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父母、眾生、國家、三寶,稱為四恩,

孝養父母、廣度眾生、愛護國家、恭敬三寶,不是為了求取什麼,完全是為了報恩的動機。

所以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懷疑他的國家意識。

佛陀釋迦世尊,成道之後,經常在外遊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國迦毗羅衛,但當他晚年時代,舍衛國的青年國君琉璃大王,為了報復迦毗羅衛國在他少年時代給他的侮辱,便發動大軍,誓言消滅迦毗羅衛的釋迦種族。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個人在琉璃王的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坐於一棵枯樹之下,任由烈日曝曬。琉璃王見了便問佛陀,何以不坐在有葉的樹蔭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親族之蔭故勝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

就這樣,琉璃王進軍了三次,三次都見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這是釋迦族的共業,也是無法挽救的定業,雖然同情與惋惜,也是愛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進軍時,佛陀才放棄了挽救故國厄運的努力。

在中國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師出國之後,曾為中國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輝煌的成果,雖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國的懷抱;

法顯大師在錫蘭時,有人供養他一面中國的白絹扇子,他在異地見到了祖國的東西,竟然激動得「淚下滿目」,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懷,實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因為國庫的財政貧乏,就有神會大師出來,幫助郭子儀,大事籌募,以「香火錢」所得,接濟當時的軍需,終於平定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明朝的開國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漢人的政權,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誰也知道,明太祖不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時代出過家。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師,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對國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許多的貢獻。

當然,若從佛教的理想社會而言,佛教決不是偏狹的帝國主義者,而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或世界大同主義,乃至是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因為他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的眾生。

可是,民族主義乃是達到一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若要達成這一目的,必先要從熱愛他的國家民族做起,否則便無從生根。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52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徒有國家觀念嗎?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父母、眾生、國家、三寶,稱為四恩,

孝養父母、廣度眾生、愛護國家、恭敬三寶,不是為了求取什麼,完全是為了報恩的動機。

所以對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懷疑他的國家意識。

佛陀釋迦世尊,成道之後,經常在外遊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國迦毗羅衛,但當他晚年時代,舍衛國的青年國君琉璃大王,為了報復迦毗羅衛國在他少年時代給他的侮辱,便發動大軍,誓言消滅迦毗羅衛的釋迦種族。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個人在琉璃王的軍隊必定經過的道中,坐於一棵枯樹之下,任由烈日曝曬。琉璃王見了便問佛陀,何以不坐在有葉的樹蔭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親族之蔭故勝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見品之二)

就這樣,琉璃王進軍了三次,三次都見到佛陀坐在枯樹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這是釋迦族的共業,也是無法挽救的定業,雖然同情與惋惜,也是愛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進軍時,佛陀才放棄了挽救故國厄運的努力。

在中國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師出國之後,曾為中國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輝煌的成果,雖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國的懷抱;

法顯大師在錫蘭時,有人供養他一面中國的白絹扇子,他在異地見到了祖國的東西,竟然激動得「淚下滿目」,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懷,實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在唐朝的天寶年間,安祿山造反,因為國庫的財政貧乏,就有神會大師出來,幫助郭子儀,大事籌募,以「香火錢」所得,接濟當時的軍需,終於平定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明朝的開國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漢人的政權,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誰也知道,明太祖不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時代出過家。

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師,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對國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許多的貢獻。

當然,若從佛教的理想社會而言,佛教決不是偏狹的帝國主義者,而是徹底的無政府主義或世界大同主義,乃至是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因為他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的眾生。

可是,民族主義乃是達到一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若要達成這一目的,必先要從熱愛他的國家民族做起,否則便無從生根。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52

§佛教以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以為嬰兒可以信佛嗎?


佛教不承認基督教所說的「原罪」,所以也不以為嬰兒的罪惡性,

如果嬰兒有罪,那是他們在過去生中的行為造作,薰附於他們的生命主體──八識田中,佛教稱之為「業」。

所以,嬰兒不會由於出生的理由而繼承了人類的「原罪」。

嬰兒期間,尚沒有自我判別的能力,信仰佛教的皈依儀式,必須是出於自我意志的宣誓,否則便不算皈依。佛教主張,七歲以上的兒童才可以出家,準此而言,皈依三寶的儀式,也該到七歲以上並且已有自我判別的意志之時,才可以舉行。

不過,佛教深信功德的回向作用,所以佛教鼓勵大家在嬰兒出生的前後,以及為了慶祝嬰兒的滿月及周歲等時節,應該齋僧佈施或念佛誦經,為嬰兒的福壽智慧而祈禱。(例如增含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二)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50

§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是反對家庭制度的嗎?


