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
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
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
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
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
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
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
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
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
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
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五百佛,來迎此人,一時
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
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
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
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善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
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
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
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
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
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不誹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
復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隬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
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大悲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
解,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
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說知見。
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
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
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事,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
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
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按】此經首明修三福為淨業正因,發三心即便往生。
末明九品往生之因果,令業障重者,以稱名為正行,由稱名故,能除罪多劫,即得往生。
龍舒云:「至誠心者,至誠歸向,無苟且也。
堅固心者,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
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淨土,如探海底珠也。
三世諸佛與法界眾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靈峰云:「觀經專明作觀,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當知人根雖鈍,而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稱名者,不勞觀想也。」
心作、即心想念,心是、即心是佛也。
印光大師:「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往生之因果耳,但期了知即已,不必作觀,
祈一心持名,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也。」
不云具足十稱,而曰十念者,楊仁山居士以「稱名之時,一心專精,無他念間,惟有稱名之念,十
念相續,即得往生。」
足證末世眾生,多業深障,
應發三心,老實稱名,並隨緣兼修一福二福,
或具修三福,迴向淨土,以期品位增高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144.htm#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