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56. 觀察力的訓練要如何入手?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56. 觀察力的訓練要如何入手?

觀察力的訓練因為沒有模式,沒有一定的努力方式,
只有自己去嘗視,從而檢討(當下或事後)修正,一定要以無所得的心態去試驗。

事實上,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斷的在運用觀察力,只是自己並不覺察,
可以試著觀察或檢討自己看電視或看電影的方式,
絕對不是整個畫面從頭到尾都注意到,
而是隨興的從頭看到尾,
有時注意男女主角或配角的演技、穿著、髮型,
有時注意佈景、風景、音樂,所得到的只是支離破碎的印象,
我們從欣賞影片所得到的片段印象,而得到一些感受式的結論,
其實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內容,因為我們的觀察力確實很差,
所以才為有每一次欣賞但結論不一樣,
因為一次比一次更清楚,不過看多了會疲憊,反而散漫。
這就是我們捉摸不定的「心」。

一般人也會由於工作需求或興趣,
而發展特別的觀察力(洞察力),
如音樂家的聽覺音感會特別敏銳:文學家在詩、詞、文章的表達修辭很流暢;
畫家可以將所畫的人、物、風景用素描、水彩圖畫、油畫方式準確的表達。
事實上,觀察力可以不由朝外的訓練達到,
可以由觀察自己達到,沒有模式,
也就是禪宗所說的「不立一切見」。
因為任何的「見」都是絆腳石,也都有極限,
只有「空」才是最高、最真實的「見」,
但如何達到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有人說禪宗是「無門關」,
這個門就是自己。

透過對自我的觀察,也就是對身、口、意的觀察,
客觀不執著,無所得的觀察,
你就是觀察者,也就是被觀察者。
觀察「身」,也就是行為,因為速度較慢比較容易:
觀察「口」,速度稍微快一點,就比較困難,常常說了不該說的話,說完才後悔;
觀察「意」,因為心念比閃電的速度還快,就更困難了,簡直無從觀察起。
以吃飯為例,一般人吃飯時不是看報紙、電視,就是想別的事,
充份「利用」時間,或「陶醉」在吃的幻象裏,
沒有「平常心」的吃。
事實上,由看電視或看電影的經驗,觀察自己吃飯也就像看電視畫面一樣跳來跳去。
我們可以不必鎖定要觀察自己的行為、或言語、或心念,只是觀察。

如吃飯時,吃到飯裏有石頭或菜壞掉等,一般人一定是內心不滿或咒罵,
其實最直接了當的方式是吐出來,
內心的不滿或咒罵,
只會浪費時間,
還會影響吃飯的心情,
吃到壞東西,不必透過思考就知道,
而內心的不滿或咒罵只是一種慣性,
要中止這類無意義的浪費時間、心力,
透過觀察力是比較好的方式。
只要去練習,記得的時候儘量作,
忘了就算了,但最好是經常記得。

事實上,觀察力可以廣泛的運用在世間法及出世間法,
只有透過對自己觀察,才能擴展自己的觀察力,
客觀的看清自己的盲點,從而慢慢改進;
其他如人際關係、工作能力、閱讀能力……也會跟著改善。

一般人情緒的困擾如莫名其妙的快樂、生氣、悲傷,
只因為一些念頭生起,產生了這些情緒,
排斥它是排斥自己,
喜歡它是執著自己,
沈溺於這種心境是浪費時間,
客觀的觀察自己,才會慢慢認識自己的盲點,
當看清楚自己盲點時不要排斥,才有可能改進。

恭錄 靜坐問答 鄭鴻祺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605.htm#a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