不。佛教決不勉強改變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種,家庭才是佛教建設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對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將無以為生。

相反地,佛陀卻曾積極勉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

比如善生經,就是一部指導在家生活的經典,指導在家人應該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

子女對父母要報恩要孝順,父母對子女要教養要婚配;

弟子對師長要供養要恭敬,師長對弟子要盡心教導,

要代選擇明師善友;

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要誠實料理家務;

丈夫對妻子要給養服飾飲食、要憐念、要親親;

主人對僕從要給食要體恤,僕從對主人要服從要盡職;

親族鄰友對待親族鄰友,都應互相敬愛、互相濟助、互以赤誠相待、互以善言規勉;

在家人對待出家人要恭敬設座、要佈施供養,

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學善(以上是摘其大要而非經文)。

此外,不妨參閱另一篇拙作怎樣做一個居士。(按:此文今收於「學佛知津」一書中──本社出版)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46

§佛教徒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徒是不孝順父母的嗎?


的確,我國有些人士,喜歡如此地批評佛教,因為他們見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樣地所謂「敦倫」,他們在偏狹的家族觀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認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雖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現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學者,批評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實,佛教對於孝順父母的教訓,在大小乘的經律之中,可謂多得不勝枚舉,只要多看幾部佛經,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極端崇孝的。

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

所以說:「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

又說:「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增含卷十一以供養父母準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

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個故事:當時佛的一位羅漢弟子,名叫畢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貧窮,想以衣食供養,但又不敢,所以請示佛陀,

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們開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類似的教訓。

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經中說:有一位迦葉佛時的貧苦工人,叫做難提波羅,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實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為了奉養他雙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甯可做陶器來維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實上,佛教的修持,雖以出世離欲的出家生活為可貴,但也不並強制人來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規定,父母不允許的,便不能出家;

如果父母貧窮而無人奉養時,出了家的兒女,仍應盡心奉養,否則便得重罪。

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說:

「假令出家,於父母處,應須供給。」

這豈能說佛教是反孝的?

當然,如果思想偏狹而復幼稚的人們,一定要說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無話可說了──說也難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養育各自的子女,已經很少能夠孝養各自的父母了。這也許就是迷信「無後為大」的結果罷!

至於佛教所講孝道的觀念,實在不是迷信「無後為大」的人們所能瞭解。

佛教以為人在生死流轉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過去未來的無量生死之中,也有無量無數的父母,孝養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濟過去未來的父母。

在菩薩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梵網經),所以菩薩道的實行者,廣度眾生,等於孝敬父母。

當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評的墨者那樣──視人之父若己父是無父也。

佛教是從現生的父母為主而推及過去未來的三世父母

所以佛教對於廣度眾生,是報父母之恩的擴大,那叫做報眾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眾生的。

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孝養父母,然後再去佈施放生及供養三寶。

世俗的習慣,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歡樂吃喝一番,稱為慶生,或稱為祝壽。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想法。

以佛教的觀念來說,自己的生日,正是母親的難日,應該把懷念母難的情緒提高,應該於母難的日子特別懷念父母的生育教養之恩,應該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盡情歡樂地為自己慶生。

如果父母已經過世,那就盡其所能,佈施放生,供養三寶,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靈,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壽的實效。

否則大張筵席而造成雞鴨豬羊等的殺劫,那不是祝壽而是折福!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44

§四大皆空怎麼講?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四大皆空怎麼講?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

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

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

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

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

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

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

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於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

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迴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

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

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

甚麼又叫做五蘊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於物質界,後四屬於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

關於五蘊的內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紹,因為五蘊是個很大的題目,我們只能在此說一句: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

同時,我們由於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並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至於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僅不是唯物論者,倒是唯識論者。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43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


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

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從原則上說,這個觀念並沒有錯,若從出發點上說,卻大有區別:

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練,砂中榨油,既沒有理論的根據,也沒有一定的目的。

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別: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

迷信的自苦是指以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魚戒浸水,便可在死後生天。

理性的自苦也分兩種,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尋求自我解脫,一是利用可資自我解脫的身心,協助他人(眾生)解脫。

除了理性的自苦,其餘均是外道的苦行。

近人有些認為佛教不主張苦行,認為佛教是主張苦樂中和的中道行者。當然,佛陀成佛,也是在他放棄了六年的苦行,把羸弱的身體調養復原之後(增含增上品之八)。不過我們必須明白:佛陀放棄的是盲目的苦行或是迷信的苦行,卻又強調理性的苦行。尋求自我解脫是小乘的苦行,協助他人(眾生)解脫是大乘的苦行。

