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錫法師高聲念佛
飛錫法師高聲念佛
問。方等經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
兼稱佛號以祈勝定。
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
何必聲喧里巷。響震山林。然後為道哉。
對。聲亦無爽。夫辟散之要。
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無定。
有五義焉。
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一也。
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松茂二也。
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三也。
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四也。
與魔軍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五也。
喧靜兩全。止觀雙運。協夫佛意。不亦可乎。
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夫玄音之扣塵累每銷。滯情融朗。
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與於此華嚴經。
甯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又問。
一念十念往生淨土。何者為正。
對。
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
如佛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
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如箭射。
今念佛生淨土。亦一念善業成。登極樂土如臂屈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不須兩念。
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
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斯皆一念也。
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
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十稱以助其一念。若心盛不昧。
一念生焉。猶植絲髮。其茂百圍也。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577c08(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恭錄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第十一
問曰:想佛即是無想,已經恭聞開示了。然而大乘方等經典之中,為了修習無上深妙之禪定,而令
其淨念相繼、想於佛的白毫相,並且兼帶稱念佛號,以祈求殊勝之禪定。
等到契入之後,則心佛兩忘,這是真實存在之事。
但是只要心中默念佛號,如同泉水澄靜一般,則念佛三昧自然能夠達到。
又何必一定要高聲念佛、喧動於鄉里街巷,響聲震動於山林之間,
然後才稱之為修道呢?
對曰:你所問的固然沒錯,但是出聲念佛也沒有過失。我嘗試為你說明之,所以者何呢?
去除散亂的重要方法,最重要的是存在於音聲。音聲如果不振奮激厲,則心念便暗自竊竊然、
飄飄然而散亂不定。聲音如果能夠振奮激厲,就如同拔除茅草而拔起一連串其它之草,
並且乘著策杖於其後,以畢命之心與之相對,永遠斷除其擾亂之憂患,這就是其第一個意義也。
以切近身心者來說,音聲及正念之光照所及,萬般惡念所引生的災禍,便如同冰霜般消散。
而種種功德之叢林,便如千山中的松樹一樣茂盛不凋,這就是其第二個意義也。
就遠一層來說,念佛往生淨土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的金容,乃是光明熒煌並且散放萬彩祥光,
其說法時七寶天華淅瀝瀝如雨般從虛空而降下,
這些種種殊勝就如同以手指指著手掌一般容易,這些皆是因為高聲念佛所致的,這就是其第三個意
義也。
又如同牽引搬動巨木大石,因為太重而無法運載向前,但是只要以洪亮的聲音同時發出呼號,
則木石便隨聲而飄然輕舉,這就是其第四個意義也。
此外與魔軍敵眾相爭戰時,大家旗鼓相當正面遭遇之時,如果將音聲律調用於軍隊車馬之調動,
以堅定齊整之心,而攻破於強敵,這就是其第五個意義也。
音聲既然具有如是眾多之意義,又何必厭惡之呢?
因此不如喧聲與寂靜兩者並重並全,
並以止觀同時運用,合乎於佛陀之旨意,這樣不是很好嗎?
定慧如果能夠均等,則能同時相忘於心佛了,這就如同你所問的問題了。
是故廬山慧遠大師的〈念佛三昧序〉云:「功德高廣而容易進修,則無如以念佛為先。
我常常覺察到佛號不可思議的音聲,
每次扣動心弦時,
心中只要聽聞佛號,
則塵勞牽累,
每每便可銷除。
滯著的執情,也融通開朗起來了。
如果不是天下間至極深妙的念佛法門,又有誰能夠如此玄妙呢?」
如果要說到有什麼證明者,就無如《華嚴經》的偈頌說:
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真是如此,則佛號的音聲遠震十方,開啟眾生的善根、萌生菩提心芽,
猶如大地一聲春雷,驚螫而震動百草,
怎麼可以輕視念佛之聲,而誣蔑之呢?
問曰:高聲稱念、與低聲稱念佛陀名號之差別,我已恭敬承受其義理。
可是十方世界的淨土,皆有如來世尊,獨獨面向西方,
這不是非常的執著嗎?
對曰:你問的就不對了!
此乃是大乘方等佛經中,釋迦如來作如是說,不是人間法師之意旨啊!
豈可以毀謗於大乘方等經典呢?
問曰:我已恭聞教典之意旨了,可是不知其義理何在?
對曰:也有其道理。
就如同愚痴之人,見到觀世音菩薩有十一個面相,
隨即施設問難說:「為何不安立十二個面相呢?」
如果隨順其語言,安立十二面,
此愚痴人便又問難說:「為何不安立十一面呢?」
如今你以東方,而問難為何要面向西方,其道理也是如此。
如果還是迷昧而未能覺醒者,即以此色身令其注意身心之安置,不背向於西邊這一方,則其不久自
然可以了悟。
如果還不了悟,則實在是不可教化,但可令人悲憫而已。
此外《勝天王經》〈二行品〉當中,說明如來有八十種隨形好,其中有一個隨形好之光明功德,名
之為『一切相不背他』也,那麼佛也不可以背向之。
佛陀常常面向於一切眾生,不會像怨賊仇人一般,不欲正面相見,
這是佛陀慈悲之至啊!即是不背於佛之道理啊!
智者大師,自從其撫玩塵土的童年開始,以至命終於六十耳順之年,
躺臥時必定合掌,
端坐時必定面向西方。
到了即將命終之時,令人讀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九品往生之經文。
命終時光明照滿山林,天樂連續不斷演奏,而後往生於西方淨土。
那麼面向西方之意義,不是非常弘大嗎?
恭錄 念佛三昧寶王論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http://book.bfnn.org/books2/1952.htm#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