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妙空大師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妙空大師
(鄭姓,江都人,少業儒,嘗同許雲虛,楊仁山,貫如法師等,商刻大藏經,旋出家,自號刻經
僧,凡十五年,已刻三千餘卷,寂後三載,而大般若經,始告完成,師自受具之後,持戒精嚴,過
午不食,生平著述尤富,後匯刻為樓閣叢書,其中大都為闡揚淨土之作,從而受化者甚眾,如蔣元
亮等,均蔚為人望,光緒六年,念佛而寂,年五十五。)

師云,
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
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況持名一行,普攝三根。方便殊勝,莫過於斯。

念佛人於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自清淨。當人自驗,誠不我欺。

口既念佛,則禁涉閒言。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應如是。則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掃蕩之。

念佛之人,勿雜惡念。
於必經之事,一過即捨。
久之意地清淨,遇事即有妙智觀察。此乃念佛,轉識成智之謂也。

所謂隨順持名者,昏沉則經行持,散亂則端坐持,或跪或立或臥,皆隨己便,
總使一句佛號不忘。此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也。

凡遇逆順淨穢,苦樂得失,一切境界時,務須保此一念。
不然念隨境界轉去,佛念從此斷絕,豈不可惜矣哉。

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面對心念,其誠敬可知。
不對像時,亦應如對像之誠敬。如此念佛,最易感通。黑業亦易消滅也。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靜細念佛,以堅固之。
當知智慧人能念佛,則使世間之念佛者益多,且令外道之修行者易返。
以有智慧之聲名以啟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故也。

老實念佛者,既不逞才能,又不求名利,最為難得。
以老實二字,是生西方一條大路。
又老實者,不於一句阿彌陀佛外,添一毫妄想也。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濟也,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
如此念佛,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
然處一切無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豈明佛性乎。
既悲矣,則當思出苦。而當思與一切眾生,畢竟出苦。
當思佛之所以稱大悲者,為其能拔眾生出苦也。
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宜如何懇切耶。

一事方畢,一語方罷,尚未打點念佛,而一句佛號即滾滾出來者,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隨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
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捨乎我。
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憂孤寂乎。

病者,死之機也。死者,凡聖淨穢之關也。
病中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願。
若於病上,略一停想。則一切愛戀恐怖,煩惱安排,種種雜念,一齊現前。
生死關頭,如何濟事。若病危時,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於心勿忘可也。
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
當知百劫千生,所有錯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
何以故,
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
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於心勿忘可也。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