因此,在長阿含經卷八中,有著這樣的敘述:

佛對尼俱陀梵志說:「汝所行者,皆為卑陋:離服裸形,以手障蔽¨;¨;或食牛糞,或食鹿糞,或食樹根枝葉果實……或有常舉手者,或不坐床,或常蹲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裸形臥牛糞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無數眾苦,苦役此身!」像這樣的苦行,佛陀是極端反對的,因為那是除了自討苦吃就毫無意義,既不能修身養生,又不能修心入定,更談不上修行而利益他人。

佛陀接著把佛教的苦行告訴了尼俱陀梵志:「

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當得供養,恭敬禮事¨;¨;得供養已,心不貪著,曉了遠離,知出要法。¨;¨;聞他正義,歡喜印可¨;¨;不自稱譽,不毀他人¨;¨;不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貪取、嫉妒、邪見¨;¨;精勤不忘,好習禪定,多修智慧¨;¨;不為貢高我慢自大¨;¨;常懷信義,修反復行,能持淨戒,勤受訓誨,常與善人而為伴黨,積善不已¨;¨;不懷憎恨,不為巧偽,不恃己見,不求人短,不懷邪見(不信因果為邪見),亦無邊見(不是中道,便是邊見:相信靈魂永恒不變,或者不信死後另有境界),是為苦行離垢法也。」

我們讀了這一節佛教的苦行法門,該會感到無限的親切,它的內容,無非是持戒、禪定、智慧等的解脫法,

但也正是人間世的處世法。但這尚是屬於理性的求解脫的法門。

到了大乘經中,更加鼓勵我們去大施大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了,為了救濟眾生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並且要發願生生世世救濟眾生而犧牲自己,乃至做到「三千大千世界,無一微塵,不是菩薩捨身命處。」像這樣的菩薩行,能說不是大苦行嗎?

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必須檢束身心,刻苦自勵,待人要厚,自供要薄;唯有降低了物欲的生活,才能提高精神的領域,精勤於道業的修持,努力於事業的發展,貢獻於大眾的公益──發大願心,為全體人類義務勞役,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乃至犧牲自己而救濟他人,這便是佛教的苦行。

如果有人以不吃煙火食,不過人的生活,而以顯異出奇作標榜,那便不是佛教的苦行而是外道的苦行。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41

§佛教對於現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對於現實人間的前途是悲觀的嗎?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對這個問題,他會堅決地回答一個「不」字。

因為,佛教相信,再過一個相當長遠的時間,大約是在五十六億年之後──一定是在地球尚未毀滅之前,那時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間出現,稱為彌勒世尊。那時的人間,道德的建設,物質的建設,使得地球成為安樂的、莊嚴的、美化的、清淨的、平整的、統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論在交通、住宅、衣服、飲食、池沼、園林、果木、花卉、好鳥、娛樂、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豐富了、美化了、淨化了;那時的人體高大,壽命綿長,相貌端嚴,精力充沛;世界是統一的,語文是統一的,思想也是統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樣,生活在康樂之中。那時的人類,除了尚有寒、熱、饑、渴、大便、小便、淫欲、飲食及老死的感受之外,那幾乎是像西方的極樂世界已經遷移到了地球的人間。(註六)

佛教相信,凡是在釋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的人,到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都將同時出世,同聽說法,同受彌勒佛的授記──告知你將在何時成佛。

彌勒出世距今的時間雖遠,正信的佛教,卻深信那個時間必將來臨;為了迎接那個偉大而光明的時代的來臨,預先從事於人間社會的各項建設,乃是正信佛教應負的責任。(詳見彌勒三經,長阿含六.六及中阿含一三.六六)(增一阿含十不善品四八.三)

註六:參閱佛祖統紀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冊三○○~三○一頁)彌勒年代亦有異說。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37

§立地成佛是真的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立地成佛是真的嗎?


是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教訓,正像世俗所說「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教訓一樣。

不過,浪子回頭的可貴,是在能夠改邪歸正,既然改邪歸正之後,必須要積極地重建他的人生,才能達到「回頭」的目的,才有「金不換」的價值可言。

因此,佛教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從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當下成就了無上的正等正覺──佛的果位。

所以,在天臺宗的圓教的佛,共有六種,稱為六即:

六即:

一、理即佛︰是指眾生本來具有的理體覺性─佛性──────┐
                   (惟具佛性)   │
                            ├外凡
                            │
二、名字即佛︰是指聞知自己有此佛性之後,能夠豁然而悟──┘
                   (惟解佛性)

