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成。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慎德於小事,施恩於無緣

人若想要進德修業,就要處處努力,必須在人所不注意的極微細事情上加以留意。
如果認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過錯,小的地方錯誤重重,
且認為小疵不致妨礙大體,那就錯了。
因為小事往往會變成大事,
而大事的結果都是由小事漸漸累積得來。
所謂:「千丈之提,壞於一穴。」
這話我們應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絕不希望人家報答,
世間有些人對人施恩了卻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壓迫。
這樣一來,「恩」很可能變成「仇」了。
所以,最好是施恩於不能報恩或是無力報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捨了恩德。

【前集一五六】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

6月5日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為來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實際上則有傷道德,貽誤終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華,舉動輕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難免會染上不良習氣,不如去和山中
隱退的老人談心。
官高位大的富貴之門,日子久了也難免沾染壞的習慣,趨向墮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
窮人相親近,反而比較有益。

聽街頭巷尾的傳聞消息,使人動氣,名利觀念便縈迴於心中不去,使情緒紊亂,
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聽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樂,心中就悠然自得。
其次是談論批評現代人的言行得失,這也是於人有損於己無益的事。
如果人把古聖先賢的立身處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蹟加以琢磨,
於本身的增進學識、修養道德都有很大的幫助,
何樂不為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詣未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
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6月6日

修身種德,事業之基

建築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穩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堅固。
人作一番事業,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礎,如果基礎不堅牢,事業也隨之不能悠久。
這基礎就是人間不可缺的道德。

有堅忍不拔的道德基礎,所營事業必定圓滿;
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業也必定更加悠久綿長。
反之,僅憑一時的利害而互相為用,縱使成功也不過是一時而已,絕不會悠久綿長。
這就像建築房屋一樣,根基不穩固的房屋是不會支持長久的。

古德說:「德為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
古人為政的基礎也在於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後方可以解決民生問題,所
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為基礎。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6月7日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我身和子孫的關係,好比是樹木的根和枝葉,根本堅固則枝葉必定茂盛繁榮。
根本薄弱,枝葉也就不會發達了,所以身心必須健全,才能期待子孫綿延不絕。

但是,這裡所指的「我身」,並不是肉體,而是體內的心。
心正則積德,子孫就蒙受更多的恩惠。
如果心執著於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義之事,則淪為社會上的害蟲。
這種人還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孫的繁昌,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6月8日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

《學佛入門》有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也就是說:心即是佛,人人皆備,只求諸內心,勿求於物外。

我們不要拋卻自家的寶藏去向人家乞討。
不要向人自誇所有,人人皆有良知與明德。
良知與明德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聖賢君子之道,只是求諸於本心,只是修心養性的工夫高人一籌。

須知道本無涯,學無止境。
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則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屬了。

【前集一六0】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
成。


恭錄 菜根譚的智慧 天天天藍 聖印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864.htm#a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