。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

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

為邪為正。為真為偽。

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


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


X62n1197_p0603c16(02)║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603b09(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防著魔》---修持回向還冤債

《防著魔》 懺雲法師



利眾積德調身心



所以要是曾經有過精神病的人,

或是現在多少精神有點異狀的人,就告訴他,教他多作些功德、利益大眾的事情;

有這個德行,能調身心,這樣才好。大體如此。



修持回向還冤債



還有,倘使著了魔睡不著,就吃安眠藥、鎮靜劑,睡它幾天;著魔的人大多數都不能睡。

平常相反睡不好的人也怕要著魔;

最好能夠睡,說睡就睡,不睡就不睡,這樣比較好。

不能睡好的人,尤其是長夜漫漫不能睡,時常發作,大體都是怕有冤家。

一天、兩天晚上睡不著,或者是因為喝湯、喝茶太濃厚,

或者是在臨睡前有什麼事情,那就不必怕。

如果常常這樣鬧,怕有冤家或者是魔障。



這時候就要用短期修持,好比但持往生咒,跟冤親債主回向;

或者誦金剛經,十六分、十六分一半一半地誦,一切不必多;

地藏經十三品,一品一品地誦,分開誦,不必太多。



此外,多做公益的事,多做陰德的事情,多做善事,慢慢就能調好。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防著魔》 --- 知相虛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知相虛妄



還有呢?見了鬼、見了神、見了菩薩、見了佛,以為了不起,

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事實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有一切的好相、瑞相我們不著,就不至於著魔。

就怕說:「喔!可了不得囉!佛來摩我的頂了!」

以至於「佛對我說法了!」

要是自已一著,馬上就是著魔,這個經典裡頭有說明的。



還有呢?有過去世或今生死去的異性朋友來找了,

或是異性的夫婦來找了,要是一認真,也會著魔。

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

—這個「著」(音啄)就是「著」(音招),

「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離了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這就是不著。



超出人我對待



在人事上,我們要看清楚,超出一等,不和一般人勾心鬥角,起我相、人相對待;

可是我都知道,也不是傻瓜。

以至於我超出他們,看得清楚明白,

可以說就說,不可以說就不說,躲著敬而遠之。

在人事上不去對待,不去糾纏。

糾纏不清,也容易著魔。



不染名利五濁



再就是貪財、貪名這些事情。

大家樂、飆車啊!都有點瘋狂,有點著魔!

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社會病態;

按阿彌陀經最後所說,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我們認清楚了才好。這是講到不著魔的事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防著魔》 民.懺雲法師

防著魔》 民.懺雲法師

精神寧定



世俗上所謂精神分裂,大多是這樣的:

愛其人以至於屋上之鳥,恨其人以至於他屋上之鳥,恨得那麼厲害。

一時愛、一時恨,精神就要分裂。

要是能保持精神集中,就是戒定慧的定,寧靜安定,就沒有這些。

我們由著心去,感情若是很猛烈激動,一貪一瞋、一憎一愛,就會精神分裂,所以要避免這些。



瞋妄想



在佛法中,要是打坐時盡打妄想,一邊貪心、淫欲心,一邊又念佛,這怕要著魔。

一邊打著罪惡的妄想,而又念著萬德洪名,

怕要著魔,這是貪心。

其次就是瞋心,我想報仇,寫暗信、給暗箭,教他不知道,讓他吃虧受苦;這個信我怎麼編、

怎麼寫,或是我怎麼報仇,

這也是怕要著魔。

在念佛的時候起這種心,也容易著魔。這是一貪、一瞋。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修行第一大關,---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民.印光大師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

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

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

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

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

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

何以故?

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

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

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

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

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

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

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

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

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

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

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

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

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

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

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

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

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

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恭錄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