三、觀行即佛︰是指念念自觀其心,隨喜、讀誦、說法─┐
               降伏煩惱─弟子五品位├外品┐
                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
                            │
                            ├內凡┐
                            │  │
四、相似即佛︰是指修持的功用已深。           │  │
            已至六根清淨位──十信位──內品┘  │
                               │
                     十往位┐      │圓教
五、分證即佛︰是指已入聖位,分分破除無明,十行位│      ├
           分分實證覺性─佛性─十迴向├聖因    │八位
                     十地位│      │
                     等覺興┘      │
六、究竟即佛︰是指無明斷盡,功德圓滿,            │
        圓證覺性─無上正等正覺─妙覺位─聖果─────┘

  

以上所舉的六種佛,

第一種是指一切的眾生,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大地眾生均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指的「理即佛」。

第二種是指已經聽了佛法的人,知道自己本有佛性,本來就有成佛的可能。

第三種是指已在修持佛法,已能降伏(不是斷除)煩惱的人。

第四種是指已經六根清淨快要進入聖位的人。

第五種是指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

到了第六種,才是真正的成佛,才是佛果的圓滿,才是無上正遍知覺。

由此可見,「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種的「理佛」或第二種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種的「究竟佛」。

因為從「放下屠刀」的時候起,已是佛性圓成的起步點,稱為「立地成佛」,等於是說「回頭是岸」。事實上,放下屠刀並非馬上就是佛,苦海回頭也並不立即就在岸上啊!

懂了這一層道理,對於禪宗的開悟,也可以觸類旁通了。

許多人以為「即心即佛」、「明心是佛」、「無心是佛」、「見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等等,都是成佛的意思,並且以為一旦開悟,「黑漆桶兜底打穿」,便是成佛了。

其實,開悟並不即是成佛,乃至也並不即是見道,

比如宋朝的高峰原妙禪師,自稱他一生用功,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數。可見,開悟並非成佛,如說開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絕不是「究竟佛」。

充其量,禪宗的開悟,相近於「得法眼淨」──見道──小乘的初果,大乘的初地而已,所以禪宗破了三關──本參、重關、牢關之後,才是走出生死之流的邊沿。

如果以天臺圓教的「六種即佛」來衡量,禪宗破了第三的牢關,也僅同於第四「相似即佛」位。

正因如此,禪宗的祖師,當他們參到一個「入處」──黑漆桶兜底打穿之後,往往倒要隱於水邊林下,去「長養聖胎」了,因為他們尚未進入聖階,充其量,是走完了成佛之道的三分之一的路程而已──三大阿僧只劫的第一阿僧只劫屆滿。

從這一點看來,一些隻知盲修瞎參的禪客們,可以把神智清一清了,因為,他們縱然已經破了三關,也不過是賢位的凡夫而已。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36

§佛教是厭世與出世的宗教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是厭世與出世的宗教嗎?


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從表面看,應該是肯定的,從通體看,應該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脫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間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間法;世間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樂少,變幻無常,乃是不足貪戀的。

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如同無知小兒貪吃刀鋒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經);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猶如手搔疥瘡,正搔之時養得快活,剛搔過後痛苦即至。

所以,世間的快樂是瞬間的,世間的痛苦是長久的。

為了厭離這個苦多樂少的世間,所以要求解脫生死。可見,佛教是厭世的,也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離,也要設法使得一切的眾生都能出離。

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須先行菩薩道,菩薩道的實踐者,必須是更深入更擴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間的群眾之中,才能化導群眾,為了化導群眾,必須更積極地肯定人生的行為價值,並且發揮人生的道德價值,

否則,自己在群眾之中沒有過人的貢獻,沒有特殊的服務,沒有卓越的表現,群眾豈能心悅誠服地接受化導?

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無有不以入世為手段的。

可知,厭世是入世的啟發,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雖然,小乘的聖者,有些是自了的羅漢,入了涅槃之後,也不打算再來世間。

但是法華經中又說,凡是真羅漢,終究必將回小向大,發大乘心,行菩薩道。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34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徒是反對自殺的嗎?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確的規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殺,如果自殺,那是有罪的。(見四分律調部之二及律攝卷二)

此所謂自殺,是指為了厭惡此一生命的存在,誤以為自殺之後,便可得到解脫而言。

因為佛教徒主張因果定律,若不證悟諸法實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脫生死,自殺是沒有用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也將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個欠了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追討而將戶口從甲地遷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遲早一些債主仍會找到他的。

所以,佛教徒反對自殺,佛教鼓勵人生的建設,利用這一生的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現實的乃至未來的命運。

然而,佛教不是鼓勵自私的宗教。如果為了救濟眾生,在必要時可以捨身,如果為了維護神聖的信仰,在必要時可以殉教;並且,一個真正的菩薩道的實行者,應該是頭目身肉,無一不能施捨的,

