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五大菩薩,代表佛法五大修學的科目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二十、五大菩薩

在佛教教育制度中「佛菩薩」不是神明,
而是我們修學的榜樣。
供養菩薩的意義,是提醒自己要能夠見賢思齊,而不是把菩薩當神明看待,或祈求菩薩保佑。中國
有五大菩薩,代表佛法五大修學的科目,與人生關係至為密切。分述如下:

1、初入門:以「彌勒菩薩」為代表

「彌勒菩薩」的塑像是中國傳統寺廟一入山門,第一眼見到的菩薩,代表初學佛的資格與條件。
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彌勒菩薩要教我們的就是「放下慾望,知足常樂」,並且學習大地:「厚德
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2、孝敬門:以「地藏菩薩」為代表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
內容是釋迦牟尼佛講述地藏菩薩以孝敬為根本所發的弘願。中國有句話「百善孝為先」,唯有孝敬
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
「淨業三福」亦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列為第一,
因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圓
滿,是超越時空,無始無終,是盡虛空遍法界,只有諸佛如來才可達到的境界,我們若能以「一切
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來看待每一位眾生,並將孝敬做到究竟圓滿,就是成佛了。

3、慈悲門:以「觀音菩薩」代表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
慈悲就是要為別人帶來快樂,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
菩薩教化眾生是完全出自內心的愛護,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
我們若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並且了解所有眾生與自己是一體,進一步幫助眾生離苦得
樂,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了。

4、智慧門:以「文殊菩薩」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沒有智慧,往往會流於溺愛與感情用事,
這種教育並不圓滿,
所以「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教學科目,就是教導我們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們了解:「心隨境轉則
苦,境隨心轉則樂」,
要做到「境智相應」;
祛除妄想、執著、分別之心,達到「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的境界,雖面對宇宙萬
象,心卻是如如不動的。
培養「不是別人使我們煩惱痛苦,而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改變不了別人,就從改變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
凡事學習看順眼,不與人計較、起衝突或結惡緣,
不讓瞋念起現行,破壞自己的功德。
更進一步讓自己精進,學習以較高或較廣的觀點處理事情,
也就是破除「我執」,當執著一分一分減少,快樂自在就會一分一分增加。

5、實踐門:以「普賢菩薩」為代表

「普賢法門」是代表實踐圓滿的法門,
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
吾人須瞭解:「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亦即「實踐」才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法門,
也就是將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都能夠依照普賢
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精神去實踐,方能達到佛教教學的最高目標。

從以上探討,可知佛教教學的特色:

1、、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絕非迷信、消極或遁世,而是要「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2、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從心地下功夫的法門。
學佛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悟及歷練人生的智慧,要藉境(事)練心,要能面對逆境,勇於接受人生
的各種挑戰。

3、佛法的教學蘊含在佛教的各項藝術中,都是時時刻刻透過六根對六塵的接觸,來提醒我們、教
育我們,如供養「佛菩薩」就是要提醒我們「見賢思齊」。

4、學佛乃是學覺悟、學快樂、學自在,
誦經重點是要「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及做
法,
因為「實踐」才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法門。

佛法是教導我們生活智慧的教學,
是變化眾生氣質的工作,使眾生能夠達到「化惡成善」、「轉凡成聖」、「離苦得樂」的教育目
標。

敬錄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247.htm#a20