比如釋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薩階段時,曾經屢屢捨身,

法華經中說:「未有一微塵如芥子許非菩薩捨身命處」,便是最好的說明。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33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嗎?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飯可使胃囊滿足那樣的正確。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輩子,不但沒有好報,甚至還不得好死有人貪贓枉法、為非作歹,卻在法律的漏洞裏逍遙自在,福壽雙全

其實,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石火光影那樣的短促渺小。

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

今生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今生的禍福苦樂,未必是由於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到後世感報。若把三世看通了,心裏也就平服了。

再說,佛教所講的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誤解的宿命論或定命論。

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業力不能轉變而被稱為定業之外,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

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業因,今世果然也感生為窮人的業果,

但是,生為窮人不要緊,只要自己肯努力,窮困的生活環境是可以改造的。這是將過去的因加上現生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

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

佛教如果落於宿命論或定命論的泥沼,眾生成佛的理論,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運都是前世決定了的,人生的修善,豈不等於白費?

可見,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離緣生法則的。從過去世的業因到現在世的業果,中間尚須加入許多的外緣,方能成為業果的事實,這些外緣,就是現世的努力與懈怠、作善與作惡。

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質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檸檬或咖啡,便會改變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樣。

總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而又連結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

現世承受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現世的行為造作,既然即是後世的業因,也可加入先世的業因,成為現世的業果。

因果的道理聽來簡單,說來並不簡單。

佛教,就是這麼一個看似簡單而實際並不簡單的宗教。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29

§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佛教是主張焚燒紙庫錫箔的嗎?


不,佛教中沒有這一項迷信的規定。

中國人用紙錢焚燒的習俗,是自漢朝以後開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瘞錢,後世以紙寓錢為鬼事。」這是說從漢朝開始,人死之後,喪葬之時,要用錢幣與死人同葬。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以為人死之後便是鬼,所以說文解字也說「人所歸為鬼」,人死既為鬼,擬想鬼的世界也同人間一樣,只是陰陽兩界不同而已,故以為鬼也需要生活,也需要用錢,所以就用錢幣殉葬。後來有人覺得用真的錢幣太可惜了,便用紙來剪成錢的形狀,以火燒了給鬼用。到近代,由於紙幣的流通,「冥國銀行」的冥幣,也大量發行了!(註五)

這種低級的迷信,幾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錢財、珠寶、布帛,乃至還有用人及畜生來殉葬的。

至於用火焚燒,可能與拜火教有關,相信火神能將所燒的東西傳達給鬼神。印度教梨俱吠陀中的阿耆尼(火神),就有如此的功能。

中國民間,用紙錢、用錫箔,當做錢幣、當做金銀,又有用紙糊篾紮的家俱雜物房屋乃至現代的汽車飛機輪船等等,以為焚燒之後,就被鬼去受用了。

事實上,佛教不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做鬼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

佛教更不相信經過焚燒之後的紙庫錫箔能夠供鬼受用。

佛教只相信死人的親屬可以用佈施、供佛、齋僧的功德,回向亡靈、超度亡靈。其他的一切,都是毫無用途的迷信。

佛教不唯不主張以物品殉葬,佛教更主張人死之後,不可用貴重的棺木、不可穿高價的衣服、不可動用過多的人力與物力;應該換上日常所穿的乾淨舊衣服,將好的新的衣物全部佈施給貧苦人家,

如果有錢,應該多做佈施貧窮及供奉三寶的功德。唯有如此,亡靈才能得到真正的益處。

否則把好好的東西埋了燒了,那是最愚癡的行為,更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的作為。

可惜的是,今日的許多僧尼,並不懂得這一層道理,甚至從大陸到了臺灣的佛教徒,還發明了另一種叫做往生錢的紙錢,在一小張的黃紙上,用紅浮水印上梵文字母的往生咒,就當做鬼用的錢了。其實誦咒的功效,與燒紙的作用,根本是兩回事。如果根據佛經來說,印好的經是燒不得的,燒了是有罪的。

再有,現時的僧尼們為人家誦經、拜懺、放口乃至打水陸,都要寫文疏,宣讀之後,即予焚化,這是學了符錄派的道教向其所崇奉的神只們奏疏及化符驅鬼等的迷信,於佛教教理毫無根據。

佛教一切都主張虔誠心的感應,如果心力到了,不用焚疏,必然有用,否則的話,縱然焚化了千百張的字紙,又有什麼用處?

註五:參閱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法門光顯志「寓錢」條(大正藏四十九冊三二三頁)。


敬錄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a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